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5月,中央政法委正式批复呼和浩特市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在创新社会治理的探索中,呼和浩特市以服务百姓、化解纠纷为出发点,建立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矛盾纠纷化解联合服务中心,实现“一个大门进来、一个中心对接、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一站式”服务。
多部门联动形成解决合力
走进清水河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合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耐心为来访群众解答的工作人员,以及信访接待人员的笑脸。北堡乡王家坪村村民孙如清一个劲儿地和记者夸赞服务中心:“来这里处理问题很方便,周六日还有值班的。我们庄户人种地忙,来这里处理事情上午坐班车来,下午解决了就能回,真是方便多了。”
“过去群众有诉求,按照信访条例受理期是15天,办结期是60天。现如今,群众只要来了,是‘一站式’服务,中心有教育局、退役军人事务局、自然资源局等多部门现场办公,群众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部门来解决问题。对于初访,日期缩短为3个工作日。”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清水河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成后,大厅办事效率不仅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也提高了。据了解,呼和浩特市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联合服务中心里安排了政法单位、信访、人社、劳动监察、教育等多部门入驻,并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吸收行业性专业调解委员会、法律咨询、心理服务等社会力量进驻,经过几年的努力,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机制不断完善。目前,各级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以“综治中心、法律援助中心、警务接待中心、诉调对接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为主体,法院、人社、住建、交通、自然资源、民政、教育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运行模式。
特色化调解帮助群众解开心结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杜林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司法局环河街司法所所长,从事调解工作30多年。他经常去回民区或者各街道调解中心坐班,对于“一站式”调解,他深有感触:“群众的事无小事,群众找到这里,我们就要认真、耐心、细心地倾听当事人的诉说,再找出其中的焦点做工作。在解决的过程中,实心实意地来对待每一个来访者。”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各服务中心强化特色调解,把基层一部分有影响、有经验的矛盾纠纷调解能手组织发动起来,成立了以个人姓名命名的特色调解室。这些调解室通过说事评理、普法宣教,缓解、疏导当事人极端情绪,与法律援助中心的值班顾问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配合联动,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新城区的“张跃平法律工作室”是公益性质的调解机构,从事多年司法工作的张跃平,解决了多个信访积案。他接待来访不仅要用专业知识为群众解答难题,还要帮助群众分流到对应的解决部门。他说:“有部分群众由于着急,情绪会比较激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疏导他们的情绪,然后坐下来与他们慢慢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智能化提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引导群众通过网上反映自己的诉求,意见和建议,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赛罕区信访局副局长张春霞说,赛罕区网上信访开通以来,网上信访截至目前是520件,占信访总量的68%。网上信访工作的受理率和按时办结率是100%。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矛盾纠纷化解联合服务中心现已成为本地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枢纽,能够衔接本级、乡镇(街道)级、村(社区)级、基层网格四级组织网络,形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立体工作体系。玉泉区将综治网格系统、平安城市平台、电子政务系统、应急指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全部接入区矛盾纠纷化解联合服务中心,与信访“一网通”、网上信访平台有效衔接,街道、村(社区)也与综治网格、平安城市、视频会议等系统实现连通,促进基层矛盾纠纷及早发现、高效化解。赛罕区设置信访系统专线,可联通国家、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三级机构,通过视频会议商讨研判信访问题。回民区建设的智慧平台(小鱼易连),不仅可召开线上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席信访会议,还可以远程接待上访人员和线上约访来访者,通报化解进度并进行线上人民调解工作。新城区建设了网上视频信访中心,通过网络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中心的智能化,做到自治区、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网上视频信访调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难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9家旗县区级、77家乡镇(街道)级、1142家村(社区)级共1228家实体化矛盾纠纷化解联合服务中心。运行一年来,各地区服务中心受理各类矛盾纠纷5800余件,解决纠纷4700余件。通过强化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信访调处“四位一体”联合服务模式,全力疏导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首府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