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22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蓝冠登陆地址,蓝冠可信吗?_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北疆新实践|阿伦河畔送“绿电”

  深秋时节,阿伦河畔层林尽染,秋色迷人。华能内蒙古蒙东新能源有限公司富山风电场升压站周围,高大的白色风力发电机静静矗立,蔚为壮观。   在这个充满收获的季节,富山风电场传来喜讯:2023年9月25日4点38分,阿荣旗20万千瓦风电项目升压站反送电一次成功,标志着该风电场已完全具备并网发电条件。   高大的白色风力发电机静静矗立在阿伦河畔,蔚为壮观。   “这次升压站反送电测试持续了13个小时,经过项目公司人员与调试、运维人员的齐心协作,最终一次性圆满完成项目反送电任务。”连夜奋战的项目负责人王丛林,疲惫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万千瓦风电项目位于向阳峪镇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境内,是国家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滩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是内蒙古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重要抓手。该项目风机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上网电量可达到5亿千瓦时,每年可为国家节省标煤16.8万吨,减少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约45.8万吨。   抢抓新能源建设风口,速度是关键。该项目于2022年9月15日开工,仅用时44天即完成32台风机基础浇筑,用时56天完成32台风机吊装任务。王丛林坦言,项目能如此迅速地建设完成,离不开当地的鼎力支持,为顺利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电流运行情况监控。   富山风电场场长刘家慧告诉记者,在反送电测试之前,风电场对照受电前监督检查细则逐条自查,同时全面排查,并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安全措施及预案,为全面保障反送电一次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升压站监控室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有序地忙碌着,他们紧盯电脑屏幕,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判断设备运行情况,为下一步正式并网发电做准备。   应急蓄电池组排序备案。   阿荣旗20万千瓦风电工程反送电告捷,即将并网发电是当地“追风逐电”、加紧新能源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阿荣旗在三岔河镇、亚东镇和霍尔奇镇正在同步实施两个火电灵活性改造配建30万千瓦风电项目,华能二期100万千瓦风电项目也成功获批。项目全部建成后,当地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80余万千瓦,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雏形显现。   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通过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优化升级,阿荣旗正在经济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戴宏 李新军 帅政 王丽红 金泉   呼伦贝尔日报记者:晓梅刘银赛汉   素材提供:阿荣旗融媒体中心 编辑:宝华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白莲)近日,自治区政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孙德俊“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授奖成果共143项,其中,自然科学奖授奖成果20项,技术发明奖授奖成果3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成果120项;授予于慧等1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授予杨·甘宝勒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自然科学奖中,“高分子N—卤胺复合体系的构建及其抗菌效应研究”获特等奖,“体细胞克隆表观修饰重编程的动态调控机制研究”等2项成果获一等奖;“微小核糖核酸—22在骨肉瘤进展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等17项成果获二等奖。   技术发明奖中,“钢渣固废在公路工程中绿色高效利用成套技术”获一等奖,“颅颌面畸形三维影像分析新技术”等2项成果获二等奖。   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获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考虑盐渍土腐蚀效应的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等19项成果获一等奖, “费托合成烯烃氢甲酰化制高碳醇成套技术与产业化”等100项成果获二等奖。   据悉,此次奖励是我区新修订《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后的首次评奖。新奖励办法将科学技术奖报奖机制由“推荐制”调整为“提名制”,并从奖励对象、奖项设置、奖金标准、提名方式和评审程序等多方面改革,进一步构建了导向明确、科学规范的科技奖励体系。