有一群年轻人,他们在沙漠中治沙,在河套平原上植树造林,为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守护好北疆“绿色长城”(青春派) 王永伟在管护树木。人民日报记者张 枨摄 孙旭宏在密切监测水量信息。人民日报记者张 枨摄 杨波在使用定位仪器标记封育区节点。人民日报记者张 枨摄 杜维伦在运送稻草,准备制作草方格。受访者供图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河套灌区。新华社记者彭 源摄 跟随九曲黄河,走进位于祖国北疆、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内蒙古巴彦淖尔。这里既有绵延不绝的阴山山脉,也有树木高耸的“三北”防护林;既有沃野千里的河套灌区,也有天蓝湖碧的乌梁素海;既有辽阔苍茫的乌拉特草原,也有黄沙无言的乌兰布和沙漠;这里既蕴藏着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体的绿色奇迹,也担负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日前,记者来到巴彦淖尔,采访了数名在当地不同岗位上守护绿色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人在乌兰布和沙漠中治沙管护,有人在河套平原上植树造林,有人则为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坚守一方。凭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奉献着青春力量。 “我的工作就是要保障这些固沙工程按技术标准做到位” 6月中旬,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县城出发,目之所及,并未见到想象中的漫天飞沙,而是大片大片的绿色,有梭梭、花棒、柠条和杨柴……各类植物一簇簇、一丛丛,镶嵌于黄沙之中。 “过去磴口县县城西边就是大片大片的沙地,如今即便向西走20多公里,也看不到一处明沙。”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工作人员杨波告诉记者。 出生于1985年的杨波,是土生土长的磴口人。在他记忆中,小时候的天似乎都是黄的,三天一大风,黄沙到处舞,大量黄沙堆积在土坯房后,有时甚至不用梯子,便能踩着沙子走上房顶。 为此,大学时期他学习了园林专业,希望能对家乡有所贡献。2007年,杨波进入磴口县林草系统工作,起初主要从事固沙工程的质量把关与监管。“随着国家对防沙治沙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治沙之中,我的工作就是要保障这些固沙工程按技术标准做到位。”杨波走到一大片草方格固沙带旁,告诉记者,“柴草要压入沙内多深、露出地面多少距离等都是有标准的。如果技术把关不到位,草方格的保存时效就会大大缩短。” 2010年,当地开展封育工程,对开展飞播治理的沙漠区域进行封育自然恢复。杨波和同事们需要手持定位仪器,在沙漠中徒步行进,对封育区节点进行标记,后期施工队伍会根据标记搭建围栏进行封育。沙漠里行走十分不便,遇到沙丘只能翻越,夜晚照明靠手电和月光,“在沙漠里全靠定位仪辨识方向,否则很容易迷路,我们一般得忙活到晚上七八点,我最晚一次到晚上10点才走出沙漠,一年得有半年在沙漠里。”杨波笑道,这些工作他一干就是七八年。 2018年后,杨波除了参与日常的治沙技术指导以及办公室工作外,更多的重心转移到了协调管护工作上。“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我们中心范围内有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6.6万亩,一定要把这些树管好、抚育好。”杨波说。 2020年,当地一家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的企业,超越其承包范围拉沙取土破坏植被。管护人员发现后报告给管护中心,杨波立刻赶到现场,用定位仪标记坐标确定破坏范围,并拍照记录。“沙漠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破坏后裸露的沙丘,极可能发展为可移动沙丘。”杨波说,随后他们向相关执法机构报案,督促涉事企业恢复植被,“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管护力度,保护好我们的防沙林。” 说话间,驱车前行已20多公里,记者来到了刘拐沙头,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在此“握手”。刘拐沙头管护站周边,铺满了大片大片的草方格,梭梭在其中茁壮生长。在这里,记者遇到了29岁的管护队副队长杜维伦,他已在这里工作了9年。 管护站几名管护员共同负责19万亩梭梭林的管护,每天杜维伦都要开车巡护四五趟,查看是否有林木被破坏、是否有违规拉沙取土、是否出现火情或病虫害等,一天就要巡护五六十公里。“每年春秋防火季巡护尤其重要,我们要沿公路不停巡视,杜绝有人吸烟、烧烤、扔垃圾等,沙漠里长出这些梭梭不容易啊。”杜维伦说。 管护站后,有一座高达20多米的铁制瞭望塔,从远处看,瞭望塔似乎并不高,可当记者跟随杜维伦攀登狭窄的扶梯走到一半时,呼啸的北风,高耸的塔身,令记者有些却步,不敢再往上走。 而杜维伦每天只要一有时间便会上塔瞭望,拿起望远镜观察情况,“每天爬上爬下也不觉得怕,早习惯了,看到前人栽种的梭梭越长越好,心里就越高兴,也促使我要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杜维伦在塔上指着不远处告诉记者,“这一大片就是我们今年新栽种的梭梭林。”