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8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蓝冠1956代理,蓝冠官网注册_遇见“河套人”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启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   重要讲话精神及   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   唱响“北疆文化”品牌   在“河套人”发现100周年之际   内蒙古日报社联合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全面启动   遇见“河套人”   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   经过精心策划周密筹备   采访组一行历时两个多月   行程1000余公里   先后深入   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   天津市北京市等地   采访区内外   专家学者百余人   深入挖掘“河套人”的   文化内涵   讲述“北疆文化”故事   彰显内蒙古的   文化底气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传播活动重磅推出   深度特刊微纪录片   手绘长图创意海报   短视频微博话题等   全媒体系列产品60余个   用历史事实考古实物   文化遗存等   全景式呈现   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区域   远古文化与现代文化   交相辉映的唯美画卷   展现“北疆文化”的   无穷魅力   让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   优秀文化   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为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   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总策划:王登华   总监制:刘婧   执行总监:吉莉   监制:周秀芳 刘春 王连英于涛于海东海报设计:苏昊记者:及庆玲视频文案:王皓   视频制作:韩晓宇   摄影:怀特乌勒斯 孟和朝鲁 编辑:杨旭英

lg蓝冠,蓝冠测速网址_守护好北疆“绿色长城”(青春派)

  有一群年轻人,他们在沙漠中治沙,在河套平原上植树造林,为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守护好北疆“绿色长城”(青春派) 王永伟在管护树木。人民日报记者张 枨摄 孙旭宏在密切监测水量信息。人民日报记者张 枨摄 杨波在使用定位仪器标记封育区节点。人民日报记者张 枨摄 杜维伦在运送稻草,准备制作草方格。受访者供图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河套灌区。新华社记者彭 源摄   跟随九曲黄河,走进位于祖国北疆、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内蒙古巴彦淖尔。这里既有绵延不绝的阴山山脉,也有树木高耸的“三北”防护林;既有沃野千里的河套灌区,也有天蓝湖碧的乌梁素海;既有辽阔苍茫的乌拉特草原,也有黄沙无言的乌兰布和沙漠;这里既蕴藏着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体的绿色奇迹,也担负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日前,记者来到巴彦淖尔,采访了数名在当地不同岗位上守护绿色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人在乌兰布和沙漠中治沙管护,有人在河套平原上植树造林,有人则为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坚守一方。凭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奉献着青春力量。   “我的工作就是要保障这些固沙工程按技术标准做到位”   6月中旬,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县城出发,目之所及,并未见到想象中的漫天飞沙,而是大片大片的绿色,有梭梭、花棒、柠条和杨柴……各类植物一簇簇、一丛丛,镶嵌于黄沙之中。   “过去磴口县县城西边就是大片大片的沙地,如今即便向西走20多公里,也看不到一处明沙。”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工作人员杨波告诉记者。   出生于1985年的杨波,是土生土长的磴口人。在他记忆中,小时候的天似乎都是黄的,三天一大风,黄沙到处舞,大量黄沙堆积在土坯房后,有时甚至不用梯子,便能踩着沙子走上房顶。   为此,大学时期他学习了园林专业,希望能对家乡有所贡献。2007年,杨波进入磴口县林草系统工作,起初主要从事固沙工程的质量把关与监管。“随着国家对防沙治沙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治沙之中,我的工作就是要保障这些固沙工程按技术标准做到位。”杨波走到一大片草方格固沙带旁,告诉记者,“柴草要压入沙内多深、露出地面多少距离等都是有标准的。如果技术把关不到位,草方格的保存时效就会大大缩短。”   2010年,当地开展封育工程,对开展飞播治理的沙漠区域进行封育自然恢复。杨波和同事们需要手持定位仪器,在沙漠中徒步行进,对封育区节点进行标记,后期施工队伍会根据标记搭建围栏进行封育。沙漠里行走十分不便,遇到沙丘只能翻越,夜晚照明靠手电和月光,“在沙漠里全靠定位仪辨识方向,否则很容易迷路,我们一般得忙活到晚上七八点,我最晚一次到晚上10点才走出沙漠,一年得有半年在沙漠里。”杨波笑道,这些工作他一干就是七八年。   2018年后,杨波除了参与日常的治沙技术指导以及办公室工作外,更多的重心转移到了协调管护工作上。“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我们中心范围内有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6.6万亩,一定要把这些树管好、抚育好。”杨波说。   2020年,当地一家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的企业,超越其承包范围拉沙取土破坏植被。管护人员发现后报告给管护中心,杨波立刻赶到现场,用定位仪标记坐标确定破坏范围,并拍照记录。“沙漠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破坏后裸露的沙丘,极可能发展为可移动沙丘。”