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1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共担北疆文化新使命 共创哲学社会科学新发展

  7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召开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传达了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围绕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座谈交流。会议由院党委书记简小文主持。院长包银山、副院长刘满贵出席会议,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简小文传达了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关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工作目标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的主要会议精神。他指出,要深刻认识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社科院要当好“北疆文化”研究阐释“领头雁”,在总体谋划上突出新站位、在学术研究上拓展新领域、在成果转化上体现新思路、在运作机制上出台新举措,努力建设成为传承创新“北疆文化”的重要高地、推广展示“北疆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平台,让更多“北疆文化”学术成果不断涌现。要站在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向全社会宣传内蒙古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文化,突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厚重感。要打开格局,以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为带动,通过设立“北疆文化”系列研究项目和召开理论研讨会,联合区内外科研力量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持续产出精品学术成果,在中央和自治区媒体上积极发声。   包银山总结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提出要尽快出台内蒙古社科院推进“北疆文化”品牌建设近期工作计划。一要抓紧成立一支研究队伍,以“北疆文化”中的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作为研究对象;二要撰写署名文章,把统领性概念、时代价值、当代意义研究透,在权威媒体上发布;三要推出一批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阐释文章,在自治区主要媒体、院四刊和融媒体平台上发表,发挥社科院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四要筹办一期高端论坛,通过筹办全国性的“北疆文化”论坛,广集众智、广谋良策、广聚共识,提高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五要起草一部实施方案,从提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角度,梳理基本框架,策划好顶层设计,制定五年研究规划。此外,还要组织调研团队到兄弟省市调研,借鉴区域性文化品牌打造经验;以当代视角重新审视、研究梳理原有工程项目,同“北疆文化”相结合相衔接相促进;召开小型研讨论坛,在辩论中相互启发,建构和界定相关概念;研究阐释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和说明,重点研究《决定》中的新提法新要求。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界定“北疆文化”内涵外延,“北疆文化”研究的着重点、突破口、切入点和需要坚持的原则,以及自治区和社科院如何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为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民族研究所所长娜仁其木格研究员、“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范丽君研究员、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永利研究员以书面形式提交了意见建议。   看看专家怎么说——   草原文化研究所康建国研究员:做好“北疆文化”这一内蒙古地域文化研究,要成立专门机构,配备相应人员,积极申请设立“北疆文化研究”重大社科基金工程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并做好其他工作;要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包括理论阐释、专题研究和打造学术平台《文化北疆》集刊;要有基本工作设计,也要有未来发展方向,即打造一个“北疆文化”科普基地,并逐步开展工作。   历史研究所翟禹副研究员:一是要启动“北疆文化研究工程”,充分利用社科院现有的科研优势,在“北疆文化”品牌的新时代文化视角统领下,进一步走深走实、做大做细。二是要把学术成果的普及、宣传和阐释,作为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工作来抓。三是要率先编纂《北疆文化史》,系统梳理“北疆文化”的发展历史进程,理清脉络,讲清楚“北疆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时代发展前景。   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王海荣研究员:一要打造具有可视性的“北疆文化”品牌,强调视觉上的通达性。二要打造具有互动、参与性的“北疆文化”品牌,要吸引大众参与,最大程度地焕发品牌价值。三要打造具有传播性的“北疆文化”品牌,能“瞬间”吸引大量关注并借助高科技手段在各个媒体渠道快速传播。四要打造具有联动性的“北疆文化”品牌,成果涉及领域广,各领域的关联度密切。   历史研究所所长全荣研究员:内蒙古社科院作为“北疆文化”研究的主力军,要明确“北疆文化”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和界限,明确其时空范围;要在解读阐述“北疆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路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方面写文章;要以丰富的史实、严密的逻辑,证明各民族始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不易真理;要借助“北疆文化”平台打造各类数字化服务,出版系列古籍文献;要运用多种传播渠道,传播和推广“北疆文化”,确保“北疆文化”讯息能够达到目标受众并产生共鸣。   