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蓝冠,蓝冠注册1956_内蒙古读懂了绿水青山的重量!

  



  因绿而美,因绿而富,

  因绿而名……

  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国一盘棋”中

  内蒙古落子如飞

  步履坚定地走上了

  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

  新路子

  在中国自然资源的版图上,内蒙古占据特殊位置:

  横跨“三北”、毗邻八省,绿草苍苍、林海茫茫、河湖润泽,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

  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中,内蒙古担纲重要角色:

  是“东北森林屏障带”和“北方防沙屏障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北方地区的“水塔”和“林网”,是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挡沙墙”和“碳汇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

  在山水之间挥毫泼墨

  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

  ●“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完成营造林任务6800余万亩,沙化土地治理面积6200余万亩,年均完成草原建设面积3000万亩,居全国首位;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建成一批绿色矿山、绿色园区、绿色工厂;

  ●2019年全区生态产品价值(GEP)达4.48万亿元……

  厚植生态优势,让内蒙古绿色动能愈发强劲。

  保护红线抚平生态“伤疤”

  2020年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正在与大家进行热烈讨论。

  “今后不再上了?”总书记所指的,是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锡林郭勒盟委副书记、盟长霍照良回答:“不再上了!全盟六成以上区域都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了。”

  “留在那儿,子孙后代可以用。”总书记颔首赞许。

  绿则存,不绿则退

  在保护与发展的博弈中

  内蒙古目标清晰,行动果断

  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早已亮明态度:

  “当经济建设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一定要旗帜鲜明地把草原生态保护挺在前头!”

  读懂了绿水青山的重量,内蒙古决然把保护好草原当作头等大事,对乱采滥挖按下“终结键”。

  为抚平生态“伤疤”,内蒙古提出,在草原重要生态功能区不再新上矿业开发和新建风电、光伏项目。对已经形成的矿业和风电、光伏项目,明确服务期满后退出;对已经形成的露天矿“大坑”实行“一矿一策”,提高治理标准和科学治理水平,最大限度恢复原貌。

  拆除大风车

  紧跟着,全国第一个省级绿色矿山建设方案酝酿出炉:到2025年,全部矿山达到绿色矿山生产标准,不符合标准的矿山企业需退出市场。

  目前,内蒙古有15家矿山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单,其中,内蒙古赤北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不只是草原保护与修复,这种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已扩展至内蒙古全境。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坚定不移守护绿色“责任田”,生态保护和建设制度不断创新。

  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环保“紧箍咒”连续颁布,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相继出台,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对内蒙古而言

  保护生态,是一种责任

  更是一种担当

  因此

  不惜动用最严格的制度和

  最严密的法治

  从保护到修复,从制度到实践

  “十三五”这5年

  无疑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

  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的5年

  青山披翠,碧水蜿蜒

  一道横跨祖国北疆的

  万里绿色长城正在迅速崛起

  治流域唤回“绿富美”



  乌梁素海(资料图)

  数月前,巴彦淖尔市传出喜讯——

  “塞外明珠”乌梁素海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名单。

  这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

  早在2019年,巴彦淖尔市就提出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

  经过两年的综合施策,乌梁素海开始“返老还童”。

  “现在水质明显好了,鸟儿也多了。”乌梁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马海明,翻看着自己的鸟类摄影作品欣喜地说。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治理必须有大局观和全局观,内蒙古深谙其道。



  一湖两海治理见成效

  2020年,一场绿色风暴席卷内蒙古

  这一年的9月20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陕西榆林沿黄城市第四次联席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发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倡议书》,携手治理工农业生产向黄河排污问题,建设绿色产业带。

  一场历史上难度最大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此打响。

  沿黄流域,是内蒙古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全区75%的发电量、80%的炼钢和50%的有色金属,绝大部分煤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建材、大数据等产业,均集中于此。

  内蒙古痛下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遏制这片区域进行工业和农业排污。

  一番“刮骨疗毒”,唤回碧水蓝天——

  2020年,全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0.8%,细颗粒物未达标盟市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25%,52个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69.2%,劣Ⅴ类水体比例为1.9%,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带来的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



  6年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采伐史画上了句号。

  到“十三五”期末,内蒙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年停伐木材产量151.2万立方米,居全国之首。

