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18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开放包容的魅力之城满洲里徐徐“走”来

         11月9日下午,在满洲里公路口岸旅检大厅,入境的俄罗斯游客一波接一波。“我们21人报了免签旅游团,一同乘坐大巴从赤塔州来满洲里观光购物,行程3天。”俄罗斯游客斯维德拉娜告诉记者,“通关非常顺畅,服务也非常好!”   记者从满洲里边检站获悉,9月22日,满洲里恢复赴俄罗斯团体旅游免签业务;10月27日,满洲里公路口岸恢复了俄罗斯赴中国团体旅游免签业务。至此,中俄互免团体旅游签证业务全面恢复。   连日来,满洲里公路口岸入境人数大幅增加。冬日的寒冷无法阻挡外国友人游玩满洲里、向往满洲里的热情。   这座城市的魅力,到底由何而生?用游客们的话来说,就是开放、包容。   俄罗斯游客正在满洲里游玩。   一位俄罗斯游客正在办理过关手续。   俄罗斯旅行社车辆正在等待游客。   满洲里市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北接俄罗斯,西临蒙古国,是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   满洲里是一座百年名城,就像一本珍藏的书籍,慢慢翻阅它,处处是惊喜。   走进位于满洲里国门景区的中共六大展览馆,探寻历史印记,满洲里在那时就是交通要道。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莫斯科纳罗福明斯克地区五一村的银色别墅开幕。其中,一部分代表就是从满洲里出境的。展览馆里,还原历史的会议场景、一幅幅珍贵的资料图片,让人看到中俄两国间历史悠长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离中共六大展览馆不远处是国门,气势宏伟、巍然屹立,一列列中欧班列鸣笛穿梭……   “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优势交汇叠加,为满洲里市将政策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不竭动力。得益于良好的口岸资源和区位优势,满洲里市天然具有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独特优势。”满洲里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王长春介绍说。   满洲里因口岸而生、循口岸而行、依口岸而兴。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满洲里口岸已成为我国沿边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三位一体”的综合枢纽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11月9日下午,一辆辆货运车从满洲里公路口岸鱼贯而出,驶向欧洲。这里是全国唯一实行24小时货运通关的边境公路口岸。据满洲里十八里海关物流监控科科长许雪猛介绍,1至10月,满洲里公路口岸货运通道进出境车辆超11万辆次,同比增长126%,创该口岸历史同期新高。   满洲里陆路口岸。   满洲里站集装箱场一角。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满洲里口岸运行中欧班列十周年。截至目前,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总量超2.2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3左右。满洲里铁路口岸是全国货运量最大的铁路口岸,目前货运量突破1700万吨。   一组组数据不断刷新着满洲里口岸对外开放的新高度,其国际大通道作用也越发突显。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今年以来,满洲里市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对外贸易、旅游等重点产业呈现强势复苏态势。   接下来,乘着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东风,如何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去谋划向北开放这篇大文章?“满洲里将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全力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力争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上取得新的更大发展!”王长春语气坚定地说。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阿妮尔通拉嘎马骏驰 编辑:石尧

亩产200.6公斤 2023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优质高效增粮大豆示范区测产刷新纪录

  金秋时节,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大豆千亩示范区里,记者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的5位专家正在进行实收测产。测产结果令人振奋,亩产达到200.6公斤,再次实现新突破,刷新纪录。      莫旗优质高效增粮大豆示范区于5月15日适时播种,种植品种为呼伦贝市自主选育的蒙豆640,属于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播种密度为36万株/公顷,生育期平均121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3.9厘米,单株有效荚数27.0个,单株粒数66.1粒,单株粒重11.4克,百粒重18.3克。   据了解,莫旗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采用大豆大垄高台栽培技术模式,垄宽1.3米,垄上四行宽窄行种植,配套轮作倒茬+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秋天精细整地起垄+种子高效处理+ARC微生物菌剂+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精准施药+绿色防控+机械籽粒收获等技术措施。   按照202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自治区大豆高产竞赛测产办法要求,经专家实地踏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机械实收计产,收割前由专家组对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收获的豆粒饱满圆润、色泽金黄,无病豆花豆瘪豆。实收面积为10.4亩,按标准含水量13%折算,实收平均亩产200.6公斤,亩产再创新高!   大豆要丰产,品种是关键,技术是支撑。通过此次测产,专家组一致认为,大豆大垄高台栽培技术具有增温、保墒、抗旱、排涝作用,通过合理密植,配套增产技术措施,增产效果明显,建议可在呼伦贝尔市岭南集中连片种植区和相同生态类型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文/莫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明 摄影/莫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信员 何枫) 编辑:贾小燕

