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快手”进百村 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巴彦淖尔日报社推动移风易俗案例 一、基本情况 2021年以来,巴彦淖尔日报社启动了“快手知识进百村”行动,组建记者快手讲师团深入全市100个行政村,围绕村民使用快手中的短板弱项开展免费公益培训,提升乡村信息化能力,带动20余万农牧民下载了快手APP,给了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场域和更丰富的生活,让农民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活动,促成了农牧民思想理念的转变,更带动基层乡镇、村培育“新农人”、树“新乡风”,让乡村既有美丽“面子”,也有厚实“里子”,唱响文明新风,让农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与守护者。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强”讲师队伍,做“优”培训内容。为了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力求授课内容干货满满、语言生动,让农牧民都能听得进听得懂并产生浓厚兴趣,日报社派出多位精通新媒体运营的资深记者就快手平台主要使用人群、网红农牧民主要运营账号的“垂类定位”,直播带货的发展前景等进行深入研究,进行为期十余天的课件编写、梳理以及反复修改,最终确定了引流短视频拍摄剪辑、快手垂类定位、直播电商商业模式、直播带货技巧等几大接地气的授课版块。 从日报社挑选出20多名具备“一专多能”的编辑、记者组成快手讲师团,组织多次培训,采取逐一试讲及现场答疑模拟的方式测评,力求每位成员脱稿宣讲,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体现专业度,能够针对农牧民关心的问题精准解答。 (二)搭建从“指尖”到“身边”立体宣讲矩阵,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采取线上指导+线下面授的方式,进行专业化指导。线下以讲座形式开展,每场讲座时长约两小时。其中,讲师成员用1个小时进行PPT课件讲解,结合网红大咖的优质视频以及巴彦淖尔日报社“掌上巴彦淖尔”微信公众号曾发布的爆款短视频等案例,深入浅出盘点短视频创作思维和变现价值观的核心、数据对运营重要性等内容,介绍账号定位与包装,讲解快手入门知识、需要掌握技巧、需要注意哪些内容违规不能刊播,介绍直播带货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前景,分享直播涨粉秘籍,以及农副产品如何挂小黄车等,给农牧民提供短视频运营思路,了解快手平台能够为农牧民带来哪些益处。对于零基础的农牧民,讲师成员现场帮助开通短视频账号,指导个人账号页面设置、拍摄的方法和角度、添加音视频文字并发布短视频等。对于在短视频运营中遇到涨粉瓶颈的,讲师现场分析其账号存在的问题,给出可行性的指导意见。 线上讲师共组建100个乡村微信群,定期不定期在群内分享优质短视频,针对农牧民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力求让培训内容入脑入耳入心。 (三)加强正面引导,使农民成为传播正能量、引导乡村舆论的新生力量。“开讲之前,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会玩快手的有多少?我说的‘会玩’,可不单单是寻红火看热闹,而是让快手这个火爆全国的短视频平台,为咱们农牧民服务。我们得学习用它直播带货、扩大宣传,给咱地里种的蔬果、圈里养的牛羊,都插上‘互联网’翅膀,卖得更远、卖上好价钱,同时传递真善美、传播新时代文明新风正气,让生活更美好、乡村更和谐。今天我就是来给大伙儿送‘武功秘籍’来了……”这是巴彦淖尔日报社快手讲师团讲师陶飞走进五原县新公中镇宣讲快手短视频运营知识的开场。 在讲座中,讲师一方面会对快手平台使用进行讲解,另一方面,还会教授如何正确利用好快手,学会从快手上“充电”,掌握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能,学会从快手上汲取精神力量,丰富精神生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主要成效 两年来,巴彦淖尔日报社“快手进百村”公益培训走进100个村子,有20余万农牧民下载快手APP,指导数万人开通了个人账号,给了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场域和更丰富的生活,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部分群众茶饭、工作之余都会打开短视频软件,有不少人还热衷于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带动数万名农牧民通过快手进行短视频拍摄、直播,在推动传统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助力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农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快手讲师团还教会农牧民朋友借助平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了解新产业,部分农户引进了鸵鸟养殖、葡萄种植等,收入较过去翻一番。同时给基层农牧民思想教育宣传也提供了新渠道。多个村镇干部利用快手平台不定期开直播,通过“云课堂”,搭建“新桥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农业、卫生健康等常识,上党课、讲红色故事,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移风易俗相关政策,分享移风易俗村居做法、个人经验,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树立文明新风尚。 四、推广理由 巴彦淖尔日报社“快手知识进百村”行动实施以来,深受乡镇干部、农牧民好评,通过把全媒体传播融入到乡村,融入到农业,融入到农民当中,为乡村振兴“激活”了分散在“网下”的村民力量,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激励大家积极投身、支持电商直播、电商创业的热情,让更多的人认知、思考、宣传、销售家乡农产品,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带领村民共同增收致富,培养了更多新型农民。此外,通过与多方合作,将线上与线下为农服务相结合,将农业产品、乡村旅游与媒体电商挂钩,将“三农”经济元素融入传播内容、服务、产品等各要素,为乡村振兴搭建新的模式和平台,让“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传媒”模式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农具”,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幸福、更红火,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发挥主流媒体的力量。 编辑:孙丽荣
日期 : 2023 › 08 › 9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编辑:孙丽荣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白莲)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8月14日,在自治区科协和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指导下,由内蒙古科学技术普及学会发起并主办的敕勒川生态科普学院在内蒙古敕勒林海自然学校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面向青少年开展的非学历、大众性的生态科普教育平台。 据悉,学院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善生态科普教育体系,丰富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为目标,聚焦“生态+劳动”“生态+美育”“生态+德育”“生态+体育”“生态+研学”五类科普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自治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内蒙古科学技术普及学会提高政治站位,突出科普价值引领,切实履行好新时代学会科普工作的重要使命。当日,内蒙古生态科普教育联盟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分别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等相关单位、场所挂牌。 编辑:孙丽荣
