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3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lg蓝冠,蓝冠安全吗?_美翻了我的村——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村镇巡礼(第38期)

  新时代的文明村镇精心培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在乡风文明上下功夫,在文化活动上做文章,特别是通过文明村镇创建,千镇万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碧水环绕、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宜居宜业。为充分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果,特别是文明村镇创建成果,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在自治区主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设置“美翻了我的村”栏目进行常态展示。   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鲜光村   鲜光村全景   鲜光村风光   丰收的季节   “我们的节日–端午”   丰收的喜悦王常城摄 编辑:贾小燕

  长城和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十四五”期间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   内蒙古的长城现存7500多公里,遍布全境12个盟市约80个旗县区,是我国长城资源极为丰富的省区。同样作为沿黄九省(区)之一,黄河内蒙古段总长843.5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是“黄河几字弯”核心地带。目前,自治区承担着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的建设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密切沟通协调,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近日,自治区政协开展了一场关于“积极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的对口协商,与会人员围绕当前现状、经验成效和存在不足,坦诚交换意见,为进一步促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做出成效建言助力。   促进深度融合 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注入源泉活水   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符号。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战略决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是重要抓手和着力重点。   “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对于文艺创作的需求,首先要思考与‘北疆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相结合,要体现红色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几个方面的代表性。”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艺如乐图说。   “在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内,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5次‘拥抱’黄河,谱写了‘北疆文化’的精彩篇章,也为丰富中华文化作出贡献,需要大力挖掘、弘扬和利用。”自治区政协常委、呼和浩特市政协副主席索英俊认为。   呼和浩特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皇甫文登建议从“挖掘长城和黄河文化历史资源、围绕建设好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持续建言议政以及努力创造‘北疆文化’文艺作品”这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北疆文化”新高地。   多措并举抓保护 让长城、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田连奎介绍道,目前,自治区共有9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8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已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十四五”时期项目储备库。   “现阶段,自治区层面和相关盟市都已出台有关保护条例,下一步,建议在抓落实上下足功夫。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责任落实,建立完备县、乡、村保护网络,细化任务分解。”自治区政协委员、赤峰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黄双燕建议。   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水彩画系主任云宇峰呼吁,要对长城、黄河文物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   重视深度挖掘 拓展长城、黄河文化内涵外延   近年来,我区深入挖掘和研究阐释长城、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布局打造一批长城、黄河主题展示区域,生动呈现长城、黄河文化的内蒙古特色。   “整合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长城文化研究发掘、文旅深度融合、标志性项目建设等工程。”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晓强建议。   自治区政协委员、包头日报社副总编辑郑炜建议,“要在深入研究区域内长城、黄河文化的特点,在深入把握本地文化资源所反映的整体性国家意义的基础上,提炼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的核心主题,并以此为主线整合区域各类文化、文物资源进行呈现。”   加大宣传力度 讲好长城、黄河内蒙古故事   如何更生动地讲好长城、黄河的内蒙古故事,近年来,自治区相关部门大力宣传长城、黄河保护相关知识和政策法规,不断加强长城、黄河文化宣传力度,全社会保护长城、黄河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要充分利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策划长城和黄河相关选题,通过内容的创作推动内蒙古文化的广泛宣传。”自治区政协委员、中科宸星(锡林浩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艳丽建议。   自治区文旅厅二级巡视员张艳茹认为,目前我区对于长城、黄河的宣传工作力度不足,下一步将组织系列长城宣传展示活动,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做好电视专题片《长城之歌》拍摄工作,配合做好第二届长城文化发展论坛相关工作,进一步展示好内蒙古地区长城风貌。   “今后,我局将继续协调指导各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平台加强长城、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宣传报道,推动以长城、黄河为主题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工作,并将借助京蒙协作机制,协调在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对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大力讲好长城、黄河故事。”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张淑梅说道。   协商会上,自治区财政厅、生态环境厅和文联等部门均从各自职能角度纷纷给出了具体建议,对于委员们的建议,自治区政协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采纳。   “此次对口协商是自治区政协助推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的一个具体举措,起到了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作用。”在听取大家发言后,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魏国楠希望各有关部门能够运用好协商成果,政协委员继续关注这项工作,通过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职方式进一步提出意见建议。(梅莉亚) 编辑:温慧娟

