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9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扎兰屯市纪委监委:恪守“廉政红心”助推“清风扎兰”

  “来到这个廉政教育厅,通过图文资料、微电影这样的形式看到铸成大错的领导干部,对国家、社会、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作为党员,要警钟长鸣,时刻牢记党纪党规,防微杜渐,从我做起,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廉洁性”。一位到扎兰屯市党群服务中心的廉政教育厅参观的党员这样说道。   近年来,扎兰屯市纪委监委聚焦“一个目标、两个结合、三级联动”的工作思路,将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通过“市、乡、村”三级联动开展精准化、特色化分类施教,不断提高全体党员和公职人员廉洁意识,筑牢“不想腐”的堤坝,构建起从打牢基础、提高意识到长效固本一体推进的廉政教育新格局,教育引导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永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恪守“廉政红心”助推“清风扎兰”。 扎兰屯市各基层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到党群服务中心廉政教育展厅参观   坚守廉政为民“初心”,服务为民更有温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纪检监察岗位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岗位。纪检监察工作,要有直达民心的温度,努力做惠及民生的事。扎兰屯市纪委监委将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不想腐的自觉。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六进”工作,联合相关单位,每年在机关、校园、农村、社区、企业、家庭六类场所开展一次廉政宣传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廉政文化宣传,发挥乌兰牧骑优势,深入基层开展廉政专场文艺演出百余场。开展线上、线下廉政文化宣传,在扎兰屯市纪委监委网站、扎兰屯市纪检监察微信公众号分别开设廉政文化、警示教育栏目,刊登相关工作信息500余条。在对重点人群开展常态化警示教育基础上,通过开展“当好贤内助、守住幸福门”家庭助廉演讲比赛、“大手拉小手、廉洁你我他”亲子大赛、“廉政家访”等系列活动,督促干部家人共同筑牢防腐保廉的家庭防线。 呼伦贝尔市支队扎兰屯大队在廉政教育基地开展“讲政治、知敬畏、守廉洁”主题党日活动。   常怀责任为民“红心”,践行践诺更有高度。忠诚,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大节。纪检监察干部是党的忠诚卫士,必须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把对党忠诚体现在胸怀“国之大者”、护航中心大局、坚决惩恶扬善上。扎兰屯市纪委监委坚持把廉政警示教育职责扛在肩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组织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全体纪检监察干部采取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等方式,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与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法治文化、廉洁文化贯通起来,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理念,认真分析反腐倡廉形势任务,明晰工作思路,持续强化监察对象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市纪委监委以科级干部、新任职干部、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开展专题廉政培训70余期,受教1.6万余人次。建立了“廉政党课直通车”,从市纪委监委、党校、检察院、法院、财政、审计等部门抽调专业干部组建宣讲队伍,面向全市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开展“点单式”廉政宣讲110余期。 乌兰牧骑深入基层开展廉政专场文艺演出   守住清正为民“廉心”,筑牢底线更有尺度。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纪检监察工作是政治工作,守住干净这条底线,关键是守住纪律的底线。扎兰屯市纪委监委利用警示教育基地、警示教育片、警示教育大会、现场庭审等多种途径开展警示教育,进一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建立完善廉政警示教育阵地,形成市区有党群服务中心和廉政教育培训基地,东有达斡尔民族乡廉政文化广场,南有扎兰屯监狱警示教育基地,西有廉政警示教育基地西南分中心,北有卧牛河廉政文化长廊的“一中心五基地”警示教育体系,结合现场教学、观看警示教育片等环节,实现廉政警示教育地域、人员全覆盖。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组织干部职工每年就近到“一中心五基地”参观学习一次,近年来共组织参观学习200余批次,受教人数达1.2万余人次。   廉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扎兰屯市纪委监委将始终坚持把廉政教育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要路径,不断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把廉政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助推扎兰屯市纪检监察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常 乐) 编辑:郭伟伟

