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我区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优质牧草高效种植实用技术推广应用,8月7日,自治区农牧厅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在呼和浩特共同举办了“全区优质饲草种植示范现场观摩会”,来自全区相关盟市农牧局和饲草种植重点旗县农牧局近100名业务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 参会人员先后观摩了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饲草种子资源长期库、中期库、草业大数平台,蒙牛富源牧业台基营苜蓿种植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沙尔沁试验示范基地国家多年生牧草资源圃,苜蓿、燕麦、青贮玉米优质饲草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之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草原研究所专家组的成员对饲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与饲草育种、优质苜蓿燕麦及青贮玉米栽培关键技术、优质牧草青贮调制加工关键技术、牧草病虫害识别诊断与绿色防控技术、优质苜蓿的水肥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参会人员通过观摩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标准技术规范,以及收获、加工、贮存等技术规程。 此次会议依托我区饲草产业资源优势、技术人才优势,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加强饲草产业新技术学习交流,为在全区范围内推广饲草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刘晓君)
日期 : 2020 › 68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兴安盟8月7日讯(记者武晓娟 董家朋 张相成)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如何让贫困户走稳致富路,是很多地方都在考虑的事情。8月4日,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长发村村民秦启林的家里,村支部书记李晓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长发村村民秦启林家种植的辣椒。(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武晓娟/摄) “一亩地能产3000斤左右的辣椒,一斤辣椒的收购价大概是八毛到一块二,这样除去一些成本,一亩地能收入3000元左右。他们家有四亩地,也就是收入差不多一万二。这对他们老两口来说,可不少了。”李晓辉说。 长发村位于音德尔西南10公里,辖4个自然屯,总人口528户1419人,现有建档贫困户49户86人,其中正常脱贫47户83人,未脱贫2户3人,贫困发生率为0.21%。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 秦启林和妻子李兰芹今年都65岁,由于缺少家里能干劳动力,日子逐渐走向下坡路,于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在各种帮扶措施下,老两口在庭院里种大葱、种土豆,养鸽子、养肉鸡,每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2017年,秦启林被聘为长发村的清运员,每年又能增加6000元的收入。老两口的日子逐渐好转,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为了实现稳定脱贫,让贫困户的致富路走得更扎实,今年初,长发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并借鉴附近其他村的种辣椒经验,和农产品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引导全村贫困户继续发展庭院经济。李晓辉介绍,目前,长发村有22户贫困户栽种剁椒,共种植30亩,平均每户贫困户能有2万元的收益,这让脱贫致富有了更多保障。 扫描二维码体验全景新闻
光明网讯(记者赵艳艳 潘迪 李刚)内蒙古扎兰屯市是自治区级贫困旗市。在2014年国家贫困人口识别中,共确认贫困人口12783户、33785人。近年来,当地靠着发展蔬菜大棚、木耳种植等特色农业,带领百姓逐步脱贫,走上了致富路。 张秀荣在自家种植棚里采摘木耳。光明网记者潘迪摄 小木耳指引大方向 夜里三点,左邻右舍还在熟睡,内蒙古扎兰屯的张秀荣大妈已经悄悄起床。自家的种植棚里,一袋袋的黑木耳鲜嫩肥美,杨大妈要赶在夜间最佳的时间采摘黑木耳。 木耳采摘下来后需要在晾晒架上进行晾晒。如果天气好,只需两天,木耳即可晒干。再经过筛选、分级、装袋,木耳就可以在市场上售卖了。一般情况下,十斤鲜木耳能出一斤干木耳,一斤普通的干木耳可以卖到40-50元,一斤优质的干木耳可以卖到70-80元。张大妈家的黑木耳一年纯收入在30000元以上。 看到张大妈忙碌的身影,你很难想象,七年前,她还在为长子早逝、幼子残疾、老伴生病、满身债务而发愁。 经过晾干的黑木耳。光明网记者潘迪摄 2014年,扎兰屯实行干部和贫困户一对一对口帮扶,现任扎兰屯河西街道党工委书记的陈志林在了解了张大妈的情况后,介绍她参加了政府举办的黑木耳栽培技术培训班,还帮她解决了首批无息贷款。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张大妈精心的给木耳挂袋、浇水、采摘、晾干,经过6个多月的辛勤劳作,张大妈一家获得了9000元的纯利润!“当时一下子就觉得,以后的生活有奔头了!” 互联网打开新世界 张大妈的成功经验鼓舞了其他的贫困户。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十几户贫困户都开始跟着张大妈种起了黑木耳。为便于种植户们互相交流、互帮互助,回民村成立了张大妈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带动了50多户贫困户,超过150人开始种植黑木耳。一时间,盖大棚、种木耳,成为了回民村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 又一个收获的季节来临,回民村的黑木耳喜获丰收,单张大妈一家产出的黑木耳就高达2000多斤。欣喜之余,销路又成了种植户们的难题。见此情景,扎兰屯扶贫办邀请电商扶贫专家在种植户中间开设了电子商务培训班,教授种植户们如何通过互联网销售黑木耳。种植户们开始学习着把木耳搬进朋友圈、搬进淘宝店,兴奋地探索着互联网这个未知的世界。 没过多久,张大妈就收到了来自朋友圈的第一笔订单,4斤木耳,260块钱。按照地址把木耳寄出去以后,张大妈仍然兴奋不已,“难以想象,通过那么一小块儿玻璃,我们的木耳就能卖出去。” 张大妈的儿子将黑木耳搬上互联网,远销到大江南北,被评为扎兰屯最美电商创业典型。光明网记者潘迪摄 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又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还可以推动乡村振兴。