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工作开展以来,赤峰市元宝山区马林街道结合街道、社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网格化治理效能,发挥网格员纽带作用,以党建引领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让社区工作聚焦于网格,发散于群众,提高了社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科学划分责任田,统筹协调抓落实 结合社区实际,以楼群、片区、商业街为单位设置网格,通过社区研究审核、街道党工委把关备案,配强专职网格长、网格员队伍。工作内容具体化,全面做好网格员队伍岗前培训,实行月计划、周调度、日执行,有效落实好网格化工作。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设置社区支部、网格党小组模式,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同时实行党员群众积分管理,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职责任务标准化,规范网格员工作流程,明确网格长、网格员职责任务,制定网格员管理考评办法、《马林街道网格员考核内容及评分表》,以考核做保障,推动网格员履职尽责,激发网格员队伍活力。组织网格员开展业务技能“大比武”竞赛,通过考察网格员联系户总体情况、矛盾纠纷化解、突发事件处置和服务群众等方面内容,促使网格员在“比武”中“练兵”,提升能力素质,优化服务水平。 融合党建聚合力,专职兼职共参与 整合平投红庙分公司、派出所、医院、市场监督管理所等辖区企事业单位以及党建联合体的力量,发挥直管党员和“双报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进入网格。组建了“警务员、调解员、安全员、卫生员、物管员、巡查员”+融合网格员+志愿网格员等网格服务团队,作为社区网格化治理服务工作的兼职和补充,在社区党建活动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疫情防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口普查等中心工作发挥了助力作用。融合网格员慰问社区老党员,为他们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社区网格员协同卫生员对辖区内慢性病患者进行了随访,为患病居民测血压,指导他们正确服药、合理饮食;协同警务员对旅店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排查,防止疫情输入;协同安全员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场所开展检查,强化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多元参与共治理,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点题、破题解民忧,公约倡议定规范 小平台发挥大作用,小网格实现大治理,马林街道各社区网格员落实“民呼我应、上下联动”工作闭环机制,通过常态联系走访,入户排查、网格通平台收集居民反映的问题建议,及时为居民排忧解难。 “27栋三单元门口墙角有一大堆垃圾,是居民们清理打道的土和塑料布,请领导安排人清理干净”。这是红庙社区第三网格的一位居民通过网格通“民呼我应”平台反映的问题,1分钟后,网格员应答回复,开始处置问题。首先调查原因,然后与造成垃圾堆砌的施工方沟通协调,最后将垃圾清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居民。目前街道已累计处置解决了关于环境卫生、困难群体、安全隐患、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诉求133件,切实做到民呼我应,民盼我为。 依托网格公约弘扬文明风尚,红庙社区针对居民提出的“如何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在议事厅发布议题,受到了居民的热议,社区根据居民发声,民意反映情况,对居民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汇总,共同研究制定了《红庙社区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公约》,此公约受到了辖区餐饮企业和居民的普遍认可。目前社区网格通议事厅平台发布了“文明养狗”“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等公约、倡议10余条,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真正实现社会治理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增强了居民的满意度。(宋长艳)
日期 : 2020 › 10 › 72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记者10月26日从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内蒙古于日前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就业创业服务攻坚季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明确:为集中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内蒙古将在第四季实施就业创业服务攻坚季行动。 据了解,此次行动服务对象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农牧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按照行动目标,我区将集中利用3个月的时间开展攻坚行动,进一步畅通失业登记和求职创业服务渠道,建立健全覆盖就业创业全过程的帮扶机制,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使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都能得到相应就业政策和服务帮扶,稳定就业局势。根据各类重点群体特点,我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帮扶措施。其中,在高校毕业生方面,提升面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推送质量,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和就业需求,重点推送知识型、技术型、管理型等岗位,集中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人岗匹配,重点采取小型化、专业化、行业化专场招聘形式,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农牧民工方面,允许农牧民工在户籍地、常住地、就业地、参保地进行失业登记,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根据农牧民工特点,分类筛选、精准推送就业岗位。贫困劳动力方面,与扶贫部门建立有效的数据动态对接机制,对在岗的指导企业优先留用稳定就业岗位,对失业的提供优先转岗服务,实现不挑不拣一周内再就业。