“河长+法官”共护莫力达瓦绿水青山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水平,助推河长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4月28日,莫旗人民法院驻河长制办公室法官工作室挂牌成立。座谈会上,莫旗人民法院、河长制办公室、水利局等相关成员单位就莫旗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情况、河湖“四乱”治理、水污染整治、水生态恢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就今后联动配合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会议结束后,莫旗人民法院在嫩江河道莫旗段树立护河法官公示牌,详细介绍了莫旗法院环境资源审判职能、护河法官职责。   莫旗人民法院院长赵忠义表示,“一江、一河、一水库”是莫旗宝贵的生态屏障。法官工作室成立是落实莫旗“一江、一河、一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环境执政执法与生态环境审判衔接工作机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推动莫旗人民法院、河长办及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内外联动、相互支撑的工作格局;是聚焦水域治理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工程,开展联合专项行动,依法、及时、高效打击涉河涉水违法犯罪行为;更是统筹行政执法力量和审判力量,纵深推进“河长制”全面实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和保障。莫旗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审判职能,扎实推进我旗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生态司法无缝衔接和多元共治,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守护莫旗生态的高颜值。(郑 明 王广智) 编辑:郭伟伟

lg蓝冠,蓝冠登录_莫旗:春季植树护绿,撸起袖子加油干!

  春回大地草木萌发,植树造林正当其时。4月28日,莫旗旗委办公室党支部、旗纪委监委机关党支部联合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拉开了莫旗春季植树护绿的序幕。   近年来,莫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从2018年—2021年累计完成育苗3760亩。义务植树182万株,中幼林抚育25.8万亩。完成32个村屯绿化美化工作,重点区域绿化造林累计完成2.1035万亩。在全旗15个乡镇、9个林场开展退化林调查工作……莫旗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稳步绘就绿色发展的底色。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莫旗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全旗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推行林长制,巩固资源管护和还林还湿成果,专项整治违法行为守护好天然屏障等方面做出周密部署。莫旗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全旗生态系统质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管护,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绿一片,不断巩固提升造林绿化成果。   在植树现场,40余名党员干劲儿十足。莫旗委书记谭华也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大家挥锹铲土、扶苗培土、提桶浇水,通力协作,忙而有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栽下的松树、山里红、糖槭等优质树苗迎风挺立。(李金梅) 编辑:郭伟伟

绿色产业成为莫旗经济发展主旋律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走进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大地,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全链条绿色转型,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成为2022年经济发展主攻方向。   一季度,莫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2%。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12.0%;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30万元,同比增长162.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8亿元,同比增长8.0%。GDP增速呈稳中向好的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势稳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加了79倍。   推动优势产业绿色化。立足农业大旗资源优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培育“大而优”“小而精”“多而特”的农牧业市场主体,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牧业全产业链。   精选种子,备足肥料、2022年岭域丰种业有限公司计划实施种子繁育基地15000亩,大豆12000亩,水稻3000亩。公司负责人陈德富介绍,在落实好上述计划同时岭域丰种业参加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审定参试品种5个,大豆品种领域51号,水稻品种有岭域3号、岭域5号,小麦品种龙岭6235号、龙岭2068号。老陈信心满满,力争今年再获丰收。   脚踏实地,立足长远,春节过后,莫旗各项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尼尔基罐区后续项目四月初开始施工,四月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开工。