除了日常管护,今年杜维伦还和所有管护人员一起栽种了600多亩的梭梭、花棒和沙拐枣。 如今,经过几十年来持之以恒的生态治理,乌兰布和沙漠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我想继续坚守在这里,守好这些梭梭,让乌兰布和沙漠绿起来。”杜维伦说。 “看着这些树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 行车驶出京藏高速出口,来到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城郊,映入眼帘的便是天蓝水碧的临河镜湖湿地公园,阳光洒在水面如镜的镜湖之上,波光粼粼,两岸树木茂盛,游人穿行其间、嬉戏玩闹。 巴彦淖尔市林草局临河区分局镜湖养护中心主任王永伟,对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王永伟是一名退役军人,2016年转业后回到临河区。“刚回来的第一年在区林业工作站工作,负责包联乡镇植树造林,可我当时两眼一抹黑,只能多学多做多问。”王永伟回忆。 于是,他查阅书本资料、请教老师傅,先认树种,再学技术。“以前觉得种树能有多难?后来发现种树也有技术标准,比如种杨柳要深一些,种灌木要浅一些,盐碱地得种耐盐碱的红柳、紫穗槐和沙枣,沙化地得种梭梭和杨柴,种树门道可不少。”王永伟笑道。经过一年多的认真学习实践,王永伟和同事们种植了1000多亩的林地,也对植树造林的技术有所掌握。 2017年9月,王永伟来到镜湖管护队工作,负责镜湖及周边主要交通干道8000多亩土地的绿化养护工作,同时包联3个乡镇的造林工作。“日常养护工作就是浇水、除草、施肥、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每天都得在绿化路线上来回巡护。”王永伟介绍。 本以为对植树造林已颇有心得的他,却在2020年遇到了挫折。那时,当地的治召线公路两侧绿化的树木交由镜湖养护中心负责养护。没想到,十分用心养护的树木,不到两年,长势不仅不旺盛,反倒不断出现死亡。“当时心里可着急了,晚上也睡不好,每天去路两边看,想找出究竟哪里出了问题。”王永伟回忆道。 最终经过寻找专家、多方查证,王永伟和同事们发现是土地和树种的问题,该公路两侧属于重盐碱地,而起初种植的垂柳和新疆杨只是稍耐盐碱,长大后扎根到深处,便被重盐碱腐蚀而死。“随后我们换种更耐盐碱的紫穗槐和沙枣,搭配有机肥,改善立地条件,之后我便天天去守着,直到小树发芽、越长越高,心里悬着的心才放下。”王永伟笑道,如今该公路两旁的树木成活率已超过90%。 在农忙时节,不少管护工人回家务农,而在镜湖后有1000多亩沙化土地的植被需要维护,王永伟便和同事们24小时轮班,晚上住帐篷,白天忙浇水。“这里的每棵树都属于‘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沙地得多浇几趟水。看着这些树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王永伟感叹,“如今树多了、生态好了,刮风也少了,刺猬、兔子等动物也多了起来。” 时代发展对于种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王永伟表示,要多学习新的林业知识和模式,多走出去扩大眼界,提升专业知识。“我爱人笑我现在出去旅游,到哪里都是先看树,咱们河套平原耕地多,如今能种树的地方基本都种满了,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尽量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争取种活,保护好农田和‘三北’防护林。”王永伟语气坚定。 “看到乌梁素海的生态越来越好,感觉自己的坚守都值得了” 从临河区出发,沿着河套灌区一路向东行驶,两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了位于乌拉特前旗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义长分中心苏独龙河扬水站。乌梁素海这颗地处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塞外明珠”,天蓝水碧、芦苇摇荡、百鸟竞翔,扑面而来尽是水草的自然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29岁的刘俊琦和34岁的孙旭宏,在地处乌梁素海北侧的苏独龙河扬水站一同坚守着。“河套灌区的地势一般是西高东低,水流自然进入乌梁素海,但这里却是北低南高,落差在两三米,导致渠水无法自然流入乌梁素海,水体循环慢,水质变差,极易滋生黄藻。这便需要建立扬水站连接渠道,进行生态补水。”孙旭宏告诉记者。 “我们一般是在每年的灌溉间歇期进行补水,还会将黄河分凌水和汛期水排入乌梁素海,既做好了黄河防凌防汛工作,又对乌梁素海实现了生态补水。”刘俊琦介绍。据悉,乌梁素海平均库容为4亿立方米,而每年整个河套灌区向乌梁素海排水达6亿立方米,加之每年分配的生态补水量,相当于每年都会将乌梁素海的水至少“置换”一次。 当生态环境部门监测到相关区域水质有变化波动,便会将预警发往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再由中心调度,开启精准化生态补水,将水补充到相应站点。“去年夏天,我们这里有很小一片水域因为高温富营养化,导致黄藻滋生,预警后中心立刻进行调度补水,补了十几天后水域就恢复如初。”