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9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蓝冠安全吗?,lg蓝冠_莫旗:志愿服务到田间 助力春耕暖民心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关键时期,连日来,莫旗农牧和科技局组建的“田间志愿服务队”,穿梭于莫旗各乡镇村屯,为农民开设“田间课堂”,送农技、送服务,助力春耕生产。“田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走进农民家中,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和农民进行沟通,详细了解农民在春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及时进行解答;还通过发放宣传册,为广大农民群众宣传讲解相关惠农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涉农惠农政策的知晓率。看到有农民正在进行耕地,“田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现场手把手地指导、详细讲解播种技巧和机械日常维护要点,看到志愿者们亲民的态度和暖心的服务,农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莫旗农牧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以基层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为契机,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技能需求帮助,因地制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民增收和莫旗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郑 明 冯 超) 编辑:郭伟伟

  2021年5月,按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要求,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改为下辖9个业务处室,中心全部业务实施分段办理,形成闭环监督管理格局。按照“处室建立支部,处长兼任书记”的原则,中心于2022年3月重新调整了支部设置。交易评审处、采购评审处党支部成立伊始,就坚持标准化建设,谋划通过“五化协同”创建“最强党支部”。年初制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和《处室工作要点》,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同时,按照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党组部署开展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活动,推进“五讲五比”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清理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交易化问题。在尝试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破解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的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学习上注重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业务会商分析。处内每周集中组织或发布自学内容,包括必读书目、延伸学习以及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案例、解读等。通过处内例会、微信分享、专题解读、问答测试等形式,促进处内同学互促,提升学习效果。日常加强与中心各处室的沟通,共同营造政治引领、比学赶超、遵章守纪、团结协作、担当奉献的工作氛围。组织集体活动潜移默化加强思想交流,强化中心一盘棋意识,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目标同步、部署同步、工作同力,在联合中促进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在制度创新、系统建设、区域联合、智慧赋能等方面不断涌现新经验、新做法,如何借力机构改革打造内蒙古公共资源交易品牌成为中心着力研究的课题。中心两个评审处按照职能职责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完善制度建设、谋求改革创新。主动扛起公共资源交易“最后一公里”责任,以综合提升评审效率为目标,以精减业务流程、优化营商环境、方便群众办事为出发点,切实发挥风向标、把关人和监督员的作用,营造严管理、重创新、促规范、优服务的高质量评标见证服务工作氛围。   为进一步提升评标评审效率,两个评审处共同采取相关举措并开展了系列学习交流活动。4月初,按照中心“履职不进场”管理规定有关要求,整理提出评审人员工作区改造建设需求意见,为推动政府采购评审活动改革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4月25日,邀请软件公司分析传统评审方式现状、痛点堵点、改进路径,介绍河南新郑、山东淄博、江苏常州、广东佛山等地创新应用智能评标辅助系统,实现人机互动、智能辅助、提质增效相关情况;4月27日,分别与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视频连线,两地分别介绍了各自党建和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共同关注的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内部管理及远程异地评标、联合惩戒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4月29日,以视频会议形式,与山东滨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做了《“数智”交易下招标(采购)代理机构和专家场内管理“放管服”改革探索》经验分享交流,该市在建章立制扎紧制度笼子、科技支撑实现数字赋能、强化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几次活动,都践行了郑东波秘书长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的“鼓励跨地域、跨单位、跨层级开展联合党建”讲话精神,也是克服疫情影响、拓宽一线业务人员视野、“走出去”交流学习的有益探索。通过系列交流活动,了解全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创新举措,对现在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加客观清醒的认识,感受到发展压力的同时也激发起创新的动力,开始有针对地提出工作改进意见。目前已与贵州省、江苏省等区外先进省市进行接洽,下一步两个处室、支部还将继续以线上交流会方式探讨公共资源交易的实践发展,进一步消化吸收先进经验做法,调整工作思路,力争在综合提升评审效率上取得实效。(内蒙古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郝浚文) 编辑:贾小燕

  本网5月5日讯(记者 赵曦)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5月5日,自治区团委主办的“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特别主题团日活动在呼和浩特市举办。   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宣传片《青春》,集中展示了我区广大团员青年在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生动实践中的青春风采。   活动中,“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声音洪亮有力,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以朗诵的方式,向党表达争当“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决心。   活动中,优秀内蒙古青年代表讲述了他们的奋斗故事: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教育教学部青年徐湘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教育力量;共青团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委员会西部计划志愿者贾丁超以志愿者的身份,坚守疫情防控一线,默默奉献;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人民政府团委书记王俊博,在基层艰苦的环境中,磨砺青春……   活动中,对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和个人获得者代表、全国和全区“两红两优”获得者代表进行了表彰。   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在集中入团仪式上,老团员代表为新团员代表颁发团章、团员证、佩戴团徽,新老团员共同面向团旗庄严宣誓,汇聚内蒙古青年迈向新征程的磅礴青春力量。 编辑:贾小燕