种植户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参加政府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并和同学们交流电商经验。在电商平台和朋友圈里,扎兰屯的黑木耳因口感好、无污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被远销到大江南北。2019年,张大妈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70多万元,其中80%来自于电商。 黑牡丹开出致富梦 同样是在2019年,扎兰屯市彻底摘掉了自治区级贫困旗市的帽子,实现了整体脱贫。 “虽然已经脱贫了,但我们这些帮扶干部也不敢松懈,一直都在注意着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他们返贫。”在回民村党总支书记闫法明看来,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的扶持只能解决贫困户物质上的需求,只有将技术和先进的理念传导给贫困户,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才能使得贫困户更加稳定的走上勤劳致富之路。为此,闫法明和其他的帮扶干部一起,积极走访各个帮扶对象,及时发现对方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努力给予解决。 有的人家里电脑坏了登不上电商平台,有的人无法准确掌握黑木耳浇水的多少,有的人遇到黑木耳生病不知道怎么治,还有的人上了好几次电商课但还是不会用电脑……扎兰屯的扶贫干部们请来了农业专家和电商扶贫专家,有计划性、针对性的对种植户们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引导种植户们在特色农业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宽。 张大妈在自家种植棚前留影。光明网记者潘迪摄 “去年,我们河西街道人均收入是15418元,我没有掉队。”张大妈告诉记者,“现在,脱贫的任务我已经完成了,下一个目标就是致富。在全民奔小康的路上,我也绝不会掉队!” 眼下,扎兰屯成立了“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了贯通全国的黑木耳批发市场网络,在全国打开了扎兰屯黑木耳市场。黑木耳产业已成为扎兰屯市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近日,自治区医保局、财政厅、税务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同时,个人缴费标准同步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280元。此外,《通知》要求各统筹地区根据居民医保基金收支情况及前三年大病保险运行情况,合理确定大病保险筹资标准。 在稳定待遇水平方面,《通知》要求各地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稳定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待遇水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巩固提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大病保险起付线1.4万元,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达到60%以上。 继续执行大病保险对贫困人口倾斜支付政策,脱贫攻坚期内农村牧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起付线较普通参保居民降低一半,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全面取消农村牧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封顶线。巩固提高住院和门诊救助水平,提高重特大疾病救助水平,探索从按病种救助过渡到以高额费用为重特大疾病救助识别标准。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
开幕式上的巡游方阵。新华网杨腾格尔摄 8月8日,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的第十七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在呼和浩特开幕。本届草原文化节从活动定位、办节方式和活动内容等方面更加突出群众性,将更多群众性文化活动纳入文化节中。 开幕式上的道德模范代表。新华网杨腾格尔摄 歌手呼斯楞在巡游车上演唱草原歌曲。新华网杨腾格尔摄 开幕式巡游车上手捧哈达的群众代表。新华网杨腾格尔摄 开幕式现场。新华网杨腾格尔摄 开幕式上歌手乌兰图雅与观众互动。新华网李倩摄 舞蹈演员李德戈景表演独舞。新华网杨腾格尔摄 歌手云飞演唱草原歌曲。新华网李倩摄 歌手哈琳演唱草原歌曲。新华网李倩摄 开幕式巡游沿途共有6万名市民观看演出。新华网杨腾格尔摄
图为8月6日,内蒙古飞行学院飞行学员在起飞前检查航油情况。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新华网呼伦贝尔8月7日电(记者焦鹏)扎兰屯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市南端,地处大兴安岭中段东麓与松嫩平原西侧交汇处,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是呼伦贝尔副中心城市、岭东区域中心城市。 2016年扎兰屯市以成吉思汗支线机场通航运营为契机,开始全力推进临空产业发展。 2018年12月,在中国民航大学、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和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四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民航大学内蒙古飞行学院、天津杰普逊国际飞行学院飞行训练基地正式揭牌落户扎兰屯市,标志着一个新业态在扎兰屯市形成。 图为中国民航大学内蒙古飞行学院机库中待飞的单发DA40D飞机。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内蒙古飞行学院主运行基地位于扎兰屯成吉思汗机场,拥有1.35万平方米综合实训楼、7.3万平方米停机坪、3180平方米机库,硬件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院现有训练机19架,其中双发DA42飞机3架、单发DA40NG飞机2架、单发DA40D飞机14架。2019年学院共飞行训练269日,飞行时间1.42万小时、2.33万架次。 图为停机坪上飞行学员启动飞机引擎等待起飞指令。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图为机务人员在检修飞行达到1000小时的训练机。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据了解,扎兰屯市将协助内蒙古飞行学院规划建设以扎兰屯为核心直线距离超过450公里的转场飞行基地、并在蒙东地区建设若干个训练附属基地,逐步形成年培训600名学员、飞行12万小时、产值4亿元的训练规模。 