蓝冠测速网址,蓝冠首页_美翻了我的村——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村镇巡礼(第5期)

  新时代的文明村镇精心培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在乡风文明上下功夫,在文化活动上做文章,特别是通过文明村镇创建,千镇万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碧水环绕、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宜居宜业。为充分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果,特别是文明村镇创建成果,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在自治区主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设置“美翻了我的村”栏目进行常态展示。   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   八仙筒镇草地上奔腾的蒙古马(扎立根摄)   八仙筒镇金灿灿的稻谷飘香迎丰收(扎立根摄)   八仙筒镇沙漠赛场上的骆驼比赛(扎立根摄)   金辉怪柳、洒水成雾、多彩冬季(扎立根摄)   渔民在孟家段水库撒下春天第一网(潘启学摄)   八仙筒镇“椒”红遍地庆丰收(扎立根摄)   八仙筒镇镇区全景 编辑:温慧娟

蓝冠登陆,蓝冠待遇_总编辑宁夏行丨银川市兴庆区:生态补水为干涸湖泊“解渴”

  “这个项目建成以后,每年可提供再生水近1000万立方米。到时候,赵家湖生态补水将不再消耗辖区黄河水指标。同时,经过生态湿地处理之后的水重新排入永二干沟,流入黄河的水质也将得到大幅提升。”10月13日,“2023全国都市报+新媒体总编辑宁夏行”调研采访团走进银川市兴庆区东南部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近距离了解兴庆区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区域绿色发展的具体举措。   兴庆区东南部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航拍图。   兴庆区东南部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位于掌政镇赵家湖。采访团一行来到项目工地聆听介绍、实地参观,全面了解项目建设背景和实施进展情况以及项目建成后发挥的综合效益。   采访团成员详细了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原本是银川市东部的一处重要湿地景观,掌政镇建设特色小城镇,将这里改造成湿地公园,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停车场、健身步道等基础设施齐全,是周边居民的休闲健身场所。但由于缺少补水水源,赵家湖常年处于干涸的状态。   2022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发布了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银川市因为独特的区位优势被纳入其中,这是国家给予银川市在保护利用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方面的任务,也是银川市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采访团一行参观了解潜流湿地床体。   作为银川市具有代表性的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兴庆区以提升入黄排水沟水质、处理掌政镇污水处理厂尾水、解决赵家湖生态补水问题为目标,谋划实施了东南部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8月开工,总投资7271.16万元,其中,争取生态环境部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4369万元,建设潜流湿地、表流湿地、导流墙、水循环设施、引退水管道等工程及在线监测系统等设施,计划再生水日处理规模40000立方米。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154.17万元,完成工程投资总额的82%。   工作人员介绍再生水项目潜流湿地填料状况。   该项目建成后,将取得环境、经济、生态、民生等多重效益,可谓“一举多得”。采访团的媒体大咖们对此纷纷点赞,大家表示,兴庆区在推动水生态综合治理、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方面精准施策,该项目的实施,对保护黄河水质、提高城市生态承载能力、提升环境治理质量方面将发挥综合效益。   潜流湿地床体选用火山岩和砾石填充而成。   据兴庆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南部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与鸣翠湖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黄排水沟治理等项目共同构成了兴庆区流域治理模式和路径。流域治理项目全部实施后,可实现对大新渠、永二干沟等重点沟渠全面提升治理,实现对鸣翠湖、章子湖、赵家湖等14个湖泊的水系连通、再生水补水,稳定提升水质,实现水循环的系统流域治理提升目标,推动兴庆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再升级。(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高晓刚/文 韩胜利 季正 高晓刚/图) 编辑:温慧娟

  9月27日,记者从全区公安机关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自6月下旬开展以来,全区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891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672名,实现命案现案、“两抢”现案、涉枪案件、拐卖妇女儿童案件100%全破的任务目标,专项行动战果丰硕。   全区公安机关通过严密巡控社会治安,积极落实“打防管治建宣”各项举措,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成功抓获本地上网历年逃犯55名,抓获全国上网历年逃犯66名;破获盗窃案件170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50多人;及时打击查处涉黄赌案件8000余起,查处涉案人员近2.4万人;依法查处酒驾3709起、醉驾1393起、飙车炸街424起;破获环食药类刑事案件73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近1100名,有效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记者 郝佳丽) 编辑:张彬

