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8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杨帆)自治区国资委最新消息:近日,自治区直属企业首台百万千瓦火电机组——蒙能集团长城发电公司1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后,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   长城发电公司2×100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位于鄂尔多斯市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输电通道——上海庙至山东临沂±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电源项目,属国家特急能源保供项目,总投资65.7亿元,2台机组于2020年7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   据悉,1号机组投运后,2号机组将于近期并网投运。2台机组全部投运后,年发电量110亿千瓦时(相当于济南市一个季度用电量),可持续向山东省输送稳定电能,能够满足约600万户三口之家1年的生活用电。项目采用间冷塔、烟囱、脱硫吸收塔“三塔合一”建设方案,占地面积仅33公顷,与同类火电机组相比,占地减少15%以上,在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投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类机组先进水平。   机组主机采用先进的高效超超临界参数设计,适应煤种范围广、热利用率高,设计发电热效率45.3%,发电煤耗271.3g/kwh,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项目区同步建设脱硫、脱硝、除尘装置,废水处理系统采用先进工艺,工业废水可全部回收利用,有效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目前,鄂尔多斯市有大量低热值、高硫分煤种,实现就地转化后,可大幅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率,助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编辑:段丽萍

  盛夏7月,走进国内最大流体管件铸造企业——建支管业有限公司,不禁被眼前先进生产设备所吸引,国际最先进的DISA全自动造型生产线,使铸造生产车间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   “水平造型线设备将信息化、机械化生产进行有机结合,先进的质量监控及检验设备保证了产品质量……”说起生产车间内高端创新设备,公司技术部部长刘金生滔滔不绝。   建支管业坐落于宁城县中京工业园区,是一家科技型铸造民营企业。公司采用世界领先技术生产金属管材管件、塑料管材管件、金属塑料复合管材管件、线路金具、电炉铁合金及其他金属制品。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达85%以上,曾先后参与10个国家标准和5个行业标准的制(修)定工作。   “公司建有技术研发中心,以自主研发为主、引进技术为辅。自主研发的新型电炉冷却系统技术、冷镀锌工件沥水干燥输送装置、新兴铁水浇包技术等多项成果,都在生产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建支管业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刘金生介绍,“建支”品牌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居国内第一、国际第二。   建支管业得以如此蓬勃发展与赤峰市工业倍增行动关系密切。年初以来,赤峰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锚定“双过半”目标任务,统筹抓好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助企纾困等各项工作,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做大做强。   多措并举用力抓好项目建设。今年,赤峰市按照促前期、抓在建、争开工、保投产的原则,抢抓施工黄金期,推动173个3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开复工项目140个,开复工率80.9%,完成投资99.4亿元。预计年内竣工项目59个,项目投产后,将实现产值61亿元。宁保冶金年产100万吨铁合金、星耀年产3600吨高性能钨钼棒丝、明岳高端氟新材料等59个年底前能够实现新增产能或新增规上企业项目正在开足火力,全速建设中。   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借助赤峰市获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和国家“鼓励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的政策支持,依托新能源资源优势,围绕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谋划和引进一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延链补链项目,为下一步工业经济发展积蓄动能。   紧盯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加强现有工业企业的运行调度,认真落实好各类产业支持性政策和惠企政策,跟踪服务、助企纾困,全力保障现有工业企业稳定生产,最大限度释放产能。同时,对企业实际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梳理,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   根据目前企业上报情况,6月份,赤峰市规上工业预计实现产值135.3亿元(未包含电业局数据),较5月份回升2.4个百分点。1-6月份,全市规上工业预计实现产值871.6亿元(未包含电业局数据),同比增长1.8%。   如今,在赤峰市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背景下,建支管业更显企业担当。“目前,公司安排就业近3000人,累计上缴税金3.18亿元。未来,我们计划用6到10年的时间,成立内蒙古建支集团,全力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铸造工业园区,为赤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公司副总刘唐说道。(记者 王塔娜) 编辑:段丽萍