失业人员方面,要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失业登记申请;对符合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条件的,要主动向其介绍政策内容,协助其申请相关政策;为参保失业人员快速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一次性生活补助、临时生活补助金等失业保险待遇,为未参保、未纳入低保的生活困难人员协调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就业困难人员方面,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对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 此外,内蒙古还将深入实施“创业内蒙古行动”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牧民工和贫困劳动力进入创业园孵化基地创业;对有创业培训需求的为其提供创业培训,针对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经验的重点群体,进行“一对一”创业辅导;发挥创业带动辐射作用,为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张学博)
自2018年以来,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完成扎哈淖尔、霍林河等5座露天煤矿3.36万亩排土场生态修复任务,并将复垦种植的披碱草、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赠送牧民带动脱贫致富,探索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李云平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治沙女杰殷玉珍站在自家的防火瞭望台上,望着自己栽下的6万亩林地和2017年建起的林果加工厂、玫瑰园、别墅,心中满是自豪。以前让人无处安家的毛乌素沙漠如今已脱胎换骨。 毛乌素沙漠曾被称作“死亡之海”。十几年前,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不到5%,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2019年,毛乌素沙漠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70%,年降雨量已经有400多毫米,超过500种生物在这里安家。 毛乌素沙漠的沧桑巨变,正是内蒙古大规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加强荒漠化防治的生动实践和写照。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生态保护与建设,进入了生态理念更加普及、生态制度更加完善、生态建设更加科学的新境界。 生态保护的战略定力前所未有 曾经,在草原上开矿成为内蒙古资源性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在锡林郭勒,露天煤矿的开采一度让草原变得满目疮痍。 从2016年开始,痛定思痛的锡林郭勒盟把六成以上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今年,对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自然保护区内67家工矿企业的73个采矿权和77个探矿权进行了依法退出及注销。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退出比例达到100%。 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罗虎在说,今后,草原将不再新上矿山开发项目,草原上不再开口子。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战略定位。锡林郭勒盟是距首都最近的大草原,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万里绿色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锡林郭勒盟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守战略定位,保持战略定力,全力保护好锡林郭勒大草原,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生态风景线。 “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鲜明地树立起来,所有区域、所有领域、所有产业、所有行业发展都要体现坚持这一导向的要求,一旦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兴安盟盟委书记张恩惠的话掷地有声。 全民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国土绿化面积每年推进1000万亩,相当于5年里每个内蒙古人种草种树两亩。在内蒙古涌现出最多的劳模就是“生态卫士”。 20世纪80年代开始,抱着“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黄沙欺负死”的决心,殷玉珍走上了漫漫治沙路。她克服了无水、无电、无路及病痛困扰的种种困难,三十年如一日,栽树200多万株,让6万多亩沙地披绿。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目前仅乌审旗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246户。当地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70%,植被覆盖率也由45%提高到了85%。 2019年,苏和老人在北京天安门受到了共和国70周年“国家英模”的礼遇。这位远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古城旁的“治沙愚公”,提前从阿拉善政协主席岗位退下来,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荒漠戈壁中,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2004年以来,在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沙漠里,苏和与家人人工栽植梭梭苗3000亩约9万株,补植补造梭梭林4800亩,形成了宽500米、长3公里的一道生态屏障。 在锡林郭勒阿巴嘎旗牧区,为了保护草场,廷·巴特尔带领牧民严格落实草畜平衡责任制,实行禁牧、休牧、轮牧新三牧方法。毕力贡是这里的牧民,他的9450亩草场上最多时曾养过1400多只羊。如今他的草场上只养了400多只羊和60多头西门塔尔牛。毕力贡说:“多养牲畜不行,旗里规定草畜平衡不让多养,再说超载后草场退化等于自绝生路。”在内蒙古草原上,正在实施的“新三牧”工作,极大地转变了农牧民经营观念,保护草原开始成为不少牧民的自觉行动。 截至目前,内蒙古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共涉及农牧民1000多万人,为使退化严重的草原彻底休养生息,不少牧民告别了世居的驻牧地,移入城镇或移民村。 科学治理恢复青山绿水 2019年北京世园会上,内蒙古馆前的草坪可以任人行走,这是内蒙古培养出的本地草坪,耐寒、耐盐碱、耐旱,生命力旺盛。 如今这种草坪在呼和浩特大青山脚下蔓延上万亩。修复后的呼和塔拉草原,植物从播种时的20余种恢复到50多种,干草产量、年固碳量、年释氧量等关键监测数据总体提高近12倍。几年前,大青山脚下还是乱石丛生、污水横流,污染企业遍地。大家的腰包鼓了,却丢失了秀美的风光和清新的空气。