  金秋时节,惠风和畅。站在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控制的自流引水灌溉区登高俯瞰,滚滚的西拉沐沦河水从这里奔流而下,滋养着幸福河两岸上百万亩耕地草场。   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水利枢纽工程。多年来,得益于水利枢纽工程,幸福河两岸人民在这里耕耘栖居,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历史发展的崭新蓝图。   今年入夏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创下赤峰市平均降水量自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日益加重的旱情,让农牧民特别是水稻种植户们苦不堪言。   看着种植户们一筹莫展,海拉苏水利工程管控中心紧急调水,协调上游巴林右旗德日苏宝冷水库,加大水库的下泄流量,为当时正值分蘖关键期的水稻田引来救命水。   “海拉苏水利工程管控中心为我们送来了及时水,基本上能保证水稻生长期的需水量。目前水稻长势喜人,今年丰收不成问题。”海拉苏镇海拉苏嘎查水稻种植户王晓伟高兴地说。   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幸福河灌区灌溉面积达30万亩,近6万名群众因此受益。   而在最初的时候,幸福河只有十几公里长,每年冬春时节,风沙都会淹没土渠,用水时再重新清理。而每到雨季,幸福河就变成了流沙河。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1976年,一场倾翁牛特全旗之力进行的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大会战打响。当时,百里工地,红旗飞扬,各族群众冬冒严寒,夏顶烈日,斗志昂扬。没有现代化机械,30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全靠人拉、肩扛、车推。工程浩荡,艰苦奋斗两余载,终于在1978年8月1日,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胜利竣工。   受益于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如今的幸福河两岸,鸥飞鱼跃、稻花飘香,如同塞上江南。   最近几年,每到中秋,瑞辰诚信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稻田里出产的肥美鲜嫩、油多黄满的稻田蟹总是供不应求。   瑞辰诚信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种植水稻约3000亩,其中500亩稻田既是“稻蟹共生”的试验田,也是“红山稻”品质选育的试验田。前不久,合作社又与辽宁盘锦的一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强强联手。“他们负责联系蟹苗,专业技术员在这儿悉心指导,今年养螃蟹的纯收入最低能达到20万。”合作社监事长谷海林说道。   稻田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天然的饵料生物,河蟹也能够为稻田除草除虫、松土施肥,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谷海林告诉记者,明年他想把稻田养蟹扩大到1万亩。   “田田流水稻花香”。翁牛特旗是自治区第三大水稻生产旗县,经西拉木伦河水哺育,这里生产的稻米通体圆润、色泽晶莹、香糯软滑,因与红山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得名“红山稻”。目前,全旗现有水稻种植面积25万亩以上,年产优质稻米12万吨以上。   “原来咱们东部牧区种植结构单一,以养畜为主,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改变了咱们牧区的种植结构,水稻、玉米、杂粮,种植变得日趋多样化。”海拉苏水利工程管护中心主任汤建伟告诉记者。   大河汤汤,岁月奔流。45年来,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滋养着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大地。   “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者们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全旗干部群众。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沿着生态优先的发展路子,让‘东部治沙、西部治土、中部抓园区、全域搞旅游’的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助力,继续谱写龙凤之乡翁牛特旗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翁牛特旗副旗长查干巴特尔动情地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塔娜 通讯员李婥) 编辑:石尧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白莲 高敏娜)万千游客入画卷,乡村振兴谱新篇。在2023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旅游促乡村振兴助共同富裕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为广大游客带来文旅融合的全新体验,更在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9月3日,作为2023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由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内蒙古文旅厅共同主办的旅游促乡村振兴助共同富裕论坛在阿尔山市举行。多个省市自治区文旅部门、文旅企业、知名高校的代表,就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交流。   文旅产业是“藏富于民”的产业。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乡村旅游与创意产品指导处处长张晓莉表示,吸引更多游客选择乡村旅游,能让乡村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到辽阔草原策马扬鞭,在古村落触摸历史文脉,在特色集市品民族美食……内蒙古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蔚治国表示,在内蒙古不少地方,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的新宠,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据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国306个乡村旅游监测点村均接待游客3.88万人次,村均旅游收入1369万元。   论坛上还发布了《“网红经济”兴乡村促共富——中国魅力城市指数(2023)》。 编辑:温慧娟