旗党政领导牵头全力争跑项目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莫旗力争到2026年,培优大豆、水稻、中草药、秸秆、生猪、肉牛、肉羊、大鹅等产业集群,全旗农牧业年度牲畜存栏稳定在260万头(只)以上,农牧业全产业链价值百亿元的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初具规模。二是推动新兴产业战略化。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有效开发利用风力、水力、太阳能、秸秆等地域丰富资源,打造新能源生产输出基地,到2026年,风电、光伏、水电、秸秆发电装机总量分别达到160万千瓦、30万千瓦、7.8万千瓦和3万千瓦,全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三是推动朝阳产业区域化。立足毗邻黑龙江东大门优势,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智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强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冷链物流向安全高效智能化迈进,实现蔬菜生鲜、畜禽产品、医疗物资等“购、运、储、销、食”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培育引导康养医养结合新兴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哈大齐呼精品线路,深化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一体化,打造民俗、红色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又到一年植树造林的季节,到4月25日全国绿化造林模范李振海今年绿化荒山超过百亩,4月27日莫旗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植树造林绿化家乡在莫旗城乡蔚然成风。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筑牢大兴安岭东南麓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莫旗将致力于提升生态系统整体改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全面落实地上地下、陆水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到2026年,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23.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4.5%,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二是致力于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锚定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让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人心。莫旗腾克镇通过沙棘的规模化种植,有效缓解了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随着栽种沙棘、管护沙棘、采收沙棘、加工沙棘、销售沙棘等全产业链的不断健全,沙棘产业正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今年,看到去年丰收成果后种群众植积极性高涨。(蒋希武 白莉莉) 编辑:郭伟伟

从民不聊生到繁荣稳定——外国人眼中中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前世今生

  编者按:5月1日是中国首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5周年纪念日。从美国记者斯诺笔下的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到如今外国友人眼中的多元民族文化、现代化城市发展,外国人在内蒙古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性变化。   进入2022年的世界并不太平,新冠疫情高发,地区冲突激化。其中民族问题依然是困扰一些国家发展和稳定的难题,甚至被当作挑起新矛盾的工具,给世界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尽管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不遗余力地抹黑污蔑,但中国长期保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实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特别是一些外国人在民族地区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性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就是这样一个窗口。即将到来的5月1日,正是这个中国首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成立75周年纪念日。   2016年春节前夕,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与铁路部门工作人员在呼和浩特至北京的列车上为旅客们表演节目,迎接新春。(新华社发)   1929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内蒙古记录了一幕幕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但如今从其他国度来到这里的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笔下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多彩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和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   斯诺目睹“人间惨剧”   1929年,刚到中国不久的美国记者斯诺从繁华的上海出发,沿着铁路来到了当时内蒙古最富裕的商业中心萨拉齐和绥远城,即如今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和呼和浩特市。