天骄航空开通呼和浩特=赤峰=扎兰屯航线

  2019年7月26日,天骄航空满载着自治区各族人民的民航梦,由呼和浩特起航,飞向广袤的草原蓝天,肩负起了完善自治区航线网络与探索国产民机商业运行新路径的重任。四年来,天骄航空促安全、强治理、畅交通、优民机,承运旅客近42万人次,累计开通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延安等9个航点,积极融入自治区“互联互通”战略,推动“支支通”“干支通”等“空中通道”的建设,服务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助力国产民机运营与适航的日益完善,成为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2023年7月26日,天骄航空开通呼和浩特=赤峰=扎兰屯航线,其中“赤峰=扎兰屯”为天骄航空独飞航线,为自治区“互联互通”战略再添运力支持,为城市间的经贸往来架起“空中桥梁”,为完善自治区基本航空服务、打造内联外畅的立体交通体系贡献天骄力量。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次承办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展现自治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的光荣使命和重要任务。赤峰、扎兰屯赛区承办十四冬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多个项目的比赛。自内蒙古承办十四冬以来,天骄航空作为大会重要航空承运单位,在运力保障、出行服务、宣传推广方面凸显本土航空公司的责任与担当。此次开通的呼和浩特=赤峰=扎兰屯航线,将持续为十四冬的运动员、裁判员及广大观众提供更为便利、更加多样的航空出行保障。   ​接下来,天骄航空将坚守安全底线,不断完善航线网络,持续壮大天骄航空,积极推动航空产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   四年,对于民航发展的历史长河而言,仅是沧海一粟,对于天骄航空来说,是实干兴企的奋斗历程。   四年,对四季而言,是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对天骄航空来说,是1460个日夜的至诚服务。   站在新的起点,过往四年的俯首躬耕、攻坚克难都凝聚成天骄航空昂首前进的磅礴动力;   站在新的起点,天骄航空坚定初心使命,在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筑梦苍穹。 编辑:温慧娟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索日都勒社区手工作坊创建于2018年,目前拥有日常开展活动的手工艺民间艺人11名。该手工作坊内融合了汉族木板雕刻、手工盘扣;蒙古族皮画画、烫画;达斡尔族哈尼卡、木库莲、围鹿棋;鄂伦春族桦树皮画、桦树皮手工制品;鄂温克族刺绣等手工艺品。日常向社区居民、学校学生开放,丰富了居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需求,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艺。 编辑:宝华

  ​“办理有速度,服务有温度。”这是来访群众对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信访工作的评价。   近年来,太仆寺旗信访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践行“浦江经验”,广泛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直奔基层、直面群众、直击矛盾,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推动全旗信访工作效能整体提升。   领导干部下访接访 面对面听民声   “我要见赵书记!”刚到上班时间,闫女士来到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政府门前,情绪激动地提出要见主要领导反映问题。   “到信访接待室就可以见到赵书记了。”工作人员告诉她。起初,闫女士以为工作人员在敷衍搪塞,直到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接待室才知道,当天接访的领导正是太仆寺旗委书记赵飞鹏。   信访工作,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是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为了“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面对面”解决群众难题,太仆寺旗委、政府领导率先垂范,定期接访,协调解决疑难复杂问题,逐案研究制定化解方案,主动约见信访人,面对面听诉求、找症结、解疙瘩,切实做到案件有人抓、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各级党政部门纷纷出台负责人接待来访群众、阅批群众来信、包案化解重点问题的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信访联席会议协调、信访局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   同时,全旗还将信访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目标,明确工作导向,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俯下身子解决问题 心连心解民忧   “如果不是陈旗长出面解决,我今年的马铃薯就种不成了。”问题得到解决后,家住太仆寺旗千斤沟镇水井子村的园区承包者孙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由于陷入土地纠纷,致使孙先生承包的园区一直无法耕种。经过镇、村多次调解,仍没有达成协议。眼看要错过播种季节,孙先生十分着急。太仆寺旗旗长陈艳豹了解情况后,立刻亲自牵头组建工作专班,深入水井子村实地查看调研,并召开专题会协调,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太仆寺旗坚持“事要解决”,突出问题化解,促进公平正义,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各级领导干部主动转变作风,将工作重心下移,俯下身子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深入基层约访走访、“群众工作日”等活动中,深入到情况最复杂、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实打实研究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了解社情民意、听取群众建议、宣传政策法规,努力在第一时间和初始环节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全面实行“一个案件、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包到底”的责任机制,直到“案件办结、事情了结、程序终结”。