图为机库中待飞的单发DA40D飞机。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图为机库中待飞的单发DA40D飞机。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图为内蒙古飞行学院训练机驾驶舱。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图为内蒙古飞行学院训练机。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图为训练飞行前飞行学员和机务人员一同将训练机推出机库。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图为训练飞行前飞行学员将训练机推出机库。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图为停机坪上飞行学员启动飞机引擎等待起飞指令。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图为机务人员在检修飞行达到1000小时的训练机。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图为飞行学员驾驶训练机从扎兰屯成吉思汗机场起飞。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图为8月6日在扎兰屯成吉思汗机场起飞的河北航空公司波音737-800客机。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结合我区工作实际,自治区13部门近日联合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8月6日,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由于家庭男性外出务工、经商等原因,农村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需求,主要包括:家庭照护负担较重,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较少、就业培训不足;缺乏情感关爱,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法律知识缺乏、维权能力薄弱,不能及时有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面临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风险高于其他人群。 为此,《实施意见》明确,为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水平,各地要利用“北疆先锋党建云”和网络新媒体平台,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家长课堂、家庭教育微课堂等形式,开展网络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实施“布丝瑰行动计划”,培育一批留守妇女中的技术能手、乡村巧娘等能工巧匠带头人。大力推进“农村牧区妇女素质提升计划”,继续开展线上线下新型职业女农牧民、高素质女农牧民培训,鼓励留守妇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实施“金融支持妇女发展行动计划”,积极为留守妇女创业就业提供金融支持。 同时,要加强对建档立卡农村留守妇女关爱帮扶,根据其意愿,最大限度调动农村留守妇女的内生动力,推动其在脱贫攻坚中奋发作为、勤劳致富。为了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通过打造“北疆巾帼志愿服务”品牌,更多关爱单亲困难母亲、陪读妈妈、农村留守妇女等特殊妇女群体,推动留守妇女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鼓励和引导外出农民工加强与家人的沟通联络,增强感情交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为有需求的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心理辅导、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贫困农村留守妇女健康服务力度,有针对性的面向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开展贫困母亲“两癌”检查和救助工作。继续实施好“母亲健康快车”、“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公益项目。加大持证残疾农村留守妇女基本康复服务供给、保障、管理力度,满足残疾农村留守妇女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各地相关部门要鼓励支持农村留守妇女广泛参与嘎查村民委员会选举和村民议事会、妇女议事会等议事协商活动,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继续实施“中彩金妇女法律援助”公益项目,将农村失地妇女、留守妇女、单亲特困母亲列入法律援助重点群体,支持农村留守妇女依法维权。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妇女犯罪,特别是农村黑恶势力对农村留守妇女人身财产安全的侵害。(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刘晓君)
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从现在到今年年底,我区将开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中小学教师违规补课和中小学校招生秩序三项重点工作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进一步解决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本次“回头看”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中存在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和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等违规行为要求立行立改,坚决纠正。明确自2020年9月1日起,校外培训机构要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同时,我区将继续保持对中小学在职教师违规组织参与、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行为的高压态势。在规范中小学校招生秩序工作中,将重点整治中小学校超范围、超计划招生及掐尖招生,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招生不同步、不透明和中小学生“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行为。