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蔡冬梅)自治区首个半导体芯片制造项目——贝兰芯智能制造新一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项目日前在包头市竣工投产。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内蒙古在这一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空白,也为传统工业城市包头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开辟了新路径,打造了新增长极。 芯片是电子产品的“心脏”,被称之为信息社会的核心基石、国家的“工业粮食”。 2022年7月,包头市成功引进广东省韦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包头市贝兰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贝兰芯智能制造新一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项目,正式开启内蒙古芯片产业的“破冰”之旅。 智能制造新一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产业项目主要建设5万平方米集成电路系列芯片生产线,构建智能设计、无尘智能化生产制造、封装和测试车间、软件研发中心等,生产MCU中央微电子控制芯片、处理芯片、IGBT电源控制芯片等产品。项目建成投产后,计划年产量1.2亿只集成电路系列芯片,预计五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40亿元,年均收入30亿元,年均全口径税收4亿元,实现亩均投资5000万元、亩均产值亿元以上、亩均税收千万元以上。 记者在贝兰芯集成电路系列芯片生产线上看到,经过固晶、键合、模封、固化、电镀、切筋、打印、测试、粘片等一系列工序生产,芯片将从这里走向终端市场,与华为、台积电、TCL、中兴通讯、中航工业、大疆、鸿富锦、比亚迪等世界著名企业合作,应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高端工控、智通家电,以及军工控制和汽车电子自动化设备等领域。 近年来,包头市积极探索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新路子,从钢铁、稀土到晶硅光伏再到芯片半导体,协同推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为打造新赛道、拓展新领域奠定了良好基础。 “包头晶硅光伏产业发达,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晶硅原料,而且还能在未来实现绿电生产,助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包头市贝兰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纪梅清表示,韦尔进入包头更坚定了同行和上下游企业来包投资兴业的决心,目前有企业表示,有意向来包投资建厂。 “项目的投产,标志着自治区第一个中国‘芯’产业诞生。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全力打造芯动制造产业园,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为包头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包头钢铁冶金开发区建设管理一部部长张彦强说。 编辑:石尧
标签 : lg测速 › 12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马骏驰 编辑:宝华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柴思源)10月25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开幕,我区派出83名运动员参赛。 据了解,本届智运会设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桥牌、五子棋、国际跳棋6个大项58个小项,比赛为期10天,共52个参赛单位报名参加,直接参赛人数近5000人。内蒙古队通过前期各项目的选拔赛成绩,选定了83名运动员参加6个大项44个小项的比赛,其中,参赛运动员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70岁,符合智力运动项目老少皆宜的特点。 据自治区体育总会秘书长刘贵生介绍,智力运动在内蒙古群众基础深厚、参与热情高。全国智力运动会是国内智力运动项目水平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希望内蒙古运动员在本届智运会的赛场上,不畏强手、努力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给家乡人民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编辑:温慧娟
10月17日上午,2023年“绿品出塞北京有约”京蒙消费帮扶集采推介会正式开幕,兴安盟30余家企业携带200余种兴安盟优质生态农产品集中亮相“源在兴安”兴安盟主题展区! 兴安盟大米、草原手把羊肉、酱黄牛肉、木耳刺身、牛肉干、沙果干、草原手工酸奶、阿尔山矿泉水等数十种品质一流、风味突出的兴安盟阿尔山生态农产品餐食精彩亮相,引发现场逛展和品鉴热潮…… 快来跟着小编一起,带你感受现场满满的兴安热情! 兴安盟生态农产品展区 “源在兴安”兴安盟生态农产品亮相京蒙消费帮扶推介会 “源在兴安”兴安盟生态农产品亮相京蒙消费帮扶推介会 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市相关领导到兴安盟展区参观品鉴 兴安盟领导陪同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市相关领导参观展区 参展商介绍有机农作物产品 参展商介绍兴安盟大米 参展企业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品鉴现场热闹非凡,来人络绎不绝 品鉴现场热闹非凡,来人络绎不绝 品鉴现场热闹非凡,来人络绎不绝 现烤草地羊肉串 网络达人推介兴安盟 10月17日下午15:30,“绿品出塞京彩兴安”2023年京蒙消费帮扶北京集采推介会暨帮扶产品“五进”活动兴安盟主题日活动精彩开幕。 编辑:段丽萍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比孝顺”餐厅成为老年人的幸福港湾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善岱镇安民村案例 一、基本情况 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善岱镇安民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6公里处,现有户籍人口452户共1103人,常住人口188户共322人。由于年青人大多外出求学和务工,村内常住人口多是老年人。一些留守老人、残疾老人,还有孤寡老人长期以方便面、馒头充饥,老人“吃饭难”成为一个大问题。为了让村里老人吃上物美价廉的热乎饭菜,解决“老有所乐”活动场所,营造“比孝顺”的家风民风,安民村“两委”将原来的供销社进行了翻新改造,购置餐具和娱乐设施,打造了“比孝顺”餐厅。 二、主要做法 (一)多措并举降低就餐成本。“比孝顺”餐厅由村支部书记张平平带头,动员村内老党员、乡贤、巾帼妇女、志愿者共25人一起参与餐厅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支持、社会人士捐赠和就餐储值。村里巾帼妇女义务帮厨,有效降低了餐厅的运营成本。餐厅规定凡本村65周岁以上居民,5元钱就餐一次,其他村民和周边群众10元钱就餐一次。 (二)餐厅服务人员为老人帮办代办。一直以来,很多外出务工、求学的老人儿孙,常常给村“两委”打来电话,委托帮助家里老人购买生活用品和药品。