孙旭宏告诉记者。 苏独龙河扬水站位置偏僻,距离最近的村庄有10多公里,条件十分艰苦。“刚建站时,周边一个人都没有,有电但没网、没信号,通信联络十分不便,经常得开车到12公里外的供水段去拉水、取饭,条件很艰苦。”刘俊琦回忆。 2021年夏季的一天晚上,风雨大作,水位线不断上涨。刘俊琦和孙旭宏正在水泵房值班,那时扬水站宿舍还未建好,两人只能住在临时板房车内。“当时风很大,感觉板房车都要被吹到河里了。而且一打雷,水泵就跳闸,我们就得赶快跑去恢复,雷电交加,雨衣和雨伞根本没用,我们浑身都湿透了。”孙旭宏告诉记者。“如果10分钟内水泵不恢复工作,洪水就很可能淹没两侧农田,我们一整晚根本不敢睡。”回忆那晚的经历,刘俊琦印象深刻。 如今,随着工作经验增多,两人工作也越发得心应手。此外,中心专门搭建了专用无线移动网络提供网络与通信,水管也接通了,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我们回家路程较远,所以平时住在站里,周末才回去。要是有补水任务,一连二三十天都回不去。”孙旭宏说,“媳妇老抱怨我是‘云养娃’,我确实心有愧疚,可看到乌梁素海的生态越来越好,感觉自己的坚守都值得了。” 如今,经过当地多年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湖区水质由曾经的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了Ⅳ类,水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编辑:杨旭英
标签 : 蓝冠内部 › 145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这个暑假,我想看看经典电视剧《红楼梦》,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再看一本金融学方面的书籍。”就要考完期末考试了,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高一1班学生海日的假期提升计划提上了日程。 海日是一个看上去文文静静又很有想法的女孩,她说:“这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关于《红楼梦》的名著导读章节,特别吸引我,但怕自己还读不懂原著,就想着先从看电视剧入手了解一下。《第七天》是同学早就推荐给我看的一本书,而金融学是我感兴趣的领域,我想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所以平时也比较爱‘啃’这类书籍。”爱读书、爱思考,这是老师同学们对海日的评价。在这学期举行的高一年级读书分享会上,海日通过精彩分享,获得了二等奖,她享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 在同一场分享会上,海日的同学纳钦也获得了优秀奖,他分享的书籍是《三体》。“我特别喜欢读科幻小说,还经常跟父母交流读书感悟,《三体》就是爸爸推荐我看的。”纳钦说,“这个假期,我想读一读《平凡的世界》,这是我早就想读的一套书籍。” 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纳钦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还逐渐喜欢上了文言文,这学期学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他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他说:“细细品味,文言文言简意赅,用看似简单的文字讲的是深刻的道理,我们中华文字真是博大精深。” 建校4年来,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突出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创建书香校园,常态化开展学生读书分享会、教师读书沙龙、班主任与家长共读一本书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推动阅读型班级、阅读型学校、阅读型家庭建设,让师生、家长在读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在当前正在举行的呼和浩特市第五届中小学师生共读活动中,全校中小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已共提交500余件读书作品,提交数量居全市前列。 学校还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的浸润。刘芥宏是一年级的音乐老师,她自创的桌面舞《中国字中国人》《听我说》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每次音乐一响起,孩子们都齐刷刷地边做动作边唱起来。她还欣慰地发现,音乐课上教授的由古诗创编的歌曲《咏鹅》《春晓》等,是孩子们最喜欢哼唱的歌曲。(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志贤) 编辑:孙丽荣
