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官网注册,蓝冠首页_真正的鄂尔多斯,是什么样?



  鄂尔多斯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是一个以羊绒与煤炭著称的西北城市

  似乎它的地表景物

  无非牛羊养殖、矿井深坑

  但事实上

  它拥有着

  多彩大地

  (航拍鄂尔多斯多彩土地,摄影师@任世明)▼

  流沙戈壁

  (堆积的流沙与裸露的岩石,摄影师@苏大)▼

  嫣红盐湖

  (乌审旗毛乌素沙地中的盐湖,摄影师@任世明)▼

  大漠飞雪

  (鄂尔多斯文贡芒哈国家沙漠公园的雪景,摄影师@任世明)▼



  黄河蜿蜒

  (河套平原、黄河与阴山,摄影师@陈剑峰)▼



  云蒸霞蔚

  (晚霞下的骏马,摄影师@苏大)▼



  无数极致风光

  成就着鄂尔多斯的

  丰饶与多姿

  却鲜有人为此而到访

  这片自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

  也许一直在等待着

  等待着别具慧眼之人

  来此欣赏它的

  瑰丽、苍劲、缤纷与壮阔

  (鄂尔多斯地形与位置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01硬核大地

  当我们踏足鄂尔多斯

  便会发现

  这是一片敞天敞地的高原

  夕阳西下

  如熔炉流金

  (鄂尔多斯的日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夜幕降临

  则星汉灿烂

  (库布齐沙漠的满天星辰,摄影师@黄登一)▼



  层云蔽空

  便暴雨如注

  (请横屏观看,草原风暴,摄影师@苏大)▼



  它这种

  暴烈而野性的气质

  可以追溯至远古的

  洪荒时代

  距今约30多亿年前

  鄂尔多斯这块土地

  便从属于地球上

  最原始的古陆之一

  “鄂尔多斯古陆”

  (从桌子山地区挖掘出的片麻岩系距今已有20多亿年,摄影师@苏大)▼



  在之后的近20亿年里

  它经历了无数次地质构造运动

  逐渐在地底深处

  形成了一块极为刚硬

  极为稳定的基底岩石

  地质学家称之为“克拉通”

  意为“陆地的核心”

  而地表之上

  原始的热带森林曾遮天蔽日

  恐龙家族在此称霸一时

  成吉思汗鄂托克鸟等

  史前化石的首次发现

  便在鄂尔多斯境内

  (摆在博物馆中的恐龙化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彼时的茂密植被

  经历上亿年的埋藏、演变

  转化为今日的

  巨厚煤田

  (鄂尔多斯露天煤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

  数以亿年计的光阴中

  最活跃的地质、最繁茂的生命、最极端的环境

  全都零落成泥辗作尘

  化作大地的缤纷

  安放于稳固的基岩之上

  当地称之为“砒砂岩”

  其遇水为泥、遇风成砂

  极易剥蚀、裸露

  表面呈现深深浅浅的沟壑

  当漫山遍野的层层色彩

  映入眼帘

  我们犹如在阅读

  一部土石谱写的地球史诗

  (砒砂岩,摄影师@郭宇)▼



  沧海桑田

  地球板块运动、乾坤再造

  鄂尔多斯的核心块体

  却始终如一、恒常不变

  地震

  远离此地

  只能在其边缘搞搞“破坏”

  众多的远古遗迹

  由此保存下来

  (中国近年地震震中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燕山运动

  与塑造出世界第三极的

  喜马拉雅运动

  面对此地的“硬核”

  也败下阵来

  只能在其周围

  撕扯出一众盆地

  (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块分布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鄂尔多斯则凭借此力

  一路崛起

  终于形成了

  如今海拔1100-1500米的

  鄂尔多斯高原

  其地表最高峰为

  乌仁都西峰

  由于峰顶极为平整

  人们也形象地称之为

  “桌子山”