杨波说,随后他们向相关执法机构报案,督促涉事企业恢复植被,“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管护力度,保护好我们的防沙林。”   说话间,驱车前行已20多公里,记者来到了刘拐沙头,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在此“握手”。刘拐沙头管护站周边,铺满了大片大片的草方格,梭梭在其中茁壮生长。在这里,记者遇到了29岁的管护队副队长杜维伦,他已在这里工作了9年。   管护站几名管护员共同负责19万亩梭梭林的管护,每天杜维伦都要开车巡护四五趟,查看是否有林木被破坏、是否有违规拉沙取土、是否出现火情或病虫害等,一天就要巡护五六十公里。“每年春秋防火季巡护尤其重要,我们要沿公路不停巡视,杜绝有人吸烟、烧烤、扔垃圾等,沙漠里长出这些梭梭不容易啊。”杜维伦说。   管护站后,有一座高达20多米的铁制瞭望塔,从远处看,瞭望塔似乎并不高,可当记者跟随杜维伦攀登狭窄的扶梯走到一半时,呼啸的北风,高耸的塔身,令记者有些却步,不敢再往上走。   而杜维伦每天只要一有时间便会上塔瞭望,拿起望远镜观察情况,“每天爬上爬下也不觉得怕,早习惯了,看到前人栽种的梭梭越长越好,心里就越高兴,也促使我要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杜维伦在塔上指着不远处告诉记者,“这一大片就是我们今年新栽种的梭梭林。”除了日常管护,今年杜维伦还和所有管护人员一起栽种了600多亩的梭梭、花棒和沙拐枣。   如今,经过几十年来持之以恒的生态治理,乌兰布和沙漠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我想继续坚守在这里,守好这些梭梭,让乌兰布和沙漠绿起来。”杜维伦说。   “看着这些树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   行车驶出京藏高速出口,来到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城郊,映入眼帘的便是天蓝水碧的临河镜湖湿地公园,阳光洒在水面如镜的镜湖之上,波光粼粼,两岸树木茂盛,游人穿行其间、嬉戏玩闹。   巴彦淖尔市林草局临河区分局镜湖养护中心主任王永伟,对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王永伟是一名退役军人,2016年转业后回到临河区。“刚回来的第一年在区林业工作站工作,负责包联乡镇植树造林,可我当时两眼一抹黑,只能多学多做多问。”王永伟回忆。   于是,他查阅书本资料、请教老师傅,先认树种,再学技术。“以前觉得种树能有多难?后来发现种树也有技术标准,比如种杨柳要深一些,种灌木要浅一些,盐碱地得种耐盐碱的红柳、紫穗槐和沙枣,沙化地得种梭梭和杨柴,种树门道可不少。”王永伟笑道。经过一年多的认真学习实践,王永伟和同事们种植了1000多亩的林地,也对植树造林的技术有所掌握。   2017年9月,王永伟来到镜湖管护队工作,负责镜湖及周边主要交通干道8000多亩土地的绿化养护工作,同时包联3个乡镇的造林工作。“日常养护工作就是浇水、除草、施肥、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每天都得在绿化路线上来回巡护。”王永伟介绍。   本以为对植树造林已颇有心得的他,却在2020年遇到了挫折。那时,当地的治召线公路两侧绿化的树木交由镜湖养护中心负责养护。没想到,十分用心养护的树木,不到两年,长势不仅不旺盛,反倒不断出现死亡。“当时心里可着急了,晚上也睡不好,每天去路两边看,想找出究竟哪里出了问题。”王永伟回忆道。   最终经过寻找专家、多方查证,王永伟和同事们发现是土地和树种的问题,该公路两侧属于重盐碱地,而起初种植的垂柳和新疆杨只是稍耐盐碱,长大后扎根到深处,便被重盐碱腐蚀而死。“随后我们换种更耐盐碱的紫穗槐和沙枣,搭配有机肥,改善立地条件,之后我便天天去守着,直到小树发芽、越长越高,心里悬着的心才放下。”王永伟笑道,如今该公路两旁的树木成活率已超过90%。   在农忙时节,不少管护工人回家务农,而在镜湖后有1000多亩沙化土地的植被需要维护,王永伟便和同事们24小时轮班,晚上住帐篷,白天忙浇水。“这里的每棵树都属于‘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沙地得多浇几趟水。看着这些树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王永伟感叹,“如今树多了、生态好了,刮风也少了,刺猬、兔子等动物也多了起来。”   时代发展对于种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王永伟表示,要多学习新的林业知识和模式,多走出去扩大眼界,提升专业知识。“我爱人笑我现在出去旅游,到哪里都是先看树,咱们河套平原耕地多,如今能种树的地方基本都种满了,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尽量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争取种活,保护好农田和‘三北’防护林。”王永伟语气坚定。   “看到乌梁素海的生态越来越好,感觉自己的坚守都值得了”   从临河区出发,沿着河套灌区一路向东行驶,两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了位于乌拉特前旗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义长分中心苏独龙河扬水站。乌梁素海这颗地处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塞外明珠”,天蓝水碧、芦苇摇荡、百鸟竞翔,扑面而来尽是水草的自然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29岁的刘俊琦和34岁的孙旭宏,在地处乌梁素海北侧的苏独龙河扬水站一同坚守着。“河套灌区的地势一般是西高东低,水流自然进入乌梁素海,但这里却是北低南高,落差在两三米,导致渠水无法自然流入乌梁素海,水体循环慢,水质变差,极易滋生黄藻。这便需要建立扬水站连接渠道,进行生态补水。”孙旭宏告诉记者。   “我们一般是在每年的灌溉间歇期进行补水,还会将黄河分凌水和汛期水排入乌梁素海,既做好了黄河防凌防汛工作,又对乌梁素海实现了生态补水。”刘俊琦介绍。据悉,乌梁素海平均库容为4亿立方米,而每年整个河套灌区向乌梁素海排水达6亿立方米,加之每年分配的生态补水量,相当于每年都会将乌梁素海的水至少“置换”一次。   当生态环境部门监测到相关区域水质有变化波动,便会将预警发往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再由中心调度,开启精准化生态补水,将水补充到相应站点。“去年夏天,我们这里有很小一片水域因为高温富营养化,导致黄藻滋生,预警后中心立刻进行调度补水,补了十几天后水域就恢复如初。”孙旭宏告诉记者。   苏独龙河扬水站位置偏僻,距离最近的村庄有10多公里,条件十分艰苦。“刚建站时,周边一个人都没有,有电但没网、没信号,通信联络十分不便,经常得开车到12公里外的供水段去拉水、取饭,条件很艰苦。”