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可再生能源丰富,吸引了不少企业在此布局数据中心。图为位于宁夏银川黄河东岸的一处光伏电站。袁宏彦摄(人民视觉) 在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数据中心发展势头良好。图为位于贵州贵安新区的中国移动贵州数据中心机房。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如今,5G、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与生活场景加速融合,新需求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技术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数据及运算、传输、处理需求。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并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区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等。 “东数西算”将怎样进行?会给区域经济带来哪些改变? 促进资源优势互补 相比“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人们对“东数西算”还有些陌生。 据业内人士介绍,所谓“东数西算”,是指通过构建新型算力网络体系,把东部算力需求以及大量生产生活数据输送到西部地区进行存储、计算、反馈,并在西部地区建立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有助于改善数字基础设施不平衡的布局,最大限度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发通知,同意在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这意味着,“东数西算”工程已启动推进。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表示,近年来,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应用等需求大幅提升。 “数据中心规模快速发展,对能源、土地、气候等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东部地区应用需求很大,但能耗指标紧张、电力成本高,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的难度和局限性大。而一些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但存在网络带宽小、跨省数据传输费用高等瓶颈,无法有效承接东部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国家算力网络的顶层设计,尽快转变以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围绕数据中心重构网络格局。”金贤东说。 这一布局得到多方高度认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郑纬民表示,“东数西算”工程可以充分利用中国西部广阔的空间资源、自然资源和电力资源,提升跨区域协同研发和应用能力。“超级计算系统对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如应用于地震模拟、大气模拟和量子模拟等。把贵州、内蒙古、甘肃等西部地区的计算机器通过光纤电缆连接起来后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实现资源统筹利用。”郑纬民说。 “‘东数西算’能够在解决东部地区能耗指标紧张、电力成本高、大规模数据中心开发空间受限等问题的同时,把西部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利用荒地进行充分利用。此外,‘东数西算’可以带动广大西部地区参与到智能化引导的数字经济浪潮中,更好地释放‘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联想企业科技集团服务方案业务总经理刘淼对本报记者表示。 绿色发展空间更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企业已开始在“东数西算”领域布局,“东数西算”的优势正逐步显现。 “东数西算”有利于降低成本、节能减排。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是国内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区域,有着“草原云谷”“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等称号。2020年8月,阿里云在此布局的超级数据中心开始正式对外提供云计算服务。据了解,该数据中心大量使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同时,乌兰察布市年平均气温只有4.3摄氏度。这意味着,数据中心每年有近10个月时间,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实现冷却。 在此布局的还有华为。华为云战略与规划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华为云在乌兰察布的数据中心,可以作为大数据、温冷存储、视频转码等创新方案孵化基地,提升核心站点的计算网络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数据服务。 “数据中心是高耗电场所,我国西部地区气候相对适宜,能源丰富价廉,能够满足数据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需求。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贵州贵安——内蒙古乌兰察布’一南一北两大云数据中心。”该负责人说,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结合贵州自然环境,采用诸如AHU直接通风、液冷等技术,使得各服务器负荷均衡,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比。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数据中心能效指标PUE可低至1.12,预计每年可节省电力10.1亿度,减少碳排放81万吨。 “东数西算”还将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记者从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近年来在全国部署了大量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目前,公司正在加强西部数据中心人才培养和招聘,持续推进西部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链建设。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东数西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供云存储、云计算、数据工具、研发平台、AI技术等服务,助力更多传统企业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我们将借助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积极探索技术输出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区域经济格局 “东数西算”工程中,“数”与“算”是什么关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算力设施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底座,对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作用巨大。