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帅政)4月19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内蒙古自治区交办第25批涉及环境领域群众举报案件共80件。按数量排序分,赤峰15件,呼伦贝尔10件,呼和浩特、包头各9件,鄂尔多斯8件,兴安盟、巴彦淖尔各7件,乌兰察布6件,通辽4件,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各2件,乌海1件。 按污染类型分(部分案件涉及多类污染),涉及生态破坏46件,大气污染17件,水污染15件,噪声污染10件,土壤污染10件,辐射污染1件,其他污染4件。 以上案件,均转有关盟市和自治区相关部门办理。 编辑:张彦
标签 : lg测速 › 12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自3月份以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巴彦鄂温克民族乡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集中力量持续发力,组织党员干部、村保洁员、志愿者、网格员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对各村主次干道、路边水沟、户内户外、河道等进行全面整治。活动过程中,全体人员紧盯卫生死角,鼓足干劲、提振精神,吹响整治人居环境“春季战役”集结号。乡村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党员干部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真抓实干,通过发放宣传单和微信,宣传人居环境整治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引导群众参与到整治活动当中来,确保整治行动出效果,整治行动常态化。4月15日当天,出动30人次,清理陈旧垃圾5处,清理路两旁杂草约2公里。 巴彦鄂温克民族乡党委书记于庆东介绍,下一步,将继续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持续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细化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措施,督促卫生常态化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激发群众对参与环境卫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环境卫生人人抓”的良好氛围,创造优美宜居生活环境,共建美丽家园。(蒋希武) 编辑:陈玲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帅政)4月15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内蒙古自治区交办第21批涉及环境领域群众举报案件共96件。按数量排序分,呼和浩特16件,呼伦贝尔15件,鄂尔多斯12件,乌兰察布10件,兴安盟、通辽、赤峰各9件,包头、巴彦淖尔各5件,锡林郭勒盟3件,阿拉善盟2件,乌海1件。 按污染类型分(部分案件涉及多类污染),涉及生态破坏56件,大气污染23件,土壤污染15件,水污染11件,噪声污染8件,其他污染10件。 以上案件,均转有关盟市和自治区相关部门办理。 编辑:张彬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志贤)日前,内蒙古财经大学联合包头市人社局举办了“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暨‘直播带岗’”线上招聘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与包头市人社局及包钢(集团)公司、包头稀土研究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等企业共同参加了线上访企拓岗促就业座谈会。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为此,自治区教育厅在全区高校启动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通过行动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书记、校(院)长以及校领导班子成员示范作用,带动学校全员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专项行动将持续至8月底。 据了解,专项行动中,自治区教育厅将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区内外优质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就业,充分调动自治区高校教学、科研、校友等资源,搭建就业合作渠道等。各高校将建立健全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充分吸收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为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改革、招生计划安排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依据,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各高校将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治区教育厅将组织不少于20所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赴区内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走访调研,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对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就业状况和就业形势,制定实施方案。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书记、校(院)长正职共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的高校,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要把走访用人单位作为深化供需对接就业育人的重要内容,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 编辑:孟捷
