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28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3月16日下午,记者从阿拉善盟召开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要求,目前,阿拉善盟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已全面展开。   据了解,阿拉善盟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时间从2月底开始至6月底结束,为期4个月。本次教育整顿对象为盟、旗(区)党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全体在编在职的1631名干警和苏木镇(街道)政法委员。   整顿工作紧紧围绕总体要求,以及筑牢政治忠诚、清除害群之马、整治顽瘴痼疾、弘扬英模精神“四项任务”,学习教育、查纠整改、总结提升“三个环节”,突出“五个结合”,着力提升教育整顿成效。教育整顿重点围绕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制约严格公正执法司法的堵点、影响政法队伍建设的难点,集中整治“七大顽瘴痼疾”,即违反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违规经商办企业和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从事经营活动;违规参股借贷;违规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法官检察官离任后违规从事律师职业、充当司法掮客等。   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启动以来,该盟成立了由盟委书记任组长,盟委副书记及纪委监委、组织部、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教育整顿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充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联络组和4个专项组,并进行实体化运作。制定印发《全盟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方案》,明确责任,要求各专项组严格落实,并积极对接协调自治区驻点指导组指导教育整顿工作,确保教育整顿扎实有序推进,为高质量完成全盟教育整顿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宏章)

  21日,记者从内蒙古畅捷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结算有限公司了解到,春节假期期间,从2月11日0时至2月17日24时,我区高速公路“12122”服务热线共接听电话1925通,“12328”服务热线共接听电话211通,“95022”服务热线共接听电话157通,主要集中在路况信息咨询、紧急救援流转、ETC业务咨询等。   期间,工作人员保证客服坐席满岗,实行24小时不间断服务模式,并充分利用语音智能客服系统及“12122”智能短信平台,认真做好路况路径信息咨询、紧急救援信息流转工作。同时利用“12122”TTS语音播报等,及时做好路况信息发布等工作。 (记者许婷)

蓝冠测速,蓝冠总代理_包头市石拐区:乡村“年货节”带来浓浓年味儿

  现做现卖的炸糕,香韧可口,老少皆宜;特有品种的雷香猪肉,质地细腻,备受青睐;农家八大碗,香飘四溢,争相购买……连日来,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三岔口嘎查热闹非凡,喜庆浓郁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在嘎查办起“年货节”,这可是件新鲜事!五彩土豆、纯胡油、现炸麻花……绿色、有机、无公害,各类乡土年货琳琅满目,这些都是热情好客的农牧民拿出的当地最好的农副产品。   现做现卖的炸糕。(摄影:温瑞)   特色产品“现炸糕”深受现场群众和游客喜爱。“过年吃油糕是我们这里的习俗,寓意着好日子一年更比一年高”,三岔口嘎查党支部书记辛吉盛说:“短短一天,准备的60斤糕面、500个馒头、80斤粉条已经全部卖光了,受欢迎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农村传统的八大碗。(摄影:温瑞)   “这个‘年货节’真有特色,我觉得不虚此行。”来自青山区的陈阿姨手上拎着各种三岔口嘎查村的土特产,嘴里吃着麻花,欢喜地告诉记者,在这里买年货,比超市要随意很多,更有市井生活的幸福感。   在展销年货的同时,三岔口嘎查还与旅行社等合作,组织近百人的多批旅游团,将周边特色旅游线路串联起来,以边“游”边“购”的形式,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可以说,这小小的年货展增加了浓浓的过年氛围,不仅吸引了人气,增加了收入,也进一步打响了三岔口嘎查村的旅游品牌。”辛吉盛表示。   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乡土年货。(摄影:温瑞)   近年来,三岔口嘎查创新实施“土地托管”模式,目前共托管土地2200亩,通过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市场化,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经营方式,土地托管面积逐年增加,五彩土豆、蔬菜等种植品种逐年增多,打造了地方绿色品牌农产品,同时通过举办年货节、丰收节、采摘节、杀猪烩菜节等节庆活动,有效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了农牧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此次年货节的举办,不仅促进农牧民热热闹闹迎新春、开开心心过大年,也拓宽了嘎查致富之路,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作者:温瑞)