有测算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0.33%和0.18%。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积累了大量极具价值的数据资源。但是,算力设施发展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算力水平目前难以满足数据量猛增带来的巨大计算需求。“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承载算力的数据中心存在供需失衡。‘东数西算’背景下,大量从事数据存储、离线数据分析等高时延业务的数字经济企业均可通过购买西部地区数据中心云服务,实现异地计算存储资源调度,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和额外盈利。同时,由数据中心吸引而来的上下游算力产业链,把产业链的重要产值落在西部,对于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也有重要意义。”王青说。 不过,王青提醒,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物理设施、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可能会面临多重风险。因此,需要合理规划网络的安全区域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访问权限,建立可靠性高的网络设施,做好网络安全态势监测。 “目前,联想已经初步完成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西部地区的绿色数据中心资源布局。我们也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热点城市积极进行布局,切入边缘计算、跨境金融、人工智能等领域。”刘淼说,未来,联想将从算力资源服务、数据流通融合、数据安全防护等多维度积极参与“东数西算”。 华为光产品线技术负责人表示,目前算力网络应用场景主要是政府、国企以及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业务,对算力和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确定体验等有很高的要求。今后,还要针对时延、带宽、安全隔离等不同的需求进行承载和升级。该负责人透露,企业将尝试“全光传送网络”来承载“东数西算”的数据传输,进一步提升安全性与效率。 “东数西算”工程吸引了西部多地的投资热情。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浩对本报记者表示,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培育西部地区未来产业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不过,这一过程中,在投什么、投多少、怎么投方面应注重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在快速形成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的同时,避免出现无效投资。 (本报记者王俊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2月16日第11版) 编辑:孟捷
日期 : 2022 › 02 › 8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15日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为加强地名管理,规范道路名称,更好服务社会和方便群众,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地名管理规定》和《呼和浩特市地名管理条例》的规定,经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并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呼和浩特市决定对市区新建扩建34条道路、15座立交桥进行命名、更名。 呼和浩特市民政局按照《呼和浩特市地名管理条例》地名命名更名规定,本着“含义健康、内涵丰富、一路一名、好找易记”的原则,依照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审查意见要求,命名工作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征求市四区和相关部门意见,不断优化方案,确定最终命名名称。 云中立交桥、哲里木立交桥、昭乌达立交桥等15座立交桥以其所在地理位置命名;博物院北巷、赛马场北街、常青路、青春巷等34条道路以其地理方位或美好寓意进行命名。(记者 丁晨) 编辑:郭伟伟
从即日起暂停所有培训机构线下培训行为,这是2月16日,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暂停所有培训机构线下培训行为的通告》(《通告》)中发布的内容。 《通告》指出,按照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公告、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Ⅲ级预警的通告》的要求,为切实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渠道,从即日起暂停所有培训机构线下培训行为。 《通告》指出,根据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关于严肃查处各类变相违法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的通知》精神,要深刻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特别是2021年11月,河南省严肃查处郑州市一名自由职业者在居民区内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本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后,引发部分关联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启动疫情防控应急机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要深刻汲取这一教训,各旗县区、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联席会议机制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格防范各类隐形变异、“一对一”以及地下违规培训的巨大风险隐患,严厉查处各种隐形变异学科类违法违规培训行为。(记者 高金玲) 编辑:郭伟伟
