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三北精神”是中国建成“绿色长城”背后的秘密

  2023年6月13日《环球时报》英文版8—9刊发《希望的萌芽: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三北精神”是中国建成“绿色长城”背后的秘密》(Strong vitality of the ‘spirit of Three-North’ secret behind China’s ‘Great Green Wall’)文章,报道了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可以向世界推广的荒漠化治理方案,飞跃大洲大洋,为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送去信心,送去福祉的生动实践。



  《环球时报》2023年6月13日8—9版

  原文报道翻译如下:

  希望的萌芽: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三北精神”是中国建成“绿色长城”背后的秘密

  初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里树木葱郁。而这些看似平凡的树木,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久久端详。

  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营新华林场,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听取内蒙古“三北”工程建设和林场治沙造林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习近平在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强调。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人口大国,也是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幸运的是,近年来,“绿色”已经成为中国沙区里的常见景象。

  1978年,为了扭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危机,中国启动实施“三北工程”,至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工生态林带建设。

  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绿色惠民成效显著,铸就了“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习近平在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强调。

  回望40多年来中国与荒漠的相持、相守、相斗过程,国内外人民越来越明白这种国际典范的意义:在这个国家,无数的治沙造林运动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艰苦奋斗与科学相结合、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在这个国家,无数农民、一线林业人、政府官员、生态学家,数十年扎根沙漠,他们坚信,沙漠是生态治理和扶贫的关键。他们也相信,总有一天,中国将满怀信心地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提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可向世界推广的治沙方案。

  广阔的历史视野

  这些日子,国营新华林场里热火朝天,林业工人们干劲十足。这股力量来自领导人对林场里一草一木的关切和对治沙事业的一句句勉励。

  “我们林场人几十年来的奋斗成果,能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检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们把建场初的沙滩、荒滩、碱滩、草滩,治理成林地、良田,是我们的骄傲。”新华林场厂长杜文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新华林场1960年建场,土地面积5.2万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春秋两季黄沙满天飞,种下的庄稼苗苗刚长出一拃高,沙尘暴一来全给埋了,庄稼要种三四次才能成活。”杜文化回忆说。

  新华林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是中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为了保护农田,必须要治沙造林。”杜文化强调。

  林场里有一颗20多米高的杨树,它是杜文化的“老朋友”。因为这棵树是1978年栽的,正是‘三北’工程开始的那一年。

  在那一年,有了项目支撑、国家投资,新华林场开始引进外地优良树种,结合当地树种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治沙。

  在三代林场人的接续奋斗下,新华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如今的到65%。

  在当下,在新华林场里可以看中药材苦豆子在风中舒展着它的一簇簇白花。“农民们常说‘苦豆子生长的地方,可以开地种庄稼’,这一片的土壤环境已经得到改善,不再是贫瘠的沙土了。”杜文化介绍。

  杜文化指出,目前,林场职工的工作重心已从造林绿化转向林木抚育管理,收入由为育苗、林木管护、种养殖等多种方式获得,实现林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当前,内蒙古共有292个类似的国营林场。从1978年至2020年,全区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务1.19亿亩,占全国的25.1%。

  全长超过4400公里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刚刚拉开,但中国共产党已经将目光投向了2050年,体现出中国执政党的战略远见和历史眼光。

  近日,新华林场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签订联合共建治沙示范林场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

  “我们林业人将继续绵绵用力、努力把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功能更加完备、牢不可破。”杜文化坚定地说。

  沙漠里可爱的“傻子”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掌,以及不屈不挠,勇敢地向沙漠发起挑战的决心……如果为中国的沙区百姓做一个侧写,一定会有这些元素。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的宝秀兰就是这样一个人。

  “宁肯种树累死,不叫沙子欺负死!”宝秀兰告诉《环球时报》。

  1993年,宝秀兰嫁到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包头嘎查,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了她当头一棒。包头嘎查的北部,横卧着一条巨蟒般的大沙漠,一年四季都狂风肆虐。村子里只有几十棵老榆树和柳树,甚至牛羊也养不活。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宝秀兰萌生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念头。她用卖牛的钱买了1200株杨树苗,栽在房前屋后,由于当年雨水条件好,树苗成活率90%以上,这让宝秀兰坚定了治沙的决心和信心。