蓝冠测速网址,蓝冠官网注册_总编辑宁夏行丨听黄河涛声 观十里长峡 读水利史诗

  贺兰山和黄河水在青铜峡大峡谷相遇后,衍生出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致于一身的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10月11日,“2023全国都市报+新媒体总编辑宁夏行”调研采访团来到这里,感受滚滚黄河劈山成峡,人类兴修水利灌溉沃野的雄奇。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发电、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古老神秘的一百零八塔,庄严肃穆的大禹雕像,壮丽秀美的峡谷风光等景点分布在黄河两岸。   存照记录黄河风光。   游船逆水而上,美景迎面而来,导游不时指着青铜色的崖壁告诉大家这里别有洞天。观音壁惟妙惟肖,天书阁、鳄鱼石、群虾壁让天马行空者杜撰出美丽的神话故事。“山体上刻着的‘青铜峡’三个字原本在半山腰,拦河大坝建成后水位上涨,石刻的下方离黄河水的距离越来越近。”在导游的讲解中,大家品读着刻在山体上的历史。   刻在山体上的历史。   坐船畅游十里长峡,不一会儿就到了峡谷的尽头,抵达横亘在宁夏平原的贺兰山最南端。有人提议后,大家抑扬顿挫地吟诵起千古名篇《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下船后,采访调研团拾级而上,登顶一百零八塔。这是一个由108座古塔组成的千年古塔群,因塔数得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大型古塔群之一。塔群坐西面东,依山傍水,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畅游十里长峡。   生活报社副社长安刚一直在用手机定格美景。他说,今天终于看到小时候课本里提到的青铜峡水电站。在黄河大峡谷乘船南去,宽阔的黄河、两岸的美景、壮观的十里长峡、独特的一百零八塔,还有游客坐着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在河上漂流,古迹、美景让人目不暇接,还有幸拍到了3只岩羊在崖壁间跳跃。“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这两句话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裴艳/文韩胜利季正/图) 编辑:段丽萍