改革后我区科学技术奖共设立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项目奖)和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人物奖)等6个奖种,奖种结构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奖种结构相一致,更加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有利于发挥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编辑:段丽萍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白丹 李晗)8月30日,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分别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伟东,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宏范分别主持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主题教育第一、第二巡回指导组分别到会指导。   政法委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通报了2022年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班子成员依次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强调,政法委要运用好民主生活会成果,筑牢政治忠诚,在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上作表率;要强化理论武装,在加强学用转化、提升能力本领上作表率;要加强作风建设,在持续改进作风、规范精减提速上作表率;要坚持真抓实干,在主动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上作表率;要从严管党治警,在巩固教育整顿成果、建强政法队伍上作表率。   宣传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郑宏范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并带头作个人对照检查,其他班子成员逐一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要持续推动落实保障“两个维护”的各项制度规定,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更强担当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编辑:段丽萍

  本网讯 近日,“永远跟党走、建功新时代”自治区理论学习轻骑兵示范宣讲团第四小分队走进内蒙古交通投资集团、内蒙古蒙盐盐业集团、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开展多场互动式宣讲。   8月23日,在内蒙古交通投资集团和内蒙古蒙盐盐业集团,小分队队员、北疆楷模、全国模范检察官潘志荣以《永远做群众的好安达》为题开展宣讲,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基层检察工作经历,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几十年与百姓心贴心,通过法律帮助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光荣历程。   宣讲中,刘叶阳、王颀、屈博、陈栓珍、安妮等六名宣讲团成员围绕“永远跟党走建功新时代”这一主题,分别从激励青年建功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弘扬蒙古马精神等多个维度展开宣讲。   宣讲内容真实具体、新颖脱俗,不仅带着丰富系统的理论储备,而且紧密结合各自岗位多年积累凝结的优异工作实践成果,让现场观众受益颇多。   内蒙古高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萨奇日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聚焦两件大事,以饱满的热情和斗志干劲全力推动集大原高铁、包银高铁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为自治区高铁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8月24日至25日,第四小分队走进乌兰察布市机关、社区、农村开展了5场宣讲。小分队队员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身边事话时代变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凝心聚力。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顶着午后的骄阳,沿着林草茂密的护林小道,走进了马鞍山林场,我有幸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集宁区泉山街道通和社区,第四小分队队长、全国最美公务员、喀喇沁旗团委书记刘叶阳与居民围坐在一起互动交流,分享难忘瞬间,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畅谈乡村振兴,共话美好未来。   小分队队员、乌兰察布市委党校科研办副主任王颀告诉记者:“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为了让老百姓听得懂、坐得住、乐意听,我们的宣讲形式和内容是从人民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故事入手,用鲜活的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宣讲中,队员们朴素生动的话语引发了干部群众的共鸣,饱含激情的宣讲让人深受教育和鼓舞,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娓娓道来。