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4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雅静)8月25日,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高中组乙组联赛揭幕战在达拉特旗第七中学打响。   来自全区的29支球队将在为期6天的比赛中向“主席杯”发起冲击。本次联赛一大亮点为采用升降级赛制,即在高中组乙级联赛比赛中排名前四(包括第四名)的球队将直接晋级到甲级联赛,并且获得最佳阵容的选拔资格。甲级联赛的4支降级队伍将进入乙级联赛阵容。据了解,升降级赛制将常态化,这样的赛制给参赛球队带来了新的挑战。   作为内蒙古校园足球疫情背景下重启的首战,本次比赛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活动设置了检查点、隔离场所,配备了防护用品,宿舍进行了全面消杀,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以保障比赛顺利进行。

  初秋时节,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蒙根塔拉站人头攒动、机器轰鸣,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27年前,集通铁路承载着历史使命,在老一辈铁路人手中,以人拉肩扛的方式诞生,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助力祖国北疆经济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断推进,2019年底,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按下集通铁路电气化及扩能改造工程加速键,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助力。   疫情之下吹响千里“集结号”   集通铁路是连接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重要铁路干线,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途经我区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和通辽市,既有线全长943.3km。本次电气化及扩能改造工程总投资132.2亿元,设计施工时间为4年,项目实施时间紧、要求高、施工难度很大。   就在项目施工紧锣密鼓推进时,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本就工期紧张的施工计划带来巨大挑战。为了减少感染风险,铁路部门采取对工作人员“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的方式,派专人负责施工人员集结,努力降低施工人员跨区域流动的疫情风险。   说起疫情期间的经历,已有15年驾龄的高帅至今记忆深刻:“那段时间,除了上厕所,我们都在车上度过,尽量不下高速、不进服务区。”   高帅是中铁电气化局的一名汽车司机,他的工作是把来自全国各地的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准时接到内蒙古。面对疫情考验,每次出车前,他都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和地区关于新冠疫情的防控要求及政策,为乘车人员提前准备口罩、消毒液、洗手液、红外线体温测试仪等防护物资,并对车辆采取消毒、通风等防疫措施。途中,他与同事引导大家全程佩戴口罩,减少车厢内走动和相互交流,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疫情对施工的影响。   为了最快时间内把施工人员接到现场,高帅和同事们采取“人歇车不歇”的方式交替开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连夜赶路,先后开行2000多公里,跨越鲁、豫、苏、冀、川、陕多个省份,20多个市、县,在6天时间内接回50多名施工人员。   在铁路部门的努力下,来自黑龙江、浙江、陕西、四川等地的建设者迅速向内蒙古草原深处集结,仅用3天,32名管理人员迅速到位,一周内,来自全国10多个省区市300多名建设工人在呼和浩特和克什克腾两个基地集结完毕,保证了4月28日电气化改造的项目开工仪式顺利启动。   像蒙古马一样,吃苦耐劳、一往无前地搞建设   集通铁路电气化及扩能改造作为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项目,项目新建桥梁68座、涵洞267座,其中克什克腾旗隧道、经棚隧道和多伦河特大桥“两隧一桥”工程是项目整体的节点性、控制性工程。特别是全长1474米的经棚隧道,924米都位于沉积沙的包围中,还穿越了2条断层破碎带,结构稳定性几乎为零,不仅需要最新技术才能实现掘进建设,还要时刻面临着隧道塌方、变形的风险,是整个工程中的最难点。   为了攻克沉积沙围岩的技术难关,中铁呼和浩特局集通公司和中铁电气化局成立了12名隧道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专项攻关小组,38岁的四川小伙子姜冲为技术带头人。   攻关组的任务是在隧道开凿前勘测山体和隧道数据,准确拿到隧道地质结构的数据资料。为此,姜冲和组员们每天都用手抬的方式带着GPS和将近一吨重的地质钻机在山沟里穿行。   “山里好多地方汽车进不去,我们只能步行,6个人抬着将近一吨重的地质钻机在山里走,2公里的进山路,我们要走半天时间。再加上山里经常会刮七八级的大风,给我们的测量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姜冲说。   除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更让姜冲头疼的是如何在隧道施工和避开国家重点工业林地之间,寻找最优解。   由于经棚隧道周边是国家重点工业林地,原施工计划中铁路线路下穿林地的方式无法实施。面对新难题,姜冲与团队工作人员经过4个多月的反复实地勘测和技术论证,为经棚隧道量体裁衣设计了“洞内水平注浆和地表注浆相结合”施工工法,施工难题迎刃而解。   经棚隧道向西37公里外,蒙根塔拉站扩能改造工程也是集通铁路电气化及扩能改造的重点工程之一。