语言研究所所长萨日娜研究员:内蒙古社科院应以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北疆文化”建设新理念为契机,凝聚智慧和力量,认真总结建院以来取得的各方面重大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自治区新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部署,提高政治站位,推进院科研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开设和发展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兴学科和综合性学科,为自治区“北疆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支撑。   文学研究所所长树林研究员:自治区党委提出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营造凝心聚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浓厚氛围。这是自治区党委围绕“两件大事”提出的文化建设方面的新的重要思路和行动目标。“北疆文化”内涵丰富,我们应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以红色文化为突破点,以古籍文献为切入点,将宗教中国化视域下的北疆佛教文化和生态文化纳入到“北疆文化”,举办多场“北疆文化”研讨会,扩大影响力。   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其乐木格研究员:内蒙古社科院应从学术队伍建设、学术平台建设、资料成果建设三个方面开展“北疆文化”研究工作。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草原文化”研究学术平台,建设新的学术平台;依托相关“工程”“论坛”等载体,发表、出版一系列高质量学术著作、普及读物、系列论文等。   ​   历史研究所刘春子副研究员:要从历史层面梳理“北疆文化”的源流、脉络,从社会层面探析“北疆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机制,总结“北疆文化”的物质基础、价值内核与特质,提炼“北疆文化”发扬光大的亮点与支点。以北方各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为对象,搜集文本、金石、影像等文献,整理出版《北疆文化丛刊》,编纂推介科普书籍。持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场,结合现实需求,针对“北疆文化”的资源整理、再生产、国内外推广等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调研报告。   科研管理处吴英达副处长:开展“北疆文化”研究,要召开区内专家座谈会、高端专家论证会明确“北疆文化”内涵,成立课题组转化会议交流成果;要设立《北疆文化研究》项目,成立项目核心团队,迅速推出系列理论成果,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成果影响力;要吸纳新进博士,吸收院外力量,组建黄河文化研究所(中心),为“北疆文化”研究提供学科支撑;要成立“北疆文化研究院”,并建议研究院办公室设立在内蒙古社科院。 编辑:贾小燕

  本网6月5日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国萍)“免证办”即免带实体证照办事,为大幅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自治区药监局近日将区本级78项涉及药品“免证办”审批事项的1473份申请材料简化了254份,精简率达到17.2%,让企业在药品监管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中免于提交实体证照材料成为现实。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自治区药监局按照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要求,于4月28日完成了自治区药监局“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的一证一接口的办证授权信息留痕工作,实现与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于5月10日完成自治区药监局“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的共享使用工作,为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药品领域78项业务均已实现“免证办”,9月底前实现全区药品监管领域涉照事项全部“免证办”。 编辑:章颖慧

【镜鉴文明】“画”说文明 —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2023第75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包头市·石拐区       编辑:宝华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帆)为了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2022年至2023年前四个月,通过调整地方水利建设基金计费依据及下调基金征收与计费标准,我区为相关缴费人送上27亿元“政策红包”,进一步减轻了缴费人税费负担,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其中,2022年我区在纳税人申报销售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因调整地方水利建设基金计费依据,全区水利建设基金同比减收超过20亿元;2023年下调计费标准后,截至今年4月底,我区水利建设基金同口径减少近7亿元。从目前情况看,2023年全年,此项基金预计减收超过10亿元,为大量从事批发零售、生产经营的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   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是主要用于地方水利建设的政府性基金。长期以来,内蒙古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按照缴费人月销售收入计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自治区财税部门结合区情,通过问需于民、问需于企,在统筹考虑缴费人负担和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基础上,发文明确调整征收与计费标准,即:从2022年1月1日起,我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由按照月销售收入的1‰(银行、保险业按上年利息收入的0.6‰)征收,调整为按照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合计数的1%征收(不含自然人),2023年度进一步下调至按两税合计数的0.5%征收。 编辑:贾小燕

