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
岁末,国家统计局传出好消息:2022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80.1亿斤,内蒙古迎来第十九个丰收年!
地为粮之本。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对耕地的保护和建设。近年来,我区凝聚保护黑土地合力,让“累瘦”的黑土地“加油”“增肥”,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政策发力,为黑土地“减压”
寒冬时节,呼伦贝尔市的千里沃野步入休耕时间。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瓦尔图镇龙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里,农机穿梭、机器轰鸣。工作人员操控抛肥机,把腐熟发酵的优质固态粪肥加工处理后均匀抛洒到田间地头,给黑土地吃上“营养餐”。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面对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人们发出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赞叹。
近年来,我区多措并举保护黑土地,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项目提升现有东北黑土耕地质量,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
为黑土地“减压”,全力以赴保护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作为“三农三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成立了自治区黑土地工作领导小组、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黑土地保护工程厅际协调机制,重新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保养条例》,建立内蒙古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高质量标准体系,集成了内蒙古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等系列技术规程,在全国首创东北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展示平台。
2021年,我区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规划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要保护东北黑土地1500万亩,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900万亩,增施有机肥900万亩,建设东北黑土地长期定位监测点90个。
多管齐下,让好地产好粮
端牢“中国饭碗”,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没。
2022年,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5个盟市抢抓施工窗口期,完成年度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904万亩,有机肥还田189万亩,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80万亩,侵蚀沟治理723条,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进基地建设、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和装备支撑……近年来,我区在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盟市接连“上新”保护黑土地的“组合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我区各级农牧部门针对东北黑土耕地出现的“薄、瘦、硬”等问题,着重实施了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围绕“两防、三提”技术路径,着力建设“一个体系”、实施“五大工程”,通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持续改善我区东北黑土耕地质量,遏制东北黑土耕地土壤退化,循序渐进地扩大东北黑土地保护范围,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
“为使东北黑土地资源得到有序利用,切实提升东北黑土地耕地地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区加大开展全程机械化以及秸秆还田、离田等关键技术创新,夯实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保供的科技基础。”自治区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林利龙说。
粮安需良田。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各项技术措施,项目区旱地耕层平均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8.2%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进一步守好我区“黑土粮仓”。
科技赋能,在保护中利用
初冬,在位于扎兰屯市的中科院“黑土粮仓”先导专项大河湾示范区内,造型“酷炫”的无人化智能农机来回穿梭,它们正对秋收后的土地进行耙地等整地作业。
“与传统农机相比,新一代智能农机更像计算机、手机、农机结合的综合体,6至8个人就能完成10000亩地的耕种。”坐在1公里外的指挥中心操作台前,中科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陈海华观察着智能农机的一举一动。
据介绍,智能农机装备通过与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土壤能谱分析仪等设备联动,将采集的数据及时汇总到指挥中心,后台通过分析建模作出智能决策,为黑土地建立电子档案,实施保护性耕作。
2021年7月,中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所深度合作,将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保护性耕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融合,开展东北黑土地智能化农机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研究现代农业新模式。
“黑科技”带来“硬核”生产力,让黑土地迸发出了新活力。我区各级农牧部门联合科研教育等单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技术攻关,围绕东北黑土地保育、土壤侵蚀、耕层建设、土壤养分平衡、水土流失治理、绿色低碳等问题开展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总结推广了符合内蒙古实际、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的一系列东北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着力构建东北黑土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深化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以提升粮食产能、促进东北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目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进一步夯实我区粮食安全基础,为“中国碗”添好“塞外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