  (请横屏观看,桌子山,摄影师@苏大)▼



  地球造化之伟力

  实在难以将其撼动

  那么

  当这片硬核的大地

  遭遇自青藏高原

  呼啸而下的黄河

  胜败又当如何

  02驯服黄河

  当我们从太空审视中国

  便会发现黄河

  在冲出甘肃、宁夏之后

  竟然直接北上

  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弯

  究竟是何种力量

  让黄河行路如此曲折

  答案便是

  鄂尔多斯高原

  (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喜马拉雅运动

  让硬核的鄂尔多斯高傲地崛起

  其地表远远超出水面

  黄河只能眼巴巴地仰望着

  两岸相对少水的土地

  (鄂尔多斯为高出黄河水平面的大地,摄影师@李平安)▼



  故而

  这块倔强的高地

  既有着独立于外流区的内流区

  也有着被黄河流域所包围的

  非黄河流域

  (内流区与黄河流域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拒绝了大河的滋养

  这片土地的大部分景观

  几乎完全由大气降水

  一手调控

  四条等降水量线

  从鄂尔多斯横贯而过

  自东南向西北

  大地愈渐干旱

  (鄂尔多斯年降雨量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从雨水冲刷黄土而成的

  千沟万壑

  (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摄影师@苏大)▼



  到辽阔的草原

  (请横屏观看,鄂尔多斯草原牧羊,摄影师@苏大)▼



  再到黄沙与草原交织的

  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沙面上如同划痕的印记,是汽车的车辙印,摄影师@任世明)▼



  终于

  在雨水与黄河都顾及不到的

  鄂尔多斯内陆

  诞生出中国第七大沙漠

  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摄影师@樊辉)▼



  (库布齐沙漠与黄河,摄影师@陈剑峰)▼



  当然

  黄河也并非不想征服

  这片土地

  库布齐沙漠之中

  至今仍保留着

  黄河与这片土地

  战斗过的痕迹

  即七星湖

  其作为黄河故道的遗存

  犹如孔雀的羽翎

  在荒漠上绽放

  (请横屏观看,七星湖,摄影师@杨孝)▼



  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

  红碱淖[nào]

  也位于鄂尔多斯边境

  其深层地下水

  可能与黄河支流相连

  (请横屏观看,红碱淖,摄影师@任世明)▼



  流经鄂尔多斯的

  乌兰木伦河

  都思兔河、无定河等等

  均与黄河水有直接联系

  但是

  上述的河流与湖泊

  最多也只能蚕食着

  鄂尔多斯的边缘地带

  黄河之水

  始终无法侵入其腹地

  (鄂尔多斯闭流区分布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自青藏高原闯入人间

  而来势汹汹的黄河

  实在对这块硬核之地无计可施

  只能顺从地绕道而行

  七百里黄河

  如同一条黄色的巨龙

  匍匐在鄂尔多斯的脚下

  并由此形成了一条融合

  冰雪、沙漠、草原、湿地、峡谷

  等等无数极致美景的

  “沿黄河风光带”

  (黄河,摄影师@陈肖)▼



  自西北向东南

  黄河从远方狂舞而来

  所过之处奇迹般万物生长

  (河套平原与鄂尔多斯交界的黄河,摄影师@陈剑峰)▼



  洪流滋润而成的

  巨合滩湿地

  盛产黄河鲤鱼

  (请横屏观看,巨合滩湿地,摄影师@张洪科)▼



  而生机勃勃的湿地之畔

  黄沙地块赫然耸立

  当我们变换方位与视角

  沙地与湿地共存的奇观

  便呈现在眼前

  (库布齐沙漠与湿地共存,摄影师@叶长春)▼



  也是在此

  黄河跨越了

  其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

  此后中游河段增加的沙量

  约占总沙量的92%

  沿途的泥沙

  不断注入水体之内

  黄河踏入此地之后

  才真正成为“黄河”