刘俊琦回忆。   2021年夏季的一天晚上,风雨大作,水位线不断上涨。刘俊琦和孙旭宏正在水泵房值班,那时扬水站宿舍还未建好,两人只能住在临时板房车内。“当时风很大,感觉板房车都要被吹到河里了。而且一打雷,水泵就跳闸,我们就得赶快跑去恢复,雷电交加,雨衣和雨伞根本没用,我们浑身都湿透了。”孙旭宏告诉记者。“如果10分钟内水泵不恢复工作,洪水就很可能淹没两侧农田,我们一整晚根本不敢睡。”回忆那晚的经历,刘俊琦印象深刻。   如今,随着工作经验增多,两人工作也越发得心应手。此外,中心专门搭建了专用无线移动网络提供网络与通信,水管也接通了,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我们回家路程较远,所以平时住在站里,周末才回去。要是有补水任务,一连二三十天都回不去。”孙旭宏说,“媳妇老抱怨我是‘云养娃’,我确实心有愧疚,可看到乌梁素海的生态越来越好,感觉自己的坚守都值得了。”   如今,经过当地多年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湖区水质由曾经的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了Ⅳ类,水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编辑:杨旭英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阿妮尔)7月21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上半年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情况,解读了呼和浩特海关优化营商环境“48条细化措施”。   上半年,我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03.2亿元,同比增长32.9%,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0.8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3位。上半年外贸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900亿元,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据介绍,上半年我区外贸亮点还包括:有实绩的民营企业达到了2345家,同比增加457家,进出口值684.6亿元,同比增长50.6%,占自治区进出口总值的75.8%,占比提升8.9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大幅增长,进出口值617.4亿元,同比增长55.3%,占自治区进出口总值的68.4%。其中,对蒙古国进出口326.1亿元,同比增长91.6%;对俄罗斯进出口160.9亿元,同比增长84.8%。矿能产品继续保持进口主力地位,煤炭、铜矿砂、原油进口值分别为220亿、123亿和1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1%、35.3%和33.6%。机电产品、农产品、钢材等传统出口商品显著增长,出口值分别为121.8亿、42.3亿和3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1%、22.1%和13.2%。   此外,呼和浩特海关近期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48条细化措施”,瞄准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对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口岸营商环境,服务自治区外贸高质量发展。主要通过大力推行“车边直提”模式、“5+2”预约查检模式,开通铁路口岸进出境危险品“直提直装”专用通道,畅通跨境贸易新通道。对进口低风险矿产品和原油实施“先放后检”,对进口铁矿砂、棉花实施“依企业申请”品质检验,对进口水泥等大宗资源商品实施检验结果采信,构建智慧监管新体系。 编辑:杨旭英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存霞 赵曦)连日来,我区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在学深悟透、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履职意识,在学思践悟中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自治区妇联围绕“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意识形态工作”主题,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以讲座辅导形式开展培训。参学人员纷纷表示,要认真履行引领广大妇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妇女、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妇女、用共同的目标凝聚妇女、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妇女、用先进的文化感染妇女,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自治区红十字会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采取集中学习、专家讲座、研讨交流等方式,实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目标。自治区红十字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把握理论精髓,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发展难题,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绩实效,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主动融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红十字力量。 编辑:温慧娟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帅政 白莲)7月20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宣讲团走进内蒙古电力集团和自治区总工会进行宣讲。   