各旗县区文明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防疫不容松懈,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共同应对这起突发疫情。为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更好统筹运用社会志愿服务力量,现就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号召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现将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事宜公告如下: 一、报名条件 1.年龄18至65周岁,身体健康; 2.个人及家庭同居人员身体健康,无感冒、咳嗽、发热等异常症状; 3.本人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两、三剂次)接种,且核酸检验报告呈阴性,14日内未离开呼和浩特市,本人及家庭成员14日内未有过中、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旅居史,30天内无与确诊或疑似确诊人员接触史; 4.遵守防疫工作纪律,服从指挥调度。 二、服务内容 协助社区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做好人员登记、体温测量、信息收集、秩序引导、防疫宣传、物资代购等便民服务,以及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安排的其他疫情防控相关志愿服务工作。 三、服务时间 即日起开始报名,具体服务时间依据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并将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及时发布。 四、工作要求 1.为更好开展志愿服务,有工作任务将通过平台进行派单,志愿者报名后,要随时保持通讯畅通; 2.志愿服务期间使用“爱青城”APP——“文明实践”栏目完成志愿者信息注册,服务时间计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时长; 3.自觉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切实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根据安排准时上岗,杜绝带病上岗、长时间高负荷服务。 五、报名须知 1.如您符合条件且有意愿,请登录“爱青城”APP——“文明实践”栏目完成注册; 2.如无法注册,请与属地工作人员联系,联系方式附后。 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办公室 呼和浩特市志愿者联合会 2022年2月16日 编辑:郭伟伟
2月14日,剪纸艺术家马淑珍和创作的剪纸作品《北京冬奥》合影。当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邀请市民朋友一起闹元宵。在活动现场,回民区艺术家创作的十几幅冬奥主题剪纸作品,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赏。现场还有相声表演、太极拳展示、安塞腰鼓等精彩演出,为观众们送上了一场非遗文化大餐。(首席记者 查 娜) 编辑:郭伟伟
2月15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医疗保障局了解到,从2022年2月16日起,呼和浩特市开始网上申报办理2022年1月的医疗保险业务。 经办时限:从2022年2月16日开始,至2022年3月5日截止,集中办理2022年1月的医保业务,申报业务类型包括:职工增员申报、职工减少申报、单位参保登记、单位信息维护、参保人员信息维护、单位核定及生成缴费通知单;其他月份的医疗保险业务不可在此期间办理,没有按照通知时限要求申报其他月份医疗业务的单位,将影响单位整体核定缴费;2022年度其他月份的医疗保险业务办理时间顺延,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关于2022年度医疗缴费基数申报事宜。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关于统一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周期的通知》,自2022年1月1日起,调整全区参保单位及其职工医疗保险费缴费周期为业务年度,即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调整过渡期为半年,即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参保单位依据上年度(业务年度)月平均工资为标准,核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按照上年度全区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标准确定缴费基数上下限。过渡期内延用上年度缴费基数执行。因此,参保单位当前无需申报2022年度职工缴费基数,2022年7月按照医保经办机构通知统一申报,2022年度1月到6月延用2021年度缴费基数核定缴纳单位医疗保险费。 关于核定征集和缴费事宜。请参保单位按照经办时限,及时申报经办2022年1月份的医疗保险业务。特别注意,2022年2月16日至2月28日之间提交生成2022年1月医保缴费通知单的单位,请在2022年2月28日之前缴费;2022年3月1日至3月5日之间提交生成2022年1月缴费通知单的单位,请在2022年3月20日前缴费,避免产生滞纳金。医疗经办机构无法批量核定且将不再为单位批量核定生成缴费通知单,没有按时核定缴费的单位将影响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待遇。(记者 于亚军) 编辑:郭伟伟
“大家好!我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暖暖小姐姐’。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赛罕区黄合少镇后窑子村‘一村一品’项目的无公害胡萝卜……”通过直播方式介绍特色农产品,赛罕区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志春直播间的人气高涨,不到3个月,帮助农户销售胡萝卜20万公斤。 走进赛罕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来自赛罕区苏计村的小米、后窑子村的胡萝卜、红吉讨号村的马铃薯、格此老村的小南瓜……琳琅满目的农产品摆上了党建助农的“红色货架”,构筑起联通各方的“暖暖助农驿站”。 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赛罕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助农驿站平台和“正北方云仓”电商物流平台,紧抓“资源、需求、项目、完成”四项清单,精准施策对接群众需求供给,围绕六个镇街,增产助销双线推动乡村振兴,联动八方部门,政企校地合力提供多重保障,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收益”的致富新路,为“五化协同大抓基层”写下生动注脚。 党群服务中心助农驿站平台和“正北方云仓”电商物流平台携手,是赛罕区探索形成的“党建+特色产业+网络直播+电商平台”的发展模式,党员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们当起“带货主播”,通过拍摄视频解说、深入种养殖现场展示等方式,为赛罕区农特产品代言,打通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仓配一体化服务,畅通产品运输流通渠道,以“数字一条龙”服务,解决农户特色农产品销售的问题。 “2021年我家的草莓产量大,由于草莓保质期短,单靠我们自己卖,肯定卖不完,多亏了党和政府帮忙,打开了网络上的销路,如今草莓不愁卖了。”草莓种植户王文学对线上销售方式赞不绝口。 