  (图中前景河流为黑赖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最后汇入黄河,摄影师@陈剑峰)▼



  这里的黄河每逢冬季

  便因直面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

  结出冰凌、洁白一片

  黄河与流凌的对比

  极具视觉冲击力

  (鄂尔多斯的黄河进入凌汛期,摄影师@张世瑜)▼



  大河继续逶迤前行

  很快便到了库布齐沙漠

  与黄河的分别之地

  黑圪[gē]崂湾

  固守高地的黄沙

  默默目送着

  “败者”黄河的远去

  无声的宣告着胜利

  (黑圪崂湾,摄影师@李琼)▼



  反观黄河

  无波无浪的水面

  恍若幽幽平湖

  选择安静的离开

  可是黄河毕竟是黄河

  在与后续地块短兵相接之时

  它的巨流又化作利剑

  将两岸的悬崖峭壁

  劈砍得工工整整

  形成峡谷景观

  (请横屏观看,黄河乾坤湾,摄影师@李平安)▼

  继续向东南

  便是著名的老牛湾

  黄河又逐渐接触到

  黄土高原

  (老牛湾,长城与黄河的交汇处,摄影师@崔永江)▼



  不过受到前方

  万家寨水利工程的蓄水影响

  水流逐渐缓慢

  其中裹挟的泥沙有所沉淀

  浑浊的大河也在行进过程中

  逐渐清澈变蓝

  (请横屏观看,包子塔大峡谷,摄影师@行影不离,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当我们换一个角度

  观察同一处峡谷

  便会发现其如同

  大地伸出的“小脚丫”

  俏皮又可爱

  (包子塔峡谷地形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此后

  黄河一路

  闯过大坝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摄影师@翟鸿宇)▼



  闯过大桥

  (鄂尔多斯过黄河的大桥,摄影师@陈剑峰)▼



  黄河中央

  一对“母子岛屿”

  娘娘滩与太子滩

  犹如巡航的舰队

  永不靠岸

  (娘娘滩,摄影师@张洪科)▼

  黄河在娘娘滩

  暂缓脚步、安静而温顺

  然而在远离

  鄂尔多斯边境之后

  黄河还是露出桀骜不驯的本性

  在壶口咆哮起来

  至此

  途经鄂尔多斯境内728公里

  约占黄河全长1/8的

  “沿黄河风光带”之旅

  基本告一段落

  03勇者天堂

  但这并不是结束

  这块硬核的大地

  不仅驯服了黄河

  更孕育出了

  勇敢的生命

  鄂尔多斯

  拥有野生动物1500多种

  野生植物400多种

  (鄂尔多斯白鹭,摄影师@苏大)▼

  其中的珍稀鸟类

  遗鸥

  对环境极为挑剔

  一般在干旱地带的

  荒漠湖泊中繁衍后代

  鄂尔多斯的红碱淖

  便是全世界仅存的

  可供其生存的栖息地之一

  此处遗鸥数量达16000多只

  约占世界总数的60%以上

  (红碱淖繁殖与哺育期的遗鸥,遗鸥是科学家最晚发现的鸥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这片生生不息之地

  也必将引来

  人类的瞩目

  ①

  立命之勇

  (人与自身)

  距今约7-14万年前

  鄂尔多斯最远古的居民

  即“鄂尔多斯人”(河套人)

  在此登场

  彼时

  巨鸵鸟、鄂尔多斯大角鹿

  野马、野驴、原始牛、披毛犀

  在这片无遮无拦的天地之间

  悠闲地进食、撒欢

  (请横屏观看,萨拉乌苏遗址群,此地共发现古动物化石45种,其中包括鸟类11种,哺乳动物34种,摄影师@朱金华)▼



  鄂尔多斯人

  作为这片大草原上最早的猎人

  也在此野蛮生长

  他们以鹿角锤、鹿角茅为武器

  同强于自身数倍的猛兽搏斗

  最后以火种烧烤捕获的猎物

  残留的灰烬、烧骨和石片

  逐渐被岁月尘封

  隐入地下

  鄂尔多斯人的遗骨

  是中国境内第一件

  有准确出土地点

  与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

  (鄂尔多斯人化石的发现地点,摄影师@朱金华)▼



  时间来到距今

  约4200-3500年前

  鄂尔多斯的先民们

  逐渐掌握了青铜技术

  他们将目之所见的一切

  以此记录下来

  那是一片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天地

  老虎与野猪撕咬搏斗

  (虎豕咬斗纹金带饰,摄影师@刘艳晖、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山羊相对而立

  (圆雕双山羊饰件,摄影师@刘璐、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刺猬呆萌可爱

  (刺猬形银饰件,摄影师@刘钢、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老虎们没羞没臊

  (双虎交媾小饰件,图片来源@李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还有已被驯服

  成为先民伙伴的骆驼

  似乎正走在茫茫大漠中

  (人骑骆驼纹柄青铜镜,图片来源@陈国曦、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奔放彪悍的先民们