一片质疑声中,呼和浩特市幡然醒悟,大青山前坡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大刀阔斧,坚决对污染企业按下停止键,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彻底改变了村民靠天吃饭、采挖砂石的落后生产方式。 耕地退化、沙化也是严重的生态问题。内蒙古现有耕地面积1.3亿亩,有草原面积13.2亿亩,农田风蚀沙化,草原不同程度的退化,如何以科技创新助推生产发展,还土地以本真,还山川以本色?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院长路战远教授,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与推广作为科研工作的切入点,2015年,他带领的团队揭示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因子与作用机理,形成了保护性耕作抗旱防尘技术。推广这项技术,可减少农田扬尘35%以上,减少扬沙60%以上,作物平均增产6%~12%,较好地解决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农牧交错区免耕播种难、播量及播深控制难、免耕保苗难等关键性技术难题。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牢记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的战略地位,承担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大责任,以巨大力量和坚定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的5年。(记者高平) 原标题:树立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
10月23日,自治区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体安排和我区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体框架主要有七个方面。1.普查目的: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住房等方面情况,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2.普查时点: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3.普查对象: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4.普查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5.普查方法: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普查登记采用普查员入户询问、当场填报,或由普查对象自主填报等方式进行。采取普查员使用电子采集设备(PAD或智能手机)登记普查对象信息并联网实时上报,或由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等方式进行。6.普查组织实施: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7.普查分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组建各级普查机构,制定普查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普查试点,落实普查经费和物资,开展普查宣传,选聘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普查区域划分及制图,进行户口整顿,开展摸底等;二是普查登记阶段(2020年11月~12月),普查员入户登记,进行比对复查,开展事后质量抽查等;三是数据汇总和发布阶段(2020年12月~2022年12月),进行数据处理、汇总、评估,发布主要数据公报,普查资料开发利用等。 目前,全区各地正全力以赴开展普查摸底工作,此项工作到10月31日全部结束。从11月1日~11月30日,各级普查机构、广大普查工作人员将工作重心向实处发力、向短板用劲、向基层转移,做到全面清查、全面登记,不漏一户,不重一人,确保普查对象全面覆盖,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记者 郑慧英)
(耿灿) 古语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朴素,随着时间流逝,他会慢慢长大,《三字经》中说:幼年的初心往往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纯真,纳兰性德说:青年的初心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王安石说:中年的初心多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杨慎说:老年的初心有了“惯看秋风春月”的淡泊。在这些不断成长和丰富的初心里,有的走着走着会丢,而有的即便走的再远,我们依然会坚定的去靠近他。孔子言:“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走到最后,往往就会发现,所谓的初心就是在抛开所有世俗附加后,我们从出发开始就一直所坚守的那颗向善、向美、向真的信仰之心。 可是,在今天瞬息万变的世界,初心常常会被遗忘,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丢失心中所仰,可能会陷入迷途。而对于一个共产党员而言,什么是初心?能不能守住初心?如何来守住初心?可能是一生都要进行的灵魂之问。在今天的党课上,一位特殊的党员要用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走近他,要从2020年初说起,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医科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发起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疫情募捐活动。 3月3日一大早,内医大附属医院党政办公室来了两位特殊的募捐者。他们衣着朴素,步履蹒跚,满头白发的爷爷拄着拐杖,奶奶一手拎着布包,一手搀扶着身旁的老伴儿。刚一进门,爷爷就急切地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说,“听说学校在捐款,我们也要捐!”当老人用颤微的双手打开几页旧报纸时,所有人都惊呆了,老人带来的有整整十万。当问到为什么要捐这么多时,两位老人双手交叠放在腿前,态度显得谦逊而坚定。“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96了,老了,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贡献。这是我们夫妻俩唯一能做的,请组织收下。”爷爷简短、铿锵地回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就在这一天,内医大人的朋友圈被刷屏了,相关媒体报道链接一经发布,短短四小时,点击量达上万次。大家纷纷用:致敬共产党员!致敬英雄楷模!致敬最美“90后”,这样的字眼表达着对老人的敬意。而大家口中的这位最美“90后”,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务院荣誉勋章获得者原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崔树德。 