  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是首都的“护城河”。   锡林郭勒盟有1103公里边境线,是祖国“北大门”的“主力守门员”之一,也是首都“护城河”的“主要流域”地区。   在锡林郭勒这条两千里“护城河”畔,生活着10万多名各族儿女。   阿巴嘎旗巴彦图嘎苏木脑木罕嘎查牧民宾德丽亚就是其中之一。眼下,牧区牲畜出栏即将开始,牧民们也迎来了丰收季。   “往年,牲畜怎么出栏,如何多挣钱?这些都是困扰我们的大问题。毕竟以户为单位的单打独斗在市场上占不了便宜。”宾德丽亚说,自从好邻居乌尼日其木格成为党员中心户后,辖区10多家牧户的牲畜出栏问题迎刃而解。   8月15日,宾德丽亚早早来到乌尼日其木格的蒙古包里参加共同学习。学习完毕后,她们围坐在一起,核对牧户们今年的牲畜出栏数。   “大家的牲畜集中起来出栏,摊到每户的运费就降了一半。出栏数量上去了,我就能与商家谈价格,这样一来,咱们1只羊多挣10—20元不成问题。”乌尼日其木格显然已成竹在胸。   距乌尼日其木格家100公里的吉尔嘎郎图苏木海尔罕嘎查的格日勒其木格家,也是个党员中心户,格日勒其木格还是一名护边员。她组织成立了“涛日根合力(意为美丽的边疆)畜牧专业合作社”,带领附近的牧民共同致富。   “我出生在边疆,长大在边关,成家立业又在这片草原。当党员中心户是为了带动牧户共同学习、提高认识;当护边员是为了以身作则守好祖国的‘北大门’;创立合作社是为了带动更多的牧民共同致富,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对于自己的多重身份,格日勒其木格如是说。   2022年,距格日勒其木格家不到300米距离修通了一条阿拉坦合力至乌力吉图敖包的新公路,为边民出行提供了巨大便利。   路修通了,人流量大了,善于捕捉商机的格日勒其木格在路旁立起了写有“涛日根合力畜牧专业合作社”的牌子,为绿色牛羊肉做起了广告。   “这条路不仅极大方便了我们边民出行,更是我们的增收致富路。你看,昨天刚下了一场大雨,今天拉着我们合作社牛羊肉产品的车照样畅通无阻开往锡林浩特市。要是在过去,得等路面干透了才能出行。”   2022年,锡林郭勒盟克服各种困难和压力,累计完成投资12.8亿元,重点推进14条公路建设,年底实现了重点公路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的双赢。其中就包含了格日勒其木格言中的致富路。   从格日勒其木格家出发,沿着边境线向西360公里处,就到了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二连浩特口岸。   2023年,二连浩特市牧民乌尼孟和家也是喜事连连、幸福满满。   作为一名年轻牧民,他也有多重身份—党员中心户、护边员、家庭牧场主、嘎查两委成员。这两天,他在自家门前搭起蒙古包,开起家庭旅游点,成了1名小老板。   “这座是党员中心户的蒙古包,是市委组织部给我家搭建的,用来召集嘎查牧民学习;这座是格日勒奥都边境派出所给搭建的,叫‘护边驿站’,用来更好地守卫边疆;这座是接待游客用的。”乌尼孟和带着我们参观了他家门前的3座蒙古包,讲述着主人追求的价值观以及对于幸福的定位。“我认为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新时代本身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幸福。我们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在锡林郭勒,像乌尼日其木格、格日勒其木格、乌尼孟和一样的党员中心户是分布在千里边关的一个个“点”,这些“点”串起1103公里的边境线,铺就沿边地区的“面”。   这也是该盟着力打造推广的边境党建“点线面”工作法。该工作法具体来说,就是以苏木乡镇、嘎查、党员中心户等单元为“点”,坚持乡村户一体推进,建强“苏木镇党委—嘎查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小组”基层组织体系;以边境为“线”,建立健全以边防部队和边境管理部门为主、地方支持配合、人民群众参与联守的专群共防机制;以沿边地区为“面”,强化支持保障,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目前,锡林郭勒盟累计向边境旗市投入7250余万元资金扶持嘎查村集体经济项目58个,抵边嘎查集体经济收益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   锡林郭勒盟委组织部副部长许国军说,下一步,该盟将以党员中心户为单元,精准设置网格,将精细服务送到农牧民家门口,大力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让农牧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户都不落下。(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巴依斯古楞) 编辑:温慧娟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从文物里读懂赤峰!赤峰博物馆“拍了拍”你