  “以前是‘油锯一响、黄金万两’,现在是护林和营林并重,森林的价值更高。我们要像保护生命一样把这片绿色保护好!”大杨树林业局朝阳林场瞭望员李晓蒙说。



  内蒙古的林区

  如今的大兴安岭林区,榛果、蓝莓、药材乃至冬季旅游景观……所有的林下资源都变成了林下财富,砍树人变成了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冰天雪地的导游和林下绿色食品的推销员。

  一子落下,激发无限潜能。

  搭上生态旅游产业这趟“顺风车”,内蒙古农村牧区变景区、农舍毡房变客房、农畜产品变商品,“美丽经济”竞相绽放。

  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锻造了内蒙古绿色经济

  “生态+”和“+生态”的

  共融共生模式

  更多的“绿色红利”

  正在转化为民生福利

  实现了“绿富美”的同频共振

  “内蒙古智慧”赋能“生态新样板”



  恩格贝,一个具有“国际范儿”的生态治理示范区。

  几十年来,从远山正瑛到“林二代”、“林三代”,吸引了国内外一批批治沙志愿者,在这片号称“地球之癌”的沙漠中扎下根来,用汗水和才干共同铸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



  恩格贝(资料图)

  今日恩格贝,植被覆盖率达到78%、森林覆盖率达到41%,环境优良天数达到了340天,获评全国“深呼吸”小镇。正在打造国际生态技术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恩格贝所处的库布其沙漠,也成为世界上唯一得到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国内外专家们有一个共识:“恩格贝模式”和“库布其经验”最让人叹服的是治沙创造力。



  恩格贝(资料图)

  在恩格贝沙漠科学馆,有这样一段话发人深省:“广袤的干旱荒漠是地球上人口最为稀少的居住地。在人类迈入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依靠人类智慧的支撑、技术的武装,有可能实现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理念,将干旱荒漠打造成为有‘最高生产力’的空间、宜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域。”

  这是恩格贝的诗和远方,也是内蒙古的发展之谋。



  库布其生态治理

  回眸“十三五”,从“增绿量”到“增颜值”,从“护根基”到“强保护”,从“护生态”到“谋致富”,内蒙古先行先试,为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智慧和经验,也开启了内蒙古“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保持战略定位,起好步、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对内蒙古而言至关重要。”

  立足高质量,擘画绿色发展“新样板”。

  2021年1月,

  自治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

  庄严承诺:

  “绿色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草原、森林、河流、湖泊,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这份承诺描绘在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的路线图上——

  01



  生态安全格局

  重在“全域”:

  整体谋划、一体修复的新举措,将让草原、森林、河湖、湿地、沙漠等得到全方位的呵护;

  02

  污染防治行动

  重在“深入”:

  重拳出击的力度更强、范围更广,将进一步巩固扩大蓝天净土保卫成果;

  03

  生产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低碳”:

  从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园区演变成全民绿色行动,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绿色转型;

  04

  资源开发利用

  主攻“高效”:

  通过划定资源开发的边界和底线,全面开启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新时代。

  这是新的宏伟蓝图

  高层次的谋划和高起点的布局

  召唤着内蒙古各族人民

  倾情书写新时代绿色篇章

  这是新的壮丽开局

  超前的认识和清醒的判断

  蕴含着内蒙古各族人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巨大力量和坚定决心

  精准的坐标、清晰的航向

  内蒙古正和着春天的脚步

  在逐梦青山绿水的道路上铿锵迈进!

  (原标题:绿染山川满目春——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纪实

  记者:贾怡媛 施佳丽)

  坚决守护好

  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在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美好时节,把目光投向北疆大地,我们惊喜地发现,不知不觉中,内蒙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已然是硕果累累。

  水草丰美的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生态系统,在国家生态安全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我区时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要求我们“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战略定位、保持战略定力,全区上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建设和守护着这道亮丽风景线。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保护生态环境、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关键是要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十三五”时期,我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减排增收、变废为宝的企业越来越多,不少农村牧区变成旅游景区,伐木工人变身护林员……这些事例无不说明:转变思路、优化结构、创新技术,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处理好了,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就一定能守护好内蒙古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也一定能建起万里绿色长城,把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奋进“十四五”、起航新征程,我们必须牢记嘱托、不负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全方位推动绿色发展,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安华祎)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蓝冠-蓝冠首页-蓝冠官网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