7月1日,在乌梁素海景区入口处,“跟着总书记打卡”7个红色大字赫然矗立。景区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宁夏游客孙先生和妻子,搀扶着80多岁的老母亲,缓缓向码头走去。“这里确实很美,我们也来看看总书记看过的海,吹吹总书记吹过的风。”孙先生笑着说。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在景区广场的另一端,20余名身穿白衬衫、胸前佩戴党徽的政府工作人员正在重温入党誓词。“我们之所以在这里举行‘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党日活动,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深切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深刻认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要意义。”乌拉特前旗政府机关党总支组织委员王静说。 如今,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梁素海考察时的情景,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队长刘文斌仍旧心潮澎湃。“一想起总书记对我说的每一句话,我就禁不住露出笑容。”刚载着游客返航靠岸的他,迫不及待地和记者聊起来。“6月5日下午,我和我的搭档‘鸿雁一号’早早地在码头等候。当我看到总书记一行从栈道远远走来时,心里立刻紧张起来。咚咚、咚咚……随着总书记的脚步越来越近,船舱里甚至可以听到我的心跳声。当总书记走到距离我的驾驶座只有几步之遥的座位准备落座时,我看到总书记面带微笑,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就在那一瞬间,我所有的紧张全部消失了,一心只想开好船,快点儿带总书记去看他始终牵挂的那片‘海’……” 刘文斌讲述期间,不断有游客登上游船,待坐满游客,刘文斌站起来朝着驾驶室走去,一边走一边回头冲记者喊道:“别走啊,40分钟后,咱们接着再唠!” 在码头上,记者又见到经营帆船的“渔二代”曹建山。56岁的曹建山出生在乌梁素海岸边,曾亲眼目睹这片“海”由好变坏再变好的全过程。 “小时候,乌梁素海的生态环境好得不得了!男人打鱼,女人编织芦苇席,家家生活富足。”曹建山回忆说,“可是后来,乌梁素海鱼少了、水黑了,家里生活越来越困难,父母只能到处打工养家。” 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地球同一纬度上最大的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然而,曾几何时,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等因素,乌梁素海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塞外明珠”渐失光彩,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2008年,巴彦淖尔市开始对乌梁素海进行综合治理,上游污染企业全部被关停,投入巨资开展多项治理工程。2018年,该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理念,通过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湖区水质由劣V类提高到整体V类、局部Ⅳ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目前水域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有264种鸟类共500多万只和20多种鱼类,每年打捞鱼200万斤,“塞外明珠”美景重现。 “今后我们要久久为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包巍坚定地表示。 声声汽笛响起,一艘艘游船向乌梁素海深处驶去,摩托艇飞溅起来的浪花打湿了船客和岸边的行人,人们笑着、喊着,欢乐的气氛洋溢在整个景区。 “小时候的那片‘海’又回来了!”曹建山稳稳地驾驶着帆船,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水质变好了,收入也增加了,这段时间日均收入上万元呢!”(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薛来) 编辑:章颖慧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晓冬赵曦)7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开幕。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出席并讲话,勉励全区广大青年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切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挺膺担当,奋发作为,为内蒙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贡献青春力量。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盛到会祝贺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自治区政协主席张延昆,自治区领导杨伟东、张韶春、包献华,内蒙古军区副政委蔡高才出席。 7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开幕。