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全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部署,坚定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战的信心和力量,即日起,本报开设《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专栏,持续推出系列深度综合报道,敬请关注。
8月,水草丰美的内蒙古大草原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地摊经济点“燃”了夏夜城市的烟火气,人群川流不息,万家灯火辉煌,忙碌的人们正用双手奋斗美好生活。
几个月前,整个中国曾因疫情按下暂停键。疫情冲击不可避免,但攻坚克难事在人为。自治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千方百计稳就业、保民生、兜底线,上半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8元,同比增长0.5%,由降转增。百姓的饭碗端牢了,生活有保障了,奋斗的底气更足了。
保就业——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一到天黑,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美佳花园小区外路边的夜市就热闹起来。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瓜果的香气和烤串炸串的味道交织,让人忍不住流连驻足。
白女士和姐姐在移动快餐车内忙碌着,手抓饼、鸡蛋灌饼、炒冷面,餐车前顾客排起了队。姐妹俩开快餐店多年,男人们在外面打工,日子一直过得还不错。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快餐店客人少了,男人们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出摊一晚上比一白天开店的收入还高。能有一份维持全家生计的收入,很满足了。”白女士说。
自5月份放开对摊贩经济的限制性政策以来,内蒙古各地地摊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仅让灵活就业人员多了一份选择,也让城市多了一份人情味儿。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六稳”“六保”之首。稳定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截至6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0.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2%,全区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这个“稳”来之不易。
疫情发生以来,自治区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先后出台疫情防控期间稳就业20条、应对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28条等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放开对摊贩经济的限制性政策;优化自主创业环境,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拓宽农村牧区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给予企业吸纳就业补贴;对暂时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全力以赴稳定就业大局,保住千家万户的“饭碗”。
175万元的贴息担保贷款到账,包头市央世食品公司总经理李洋知道,自己投入多年心血的企业有救了,并肩奋斗多年的员工也不用下岗了,甚至还能再扩大生产规模。跟前些时候的夜不能寐不一样,那一晚李洋激动得没睡着觉。
李洋今年36岁,创业以来,尽管也遭遇过不少磕磕绊绊,但总能一一化解。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回笼,原材料又涨价,企业陷入困境。听说包头有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审批时间短,容易操作,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市就业服务局咨询,没想到,175万元贷款很快就到账了。
截至6月底,包头市今年支出各类就业创业资金2.28亿元,同比增加32.7%。创业带动百业兴,今年上半年包头市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724人、困难人员就业3833人。
非常时期更要有非常之举。200多场招聘会由线下转到线上,13.7万人次在线上达成就业意向;一批批线上培训平台公布,6.3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和企业员工接受线上技能培训;“点对点”服务,包专机、专车护送农牧民工有序返岗复工;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一边为就业“加力”,一边还要为企业“减负”。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最大。自治区对企业养老、工伤和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实施“免、减、退、缓”。截至6月底,全区为7008户企业返还资金5.8亿元,91.7万名职工受益。累计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单位缴费52.8亿元。真金白银助企纾困,为企业发展提振信心。
兜底线——百姓的获得感摸得着看得见
2月4日,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前进村低保户姜平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同日,他的儿子和孙子被送去隔离。
不同于其他的患者,姜平家的情况非常特殊。77岁的姜平和儿子、孙子住一起,3人均有残疾,一直靠低保金生活。元宝山区民政局了解情况后,立即开辟救助绿色通道,确诊的第二天上午,1万元临时救助金就打到了姜平的一卡通账户上。“考虑到他们急需用钱,我们实行先救助后审批,确保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助,最大限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元宝山区民政局临时救助股股长宝淑云说。
不让一个人、一个家庭因遭遇急难而无法正常生活,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求助无门。截至6月底,全区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3.54万人,累计救助供养特困人员9.46万人,累计临时救助12.81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1901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疫情来袭,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寒冬,但始终被这样的温暖包围:
——对确诊和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确保群众不因费用问题得不到及时救治;
——继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城乡低保保障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732元、年人均6307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5.8%、6.6%,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60%,切实减轻大病患者医疗负担;
——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阶段性提高价格临时补贴标准,失业人员不会因失去工作而无法生活;
——再次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区近300万退休人员受惠,老有所养又向前迈进一步;
——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补贴,更好保障他们在疫情特殊时期的基本生活……
越是特殊时期,越能体现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凡困必帮、有难必救,一张民生安全网,将有困难的群众牢牢兜住。
与此同时,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截至6月底,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66.4万人,工伤保险为334.5万人,失业保险为271.6万人,分别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99.1%、99.5%、100.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9.2万人,比2019年末增加1万人。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165.3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水平稳步提高。
谋福祉——百姓的期盼就是努力的方向
8月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来到自治区信访局机关,现场接待来访群众,推动解决民生问题。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着责任和感情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滋养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疫情来袭,我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宏智说。
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一系列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正在酝酿、实施:力争到“十四五”末,建立起应对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突发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结核病等防控能力的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起覆盖全区、运转高效、反应灵敏、能够应对更大疫情的传染病救治体系。
投入9.95亿元,用于103个旗县区医院PCR实验室和感染性疾病科能力建设,57个鼠疫野外监测点改扩建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以及103个“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流动医疗+小药箱”工程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边远牧区疫情防控能力。
全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符合传染病防控流程的、独立的发热门诊,建立“平战结合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
着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个保障,包括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保障,公共卫生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支撑保障……
“作为家长,最愁的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不出小区就能上公立幼儿园,设施先进、价格低,对我们来说真是再好不过了。”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颐和家园小区的居民赵海涛感叹。
他的孩子今年9月份入园,原本还在纠结送到哪一所幼儿园,建在他们小区的赛罕区第一幼儿园颐和园区开始招生了,只要户口在小区的适龄幼儿都可以就近入园。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群众向往什么,我们就努力实现什么。
2020年自治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本级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额度保持了5亿元的投入规模,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218所,增加普惠性学位4.99万个。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年每生120元提高到600元,与公办园持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进一步化解。
2019-2020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投资37.7亿元,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农村牧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群众对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320余项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居家健身指导广泛开展,全区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10分钟健身圈”正在形成。“乌兰牧骑月”1329场演出扎根生活沃土,为基层农牧民送去精神文化大餐。
一件件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实事,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下生动而温暖的注脚,为这不平凡的一年加油续航。□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