由于这里的冬季周期长达6个月,冻土难以融化,适合施工改造时间仅仅只有90天左右,铁路部门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路铺轨26.9公里、拆除既有线路5.2公里、铺设道岔26组、土方作业21.7万立方米。   面对作业量大,时间紧等挑战,铁路部门临时调集400余名建设者,推土机、挖掘机、运输车等机械70台同时进场协同作业,采取多工种、多工序相互穿插的24小时平行流水作业方式,保证工期在既定时间内完成。   为了确保通信、信号、电力线缆安全迁出,蒙根塔拉站站改负责人高兵每天要在近10万平米的站场中,连续步行12小时,用不同颜色的彩旗标注缆线走行方向。   “蒙根塔拉站先后经过3次站改,站场下面各种缆线走向错综复杂,而且信号电缆非常集中,这加大了施工难度。”高兵说,为确保工程质量,自己与参建人员跑遍了整个施工现场,经常忙到后半夜。   端上“铁”饭碗,坐着火车奔小康   正午时分,已在经棚镇生活了30多年的夏明,正在蒙根塔拉站施工现场搭建项目指挥部彩钢房。夏明告诉记者:“往年在家种地一年到头只有5000多块钱收入,如今在工地上干一个月就能挣6000多,特别有动力。”   夏明住在离施工地5公里远的村里,是当地的贫困户,平常农闲时经常去赤峰市里打工补贴家用。年初受到疫情影响,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眼瞅着上大二的儿子就要交学费,他心急如焚。今年3月份,当得知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招工向贫困群众倾斜的消息后,他第一个报了名并取得了上岗资格,儿子的学费也有了着落。   集通铁路改造施工建设以来,周边很多贫困户都因铁路施工改造得到了实惠,端上了“铁”饭碗。据统计,参建的各建设单位先后为41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发放工资1.6亿元,租用当地施工设备消费1.6亿元,临近采买施工用料总价值1.27亿元,不仅为沿线百姓带来真金白银,也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克什克腾旗热水镇以优质的地热温泉资源闻名海内外,每年有60多万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为保护好沿线的优质自然旅游资源,铁路部门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过反复论证后,将原改造计划横穿9公里“热水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的方案改为绕行12.3公里的方案,而仅此一项就增加了上亿元建设成本。   “绕行方案虽然增加了工期和难度,但这样的特殊自然地貌是金钱换不来的。”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胡长春说。   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后,日开行旅客列车将由现在13对增至30对,年货运量将由现在的3600万吨提高至8000万吨,列车时速从65公里提高至160公里,全程运行缩短6小时。   届时,集通铁路将成为自治区能源运输通江达海的快速通道和助推国家西部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腰带,沿线13个旗县的人民群众将感受到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沿线旗县土特产、农产品可借助铁路走出去,全国各地的丰富资源可源源不断引进来,草原人民的日子将越过越红火。(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梁亮)

  从黄沙漫漫到草木葱茏,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中国坚持不懈推进防沙治沙事业,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面积零增长,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作出重要贡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外国官员、学者和媒体人士对中国防治荒漠化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钦佩,期待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为世界荒漠化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库布其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布的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亚洲森林面积净增益最高,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中国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目前,中国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占全球森林面积的5%。”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森林面积持续增加,与防治沙漠化的努力密不可分。遥感影像显示,在中国西北版图上,沙海中的绿色,由一点又一点,变成了一片连一片。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曾被认为是“死亡之海”,不可治理。如今,近1/3的沙漠里,“沙进人退”变成了“绿进沙退”,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区域沙尘天气比20年前减少了95%。   “亲眼看见的绿化场景让我感到惊叹:库布其治沙,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去年6月,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巴扎尔道尔吉到内蒙古、河北、浙江等地考察后,以库布其、毛乌素和浑善达克沙地为例,撰文向蒙古国民众介绍中国治沙成功经验。