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77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停机公告   为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国庆节期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升级维护信息系统。现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停机、恢复时间   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服务大厅、内蒙古人社手机APP将于9月30日12:00停止对外服务,全区各级人社线下服务大厅将于9月30日17:30停止对外服务,系统将于10月7日18点恢复运行。   二、影响业务范围   停机期间,全区人社网上办事大厅、内蒙人社APP不提供服务,社会保障卡制发补换业务、社保费缴费业务无法办理。   给您工作生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特此公告。   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1年9月30日   今天18时起暂停办理!   记者9月29日从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了解到,为在全区推进国家统一医保信息平台上线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医疗保障局的统一部署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决定于2021年9月30日18:00暂停运行异地就医系统,并于2021年10月8日8:00重新开启系统。系统暂停期间,全区异地就医所有医保相关业务将暂停办理。   具体事宜如下:2021年9月30日18:00至2021年10月8日8:00,全区各级医保经办机构暂停办理所有医保异地就医相关业务。2021年9月30日18:00至2021年10月8日8:00暂停所有区内、跨省异地就医相关业务。暂停服务期间,建议异地住院患者办理入出院手续时,可先行挂账,待系统恢复后补办相关手续。暂停服务期间,需享受长期门诊及谈判药品报销的参保人,建议停机前完成刷卡结算。因本次系统切换不能直接结算的异地就医患者,自费结算后回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办理手工报销。   请广大参保人合理安排医保业务办理时间。如有疑问请咨询医保经办机构。   自治区本级医保: 0471-6606325、5332440;   呼和浩特市医保:0471-5181348;   包头市医保:0472-6980521;   呼伦贝尔市医保:0470-8115820;   兴安盟医疗医保:0482-8237397;   通辽市医保:0475-8580670;   赤峰市医保:0476-8821821;   锡林郭勒盟医保:0479-8285540;   乌兰察布市医保:0474-8156933;   鄂尔多斯市医保:0477-8572280;   巴彦淖尔市医保:0478-8527317;   乌海市医保:0473-2023180;   阿拉善盟医保:0483-8341334;   满洲里市医保: 0470-6234793、6228804;   二连浩特市医保:0479-7532866、7532866。   来源:内蒙古12333 北方新报

  9月29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了解到,10月1日0时至10月7日24时,国庆节假期收费公路免收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通行费。   2021年国庆节假期期间,从2021年10月1日0时至2021年10月7日24时,收费公路免收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通行费,普通收费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将严格贯彻落实节假日收费公路免费通行惠民政策,全面强化组织领导,综合研判客流形势,坚决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高质高效开展路政巡查、超限超载治理、ETC服务工作,全力做好2021年国庆节假期期间免收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通行费各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国庆节假期即将迎来客流高峰,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提醒广大司乘人员,请合理安排出行时间,错峰出行避免交通拥堵。高速公路报警救援电话“12122”热线24小时在线,司乘人员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短信客服平台了解免费通行政策和路况信息。 (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郝儒冰)