近日,莫旗人民法院组织立案、审判、执行等多条战线负责人走进莫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提供“春风行动,送法上门”服务,为企业解难纾困。 活动中,莫旗联社相关负责人将莫旗联社目前涉金融案件的基本情况、案件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详细介绍。大家紧紧围绕金融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中有关文件送达、诉讼周期、财产保全等问题进行讨论。 莫旗人民法宣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务之急是对莫旗联社目前执行案件较多的问题进行解决,要求对处在执行时效之内的案件进行有效推进,确保执行完毕;同时逐步化解多年积压的涉金融案件。莫旗法院将派驻工作人员,成立“涉金融矛盾化解中心”,通过诉前调解、仲裁、司法确认等多种形式,多元化解金融矛盾,有效提高案件处置效率,营造浓厚的诚信金融氛围。 莫旗法院与联社双方都要加大《呼伦贝尔市关于依法集中清收处置银行业不良贷款的联合通告》文件的宣传力度,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案,力争办理几起具有影响力和法律、社会效果较好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提高威慑力,从而净化莫旗金融信用环境,切实维护莫旗金融市场有序健康发展。(郑 明) 编辑:郭伟伟
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实现“双提高” ——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强调:“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内蒙古干部群众牢记嘱托,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切实守护好内蒙古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 乌梁素海,是内蒙古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这里湖面如镜,芦苇像一朵朵冰花绽放;赤麻鸭、白骨顶、绿头鸭等或卧于冰面,或栖于苇荡,或翱翔天空。 经过综合治理,乌梁素海生态环境逐步改善,2021年水域面积保持在293平方公里,水质总体好转,湖心断面水质由2015年之前的劣五类提升至四类。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的全方位变化,是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要求,所有领域、所有区域、所有产业、所有行业都要向此聚焦发力,各项重大目标任务、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都要依此布局展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坚持底线思维,内蒙古自治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去年我们统筹考虑主体功能区定位和东、中、西各盟市资源环境禀赋,合理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划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四大类19个片区,完成12盟市中心城区、120余个开发区和680多个苏木镇开发边界测算,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保障。”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厅长赵大勇说,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东部盟市把保护好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作为主要任务,中部盟市立足产业基础和产业集群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西部盟市重点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荒漠化治理。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将立足东、中、西各盟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区、农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三大空间格局,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培植绿色发展优势。”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龚明珠表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 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内蒙古制定“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线一区两带”的总体布局。 “‘一线’就是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主要山脉构成生态安全屏障的‘脊梁’和‘骨架’,‘一区两带’就是黄河重点生态区、大兴安岭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三大战略空间。”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郝影说,这一总体布局涵盖内蒙古重要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城市生态系统,“以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乌梁素海犹如一颗明珠,镶嵌于黄河“几”字形顶部的巴彦淖尔地图上。过去由于自然与人为等原因,内蒙古“一湖两海”之一的乌梁素海水域缩小、水质变差。问题的源头,在岸上。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行动方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增效,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巴彦淖尔市代市长王志平说。 坚持把保护黄河母亲河摆在突出位置,巴彦淖尔市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在乌梁素海流域上游高标准推进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在城市建成区和工业园区加快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在湖区及周边实施内源治理,开展乌拉山受损山体修复和乌拉特草原生态恢复…… 2021年,乌梁素海水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草原、乌拉山等治理成效开始显现。从保护一片湖到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乌梁素海成为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缩影,更为内蒙古其他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经验。 2021年,内蒙古“一湖两海”中的呼伦湖、岱海共实施系统综合治理项目20余项,水面面积均保持稳定,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五类标准。 