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1687个相关结果 3次浏览

  为切实保障汛期我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多举措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明确职责,健全县乡级政府责任体系。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山洪灾害防御应对责任,县级、乡级政府对辖区山洪灾害防御负责,并组织落实好各项措施,指挥防御应对工作。明确信息接收、指令下达、雨量及汛情监测、预警到户等工作职责,全面加强山洪防御应对“最后一公里”的责任和措施。   以村为单位,全面做好山洪灾害预防。要加强督促指导,帮助支持全面排摸村庄内和周边沟道洪水风险,参照历史洪水灾害,从最不利情况出发,确定山洪淹没风险区,全面准确把握山洪风险。要对风险区群众逐户调查,建立村级风险管理台账,准确掌握风险区人员状况,强化制定预案、精准预警、组织避险的工作基础。要根据风险区、安全和转移路线布局,按照就近、便捷、安全的原则,合理确定避险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逐户明确到位,确保能够高效快速转移避险。要对老弱病残人员预警转移做出特殊安排,安排人员特护帮扶,确保全员安全避险。   要充分发挥已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气象短临预报作用,强化局地短历时突发暴雨洪水的预报预警和山洪的监测预警,及时按设定预警指标发布预警信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微信等多种渠道,确保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严防死守,紧盯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要落实专人加强对山洪灾害危险区的巡查监测,重点隐患点要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针对山洪沟交叉路口,要设立警示牌,并在行洪时派专人盯守,防止涉水伤亡。要突出做好旅游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工程施工人员等的预警信息传递工作。   同时,要强化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等部门要共享实时监测信息、预报预警信息、风险研判成果等,同时要强化与文化和旅游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适时联合会商,共同做好山洪灾害的应对工作。要充分发挥灾害防御群测群防体系作用,依据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按照灾害防御预案,及时、果断转移危险地区人员。(记者张艳枫武子暄)

  记者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区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截至6月底,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66.4万人,工伤保险为334.5万人,失业保险为271.6万人,分别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99.1%、99.5%、100.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9.2万人,比2019年末增加1万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今年以来,我区人社部门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坚决守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其中,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围绕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会同财政、税务部门下发了《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制度实施意见》。同时,推进工伤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工作,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工伤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办法》,自7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方面,按照人社部、财政部《关于2020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要求,制定了2020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并会同财政部门部署了调待工作。在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方面,全面实行社会保障卡制发限期办结制,累计建成社会保障卡“一站式”服务网点1000余家,取消了社保卡合作银行地区限制,开通了政务类、银行类及微信支付宝等22个电子社会保障卡签发渠道。截至6月底,全区已制发第二代社会保障卡2090万张,签发电子社会保障卡208.3万张,全区通过社会保障卡领取社会保险待遇人数超过160万人。 (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张学博实习生刘彬)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毛锴彦 实习生 常能嘉)为进一步规范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近日出台了《自治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细则》(简称《工作细则》),以更严更实更细的行业规则推动全区危化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根据《工作细则》,各地区要统一安全评估标准,并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表对企业评分,按照“红橙黄蓝”等级评定标准对企业安全状况给予评级;要对照三年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企业符合性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于已符合要求的,可酌情列入加分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属地应急管理部门要将相关情况列入评估整改内容,督促企业倒排计划,制定时间表,严格落实三年提升方案目标要求;对风险评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应做评估未做评估的精细化工企业,已进入试生产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已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时,专家组在评估检查过程中,还应对企业有关人员应知应会和安全应急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抽查考核,对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技术负责人应做到全覆盖考核。参与安全评估检查的安全监管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安全评估+执法”模式,对专家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责令限期整改,依法依规实施行政处罚。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石向军)记者从自治区新闻办召开的2020年上半年全区气候特征及主汛期气候趋势预测发布会了解到,今年全区持续干旱,主汛期东部偏东和中西部偏南地区降水偏多,境内流域可能出现局地洪涝及次生灾害多发。   上半年,我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平均降水量为103.3mm,接近常年同期;全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气温为2.3℃,较常年同期高1.3℃,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6高;多地出现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致使6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44万公顷,成灾面积15万公顷,绝收面积3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6亿元。截止到7月14日,全区仍有干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牧区重于农区;全区23个旗县出现局地暴雨洪涝灾害,4.9万人和3.6万公顷农田受灾;36个旗县出现冰雹灾害,造成35.4万人和17.6万公顷农田受灾;全区出现7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   面对今年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自治区气象局主动对接应急管理、水利、农牧、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部门需求,全面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与多个部门开展联合会商和信息共享,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分析研判,为党委政府科学指挥调度防汛抗旱救灾提供决策依据。据统计,各级气象部门上半年发布气象预警4161条,通过12379向各级防灾减灾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465.9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24架次,火箭作业344次,地面烟炉作业228次,人工防雹作业共计144次。全区人工增雨总量6.87亿吨,防雹保护面积1203平方公里。   进入主汛期,我区应重点关注北部牧区降水偏少,要做好持续发展旱情的防御工作;大兴安岭北部林区要做好雷击森林火灾防范工作;东部偏东和中西部偏南地区降水偏多,强对流性天气引发的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灾害频繁,境内流域可能出现局地洪涝及次生灾害,要做好防御准备。