在内蒙古电力集团,自治区宣讲团成员、自治区国资委主任许振山结合我区电力工作实际,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深入浅出、全面系统的阐释和解读。“下一步,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内蒙古电力集团‘1469’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突出能源保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等工作,坚持以干验学,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内蒙古电力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内蒙古电力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景荣说。   在内蒙古总工会,自治区宣讲团成员、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侨办主任逯敬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从“深切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心厚爱”“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落实”等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聆听宣讲后,大家一致表示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提升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把工会组织建设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 编辑:温慧娟

  7月20日5时,晨曦初现,在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孵化基地煤基纳米碳氢燃料车间内,已是一片忙碌景象。科研人员在完成设备检查、喷枪清洗、积灰清理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开始了点火烘炉,待温度达到150摄氏度后,撤油进浆,在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中,开启了一天的煤基纳米碳氢燃料燃烧试验。   这是准能集团在落实主题教育以学促干要求,以新担当新作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生动实践。   变革——准能煤基产业链“蝶变”   内蒙古准格尔矿区拥有265亿吨煤炭地质储量,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作为其中的领跑者,准能集团拥有煤炭资源储量30.85亿吨,但煤开采完后,企业的未来是什么?出路在哪里?准能人并未停滞于“靠煤吃煤”的传统思维,而是按照煤炭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开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征程,推动能源转型升级。   打通发展之路,必须科技先行。   早在2004年,准能就行动起来,着手自主研发,致力于研究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高铝煤炭资源利用。经过数载艰辛摸索、历经7次中试,形成了国内外首创的“一步酸溶法”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工艺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推进煤炭由“燃料”向“燃料+原料”转变。   了解到电力成本占据大头是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拦路虎”后,2021年1月,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在燃料上做好文章。   转换了思路,解决问题的方向也找到了。   准能集团快马加鞭,联合清华大学等院校、企业,自主组织科研创新团队,将产学研用一体推进,奋战600多个日夜,打通17项核心技术,用煤、水和少量添加剂经先进的纳米化工艺处理后,在世界上首创、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高效清洁的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纳米碳氢燃料。该燃料煤种适应性广、成浆浓度范围宽、性能均一稳定,具有储氢赋能的特性,热值较同浓度常规水煤浆提高10%-30%,可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化燃烧。   迭代——煤基纳米碳氢燃料首创   2022年8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在2022年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上演讲时表示,中国应构建以煤基能源为主体的低碳能源体系。准能集团在煤基纳米碳氢燃料方面的科技创新走的正是低碳发展的路子。   准能集团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经过一次次试验后,煤基纳米碳氢燃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实现多元场景应用,在火力发电、炸药应用、燃油替代、增强灰渣活性、燃烧产物制备复合光催化剂、替代水煤浆应用至煤化工气化、替代油煤浆用于煤制油等多领域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使发电煤耗降低50g/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28克/千瓦时,把原煤的价值提升了18倍,为实现“双碳”目标蹚出了准能特色之路。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工业化制备和火力发电2项技术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为“国内外首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煤基纳米碳氢硝铵炸药研制与工程应用技术被鉴定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已形成并提交专利83件、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44件、获得授权7件。   