崔老说,他最值得自豪的是,自己的党龄和共和国同岁,71年来,他和共和国、和内蒙古一起成长,经历过磨难和挫折,也见证了奋斗和辉煌。同志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崔老的本色人生,读一读这位老共产党员坚守71年的初心与使命。 感恩·初心养成 1925年2月15日,吉林省开通县的一个中医世家,一个婴儿在亲人的期盼中呱呱坠地,这位当地的名医崔文斌用“树德”二字给自己的长子起名,他对妻子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德行优良的国之栋梁。然而,美好的期盼并没有带来生活的好运,从崔树德记事起,他感受到的都是岁月的艰辛和社会的动荡。 1932年,日本政府押着被赶出北京城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吉林长春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崔树德的家乡成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前哨站。那一年的崔树德七岁,但他一辈子都记得那种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和寄人篱下的苦楚:不能说中国话,不能说自己是中国人,天天列队唱日本国歌、升日本国旗,90度弯腰鞠躬遥拜日本天皇,家不是家,国不是国。除了怕还有难以忍受的饥饿,因为兄弟姐妹多,一个野菜饼子吃上一两口再给弟弟妹妹吃,再饿不敢跟父母说,因为这一个饼子可能是他们几天给孩子们省下来的。崔树德说,长大后还会经常做噩梦,梦到那样的场景,别说吃饱,能活下来已经是幸运。 在苦难中艰难生存的孩子渐渐长大,身在沦陷区的崔树德开始越来越多地听到共产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他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萌生出要跟共产党去干革命的朴素向往。崔树德说,那时候我就知道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常想,假如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哪怕是一个青年团员,该有多好,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生活。每每这么一想,我就勇气百倍。 终于1947年,22岁的崔树德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因为有医学背景,被安排到部队医院工作。而就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日军为阻止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撤退前竟然惨绝人寰地将细菌库中带有病毒的老鼠投放到王爷庙街的粮食库中,王爷庙也就是今天内蒙古乌兰浩特。突发的鼠疫同时导致霍乱、斑疹、伤寒大量传染病的流行,一座美丽的草原小城在疫情中沦陷成满目疮痍的“黑死之城”。疫情快速蔓延到毗邻18个旗县乃至弥漫整个内蒙古东部地区,从1945年冬至1947年春,累计死亡4万余人,仅王爷庙城区近1/10的百姓死于疫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崔树德所在的部队成为北疆草原抗击鼠疫的逆行军、敢死队和先锋队。第一次踏入草原,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缺医少药的困境摆在了作为防控人员的崔树德面前,这场战斗需要的不仅是不怕死的革命勇气,更需要科学的疫情防控知识和专业技术人才。自己不够专业,这样的人从哪里来? 崔树德在工作中陷入了深深的焦灼。此时,一封来自吉林的家书让他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信是正在家乡学医的妻子潘桂芳写来的,知道丈夫到了疫情中心,担心丈夫安全她焦急地询问防控的情况。收到信的几天崔树德辗转反侧,思考再三,给年轻的妻子回了这样一封信:桂芳,疫情很严峻。你是国家培养的专业医药人才,你是否考虑参军入伍,来草原,来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疫情最危险的地方去,对于一个20岁的姑娘来说是需要莫大勇气的。 然而,面对丈夫的询问,潘桂芳却没有犹豫,她说服年迈的父母,告别亲人家乡,追随革命的脚步只身来到陌生的草原。作为专业的疫情防控人员,潘桂芳是奔向疫情草原的逆行者。终于,这对深爱有77年的革命伉俪在草原的红色之城,在严峻的鼠疫防控中重逢,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蜜,没有儿女情长的嘱托,短暂重逢后等待他们的只有疫情的考验和生死的威胁。从这一刻开始,他们的生命、爱情、心血都将和内蒙古深刻相连。 回忆危难岁月,崔树德却说,部队生活不是苦,更多的是乐。他独自上山砍柴为战区医院取暖,下河摸鱼给伤员改善伙食,忙忙碌碌的生活无比地充实。更重要的是,终于有机会可以真正地学习了,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图书都让他兴奋不已,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阅读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形成了忠实的马列主义信仰。多年军旅生活,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感恩早已刻入灵魂,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红色信念悄然被唤醒,如同一粒种子,在这个年轻人的心底生根发芽。 1949年12月28日,崔树德迎来了让他终生铭记的日子。凭借在部队和抗击疫情中的优异表现,第一次入党申请就获得组织批准。至今谈起,崔树德都显得异常激动,也正是从入党起,他有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党内生活的习惯。我手里的这个笔记本纸张已经泛黄了,很多字迹已经斑驳,但却真实地记载着崔树德在那一刻的初心感受:我终于成为党的一份子了。党给了我全新的生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辈子我都要为党和人民做事,无论碰到什么困难,多少挫折,永远跟党走。 一朝宣誓,一生践行,一旦入党,终生党员。这是崔树德之外日记中,说给自己的话。从此,他也将用一生来实践初心,兑现诺言。 奋斗·初心实践 1950年,崔树德从部队专业,他马上要进行的一场重要的人生抉择。此时,父亲崔文斌已经在沈阳医学院任要职,选择回到家乡在父辈的庇护下生活,还是继续留在艰苦的边疆,变成了一道命运的选择题。面对百废待兴的草原和组织的召唤,崔树德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考虑再三,我决定不回东北了,我要留在草原,留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而此时,让崔树德改变一生人生轨迹的草原是什么样呢?上个世纪的50年代,地域辽阔的北疆内蒙古疾病丛生,几乎没有自己的专业医务人员。当时全国47个黄鼠疫疫源县,27个在内蒙;全国仅有5个田鼠疫源旗县,全部在内蒙。同时,这里还是布鲁氏菌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高发地。疫情和高发病症时时威胁着草原人的健康,整个内蒙古婴儿死亡率超过了百分之四十三,也就是说,每两个婴儿出生,就有一个孩子因为落后的医疗条件失去生命。地区人均寿命不足35岁,蒙古族群众的平均寿命只有19岁。尤其是在地方病蔓延的牧区,就流传着“小病扛,大病躺,得了重病就得见阎王”的民间俗语,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着当时内蒙古极为落后医疗卫生状况和生存条件。 