  7月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里特别凉爽,高耸的松树如同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尤其是晨雾很深的时候,会让人觉得进入仙境一般,但在这里靠前驻防的扑火队员们却无心欣赏这惊世美景。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唯一集中连片未开发的原始林区,山高林密、偏远无路、人迹罕至,是干雷暴频发的地区。5月2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甘河林业局40名扑火勇士驱车460公里,正式进驻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乌龙干林场靠前驻防。   “这里经常打雷,就是不下雨,那雷就像在人的头顶打!吓人得很。”驻防队员刘松涛日常感受最深的就是北部原始林区“干打雷不下雨”的奇异现象,队员们只期望雷声过后能下一场瓢泼大雨!   “登上防火运兵车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这里虽然信息阻断、驻防条件恶劣,可我们不怕,我们将党旗插在驻防最前沿,保证圆满地完成驻防任务!”林业局防火办主任刘万春铿锵有力的话语,回荡在苍莽的林海深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的嘱托,佑卫这片绿水青山,是万千林业扑火队员及上百名指挥员鏖战火魔、护林守绿的拳拳之心,是社会各方戮力同心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凝聚的强大合力。   扑灭山火,刻不容缓;保护森林,势在必行。7月4日,乌玛生态功能区发生雷击火,前线总指挥部果断采取机降方式向火场投入扑火队员,甘河林业局40名驻防队员第一批空降进入火场,并采取“多点突破、分段夹击”的战术逼近火魔。   “一进火场,我们就突击打了近2公里,一刻也没有耽搁。”今年44岁的扑火一中队队长张坤是一位扑火的老兵,谈及扑打山火他最有发言权。晚间扑灭,火魔俯首;白日复燃,狼烟四起。大多数扑火队员由于年龄偏大,都承受着体力、耐力和意志的极限挑战。队员们连续战斗了12个小时,没有一个人掉队。火场第一夜是最关键的时刻,队员们又毅然肩负起了看守火场的重任。火场地形复杂,队员们还要在山高林密的北部原始林区徒步巡查火场。有的队员脸颊被树枝划出了血痕,有的队员脚底磨出了血泡,还有的被蚊虫叮了满身包,却没有一个人唤苦叫累。队员杨端义说:“打火时不觉得累,清理火场的时候靠在树桩下就能迷糊着,听到噼啪着火声音又马上惊醒,随后投入到扑打余火的战斗中!”这是驻防队员灭火战斗中的最普通的一次,可又是最紧张和激烈的一次;这一切,原始林区的每一寸绿色、每一颗树木都会铭记。   每一次扑灭山火都是血与火的经历,每一次战胜火魔都是初心与使命的再教育,而回到驻地很多趣事却真实沉淀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厚重意蕴。与棕熊“约会”让队员们津津乐道,成为饭后茶余的笑谈。   在进驻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乌龙干林场后,厨师刘利都会将新鲜的肉类放到河水中保鲜。一次他去河边取肉,正巧看到一头近400斤的棕熊趴在河边啃食猪肉,人熊相遇,人已经魂飞魄散,双腿不听使唤,而棕熊则边嚼食口中的猪肉边淡定地看着刘利,转身缓缓消失在密林深处。刘利这才缓过神来,一口气狂奔到驻地。   更有甚者,棕熊一家“三口”造访驻防地,寻找队员集中埋掉的食物垃圾,在驻防队员的训练场地悠闲踱步,累了困了甚至在两个运兵车的中间阴凉处小憩,着实胆子不小。一次几位驻防队员去打水,在河边与一头硕大的棕熊相遇,队员大声呼叫想吓跑这头棕熊,只见棕熊往后退了几步一个趔趄歪坐在了河边,它竟下意识地用两只前掌遮住了自己的眼睛,似乎再说:“井水不犯河水,咱谁也没看到谁啊!”,几名驻防队员慌不择路四散逃去,回到驻地后心有余悸地讲述了这次和棕熊的“约会”,引得众队员哄堂大笑……而为了躲避棕熊这“不速之客”,队员不得已几次搬家。“每次想起棕熊那憨憨的样子,都让我们乐一阵子。”队员们离开了棕熊后,还是总会提起“人熊相遇”的事儿。   驻深山以苦为乐,战前沿使命在肩。每年的靠前驻防,都是一场务林人与火灾之间的特殊较量,都是一次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悠扬颂歌。驻防人员每次扑打山火回到营地,总是能听到山里的野禽不时发出阵阵欢快的鸣叫声,它们是在向捍卫森林的勇士道谢。队员们偶尔放松下来眺望郁郁葱葱的远山时,总会深深感悟“森林卫士”这四个字的的价值和意义……(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阿拉善20年变迁记:从“风吹石头跑”到“如诗如画”