当时的内蒙古正在遭受一场天灾人祸,本希望到中国感受“东方魅力”的斯诺,却在这里掀开了旧中国黑暗帷幕的一角。   那年夏天,中国西北地区遭受严重旱灾。灾民从四面八方逃到萨拉齐,因为这里不时开展赈灾活动。在正常的年景,萨拉齐大约有4万人口,自闹饥荒以来,人口已逾10万。   斯诺和同伴们走在萨拉齐死气沉沉的大街上。一路上,斯诺看到,街道的两旁挤满了快要饿毙的男女老幼,有的坐在房屋门口,有的坐在街边石上,有的坐在残垣断壁上,有的无力地躺在小沟里。   斯诺与刚逃荒到萨拉齐的一家人聊了起来。过去,这一家老小住在一个村子里,家里有4个儿子,每人都有10多亩地,收获的粮食自给有余。按中国农民当时的生活标准来看,他们在遭灾前过着美满的生活。然而当地竟连续几年不降雨,庄稼颗粒无收。后来,他们遇到一个“机会”,可以把妻女卖给有钱人家。他们不忍心看着她们活活饿死,就同意了这笔交易。剩余的家人,从老家向西南方向长途跋涉了一个星期才到达萨拉齐。   在施粥棚前,斯诺看到一群饥民。他们手里攥着小木碗、空罐头盒或破旧的茶壶,等待开门施粥。他们身上的几乎每一块骨头和每一根青筋都明显凸起,可以用肉眼看得清清楚楚。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敕勒川文化公园的斯诺雕像。(于嘉摄)   斯诺访问了好几个村镇,类似的凄惨场面接连出现。在绥远城访问时,人间的疾苦和迷惘在斯诺内心深处引起的哀伤和压抑前所未有。在一座寺庙门前,斯诺遇见一位满面病容的母亲,怀里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她低着头,任凭一群苍蝇在她身上的破衣烂衫中钻进钻出。斯诺将两块银元塞在她肿胀的手中。她抬头看了看斯诺,又看了看银元,把银元紧紧攥在手里。   “在这里,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蓦然看到人们因为没有吃的而活活饿死。我在绥远城度过的那一段噩梦般的时间里,看到了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在我眼前活活饿死。”斯诺后来在书中写道。   1929年7月4日,斯诺在绥远城用沉重的笔触写下长文《拯救25万生灵》,记录他眼中的内蒙古。见过了太多的人间惨剧,他对当时国民政府的认同灰飞烟灭,开始探寻红色中国的救国救民之路。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到了戈壁滩南面的小城萨拉齐……这是我一生中一个觉醒的起点。”此后,他深入中国各个阶层,结识进步人士,考察革命根据地,采访革命领袖,撰写《西行漫记》,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   当时的斯诺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早期实践。在《西行漫记》中,他专设一章来描写中国共产党1936年在宁夏开展的民族工作,并称其为“在宁夏看到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11年后,中国首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   在如今的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一处美丽的小公园内,矗立着一尊斯诺的半身雕像。这座小公园就建在当年斯诺目睹的萨拉齐大饥荒抛尸之处。然而,那一段晦暗的岁月已离人们远去。今天外国人眼中的内蒙古,是一片日新月异的热土。   现代化“刷新”边疆印象   就像当年一批外国友人受到斯诺的影响奔赴中国一样,德国人德特勒夫·穆勒来中国也是因为他的偶像———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1974年至1982年担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中德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1967年出生的穆勒在青少年时代非常崇拜施密特。在追随偶像的过程中,他从有关施密特的新闻中,时常能感受到中国这个东方大国迈向现代化的强劲步伐。   2014年,穆勒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北京和内蒙古旅游一个多月。当过去几十年只在地图上看到的国度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时,他惊奇地发现,现代化和城市化正在这片历经沧桑的古老土地“上演”,不仅是在北京,在较远的边疆地区也一样。   来中国前的30年间,穆勒在德国一家足球俱乐部担任队医。2016年,他正式来中国生活,定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北京、内蒙古和山东的足球队工作。2021年底,他在呼和浩特市开了一家健康管理中心,用多年来在足球俱乐部当队医的经验,开展改善关节、肌肉、韧带损伤的健康养生服务。   “虽说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疆,但这里的生活跟其他中国大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现代、便捷、安全。”穆勒说,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24小时的外卖服务,无论是在省会,还是在旗县,都能完全覆盖。   他喜欢坐车或骑自行车在呼和浩特市的大街小巷穿梭。“德国城市的街道少、景观好,但我不太喜欢的是,在两个地方之间往往只有一条道路可通达。但中国不一样,四通八达的街道让出行拥有多种道路方案,非常方便。”   这是呼和浩特大召一景。(新华社发)   斯诺曾目睹啼饥号寒、鬻妻卖子惨剧的呼和浩特旧城,如今已是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穆勒最爱逛的地方。他与妻子骑着共享单车游历古老街巷,感受寺庙的神秘,品尝蒙餐的美味,体验中医的魅力。他完全无法想象,近百年前这些美丽的街巷竟是“人间炼狱”。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时,穆勒决定留在中国,而不是返回德国。他表示,这是正确的决定。在他家乡德国巴伐利亚州美因河畔的村庄里,很多人都得过新冠肺炎,而他在内蒙古非常安全。