为了保障草原人民生命健康,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9月16日,国家高等教育部、卫生部向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出了联合通知,决定在呼和浩特建立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内蒙古医学院。 用人之际,筹备委员会找到了已经在内蒙古人民医院负责人事工作的崔树德,询问他是否可以参与。经历过疫情、见过多少生离死别的崔树德知道,这样一所医学院校,对于落后的内蒙古而言,意味着什么。他对筹备处的同志说,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就这样,三十岁的崔树德放弃了稳定优渥的领导工作,来到一穷二白的内蒙古医学院,一切又将从零开始。 虽然来之前,对筹备工作有一定了解,对即将面临的困难,有一定心理准备。但是来了,崔树德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此时的内蒙古医学院只是一片堆满了砖块、瓦灰、钢材、木料的荒芜草滩,不要说什么教室、实验室,就连一间能遮风避雨的用房都没有。没有办公场所,就去租;没有办学经验,就去学。从两眼一抹黑,到编制建校计划书获得国家卫生部、教育部批准,崔树德和筹备处的同志们用了仅仅29天。在一个冰雪未融的初春,内蒙古医学院终于破土动工了。基础建设工作碰到的最大难题是“钱”,当时的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刚刚起步,又遇到经济建设上“马鞍形”发展阶段,尤其在边疆,资金和物资都极度匮乏。地基建设,根本没有大型工程机械可以帮忙,崔树德和筹备组的老师们,是完全依靠人工、靠手提肩扛、靠绳子铁锹完成。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建设任务,也为了少让家人担心,崔树德吃住在工地上,他和很多支边来的老师一样,都是头顶着柳条帽,身穿着工作服,脚登着大水靴,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像建筑工人一样,昼夜不停地劳作。在家里的潘桂芳因为担心丈夫的身体,偷偷来工地上看他,当满身泥泞、脸被冻的紫红的丈夫,从身边经过时,她竟然没有认出自己朝夕相处的爱人。 对于那样一段时光,崔树德在日记中写道:学校的选址、设计、开工、装修,我们每一项都要亲力亲为;我搬砖、砌墙、拧螺丝、刷油漆,解锁了一项又一项的新技能。自豪、乐观情绪的背后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辛酸。而就这样,从3月8号破土动工到教学主楼、学生宿舍楼竣工,仅仅176天,一代内医人用自己的身躯和汗水护送了内蒙古医学院的从无到有。和今天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一样,这样的速度被称作内蒙古医学院的建筑奇迹。其实,同志们,哪有什么奇迹,有的不过是一群奋不顾身的人,用信念铸就的奋斗精神,用倔强书写的愚公力量! 然而,没有半刻停歇,此时等待崔树德的是一场更为艰巨的挑战。学校有了,人从哪儿来?拥有多年人事工作经验的崔树德被委以重任,开始组建内蒙古历史上的第一支医学教学队伍。同事们笑称,崔树德要开始的将是一个漫长的旅程。 的确,从1956年初,他开始在沈阳、北京、哈尔滨、济南等地和呼和浩特之间频繁往返,并亲自到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长春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山东医学院等多所专业医学院校,物色人选。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在多少孤独而漫长的黑夜旅程中,我们今天的人,并不知道崔树德也有因拒绝而沮丧的时刻,每每这时,他总会唱起一首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朴素的歌词、简单的誓言让崔树德又一次次燃起新的勇气。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56年春节前,从哈尔滨,崔树德和同志们接回了时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务长的欧阳仆任副校长;春节刚过,一列满载着中国医科大学支边人员的专列,从沈阳向草原驶来。这里有基础教研人员、临床课教师,还有行政后勤水暖、实验动物饲养技术员工,甚至还有厨师、面包师。紧接着,崔树德又亲自北上,迎来了北京医学院近三十位同志。他们当中有我国儿科学创始人项全申、我国第一代外科学者、内蒙古外科学奠基人蓝彝、骨科奠基人阙求豪、麻醉学科奠基人和喜格、为牧区医疗事业牺牲的赵宗诚等等。当我们感叹崔树德的毅力恒心时,他却说:“我算什么。那些放弃最好生活条件,告别亲人来到内蒙古的老师才是最伟大的人。边疆有多苦。大家都知道。有老师问我,去内蒙古医学院,用办护照吗?那时候的内蒙古医学院在大家眼里,是人迹罕至的边疆。”正是这些怀抱着报效祖国拳拳之心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们,用他们的选择、智慧、青春甚至生命改写了内蒙古医学的落后历史,也正是他们的到来唤来了草原医学事业的春天。 而此时,内蒙古医学院面对的,依然是空空如也的教室。因为建校仓促,地处边疆,接回了老师,却没有生源。崔树德受到组织再次委派到华北地区招生。从来雷厉风行的他这次却有了犹豫,爱人潘桂芳已经怀有身孕。其实,从投身医学院建设的那一天开始,作为丈夫的他,很少有时间陪在爱人身边,一边是学校的生命之源,一边是家庭即将到来的新生命。看出了丈夫的犹豫不决,即将临盆的潘桂芳却安慰自己的丈夫说:“老崔,你放心去,家里有我,你不用担心!” 同志们,我们常说,医学,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作为医学人的潘桂芳,同样是一个妻子一个妈妈,她在最需要陪伴和帮助的时候,却选择了让自己的丈夫为大家弃小家。访谈时,当我问到潘桂芳,对当时忙碌的爱人有没有埋怨时,她久久没有说话,看了看身旁的老伴儿,最后告诉我:“我理解他。”是的,我们都说,最好的爱情是相濡以沫,最好的相濡以沫是懂得。得到爱人支持的崔树德再次出发,奔赴新的征程。 虽然作为父亲,他没有能够见证新生命的到来,但1956年9月1日,他却见证了内蒙古医学院的新生,塞外青城,256名医疗系新生齐整整坐在教室开始上课了。 那一天,崔树德一辈子珍藏在心底,那一晚上,崔树德失眠了,他久久徘徊在医学院的校园里,幸福、辛酸、五味杂陈、涌上心头。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学校开学。从来的第一天开始,我就知道,建校,建的是内蒙古的医学事业。我求的是共产党员的名,这一辈子党交给的每一个任务,我都要老老实实、好好完成。只要学校需要,我做什么都可以。 同志们,鲁迅先生说过,这个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但是,对于我们内蒙古的医学教育之路,他是在零公里处起跑,是千万个崔树德用敢于实践、勇于奋斗、忠于奉献的身躯硬硬踏出的希望之路。 在内蒙古医学院成立后,崔树德成为建校史上第一任机关党支部书记、人事处处长、团委书记、工会主席,身兼数职。两年后,1958年3月8日,医学院附属医院建成、对外开诊,内蒙古第一所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医院诞生,北疆草原的医疗卫生事业就此拉开了新的帷幕。 而崔树德,从1947年第一次踏上草原到1985年退休,老人近半个世纪的人生与内蒙古医学教育血脉相连,他和老伴儿,两位50年代的逆行英雄,从内蒙古的异乡人成为了今天我们所敬仰的家里人。而在这半个世纪里,他做过军人、工人、干部、教师,变换岗位数十次,不变的却是始终如一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职尽责。