蓝冠内部,蓝冠体育_国网赤峰供电公司红山供电服务中心:春节将至 保电有我

  由于冬季城乡采暖用电进入高峰期,为保障冬季安全生产和居民用电,确保电网安全运行,1月25日,红山供电服务中心哈达配电运检班组织线路特殊巡视,密切跟踪电网供需形势变化,提高线路健康运行水平,夯实电网度冬基础,未雨绸缪备战春节用电高峰。   在居民用电高峰时间段内,班组完成对66千伏陈营变主要线路和设备测温测流工作。下一步,班组将结合电网薄弱环节,掌握线路的负荷、设备运行情况,针对负荷高峰期间出现的过、重载线路、配变等较为突出的问题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并尽快安排整改到位,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春节将至,保电有我。红山供电服务中心将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强线路的巡视,做好春节保电工作,把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真抓实干中解民忧,暖民心。(王梦旭)

  记者1月12日了解到,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残疾人联合会定于1月份在全区开展主题为“就业帮扶真情相助”的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使有就业需求的人员都能得到就业援助服务,符合条件的都能享受就业援助政策,促进未就业的服务对象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据了解,此次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的服务对象为符合认定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残疾登记失业人员;脱贫人口等重点就业帮扶对象。主要措施包括:首先,我区要求各地将其中尚未就业,以及灵活就业但收入较低、就业不稳定的人员作为本次活动重点服务对象,摸清各类就业援助对象基本情况、就业状态和就业服务需求,建立帮扶清单,为精准帮扶提供支撑。其次,对于援助对象未实现就业的,要专门制定帮扶方案,因人施策。其中,对于就业意愿不强的,要开展一次政策宣讲、一次职业指导,促进其主动投入到求职就业过程中;对于技能较低的,要提供至少一个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帮助其尽快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对有就业意愿的,对照帮扶清单和岗位信息库,提供至少3个适合的岗位;对于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要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实施托底安置。第三,要深入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广泛收集符合困难群众需求特点的岗位,建立岗位信息库,组织开展面向困难群众的系列专场招聘活动。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举办覆盖城乡、深入社区的现场招聘会。第四,要聚焦特定群体,实施特色帮扶。对零就业家庭开展“清零”行动,确保活动期间每个家庭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对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帮助一批残疾人就业创业;对脱贫人口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稳定就业帮扶政策措施,稳定现有就业规模。(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张学博)

  记者7日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20年内蒙古狠抓违规侵占用草原问题,对侵占用草原的397家旅游景区进行了拆除,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6年7月至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内蒙古开展督察。2018年6月至7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内蒙古开展“回头看”及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专项督察。针对两轮督察反馈意见指出的草原问题,近年内蒙古全力进行整改,拆除了草原违规私搭乱建蒙古包11000余座,对全区3647个未履行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手续项目、1257个违法征占用草原开采矿山项目进行全面整改。   2020年,内蒙古对违规侵占用草原问题“再加力”整改。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内蒙古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对全区草原旅游景区进行全面摸排,对发现的涉及违规侵占用草原的943家旅游景区进行全面整治,其中拆除397家,办理手续546家。按照整改方案要求,目前这些景区已完成整改任务并进行了销号验收。   据悉,接下来内蒙古还将拿出一系列具体举措,持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记者 王靖)

蓝冠可信吗?,蓝冠首页_黄河巴彦淖尔市段全线封冻!