集宁区居民青和乐说道:“通过这次宣讲,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关怀,让我明白作为当代青年人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8月27日至28日,第四小分队不辞辛劳来到巴彦淖尔市,深入农村、高校开展宣讲。   在杭锦后旗陕坝镇红星村和临河区八一乡,小分队队员们的宣讲既有理论阐释又有故事陈述,既全面准确又通俗易懂,用“身边事”讲实“硬道理”,把“热气腾腾”的理论知识送进百姓心中,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聆听六位老师的宣讲后,我感悟很深、收获颇多。回去以后我要继续带领村民推进‘人人一棵树户户一片林’活动,并以‘田管家’助农合作社为抓手,真正让土地‘活’起来、集体富起来、乡村兴起来。”八一乡八一村党支部书记唐占江说。   杭锦后旗陕坝镇红星村党支部书记乔世林深有感触地说:“聆听宣讲后,我深受鼓舞,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我将利用好村里的优势资源,发展好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小分队来到河套学院报告厅进行了一场青春洋溢的宣讲,鼓励大学生走进乡村振兴大舞台,绽放青春活力,展现青春风采。“很荣幸聆听了六位老师的讲座,作为一名大三学生,我即将步入工作岗位,老师们对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把他们当做一生的榜样,为建设美丽内蒙古贡献一分力量。”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大三学生胡晓雅说。   (综合记者 帅政 郭奇男薄金凤 报道) 编辑:段丽萍

蓝冠测速官网,蓝冠代理_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第18期)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包头市 昆都仑区   月月有“村晚”周周“欢乐颂”   ——包头市昆都仑区和平村“村晚”润泽百姓美好生活案例   一、基本情况   昆河镇和平村地处昆都仑区南部,辖区内一个行政村下设8个村小组,户籍村民6182人,常住人口16318人(含流入人口),整村呈现管辖地域跨度大、流动人口集中、高龄老人较多等特点。和平村深入挖掘村民最喜爱的乡村文艺,通过村民自创的“村晚”,宣传新农村、“新农人”的故事,同时把国家的大政方针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唱给、演给村民群众,还从村里走向市里,从线下走到线上,从“村红”变成“网红”,用最接地气的家门口小文艺,把乡风乡情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大幸福。   二、主要做法   (一)“一年一台戏”变身“月月有村晚”。和平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农闲和重要节庆日,村民都会自发搞文艺演出,其中以“二人台”表演为主。村两委聚拢“二人台”能人,吸纳村里的文艺和文化骨干,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党的惠农政策和村民身边事等创作“二人台”小戏、歌舞、快板等进行演出。2009年春节,首届主题为“谁不说咱家乡美”的“村晚”取得了轰动效应,至此,和平村“村晚”成为百姓翘首以盼的文化活动。村两委将“村晚”作为村里的文化品牌予以打造,形成了以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时间为主要展演节点的月月“村晚”大型演出和周周“欢乐颂”小型演出,让文艺活动贯穿全年。村民创编的《三小子蜕变记》和《文明鹿城话和平》等接地气的民间作品,或单刀直入、或潜移默化地将文明理念融入其中,让文明乡风入脑入心。   (二)留住“泥土味”打造“青春版”。和平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年轻人,让他们为村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是村里发展进步的大事。村党委高效利用“村晚”形成的品牌效应,通过组建广场舞队、走秀队、腰鼓队、军乐队等,探索更多既保留“二人台”小戏“泥土味”的文娱作品,又结合时尚流行趋势,打造出“青春版村晚”,提升“村晚”线上线下影响力。近年来,村里的年轻文艺骨干,将村民致富经、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编成接地气的说唱、脱口秀、视频段子等,除了参与排练演出,还利用新媒体手段在线上传播。如今,村里很多人在这些青年人的带领下成为了短视频制作高手,并且常年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号上发布和直播。村里最典型的年轻文艺骨干杨香,身边聚拢了十多个小伙子、小姑娘,他们创作的作品《村晚的故事》转赞评上万。青春力量的加入让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方式,实现了“村晚”从家里、村里飞到更远的地方,也让和平村青年的精神风貌和“爱家乡作贡献”故事影响更多人。   (三)细作“大篷车”深耕“小分队”。2016年,村党委将二人台队、广场舞队、走秀队、腰鼓队、军乐队五支队伍进行了整合,形成了5支“村晚大篷车——文艺志愿服务队”,以“村晚”节目创编为抓手,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走进村小组、村集体企业和周边社区,把居民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融汇到演出中,充分保证了每月“村晚”节目的品质。“村晚大篷车”,可以实现稳定的中型演出,但还是不能渗透到部分行动不便、高层住户、残疾人等特殊情况的人群中。