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马建荃摄 孙绍骋代表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全区各族青年、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少年工作者致以问候,对第十四次团代会以来自治区共青团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孙绍骋说,青年工作是党的工作中一项战略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全面加强党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领导,推动党的青年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发生深刻变革。全区各级团组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守“四个始终成为”的政治定位,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主题和方向,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孙绍骋说,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作出了部署,动员全区上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希望广大青年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号召,在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奋斗征程中谱写更加绚丽的青春篇章。一是传承好草原儿女心向党、心向党中央这一红色基因,做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北疆青年,让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为北疆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二是将“青春之我”融入“闯新路、进中游”的奋斗征程,积极投身办好两件大事的火热实践,在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三是在学习和实干中练本领长本事,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努力成为现代化建设中能负重任、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四是大力发扬蒙古马精神,始终保持一股拼劲、闯劲、干劲,在攻坚克难中绽放北疆青年的青春风采。 孙绍骋对全区各级团组织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大家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坚持虚功实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广大青年把智慧和汗水挥洒在办实事上。三是纵深推进共青团改革,全面从严管团治团,把共青团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广大团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的谆谆教诲,实打实地谋事干事。各级党委要从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支持共青团创造性开展工作。 胡盛代表团中央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过去5年内蒙古共青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内蒙古共青团要立足“政治学校”根本定位,切实加强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引领;要勇担“先锋力量”光荣职责,组织各族团员青年奋力投身内蒙古现代化建设;要发挥“桥梁纽带”积极作用,切实服务内蒙古青少年成长发展;要落实“先进组织”建设要求,持续推动内蒙古共青团进行全方位、高标准锻造。 编辑:段丽萍
惊喜刺激的水上飞人、上万平米的阳光沙滩、呆萌可爱的小鹿“乱撞”、智能仿真的神奇恐龙……7月8日,呼和浩特市占地300多亩的大型游玩综合体——青城乐水·潮玩谷将正式开业。 青城乐水·潮玩谷位于呼和浩特市绕城高速金河收费口北侧,该项目采用生态手段,是一个以休闲、露营、自驾、水上乐园为主体的户外营地,同时辅以自助烧烤、徒步、娱乐健身、萌宠童玩节活动、电音节、光影夜游节等,为青城市民打造了一个放松身心、休闲垂钓、亲子活动、娱乐休闲的假期好去处。 走进青城乐水·潮玩谷,首先映入眼帘的水上飞人项目,盘旋、急转弯、前空翻、后空翻……这样惊险刺激的户外水上项目,在呼和浩特尚属首次出现。 “太过瘾了,以前只在网上看到过,现在家门口也能体验,我们首府的旅游业越来越有范儿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刚刚体验完水上飞人的游客玉婷如是说。