蓝冠登录地址,蓝冠代理_敕勒川焕发新颜

  人民日报记者丁志军   敕勒川草原。本报记者于涛摄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南北朝民歌所描述的地方,就位于如今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别称青城,是蒙古语“青色的城”的简称。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率先实施数字化生态修复技术,让敕勒川焕发了新颜。   百里生态长廊美不胜收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从包头沿京藏高速进入呼和浩特地界,你会立即被美丽的风景所包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敕勒川文化旅游区,2014年投入运营。这里背靠阴山,拥抱黄河,占地100多平方公里。初春时节,山上杏花遍地,山下绿草青青,远处碧波涟涟,一幅幅美景令人陶醉。景区循环播放的《敕勒歌》,带人走进历史的岁月。   为恢复《敕勒歌》描述的美景,当地群众积极响应退耕还草政策,恢复草原生态。   景区内的哈素海湿地,由黄河自然冲击形成,号称“大青山之肾”,这里蓄存的水源,改变了周边的生态。为了保护好这片湿地,周边群众种地不施化肥,养牛不留粪,实施严格的科学种养。   不仅是景区,呼和浩特市还对大青山整体进行了全面治理。   曾经由于管理不善,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无序开发问题突出,到处被挖得千疮百孔。从2015年起,呼和浩特市下决心对大青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和恢复治理。当年,关停了6家矿山企业。2016年,把100余家矿山企业彻底关停。   车行至新城区哈拉更村哈拉更沟,还能看到当年采石场作业的痕迹,但新生植被已将山体覆盖,成群的飞鸟成了这里的新主人。   随行的一位当地人,边指路边说:“以前这个季节,到处都是风沙肆虐,如今一切静悄悄的,仿佛能听得到植物生长的声音。”   行走在大青山前坡的生态路上,路边林木茂密。“这条路环绕青城市区,是我们依托大青山打造的百里生态长廊。”市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把大青山和市区连接起来,让市民们享受到生态变化带来的福利。”一到周末,生态路就成了欢乐的海洋,骑自行车的、踢球的……人们纷纷来这里休闲度假。   位于大青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让大青山的美丽风景触手可得。这条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认证的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是国家体育总局在西北地区打造的示范工程。   “我们不仅要把大青山的生态治理好,还要坚持把‘绿色’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包钢介绍,“今年,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我们规划建设500个口袋公园,让城市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把更多生态福利送到百姓身边。”   202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强化黄河流域生态管控,完成沿黄生态长廊道建设26万亩,实施大小黑河、浑河、乌素图河等河道治理,大青山周边生态越来越好。继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呼和浩特在2021年又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万亩草原见证改造奇迹   距呼和浩特市机场、高铁站不到10公里,有一片占地约3万亩的草原,是距离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最近的草原。   10年前,这里是一片乱石滩,一些不法砂石贩子把这里挖得惨不忍睹。