  1995年,宝秀兰承包了2500亩沙地,在栽树治沙的日子里,宝秀兰与丈夫在村里人眼中“像个傻子”,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凉水;栽下的树苗被风埋了,他们就挖出来重新栽;怕没扎下根的树苗被牛羊吃了,他们就日日坐在沙坨子上看着……日复一日的坚持,直至2005年,这片广袤的荒沙地终于看到了希望的“绿色”。

  而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宝秀兰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要想治住沙魔、改变家园面貌,仅靠自己是不够的。于是,她挨家挨户发动乡亲们植树。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包头嘎查形成了人人植树造林的风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嘎查里充满希望的“绿色”增加了,宝秀兰多年的努力也让她也从村民眼中的“傻女人”变成公认的致富带头人。

  后来,宝秀兰当上了村干部,抓住国家对农牧民补贴逐渐增多的时机,她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村民增收致富上来,带领村民规模化养牛。截至2019年年底,包头嘎查11万亩沙区全部治理完成,畜牧养殖量也增长了近10倍,全村人均年收入上万元。

  宝秀兰坚信,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老百姓切实地看到了自己所生存的土地发生了变化,从内心里支持并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决策。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的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沙漠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十年时间治理7.5万亩流沙;到用30年时间带领职工沿毛乌素沙漠筑起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阻止着沙漠的南移西扩的治沙英雄王友德,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和号召下,这样接续努力的“傻子”很多,他们付出的努力获得的收获也很多。

  “现在,白沙子没了,可以种地了,刮风也刮不掉了,牛羊的草场也充足了。我们的付出终有回报,”宝秀兰说。

  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过去,老一辈植树人在沙漠里苦苦守望,因为他们的坚持,那一片片“不可治愈”的沙地,在他们的奋斗中出现了希望的萌芽。这种萌芽不仅仅是小苗在沙地里长成小树,更在于有越来越多有知识的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来到沙漠驻守,让攻关先进的治沙技术,成为他们青春的主旋律。

  “我是库布其沙漠的第四代治沙人,幸运的是,我走进沙漠工作的十年,是中国走进新时代的十年,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亿利库布其沙漠事业集团工程技术部技术经理李挺告诉《环球时报》。

  2014年,李挺受到老一辈林业工人勇担使命、不畏艰辛的治沙精神感召,在大学毕业后来到库布齐沙漠加入治沙造林事业。十年时间里,李挺和同事实施过100多万亩沙地的测绘工作。

  汽车爆胎、人从沙丘上滚落、脚磨起水泡……李挺坦言,过去在沙漠中遇到的困难太多了。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李挺终于告别了用脚测绘的时代。2017年,公司购置了测绘无人机,自那以后,李挺只需要进入沙漠放飞无人机,就能完成测绘工作。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树全靠人力。林业工人们形容“种一棵树要磕三个头”,李挺介绍。长期在沙地上弯腰挖坑,种树,浇水,许多种树人都有腰痛的毛病。但如今,随着无人机种植等造林技术的不断迭代,在中国,人民在沙漠生态治理的大道上越走越轻松。

  当下,在库布其沙漠亿利治理区,治沙植树成活率从三十多年前的20%提升到如今的90%,植被覆盖度从三十多年前不足3%达到了65%。

  习近平在巴彦淖尔考察时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每年都有新鲜血液注入库布其沙漠。这些治沙专业的高才生,在无人区里搭帐篷、做实验,将书本与实践结合起来,摸透沙漠的功能与脾性。

  而令这些年轻人感到骄傲的是,在科技创新力量的加持下,他们所见证的每一片荒漠消失、绿洲生长,都是这个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链条上紧密相扣的一环。

  2022年中阿峰会期间,亿利和沙特植被发展与荒漠化防治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助力沙特百亿棵树种植计划,目前正在启动实施1亿棵沙特耐热耐旱耐盐碱种子培育工程。同时亿利正在积极探索向蒙古推广库布其治沙模式。

  中国的几代年轻人,用几十年的持续努力,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可以向世界推广的荒漠化治理方案,飞跃大洲大洋,为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送去信心,送去福祉。

  今天,中国沙漠中的绿意充满惊喜和希望,李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精彩故事会传遍世界。(环球时报记者 林小艺)

  英文稿件链接:

  https://enapp.globaltimes.cn/article/1292439


  • 编辑:温慧娟
  •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蓝冠-蓝冠首页-蓝冠官网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