对招生秩序监管不力、投诉举报问题频发和学籍管理弄虚作假,变通、虚报隐瞒大班额、超大班额数据信息的直接责任人和单位将坚持“一案双查”,在严肃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同时,一并追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相关领导的责任,同时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有关问题的线索。 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各地要依次做好全面部署和自查摸排、集中整改和完善长效机制工作。要根据本地实际,对“回头看”工作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并列入年度考核;要建立健全违规查处通报制度,对查实的违规案件一律进行通报、查处;要紧盯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自查自纠和地区间交叉互查和不定期明察暗访,对监管不力、问题频发、社会反响强烈的地区和学校,将依法依规依纪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志贤 实习生 牛仙娇 李莉莉)
开栏的话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全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部署,坚定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战的信心和力量,即日起,本报开设《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专栏,持续推出系列深度综合报道,敬请关注。 8月,水草丰美的内蒙古大草原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地摊经济点“燃”了夏夜城市的烟火气,人群川流不息,万家灯火辉煌,忙碌的人们正用双手奋斗美好生活。 几个月前,整个中国曾因疫情按下暂停键。疫情冲击不可避免,但攻坚克难事在人为。自治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千方百计稳就业、保民生、兜底线,上半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8元,同比增长0.5%,由降转增。百姓的饭碗端牢了,生活有保障了,奋斗的底气更足了。 保就业——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一到天黑,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美佳花园小区外路边的夜市就热闹起来。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瓜果的香气和烤串炸串的味道交织,让人忍不住流连驻足。 白女士和姐姐在移动快餐车内忙碌着,手抓饼、鸡蛋灌饼、炒冷面,餐车前顾客排起了队。姐妹俩开快餐店多年,男人们在外面打工,日子一直过得还不错。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快餐店客人少了,男人们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出摊一晚上比一白天开店的收入还高。能有一份维持全家生计的收入,很满足了。”白女士说。 自5月份放开对摊贩经济的限制性政策以来,内蒙古各地地摊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仅让灵活就业人员多了一份选择,也让城市多了一份人情味儿。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六稳”“六保”之首。稳定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截至6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0.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2%,全区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这个“稳”来之不易。 疫情发生以来,自治区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先后出台疫情防控期间稳就业20条、应对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28条等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放开对摊贩经济的限制性政策;优化自主创业环境,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拓宽农村牧区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给予企业吸纳就业补贴;对暂时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全力以赴稳定就业大局,保住千家万户的“饭碗”。 175万元的贴息担保贷款到账,包头市央世食品公司总经理李洋知道,自己投入多年心血的企业有救了,并肩奋斗多年的员工也不用下岗了,甚至还能再扩大生产规模。跟前些时候的夜不能寐不一样,那一晚李洋激动得没睡着觉。 李洋今年36岁,创业以来,尽管也遭遇过不少磕磕绊绊,但总能一一化解。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回笼,原材料又涨价,企业陷入困境。听说包头有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审批时间短,容易操作,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市就业服务局咨询,没想到,175万元贷款很快就到账了。 截至6月底,包头市今年支出各类就业创业资金2.28亿元,同比增加32.7%。创业带动百业兴,今年上半年包头市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724人、困难人员就业3833人。 非常时期更要有非常之举。200多场招聘会由线下转到线上,13.7万人次在线上达成就业意向;一批批线上培训平台公布,6.3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和企业员工接受线上技能培训;“点对点”服务,包专机、专车护送农牧民工有序返岗复工;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一边为就业“加力”,一边还要为企业“减负”。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最大。自治区对企业养老、工伤和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实施“免、减、退、缓”。截至6月底,全区为7008户企业返还资金5.8亿元,91.7万名职工受益。累计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单位缴费52.8亿元。真金白银助企纾困,为企业发展提振信心。 兜底线——百姓的获得感摸得着看得见 2月4日,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前进村低保户姜平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同日,他的儿子和孙子被送去隔离。 