2011年,呼和浩特在规划大青山整体治理方案时,把这块区域作为重点整治区域。   如何在石头滩上种草?新城区政府谋划了一个长远发展方案,把大青山前坡规划为生态产业发展区域,请来蒙草生态研究院,为其孵化生态产业提供扶持。   选对种子,种对地方。一年大变化,三年彻底变了样。经过努力,石头上长出了60多种生命力顽强的牧草,创造了生态改造奇迹。   “称这里为‘最美草原’一点不为过。”蒙草生态研究院院长王召明介绍,“我们应用了不少新技术,把内蒙古最优质的种质资源都试种在这里,把这里变成了一个草原植物基因库。”   这里不仅有草原,还有花海。一到夏季,各种花卉争芳斗艳。“大自然赐给内蒙古的珍贵植物物种,我们得把它们保护起来,让草原儿女增进对草原的了解,激发他们对草原的热爱。”蒙草生态研究院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当你漫步这片草原,会被许多没有见过的花儿迷住。我们每年都在更新这里的植物物种,很多是内蒙古草原上的自有品种,蓝色的串串是马鞭草、红色的鲜花是山丹丹花。”   优美的环境派上了用场。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的主会场设在这里,全国最大的蒙古包会议中心也建到了这里。   盛夏时节,漫步于万亩草原,青山为幕,绿草为台,清澈的湖泊与洁白的蒙古包交相辉映,如诗如画的美景,就像一幅现代版的《敕勒歌》画卷。   2020年9月,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公布,内蒙古敕勒川草原成为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   好生态带旺生态产业   万亩草原的成功改造,给呼和浩特市发展生态产业以信心。呼和浩特过去是著名的乳都,蒙牛、伊利等知名乳品企业都生长在这里,蒙草生态环境集团的崛起让他们调整了发展战略。2021年,呼和浩特市政府提出种好“一棵草”、做强“一杯奶”、打造草原都市的发展理念。   距离敕勒川草原8公里处,有一个蒙草种业中心,这里是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的“智慧大脑”。呼和浩特市市长贺海东介绍说:“这里也是生态产业的孵化基地,我们内蒙古的草,不仅要优化内蒙古的生态,还要服务于全国的生态建设甚至全世界生态产业。”   这里有一个8000平方米的乡土物种种质资源库,收集储存种质资源4.8万份,标本12万份,土壤140万份。   这些种质资源成为提升内蒙古草原草种繁育、驯化水平的“宝库”。哪些种子最适合在哪种土壤生长,哪些种子生命力强,一目了然。   在种业中心门口,有一条由小草铺就的小路。“欢迎踩踏”四个字格外引人注意。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不怕踩踏的草品种,叫走路草坪,我们还有不怕车碾压的停车场草、不怕寒冷的四季常青草,都受到市场欢迎。”   “买来的种子能种出一块草坪,种不出大草原。”王召明说,“我们不仅研发出了好种子,还研发出好的种植模式和数字管理平台,为保护内蒙古13.2亿亩草原提供了技术支撑。”   走进“小草数字指挥中心”,在大屏幕前随便点击内蒙古一个地方,会立即呈现出这个地方的生态数据,包括气候变化、土壤成分、植被情况、种植须知,应有尽有,还能给出修复方案。   “我们的生态数据精确到每0.5平方公里,为内蒙古的农牧民生产生活提供保障,给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数据在手,修复不愁。”工作人员介绍说,“从2012年到现在,我们对大青山周边生态变化了如指掌。哪里的生态弱化了,我们就及时制定修复方案。”   近年来,内蒙古的重大生态修复项目也留下了蒙草生态研究院的身影——乌海矿区灭火工程、河套地区盐碱地治理、乌梁素海水污染治理、岱海水环境生态监测、扎赉诺尔百年露天矿生态修复、科尔沁草原沙漠化改良……   一棵小草能“走”多远?看,蒙草生态环境集团从呼和浩特起步,陆续在新疆、西藏、青海、陕西、云南等地开设研究院,2021年还应邀在阿联酋建立研究院,带着生态修复技术走出国门。   (2022年05月0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7版)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 编辑:贾小燕