蓝冠招商,蓝冠内部_总编辑宁夏行丨吃早茶 到吴忠!探访吴忠“硬核”早茶俘获食客的秘密

  对于居住在黄河之滨的吴忠人来说,新的一天往往是在面香、茶香、肉香交织的“硬核”早茶中开始的,他们在早茶桌上大快朵颐、联络感情、洽谈业务、相亲议事。早茶,已成为吴忠人生活的一部分。   吴忠早茶吃什么?怎么吃?为何火?10月11日上午,在吴忠市调研采访的“2023全国都市报+新媒体总编辑宁夏行”媒体大咖们化身美食体验官,亲身体验、品鉴吴忠早茶文化。   调研采访团来到位于吴忠市区的苏子拉面早茶羊杂碎体验中心钻石城店。落座不久,服务员端上了五颜六色的菜品拼盘,热的牛腩肉、牛肋条肉,凉的牛腱肉、手抓肉,本地传统面点、各式糕点,还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凉菜,热腾腾的牛肉拉面,再配上一壶八宝茶,独具吴忠特色的早茶就开始了。   早茶店老板(左)介绍吴忠早茶特色。   看着满桌子的菜品,大家争相拿出手机、相机拍个不停。“菜式很丰富,食材也很新鲜,看着就让人非常有食欲。”大家一边品尝早茶,一边了解吴忠早茶文化。   吴忠自古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有“水旱码头,天下大集”之称,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带动各地饮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近年来,吴忠市将旅游与美食相融合,打造“游在宁夏吃在吴忠”品牌,吴忠早茶业蓬勃发展,形成了集纳养生文化、美食文化与商业文化于一体的早茶文化,吸引众多消费者前来体验。   目前,吴忠市拥有早茶餐饮门店787家,吸纳就业近万人,年销售收入10亿元左右,成为拉动当地餐饮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吃前先拍个照。   苏子拉面早茶羊杂碎体验中心老板赵金荣见证了吴忠早茶文化的发展历程。1997年,赵金荣在利通区民生街开了一家拉面馆,那时的牛肉面有两个标准“伴侣”:鸡蛋+小菜,茶水都是免费的,食客们吃完就走,自然不具备早茶氛围;十年前,拉面馆开始在吴忠大规模兴起,拉面与八宝茶悄然组合;五年前,吴忠早茶模式逐渐形成;在2021年左右,吴忠早茶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面点和小菜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挑选……如今,在苏子拉面早茶羊杂碎体验中心,50余种面点、小菜由食客随意挑选组合。   早茶原本是南方地区的传统社交饮食习俗,为何短短几年才兴起的吴忠早茶,却俘获了越来越多各地食客的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忠是优质天然农副产品生产地,所辖青铜峡市依黄河水种植水稻,出产贡米;盐池县被誉为“中国滩羊之乡”;利通区是“中国黄金奶源生产基地”;同心县成为圆枣、有机枸杞富产地;红寺堡区有“中国葡萄酒第一镇”之称。吴忠还是“塞上硒都”,这里种植的有机果蔬绿色环保,生态食材天然纯鲜,为吴忠餐饮味美质优奠定了食材基础。   在赵金荣看来,吴忠早茶文化还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喝八宝茶是宁夏人的传统,牛肉面则来源于兰州,各色面点既有本地传统美食,又有外地美食的影子。”苏子拉面早茶羊杂碎体验中心经常对面点、小菜推陈出新,根据食客的要求,不断研究、推出新的菜品。同时,吴忠早茶价格亲民,社会各阶层人士皆可乐享吴忠早茶的韵味。   吴忠早茶名不虚传。   品鉴了风味独特的“硬核”吴忠早茶,聆听了早茶见证者讲述的故事,吴忠早茶火出圈的秘密迎刃而解。五湖四海的媒体大咖们表示,吴忠早茶,比江浙早茶豪爽,较广式早茶粗犷,浓烈的风味是西北人、宁夏人豪迈、热情的另一种注解。(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高晓刚/文韩胜利季正/图) 编辑:段丽萍

  为促进两岸青年曲艺演员交流互进,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月7日,台湾吴兆南相声剧艺社、相声天团到我区开展为期3天的参访交流。   当天,交流团一行来到呼和浩特市,在参观完内蒙古美术馆之后,与我区曲艺界代表开展座谈交流。座谈会上,来自台湾吴兆南相声剧艺社、相声天团的曲艺演员及我区部分曲艺工作者作了交流发言,共同探讨如何以曲艺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在致辞中表示:“台湾青年曲艺演员来到内蒙古,与我们共同交流座谈,这不仅有利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更有利于共同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内蒙古曲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曲艺除相声、评书、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外,还有史诗(陶力)、乌力格尔、好来宝、祝词、赞词、叙事民歌、岱日查、笑磕八大曲艺形式,有力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曲艺宝库。交流团此次参访内蒙古,是由中国曲协相声艺术委员会指导,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主办的“巾帼笑坛”——两岸青年曲艺演员交流活动内容之一。接下来,交流团将参观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艺术剧院,观摩剧团排演,并同乌兰察布市文艺界、曲艺界工作者进行座谈。(记者 马芳) 编辑:张彬

  连日来,阿拉善盟做实做细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各项工作,在秋季学期开学前全力保障教材配送,确保课前到书。   8月24日上午,阿拉善盟新华书店教育服务部仓库内,各类教材整齐码放。工作人员早早就忙碌起来,分发、打包、清点、包装,运往全盟各地。秋季学期即将开始,为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开展配送工作,坚持24小时收货制度,所到课本当日入库、当日分发,做到随到随收、随到随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降水天气,还对教材发行仓库的消防设施进行了维护,确保将教材完好无损地送达学校。   “阿拉善盟教体局在全力保障课前到书的同时,前期也做了相关配套工作,比如加强教师集中培训,做好走教、支教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教师配备、教学衔接,全力保障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阿拉善盟教体局副局长越蓉告诉记者。   据介绍,今年以来,为做好国家统编教材课堂教学,阿拉善盟多所学校双向联动,建立稳定的结对共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同时为全面提升阿拉善盟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教材理解、教学实施、管理和评价能力,暑假期间,阿拉善盟教体局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通识培训和课标解读、教材分析、作业设计等专题培训,给教师“充电蓄能”。   8月15日至18日,该盟教体局组织全盟158名原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教师,前往包头市鹿航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为期4天的培训。培训中,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合格教师》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同时对教师们进行了语音训练、朗读技巧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等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实践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素养和应用能力。   “通过参加培训,我学到了许多普通话专业知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能力。”阿左旗蒙古族实验小学教师珠拉说。   据阿拉善盟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尚财介绍,今年以来,该盟充分利用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等区内外优质师范院校专家资源,分级分学段分学科,对原民族语言授课教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项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教材、课标、学科教学能力培训。“截至目前,盟级层面集中培训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一至七年级各学科教师28批次1100余人次,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提升。”张尚财说。   据悉,下一步,阿拉善盟教体局将组织开展帮扶助教活动,采用2所普通学校帮扶1所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的“二对一”结对共建模式和“1+1+1+2”的方式,对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教师进行精准帮扶,进一步提高全盟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宏章 实习生 徐爱翔) 编辑:温慧娟