不同于其他的患者,姜平家的情况非常特殊。77岁的姜平和儿子、孙子住一起,3人均有残疾,一直靠低保金生活。元宝山区民政局了解情况后,立即开辟救助绿色通道,确诊的第二天上午,1万元临时救助金就打到了姜平的一卡通账户上。“考虑到他们急需用钱,我们实行先救助后审批,确保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助,最大限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元宝山区民政局临时救助股股长宝淑云说。 不让一个人、一个家庭因遭遇急难而无法正常生活,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求助无门。截至6月底,全区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3.54万人,累计救助供养特困人员9.46万人,累计临时救助12.81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1901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疫情来袭,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寒冬,但始终被这样的温暖包围: ——对确诊和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确保群众不因费用问题得不到及时救治; ——继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城乡低保保障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732元、年人均6307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5.8%、6.6%,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60%,切实减轻大病患者医疗负担; ——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阶段性提高价格临时补贴标准,失业人员不会因失去工作而无法生活; ——再次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区近300万退休人员受惠,老有所养又向前迈进一步; ——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补贴,更好保障他们在疫情特殊时期的基本生活…… 越是特殊时期,越能体现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凡困必帮、有难必救,一张民生安全网,将有困难的群众牢牢兜住。 与此同时,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截至6月底,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66.4万人,工伤保险为334.5万人,失业保险为271.6万人,分别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99.1%、99.5%、100.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9.2万人,比2019年末增加1万人。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165.3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水平稳步提高。 谋福祉——百姓的期盼就是努力的方向 8月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来到自治区信访局机关,现场接待来访群众,推动解决民生问题。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着责任和感情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滋养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疫情来袭,我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宏智说。 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一系列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正在酝酿、实施:力争到“十四五”末,建立起应对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突发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结核病等防控能力的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起覆盖全区、运转高效、反应灵敏、能够应对更大疫情的传染病救治体系。 投入9.95亿元,用于103个旗县区医院PCR实验室和感染性疾病科能力建设,57个鼠疫野外监测点改扩建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以及103个“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流动医疗+小药箱”工程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边远牧区疫情防控能力。 全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符合传染病防控流程的、独立的发热门诊,建立“平战结合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 着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个保障,包括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保障,公共卫生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支撑保障…… “作为家长,最愁的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不出小区就能上公立幼儿园,设施先进、价格低,对我们来说真是再好不过了。”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颐和家园小区的居民赵海涛感叹。 他的孩子今年9月份入园,原本还在纠结送到哪一所幼儿园,建在他们小区的赛罕区第一幼儿园颐和园区开始招生了,只要户口在小区的适龄幼儿都可以就近入园。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群众向往什么,我们就努力实现什么。 2020年自治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本级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额度保持了5亿元的投入规模,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218所,增加普惠性学位4.99万个。