大批信访矛盾在基层得到了有效化解,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提升工作质效 实打实惠民生   今年5月,千斤沟镇西山坡村种植承包商姚某将同村村民董某没有流转的16亩耕地误耕,董某向姚某索要赔偿,双方协商未果,董某找到村信访代办员帮助其解决,信访代办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镇司法所进行调解。经调解,姚某按每亩750元的价格承包了董某的16亩耕地,共计12000元,双方达成和解。“有了矛盾第一时间就有人来帮我们协商化解,不出村就解决了问题。”董某说   结合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太仆寺旗开展信访代办制工作,通过成立三级信访代办服务机构、组建信访代办员队伍,打造矛盾纠纷“终点站”。旗、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组建排查网络,每天滚动排查信访隐患,第一时间报告落实包联化解责任。同时,构建以旗法院、司法局、信访局,乡镇法庭、司法所、村民调治保等共同参与的三级联动调解机制,引导人民群众积极通过非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让矛盾解决在村里,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以学习贯彻新颁布施行的《信访工作条例》为契机,我旗健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全链条畅通群众反映渠道,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健全首接首办、接诉即办、直转快办、跟踪督办和‘简单信访马上办、一般信访快速办、疑难信访监督办’提速增效工作机制,努力实现信访群众‘最多访一次’。”太仆寺旗信访局局长张东伟说。   随着各级领导干部直奔基层、直面群众、直击矛盾,太仆寺旗信访形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群众满意率等各项指标不断提升。今年以来,太仆寺旗信访总量为90批160人次,群众信访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43%和68%,信访事项化解率为100%。 编辑:章颖慧

  巍巍长城,蜿蜒曲折。在包头市石拐区,有着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唯一建设在河道中的赵北长城(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一场特别的听证会就在这段长城边上举行。   事情是这样的。1959年3月,石拐区为打通对外通讯传输线路,在赵北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架设56根通讯线杆。60多年来,该通讯传输线路成为石拐区主要的对外通讯联络网。之后,因长城保护相关法规的出台,当年合法架设的通讯传输线路成了违法设施。相关通讯公司认为该通讯传输线路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当时架设通讯设施的公司已不存在,其承接石拐区通讯工作时,行政监管部门未提出纠正违法行为意见,导致这一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综合考量长城遗址保护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检察机关决定及时跟进监督。然而,相关通讯公司因为资金等原因一直未履行整改义务。之后,石拐区人民检察院通过磋商,督促行政机关积极开展一体化协作,推进违法企业积极整改。今年1月,石拐区政府函告通讯公司切实履行整改主体责任。3月,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介入,经鉴定评估认为,该段长城在墙体上和保护范围内架设的通讯线路对长城本体及景观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应依法迁移。6月,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法责令相关通讯公司于7月底前从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移除线杆,恢复景观原貌,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随后,相关通讯公司在半个月内,将横穿于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的56根通讯线杆全部拆除,并承担了全部线路整改费用。   长城线杆移除后墙体上留下了坑洞,如遇水患将会不断扩大,极易引起长城墙体坍塌。为持续做好长城保护工作,7月11日,石拐区人民检察院邀请文物保护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长城巡护员等在长城边召开公开听证会。   在听证会上,参会人员围绕长城后续修复工作、行政机关是否全面履职、长城遗址是否得到有效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论证。长城保护专家表示,目前线杆移除后已及时进行了素土回填,夯实系数基本与原墙体相同,后期还需要观察回填区域植被恢复情况。   “在检察机关跟进监督下,行政机关全面履行了职责,监督责任主体拆除了长城本体及保护区范围内的全部通信线杆,长城遗址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石拐区政协委员王少辰作为听证员代表宣读了最终听证意见。至此,文物保护遇到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了。 编辑:章颖慧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环河街街道巴彦南路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红网格”及“三心三度”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网格化管理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优势。