围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赛罕区在辖区内六个镇、涉农街道,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多元化乡村产业体系,在电商产业、果蔬产业、种养殖业、畜牧业、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领域,持续壮大发展13个产业化共同体,年产值达1950万元。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网络平台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连接,一部手机、一根自拍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具”,让农副产品“能产也能销”,增添了村民发展的信心。同时系统统计各村的特色果蔬、粮食、家禽家畜等农副产品的存量和销售需求,制作成销售清单;通过在各个直播平台收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积极对接有需求的消费者,开展爱心助农采购,科学形成购买清单。 “利用互联网宣传的优势,帮助农户打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夯实了产业转型的基础,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也是乡村振兴的‘数字助推器’。”赛罕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卜俊锁介绍说,赛罕区广泛开展政企合作、校地合作、科技下乡、农村志愿服务等活动,党群服务中心等4个中心和赛罕区科技局等4家单位共同发力,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为线上网络助销提供有力保障。(记者 宋 爽 通讯员 沙仲昱) 编辑:郭伟伟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了解到,2月13日以来,内蒙古大部地区出现降雪天气,局部地区大雪,其中最大降雪量分布在乌兰察布察右中旗气候校准站、呼和浩特清水河县韭菜庄乡和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站。自治区应急管理厅高度重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应对工作,与气象、农牧等部门配合联动,第一时间向各盟市应急管理局发出预警提示,及时调度、紧急部署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相关工作。 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要求,全区各地特别是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强化与气象部门的会商研判,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提示,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工作,发生灾情及时报告。同时,要严格执行24小时带班值班制度,保持联络畅通,确保发生灾情第一时间响应。特别要加强应急救援准备,加大对各类应急队伍应急值守调度,加强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准备工作,确保出现紧急情况快速高效处置。 截至目前,包头市应急管理局已经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渠道及时发布防灾避灾提示,提醒生产企业、行政部门和社会公众做好防范避险工作。内蒙古森林消防队伍保持三级战备,根据降雪天气形势,督导特种救援大队、锡林郭勒盟支队、赤峰市支队共400人做好灾情处置及跨区增援任务准备,加装改装车辆35台,补充铲冰除雪、道路清障、车辆牵引等冰雪救援专业装备器材5000余件(套)。(记者 张巧珍) 编辑:郭伟伟
锡林浩特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在候车室消杀。 春节期间,为了让旅客出行得安全、便利,锡林浩特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一直坚守岗位。从腊月到正月,该站协助地方工作人员测温、验码,定时对候车室、售票厅消毒、通风,站内广播不间断地播放疫情防控小常识。 除夕夜,该站候车室内节日氛围浓郁,客运工作人员为旅客发对联、福字,献上浓香的奶茶。在寒冷的夜晚,让旅客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 为满足春运期间大量旅客出行需求,锡林浩特站主动与当地公路客运部门合作,在火车站出站口设置便民巴士乘车点,旅客可以直接登乘直通各旗县、苏木的大巴车,满足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此外,锡林浩特站在候车室开设蒙古语和汉语服务,准备了便民小药箱,内含医用口罩、一次性消毒湿巾等旅客出行常用物品,提升旅客候车体验,让旅客感到便捷舒适。(记者 张慧玲 实习生 张春敏 张鹤 王安全) 编辑:张彦
虎年春节,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那仁宝拉格苏木阿木古楞嘎查牧民刘林秀家牛气冲天。 就在春节前夕,他从外地购置的130头纯种安格斯牛陆续运了过来,由于秋季出栏多而空旷了一阵儿的牛圈又变得生机盎然。 “看,这小家伙,可真壮实啊!” “可不是,你看看,活蹦乱跳的,显然不怕冷。” “原来安格斯牛舌头都是黑色的啊,哈哈。”…… 春节期间,每一位来刘林秀家拜年的邻里朋友必到他家的牛圈里参观一下,还要评论一番。 “这牛好着呢,适合咱们这儿的气候,上膘也快,在市场上每头怎么也比本地牛多值2000元到3000元钱。”刘林秀介绍起安格斯牛,总是乐此不疲。 今年41岁的刘林秀是当地的养殖大户,也是致富带头人。 前些年,刘林秀一家也盲目追求过牲畜头数:“我们牧民嘛,总感觉家里的羊多、牛多就比别人高一等似的,有这样的思维作祟,出栏季不舍得卖,结果2016年家里的羊超过2000多只,牛也超过300多头。” 这样的养殖规模在锡林郭勒全盟都算拔尖儿的大户了。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麻烦开始困扰刘林秀一家人。家里雇佣羊倌儿、牛倌儿两家人,一年的支出近20万元,租赁草场又得20万元至30万元,购买饲草料还得20万元至30万元。牲畜出栏完了,乍一看,挣了很多,仔细一算,纯收入却不多。 一面是经济账,另一面又是日益退化的草场生态账。仔细算了一番,刘林秀恍然大悟:不能一味追求牲畜数量,得从质量上要效益。于是,第二年开始,他家大规模出栏,到了2021年,羊的头数减少到400只,牛的头数压减到200余头。 有了从2016年到2021年的缓冲,他家的草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并且由于出栏多,家里也攒下不少积蓄。 “这几年,我让家里的草场休养,还一直琢磨着今后怎么放牧的问题,最后决定要养殖安格斯牛。”刘林秀说。 下了决心,他通过熟人到东乌珠穆沁旗的安格斯牛养殖基地,前后购买了60头4岁母牛和70头牛犊。为此,他一次性投入了180万元。这不,正好虎年春节前,他家的安格斯牛陆续运了过来,让刘林秀成为阿木古楞嘎查第一户养殖安格斯牛的牧户,漆黑无一丝杂毛的安格斯牛群也成了这里一道新的风景线。 “首先这牛不怕冷,能够适应我们这儿的气候条件。再一个不容易生病,养殖起来方便不说,在市场上也值钱。”刘林秀说,如果今年的出栏季能够达到预期效益,明年起我将彻底减少羊和家里剩下的本地牛头数,走一条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养殖道路。(记者巴依斯古楞) 编辑: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