领军——打造能源领域低碳样板   6月28日,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上,准能集团制备的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全球首发。   准能集团持续优化煤基纳米碳氢燃料技术研究,推动实现煤炭从“能源”向“能源+资源”的新跨越,全力打造“一个中心、一个孵化基地、一个产业园”的低碳循环经济产业样板:打造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原创技术策源地,成立引领型、智慧型科创中心;孵化高新科创成果,推动产业上下游优势互补,建成服务型、创新型孵化基地;建设高端、多元、绿色、低碳万亿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打造煤炭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卓越典范。   准能集团在新征程上,开拓思维,保持科技创新的锐气、意志和韧劲,加快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构建“煤-电-粉煤灰-绿色电解铝-高端铝产品、金属镓、锂-白泥综合利用产品”的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链,真正将煤炭“吃干榨净”,将煤基能源价值最大化。   在打造煤基能源领域科技领军企业的征程中,准能集团将以“你能、我能、大家能,准能!”的必胜气魄,继续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煤基能源,为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注入科技动能、贡献准能力量。(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玉琢 通讯员 刘艳) 编辑:温慧娟

蓝冠登陆,蓝冠登陆地址_【镜鉴文明】画”说文明——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第125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通辽市·开鲁县 编辑:孙丽荣

  近日,位于乌兰察布市的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喜讯不断:刚刚过去的6月份已完成7.5亿元薯条全年的出口订单;明年与东南亚11亿元的薯条订单已签订……   这家北京公司从2016年落地国家贫困旗县察右前旗,经过7年的发展,投资从5亿元到计划投资32亿元,在一片荒地上建成了国家级马铃薯现代产业园;休闲薯条、果蔬脆片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远销30个国家和地区,1年产值达40亿元。   该企业董事长刘长安感慨地说:“我们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以北京的资金、技术力量唤醒了乌兰察布沉睡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既是帮扶又是协作,真正实现了企业、农民、地方的三赢!”   乌兰察布市辖11个旗县市区,其中8个旗县与北京7个区开展结对帮扶协作。近年来,该市把京蒙协作融入落实到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中,不断健全协作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按照京蒙两地共建“两个基地”、自治区要往北京多送绿色产品的要求,及时启动实施了绿色农畜产品、绿能、绿色算力“三绿进京”以及北京的人才资源、协作资金、社会资本“三资到乌”行动,协作成效有目共睹。   西出商都县城20公里,这里便是三大顷乡董家村。该村现有常住人口204户428人,村内有阿尔泰七台旅游景区及1600亩森林天然氧吧。   该村按照“支部+公司+村民”的联营模式,集中新建了3处民宿,并对36家农户院落进行改造升级,由公司统一签约,同时与美团、艺选等平台达成协议,通过网上推荐和实体运营等形式,让乡村旅游走向市场。   走进村民赵福家,自来水、电暖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曾因学纳入贫困户的赵福,2018年顺利脱贫,2022年家庭总收入达47923多元。   他老伴郭林利快人快语,她说:“现在我们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因有个希森公司,家里的39亩旱地全部租出去种种薯了,现在还养着46只肉羊”。   郭林利口里的“羊厂”就是京蒙协作资金建设的养殖厂,希森公司就是该县引进的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自落地以来,公司完成投资12亿元,流转租赁农民土地10万余亩,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在七台镇建设3处原种繁育基地,通过各种利益连接机制,周边农户流转土地每年收益24万多元。   “张智慧说‘唯有学习,才有好的出路!’王雯婷说‘这次北京之行,让我有了新的目标’……”7月18日,坐在会议室,崔东光这位“组团式”帮扶来商都县职业技术学校任校长的北京平谷区职业学校校长,翻开自己的手机,给记者动情地念着高一新入学36位学生七月初与北京平谷职业学校交流访学的感受,他感慨地说:“这些孩子的话,真让人感动!”   商都县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帮扶后,开展了2+1青蓝工程,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学质量、队伍建设和学生的综合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崔东光说:“职业学校首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驱力。为了培养学生更多技能,鼓励学生们敢于努力把想象变成现实,我们规划建成学生非常喜爱的‘创客空间’工作室,开展无人机、3D打印及机器人项目。”   自中组部发出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号召后,北京各结对区纷纷响应,崔东光式人才是“三资到乌”协作机制强力推进的一个缩影。   目前,500名北京人才在乌兰察布工作,包括挂职干部、科技人员、医生教师,尤其是医疗协作深受群众欢迎,该市的医院和北京医院合作,开展的远程会诊、专家坐诊,让乌兰察布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2021年以来,该市56家京籍企业落实项目投资近百亿元。2021年以来,该市落实京蒙协作资金14亿元,实施项目459个,带动12.3万农户增收致富。   同时,该市实施的“三绿进京”成效显著。绿色农畜产品进京,通过实施“净菜进京”行动,向北京销售28亿元的农畜产品。绿能进京,建设了两个150万千瓦的风光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北京直送93亿度绿电;建设10万吨风光制氢项目,“西氢东送”长输管道已纳入国家油气网规划,建成后每年可向北京输送10万吨绿氢。绿色算力进京,该市有26家大数据中心,已建成2条直通北京的144芯大容量光纤,每年可向北京提供1万P以上的通用算力服务。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乌兰察布市正在把这“一步”变为“蓝海”!(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 海军) 编辑:孙丽荣