针对这一问题,成立48支“村晚暖心小分队”,这些“文艺轻骑兵”一边开展爱心助老、助残、助困等公益活动,一边将“村晚”优质节目和精神文明宣传有机糅合,形成一支支独特的文艺志愿服务力量。   三、主要成效   和平村“村晚”经过14年的传承与创新,已经发展为广场舞队100余人、坐腔队60人、走秀队30人、腰鼓队70人、军乐队40人的基层文艺群体,队伍创编的文艺节目因为新颖独特,成为远近闻名的“村红”节目,还从和平村走向包头市市区以及周边的旗县区,走进鄂尔多斯的东胜区、准格尔旗,以及乌海市、榆林市等地。14年来和平村“村晚”系列活动演出730余场,受众群众达11.3万人次。近年来,“村晚”演员们通过排练和演出在抖音和快手上直播的方式,第一时间展示开展过程,在线观看人数达10余万人次。自编自创的作品《夸和平》、快板《和平村》、快板加表演说唱《说村情》、二人台小戏《观花》等浏览量超过10万。2010年,和平文化站被命名为包头市首批先进综合文化站;2016年,和平文化站被评为包头市优秀文体组织;2017年,荣升为四星级文化站;连续两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文化站》荣誉称号,自创作品在包头的文艺演出中多次获奖。   四、推广理由   一是“村晚”文化大餐坚守“三味”。和平村“村晚”,百姓喜欢这道“大菜”的原因就是“有人情味”“有时代味”“有乡土味”。正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平村“村晚”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文明新风尚的有力传播者,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示范者、推动者,更成为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的优秀代表。   二是“村晚”“出圈”思想“不出圈”。和平村“春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严控方向,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提升等,引领群众心向党、跟党走,让文明之花在乡村治理中结出硕果。   三是“村晚”欢愉背后是传承。和平村“村晚”一直坚持村民自己的“村晚”理念,把“村晚”的主动权交给村民,精准地抓住本村乃至本地区的热点事、关心事,自编自演自赏,每个节目演到人们的心坎上,不断增加村民的凝聚力,让优秀的乡风民情滋养自身,形成家风,受益后代。 编辑:段丽萍

蓝冠1956代理,lg蓝冠_【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赤峰马鞍山林场守护者:会一如既往将这片青山守好

  中新网赤峰8月25日电(马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的马鞍山林场,经过几代林业人的奋斗,从建场之初森林覆盖率不足20%,到现在的95.2%,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变成如今的绿地海洋。近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采访团来到马鞍山林场。   马鞍山林场。马壮摄   马鞍山林场始建于1962年,地处燕山山脉七老图山脉东麓,是一个以管护为主的生态经营型林场。具有“塞外小黄山”美誉的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坐落于林场管辖范围内。现在,林场人工林面积达到6.6万亩,在祖国北疆筑起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马鞍山林场场长初光明。马壮摄   为了将林场更好地保护起来,马鞍山林场近年来加强了有害生物的防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树上挂着诱捕器,用于检测林区虫型,据介绍,管理人员一旦在诱捕器中发现虫子,就会立马采取相应措施。“每年我们(林场)的防治都在三万亩以上,森林的病害率在千分之四以下,从建场至现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森林病虫害。”马鞍山林场场长初光明说。   除了有害生物的防治,森林防火也是护林的关键所在。马鞍山林场全年都处于防火期,尤其是在每年的9月15日至次年的5月15日是林场的重点防火期。据初光明介绍,马鞍山林场采取“天、地、人”的方式进行森林防火。“天”是指远程的监控设备,“地”是指林场的工作人员巡逻、采取先进的设备守护林场,“人”是指被划分为22个网格,每一个网格中明确一名责任人。   每年清明都是森林防火的重要时点,今年清明期间,林场倡导文明祭祀方式,提倡“用鲜花换祭祀者手中的纸”,当地老百姓们纷纷支持文明的祭祀方式。   这些年来,在林场工作人员的不断地努力下,马鞍山林场在清明祭祀期间已不见烟、不见火,极大程度上消除了火灾隐患。   因为多年来的有效治理和护林,马鞍山林场的生态得到了改善,林场也开始尝试发展旅游业,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林场希望能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初光明说,像杏鲍菇、木耳等,适合这里的自然地理环境,它们在林场的实验示范种植都非常成功。   不仅仅经济作物生存较好,在最近一次的种子资源普查种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绶草,在马鞍山林场被发现。有专家惊叹,已经有二十年未曾见过这类保护植物。据专家分析,在此发现绶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林场这些年生态环境变好了,其次是林场对植物的保护较好,未曾有人为干预生长,所以绶草才能在林场茁壮成长。   八月的马鞍山林场,一片片森林尽收眼底,这一片绿地海洋正因为有林业人的坚守,使得这片荒山变成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初光明提到,马鞍山林场会一如既往将这片青山守好。 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