  图为如诗如画的阿拉善美景。晓涵摄   图为如诗如画的阿拉善美景。晓涵摄   中新网阿拉善7月13日电题:中国西部地区阿拉善20年变迁记:从“风吹石头跑”到“如诗如画”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我的故乡不能仅仅是荒芜,现在已经是绿树成荫,如诗如画。”盛夏时节,孟和巴依尔谈起家乡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变化时激动地说。   阿拉善盟曾经是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中国沙尘暴西北路径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策源地。境内有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遍地无人烟,风吹石头跑。”孟和巴依尔是当地的牧民,他对于家乡20年前的整体印象,用了一句俗语。   200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专题节目《沙起额济纳》,引起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同年,中国国务院作出对黑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的重大决策,以此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黑河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段,流域东与石羊河流域相邻,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   两年后的2002年7月17日,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额济纳旗境内干涸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首次进水。   官方消息显示,阿拉善盟利用来之不易的黑河水对下游额济纳旗实施抢救性保护,居延海三角洲地下水位平均回升40厘米,东居延海连续15年不干涸,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40平方公里以上,消失已久的黑河尾闾独有大头鱼重新出现。   阿拉善盟林草局副局长王新民介绍说,目前额济纳旗居延海两岸胡杨林面积由36万亩增至45万亩,居延海再现往日碧波荡漾的景象。   居延海的变化,只是阿拉善盟整体发生巨变的缩影。   王新民介绍说,当地官方将生态治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其中最主要的举措就是“阻止当地三大沙漠握手”。   “我们通过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打破了在200毫米以下降水地区不能飞播造林的定论,持续开展飞播造林,累计飞播造林636万亩。”王新民介绍说,经过多年奋战,已有很大成效。   中新网记者了解到,经过数十年奋战,阿拉善盟官方在上述三大沙漠之间已累计完成营造林1935万亩,特别是在腾格里和乌兰布和沙漠建成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林草防护带,形成“绿带锁黄龙”之势,保障了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粮基地以及中国西北、华北、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   “具体没统计过,但现在刮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树越来越多了。”孟和巴依尔惊奇地说。   阿拉善生态环境的逐年变化,也让这里的民众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们过去周围都是沙子,一刮风就把羊圈和羊都压住了。”李秀梅是阿拉善盟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日嘎查的民众。她说,这几年中,当地开展飞播造林改善了环境,还带来了可观的绿色收入,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   当地官方资料显示,如同李秀梅这样的民众,在当地嘎查共有60户。每年7月份是飞播林采种期,她和家人通过采收、销售花棒、沙拐枣等种子增加收入,至少能有2万多元(人民币)。   当地环境的渐次变化,也在带动着当地的旅游业。   “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连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阿拉善盟文旅广局副局长包凯峰说,当地以汽车越野、额济纳胡杨、巴丹吉林沙漠、观赏石宝玉石等为主题策划实施品牌赛事节庆活动,如今已成为阿拉善盟的品牌。   “一些来过这里的外宾们都竖起了大拇指,不住点赞。”包凯峰如是说。(完)