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为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自治区政协民族宗教界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   自治区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分党组书记、主任高志明: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国之大者”;对内蒙古来讲,落实好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边疆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讲大局、担重责”是最现实最具体的“国之大者”。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我们必须始终放在心上的“国之大者”。政协民宗委的全体委员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和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聚焦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紧扣自治区民族工作现实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努力为推进全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专门工作机构的力量。   自治区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分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宗教事务局局长阿拉坦敖其尔: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领导干部,自己不仅要学在前、想在前、干在前,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同时要在全区宗教界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主题活动,切实把全区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到党和政府的周围,引导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爱国和爱教结合起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谐。   自治区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分党组成员、副主任,自治区民委一级巡视员萨楚日勒图: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界别的政协委员,我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完整准确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体现到新时代政协委员提升调研和履职尽责水平、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上。   自治区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农工党中央委员、内蒙古区委副主委闫敏: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工作人员,我将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建言献策质量,为加快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献计出力,做到调研精心精细、建言有理有据、对策可行可用,切实当好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好参谋、好帮手。   自治区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王月虎:建议各级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做细做实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重要工作载体,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正视问题差距,认清风险隐患,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地做好我区民族领域各项工作。   自治区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内蒙古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金建华:我区伊斯兰教界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时代担当精神抓好团体自身建设,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导各族信教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作出应有贡献。   自治区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谢宝华:我们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把全区基督教信教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教导信教群众走爱国爱教,维护祖国统一的道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   自治区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道教协会会长、呼和浩特市太清宫监院杨柏青:作为宗教界代表人士,我将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愿祖国繁荣昌盛,愿各族人民大团结、大和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自治区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李志根: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要加强思想引领,做到“心中有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强化责任担当,做到“手中有秤”,铸牢政协工作的思想根基,铸牢意识形态防线;要结合工作实际,做到“脚下有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以实际行动呵护好“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巡察组组长恩和巴雅尔:作为政协委员,我将在现实工作中利用政协和本职工作平台做好宣传和解读,当好党的新时期民族政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为民族和谐和民族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应有的贡献。   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乌兰巴特尔: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好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使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临床负责人何金英: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创新发展,必须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各界群众正确把握和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四个关系,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工作合力。   自治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市委副主委,呼和浩特市自然资源局确权登记科科长张慧琴:作为政协委员,要在学深悟透会议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宣传好、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上下功夫,要在做好调查研究,建诤言献良策上下功夫,要在做好本职工作,把政策和工作举措落到实处上下功夫。(卞籍)

蓝冠总代平台,蓝冠注册1956_国家林草局:6匹普氏野马在内蒙古放归自然

  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为了进一步扩大普氏野马野外种群, 9月28日,我国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顺利放归6匹普氏野马。   这次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的6匹普氏野马,为2匹雄马,4匹雌马,为进一步扩大普氏野马野外种群数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普氏野马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原产于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是现存的唯一的野生马种。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胡德夫:大青山山地草原这个环境是普氏野马原分布区,我认为它会很好适应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这种生存环境,普氏野马和山地草原形成动植物相互作用,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有非常好的作用。   普氏野马栖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情机警,善于奔跑,一般由强壮雄马为首领结成5到20头马群。   从1986年开始,国家林业部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专门机构,负责“野马还乡”工作,并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疆吉木萨尔县建成占地9000亩的全亚洲最大野马饲养繁殖中心。   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普氏野马的野外种群数量逐年稳步上升,据初步统计,我国现存普氏野马种群数量已突破700匹,占世界普氏野马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9.30”是全国第8个烈士纪念日。9月28日,内蒙古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全区公安英烈情况、近年来优抚工作措施、今年烈士纪念日期间活动安排及下一步工作进行通报。   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据介绍,建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公安机关因公牺牲403人,其中50人被评为烈士。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有119名民警辅警因公牺牲,其中5名被评为烈士。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关心关爱公安英烈,做好优抚工作,内蒙古各级公安机关在走访慰问、就医、子女教育、保险保障及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走访慰问方面,坚持将常态化慰问落到实处,2020年至今,全区公安机关先后对12312名民警辅警进行了走访慰问,发放慰问金1875.7万元。   在医疗就医方面,自治区公安厅建立了公安民警紧急医疗救助机制,积极联系医院,对烈士、公安英模、因公牺牲、因公伤残民警家属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给予最及时的关怀和帮助,2020年至今,共有1028名民警、30名家属通过“绿色通道”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在英烈子女教育方面,全区公安机关积极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实施办法》,帮助烈士、公安英模、因公牺牲、因公伤残民警子女考取公安院校,同时,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支持,烈士、公安英模、因公牺牲、因公伤残民警子女一律优先安排到公安院校就学。在落实保险保障方面,全区公安机关持续落实《人民警察抚恤优待办法》和公安民警因公负伤医疗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职业风险保障制度,为全体民警辅警每年集中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重大疾病保险、政法干警人身意外险、工伤保险,统一购买政法干警伤亡责任保险。   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自治区公安厅建立“7×24”心理健康服务热线,特别是针对烈士、公安英模、因公牺牲、因公伤残民警及家属第一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和危机干预,2020年至今,组织全区各级公安机关开展心理健康送教200余次。   发布会上,公安厅政治部人事训练处副处长王冰凌还就内蒙古公安厅致敬公安英烈活动安排进行说明。各级公安机关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第二批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积极走访慰问公安烈士遗属,精心组织开展致敬公安烈士活动,表达对公安英烈的崇高敬意和对烈属的关心关爱。并以此次纪念活动为契机,大力学习宣传公安英烈事迹,充分展现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警察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同时,深入推进“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优抚工作,通过调研摸排、集中攻坚、总结提升三个阶段,在精准了解诉求基础上,做到精准帮扶、智慧帮扶,最大限度做到暖警爱警。文字/张佳良摄影/帅永强视频/张学俭苏海城