  8月21日上午,“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采访团走进了赤峰博物院赤峰博物馆馆区。从目前发现的体积最大、雕刻工艺最为精美的龙形玉器——“中华第一龙”,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嵌贝彩绘陶鬲;从西汉王莽铸钱陶范,到辽代三彩鸳鸯壶……在赤峰博物馆,八万余件(组)馆藏文物让采访团记者大饱眼福,在参观“寻宝”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赤峰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中的文化贡献,以及赤峰大地上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农牧交错、民族融合的“北疆文化”。   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的4个基本展厅分别以《日出红山》《古韵青铜》《契丹华韵》《和同一家》为主题,展示了赤峰灿烂的史前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辽文化及元明清时期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   在展览内容上,突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以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在展览形式上,结合数字大屏、VR眼镜、互动换装等最新展览科技手段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充分展示现代化博物馆带给观众参观体验和参观感受。   近年来,赤峰博物馆通过在文物与历史活态演绎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令传统文化成功“破圈”,令博物馆魅力实力“出圈”。赤峰博物院赤峰博物馆馆副馆长张小明介绍,赤峰博物馆积极构建广泛的“文化朋友圈”,开展了“大汉楚王——徐州汉代楚国精品文物展”“西夏·党项——武威西夏历史文物展”“南海人文历史陈列”“江南生活美学”等交流合作展览,同时推出了趣味互动、“夜场”模式及各类研学课程等多样服务产品,希望为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编辑:石尧

  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电信网络诈骗有哪些危害、居民如何防范……近日,兴安盟科右前旗检察院干警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兴科社区开展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通过向过往群众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宣传资料,通过案例分析、现场答疑,推动国家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发挥“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的一次缩影。近年来,科右前旗整合资源,以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从阵地建设、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等方面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努力实现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四级阵地   走进科右前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张“文明实践地图”让群众对全旗文明实践阵地分布情况一目了然。   “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始终是文明实践工作的中心和指向标。”科右前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旗整合场地建成“1+15+13+257”的“中心—所—站—点”四级文明实践阵地。其中,“1”即旗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15”即苏木乡镇级文明实践所15个,“13”即文明实践延伸服务点13个,“257”即村嘎查社区文明实践站257个。有机融合科技科普、文化文艺、农牧技术、环境保护、未成年人活动等资源,因地制宜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农业科技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乡风文明建设等活动。同时,强化各类阵地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做到“一个中心、N点辐射、全域覆盖、多重功能、共享使用”。   据介绍,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均有专职或兼职人员,具备开展理论宣讲、文化志愿、科普宣传等文明实践活动的设备条件。凭借“1+15+13+257”四级阵地,前旗构建起了功能完备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让群众更便捷地享受到文明实践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为保障文明实践工作有序运行,前旗将文明实践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成立以旗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加强统一指导、协调推进,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按月发布主题,结合旗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急难愁盼,明确理论宣讲、疫情防控、学模范做模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儿童溺水、七彩假期、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10多个鲜明主题,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同时,建立健全文明实践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范围,纳入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城市创建等考核体系,督促各部门各单位把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切实保障文明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建全队伍体系注册志愿者达到2.2万人   据介绍,前旗组建旗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初步形成以志愿服务总队为统领,乡镇志愿服务队和专项服务队为支撑,各部门单位志愿服务点、村级志愿服务队和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带动全旗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518个,注册志愿者近2.2万人。   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能力,今年,结合“我们的美好生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乡村志愿者培训1场次,培训人数达到200余人;“我帮你”志愿服务项目展演观摩会暨乡村干部志愿者培训1次,培训人数达100余人。   丰富活动载体开展志愿服务5739场次   今年,前旗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组织开展了多达5739场次的文明实践活动。其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开展理论宣讲1555场次;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为重点,开展关爱志愿服务活动469余场次;以人文素养提升行动为抓手,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卫生环保、环境整治等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1032余场次;以服务基层群众为根本,组织志愿者开展法律援助、应急救援、科普宣传、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2683余场次,文明实践已然在科右前旗发挥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一幅幅人人参与、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