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这位96岁的老人,数年如一日,初心坚守呢?崔老对于自己的人生信仰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感悟。 坚守·初心感悟 这是一本,崔老在2020年的学习笔记本,笔记本的首页写着这样一首小诗:夕阳无限好,思想不能老;余热多奉献,初心永向党。今年,崔老已经96岁,但是在他的诗中,却仍然坚信自己夕阳正好,青春无限,原因就在于永葆着一颗向党的心。这颗心就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如果说少年的苦难生活孕育的是恩情,那么成为共产党员,则让这颗感恩的心丰富、发展为坚定的人生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崔老说,他的信仰,是在学习中生成,在实践中升华的。要想思想不老,就一定要学习。 那如何来学呢?崔老用行动回答,一要坚持学,二要深刻学。战争年代,当崔老还是一名革命军人的时候,因为酷爱读书,就被人叫做“活字典”。在入党之后,学习党的理论的脚步从未停歇。上个世纪60年代,他就已经开始主持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为了充实自己,直到今天,这位96岁的老共产党员依旧每天保持着惊人的阅读量。 谈到学习,他感慨地说:“作为一名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党的章程的学习,不能放弃对党的信仰和党的事业的追求,活到老学到老,不让自己的思想落伍。” 2016年6月,91岁高龄的崔树德,被发现上唇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和放疗治疗,在老人与病魔顽强抗争时,恰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崔老拖着疲乏无力的身体,不顾他人劝阻,坚持要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大家现在看到的这页文字,正是崔老在“两学一做”期间手抄《党章》的第一页。崔老说,他对党章已经倒背如流,但是,还是要写。这份笔迹看起来很是特殊,竖写的形式是这位世纪老人延续自少年的书写习惯,但更特殊的是很多字都有着黑红色的重影,字迹看起来有时轻有时重。为什么会这样呢?页面右下角,我们读到了崔老的这样一番话: “这是一本手抄党章的描红本。它的红,确实让我无法看得清楚。因为,我的眼睛已经不行了,我要带上老花镜、再拿上放大镜,也只能依稀地看到红色影子。怎么着也看不清楚每个字样。但为了学好党章,我还是要好好抄写。” 而崔老就是以这样特殊的形式,坚持在病床上手抄党章100天,并撰写了17900余字的学习心得。在手抄笔记的末页,崔老说:“我绝不能让病把人压倒,我要像战士一样,为伟大的理想努力学习,为伟大的理想继续奋斗!” 奋斗,这是多么年轻而富有力量的字眼。崔老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奋斗中度过的,青年时为改变命运在感恩中奋斗,中年时为内蒙古医学院、为边疆医疗事业在奉献中奋斗。如今头发花白,崔老依然是本色不改,初心如磐,历经岁月的洗礼,崔老说,他现在所奋斗的,就是要把自己在实践中坚守的党员信仰,在奋斗中感悟的初心力量分享给更多的人。 为了这个理想,崔老在退休后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从2003年5月,已经79岁的崔老发现小区门口有两堵闲置的墙,他就亲自动手,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它们改造成了两块大黑板,一个人办起了小区板报,命名“团结板报”,大家都开始亲切叫他“板报爷爷”。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崔爷爷都是坚持自己一笔一划、排版书写,每半个月更新一期,从未间断。因为黑板高,爷爷每次都要颤颤巍巍地登上板凳,扶着墙壁才能完成,而搀扶爷爷的人从开始的小女儿到小区的邻居、孩子。这一办就是17年,很多孩子都是在爷爷板报的陪伴下长大的。崔爷爷说,团结板报从第1期到今天第902期,就是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就是要紧紧跟着党走,能够把党的声音传递出去,他觉的每天都很快乐。 为了这个理想,2008年,年逾80的崔爷爷在内医大附属医院成立“青年创新理论学习小组”,亲自担任辅导员定期讲授政治理论课,同时又担任第28党支部党课辅导员。此后,每一季度的党课从未间断,听过崔爷爷党课的同志都知道,爷爷的讲课和别的同志不一样,不用PPT,从来都是自己定主题、写讲稿,对于一位96岁的老人来说,他的身体早已不适合站在讲台上,每一次的备课、讲课,爷爷都显得异常艰辛。2019年11月,崔爷爷身体不好,支部的同志劝他休息一次,但他坚决不肯,应是瞒着自己的老伴儿,拄着拐杖,在别人的搀扶下登上了讲台。支部的同志们都记得,爷爷那次分享的是初心的力量。崔爷爷说,无论我们的人生在哪个阶段,都要有梦想,都要守住信念,守住初心。与时代同行,有所作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有这样,你才活的充实。 为了拍摄此次党课,我和拍摄团队一起去感受了爷爷的生活。 2020年8月27号,崔爷爷准备党课讲稿8000余字,书写学习笔记1500余字;8月28号,为支部讲授党课《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授课时间1小时20分钟,与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心得,交流时间1小时10分钟;8月29号,上午接受青年老师访谈,讲述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成长故事,下午崔爷爷说,他的团结板报上次写到了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下午又要出新的一期了。 我们可能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份的工作时间表是来自一位96岁的耄耋老人。有人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我们无法延长他的长度,但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我们无法预知他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崔爷爷的退休不褪色,退位不失志,始终保持的高昂热情,正是来自于他内心深处对于信仰的忠诚,对于初心的坚守。 同志们,究竟什么是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如何守住初心? 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说,“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能不能守住初心? 对于老共产党员崔树德而言,从入党的那一刻起,永远跟党走、始终听党话,老人践行了一辈子。为了支援边疆,他和一起爱人成为草原疫情的逆行英雄,与草原同生死、共患难,一扎根就是70年;为了扶持内蒙古高等医学教育,建设内蒙古医学院,一投身就是40年。如今的内蒙古早已旧貌换新颜,内蒙古医学院也已经成为内蒙古医科大学,从1956年256名学子发展到今天的一万五千人,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各级各类医学人才7万余名。