蓝冠首页,蓝冠测速官网_【镜鉴文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民 为城 为发展——访乌兰浩特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宇

        志愿者正在清理街道及绿化带内的垃圾。谭艳丽摄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目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日前,乌兰浩特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宇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乌兰浩特连着两个周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意义何在?   刘宇:“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牌匾分量很重,但我们更看重“创城”过程能给乌兰浩特带来什么。   乌兰浩特连着两个周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意义或者说初心,就是希望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可以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打造良好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能够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还有就是通过创建能真正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所以说,乌兰浩特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创城”工作,绝不是简单的“为创而创”,而是始终坚持“为民而创、为城而创、为发展而创”。   记者: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是“创城”的重要内容,目前看,乌兰浩特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宇:过去5年,在盟市共建共管机制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重点实施道路畅通、园林绿化、生态治理等项目200余个,城市的“里子”和“面子”全面提升。实施畅通工程,完善“三纵四横”城市路网,新建改建道路43条、47.6公里,改造主次街路和背街小巷270条、70万平方米,全区首条省际快速铁路建成通车,机场航线增至22条,“三位一体”大交通网更加方便出行。实施宜居工程,实施棚户区改造3.3万户、310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196个、164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水冲公厕95座、均达到国家三类以上标准,群众在安居宜居中收获更多幸福感。实施绿化工程,加大拆除危旧房屋、修建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力度,对城区内裸露地进行生态治理,建成区绿化面积177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2%,全年空气优良率长期稳定在97%以上。实施秀水工程,开展归流河东岸、洮儿河生态治理,“两河”周边新增绿化景观带217.5万平方米。实施净化工程,采购各类环卫设备397台,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道路整洁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   记者:乌兰浩特如何做到“创城”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有机融合、相辅相成?   刘宇:乌兰浩特认真对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围绕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   一是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市容环境综合治理、交通秩序优化、“六小行业”规范整治、商贸行业规范管理、窗口服务行业提质、社区小区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乡风文明振兴、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氛围营造等“十大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切实提高市民素质,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是大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划定7个层级、720个基准网格,真正把问题吸附在基层、化解在一线,打通了社会治理和为民服务“最后一米”。集中清理整治违法建设,累计拆除600处、4.3万平方米,违建实现“零增长”。开展静态车辆专项整治,在临街硬化路面和住宅小区内施划停车位近4万个,清理“僵尸车”300余辆,停车难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记者:今年1月,乌兰浩特市取得2021-2023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在新一轮“创城”周期如何推进“创城”工作?   刘宇:虽然经历过2018-2020年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后,乌兰浩特在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市民素质提升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对比全国文明城市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将对照《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标准要求,精准聚焦找差距、集中攻坚补短板,全力打好“创城”攻坚战。   一是健全人员机构设置,及时总结创建经验,强化培训指导,不断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创建目标任务高质量推进、高标准落实。   二是围绕乌兰浩特“十四五”规划和文明城市创建体系,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规划,以筹备全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现场会为契机,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公园、绿地、广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全力补齐“创城”短板。   三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六大创建”和“十大行动”,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全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记者:“创城”不能一蹴而就,乌兰浩特有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保证“创城”工作持久发力?   刘宇:坚持全方位用力,建立“四项机制”,做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漏洞、创建无死角。一是“双包联、双督导”工作机制。即市级领导包片、各部门各单位包联社区小区、“创城”办业务指导组和专项督查组分别定期督导创建工作;把“创城”工作纳入督查工作计划、纳入年度科级领导班子实绩考评内容,切实把责任压到实处。二是宣传引导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平台,通过上门入户、主题宣讲、志愿服务等方式,着力扩大“创城”宣传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三是风险防范机制。认真梳理“创城”负面清单及评价意见,建立排查、评估、预警、处置机制,提高发现、识别各方面各领域风险隐患能力,完善舆情应对预案,确保各种风险防范及时、化解有效。四是深度融合创新机制。坚持将创建工作与党史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市民、农民素质提升和乡风文明提升工程深度融合,加快理论政策宣讲、教育服务等“八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我帮你”进行时志愿服务,着力打造“一中心、三提升、八平台、万人志愿服务”模式,全力打好“创城”这场“硬仗”。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胡日查)