中国严格而有效的疫情防控政策使数亿人避免被感染。   就像穆勒看到的一样,自成立之日起,内蒙古自治区共享国家发展成果,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内蒙古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外国朋友能直观感受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还体现在能源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农牧业产业发展方式等方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内蒙古发展的方向。   这是呼和浩特市如意河城市风光。(连振摄)   正在全面迈向现代化的内蒙古,经常让那些原本打算到这里感受以蒙古包为代表的传统草原生活的人感到既“失望”又吃惊。因此,在内蒙古生活了5年的英国人科尔特·麦卡尔德时常制作短视频,为人们揭秘当下真实的内蒙古。   “不仅是对于外国人,对于不少中国南方人来说,内蒙古也是一个被‘误解’最深的地区。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这种独特性并非一些人想象中的落后、偏僻。”麦卡尔德说,内蒙古不全是苍茫的大草原,这里的城市和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一样:高楼林立、街道纵横,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去其他省市也非常方便。可以说,内蒙古的每座城市都是中国现代化城市的缩影。   多元文化散发魅力   来自东南亚的音乐人大山来内蒙古生活两年后,深深爱上蒙古族传统乐器和音乐。以前他在创作中喜欢用大提琴,来到内蒙古后,他将作品中很多需要用大提琴演奏的部分,改用马头琴演奏。   “马头琴有恰到好处的忧伤感,触动人的心灵,特别适合我的创作风格,如果早点知道这个乐器就好了。”大山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学习音乐创作,毕业后与女朋友一起来到内蒙古生活,创立自己的工作室。   长调、潮尔、马头琴、蒙古鼓……大山对内蒙古的特色音乐和乐器如数家珍,还给自己的架子鼓系上蓝色的哈达。他喜欢去草原采风、与少数民族音乐人切磋,爱喝蒙古族传统奶茶。   大山以前接触的多是西方音乐和文化,来到内蒙古后,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汉族、蒙古族、回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但在同一座城市中,这些特色文化又融合得如此和谐。蒙餐馆里挤满各民族的人,迷恋回族美食的不只有回族人,各民族之间交流都用国家通用语……在多民族混居的内蒙古,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民族之间相互欣赏、学习。   这给大山提供了创作灵感。他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他可以围绕内蒙古多元文化创作一部音乐剧。“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服饰,拍摄出来肯定会非常美。”   这是呼和浩特市体育场。(任军川摄)   在内蒙古,不仅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也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麦卡尔德就喜欢购买各种有内蒙古民族元素的T恤、衬衫或棒球服。美式复古风格与草原游牧元素的碰撞、街头潮流风格与民族传统风格的结合……内蒙古少数民族元素潮牌服饰特别受到他的青睐。即使离开内蒙古,他也喜欢常年穿着这些从呼和浩特市大街小巷淘来的衣服。   对于外媒恶意指责中国“抹杀”少数民族文化的言论,麦卡尔德感到非常气愤。他经常拍摄有关内蒙古多元文化的短视频发布在海外媒体上,反驳这些言论。   “让我克服内蒙古异常寒冷的天气、坚持在这里生活5年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丰富且多元的文化。”他说,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在这里,人们能同时感受到汉族、蒙古族、回族的文化,也能同时看到寺庙、清真寺和教堂,这一切都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记者 殷耀 张云龙 勿日汗 于嘉 王春燕) 编辑:张彦

  近年来,凉城县坚持党建引领,以巩固基础、发挥优势、创造条件、增添动能为基础,以加强乡村人居环境为保障,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产业、支持乡村建设中持续发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赋能聚合力。凉城县压实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创新干部联系帮扶机制,发挥各级党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指导、工作落实、督导检查;完善领导干部和班子年度考核方案,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激烈干部担当作为。   文化振兴赋能强动力。农业农村发展,着力实施文化振兴是基础。近年来,凉城县加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依靠村规民约的宣传引导作用,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开创乡村文化振兴新亮点,弘扬文明和谐新风尚。   人居环境赋能添活力。凉城县加快推进乡村基础建设,努力补齐农村生活条件的短板,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旱杂粮”。完善农村基础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听民生、换位思考尊民意、扎扎实实解民忧,及时解决群众困境、带领群众实干,以农民之心为心,让群众共享集体成果,真正做到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郭磊) 编辑:郭伟伟