在锡林郭勒草原,东乌珠穆沁旗牧民孟克巴雅尔说起自家牧场变化,满面笑容,“通过草畜平衡、划区轮牧,发展智慧牧场、改良育种,现在不仅草长得好,牛羊也长得壮。” 锡林郭勒草原占内蒙古全区草原面积近1/4。“我们坚持把保护草原生态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推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降低草场使用强度,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同时严格禁止在草原上乱采滥挖、新开露天矿山。”锡林郭勒盟盟长罗青表示,到2023年,锡林郭勒盟所有在期露天矿山将全部建成绿色矿山,同步完成全部历史遗留废弃采坑治理。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开展破坏草原林地问题等专项整治,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 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六成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占地近5万亩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犹如一片蓝色光海。2021年6月,基地5个光伏项目区全部并网发电成功,年发电量达2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8万吨、减排粉尘45万吨。“基地采用‘林光互补’模式建设,可有效治理6万亩沙漠,未来可实现现代能源经济、沙漠生态治理、沙漠农林牧业、沙漠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基地运维负责人孙国东介绍。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强化源头治理,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推动能源基地绿色低碳转型。截至2021年底,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达到5370万千瓦,居全国前列,全区超1/3的电力装机和近1/5的全社会用电量来自新能源。“我们将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两至三年内新增新能源装机5000万千瓦,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新贡献。”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局长王金豹表示。 在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以“绿氢”为引领的“风光氢储”重型卡车产业集群落地生根。 “‘绿氢’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可提高风光电的就地消纳能力。2022年4月动力电池项目实现量产后,可每年为超过3万辆电动重卡提供动力。”鄂尔多斯市代市长杜汇良表示,鄂尔多斯市将全力打造新能源发展高地,“加快‘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破立并举、加减并做,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内蒙古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六成,“一煤独大”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变。 加快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内蒙古正全力以赴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陈沸宇张枨《人民日报》( 2022年02月13日第01版) 编辑:孟捷
“一辆货车冲下了路基,求助!”正月初八,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公路养护中心职工刘小龙在微信工作群看到同事发来的消息,顾不上休假,二话不说穿上衣服就往外走。“救援原本不在我们的工作范围内,但是我们要互相帮助。你帮我我帮你,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才能更温暖。”像这样说走就走的义务救援,刘小龙和他的同事们一年之中要经历无数次。 “西乌旗的冬天非常寒冷。经常刮白毛风,甚至有雪灾。春节期间,公路保通保畅就是我们的职责!”刘小龙站在半米厚的雪堆里说。 春节期间,巴拉嘎尔高勒镇公路养护中心积极组织动员全体干部职工通过加强日常养护巡查和出动养护清扫车辆积极开展春节期间道路养护工作。 春节长假期间,中心养护职工加强路面保洁和路域环境卫生整治,及时处治影响车辆通行安全的路面病害,维修公路安全设施,路面干净整洁,公路技术状况良好。同时加强值班值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利用政务综合平台和值班电话及时处置了春节期间出现的突发事件。(记者 张慧玲 摄影报道)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公安局11日发布消息,该局破获一起公安部督办的毒品案件,打掉一个特大跨省贩毒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查获毒品海洛因2400多克。 2021年3月初,包头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发现呼和浩特市的毒品犯罪前科人员史某某与多名吸毒、贩毒人员联系密切,活动轨迹异常,且收支明显不符。经综合研判,民警认为史某某有重大犯罪嫌疑,于是围绕其全力开展工作。 这是民警查获的毒品海洛因。(受访单位供图) 民警发现,史某某及其妻子贾某某频繁出入某小区,且每次都携带一个背包,疑似筹集毒资。同时,史某某当时频繁地与一名来自陕西的黄姓男子联络。民警判断双方极有可能要进行毒品交易,且数量巨大。 2021年4月5日凌晨1时左右,史某某夫妇拎着一个黑色袋子回到家中。10分钟后,他们从家中走出,各拎了一个编织袋。此时民警立即实施抓捕。随后,民警在周围进行地毯式搜索,于20多分钟后在一处停车场内发现嫌疑车辆,将陕西男子黄某安、黄某军抓获。 这是民警查获的毒资和毒品海洛因。(受访单位供图) 据办案民警介绍,史某某夫妇回家所拎黑色袋子装的是从黄某安、黄某军手中购买的毒品海洛因,共2416.6克;他们再次出门时,两个编织袋装的是毒资,共275万余元。 民警乘胜追击,很快又抓获了该贩毒团伙骨干成员郑某某,缴获毒资25万余元。2021年9月底,民警前往陕西省开展相关工作。经侦查,摸清了黄某安、黄某军上线的活动规律。同年11月22日,民警在贵州一举将毒贩陈某某、罗某某抓获。(记者刘懿德) 编辑:孟捷