蓝冠官网注册,蓝冠待遇_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今日开赛!内蒙古22名选手竞技11个项目

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 今日开赛! 内蒙古22名选手竞技11个项目   2021-9-26      9月26日,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在乌鲁木齐开赛。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0个参赛代表团,640名选手和342名裁判人员参赛。         本届大赛主题是“展技能风采促乡村振兴”,内蒙古代表团派出22名选手,参加砌筑工、汽车维修工、农机修理工、电工、美发师、养老护理员、育婴员、西式面点师、餐厅服务员、电子商务师、中式烹调师(羊肉烘烤)等全部11个项目的比赛。      在22名参赛选手中,有11名企业职工,有11名在校职业技能专业学生。他们有的在职场凭借过硬技术赢得企业和顾客认可,有的在校园内精学苦研成为专业上的尖兵。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首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共有23个省(区、市)开展省级选拔赛,6000余名选手参加省级选拔。据了解,内蒙古代表团由选手、裁判员、教练、赛务工作人员等共88人组成。其中,22名参赛选手是经过前期的选拔赛,从全区12个盟市选拔出来的。参赛选手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50岁。我区代表团中的11名裁判员担任本次大赛的执裁工作。                    大赛期间,还同步举办技能展示交流、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职业技能竞赛业务交流等活动,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及新疆高技能人才代表将作报告。根据奖励政策,本次大赛各比赛项目各组别分别设置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3枚。获得金、银、铜牌的选手,在现有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基础上晋升一级。获得各项目职工组前3名的选手,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准后,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据了解,举办本次大赛目的是引导农村劳动力技能成才、技能增收,通过技能展示交流等配套活动,重点展示新时代技能脱贫、乡村振兴的成果,展示乡村技能人才的精神风貌和精湛技能。                        近年来,我区全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截至8月底,我区有技能人才289.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6.5万人,49人获自治区技师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42人获全区技术能手称号。建成了20个国家级、79个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6个国家级、72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记者|梅刚   新媒体呈现|钦柏