“比孝顺”餐厅开业后,免费承揽了帮办代办“业务”,有需要购买生活用品等事项,都可委托“比孝顺”餐厅的服务人员帮办代办,营造了全村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三)倡导儿孙为自家老人储值彰显“孝心”。“比孝顺”餐厅提倡在外儿孙为老人在餐厅吃饭储值,让敬老爱老的“比孝顺”餐厅成了名副其实的“比孝顺”之地。 (四)提倡通过有力出力彰显“爱心”。“比孝顺”餐厅倡导村里人有力出力,奉献爱心。在村的年青人纷纷出马,有人帮厨、有人帮忙,有人送菜、有人送米,好村风让村里充满人情味的同时,也解决了运营资金不足、人手不足的困难。 (五)餐厅一厅多用,让“文明上墙”,“老有所乐”。“比孝顺”餐厅的每一面墙都成为了“文化墙”,文明行为规范、移风易俗、孝老敬老等都成为“墙上风景”,时时提醒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孝顺”餐厅还增设了娱乐设施,不在吃饭的时间,老人们也可以在这里聊天、打扑克、下象棋;重大节日时,村民还可以在这里看演出或自娱自乐;有重要事项商议时,餐厅也能变身“议事厅”;村民有婚丧嫁娶时,可以自己购买食材免费使用餐厅场地设施,减轻村民经济负担。 三、主要成效 在村“两委”和群众群策群力合力运作下,“比孝顺”餐厅在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问题的同时,还常态化收集群众需求,解决困境老人的“急难愁盼”。接到老人的帮办“点单”后,村“两委”班子带领巾帼妇女、热心村民,纷纷对村里老人进行帮助,已累计为村里200多位老人开展“送饭送药、代购物资、生存认证、帮助秋收”等帮办代办服务700余次。村民可以购买新鲜食材免费在餐厅举办婚丧嫁娶等活动,村里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婚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孝敬老人等文明观念潜移默化地浸润到群众心田。 安民村进一步完善了硬件设施,增强了资源配置,开发更多的服务项目,推出更有力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的举措,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四、推广理由 安民村“比孝顺”餐厅的建立和运营,使村里“孝老敬亲、互帮互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加盛行,这里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群众安居乐业,孝老爱亲蔚然成风,形成了“人人参与、互帮互助”的好村风。好村风带动了好家风,让摒弃陋习、新事新办、杜绝铺张浪费等移风易俗活动得以深入开展,对乡村文明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编辑:贾小燕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布仁格日勒图:戈壁深处的牧民书屋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移风易俗工作案例 “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揭牌仪式 近年来,“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成了敖伦布拉格镇农牧民群众闲暇时刻常去必去的地方,“读书热”不断兴起,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生产生活越来越科学了,书香伴着欢声笑语,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了整个戈壁滩。 “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揭牌仪式暨第三次“书香怡情民族聚力”文化阅读活动 一、基本情况 敖伦布拉格镇位于阿拉善盟与巴彦淖尔市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区域蒙元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兵团文化等多元并存。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十四五”规划为新起点,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注重与文化旅游产业高效率、高质量融合发展,以党史学习教育提振群众精神风貌,以实际举措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了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培育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文化骨干,树立了一批有所作为标兵典范,在这些人中,布仁特古斯老人首屈一指。 布仁特古斯是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嘎查普通牧民,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多年办起了戈壁滩上的牧民书屋——“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布仁”取老人名字前两个字,“格日勒图”是蒙古语“光明”的意思,他希望自己的“牧民书屋”能一直朝着光明的方向走下去。老人每年都会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一千多元买书,充实在“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中,供周边牧民免费借阅。 爱心人士为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捐赠图书 二、主要做法 (一)以小个体带动大群体。近年来,布仁特古斯老人连续5次自费举办“书香怡人民族聚力”等主题读书活动,他总说:“现在牧民的生活条件好了,物质生活丰富了,最重要的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我们都应该多读书、多看报,爱母语,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我想为大家带来知识和乐趣,让更多人能看到好书,让更多人喜欢阅读。”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走进“书本”,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阅读的热情,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汲取知识营养的源泉。 (二)新时代乡村阅读常态化。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常态化组织开展“阅读小康气象,奋进振兴征程”主题新时代乡村阅读活动,活动中提供借阅服务,为参与集中阅读的党员、群众发放党史学习资料、国家政策解读蒙文版期刊,免费赠送学习笔记本。随着阅读书籍覆盖面越来越广,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牧民书屋”逐渐成为农牧民家门口的文化“粮仓”,有效解决了牧区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三)开设生产生活“小讲堂”。很多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结合实际开设了生产生活“小讲堂”,以现场讲解典型案例的方式,向农牧民群众进行科学放牧、季节性流行疫病防治、防汛抗旱等实用知识科普,打破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瓶颈难题,架起暖心“便民桥”。 