而崔爷爷依旧用他的方式守护着一名老共产党员的信仰净土,他还是坚持住在70年代的老旧小区里,甚至没有一间单独的书房,因为他觉得人民没有亏待他,他很知足;他还是坚持在2004年非典时,要求自己的女儿火线入党,立生死状,奔赴抗疫一线;他也还是坚持要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十万,作为特殊党费捐献给武汉。 今天,96岁的崔爷爷还依然奋战在奔向理想的路上。而我们接续的,是在传承中守护,在守护中传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山高水长,不及武警同志情意长。感谢你们这么多年来的帮助!我们一定打好脱贫这场攻坚战,带领村民奔小康……”近日,在呼和浩特新城区三卜树成立“脱贫攻坚帮扶合作社”启动仪式上,三卜树村支部书记信心满满地说。 “三卜树村脱贫攻坚帮扶合作社”,是武警内蒙古总队某部支队为进一步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建立长效脱贫机制,联合地方企业开办的产业扶贫项目。年初以来,该支队累计投入产业扶贫经费12余万元,帮助三卜树村16个贫困户同德慕集团建立合伙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由实体经济产生收益,精准带动、长效帮扶贫困村民,稳定实现贫困户增收创收。 “产业扶贫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这些年来,支队在扶贫工作上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把驻地当第二故乡,视人民为父母,扶贫要扶到点子上,注重持续性、精准性。脱贫后,要稳下来,不能返贫。”支队政委在与村干部的交流座谈会上表达着支队扶贫理念。 张星、张晶姐妹父亲身患严重疾病,母亲扛起整个家庭的负担,因常年劳累也积劳成疾,巨额药物开销使曾经幸福的四口之家逐渐陷入贫困,母亲曾一度产生让姐妹俩辍学回家务工务农的想法。支队扶贫工作小组得知这一消息后,成立专项爱民助学基金,来资助姐妹俩上学。 武云身患多重二级伤残,生活不能自理,个人无经济来源,只能靠父母照顾日常生活。该支队扶贫工作小组十分关注武云的生活状况,多次到他家里看望并送去慰问品,副政治委员嘱托武云一家,安心养病,保重身体。 几年来,支队扶贫工作小组先后多次深入三卜树村开展政策宣讲,送医就诊,慰问看望等活动。支队投入开办“三卜树村脱贫攻坚帮扶合作社”,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发展理念,把温暖送到群众心田,展现了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李飞 赵骞)
10月24日上午,区直机关青年“智志双扶助脱贫”探索自然奥秘秋季游学活动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举行。来自卓资县卓资山镇北完小学、土默特左旗达尔架小学和金山志达学校的41位贫困家庭学生在区直机关青联委员和社会爱心人士们的陪伴下共同感受家乡的壮美、自然的脉动、远古的奥秘、古人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 “探索自然奥秘游学活动”是区直机关青年“智志双扶助脱贫”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深入推进“输血式”变“造血式”扶贫,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搭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平台。通过活动的开展,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激励他们在成长路上好好学习、不断奋进,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共促内蒙古未来发展。 活动中,孩子们带着喜悦与好奇,参观了“壮美内蒙古”“远古内蒙古”“富饶内蒙古”“恐龙的故乡”等展厅,还参加了“史前巨兽猛犸象”“突如其来的三叶虫”等科普课程,亲身体验了探索自然的乐趣。 游学活动开始之前还举行了捐资助学活动。青联委员和社会爱心人士们将爱心款交到每名孩子手中,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捐赠了文化用品。同时,孩子们将带来的画作和感谢信交给每一位关心他们的叔叔阿姨,达尔架小学的老师送来锦旗感谢区直机关青联近年来对孩子们的关爱与帮助。 本次活动由内蒙古直属机关团工委、内蒙古直属机关青联、内蒙古直属机关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由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团委、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实践杂志社青年工作委员会、呼和浩特市社会化教育研究会(紫丁香之爱)联合协办,区直机关部分青联委员和紫丁香之爱公益组织的爱心人士与孩子们一起参加了活动。
宽敞整洁的市政道路、干净明亮的农贸市场、绿意盎然的游园广场、整洁大气的青城驿站、波光粼粼的河水湖面、五彩缤纷的灯光街景……无论什么时候徜徉在首府街头,每一个市民的所见所感,就是幸福生活的一个个侧影。 2017年,呼和浩特市全面启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2018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的任务清单从25项增加到41项,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三年行动也全面铺开。随着一条条街巷的卫生整治,一个个违建的拆除清理,一座座青城驿站的拔地而起,一场深入持久的城市治理革命,让整个城市从卫生状况到环境面貌,再到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小区门前的路修好了,再也不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了,真好!”“院里有了这么多绿色,乘凉有地儿了,小区环境越来越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中,呼和浩特市重点实施了老旧小区水电气暖及消防安全整治,特别是水电气暖入户管网全部升级改造,解决了833个老旧小区吃水、用电、燃气、取暖问题。实施“拆墙并院”,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效率,全市老旧小区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集中力量推进“拆违拆凉还绿”整治行动,拆除凉房及圈占公共绿地等私搭乱建,腾退的71.1万平方米土地全部用于社区功能建设,庭院绿化、社区健身器械等小区配套设施焕然一新,超过100万的首府市民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幅的改善。基础夯实了,管理也要跟上。2017年,旨在强化物业行业监管的市小区环境秩序管理局成立,组织业主、物业公司、社区和行业监管部门共同召开100多次恳谈会,入户调查1.6万余户,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建立共商、共管、共享机制,居民小区物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从改善小区环境秩序到整治物业市场,再到建立健全物业行业诚信体系,长效化的管理机制让老旧小区改造后焕发的新颜也能长久保持。 无论住在哪里,走出住宅小区,附近总有一片绿意盎然的游园广场等着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绿化提升为市民生活带来的改变同样随处可见。在城市核心区进行“精修剪”,把出城口连接线、主干道沿线及人流密集区域作为精细化管理重点,严格分级养护标准,及时清理枯死树、杂草,高标准规范树圈直径和下沉树穴,达到造型美观和雨水收集相结合的生态功能。