  盛夏到金秋,从美景如画的金莲川到天边草原乌拉盖、从博士之乡镶黄旗到辽阔富饶的乌珠穆沁、从黄金口岸二连浩特到星空草原正镶白旗,在锡林郭勒盟20万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充盈着欢声笑语,弥漫着那达慕的味道。   “这段时间,全盟最忙的人估计就是我们摔跤手了,这那达慕多的,都跑不过来了。”健将斯琴毕力格笑着说出“美丽”的烦恼。   抢人大战中强势亮相   今年年初,业界专家给出判断——2023年,旅游业“抢人大战”在所难免,哪个旅游目的地动作快、招式新,哪里就能拔得头筹。   对于锡林郭勒而言,优势就在美丽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那达慕活动。要想在旅游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就得举办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活动。就这样,锡林郭勒盟各旗县市(区)趁早谋划、提前布局,在草原迎来黄金旅游季时,因地制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那达慕接续上演。   7月15日,以“读懂草原,就在正蓝旗”为主题的“2023正蓝旗金莲川赏花节”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在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拉开帷幕,同时也开启了锡林郭勒盟今年大型旅游活动的大幕。   作为开场大戏,正蓝旗在赏花节上安排了美食、美景、音乐、歌舞等多种特色元素相得益彰的活动,让游客尽情享受一场视觉、听觉、味觉融合的感官盛宴。   在此后举办的各类大型那达慕中,锡林郭勒盟各地以别出心裁的“旅游+体育”“旅游+音乐”“旅游+非遗”等多种创新模式,推出草原游客三项赛、少年那达慕、音乐那达慕、汽车那达慕等,以此提高游客的参与度,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市场,在旅游行业抢人大战中强势亮相、占得先机。   超高人气带来斐然商机   一系列那达慕的成功举办为锡林郭勒盟引来了流量、积累了口碑、赢得了关注。   今年,不能把那达慕办成单纯的文旅活动,而是要以此为平台,让经济唱主角,利用那达慕凝聚的超高人气,捕捉其带来的商机也成为锡林郭勒盟各那达慕举办地的共识。   正镶白旗在那达慕期间,为全方位宣传推介本地文旅、农特产品,举办了京蒙协作·商旅推介交流会,4家当地企业分别与北京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4家企业成功对接并达成合作约定,签约总金额达1.58亿元。   “这次真是来对了。不仅观看到最地道的那达慕,最主要是找到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真的是一箭双雕啊。”重庆善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琳波高兴地说,我们与正镶白旗额里图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540万元的羊百叶系列产品项目,有信心刷新大家印象中重庆麻辣火锅只能涮牛毛肚的印象,并且在全国几十家加盟店进行推广。   东乌珠穆沁旗在举办那达慕之际,同时举办2023珠恩嘎达布其国际商品交易会,邀请来诸多国内商家以及蒙古国、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的152个参展商,日均成交额达35万元左右。   7月至今,锡林郭勒草原上已陆续举办了“第三届朱日和绿色新能源+产业专场推介会”“2023锡林郭勒盟地方乳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2023夏·锡林郭勒招商推介会”“全国第四届种公牛拍卖大会”等经济活动,与同期开展的那达慕相得益彰,成功拉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镁光灯频闪下服务业强力复苏   “还有房间吗?”“可以预定不?”……   今年夏季以来,在锡林郭勒盟,那达慕举办地必是一床难求。   “太不容易了,这样的景象我们盼了3年,终于等到了。”在锡林浩特市经营着一家宾馆的侯志刚难掩激动。   据他介绍,自从自治区33届旅游那达慕举办日期确定后,前后有20来天宾馆房间从未空置过。看到游客的热情,他又开办了一家烧烤店,赚了个盆满钵满。   在自治区旅游那达慕期间,草原小城锡林浩特大街小巷里全是外地牌照的车辆,到了晚上10点,还是会堵车。游客的大规模到来,让锡林浩特市的宾馆、餐厅、加油站均爆满。经统计,那达慕开幕当日该盟接待游客达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8亿元。那达慕期间,全盟累计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   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鹏说,那达慕的热度虽接近尾声,但游客们的热情未减。我们希望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继续来我们草原上露营度假、避暑吸氧。   时值金秋,锡林郭勒盟大型那达慕活动少了,但,民间的小型那达慕却接过接力棒,如火如荼办了起来。在全盟范围内平均每天举办的那达慕不少于20场,真正体现了全域有那达慕、天天有那达慕。   纵观今年锡林郭勒盟各级各类那达慕,显然已跳出过去自娱自乐的范畴,更成为拉动服务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锡林郭勒盟业界权威人士表示,该盟将在今后的文旅产业发展中,坚持更加科学投资、精准投资,让群众广受益、企业能盈利、地区得名气。(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巴依斯古楞)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建投国电准格尔旗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一号机组高标准投运