  记者从本地生活爆品抢购领域龙头企业千千惠生活处获悉,千千惠生活将于5月1日正式在全国市场上线“随心退”功能。千千惠生活全国站点的微信端新上线产品均将标注“随心退”标志,支持用户“无条件随时退”和“过期自动退”。   此前,千千惠生活曾在内蒙古试水该功能,“以前用爆品抢购平台买东西还要注意在期限内用完券,现在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内蒙古市民方先生表示。   具体操作来看,“无条件随时退”意味着凡到店未核销的团购券均支持随时申请退款,退款将从原路径全部支付金额退回。   “过期自动退功能”也将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开启。团购券若在有效期内未核销使用,到期之后将由系统自动发起退款,退款也将从原路径全部支付金额退回。杭州、长沙、贵阳将在平台系统升级完成后上线“过期自动退”功能。   另外,已经核销和预约的团购券由于服务已经产生,不能再使用“随心退”功能。   此前,千千惠生活曾在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14座城市试水“随心退”功能,获得商户、达人和消费者好评连连。值得一提的是,在商户及达人端,千千惠也已开启“随心结”和“随心提”服务,平台商户及达人可即时进行收入结算与提现。   千千惠成立于2020年5月,定位为“高品质爆品抢购平台”,主要为用户提供周边旅游景点⻔票、高端度假酒店、特色品牌餐饮及其他本地生活服务类产品。在微信平台搜索“千千惠生活+城市”即可获取当地站点信息,进行团购。截止到2021年底,千千惠累计服务商户和消费者已超600万,单月GMV最高超9300万元,业务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   千千惠拥有庞大的微信私域流量销售渠道和抖音新媒体平台流量。微信私域流量方面,千千惠拥有微信注册社区达人超过300万,微信公众号关注者约800万;抖音方面,仅2021年7月至10月的4个月期间,千千惠通过抖音短视频和直播获得的商品成交总额超过1亿元。   千千惠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优化迭代产品,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消费体验,为商户和达人创造价值。 编辑:贾小燕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帅政)3月26日至4月26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中央督察组”)交办我区举报案件32批共2795件。按照中央督察组工作要求,目前,全区已对第24批100件信访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其中已办结47件、阶段性办结33件、未办结20件,责令整改7家,立案处罚3件,罚款金额1.695万元,约谈1人。   截至4月26日,全区已对第1-24批2027件信访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其中,已办结794件、阶段性办结727件、未办结506件,责令整改797家,立案处罚106家,罚款金额726.2426万元,立案侦查38宗,刑事拘留12人,约谈70人,问责67人。   相关案件将持续按照中央督察组边督边改工作要求推进查处整改工作。 附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群众信访举报边督边改公开情况一览表(第二十四批) 编辑:贾小燕

  春日的清晨,阳光和煦微风阵阵,正是锻炼健身的好时候。呼和浩特市仕奇公园里,伴随着轻缓的音乐,一群打着太极拳的中老年人精神抖擞。今年69岁的张明科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为人们演示着每一个动作招式——青龙出水、金鸡独立、野马分鬃……一招一式尽显高手风范,将太极拳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1979年开始练习太极拳至今,太极拳不仅成了张明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也为他带来了内蒙古武术运动协会名誉会长、内蒙古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秘书长等多重身份。“我10岁就开始练习武术了,大学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体育专业学习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一部《少林寺》在全国掀起了武术热,我还给自己定下了要练习100种拳法的‘百拳规划’。”张明科笑着说。留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任教的张明科有了更多在全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当时不定期组织的全国武术学习班教师进修班上,张明科有机会得到了蒋浩泉、张文广等武术大师的指点,还渐渐爱上了太极拳,并跟随陈照奎宗师传人妥木斯练习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一种中国传统拳术,它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张明科说。他不仅被太极拳刚柔相济的招式深深吸引,更被太极拳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折服。张明科认为:“从哲学角度来看太极拳被誉为‘哲拳’,这不仅由于太极拳的称谓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因为太极拳动作要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特别的技术要求和运动思想,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内外兼修的拳术运动。”   40多年来,张明科每天风雨无阻地坚持早晚练拳,不仅在动作招式上苦练,还结合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等文献和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典籍等,寻求摸索练习太极拳的科学规律。“太极拳的发力和很多现代运动的发力都有相通之处,所以我希望用科学现代的语言来阐释太极拳,让更多人了解和练习这项中国传统拳种。”张明科说。随着拳术不断提高,张明科成为了大家公认的太极高手,不仅多次参加区内外比赛斩获多个个人单项奖项,还在全区大大小小的武术比赛中担任顾问。