  本网包头4月21日电(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格日勒图)一季度,满都拉口岸过货量达112万吨,同比增长396%,进出口货运量均超过去年同期货运量。   今年2月6日,自蒙古国TT矿至杭吉口岸的煤炭,在完成铁路运输后,再经过公路短途运输顺利“吊装”进入满都拉口岸完成通关作业。这是蒙古国宗巴音-杭吉铁路建成后,首批经该条铁路进口的蒙古国货物。该条“公铁”联运通道的运行,为满都拉口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月24日,自治区口岸管理办公室函复,同意支持满都拉口岸创建绿色智能陆路码头试点,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强有力支撑。   “自去年以来,我公司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但进口量持续增长,这得益于包头海关推出的各项便捷通关服务。”内蒙古元北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口岸业务负责人贺西格图说。   记者了解到,包头海关不断优化集装箱“吊装”作业模式,压缩作业环节5项。深化“以箱代储”改革,增加15万吨静态储煤量,破解口岸仓储空间不足难题。开展煤炭进口“零关税”政策宣讲,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推行“提前预约+预约通关+集中查验”等便利化措施,实现“零延时”查验、“零等待”通关,口岸过货量稳步上升。今年3月份,满都拉口岸进口矿产品突破50万吨,创口岸开关以来单月进境货物历史最高纪录。   满都拉口岸距离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均约290公里,是呼包鄂城市群唯一向北开放的陆路口岸。近年来,达茂旗锚定打造千万吨级境外大宗矿产资源进口专用通道发展目标,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推动满都拉口岸建设实现新发展。 编辑:章颖慧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启动“上市二十周年”系列主题活动

  二十年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在境外成功上市,创下当年全球最大的IPO项目纪录,并在三年后回归国内A股上市。上市20年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保险姓保”“保险为民”的初心使命,秉持“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核心企业文化理念,始终坚持做美好生活的“守护者”、美丽祖国的“建设者”,与时代共进,与时代共荣。   二十年间,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个人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保险产品、尤其是对寿险产品的需求上涨,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以“同心二十载聚力新征程”为主题,拉开系列活动的帷幕,回顾成长历史,擘画未来新蓝图。   感恩相伴,启动“守护行动”   20年栉风沐雨,20年砥砺奋进。   与国家、社会、广大客户拥有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期许。上市20周年之际,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于4月6日正式启动“健康守护”“财富守护”“幸福守护”专项守护行动,与广大客户分享共同成长的荣耀与硕果,感恩20年来的长情相伴。   ​健康守护行动:织牢保障,为健康护佑。健康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守护广大客户的健康是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展初心。上市20周年之际,公司持续丰富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立体式织牢广大客户的个人保障网和家庭保障网,将推出保障功能更丰富的重疾保险产品组合、更多元的医疗保险产品,包括为陪伴与支持国寿的老客户推出的“相伴福”系列保险产品。同时,公司还将推出“国寿健康小课堂”“听名医,讲免疫”系列直播等活动,以生活点滴为本,温暖贴心守护客户的健康生活。   财富守护行动:安心落意,为财富护航。财安方可心安。丰富和优化产品供给,帮助客户守护财富安全。上市20周年之际,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之外,特别推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国寿“鑫民保”两全保险,更好地满足广大客户长期养老保障需求。公司还将不断推出新的人寿保险产品,丰富客户更加多元化的保险需求。   幸福守护行动:美好与共,为幸福喝彩。幸福生活是人生奋斗的目标,守护幸福是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客户服务的努力方向。上市20周年之际,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升级VIP客户服务体系,丰富客户服务权益,积极构建大养老、大健康生态体系,拓展服务边界,丰富多元综合金融保险服务,完善保险服务链条。以客户为中心,建设“保险+”服务体系,构筑守护客户幸福的安全网。为客户规划“保险+”幸福计划,更好地满足客户在医疗、康养和保险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为幸福加油喝彩。   “二十年”与时代同发展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这二十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二十年,也是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茁壮成长的二十年。