记者了解到,水上飞人是近几年流行的水上极限运动项目,由喷射式悬浮飞行器借助与其配合的水上摩托艇为动力,通过连接的输水软管向下喷射高压水柱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将表演者或者游客托举到空中,从而完成一系列水上高空动作。 阳光沙滩是一个充满欢乐、童趣,健康、环保的开放型的沙滩乐园,这里不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味,也是儿童理想的游玩场所,首府休闲娱乐时尚风向标。霸王龙、鸭嘴龙、剑龙、翼龙……徜徉恐龙科普园,仿佛重返侏罗纪时代。 据了解,恐龙科普园是内蒙古首家智能仿真恐龙园,有别于其他化石、雕塑恐龙等,这里的恐龙园互动性很强。园区运用光影、声电技术,让48只恐龙“活”了起来,其中高25米的亚洲最大的三条恐龙之一空降于此,非常壮观。 “像真的一样,还会动,感觉很刺激,马上放假了,我会约小伙伴们一起来体验。”小学生多好说。据青城乐水·潮玩谷总经理曹志军介绍,园区里还设置了露营地、户外马场、儿童游乐嘉年华、大型无动力乐园、仙鹿园、沙滩泡泡趴、火山地质花海科普基地等十多个游玩项目。 “开业期间,这里还将举行烧烤音乐节、飞天凤凰表演、烟花秀、篝火晚会等多项活动,如果你觉得爬山小朋友太累,游乐场家长太累,不如考虑来一场温馨欢乐的亲子游。”曹志军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加快实施“强首府”工程,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通过一系列举措,首府旅游业态不断丰满,旅游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增添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助力全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编辑:段丽萍
创业,是一个充满勇气的词;创业,要有破釜沉舟的气势;创业,要有不畏艰的决心。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从事新闻行业的时候,成为了孩子们的偶像,是孩子们心中的“小杨哥哥”;后来他成为了觅小鲜麻辣烫店的店长与菜鸟驿站的站长,成为了大学生们口中的“斌叔”,他是杨斌,开了一家读书人的麻辣烫店,觅小鲜麻辣烫店的店长。创业之路漫长且路途遥远,但永远目光坚定的大步向前! 记者:仲雅诗 摄影:乌蒽琦、刘昊 后期剪辑:张美茹、王宇凡 文字包装:任浩然、孙茂怡 编辑:贾小燕
近日,随着呼和浩特机场航班量日渐攀升,旅客吞吐量呈现快速增长,在提升各项服务措施的基础上,呼和浩特机场公司着手开展场区环境美化工作。 呼和浩特机场公司今年积极对接相关单位,对进场路、航站楼二层落客平台以及空港大道沿途绿化带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布景,抢在运输生产高峰前期完成场区绿植花卉的种植工作,同时邀请市相关部门,对场区5处口袋公园进行升级改造,为广大旅客出行体验提供安全、畅通、舒适的道路环境。 为确保机场道路交通标线规范、清晰,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交通出行,呼和浩特机场公司组织施划了道路交通标线,对标线不清晰、不合理的路段进行了优化改进。截至目前已完成客流量最大的进场路、航站楼二层落客平台以及启航路等道路交通标线施划工作。(桑田丰)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巴图九村的万亩芍药基地。(摄影/王秋花) 盛夏时节,位于内蒙古扎兰屯市乡村的万亩芍药园里,蜂飞蝶绕,香气满园,已到了繁花期。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农牧业结合地带的扎兰屯市,依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全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中草药种植,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目前全市芍药种植规模已达3.2万亩,2022年,该市仅中草药产值达3.5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编辑:孙丽荣
总策划:王登华 刘婧 总监制:伊拉图 白春 王宇天 监制:娜仁呼 刘春 文案:赵明亮 斯日古楞其其格 制作:苏青虎 苏日娜 编辑:孙丽荣
5月29日,呼和浩特市法院系统第三届“青法杯”篮球赛落下帷幕。决赛中,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代表队战胜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代表队获得冠军。 本次比赛共有来自呼和浩特市法院系统的10支队伍参加,大家以球会友,通过比赛弘扬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凝聚呼和浩特市两级法院干警的力量,展现法院队伍活力奋进的新形象。(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孟和朝鲁) 运球突破。 远投三分。 多人围抢。 热情拉拉队。 编辑: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