  将这些生动的形象

  装饰在日常生活所用的

  青铜及金、银制品之上

  它们被统称为

  “鄂尔多斯青铜器”

  每一件与历史厮杀后

  存活下来的器物

  都自有其魂魄

  它们竭尽全力地展现着

  当年持有者的英勇

  (双鸟环首青铜短剑,摄影师@傅鸿超,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中国现存第一把青铜短剑

  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

  北方部落首领的金冠

  均出土于鄂尔多斯境内

  金冠的纹饰好似

  威猛的雄鹰高高在上

  俯视着弱肉强食的草原

  (鹰顶金冠饰,摄影师@动脉影,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当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

  迎面而来

  一位鄂尔多斯的勇士

  他一定骑着最烈的马

  腰间配着最锋利的短剑

  头顶着苍穹之上的雄鹰

  在天地间放声歌唱

  也许他在歌唱着

  父亲一般的高原

  也许他在歌唱着

  母亲一般的河流

  (请横屏观看,牧马人与草原上的马群,摄影师@苏大)▼



  与轻便实用的

  鄂尔多斯青铜器相比

  同一时期中原的青铜器

  多为厚重的礼器

  中原诸族与北方民族

  逐渐分野

  虽然地表植被与气候

  更适于放牧与游猎

  但是由于黄河的切割

  鄂尔多斯直接与

  中原王朝的核心区接壤

  (不同时期我国农牧交错带北界的变迁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作为中原与草原

  碰撞与往来的前沿地带

  鄂尔多斯

  注定成为各方争夺的

  逐鹿之地

  ②

  血战之勇

  (人与人)

  商王伐鬼方

  周王征猃狁[xiǎn yǔn]

  晋文公攘戎狄

  鬼方、猃狁与戎狄

  均为曾在鄂尔多斯盘踞的

  北方游牧民族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

  更进一步深入鄂尔多斯腹地

  并在此修建了中国早期的长城之一

  秦昭襄王则紧随其后

  将鄂尔多斯东南部

  纳入秦国的疆域

  (战国长城,摄影师@郭宇,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

  其凭借荡平六国之军威

  派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攻占鄂尔多斯

  为了方便军队驰援前线

  秦始皇

  还修筑了一条古代的“高速公路”

  即秦直道

  (秦直道,摄影师@郭宇)▼



  黄河

  又成为这片土地的“护城河”

  其南北两岸

  均建有秦王朝绵延的长城

  北长城将这片土地

  与蒙古高原相阻隔

  南长城之内的中原王朝

  又将其拒之门外

  鄂尔多斯

  犹如一块天然的战场

  只有最善武的勇士

  才敢于入场拼杀

  (鄂尔多斯周边秦长城分布示意,制图@刘志鹏、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中原王朝

  率先展开着攻势

  秦始皇

  (出自贾谊《过秦论》)▼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汉武帝

  派遣大将卫青与霍去病

  以鄂尔多斯为跳板

  向西北出击

  (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登临瀚海”

  (东汉龙首青铜灶,鄂尔多斯市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摄影师@柳叶氘)▼

  草原诸部

  也不甘示弱

  魏晋南北朝之际

  匈奴部落最后的血脉

  赫连勃勃进驻鄂尔多斯

  建立大夏国

  并在此兴修都城

  即“统万城”

  (统万城,图片来源@Esri Image Map)▼



  缭绕统万城畔的

  无定河

  似乎在诉说着战争风云里的

  小民悲哀

  (出自《陇西行》)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宋交替之时

  党项族建立西夏国

  鄂尔多斯的部分区域

  连带统万城一起

  被纳入西夏的地盘

  而西夏与宋辽(金)一起

  开创出中国历史上

  第二个“三国时代”

  (城川古城,唐王朝专门为党项族迁徙而设,而后党项族建立西夏国,摄影师@任玉豪,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而后