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的变迁,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历经股改上市、经营管理体系改革、鼎新改革、八大工程等重大发展。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实现了保费收入由不足1500亿到6000亿元平台、内含价值由900亿到1.23万亿、总资产由3287亿元到5.25万亿、投资资产规模由2792亿元到5.06万亿元的重大跨越,实现了长险有效保单件数从4800万份到3.25亿份、年赔付件数从78.9万到1917万、年理赔金额从28亿元到515亿元的巨大提升。   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一代代国寿人高举创业创新大旗,为服务时代大局作出新贡献。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不断增强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功能发挥,有力支持、护航人民美好生活。深度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普惠保险“普”与“惠”,新市民保险服务供给扩围增面。个人养老金业务行业首批落地,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助推共同富裕,助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相关保险业务和投资规模均实现较快增长。   中国人寿连续20年荣登“财富”“品牌”双世界五百强,连续20年跻身“中国500最具品牌价值”前10位。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连续荣获“亚洲最佳寿险公司”“亚洲最受尊敬企业”等荣誉奖项,“相知多年,值得托付”的品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二十年”与客户共成长   二十载时光变迁,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保险消费者的诉求也发生着重要转变,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始终坚持“客户至上守护美好”,打造“幸福国寿”,通过共享、共赢、共建,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满足人民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更高层次的保险需求。   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中国人寿寿险公司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和线上直销方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体验。公司持续完善集中运营、统一管理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触达快、覆盖广、效率高的优势,秉承“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的互联网理念,积极推进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发布多款互联网人身险产品,建立互联网自营平台“国喜保中国人寿保险商城”,实现中国人寿蚂蚁保官方营业厅开业。   通过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综合化经营优势,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积极构建“寿险+”综合金融生态圈,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保险与投资业务协同,深化与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子公司等成员单位合作,在投资项目推介、联合客户开拓等方面紧密联动,创新投资互动新模式。从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出发,构建覆盖全客群的一体化经营平台,在法律法规框架下,联合国寿财产险公司、养老保险子公司和广发银行等开展各类客户协同经营活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优质金融保险服务。   围绕上市20周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深入打造“简捷、品质、温暖”服务品牌,多方位提升客户体验,升级线下客户服务中心及多项线上服务,持续提升保单服务、理赔服务、电话及线上咨询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优化面向老年客户的适老服务,推出体验更佳、使用更便捷的手机应用及线下客户服务中心自助服务,围绕健康、养老领域推出有特色的增值服务及客户活动。   “二十年”绘未来新蓝图   这二十年,是辉煌灿烂的节点,更是扬帆远航的起点。   目前,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已启动布局引领未来发展的新经营策略——“八大工程”。“八大工程”聚焦党建引领、机制优化、营销改革、资源整合、管理创新、生态驱动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以“党建引领筑基工程”为统领,以“人才建设固本工程”为支撑,以“销售渠道强体工程”“综合营销聚力工程”“客户经营金山工程”“政企合作民心工程”“健康养老生态工程”为主体,以“金融科技数字化工程”为基础,深入实施基础再造和难点攻关,积极瞄准新客群、新模式、新能力,全面升级公司发展动能,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大对金融经济工作的重大部署,使保险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时代红利。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以上市二十周年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编辑:贾小燕