布仁特古斯老人在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中阅读 三、主要成效 “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现藏书量达到5万余册,政治、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图书和杂志一应俱全,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蒙汉文版、《列宁全集》《毛泽东传》及关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书籍达到40%以上。书屋建成以来,设施日益完善,藏书量不断增加,成为了坚实的民间文化阵地,充分带动了牧民群众“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社会风貌,通过阅读来取代沉迷网络、喝酒赌博等低俗娱乐活动,充实了牧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知识武装了头脑,提升了个人素质修养,以辖区文化环境为切口,切实把移风易俗从“纸上谈兵”转变为“坐言起行”。 在布仁特古斯老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民间书屋”建设的队列中,嘎查牧民开始在家里收藏图书,存书量最多的牧户达到了2000册,形成了一阵阵阅读热潮,“文化之风”吹遍了整片敖伦布拉格。在2022年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时,“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作为央视选取全国12个独具特色的图书馆之一,登上央视新闻。 四、推广理由 敖伦布拉格镇“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作为戈壁深处的牧民书屋,是广大牧民群众精神思想的“充电桩”和“加油站”,更是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文化信息的传播站,在满足广大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文化活力,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 编辑:温慧娟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老娘舅”苦口婆心促和谐调出文明乡风新风尚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西海村“老娘舅”矛盾调解团工作案例 临河区白脑包镇西海村“老娘舅”矛盾调解团,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依法化解村组内大小矛盾纠纷,将矛盾解决在源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基本情况 针对村里日常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矛盾问题,2019年,西海村党支部抓住临河区“法律顾问进村组”活动的契机,在村内成立了矛盾调解团。为了让群众更接受、认可矛盾调解团,村里借用河套地区“老娘舅舅最大”的俗语,给调解团冠以“老娘舅”之名。自成立之日起,他们用自己的公正调解和亲情化解,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让“疙瘩事”迎刃而解,受到村民的认可和信赖。 “老娘舅”矛盾调解团解决淹地纠纷 如2022年村里农田灌溉期间,30多户村民128亩长势旺盛的青尖椒遭受大水漫灌,按照每亩1000元成本计算,直接造成12.8万元的损失。当时,受损农户情绪激动,与渠道管理员郑某发生激烈争吵,要求赔付损失。郑某也是一个普通的村民,凭他个人力量没有能力实现村民赔付愿望,村民便组织起来集体上访,准备到镇、区信访部门讨说法,村干部解释也无济于事。在这“火药味儿”十足的关头,“老娘舅”出面,白天组织抽水自救,晚上到受损农户家做劝解安抚工作,利用三天三夜时间,说服受损群众。最后郑某只用2.8万元支付了租用抽水机和人员误工费,平息了这场淹地纠纷事件,节约信访成本10万元,有效解决了这场纠纷。 西海村张埃亮和闫永平两家,因为淹地的事发生了纠纷,一度闹得很僵,在“老娘舅”矛盾调解团的调解下,两家不仅握手言和,而且还找回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有了‘老娘舅’,村里省了很多事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也都增强了,村干部的压力减轻了不少,有效破解了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难题。”西海村党支部书记王继伟说。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矛盾调解队伍。西海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选举产生村民信得过、靠得住、能干事、干成事的“红色”党员,“橙色”德高望重“五老”人员,“紫色”巾帼妇女,“绿色”产业带头人,“黑色”公道人在内的“五色吃劲儿村民”,并把这些群众认可的人员纳入“老娘舅”矛盾调解团,壮大调解员队伍。借助临河区“法律顾问进村组”契机,对调解员进行调解业务、调解方法、农村实用法律等为主要内容集中培训,使调解员全方位、多角度的得到培训。 (二)建立矛盾排查机制。村“两委”班子成员、“老娘舅”矛盾调解团成员和各村民小组长按照分管的片区每天分别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和收集,努力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排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归纳分类,对比较复杂或有可能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矛盾纠纷案,提请村“两委”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提出化解措施,明确调解意见,形成调解方案。 “老娘舅”矛盾调解团解决邻里矛盾 (三)形成有效化解方法。“老娘舅”矛盾调解团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套矛盾纠纷化解方法。一是规范调解程序。严格按规范程序调解,调解团多名成员共同参与,对当事人有可能产生激动情绪的,安排专人稳控,防止双方矛盾升级,致使不欢而散。二是坚持依法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如果涉及法律知识,调解团成员提前咨询了解相关内容,确保把矛盾纠纷案涉及法律和政策宣传在前,让当事人理解明白。三是用情用心调解。一些家长里短或依照法律完全不能化解的矛盾,调解团成员会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当事人选择,对当事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顺着当事人的需求去做思想工作,直至双方当事人利益达成一致。 三、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老娘舅”矛盾调解团共化解村里大小纠纷20多起,其中包括一些较大的经济纠纷和土地纠纷。“老娘舅”以调解促普法,以普法促调解,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将矛盾解决在源头。如今,全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村民个个辛勤劳动,铆足干劲儿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四、推广理由 “老娘舅”矛盾调解团的成立和发挥作用,是多元化农村矛盾调处化解机制的有效补充和重要手段,是村民自治的显著成效,推动了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解决了村民群众矛盾化解的实际困难。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矛盾调解机制,探索更多接地气、有实效的调解方法和手段,总结出一套切实管用可行的经验做法。 编辑:张彬