“同心”惠民、“暖心”为民、“细心”助民,用有力度、有温度、有精度的服务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做居民的贴心人。   大党委“同心”惠民 “三进两任”服务群众有“力度”   巴彦南路社区以社区党委为核心,以驻社区单位、包联单位等各类党组织共同出力为原则,聚焦社区民生“主战场”,全面列出“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形成“项目清单”。促进党建共抓、资源共享、服务共推、活动共办,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同时开展“三进两任”活动,引导在职党员来社区报道、进网格、进居民群,认领楼栋长、单元长、担任网格指导员。报道党员们发挥自身资源,合力解决居民诉求,截至目前报道党员们共参与社区环境整治12次、入户走访14次、微信群收集民意32条。推进以社区党委为核心、以网格党员为先锋的“红网格”治理模式与“三进两任岗”活动融合,将凝聚起来的“红色力量”向服务民生的最后一米延伸。   网格员“暖心”为民 “四百五亮”服务群众有“温度”   家住阿吉拉小区7号楼的郝大娘今年90岁高龄,是独居老人,也是社区老党员。每天上午10:00,网格员高艳青准时敲开这位老人的家门,与老人唠家常、询问老人当天的身体情况和生活需要。考虑到老人有学习和阅读的习惯,高艳青会定期整理好党员学习材料和最新出版报纸,隔三差五递到老人手上,老人很感谢这个像“女儿”一样贴心的网格员。老人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有社区的好同志把我当“妈妈”一样关心,我心里很踏实很满足”。   家住富源小区3号楼的独居老人刘阿姨今年74岁,社区网格员任莉通过入户走访与老人谈心,发现这位老人内心孤寂,有“希望社区的人陪我过节”这个心愿。端午节当天任莉手提粽子来到老人家里,为老人做了丰盛的饭菜,让老人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体会到陪伴的幸福。   巴彦南路社区自开展“四百五亮”活动以来,切实推进网格员进百家门、访百家情、送百家暖、结百家亲,推动网格内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亮服务、亮成效,网格员及网格党员常态化入户走访128次,参与志愿服务21次,拉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让社区重点人群感受到心有人暖、难有人帮、困有人解;让辖区特殊老人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爱。   实践站“细心”助民 “十讲十法”服务群众有“精度”   巴彦南路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群众工作“十讲十法”,转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角色,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履职能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留意到富源小区南区楼前铁栅栏中间堆积垃圾,树木生虫,影响居民生活环境。通过与居民民主协商,问计于民,了解到大多数居民迫切希望拆除栅栏、硬化栅栏内绿化带、砍除树木,从源头改善小区环境。社区党委即刻向上级汇报,召开两委会议,研究行动方案,仅用时三天拆除栅栏、清除杂物、砍除树木,平整墙面,修复路面。   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近日接到反馈,某老人在阿吉拉沁南路和新华西街十字路口东西走向红绿灯处沿街乞讨,非常危险,疑似巴彦南路社区辖区居民。经调查核实,该老人居住在辖区明泽百度城小区且享受退休金待遇,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与老人子女沟通,换位思考,与老人子女交流情感讲贴心话,最终陪同老人子女将老人安置到养老院,让老人在安全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从居民满意度看社区服务好不好,从居民生活质量看民生基础牢不牢、从精神文化需求看幸福指数高不高”,巴彦南路社区为民办实事坚持“三看”标准。找准服务小切口,做足为民大文章,把党和政府更多关怀送到居民心上,让居民过上更加幸福如意的生活。 编辑:段丽萍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容貌的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用心用情用力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工程,通过小区改造“小切口”实现居住条件改善的“大转变”,为群众创造宜居环境。   白音察干镇电力公寓已建成19年,排水、路面等基础设施由于年限久,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2023年,该小区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正在紧张开展施工中。   施工现场,前期更换楼体外供热管道、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等工程均已完工。   白音察干镇电力公寓居民梁春林说:“这个小区建成有十来年了,之前车也不好进,现在下水、自来水都给维修了,现在的水泥路面铺设得挺厚,这个工程做得很好,我们很满意。”   白中公寓今年也被列入改造范围,“改什么、怎么改”成为白中公寓居民当前的热点话题。   在社区组织的居民会议中,白中公寓居民李鸿反映了小区需要改造的地方:“楼道内电线外露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下水、供暖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希望改造的时候把这些问题解决一下。”居民李文霞也反映,小区门房面积狭小,住户还需要通过自烧火炉过冬,非常不方便,希望在改造的时候把供暖设施配备齐全。   2023年,察右后旗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在基础类应改尽改的同时,将居民反映强烈的改造内容纳入改造范围,同步实施提升改造,真正让居民说了算、让居民满意。   