    “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一中学餐厅:张贴‘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等宣传挂图,安排专人负责食堂巡视检查。”   “海勃湾区宇乐大酒店:写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倡议书’的宣传牌及‘节约粮食’的桌签,倡导光盘行动。”   “乌海市泊林瀚酒店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料采购、食品加工、供餐服务全过程中厉行节俭,避免过度加工,减少餐厨垃圾,引导消费者按需点餐。”   ……   3月30日,乌海市公布制止餐饮浪费“红榜”企业名单,14家企业榜上有名。   “我们在顾客就餐前一定会提醒顾客杜绝浪费,并提前收取20元押金,在就餐结束后,如果顾客没有剩菜就退还押金,以此督促顾客节约粮食。”乌海市海南区拉僧仲巴比伦时尚自助餐厅工作人员一边指着餐厅内张贴的“勤拿少取”提示牌,一边介绍说。   “点名表扬”只是乌海市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的一个缩影。目前,乌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在开展为期3个月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以“红黑榜”形式每半月向社会公布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正、反面典型。   珍惜每一顿餐食,尊重每一粒粮食。近年来,我区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建立节粮减损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粮食集约节约工作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机关食堂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有力推进各地区各部门节约粮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形成上下一体、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同时,在全国率先将节粮纳入全社会资源节约集约工作中,把节粮作为推进全区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工作的重点领域系统落实。   节粮减损,科技有“粮”策。为了做到优粮优储,全区各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节粮减损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在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农牧场公司105生产队,粮食清选烘干仓储系统正在启动。   “烘干仓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清选、烘干、储存一体化运作。通过手机操控就可以实现测温和监控,水分高的时候,可以把风干仓打开,从而降低水分。”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农牧场公司105生产队队长辛长林介绍说,经过分级筛选后,不同水分、不同品种粮食分等级、分类别存放,不仅提质增值,而且节粮减损,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节粮减损是一场“持久战”,要多“兵种”协同、全链条“作战”。我区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反食品浪费执法监督越来越严格。指导规模以上餐饮服务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负总责,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分级负责的反餐饮浪费责任体系。指导餐饮服务经营者在醒目位置张贴或摆放“不剩饭,不剩菜”“适量点餐,剩餐打包”等文明用餐标语、提示牌,推行“半份菜”“小份菜”等点餐服务,引导消费者按需适量点餐。   节粮减损标准越来越完善。督促餐饮类行业协会商会制定防止餐饮浪费的行业标准,细化制止餐饮浪费的环节和步骤。引导餐饮类社会组织督促会员单位制定杜绝浪费的规章制度,将厉行节约纳入餐饮生产、加工、服务的过程,实现全程节约。   节粮新“食”尚,让每粒粮食物尽其值。从加快农机具更新到推广智能粮仓再到减少“舌尖上的浪费”,“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让端牢中国饭碗更有底气。(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韩雪茹李国萍李永桃实习生王敏) 编辑:石尧

  光影之处,方寸之间,呈现的是内蒙古昂扬向上、感恩奋进的万千气象。4月的北京,春光明媚、万物勃发,在这个美好的时节,“内蒙古印象”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精彩亮相。   “延续不断的山岭、一碧千里的大草原、苍茫的戈壁沙漠……这些旷世奇景与民俗风情的乡韵、时代发展的乐章,今天都出现在由中国美术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内蒙古印象’摄影展的展厅里,充分展现了壮美和美善美、可信可亲可爱的内蒙古形象。”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在“内蒙古印象”摄影展开幕式上说。   摄影之美在于角度的捕捉与图像经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表示,希望本次展览不仅对内蒙古的摄影事业起到促进作用,更能将文艺服务于民的责任担当推广出去,继续秉承初心,弘扬优秀文化,与时代同行,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此次展出的117幅摄影作品,是从区内外千余位摄影家、摄影爱好者的1万余件作品中遴选出的精品佳作。顺着这些佳作,观众开启了一段认识内蒙古、感受内蒙古、爱上内蒙古的全新之旅。   在“内蒙古印象”展厅,观众或细细观摩作品,或一起合影留念,或举起相机拍摄,无不赞叹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摄影作品《孔雀开屏》这几天成了“网红”,它不但出现在“朋友圈”里,也出现在北京市五四大街、美术馆东街等街道上。在摄影师的镜头里,一棵棵高大的松树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绝美的意境,引得市民频频驻足。这幅图片的拍摄者袁广明在“内蒙古印象”摄影展现场介绍说:“这幅作品的拍摄地根河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级市,兴安岭落叶松分布广、耐寒强,镜头下它们就像一个个精神抖擞的士兵。”   