  蒙古人暴风骤雨一般的战斗力

  瞬间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

  他们经鄂尔多斯一路南下

  覆灭南宋、西夏等多个帝国

  建立元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

  首次由少数民族

  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可惜的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在征讨西夏的过程中

  猝然离世

  (龙头银酒杯,展现元朝气质,图片来源@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如今

  成吉思汗陵

  便位于鄂尔多斯境内

  屹立在天地间

  (成吉思汗陵,摄影师@郭宇)▼



  历经无数血与火的洗礼

  明朝时期的鄂尔多斯

  既被象征农耕文明边界的长城

  排除在外

  又被黄河从蒙古高原上

  切割而下

  成为一个独特而暧昧的存在

  (鄂尔多斯周边明长城分布示意,制图@刘志鹏、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也正因如此

  这里至今仍保留着

  北方草原最大的石窟寺群

  阿尔寨石窟

  此地也是成吉思汗

  攻打西夏时的汗帐驻地

  在这片土地上

  也许只信仰天神与勇者

  (阿尔寨石窟,摄影师@郭宇,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③

  改天换地之勇

  (人与自然)

  新中国成立之后

  鄂尔多斯一直以来的

  羊绒原料产出优势

  随着中国外贸出口的开放

  迅速抢占国际市场、扬名天下

  (荒滩牧羊,摄影师@苏大)▼



  而这块硬核的大地

  早在数以亿年之前

  深埋的宝藏

  也终于在此时得以挖掘、造福一方

  鄂尔多斯

  已探明的煤矿储量

  约占全国1/6

  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

  约占全国的1/3

  (请左右滑动观看,鄂尔多斯煤矿与天然气资源分布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如此巨量的矿藏催生出

  中国最大的露天矿场之一

  黑岱沟露天矿场

  其一天之内便可开采

  9万余吨煤炭

  装满约1500节列车货厢

  这些煤炭

  则可以转化为约2亿度电

  满足约6万余个家庭

  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黑岱沟露天矿厂,图片来源@Esri Image Map)▼



  鄂尔多斯

  由此迅速崛起

  2000年

  其煤炭产量为0.56亿吨

  仅4年之后

  便达到1.17亿吨

  成为中国首个煤炭年产过亿的城市

  虽然工业在发展、城市在建设

  但是自古以来的

  土地沙漠化问题

  尚未得到解决

  最严重的时期

  库布齐沙漠

  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

  约1.6亿吨

  鄂尔多斯湿地

  更是水面萎缩、湖心岛消失

  在此筑巢的遗鸥近乎绝迹

  整改与治理迫在眉睫

  (紧靠黄河却飞沙走石的荒芜沙漠,摄影师@李琼)▼



  鄂尔多斯几乎举全市之力

  遏制沙漠的漫延

  并凭借新兴的技术手段

  开启了治沙征程

  第一

  是修建引凌分洪闸、分凌引水渠

  生态围堤等等

  引黄河凌水入沙漠

  (黄河水与沙漠共存,摄影师@苏大)▼



  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环绕鄂尔多斯的黄河

  流凌堆冰、水位抬高

  化冻之后则形成洪灾

  一边水多为患、一边荒漠干旱

  经由相关专家团队论证之后

  当地正式以凌水滋润沙漠

  库布齐沙漠的腹地迅速形成

  近6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

  与近20平方公里的水面

  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

  10多种水鸟在此长期栖息

  村民甚至在此养殖螃蟹、维持生计

  (库布齐沙漠中的螃蟹,摄影师@曹敦美)▼



  第二

  是以麦草或其他植物的茎秆

  扎入沙土

  形成网状的“草方格”