  2023年7月28日21时50分,由中能建建筑集团承建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建投国电准格尔旗能源有限公司建投准能2×66万千瓦机组工程项目一号机组优质、高效、全程满负荷、一次性通过168小时试运行,各项关键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参数要求。   建投准能长滩电厂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魏家峁镇规划的魏家峁南电力基地工业用地内,是内蒙至北京西天津南电力通道5个配套电源点之一。项目投产后将有利于实现蒙西地区煤炭资源的就地转换和高效清洁利用,粉煤灰实现资源化贮存,加快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冀、蒙及京津地区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以物联网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为依托,以创新的管理理念、专业的管控体系、人本的管理思想、一体的管理平台为基础,倾力打造智慧化标杆电厂,争创国内智慧电站示范项目。   中能建建筑集团作为建投准能2×66万千瓦机组工程项目主要建设单位之一,负责1号机组、2号机组主体工程、全厂厂内附属工程的建安、单体调试工程等。工程自开工以来,中能建建筑集团坚定“至精者,赢未来”的核心价值观,秉承“四精”特色文化理念,相继出色地取得了锅炉水压、汽机扣盖、厂用电受电、锅炉酸洗、空动试验、锅炉点火、汽机冲转、机组并网和168小时试运“九个一次成功”。 (李敦浩) 编辑:贾小燕

   舌尖上的非遗、指尖上的非遗、马背上的非遗,#非遗里的中国带你走进不一样的草原非遗之旅。流淌的音符、悦动的旋律、燃烧的激情,共同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定格着民族间交流融合的动人瞬间……7月8日CCTV-1晚八点档,#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敬请关注。 编辑:段丽萍