太极拳这项身心兼修的运动,不仅带给了张明科健康硬朗的身体,还让他悟出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整个人也十分豁达开朗。“太极拳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在自身拳术不断突破后,张明科希望带着更多人一起传承太极拳。   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张明科在太极拳的传播上也有自己的独到方式。“教别人打太极拳,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最核心最基础的理念,就是传承武术、弘扬太极、服务社会、造福大众,太极拳并没有门槛,只要这个人品行端正、愿意学习,我都会去教。”张明科对自己所学都毫不吝啬倾囊相授。“自己受益了,就想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科学健身运动中,将太极拳一代代传下去,让更多人受益。”为了让初次接触太极的学员快速入门,他还将一些能够锻炼基本功的招式从一些复杂的动作中解析出来,编创适合新手的初级套路,张明科说:“我练习的陈式太极拳和其他太极拳流派相比更为复杂一些,节奏鲜明、气势宏大,所以让学员们循序渐进地学习能够很好地消除大家的畏难情绪,长期坚持下来。”张明科还希望学员们每天来练习,都能达到3个小目标。“我希望学员们每天练完都能‘汗会乐’,就是出一点汗,练会一个新动作,心情更快乐!”张明科笑着说。   张明科还为学员们建立了微信群,每天在群里发布太极拳的动作讲授小视频,让一些不能在现场跟着他一起练习的学员也能跟上进度。不少学员在练习太极拳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身心的改变。学员贾文才在上大学时不幸查出了强直性脊柱炎,当时行动都有困难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和张明科一起练习太极拳。“太极拳不仅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更让我学会了努力和尊重,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恒心,这对我和疾病作斗争非常有益。”贾文才说。张明科的学员中还有不少国画和书法爱好者、从业者,在他们看来,太极拳中的辩证思想和发力的规律,对书画创作也有启发和提升。学员乌力吉说:“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相通的。国画讲究意境,虚实结合,画出精神,这些都和太极拳的辩证思想相统一。”   在张明科的带动下,学员们个个劲头十足,学员又会自己带学生,让练习太极拳的队伍不断壮大。“我这里的学员有不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组团来的,丈夫带着妻子,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我这里还有不少五六岁的小学员,所以太极拳并不是只有老头老太太才能练的。”张明科说。退休后,张明科仍然会不定期的来到学校、机关单位,向更多人普及太极拳,在他看来,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有着中国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解读,他会尽自己所能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太极拳收获健康和快乐,同时传承中国文化。(记者 柴思源)    编辑:郭伟伟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阿男)4月26日中午十二点,包头市召开新冠疫情防控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4月25日,包头市新增确诊病例3例。均为重点人群“应检尽检”中发现,目前已全部转运至包头市第三医院进行救治。相关轨迹和场所已及时向社会发布。   疫情发生后,包头市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及重大项目建设。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全市各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包头市发改、工信、农牧、商务等部门和各旗县区成立了工作专班,深入各类企业和各重大项目工地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企业解决在原料保障、物流运输、用工、融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第一时间予以解决,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不受影响。   二是各旗县区全面落实对辖区内各类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工地疫情防控的指导责任。成立疫情防控指导组,深入各类企业一线和重大项目建设工地,一对一指导督促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坚决防范疫情扩散风险。   三是各企业和重点项目工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立即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无死角落实好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加强员工管理,确保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两不误。   同时,包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做好民生商品市场供应,确保米、面、油、肉、蛋、奶、蔬菜、方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品种齐全、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目前,包头市各大商超、农贸市场的生活必需品数量充足、供应及时、渠道畅通,能够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 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