  走进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一户居民家中,半身瘫痪的女主人张有粉显得特别高兴:“自从有了无障碍升降平台,我不靠家人帮忙也可以自己出门了。”商都县残联给她安装的无障碍升降平台,提高了张有粉的生活自理能力。   为残疾人消除生活障碍,给他们再造一个生命的“支点”,是做好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的应有之意。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技术服务,为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是增进全体人民福祉的应有之义。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内蒙古把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辅具器材适配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技术服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入省级层面任务清单。全区上下着力在为民服务解难题上下功夫求实效,通过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印发重点任务清单,逐条推进落实,将惠民之政、利民之举精准送到群众身边。   近来,自治区残联的“家庭无障碍改造行动”走进全区多个社区,把适配的无障碍电子产品、智能辅助器具等设备,送到残疾人家中。“我们已为4000多名残疾人提供包含语音电子盲杖、助视器等近9000件辅助器具,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自治区残联副理事长贾鹏说。   “自从有了这个智能语音电饭煲,我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了。”兴安盟盲人张淑芝按着语音电饭煲,边焖米饭边说,笑意写在脸上。   为深入开展康复辅具、智能技术进社区工作,今年7月,自治区残联和自治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策划“2021年大爱北疆助康圆梦——慈善草原行”公益捐赠活动。活动历时13天,为乌兰察布市等7个盟市18个旗县区的社区康复机构、残疾人家庭等,开展公益捐赠活动52场次,捐赠了价值800多万元的辅具、康复器械,为57名视力患者进行了白内障手术,为6名残疾人适配了假肢,为70多名儿童提供了矫形器适配服务。   自治区残联为残疾人提供辅具适配,突出“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打通残疾人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有了假肢,等于有了双腿,干点活也不费力。”残疾人王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8月,自治区民政厅、残联联合出台《“助康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为全区符合项目要求且有辅具需求的残疾人群体免费配置假肢和矫形器及助行类、视力类等方面的康复辅助器具,为具有手术适应症的肢体(脊柱除外)畸形患者进行手术矫治,并进行康复训练。   为了使残疾人获得高匹配度的辅具,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以集中和入户的方式开展筛查评估并提供辅具适配服务项目,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理疗体疗、巡回修理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区66个旗县区对近1000名假肢矫形器需求的残疾人进行筛查评估,确定符合人数461人。   如果说,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智能技术在老年群体面前划出一道无形“鸿沟”,那么现在“鸿沟”正在被努力填平。   为推动老年人应用智能技术,自治区民政厅在老年人申领津补贴工作中开通亲友代办、线下办理等便民利民措施,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便捷水平。同时,加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运营管理,录入高龄老人信息53.7万条。   阿拉善盟民政部门为社区老人们下载了“学习强国”APP,便于他们随时观看新闻,并先后开展8场智能手机使用专题培训,还为社区老人办理了高龄津贴线下申请。乌兰察布市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宣传和培训,专门解决老年人运用高龄津贴智能技术的问题。锡林郭勒盟民政局与教育部门拟定培训方案,推动老年人便利使用智能设备。   今年7月,自治区卫健委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实施进一步便利老年人就医举措行动”,改善老年人看病就医体验。   手机打开微信,搜索“内蒙古人民医院”,挂号、缴费等字样特别醒目。每个微信账号可以绑定5个人,只要家里有1人会使用智能手机,就可以帮助老年亲属挂号。目前,远程医疗服务网已覆盖全区102个旗县区,可为老年人提供远程诊断、远程医疗等服务。   在云诊室试点工作中,充分融入方便老年患者的就医服务流程。   9月15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云医在线”开启首场直播,知名专家、教授围绕疾病的诊治和健康话题与广大网友互动交流。3个小时的直播,有27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   据了解,自治区卫健委持续推进各项措施惠及老年人群,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提升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建立老年人应对“数字鸿沟”的长效机制。(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 梅刚 李存霞 王坤)