  “这个暑假,我想看看经典电视剧《红楼梦》,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再看一本金融学方面的书籍。”就要考完期末考试了,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高一1班学生海日的假期提升计划提上了日程。   海日是一个看上去文文静静又很有想法的女孩,她说:“这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关于《红楼梦》的名著导读章节,特别吸引我,但怕自己还读不懂原著,就想着先从看电视剧入手了解一下。《第七天》是同学早就推荐给我看的一本书,而金融学是我感兴趣的领域,我想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所以平时也比较爱‘啃’这类书籍。”爱读书、爱思考,这是老师同学们对海日的评价。在这学期举行的高一年级读书分享会上,海日通过精彩分享,获得了二等奖,她享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   在同一场分享会上,海日的同学纳钦也获得了优秀奖,他分享的书籍是《三体》。“我特别喜欢读科幻小说,还经常跟父母交流读书感悟,《三体》就是爸爸推荐我看的。”纳钦说,“这个假期,我想读一读《平凡的世界》,这是我早就想读的一套书籍。”   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纳钦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还逐渐喜欢上了文言文,这学期学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他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他说:“细细品味,文言文言简意赅,用看似简单的文字讲的是深刻的道理,我们中华文字真是博大精深。”   建校4年来,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突出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创建书香校园,常态化开展学生读书分享会、教师读书沙龙、班主任与家长共读一本书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推动阅读型班级、阅读型学校、阅读型家庭建设,让师生、家长在读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在当前正在举行的呼和浩特市第五届中小学师生共读活动中,全校中小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已共提交500余件读书作品,提交数量居全市前列。   学校还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的浸润。刘芥宏是一年级的音乐老师,她自创的桌面舞《中国字中国人》《听我说》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每次音乐一响起,孩子们都齐刷刷地边做动作边唱起来。她还欣慰地发现,音乐课上教授的由古诗创编的歌曲《咏鹅》《春晓》等,是孩子们最喜欢哼唱的歌曲。(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志贤) 编辑:孙丽荣

肉蛋奶产量403.4万吨!上半年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稳定向好

  7月20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2023年上半年全区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半年,全区肉蛋奶产量403.4万吨,同比增长9.1%,畜牧业生产稳定向好。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党组成员、副总队长王德彬介绍,畜牧业生产有以下4个特点:   牛羊生产提质增效   上半年,全区牛出栏94.5万头,同比增长11.1%;牛肉产量16.9万吨,增长11.4%,牛肉产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6.9个百分点。   乌珠穆沁白牛(资料图片)   羊出栏2438.7万只,同比增长12.8%;羊肉产量37.8万吨,增长12.9%,羊肉产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7.8个百分点,牛羊养殖大区的优势更加巩固。   生猪生产基础稳固   从存栏数量看,二季度末,全区生猪存栏631.9万头,增长5.6%,这说明生猪存栏规模稳步扩大,产能合理充裕。从猪肉产量看,受猪肉价格下行影响,上半年全区猪肉产量35.9万吨,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降幅为0.4%。从发展趋势上看,全区能繁母猪产能在调控合理区域内,生产基础稳固。   (鄂尔多斯哈达图淖尔村养猪基地图片来源:新华社)   奶业振兴步稳行健   今年以来,全区聚焦“草源”“种源”“奶源”,实施国产苜蓿增产行动,提高优质饲草供应,提升奶牛优质种源,建设高质量奶源基地,产能持续释放。上半年,全区牛奶产量275.3万吨,增长11.0%,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   资料图片   家禽生产基本平稳   上半年,全区禽蛋产量30.1万吨,增长1.7%;禽肉产量7.4万吨,下降1.1%。总体来看,上半年全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为全国畜产品稳产保供做出了积极贡献。   资料图片   (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王丽红) 编辑:石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