  仲夏的乌珠穆沁草原绿草如茵、鸟语花香。   沿着小吉林河的潺潺流水走过牧民丛培国的草场,顺着洪格尔敖包脚下的乡间小路,走进巴彦宝拉格嘎查,路两旁或多或少的白牛群映入眼帘,成为这片草原独具特色的美景。   “我们全旗有5.8万头白牛,其中90%以上在我们镇里,我们镇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白牛养殖区,所以说,这蓝天、绿草、白牛融为一体的景色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同行的浩勒图高勒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额尔敦巴特说。   “这种白牛是从夏洛莱牛繁衍而来的,我们当地的牧民叫做‘乌珠穆沁白牛’。要说起它的历史渊源,那可是有一段佳话……”站在自家草场上,白牛养殖大户朝鲁门格日乐骄傲地介绍道。   这头牛,大有来头——它见证了中法两国的友谊,更寄托着周恩来总理对北疆草原的深切关怀   朝鲁门格日乐说的一段佳话得从50年前讲起。   1973年9月,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周恩来总理陪同蓬皮杜,并向他赠送礼品。同年10月,蓬皮杜总统回赠给周恩来总理50头纯种的夏洛莱牛,其中17头交由内蒙古自治区繁育。   当时,自治区党委、政府经过综合考量,认为西乌珠穆沁旗与法国纬度相同,水资源较为丰富、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适合养殖,便将17头牛全部送至该旗达青宝拉格牧场。   “当年,这批牛是我表姨父宝音贺希格等4个人去上海接过来的。据我表姨父回忆,当时这些牛从法国空运到上海,隔离期结束后,由当时的牧场副场长带队,从上海用火车运到赤峰,再用大卡车拉到我们场部的。”在达青宝拉格牧场土生土长的哈达巴特尔接受采访时向记者如是还原当时接牛的情景。   在齐伯益主编、2001年出版的《锡林郭勒盟畜牧志》大事记中,对此次引进夏洛莱牛有如下记载:1973年10月30日,从法国引入17头夏洛莱牛,其中公牛3头,母牛14头,饲养于西乌珠穆沁旗达青宝拉格牧场。   这与宝音贺希格老人的记忆完全契合。“表姨父后来给我们讲,当时,达青宝拉格的人们把这些牛当贵宾一样迎接。表姨父也把去上海亲手将牛群接过来这件事视为一生的荣耀。”哈达巴特尔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只有10岁,还在上小学,大人们根本不让他们这些小淘气靠近牛棚。   据史料记载,1973年法国赠与我国的50头纯种夏洛莱牛中,只有14头为母牛,其余均为种公牛,而达青宝拉格牧场分到的17头牛中包含了全部的14头母牛。   “显而易见,把母牛都放在我们这里是让我们搞繁育的,是要努力实现周恩来总理让中国人吃上好牛肉的心愿的。”后来,毕业后回到牧场与白牛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哈达巴特尔深有感触地说。   当这批牛运到达青宝拉格牧场时,已近寒冷的冬天。虽然说,纬度上和法国一样,但在气候上,乌珠穆沁草原与之相差很大。从温暖的故里来到寒冷的内蒙古高原,如何让这些牛安全过冬成了达青宝拉格人们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   “我们为这些牛盖起了专门的牛棚,里面生炉子,为了防止冻腿,地上还铺了木板。为了跟上营养,给它们喂鸡蛋、胡萝卜,反正人们吃不上的好东西都给牛吃,就这样,这些牛都好好地适应下来了。”1974年到达青宝拉格牧场参加工作的白音孟德老人如是回忆。   再后来,在达青宝拉格人们的精心呵护下,这些夏洛莱牛的后代体现出了世界名牛的优良基因与适应能力,光滑的毛皮里慢慢长出了绒,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   就这样,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些寄托着周总理亲切关怀的17头“国礼牛”成功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安家落户,成了“草原牛”。   这头牛,大有甜头——从17头夏洛莱牛繁衍成为5.8万头“乌珠穆沁白牛”,它为草原牧民增收致富立下汗马功劳   “1975年春,在我们望眼欲穿的期待中,第一批纯种夏洛莱牛犊相继出生。我很幸运地分到饲养9号公牛犊的任务。该牛犊3岁时体重达到了惊人的1150公斤,且所有指标都超过了它的父体——在法国种畜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这让我们对夏洛莱牛的饲养繁育充满了信心。”白音孟德老人说。   在2020年出版的《西乌珠穆沁旗志》中,有一段陈述记载了这批牛的繁衍史:“1979年时,达青宝拉格牧场夏洛莱牛达到52头,并已累计生产冷冻精液15万粒以上……”   在齐伯益主编的《锡林郭勒盟畜牧志》中,也对达青宝拉格牧场的夏洛莱牛做了记载:“自1973年至1991年间,向国内提供优秀种牛105头,向区外出售杂种公牛510头,向港澳出售杂种肉牛284头,备受推崇。”   由此可见,达青宝拉格牧场繁育的夏洛莱牛不仅为地方本地牛的改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更是为实现周恩来总理让中国人吃上上等好牛肉的心愿作出了贡献。   “50年间,我们经历了草畜双承包、国有牧场改制、撤乡并镇等一系列改革。虽然,过去国有牧场的牛群成了牧民家的私有财产,但我们对白牛的喜爱一直未变。”