  7月15日上午,自治区政府召开内蒙古防沙治沙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经过综合治理,区内四大沙漠相对稳定,四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2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位,201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较201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森林面积3.92亿亩、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分别增加1905万亩和1.82亿立方米;全区10.2亿亩可利用草原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年均完成人工种草1500万亩、居全国前列,2019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4%,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0多万亩;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13个,5年内封禁面积达200万亩。   多年来,自治区大力推动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转变,推动种植业由粗放式耕作向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转变,推动农牧民向优势地区集聚、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恢复生态与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目前,全区共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4家,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4家。产业化发展逆向拉动了防沙治沙,增强了防沙治沙的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1080元;2019年,全区林草产业年产值56.2亿元,生态保护建设带动直接和间接从事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万~5万元。   我区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大部地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面对这样的区情水情实际,自治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基本方针,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底,全区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64万平方公里,为防治荒漠化危害、修复生态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刘晓君)

蓝冠登陆,蓝冠登录地址_扶贫超市开进服务区 脱贫攻坚走上“高速路”

  2020年7月13日,内蒙古公投巴彦淖尔分公司青山服务区邀请巴彦淖尔市较为有影响力的地方“优秀青年歌手”“网红”温博、王茹开展公益直播“带货”,销售华莱士、蜜瓜、红腌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其中磴口县“瓜王”刘昊的华莱士备受欢迎,6小时销售出2230斤。   高速公路服务区“扶贫超市”是贫困户农产品的直销平台。今年受疫情影响,河套地区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更加困难。内蒙古公投巴彦淖尔分公司以服务区为载体,结合“交通+旅游”“交通+农业”的产业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帮贫困户们把农产品聚集在服务区,为农产品销售开辟了一条新的绿色通道。   从2018年10月,内蒙古公投巴彦淖尔分公司青山服务区和纳林湖服务区便开始搭建“服务区+扶贫产品”销售平台。服务区管理办积极主动联系相关扶贫产品单位和农户,采取免收场地租金、免费提供产品销售人员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将三道桥西瓜、磴口协城华莱士、杭锦后旗红腌菜、番茄干、面粉粮油等扶贫产品引入服务区,引导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地区销售扶贫产品,实现扶贫产业产品与市场精准对接。   “网红”温博(中)、王茹(右)和磴口县华莱士“瓜王”刘昊(左)   文/图:李佳

  记者从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获悉,12日起,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管护局、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图里河、满归、莫尔道嘎、阿龙山、根河林业局等相继发生13起森林火灾,防火形势严峻。   火灾发生后,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第一时间成立防扑火工作领导小组,于根河航空护林局设立前指,靠前统筹指挥各火场扑救工作,迅速调遣靠前驻防力量,采取地空结合、重兵投入、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等手段,有效控制了火场形势。   截至13日9时15分,其中11起已合围扑灭,有效控制2起,火情初判均为雷电火。已合围火场,正加强清理守护力度,开设隔离带,向火场纵深清理,要求务必达到“四无”标准,确保扑火战斗的彻底胜利。   火场现已投入兵力1173人,其中林业扑火队伍955人,森林消防队伍218人。   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大部分地区仍处于高温干旱状态,缺少有效降雨,森林防火形势依旧严峻,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联合森林消防队伍、气象局等部门,密切关注林区各地形势。   近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持续高温、干旱、少雨,据中国科学院雷电监测简报,仅7月11日8时到12日8时期间,林区范围内共发生云地闪524次。(记者邹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