“这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大规划,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多年奋斗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这是国家的正确决策,是政府、企业、个人相互良好协调和共同努力的成果。”   埃及《消息报》外交事务部主任侯萨姆,也是库布其巨变的见证者。3年前,他在库布其种下一棵树,“如果有机会,我希望重返库布其,继续见证那里的变化”。侯萨姆已很难想象库布其从前没有草木、只有风沙的场景。“经过几十年的管理,库布其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中国政府为之付出的努力令人钦佩。”   2017年,柬埔寨国会议员提索昆来到库布其沙漠参观,亲眼看见螺旋钻种植法、节水容器种植法、网格治沙技术的现场演示。回想起3年前的那一幕幕场景,他深有感触:沙漠化治理的科技化程度,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治理的效果,“这些新技术简单易学,科学有效,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   安娜·登格鲁丹伊森是比利时荷兰语杂志《今日中国》总编辑。过去十几年里,她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实地采访,曾去过内蒙古和宁夏的许多沙漠。在一些沙漠地区,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野天鹅、野鸭在湖畔嬉戏,空中时有候鸟掠过。当地人总会津津乐道库布其的故事,将当地生态环境大大改观归功于学习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此,登格鲁丹伊森感慨万千:“中国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防治沙漠化的成功故事给我们信心和启示,对于改进全球环境治理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这是中国脱贫故事和经济转型的缩影”   治沙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课题,最终目的是要让沙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中国沙区和石漠化地区分布着全国近2/3的贫困县、近80%的贫困人口,既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登格鲁丹伊森在中国西北地区采访时,很多当地人告诉她,沙漠治理成效卓著,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更重要的是,通过种植牧草和饲养牲畜等方式,找到了脱贫的途径。生态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很多当地民众走上了致富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沙漠地区的今昔变化,正是这一重要论断的生动注脚。”登格鲁丹伊森说。   位于库布其沙漠东端的银肯塔拉生态区,已成为旅游胜地,慕名前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2018年,肯尼亚国际关系研究学者阿德希尔·卡文斯来到这里,与当地村民攀谈,了解当地政府如何提供财政支持,帮助民众种水果、养牲畜,提高收入,改变贫穷状况。“这是中国脱贫故事和经济转型的缩影,我从人们的生活状态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幸福。”卡文斯说。   去年6月,鄂尔多斯杭锦旗牧民乌日根达来在家接待巴扎尔道尔吉,向这位蒙古国客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乌日根达来不仅自己在承包的沙地上种植树木,还发动其他牧民一起干。如今,牧民们生活越来越富裕,家乡自然环境日益改善。回想起乌日根达来讲述的致富故事,巴扎尔道尔吉不胜感慨,中国的绿化成就与脱贫发展目标有着密切联系,“改善环境,扩大生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便是例证。”   “库布其将脱贫致富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理念,对东南亚国家有着良好的示范效应。”提索昆希望将中国环保致富的理念介绍到柬埔寨,结合当地实际加以应用。“改善生态环境,既能提高土地的粮食产量,又帮助民众脱贫致富,这是一举多得。”   “为各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模式”   库布其成功治沙经验,得到不少国际媒体的关注。比利时主流媒体RTL电视台,就对库布其沙漠变绿洲的故事做过专题报道。报道称,中国建立“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合作机制,走出了一条投资有收益、农民有收入、生态环境有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防治荒漠化是全世界的共同难题,中国在库布其沙漠的成功经验为世界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大黑俊哉长期从事荒漠化治理研究。他认为,荒漠化防治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对提高气候干燥地区的土地生产能力、改善当地民生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对于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赞赏中国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认为中国“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如今,中国荒漠化防治先进技术、治理模式得到推广,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模式已走入一些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   侯萨姆希望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就治沙开展更多的合作。