  本网赤峰5月5日电(记者 魏那)5月5日,由赤峰市委、赤峰市政府共同打造的内蒙古又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赤诚峰味”正式启用。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林西县恒丰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翁牛特旗吴氏米业有限公司、赤峰市冯氏桔梗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富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内蒙古东方万旗肉牛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赤峰市国民食品有限公司8家企业获得首批“赤诚峰味”品牌授权。   随着“赤诚峰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完成,赤峰市形成了完整的“1+N+M”农畜产品品牌架构体系。“1”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赤诚峰味”正式成为赤峰农产品的“形象代言”;“N”是围绕杂粮、蔬菜、肉蛋三大品类,重点建设好“赤峰小米”“赤峰荞麦”“赤峰绿豆”3个杂粮杂豆产品、“赤峰番茄”“赤峰辣椒”“赤峰黄瓜”3个蔬菜产品、“赤峰牛肉”“赤峰羊肉”“赤峰鸡蛋”3个畜产品共9个单产业品牌;“M”是打造农畜产品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县域公用品牌。   作为内蒙古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赤峰将以此次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启用为契机,全面对标国际标准,不断健全完善农畜产品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积极推动“赤诚峰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走出赤峰、走向世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编辑:贾小燕

莫旗:“三级聚力” 化解矛盾在基层

  “老敖、老金、老耿,大家都在一个村住,狗咬牛这件事,我看三方都有责任,互相谅解一下,我提一个调解方案,你们考虑一下”。正在调处的是汉古尔河镇小都尔本村村民敖党生、金柏学和耿守明因三人轮流放牛导致牛犊被狗咬死引发的矛盾,敖党生是汉古尔河镇小都尔本村村民,以养牛和种地为生,一直和本村村民金柏学和耿守明三人互相合作,轮流放牛,前不久,敖党生家的牛在金柏学和耿守明轮放时被狗咬伤,几天后死亡,三人因赔偿问题互不让步,在村阳光调解小组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向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站提出调解申请,镇村组成联合调处小组,通过摸排、走访,做三方的思想工作,最终三方达成协议,该纠纷得到圆满解决。“狗咬牛犊这件事儿,政府来调解了,将牛犊估价3000元,我们三家,每家出1000块钱,我们三家也全同意了,这样调解挺好”敖党生说。汉古尔河镇党委书记施挺说:“汉古尔河镇按照旗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由镇党委牵头开展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创新开展‘五和之镇’的工作模式,组建由派出所、司法所,以及涉农单位等机构和村级调解员组成的调解小组,切实发挥148名基层调解人员,人熟,地熟,关系熟的优势,推动全镇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站组建至今,通过规范工作规程和制度,实行一案一册一卷,坚持从速化解就地化解,已成功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十一起,大幅提高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水平,有效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莫旗是农业大旗,全旗有16个乡镇办,220个行政村,26个社区。农村土地纠纷矛盾较多,多年积案较多信访压力大,经旗委政府多次研究,结合莫旗实际,制定《莫旗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方案》,全面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莫旗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是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体系建设,立足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最大化发挥各层级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力量,成立了以旗委书记和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为组长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莫旗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指挥中心,统筹安排全旗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截止目前,旗级矛盾纠纷调处指挥中心受理案件24件,已办结21件,正在调处中3件。乡(镇)工作站、村(社区)工作小组共接到矛盾纠纷234件,成功调解188件,剩余46件正在按时限调处化解中。通过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一批矛盾纠纷得以化解,全旗信访维稳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莫旗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指挥中心主任卢明东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相关政策宣传、交流、教育培训,打造一批精干的调解队伍。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坚持注重预防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机制,全面掌握辖区内矛盾纠纷情况,强化矛盾纠纷调解责任者,将责任分解到人,任务落实到人,明确矛盾办结时效,做到矛盾不化解不销账,问题不解决不结案。最终实现群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矛盾不上行的目标。切实把群众操心事、烦心事解决好,努力创造平安幸福和谐莫力达瓦”。莫旗自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开展以来,立足实际,整合现有工作资源,构建旗、乡(镇)、村(社区)多元化、立体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体系,切实将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做实做细,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推动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实现了让旗域成为社会矛盾纠纷的“终点站”。(郑 明 王 伟 冯 超) 编辑:郭伟伟

呼伦贝尔农垦:确保种子安全

  2022年5月4日,农技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农垦格尼河农牧场有限公司检验春播种子发芽率。2022年5月4日,春耕在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呼伦贝尔农垦格尼河农牧场有限公司积极开展种子安全检测工作,确保种子安全,助力全年粮食增产增收。(韩 冷 武贤童 摄) 编辑:郭伟伟

  5月2日,备受瞩目的莫旗尼尔基水利枢纽下游内蒙古灌区通水仪式举行。   据了解,尼尔基灌区是《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确定的九个新建灌区之一,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增产任务的大型灌区。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的《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粮食生产水咨源保障规划》中,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水稻种植基地及粮食生产基地。该工程涉及尼尔基镇、汉古尔河镇,灌溉总面积30.27万亩,其中水田12.48万亩。项目的通水使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为莫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李金梅) 编辑:郭伟伟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帅政)3月26日至4月28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中央督察组”)交办我区举报案件33批共2825件。按照中央督察组工作要求,目前,全区已对第31批83件信访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其中已办结45件、阶段性办结32件、未办结6件,责令整改10家,立案处罚3件,罚款金额12.9万元,立案侦查1宗,问责5人。   截至5月3日,全区已对第1-31批2724件信访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其中,已办结1256件、阶段性办结885件、未办结583件,责令整改950家,立案处罚159家,罚款金额1094.9万元,立案侦查47宗,刑事拘留13人,约谈80人,问责78人。   相关案件将持续按照中央督察组边督边改工作要求推进查处整改工作。   附件: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群众信访举报边督边改公开情况一览表(第三十一批) 编辑:章颖慧

  5月3日0—24时,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无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治愈出院1例(由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至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   截至5月3日24时,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本土确诊病例50例,其中包头市3例、呼伦贝尔市46例、赤峰市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9例(均在呼和浩特市)。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在指定场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严防疫情扩散蔓延。(皇利华供稿) 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