  此举稳固沙丘的同时

  也便于在草方格之中

  栽种植物

  (草方格,摄影师@苏大,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

  库布齐沙漠之中

  建设起中国西部最大的种质资源库

  培育出1000余种

  耐寒、耐旱、耐盐碱植物

  鄂尔多斯的森林覆盖率

  也从1980年的6.1%

  蹿升为2018年的26.91%

  (请横屏观看,图为治理后的库布齐沙漠,除了人工因素之外,全球变暖、降水增加对于植被生长也有很大帮助,摄影师@苏大)▼

  第三

  是发展光伏治沙产业

  光伏板的组件

  在吸收太阳光发电之外

  还能够有效的挡风、防风

  阻止沙尘的飞扬与移动

  减少水分的蒸发

  为植被的生长保驾护航

  (光伏板与绿植,摄影师@苏大)▼



  光伏板下茂盛的绿草

  还可以牧羊养鸭

  帮助百姓脱贫致富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

  治沙改土的目标

  在如此良性循环之中

  自然而然便达到了

  (光伏板下的鸭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库布齐沙漠

  全年平均有效光照

  高达3180小时以上

  为发展光伏产业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于是

  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

  光伏治沙项目

  应运而生

  (请横屏观看,光伏治沙与未治理的土地对比,摄影师@苏大)▼



  如此实施下来

  库布齐沙漠的治理

  极为成功

  绿色肉眼可见的增长

  (鄂尔多斯遥感影像对比,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沙尘暴发生的次数

  急剧减少

  (沙尘暴发生次数,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曾经萧索的毛乌素沙地

  开垦出成片的良田

  (毛乌素沙地的农田,摄影师@任世明)▼



  甚至荒凉如库布齐沙漠

  也因喷灌技术而出现了农场

  这里出产的部分土豆

  被生产为薯片

  摆放在数千公里外的超市货架上

  供人们选购

  (库布齐沙漠土豆田,出现圆形的农田是因为喷灌半径的限制,摄影师@苏大)▼



  与此同时

  长川巨流之上

  数十座黄河大桥

  依次建成

  (请横屏观看,黄河大桥,摄影师@叶长春)▼



  多彩大地之畔

  包神铁路负载着列车

  连接远方

  (包神铁路,摄影师@杨诚)▼



  茫茫大漠之中

  人称“穿沙公路”的省道215

  也全线贯通

  (请横屏观看,穿沙公路,摄影师@苏大)▼



  库布齐沙漠

  还被开发为旅游景区

  (深入鄂尔多斯响沙湾景区的观光越野车,摄影师@陈彦)▼



  洁白如莲花的新式建筑

  拔地而起

  冬季之雪色

  与建筑完美融合

  (库布齐沙漠莲花酒店,摄影师@李晓春)▼

  鄂尔多斯

  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也正式批准成立

  大批的遗鸥及其他候鸟

  重归鄂尔多斯湿地

  (请横屏观看,遗鸥自然保护区,摄影师@孙华金)▼



  这片天地日新月异

  而所有的改变背后

  是一个个敢于战天斗地的

  鄂尔多斯人

  付出了10年、20年、30年

  乃至一生的努力

  他们也许是

  坚守荒地的夫妇

  (7万亩沙漠变成绿洲,殷玉珍夫妇花费了25年,他们还在继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们也许是

  以治沙为己任的基层干部

  (2018年7月23日,鄂尔多斯杭锦旗的工作人员展示快速沙柳栽种,约用10秒的时间可栽种2苗,成活率提高的同时加快了工作效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们

  也许被称为先进模范、治沙能手

  而我更愿称他们为

  勇士

  鄂尔多斯、鄂尔多斯

  这里见证过伟大的英雄

  也经历过惨烈的战争

  而惟有真正的勇士

  才能够让这片土地

  焕发活力与生机

  回望过去

  古地质史上几十亿年的海陆变迁

  古生物史上几亿年的进化繁衍

  人类文明史上几万年的波澜壮阔

  都曾在鄂尔多斯上演得荡气回肠

  而眺望未来

  这块硬核大地所养育出的

  勇敢的人民

  始终在这片土地上

  建设着家园、播撒着希望

  这也是鄂尔多斯

  最美的风景

  (请横屏观看,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沙漠,摄影师@陈剑峰)▼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斡尔朵图片:感恩的心地图:松楠&陈景逸设计:刘志鹏封面摄影师:苏大审校:云舞空城、明天会更好

  特别鸣谢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 编辑:宝华
  •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蓝冠-蓝冠首页-蓝冠官网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