编辑:杨旭英
8月27日,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闭幕,闭幕仪式上发布了《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共识》。 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共识 1.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健康和安全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中国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先后实施了一批重大防沙治沙工程,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双减少,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论坛倡议: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荒漠化、干旱及其引发的沙尘灾害天气,以科技引领治沙,推动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荒漠造福人类。 2.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是实现荒漠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统筹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高价值开发利用,是实现荒漠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引领作用,加强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物、光热等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推动荒漠地区生态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 3.沙尘暴是荒漠化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沙尘暴没有国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要切实发挥联合国以及各类国际、区域组织、联盟的作用,通过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宣传、动员和加强国际合作,强化跨国境、跨区域联防联治。要开展源头治理,统筹沙源区、路径区生态保护修复,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提升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确保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绿进沙退。要研究建立科学高效的沙尘暴跨境综合监测体系,不断提升沙尘暴预报预警水平。 4.基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思想,库布其沙漠治理探索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模式,成为全球荒漠化系统性、可持续性治理的典型案例,为全球有效应对荒漠化挑战、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强化经验分享,共同研究探索荒漠化治理的先进技术和实用方法,推动生态与富民并举的示范区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5.技术的创新及转让和知识共享对促进生态修复至关重要。各方应携手建设全球可持续土地管理知识共享网络,加强国家和区域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营造有利政策环境,促进创新技术转让。推动商业社区合作,发挥企业和农牧民的积极性,探索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相结合的生态修复行动,加速全球土地恢复进程。 6.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部署了中国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人类社会更好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各方将共同努力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的精神,通过经验共享、能力共建和示范项目合作,交流科学治沙和绿色发展经验,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2023年8月27日 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是全球唯一致力于世界荒漠化防治的大型国际论坛,是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机构在华举办的唯一机制性论坛。自2007年发起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习近平主席曾分别向第六届、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于8月25日至27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举行,论坛邀请外国政要、联合国有关机构代表以及荒漠化严重国家驻华使节、有关部委领导同志、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约300人出席论坛,与会人员围绕“以科技引领治沙,让荒漠造福人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记者:王玉琢 包荭 摄影:包荭 监制:戴宏 刘春 编辑:温慧娟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马芳)8月20日,记者从内蒙古职工互助保障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获悉,内蒙古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行动开展4年来,全区累计490万人次职工参加,18.4万人次职工领取补助、从中受益,有效帮助广大职工减轻了住院医疗产生的经济负担。 自治区总工会于2019年在全区实施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行动,2022年增设女性馨康互助保障项目。4年来,坚持为参加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的会员,每人每年补助10元,目前已投入6000多万元。期间,将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项目最高补助金额由25万元提高到50万元;将3个报销段增加到6个,报销比例提高10—20个百分点;出台最低报销金额规定,住院一次最少报销200元;出台住院补贴制度,根据入会年限,分别给予每天10—30元的补贴;重点解决门诊特殊疾病长期花销的问题,将其纳入补助范围;报销有效期由原来出院结算后90天延长至本单位保障期结束后90天;将女性13种特殊疾病纳入互助保障范围,最高可领取互助保障补助金3.2万元。 编辑:石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