“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阿中携手推进环境治理保护,将为人民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中国努力在沙漠中创造绿色环境,不仅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也为各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模式。”巴扎尔道尔吉说。   (人民日报北京、罗马、乌兰巴托、开罗、布鲁塞尔、约翰内斯堡、曼谷、联合国、东京8月10日电记者王新萍、俞懿春、韩硕、霍文、周輖、任彦、吕强、孙广勇、李晓宏、刘军国)

  近日,记者从呼和浩特机场获悉,随着疫情形势趋于平稳和国家旅游相关政策的恢复,暑期出行需求逐步释放,内蒙古游、草原游再度成为出行热搜。进入7月份以来,航空出行旅客稳步增长,呼和浩特机场日均旅客吞吐量达3万人次左右,环比6月下旬,大连、重庆、上海、南昌、广州等20多个城市旅客人数增量超过20%,“经呼飞”中转人数持续回升,航班运量不断增加。   今年暑运旺季前夕,呼和浩特机场公司积极与多家航空公司商洽,增加运力,先后新增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通辽、呼和浩特—烟台—长沙、呼和浩特—上海、呼和浩特—杭州、沈阳—呼和浩特—银川等航线;逐步恢复了呼和浩特—长沙、兰州—呼和浩特—长春航线;加密了呼和浩特至海口、广州、通辽等多条航线。随着部分热门城市出行旅客人数的增加,在满足旅客出行需求的同时,呼和浩特机场积极协调多家航空公司引进宽体机执行呼和浩特—广州、呼和浩特—上海(虹桥)、呼和浩特—成都等航线,进一步提升旅客航空出行的舒适体验。(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梁亮 实习生 牛玥)

  为贯彻落实国家四部委《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农业保险承保全流程改革创新,蓝冠官网注册内蒙古保险行业推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电子化服务,并于6月13日起正式实施。   此项目是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蓝冠代理支持乡村振兴,贯彻中央服务“三农”政策的具体措施,具体包括在全区范围内经营部分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全部政策性养殖业保险、全部政策性林木保险的农业保险产品。与传统承保方式不同,该项服务推出后,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即时确认完成投保操作,投保更便利。并可在线查看公示并反馈意见,实现保单实时查询、下载、验真,确保投保信息真实准确。另外,农户可以随时查询保险条款、保单,蓝冠总代理及时全面了解保险保障内容,保险消费权益得到保护。保险消费者在办理批改、理赔等业务时,只须提供电子保单,无须提供纸质保单。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蓝冠官网注册深入学习宣传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决定性进展,让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深入人心,蓝冠代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讲师团组建了“草原学习轻骑兵”宣讲小分队,开展网上融媒体政策宣讲。   今天推出第二讲:《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战胜贫困迈步振兴》   讲师:张骅   讲座提纲   一、远新村基本情况,探寻问题症结;   二、建强组织、培育人才、能征善战;   三、振兴产业,发展经济,蓝冠总代理人民富裕;   四、科学“三治”、风清气正、民主治理。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讲师团

  《蒙宝宝来了》是由中国图片集团、内蒙古实践杂志社、“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联合制作推出的原创微动漫,蓝冠官网注册旨在宣传展示内蒙古高品质、无公害的农畜产品。   本集为第二集“麦宝篇”——《我是你的抵抗力》。通过“麦宝”和“瓜宝”两位蒙宝宝幽默的对话,讲述内蒙古莜麦与众不同的优势特点、蓝冠代理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   制作:刘婧、赵双喜、姚飞、蓝冠总代理田旭东、胡丽莉、赵一鹤、尹伟光、翟翀、延涵

  一架嗡嗡作响的小型无人机飞过草业技术人员张文彪头顶时,他正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一处退化草原上采集土壤样本。这份样本被拿到实验室分析后显示,蓝冠官网注册土壤中养分含量极低。张文彪的同事操纵无人机,拍下退化草原的照片。   今年5月起,张文彪供职的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草生态公司)与东乌珠穆沁旗政府联合对27.5万亩草原“体检”,用原生草种恢复当地生态。   该项目团队收集了大量土壤、水等样本数据,将卫星和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整理分类,分析记录植物种类和植被覆盖率等情况。随后,蓝冠代理技术人员把这些数据上传到蒙草生态公司大数据平台上。该平台分析相关信息后,提出修复生态的适宜植物、种植方法和时间等建议。   “理解大自然语言是修复生态第一步。于我们而言,大自然可通过数据与人对话。”