  2020年12月30日,黄河封河至拦河闸上700米处,进入内蒙古黄河工程管理局管辖河段,标志着2020年度巴彦淖尔市段管辖范围内黄河封河防凌工作顺利结束。自2020年11月23日黄河开始流凌,凌汛期历时37天。     受强冷空气影响,2020年11月23日上午,黄河乌拉特前旗三湖段和先锋段开始流凌,流凌密度3%-10%;12月9日9时,乌拉特前旗先锋段240+000-222+000出现首封,首封长度18公里,其余未封段落流凌密度10%-60%。2020年12月30日,黄河巴彦淖尔市管辖段落全线封冻,共封冻河段276公里。全段封河期间安全平稳,没有发生凌汛灾害。     本年度凌汛主要呈现特点有:一是流凌时间晚,今年流凌时间比去年推迟3天;二是极端气温低,气温起伏变化剧烈;三是首封时间早,比去年提前10天(去年首封12月19日);四是封河进度快;五是清沟亮子多,全市清沟27.5公里;六是封河期过境流量较往年同期偏大,但由于近年来大流量运行致使河槽拉深,河床水位相对偏低。首封当日(12月9日)8时巴彦高勒流量891m³/s,三湖河口流量708m³/s,封河后水位上涨0.91米。   为做好今冬明春的防凌工作,各级各部门负责人亲临防凌一线,多次检查指导防凌工作:认真落实了各项防凌责任制,进行了防凌应急演练;在封河前对部分水毁工程水下部分进行应急修复,为稳滩定槽排除隐患;强化监测预警与会商研判机制,不定时组织应急、水利、水文、气象进行会商,及时掌握水情、冰情、气温等影响封河要素;做好水情、凌情的传递和分析,储备了应急救援物资,抢险队伍随时待命;强化应急值守和涉河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时刻保持抢险应急状态。   目前,黄河巴彦淖尔市段已进入稳定封冻期,各地将继续加强冰情观测和工程防守,为黄河开河提前做好防凌准备工作。记者:王紫丁 张瑞香 马全 文/图

  发送数据、收到报文、机审通过,用时仅1分03秒!记者近日从呼和浩特海关了解到,内蒙古首份智能审核原产地证书出炉。   海关总署在全国推广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适用普惠制、非优惠和自贸协定等16种原产地证书,出口企业申领证书从此迈入“秒通”时代。这种新模式的应用,将优化原产地证书的审核流程,推进签证智能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据了解,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规则运行后,企业申领证书由系统自动审核,即时反馈,节约了人工审核的时间,实现了全天候、智能化、无人式智能审核,证书“随到随审”;由原先海关关员逐项审核判断证书准确性,转变为规则抓取各栏目数据进行自动审核,大幅提升了审签效率,缩短了审核时长,申报数据“随报随审”;统一了审核规则,降低了业务风险,提升了签证质量。   原产地证书有“纸黄金”之称,是外贸企业享受进出口货物快速通关、顺利结汇和关税减免等红利的“经济护照”。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原产地证书成为企业进出口通关利器。今年1至11月,呼和浩特海关累计签发各类原产地证书10085份,签证金额88240亿元。(记者 祁晓燕)

  近日,内蒙古最后一批“三少民族”贫困户陆续领到脱贫告知书,标志着内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别贫困,脱贫“摘帽”。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聚居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是人口较少的三个少数民族:达斡尔族约8万人、鄂温克族2万余人、鄂伦春族仅2000多人,被惯称为“三少民族”。“三少民族”聚居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发展相对落后。2014年,被精准识别的“三少民族”贫困总人口高达10281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多年来,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守望相助、同心同德,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团结奋战,同荣辱、共进退,在奋进全面小康的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际行动和成效努力践行着“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   有一个地方贫困,就不是“小康”;有一个民族苦厄,就不算“全面”。内蒙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少民族”地区脱贫工作,将最后一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帮扶力量和财政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民族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不因其少而轻视,不因其苦而放弃,不因其难而退缩。   “三少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不怕山高,不畏路险,用辛劳和汗水向贫困宣战,用信心和决心啃下脱贫“硬骨头”,在“三少民族”地区谱写出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最终,通过生态移民、产业扶贫、兜底保障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扶贫举措,使整个“三少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上实现历史性跨越:鄂温克族猎民等原始部落迁下山定居,融入现代社会;鄂伦春族大力发展传统民俗旅游,寻求古老民族绿色转型;达斡尔族人发挥过去以物易物的经商传统,勇闯商海拥抱未来。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确保少数民族群众脱贫之后还能有发展的后劲,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正谋划民族服饰、民俗旅游、手工艺品加工、中草药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让那些靠兜底保障的群众有属于自己的产业。   “三少民族”脱贫“摘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路标,也是一个催人奋进的鼓点,更是各民族团结携手前行、战胜贫困的缩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就在眼下,脱贫,只是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正如刚刚脱贫的达斡尔族老人熬珍花站在牛棚前说的那样:“3只母牛怀犊,就等明年产犊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哈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