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年每生120元提高到600元,与公办园持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进一步化解。 2019-2020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投资37.7亿元,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农村牧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群众对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320余项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居家健身指导广泛开展,全区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10分钟健身圈”正在形成。“乌兰牧骑月”1329场演出扎根生活沃土,为基层农牧民送去精神文化大餐。 一件件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实事,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下生动而温暖的注脚,为这不平凡的一年加油续航。□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
(中国减贫故事)内蒙古,留给世界的不仅有草原 中新社呼和浩特8月4日电题:内蒙古,留给世界的不仅有草原 中新社记者李爱平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向四方,百鸟儿齐飞翔……” 说起内蒙古自治区,大多数人很快就会与这首草原歌曲相联系,想到的是辽阔、苍茫的草原,碧空如洗的白云,地下绿油油一片。 这样的认知无可厚非,毕竟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知名度,已在海内外知名多年。 然而,内蒙古并非仅有草原。 内蒙古有快速发展的经济与大数据 被外界誉为“中国煤炭大市”的鄂尔多斯,其富庶程度丝毫不输于中国其他同类城市。 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05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4%,总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的20.9%,位列中国地级市第56位。 值得提及的是,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境内共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是中国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级市之一。煤炭、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2113亿吨和4.95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煤层气储量约5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储量10万亿立方米以上,风能、太阳能开发潜力在2000万千瓦以上,是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9个大型煤电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之一。 谈及高科技,来自内蒙古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的消息显示,2019年内蒙古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超过110万台,综合装机率超过60%,居中国首位。 以大数据领跑未来的乌兰察布,被外界称之为“南贵北乌”,该市与北京合作共建中关村科技园,苹果、华为、阿里巴巴等多家大数据中心入驻,华唐、鸿联九五等呼叫外包企业接踵而来,点对点大容量光缆直通首都,畅联全球。 内蒙古有名闻遐迩的蒙医学 内蒙古通辽市作为传统蒙中药重要发祥地,其蒙医整骨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蒙医药收藏了自11世纪以来的蒙医药文献388部、536册,汇集了历代医家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治经验。涌现出了十九世纪杰出的蒙医药学家、“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之一占布拉道尔吉等名医。 从2015年起通辽市连续多年承办蒙医药产业博览会,有蒙古国、俄罗斯、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00余名医药专家、企业代表参会,成立了内蒙古蒙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署了多项加盟协议、战略合作协议和项目合作协议。 内蒙古有开放的中欧班列 被誉为“东亚之窗”的满洲里,1992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2016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综合保税区在满洲里实现封关运营,培育形成了以保税加工、国际物流、保税仓储、跨境电商、平行车进口等项目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当地互市贸易区深度开放、免税大厅建成运营,吸引了俄罗斯克麦罗沃州、外贝加尔边疆区旗舰店入驻,目前,这里免税交易商品达5000余种,入区游客和边民人数达200万人次,免税贸易政策辐射整个呼伦贝尔,形成了“四季不淡、不分昼夜、永不落幕”的互市贸易新格局。 “丝路兴,天下兴” 作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枢纽桥梁作用,目前,经由该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运行线已达52条,出境中欧班列主要集货地已涵盖中国国内60个城市,可到达欧洲13个国家的28个城市,形成高效物流通道。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迅猛发展,配套临空产业园,直通天津港、曹妃甸港、二连口岸,官方打造的“乌兰察布-乌兰巴托-乌兰乌德”三乌通道,一个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国际物流基地正在持续崛起,乌兰察布已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内蒙古还有很多宝藏 “内蒙古不仅仅有草原,还有很多宝藏亟待挖掘,未来的内蒙古,一定是一个具有现代化、国际范儿的地区。”内蒙古经济学家盖志毅表示。 “这里并不只有草原,还有民众感兴趣的诗和远方。”盖志毅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