翻看儿子儿媳的婚纱照,老两口一脸幸福。 一副喜字,两顶灯笼,干干净净的院子挂满小彩旗,一股炸油糕的香味扑鼻而来。 春节前夕,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毕克齐镇水磨村村民刘天福、张美清两口子正在厨房里忙乎,准备着春节的吃食。 看到记者到来,刘天福放下手里的活儿,掏出一盒“红双喜”挨个发烟,张美清则忙着沏茶倒水。 今年57岁的刘天福面色黝黑,挂着舒展的笑容。不等记者发问,他就开门见山:今年我家就有两件喜事! 刘天福是毕克齐镇水磨村土生土长的农民,2000年以前,他的家境不好,一家4口住在2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孩子们都上学,开销大,家里种了10亩玉米地,收入微薄。 “那时候的日子别提了,一伸手就能够着房顶,吃一顿白面条都挺稀罕!”老刘说,“我家的光景改变还要从村里实施‘一村一品’开始说起,那时候村党支部调整村内种植结构,把发展大葱种植作为村里的主要方向,我从那时起开始起早贪黑种大葱,当年就尝到了甜头。” “这第一件喜事嘛,今年1月2日刚给儿子娶了媳妇。”说完老刘指了指挂在墙上的婚纱照,听见记者夸奖儿子儿媳精神好看,他一脸满意。 “城里房价高,还好赶上这两年大葱行情不错,攒下了买房首付款,孩子自己也努力,去年在城里买了房。” “第二件喜事,是大葱一斤最高的时候上到了一块九。”老刘算了一下,以前种玉米,一亩地能收入1000来块钱,去年种了10亩大葱,一亩地大概产一万斤,一年纯收入能挣10万多块钱。 “今年,我们两口子商量了,想着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种植大葱,还想着养些牛羊发展养殖,存一些钱给孩子们减轻点负担。”刘天福说。 家有喜事的不只是刘天福,同村的张成富看到家乡近几年修新路了、改供水了、规模种植了,他也心动了…… 今年61岁的张成富从二十七八岁就开始有盖新房的想法,由于收入低一直没盖成,30年了,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这就是我盖的新房,夏天那会儿刚盖起来的,我过完年准备内装修,你们看我这个房盖的还可以吧,准备这边做客厅,那边做个卧室,等房子装修好了欢迎你们再来。”张成富说。 同样,让张成富梦想照进现实的是得益于村里发展大葱种植。2017年,张成富结束打工生活返乡,加入了种葱的队伍。如今,每亩地1万多元的收入让他不仅盖了新房,还买了车。 过上了好日子,张成富说,这都要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好政策!未来,他还盘算着发展机械化耕种。 “水磨村种植大葱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无论葱的品质还是口感都好,在呼市、包头、鄂尔多斯这一带口碑好,一直供不应求。”说起大葱种植,水磨村党支部书记刘春友接过了话茬,2018年7月水磨村大葱批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全村种植大葱600多亩,喜获丰收,行情也不错,大伙儿收入可观。今年,我们村两委也专门进行了研究,准备把大葱作为水磨村特色主打产品。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00亩。二是以党建为引领,在大葱加工上想一些办法。现在已经争取到国家资金125万元,计划和企业合作,把大葱加工的项目做起来,真正做到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一条龙,通过大力发展大葱产业,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文/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杨鑫) 编辑:张彬
犒劳一年的辛苦奔波,一家人团圆相聚……年夜饭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一直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吃”字此时被赋予了神圣使命,充满了年味儿的欢乐祥和,承载了亲人间的情感交融。春节在即,大家一起来探探顶级名厨吴志强家的除夕盛宴。 精致的家宴 听听八大碗的故事 春节将至,年味儿渐浓,家家开始置办年货,筹划年夜饭吃点啥。对饮食典故如数家珍的吴志强,带记者回顾了民国时期老绥远过年的饮食风俗。 “八大碗是老绥远年夜饭的主旋律,只不过那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八大碗只有有钱人家能消费得起。老百姓家里过年,一般就调个豆芽当凉菜,加点菠菜、海带、粉丝,来道炝拌绿豆芽,一样乐乐呵呵过大年。”吴志强表示,正宗八大碗中,讲究有羊、有牛、有鱼、有鸡、有猪,食材汇集水陆珍馐,牛羊肉的肉质、部位关乎成败,制作手续精细,起码耗时两天,充分体现内蒙古本地饮食文化和膳食习惯。 八大碗也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在吴志强传承的绥远将军府菜系中,八大碗有炖羊肉、炖牛肉、黄焖鸡、红烧鱼块、羊肉酿茄子、扒肘子、一品丸子、八宝饭,在旧城则对食材进行了改动,以牛羊肉为主,托县的八大碗则加入了炸糕元素。 传承老绥远味道 很多年轻人都以为呼和浩特老菜太过油腻,吴志强表示,一方面是部分餐饮从业者对老菜的处理方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源自于时代变化下,中国人告别了过去渴望油脂的朴素念头,开始在味觉、营养搭配上有了更高的追求。 对此,吴志强对八大碗进行了改良,扒肉条内加入长山药,炖鸡加入美味菌菇,炖牛肉加入萝卜,丸子内加入豆腐碎、菠菜、胡萝卜、木耳丁,用清爽的素菜卸掉肉的油味,从而让食材融合出更高层次的味觉。 名菜一品丸子 曾是名厨“星二代” 吴志强的父亲吴明是全国著名特一级烹饪大师。据吴志强口述,父亲吴明上世纪40年代在绥远将军衙署为傅作义、董其武做私厨,此后更是在全国大赛中荣获多项金奖,培养出了一批批烹饪技术人才。作为知名“星二代”,吴志强进入餐饮业后,不少人眼睛都盯着他,想衡量衡量他有几把刷子,让吴志强倍感压力。 “刚工作的时候我炒了盘过油肉,父亲冷眼过来,拿筷子扒拉两下,一口未尝,抛下一句‘还差得远呢’后扬长而去。”至此,吴志强努力苦学,精进技艺,最后在一次烹饪比赛上大显身手,炒菜端上来,色香味俱全,让现场紧盯着他比赛的其他选手心服口服,同时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就此正式子承父业。 如今,吴志强已是资深级中国烹饪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吴氏家宴被认定为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家人其乐融融 一家人都热爱烹饪 吴志强笑着告诉记者,作为名厨世家,一家人都热爱烹饪,连小孙子都会踩着小板凳颠勺炒菜了。 今年的年夜饭菜单,吴志强已经拟好了,肉菜有烤羊腿、酱骨头、手把羊肉、酱牛肉、酱肘子,海鲜有年年必备的葱烧海参、烧鱼肚,甜口菜有拔丝奶皮,还有羊肉酿茄子、鸡丝银针、过油肉木耳、拌豆芽等,其中鸡丝银针的“银针”来自于掐头去尾的绿豆芽,非常考究。此外,过年吃饺子也是北方人永恒的传统,猪肉、羊肉两种馅的饺子,将在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中,包好下锅,为除夕落下完美注脚。 吴志强家今年的年夜饭暂定有十二三个菜,堪称玉盘珍馐、海陆交错,这并非是名厨的炫技心理,而是年夜饭承载了血浓于水的家族情怀。“我家有两个大兄哥,身体不太好,我心想过年他们家就别操劳了,年夜饭都来我们家吃,我们一家人就给操办了,大伙热热闹闹把年给过了。”吴志强告诉记者,年夜饭吃得不仅是味道,更是一份凝聚团圆和祝福的真情。吴家的年夜饭将有十四五个人前来用餐,而这样的情形已经连续5年了,以后也会继续保持下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郝儒冰 编辑:郭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