主城区“增绿量”,新建园林绿化项目均衡绿地分布,拆围还绿22万平方米,拆墙透绿8万平方米,实现公共绿化与庭院绿化有机融合。居住区新增400个园林式庭院和17个园林式单位,通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绿化达标率。老城区注重小微绿地节点的景观提升,增设垃圾桶、棋牌桌、休憩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实现绿地服务功能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创新“绿道+”模式,规划建设330公里城市绿道,与交通环线、水系环线、出入城口景观片区、公游园及社区庭院生活空间有机结合,打造40多个二环路沿线精品节点游园,完善绿道沿线景观雕塑小品,增设坐凳、共享单车专区等服务设施,栽植与环境氛围融合的特色植物,营造文化游园气息。从“绿”到“美”,从“美”到“雅”,首府正随着时代的变化为“青色之城”作出不断更新的诠释。 作为新的生活时尚,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已经覆盖了全市234个小区、1064个公共机构、180所学校,投放四分类垃圾桶1.1万个,引进了12家企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购置178辆生活垃圾分类专用车辆,实现住宅小区餐厨垃圾中端运输不混装。市区1万多家餐饮企业纳入餐厨垃圾收运体系,日均收运量达270吨,通过建立餐厨垃圾收运监管平台,对车辆收运情况、运行轨迹实施动态监管,杜绝餐厨垃圾外流现象。建设分类设施,投入570万元,新建4座垃圾分类分拣中心,改造建设20座垃圾分类中转站,通过完善末端处理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处理链条。15万余名党员干部、志愿者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通过校园“小手拉大手”活动,动员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中坚力量。 市区内公共卫生间“500米可见”,呼和浩特市的“厕所革命”走在全国前列。在前期建设满足数量和布局需求的基础上,呼和浩特市重点加大维护运营管理力度,编制印发了《青城驿站管理办法和制度汇编》,组织环卫保洁人员培训学习。创新管理机制,市级城管部门1332名干部职工、协管人员包联督查市区公厕,180多名网格化信息采集员同步检查,确保全市公厕问题及时整改,正常运营。城郊接合部普查到的203座旱厕,今年年底前将全部改造建成集装箱组装式公共卫生间,市区旱厕将全面消除。除此之外,候车厅、休息室、便利店、图书室等等“始于方便,不止于方便”的功能性配置,也让青城驿站成为首府越擦越亮的城市名片。 市环卫局渣土车辆管理平台,1057余辆渣土运输车辆的动态一览无余;执法人员打开手机,工地扬尘和噪音系数可以随时监测;无人机盘旋10分钟,方圆5公里的地面情况基本掌握……智能化手段的引入,极大地节省了城市管理执法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呼和浩特市借助现代科技,持续做强“大脑”和“神经末梢”,使各类事关服务、管理、安全的数据在一个平台上汇总并及时分析预测,为改进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致力于以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呼和浩特市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渐成形,积极运用“互联网+”模式,引导各类客户端建设,整合城市管理相关电话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12319”城市管理热线,逐步实现与“110”报警等电话的对接,与其他相关行业管理、执法信息系统相联通,形成涵盖城市管理各领域、各层级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由内而外,由近及远,从家里到路上,从地面到天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的每一项整治任务,几乎都和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会止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也不会画上“休止符”。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一个人也都会成为受益者,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的过程中,“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体系正在成形,同步提升的则是城市与市民群众的整体幸福。 (孙岳龙)
内蒙古: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地方政府将被约谈敬请关注内蒙古日报今天23日,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联合内蒙古消防救援总队,就新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进行解读说明,明确将加大火灾事故追究力度。 内蒙古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李忠介绍,从近几年火灾事故调查的原因来看,普遍存在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问题。《实施办法》从自治区、盟市、旗县、乡镇、嘎查村(居)民委员会5个行政层级,逐级规定了不同行政主体的消防安全工作职责。在共同职责方面,明确了部门“谁主管、谁负责”的履职原则及5项共同职责。在具体职责方面,明确发改、工信、教育、公安、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38个部门(机构)具体的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火灾防治管理处处长何庆军表示,《实施办法》在保障责任落实方面提出新举措。《实施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明确消防工作目标责任,纳入日常检查、政务督查。 《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在涉及消防安全行政审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力量发展等方面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盟市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重大火灾事故或者年内发生两起以上较大火灾事故的,自治区将约谈火灾发生地地方政府。 对因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火灾防控措施不到位发生一般及以上火灾事故的,依法依规追究单位直接责任人、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责任;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渎职的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实行问责。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