蒙草草原修复专项施工项目副总经理陈玉凤说,大数据平台就好比是为修复草原生态提供解决方案的“智能大脑”。   东乌珠穆沁旗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热短促,一年平均刮50多天八级大风。大风很容易吹走薄薄的土壤,露出沙子。蒙草生态公司用“智能大脑”检索近6.2万个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后,找到擅长固定土壤的草种。   技术人员发现,风是土壤和植物的“大敌”,蓝冠总代理因此在播种草种时,他们用滚筒孔式播种机代替传统条式播种机。   蒙草生态公司自主研发的滚筒孔式播种机,先在土壤表面打一个小洞,播下种子再覆土,最大程度保护了原有土壤、植被。而传统条式播种机把土壤切开播种,对原有土壤破坏较大,加速土壤风蚀。   在完成阶段性修复任务后,该项目团队将持续监测和记录草原生态状况,以便更好评估修复措施的有效性,丰富“智能大脑”的基础数据,不断优化修复方案。   “如果给‘智能大脑’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基础数据,它还能精确计算出当地适合养多少牛羊。”陈玉凤说。   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原生态问题的因素之一。中国从2011年起在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等。目前,许多牧区已实现牧草与牲畜的平衡。   据蒙草生态公司测算,东乌珠穆沁旗草原修复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干草产量亩均提高15公斤以上,植被盖度提高10%至20%。   东乌珠穆沁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杜森云表示,更高的干草产量意味着可以适当提高载畜量,牧民将获得更多收入,改善后的生态也将吸引更多游客。   蒙草生态公司还在新疆、西藏、云南、陕西等地修复3000万亩退化土地、废弃矿山和盐碱地等。   “我们倡导的生态修复更多是认识、理解和帮助大自然,而不是去征服它。”蒙草生命共同体大数据公司首席信息官徐敏说。(记者 赵泽辉 于嘉)

  “以前连草都不长的毛乌素沙地,这几天桃花、牡丹花都开了,你说变化大不大?”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蓝冠官网注册当天,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审旗境内的殷玉珍这样问记者。   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地,三分之二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中国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消息显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林草植被大幅增加,生态整体改善。53岁的殷玉珍是见证者之一。   “最早我从陕西榆林嫁到这里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一年到头除了刮沙尘之外,没有什么能记起的事。”作为中国种树治沙模范的殷玉珍说,“在过去的35年中,我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已治理了7万亩沙地,除了绿树成荫外,我还开办农家乐,有了小轿车,日子过得好着呢。”   殷玉珍只是从毛乌素沙地的“黄沙”中看到“黄金”的受益者之一。   “土细沙明色复黄,蓝冠代理随时起风积成梁,遥望千里无寸草,只有马蹄三两行。”17日,苏雅拉巴雅尔谈起上世纪80年代初期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状况时这样形容。   苏雅拉巴雅尔是乌审旗国有乌兰陶勒盖治沙站站长,他说:“1975年,在沙逼人退无处躲藏的年代里,乌审旗国有乌兰陶勒盖治沙站成立了,建站40多年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是学林沙专业的,让沙漠变绿洲是我的梦想。”苏雅拉巴雅尔透露,过去40多年来,乌兰陶勒盖治沙站针对辖区里的灌木林地的退化,提出进行退化林分改造提质修复,目前已完成修复面积3万亩,成活率在95%以上,成为中国‘三北’地区退化林分更新改造示范点之一。   值得提及的是,乌兰陶勒盖治沙站也被此前在鄂尔多斯举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确定为备选考察点,蓝冠总代理成为展示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治理的重要窗口。   居住在毛乌素沙地周边的牧民敖日格勒告诉记者:“由于当地引进生态产业公司,这片沙漠也成为我们的绿色银行。”   内蒙古乌审召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玉川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治沙企业,我们不仅在这里打造了生物质发电厂,还通过科技手段生产出螺旋藻上市销售,带领牧民致富。”   陈玉川告诉记者,目前通过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及“蚂蚁森林”进行合作,已联系相关合作伙伴在毛乌素沙地上植树7万多亩,牧民每天的收入大概能达到300多元(人民币)。“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植树沙退去,钱自绿中来’的生态建设格局。”   “(上世纪)50年代林少沙多一片黄,60年代开荒炼钢广积粮,70年代沙进人退无处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林沙产业上头榜,如今天蓝地绿百业旺”。内蒙古乌审旗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吴兆军认为,这是昔日不毛之地毛乌素沙地如今长出“致富树”的最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