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自治区不断加快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步伐,继续与科技部共同推动“科技兴蒙”行动。
以往,煤炭被开采后,需要送进煤化工企业,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才会转化为合成气。而现在在内蒙古,煤炭在地下就能完成这一转化程序。在中为能源鄂尔多斯唐家会矿区,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正在稳定运行。今年,企业研发制造了大口径、长距离新型连续油管撬装设备,再一次提高了合成气的产量。

汪传敏内蒙古中为煤气化技术公司总经理:合成气的产量较改进前提高了5%。这样的话,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大规模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项目提供了一个很有利的技术保障。
这个项目总投资1.4亿元,是世界首创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技术,无需开挖采煤,无需人员进入,就能生产工业燃气和化工合成原料气,实现了“采煤不见煤”的技术革命。下一步,企业将继续建设年产15亿立方米合成气全产业链放大中试项目,为合成气的生产和综合利用提供全流程支持。
汪传敏内蒙古中为煤气化技术公司总经理:计划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设20个地下气化炉,真正实现煤炭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做到零碳排放。
“科技兴蒙”行动启动以来,自治区积极与科技部、北京市、广东省、中科院等建立开放合作机制,共建了上海交大呼和浩特科创中心、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等68家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吸引114个高校、科研单位参与内蒙古的科技创新发展。
史广旭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科技合作处(外国专家局)负责人:出台“科技兴蒙30条”措施,推动“放管服”改革,通过推行“接榜挂帅”项目组织机制,有效激发了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
自治区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重点在乳业、稀土新材料、碳基新材料、新能源、种业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高标准打造一批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史广旭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科技合作处(外国专家局)负责人:加强呼包鄂自主创新示范区、乳业、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着力将“三区两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创新平台,成为自治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