家住白音察干镇中天董礼楼居民王福宝在该小区居住了近二十年,随着居住年限的增加,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件烦心事,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王福宝家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王福宝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下水道经常堵,路面也是坑坑洼洼的,经过改造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总体来说十分满意,现在燃气管道马上就要通了,我们都非常期待。”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察右后旗住房保障中心坚持在群众最期盼的事上想办法、最迫切的事上下功夫,打造整洁、有序、安全、舒适宜居小区,着力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3年,察右后旗计划改造6个小区8栋建筑,建筑面积29391平方米,涉及263户居民,改造主要围绕院面硬化,更换楼体外供热管道、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更换大门和维修化粪池、排污井、物业用房强弱电等配套基础设施。   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气质”更优了,“颜值”更靓了,文化氛围更浓了,老小区焕发出新光彩,从“适宜居住”升级到“享受居住”,文明和谐之花在察右后旗不断绽放。 编辑:段丽萍

【镜鉴文明】包头市东河区:内外兼修绘就文明底色

  “小区环境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停车位也增多了……”家住包头市东河区南门外街道东官房小区的退休教师王阿姨对居住环境的变化啧啧称赞。   2023年以来,东河区对标对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各项要求,全力攻坚薄弱环节,聚焦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学校医院周边环境提升,以及农村移风易俗等多个方面,引导辖区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着力打造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推动文明创建工作高质量开展,实现城区风貌日益改善、文明气象蔚然成风。   包头市东河区俯瞰图。(来源:包头市东河区融媒体中心)   以文化人做好乡风文明“大文章”   “以前除了婚丧嫁娶之外,亲朋好友搬家,孩子满月、升学,老人过寿等都要请客,份子钱少则三五百元,多则上千元,要是赶上‘办事宴’的月份,更是让人承受不了……”被问起以前村里办酒席的情况,东河区河东镇王大汉村不少上年纪的老人连连摇头。   为有效改变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这一现状,东河区河东镇着眼于以文化人,持续破除旧俗陋习,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让村民在省时、省钱、省力的同时,更看到了乡风文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红白理事会成立后,村里风气得到了很大扭转,我们不用大操大办,没有了攀比之风,礼钱也下降了很多。”村民赵大爷在谈到红白理事会时,频频竖起大拇指。   王大汉村还通过“十星家庭”“王大汉村文明户”创建,让文明乡风吹起来。结合实际重新制定村规民约,列出十条文明户的标准并加入村规民约中,通过评比让村民跟上时代步伐,引导村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精准施策练就文明创建“绣花功”   “二轻楼1号楼北边有飞线充电”“外贸小区2号楼的消防通道被占用”……东河区南圪洞街道网格员小刘正在小区内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发在工作群里,由社区联合物业进行整改。2023年以来,南圪洞街道把创建目标转化为常态化工作目标,设置“创城巡查走访网格员”,网格员每天对网格内所有楼栋单元、背街小巷进行巡视排查,并建立“6个随时”工作机制,从而实现辖区人居环境的提档升级。   东河区和平路街道通过建立“包联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物业+交警+环卫+城管+监督检查员”的“8+”联动体系,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曝光——整改——反馈——保洁”闭环式管理,确保将不文明现象发现在一线、处理在一线。   “‘8+’联动体系的开展,既动员了更多力量,又充分发挥了群众监督的作用,鼓励引导更多的人投身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中来,让更多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包头、作贡献’”。东河区和平路街道工作人员张慧婷说道。   扮靓家园书写城市宜居“新篇章”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东河景区内陆续涌入晨练的人。跑步、练太极,跳广场舞……人们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乐趣,也享受着城市的“慢生活”。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盛夏七月,漫步在东河东路,河风裹挟着潺潺的流水声扑面而来,煞是凉爽惬意。   包头市东河区龙泽广场河景。(来源:包头市东河区融媒体中心)   家住东河区美岸华庭小区的徐女士是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河人,她见证了家门口东河槽的变迁,“以前一提起东河槽,想到的就是‘干河沟’,现在遛弯儿乘凉非这儿不去。”2023年以来,东河区进一步加大河道治理力度,提升河道景观环境和生态功能,并对河道已有设施进行了维修、连通、改造,向河道两侧绿化带、转龙藏公园、东河下游湿地等补水,实现了河道蓄水,达到还水于河、还水于民的治理目标。   傍晚时分,漫步在沿河两岸,人们放风筝、抖空竹、抽陀螺、跳广场舞,东河景区龙泽广场的音乐喷泉也为炎炎夏日增添了几分惬意,跳跃的音符与高低起伏的喷泉交相辉映,吸引不少市民驻足。   随着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如今,历史底蕴深厚的东河区更散发出勃勃生机与迷人的魅力。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中,市民感受着生活的惬意与美好。扮靓东河惠民生,文明花开别样红。东河区将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编辑: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