巴彦宝拉格嘎查牧民吉日木图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从小就喜欢白牛的他养了90头牛。其中,育龄母牛就有88头。   这几年,吉日木图在自家的牛群做了两次实验。第一个是,对大部分母牛做了冷配后,剩下几头母牛用自家的种公牛进行本交,再对所产牛犊进行比较。“我这实验失败了,冷配牛犊的质量比本交的好太多了,显然本交后出现了品种退化现象。”吉日木图笑着说。   此后,在2019年,不信邪的吉日木图花大价钱,从澳大利亚购进26头夏洛莱牛。本意是通过换血,优化自家牛群的质量。不料,这些牛出现水土不服情况。进口牛1年中饲喂210天,每天喂26斤草、6斤料才能保证膘情。而“乌珠穆沁白牛”只需饲喂150天,且1天的饲喂量仅需13斤草和3斤料。   “饲养成本相差一半还多,最后出栏时,牛犊的体重、价格都相差无几。通过这两次的失败,我验证了我们‘乌珠穆沁白牛’的优越性以及科学养畜的重要性。”虽说实验失败,吉日木图却收获满满。   与吉日木图一样,洪格尔敖包嘎查牧民丛培国也是养白牛大户,更是盟级核心群养殖户。   丛培国说,以3岁牛为例,土种牛产肉量达到300斤都费劲。而同年份的白牛却轻松出600斤肉。再说牛犊的价格,去年家里出栏的牛犊平均达到1.1万元,而平常的牛犊却只有6000元不到。   目前,西乌珠穆沁旗有像丛培国一样的盟级良种肉牛核心群养殖户6个,种牛场2处,并均分布于浩勒图高勒镇,已建立较稳定的良繁体系,具备供种制种能力。   如今,西乌珠穆沁旗共有800余户从“乌珠穆沁白牛”养殖中尝到甜头,依靠着白牛实现了富起来。   “饮水要思源。我家的小康生活是白牛带来的,我们要永远感恩党的好政策。”出行开着丰田酷路泽越野车,放牛使用无人机,还打算盖一栋别墅当居所的丛培国说出了牧民群众的心声。   这头牛,大有奔头——它不仅是锡林郭勒盟重点打造的肉牛品牌,也是该盟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品种   在锡林郭勒谈起养牛,“改革先锋”廷·巴特尔绝对首当其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去了廷·巴特尔家参观取经后,吉日木图被他“利润最高点、成本最低点、生态最佳点、劳力最优点”的四点平衡理论深深折服。   “和他相比,我家的牛群规模太大了。今年秋天,牲畜出栏时,我打算只留下60头品种最优良的母牛,也要在利润、成本、生态、劳力的最佳点上走品牌化、品质化的养殖道路。”   同样是在对白牛养殖大户丛培国的采访当中,他也提到了养殖品质优良、能够打出品牌的白牛。   两位养殖大户都提到了品牌化,那么我们采访的大白牛到底是什么品系?真正的名字又是叫什么?   面对记者的困惑,西乌珠穆沁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阿拉腾哈达给出了答案:“你这是问对了。‘乌珠穆沁白牛’是我们当地牧民们自己取的名字。现阶段,它到底叫什么还是个未知数。因为,我们当前正在申报着新品种的命名,同步推进的还有打造国家级核心群的工作。”   据阿拉腾哈达介绍,从1973年到现在通过50年的循环改良,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养殖的白牛已不是夏洛莱牛,而掺杂了很大一部分地方本土牛以及其他牛的血统,并且已稳定,完全具备命名新品种的条件。因此,西乌珠穆沁旗将白牛新品种认定和核心育种场创建工作纳入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今年投入资金2000万元,拟于7月份启动工程建设,2024年底前建设完成。   “新品种的命名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过我们坚信,3到5年之内,白牛定会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锡林郭勒盟畜牧工作站站长伊布勒图充满信心地说。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牢记嘱托,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在建设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进程中,在品牌牛的打造和推广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在“乌珠穆沁白牛”主产地浩勒图高勒镇100多公里之外的乌拉盖管理区,2021年12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自此,我国自主培育的,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良好,符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肉牛新品种,在锡林郭勒草原诞生!   如何让“乌珠穆沁白牛”、华西牛、安格斯牛等诸多品牌牛与高端市场进行对接已被锡林郭勒盟列为重点推进的工作。   “今后,我们着力打造地方肉牛品牌,释放锡林郭勒牛肉品牌效益,发展草原安格斯、华西牛、‘乌珠穆沁白牛’等优质良种肉牛产业,扩大绿色产品供货的服务圈,努力让锡林郭勒牛肉成为高端市场上的新宠,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伊布勒图说。(记者巴依斯古楞) 编辑: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