  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9月27日落下帷幕。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此届文博会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洋洋风采。   文博会,内蒙古从未缺席过,17年17次,内蒙古再次站在深圳这一国际都市,尽情展示自身的美丽,并积极推动内蒙古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化+”是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在这次文博会上,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表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广西、上海、深圳坪山等展厅,都能看到各类款式的口罩。作为疫情防控时期的刚需,这些设计多元、色彩丰富、物美价廉的口罩可谓是方寸之间,创意无限,很是畅销。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口罩,内蒙古的口罩除了颜值担当外,还注入了“黑科技”。包头市中科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稀土抗菌口罩,产品经理梁磊说:“我们的口罩有独创性,融入了稀土抗菌技术,通过安全无毒的方式有效抑制细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持续发挥抗菌抗病毒的作用。”除了口罩,中科陶瓷还带来了稀土釉陶瓷制品,这些产品都注入了稀土抗菌元素。据梁磊介绍,这次带来的稀土抗菌产品作为“稀土+”产业链的核心产品,将为稀土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解决稀土行业“挖土卖土”难题贡献力量。   鄂尔多斯市是我区唯一参展的地级市。这几天,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在现场为观众表演的歌舞实力很“圈粉”。鄂尔多斯展区在设计造型上,突出了黄河文化,14家优秀文创旅游商品企业,5家重点旅游景区等参展单位携120种文创旅游商品亮相本届文博会。   为期5天的文博会,我区与宁夏、河南、江苏、苏州、深圳等省市自治区的30多家参展商达成合作意向。鄂尔多斯市这次收获颇丰,达成意向性订单6615件,还初步达成45个合作项目。   本次文博会,再次证明文旅融合是文化产业的一大方向。我区此次参展的40家企业中,很多都是文旅融合产业的“带头人”,他们也将各自的文创商品、旅游纪念品带到了深圳。内蒙古元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这次带来的是乌兰察布火山泥系列器物,极富民族融合创意的茶具、酒具很受游人青睐。公司董事长吴垠告诉记者:“这次文博会我们收获很大,上海和深圳的客户被我们民族融合的设计吸引,和我们签了长期订单。”   除了文创商品,内蒙古元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还主攻文化数字产业,就在几天前,这家企业与科大讯飞联合成立的数字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在乌兰察布市揭牌,研究中心致力于用数字手段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代接轨。   数字文化正是我区近年来文化产业奔跑的方向之一。   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展态势良好,已经建成20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注册登记的文化类经营机构达到2000多家。一批旅游、影视、演艺、娱乐、会展、动漫等文化新业态迅速发展,初步形成民族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新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   有了数字赋能,无疑在传统产业迭代更新的同时具有了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可以更好地触碰未来。   近年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全区文化产业取得较快发展。2019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83.5亿元,2013年以来年均增长13%,占GDP比重为2.23%,较2013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为期5天的文博会落下帷幕,这届文博会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新文博、新会展,新内容,新成效”,办出了不一样的精彩。本届文博会共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0万件,近4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   “风向标”之外,深圳文博会也是“探索器”和“推进器”,引领推动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信在5天的交流、观察之下,内蒙古的企业、内蒙古的业内人士一定捕捉到了文化产业的动向和走势,把此次文博会当做“加速器”,催生出更多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项目,引领内蒙古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风起文博、向阳盛放。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冯雪玉)

  9月26日,呼和浩特各供热企业负责人走进12345受理服务中心,接听市民有关供暖方面的诉求。   “您好,我是白庙子村的村民,我们村正在进行煤改电供热改造,村民家中的暖气片都安装上了,村里的管道也都铺设完成了,但是村外的变压器还没有安装,村民们都很着急,担心不能如期供暖……”当天上午,呼和浩特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平接到一位村民的来电,他在电话中向这位村民答复说:“你们放心,政府已要求列入计划的煤改气、煤改电村庄的所有设施设备要在10月15日前完成,确保达到供热条件,我们一定会督促各施工企业加紧完成施工。”   “您好,我是回民区怡康居小区的居民,我们小区现在还是民营燃煤锅炉房供暖,供热效果不理想,我们能不能并入供热大网?”呼和浩特富泰热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江接到市民来电后答复说,怡康居小区的位置距离富泰热力公司的主管道不远,公司会根据容量和管道情况,考虑并协商怡康居小区并入大网的诉求。   当天9~11时,呼和浩特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呼和浩特富泰热力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燃气热力有限公司、呼和浩特科林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城发供热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晟泰热力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走进12345受理服务中心,共接听解答市民供热诉求121件。   记者获悉,为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推进供暖问题快速高效解决,9月26~28日9~11时,各供热企业负责人都将现场接听12345热线,受理各类供暖类诉求,市民如有供暖缴退费、供暖温度不达标、供暖设施改造等等问题,都可拨打12345反映诉求。(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刘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