内蒙古厚重的文化资源、壮美的自然风光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摄影师们潜心创作,精益求精,用光用影用情怀,记录了新时代内蒙古广袤大地上的美好图景。   “内蒙古印象”摄影展展厅入口处,巨幅摄影作品《奔腾》成为游客争相合影的“打卡地”。北京市民陈先生说:“十几年前我曾到过内蒙古,在我看来,内蒙古的美是让人震撼的,这幅骏马奔腾的景象就是内蒙古美的最好注脚,我一定还会再去内蒙古的。”   这幅图片的主角是蒙古马,蒙古马生活在蒙古高原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特殊的物种基因、严酷的生存环境和遗传的多样性,造就了蒙古马耐寒、耐旱、耐力强的特殊属性。“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赋予内蒙古各族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并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中。   内蒙古的魅力不仅仅是壮美的风光,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摄影展现场,一位小朋友拿出纸笔,现场临摹起了《乐》这幅作品。她说:“我特别喜欢小动物,内蒙古的草原上有这么多动物,我要把它们画下来给我的同学看。”   内蒙古的魅力还在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这里“风”“光”无限好,“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名副其实,“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穿越历史烟云,在“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此次摄影展展出了很多反映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佳作。《绿色硅都》的作者孟和朝鲁说:“这幅作品反映了自治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能够用镜头记录内蒙古的发展和变化,更加激励了我创作的积极性,我将继续用镜头记录内蒙古,用好的作品展示内蒙古,讲好内蒙古故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内蒙古印象”摄影展以摄影艺术作品为载体,生动反映内蒙古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火热实践,真切表达对伟大的党、伟大祖国、伟大时代的深情礼赞。   内蒙古并不遥远,毗邻京津冀,内联八省区,外接俄蒙,飞机高铁公路通江达海,欢迎天南海北的朋友共赴内蒙古,内蒙古将用壮美的风光、斑斓的色彩、洁白的哈达喜迎八方宾朋。(记者 冯雪玉) 编辑:张彬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冯雪玉)117幅摄影作品尽揽内蒙古自然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幸福之美……4月1日,“内蒙古印象”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在为期11天的展览中,这些佳作将带领观众开启一段认识内蒙古、感受内蒙古、爱上内蒙古的光影之旅。   “内蒙古印象”摄影展由中国美术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主办,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中国摄影报社、中共内蒙古兴安盟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给予大力支持。   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如一匹奔驰的骏马,横跃北疆。这里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壮美的自然风光、现代的发展气息、独特的民俗风情,为摄影家、摄影爱好者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他们以镜头为眼、以光影为笔,将内蒙古的山河旖旎、幸福图景永久定格,为中国式现代化标注了内蒙古记忆。   “内蒙古印象”摄影展由“最·风光”“亮·印记”“韵·北疆”三个部分组成。4月1日,中国美术馆与您相约,不见不散。 编辑:贾小燕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志贤 王磊 实习记者 朱媛丽)为抢抓春招关键期,全力攻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3月11日,由自治区教育厅、人社厅共同主办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线下校园招聘活动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与自治区高校硕博毕业生专场双选会同步启动,以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精选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正大食品有限公司以及部分盟市教体局等区内外优质用人单位155家,提供就业岗位5700余个。同时,活动现场还开展了直播带岗活动,搭建了就业政策咨询台、简历诊断服务台等,为应聘者及用人单位提供各类就业创业政策解读及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此次双选会我校计划招聘博士若干名,对收到的简历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后,合格者将直接进入面试,学校将根据成果业绩,为录用人员提供青年公寓、安家费等相应待遇。对于高端和急需紧缺人才,将落实更多扶持政策。”内蒙古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郝镳告诉记者。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届硕士毕业生刘梦瑶说:“毕业后我一直在专心备考,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招聘会,感觉用人单位选择性很多,我已经向感兴趣的单位投出了简历。”   据介绍,自治区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大市场化社会化岗位开拓力度,组织开展不少于50场的自治区级校园招聘活动。同时加大政校企行联动,形成多方促就业合力,为用人单位和广大毕业生搭建供需精准对接平台,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