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内部,蓝冠测速_【奋发·新春走基层】又一个沙漠里的春节

  2月6日清晨,一望无际的乌兰布和沙漠还在沉睡。6点10分,接到乌吉线105公里发生沙害的通知,李畅和工友们急匆匆地穿好棉衣,拿起铁锹便乘车赶往沙害现场。

  乌兰布和沙漠腹地,乌吉铁路蜿蜒而过,这条铁路是阿拉善盟的一条重要经济线,每年有100多万吨的盐、碱通过它运出沙漠。而这条线路的养护任务,就由李畅所在的中铁呼和浩特局乌海工务段本井线路车间吉兰泰线路工区承担。他和工友们的任务就是检修所辖线路、道岔,每天随“沙”而动,保障“盐路”安全畅通。

  李畅他们工区负责的乌吉线100至130公里区段,四周全部是大沙丘,也是乌吉线上沙害最严重的区段。每到冬天,乌吉线气温都会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常狂风不止、沙尘漫天。地处沙漠边缘的铁路,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沙害时常来袭,造成铁路断道。李畅和工友们必须24小时随时待命,处置沙害。每年冬季,他们都要将线路两侧的沙子翻上一遍。

  6点50分,到达沙害现场,李畅和工友们沿着钢轨错位排成一排,手里的铁锹不停地挥舞……不一会儿,他们的衣服就开始蒸腾热气,帽檐、口罩周围挂满了白霜。遇到钢轨底部和螺栓扣件等铁锹够不到的地方,大家还要弯下腰,用手把沙子刨出来。

  “这些地方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导致螺丝锈蚀,拧不开。沙漠里昼夜温差大,由于热胀冷缩,钢轨夹板和螺丝都很容易被折断。”李畅向记者解释道。

  “沙害严重的时候,一夜之间,钢轨能被埋两公里,线路上积沙最厚的地方有80多公分,我们100多号人,从早上6点一直清到晚上8点。有时风向一变,嘴里、鼻子里都是沙子。遇上饭点,在沙窝子里吃饭也是常有的事。”回忆起初到乌吉线的除沙经历,李畅仍历历在目。

  10点50分,经过4个小时的连续鏖战,李畅他们清除线路积沙16立方米,抢通线路200米。

  “选择沙漠,就要一往无前。”这是李畅在工区文化墙上的留言。今年刚满30岁的李畅,已经在这片沙漠里坚守了10年。刚刚迎来的虎年春节,是他在这里度过的第4个春节。春节年夜饭,大家一起动手炸了丸子、炖了鸡肉、卤了猪蹄,还包了顿饺子。

  “现在工区条件比起我刚来那会儿,有了很大改善,我们搬进了标准化的二层公寓,里面有书屋、健身房,下班后我们能看会儿书,打会儿乒乓球。乌吉线上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如今线路两边我们栽植的尼龙沙网格已经形成规模,车间还配备了专用清沙车,有了这样的‘神器’,我们干活儿效率提高了不少。”李畅说。

  看着手机里的日历,李畅告诉记者,再过一周,他就有了假期。李畅家在安徽,回去一趟坐火车需要30多个小时。虽然路途辛苦,但是想到能和家人们一起团团圆圆地过个元宵节,李畅还是很激动,早早就给家人备好了礼物。“这次回家能多陪父母几天,我带了些内蒙古的牛羊肉回去,父母说咱们这边的牛羊肉好吃。这次回去,我还想吃媳妇儿做的饸饹面!”李畅说。(记者高慧)


  • 编辑:孟捷
  •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蓝冠-蓝冠首页-蓝冠官网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