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一户居民家中,半身瘫痪的女主人张有粉显得特别高兴:“自从有了无障碍升降平台,我不靠家人帮忙也可以自己出门了。”商都县残联给她安装的无障碍升降平台,提高了张有粉的生活自理能力。
为残疾人消除生活障碍,给他们再造一个生命的“支点”,是做好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的应有之意。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技术服务,为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是增进全体人民福祉的应有之义。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内蒙古把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辅具器材适配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技术服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入省级层面任务清单。全区上下着力在为民服务解难题上下功夫求实效,通过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印发重点任务清单,逐条推进落实,将惠民之政、利民之举精准送到群众身边。
近来,自治区残联的“家庭无障碍改造行动”走进全区多个社区,把适配的无障碍电子产品、智能辅助器具等设备,送到残疾人家中。“我们已为4000多名残疾人提供包含语音电子盲杖、助视器等近9000件辅助器具,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自治区残联副理事长贾鹏说。
“自从有了这个智能语音电饭煲,我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了。”兴安盟盲人张淑芝按着语音电饭煲,边焖米饭边说,笑意写在脸上。
为深入开展康复辅具、智能技术进社区工作,今年7月,自治区残联和自治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策划“2021年大爱北疆助康圆梦——慈善草原行”公益捐赠活动。活动历时13天,为乌兰察布市等7个盟市18个旗县区的社区康复机构、残疾人家庭等,开展公益捐赠活动52场次,捐赠了价值800多万元的辅具、康复器械,为57名视力患者进行了白内障手术,为6名残疾人适配了假肢,为70多名儿童提供了矫形器适配服务。
自治区残联为残疾人提供辅具适配,突出“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打通残疾人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有了假肢,等于有了双腿,干点活也不费力。”残疾人王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8月,自治区民政厅、残联联合出台《“助康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为全区符合项目要求且有辅具需求的残疾人群体免费配置假肢和矫形器及助行类、视力类等方面的康复辅助器具,为具有手术适应症的肢体(脊柱除外)畸形患者进行手术矫治,并进行康复训练。
为了使残疾人获得高匹配度的辅具,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以集中和入户的方式开展筛查评估并提供辅具适配服务项目,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理疗体疗、巡回修理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区66个旗县区对近1000名假肢矫形器需求的残疾人进行筛查评估,确定符合人数461人。
如果说,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智能技术在老年群体面前划出一道无形“鸿沟”,那么现在“鸿沟”正在被努力填平。
为推动老年人应用智能技术,自治区民政厅在老年人申领津补贴工作中开通亲友代办、线下办理等便民利民措施,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便捷水平。同时,加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运营管理,录入高龄老人信息53.7万条。
阿拉善盟民政部门为社区老人们下载了“学习强国”APP,便于他们随时观看新闻,并先后开展8场智能手机使用专题培训,还为社区老人办理了高龄津贴线下申请。乌兰察布市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宣传和培训,专门解决老年人运用高龄津贴智能技术的问题。锡林郭勒盟民政局与教育部门拟定培训方案,推动老年人便利使用智能设备。
今年7月,自治区卫健委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实施进一步便利老年人就医举措行动”,改善老年人看病就医体验。
手机打开微信,搜索“内蒙古人民医院”,挂号、缴费等字样特别醒目。每个微信账号可以绑定5个人,只要家里有1人会使用智能手机,就可以帮助老年亲属挂号。目前,远程医疗服务网已覆盖全区102个旗县区,可为老年人提供远程诊断、远程医疗等服务。
在云诊室试点工作中,充分融入方便老年患者的就医服务流程。
9月15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云医在线”开启首场直播,知名专家、教授围绕疾病的诊治和健康话题与广大网友互动交流。3个小时的直播,有27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
据了解,自治区卫健委持续推进各项措施惠及老年人群,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提升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建立老年人应对“数字鸿沟”的长效机制。(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 梅刚 李存霞 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