8月14日,“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开幕。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遗址区考古保护棚和考古体验棚,聆听讲解,深入了解萨拉乌苏考古成果。 “河套人”曾经繁衍生息的萨拉乌苏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迄今为止,在遗址范围内发现了人类化石出土地点1处,旧石器文化遗址2处,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出土地点22处,哺乳动物及鸟类化石45种。 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位于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展陈分为筚路蓝缕百年路、重返河套人家园、打捞河套人秘密、探访我们的祖先、铺筑通向未来路5个板块,累计展出各类展品300余件。 萨拉乌苏遗址考古体验棚位于萨拉乌苏遗址范家沟湾,共设置6个体验区和2个展示区,是以范家沟湾的考古历史、考古发现、考古科普为依托,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互动学习景点。 萨拉乌苏遗址考古保护棚位于萨拉乌苏遗址邵家沟湾,棚内重点展示2021年以来两个考古发掘剖面,使参观者能够直观感受萨拉乌苏古生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原生层位。该遗址点共出土披毛犀、河套大角鹿等古生物化石3000余件,萨拉乌苏旧石器500余件。(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马骏驰) 编辑:张彬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13条穿沙公路纵横交错,将沙地切割成若干生态治理区,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时值首个全国生态日,从空中俯瞰,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地生动而壮美。翁牛特旗“以路治沙”模式,在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创新探索中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的路子。 在内蒙古,全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市、区)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探索中各有高招。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功能定位,摸索出了以路治沙、锁边治沙等各具特色的鲜活经验,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用各具特点的创新实践,豪迈地书写在北疆大地上。 作为祖国的北大门,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顶层设计全面布局。2022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14个厅局研究制定《关于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方案》,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有了更为系统的战略谋划。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出台,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有了法治保障。 2022年确定53项重点任务,2023年确定62项重点任务,内蒙古严格对照重点任务清单及分工,压实部门和盟市责任,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打造全域生态安全格局。两年来,全区完成造林912万亩、种草3382.8万亩、防沙治沙1280.3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蓝天碧水净土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长。 18年前的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的内蒙古,总书记关注的沙实现“绿之变”,总书记关切的万里绿色长城更加牢固。阿拉善盟生态沙产业实现产值199.5亿元,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产值达到4.6亿元……沙海“淘金”、林下“掘金”,丰富的生态资源正成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最优底色。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到了“三北精神”。下一步,内蒙古将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着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全力完成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任务,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编辑:段丽萍
绿色 是生命的象征 大自然的底色 在内蒙古 莽莽林海深处 那郁郁葱葱的绿色 释放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从空中俯瞰,内蒙古美得张扬。 内蒙古是 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是我国森林资源 相对丰富的省区之一 从东到西分布有 大兴安岭原始林区 和11片次生林区 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 全区森林面积4.08亿亩 居全国首位 人工林面积9900万亩 居全国第三位 森林蓄积16亿立方米 居全国第五位 保持着原始本真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 筑牢底色绣山河 为保护生态环境 内蒙古坚定决心“增绿” 下大功夫“护绿” 连点成线 连线成面 在祖国北疆 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蓝天下,漫山遍野的绿色。 增绿—— 全力以赴开展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推进“蚂蚁森林”公益造林 开展封山育林 科学配置林草植被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 深入实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一项项举措行之有效 2018年至2022年 内蒙古共4813万人次 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累计义务植树21550万株 党的十八大以来 内蒙古十年累计营造林1.22亿亩 推进“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 护绿—— 国有林场“挂斧停锯”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退耕还林 加快退化林分改造 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壮大护林员队伍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如今 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达23% 既是超级“碳库” 也是纯净“氧吧” 内蒙古阿尔山天池风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内蒙古 葳蕤林野间 蕴含着无限潜能与广阔前景 大兴安岭根河林区冷极湾秋景。 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林草碳汇试验区建设 实现碳汇交易 内蒙古森工集团旗下克一河森工公司索图罕林场碳汇林。 大力发展林果林药林菌 林蔬林畜林鹿林渔等 林下种养殖业 让护林人也有“好钱景” 在林场里种植的滑子菇形状整齐、颜色和品质一致,受到商家追捧,产品供不应求。 依托森林资源 开发各类经典景区 让游客在林间檐下闲谈纳凉 在肆意山风中偶遇炊烟和夕阳 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的森林木屋。 举目已觉千山绿 宜趁东风马蹄疾 一项项务实有力的举措落地生根 一场场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持续推进 一幅幅生动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内蒙古的千里林海万顷碧波 就是我们“增绿”“护绿” 的决心与实践 面向未来 内蒙古的绿色征途 永不停歇 编辑:杨旭英
8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速度轮滑项目进入第二个比赛日,记者带你空中俯瞰轮滑比赛!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梁亮 王玉琢 孟和朝鲁 编辑:温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