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 岁末,国家统计局传出好消息:2022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80.1亿斤,内蒙古迎来第十九个丰收年! 地为粮之本。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对耕地的保护和建设。近年来,我区凝聚保护黑土地合力,让“累瘦”的黑土地“加油”“增肥”,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政策发力,为黑土地“减压” 寒冬时节,呼伦贝尔市的千里沃野步入休耕时间。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瓦尔图镇龙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里,农机穿梭、机器轰鸣。工作人员操控抛肥机,把腐熟发酵的优质固态粪肥加工处理后均匀抛洒到田间地头,给黑土地吃上“营养餐”。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面对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人们发出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赞叹。 近年来,我区多措并举保护黑土地,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项目提升现有东北黑土耕地质量,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 为黑土地“减压”,全力以赴保护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作为“三农三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成立了自治区黑土地工作领导小组、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黑土地保护工程厅际协调机制,重新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保养条例》,建立内蒙古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高质量标准体系,集成了内蒙古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等系列技术规程,在全国首创东北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展示平台。 2021年,我区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规划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要保护东北黑土地1500万亩,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900万亩,增施有机肥900万亩,建设东北黑土地长期定位监测点90个。 多管齐下,让好地产好粮 端牢“中国饭碗”,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没。 2022年,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5个盟市抢抓施工窗口期,完成年度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904万亩,有机肥还田189万亩,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80万亩,侵蚀沟治理723条,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进基地建设、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和装备支撑……近年来,我区在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盟市接连“上新”保护黑土地的“组合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我区各级农牧部门针对东北黑土耕地出现的“薄、瘦、硬”等问题,着重实施了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围绕“两防、三提”技术路径,着力建设“一个体系”、实施“五大工程”,通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持续改善我区东北黑土耕地质量,遏制东北黑土耕地土壤退化,循序渐进地扩大东北黑土地保护范围,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 “为使东北黑土地资源得到有序利用,切实提升东北黑土地耕地地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区加大开展全程机械化以及秸秆还田、离田等关键技术创新,夯实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保供的科技基础。”自治区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林利龙说。 粮安需良田。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各项技术措施,项目区旱地耕层平均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8.2%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进一步守好我区“黑土粮仓”。 科技赋能,在保护中利用 初冬,在位于扎兰屯市的中科院“黑土粮仓”先导专项大河湾示范区内,造型“酷炫”的无人化智能农机来回穿梭,它们正对秋收后的土地进行耙地等整地作业。 “与传统农机相比,新一代智能农机更像计算机、手机、农机结合的综合体,6至8个人就能完成10000亩地的耕种。”坐在1公里外的指挥中心操作台前,中科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陈海华观察着智能农机的一举一动。 据介绍,智能农机装备通过与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土壤能谱分析仪等设备联动,将采集的数据及时汇总到指挥中心,后台通过分析建模作出智能决策,为黑土地建立电子档案,实施保护性耕作。 2021年7月,中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所深度合作,将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保护性耕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融合,开展东北黑土地智能化农机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研究现代农业新模式。 “黑科技”带来“硬核”生产力,让黑土地迸发出了新活力。我区各级农牧部门联合科研教育等单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技术攻关,围绕东北黑土地保育、土壤侵蚀、耕层建设、土壤养分平衡、水土流失治理、绿色低碳等问题开展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总结推广了符合内蒙古实际、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的一系列东北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着力构建东北黑土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深化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以提升粮食产能、促进东北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目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进一步夯实我区粮食安全基础,为“中国碗”添好“塞外粮”。 编辑:宝华
日期 : 2023 › 94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扫一扫,帮你了解更多“乙类乙管”。 实施“乙类乙管”后,入境人员不再集中隔离,出国旅游有序恢复……快来了解这些改变。 1.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公布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包括危重症以及累计死亡病例数,不再公布既往密切接触者的报告情况。不再区别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 2.对入境人员不再集中隔离。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 3.取消所有进口冷链食品核酸监测检测等措施。对入境物品不再采取预防性消毒,取消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和非冷链物品口岸环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监测检测等措施。 4.有序恢复出国旅游等护照申请。有序恢复受理审批中国公民因出国旅游、访友申请普通护照,恢复口岸签证签发,恢复执行24/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依法签发临时入境许可。恢复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 5.取消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逐步恢复受理中外航空公司国际客运包机申请,2023年夏秋航季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流程及要求。 6.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马铃翔整理) 编辑:宝华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高慧)据自治区商务厅消息,元旦假期,我区“以节兴商、以节聚势”,各大商超、餐饮、娱乐场所客流量明显增加,市场消费逐步回暖。 据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节日期间我区重点监测的11大类生活必需品平均价格与节前一周相比呈现4涨7降态势:奶制品、饮用水、蔬菜、水果分别上涨0.16%、0.36%、1.4%、2.75%;粮食、食用油、肉类、禽类、蛋类、调味品及水产品分别下降5.32%、3.34%、5.67%、3.99%、6.66%、0.91%、3.12%。全区粮油食品类销售额8441.7万元,同比增长9.8%。中西药品销售额2051.1万元,同比增长44.3%。石油及制品销售额1.5亿元,同比增长3.2%。 元旦小长假餐饮业恢复明显,线上线下消费需求同步增长。全区大中型餐饮企业通过满减让利、套餐折扣、储值送礼、积分换购、跨店联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新春美食活动,同时半成品菜、预制菜、外卖餐饮、上门代厨等新型餐饮快速发展。 元旦期间全区各级商务部门联动开展了“活力内蒙古·乐享消费”2022-2023跨年迎新购物季活动150余场,3000余家企业(商户)参与。各主要商圈推出了“年终购物盛典”“年货大集”等折扣、满减、返利、抽奖多种形式的优惠活动,同时加大惠民消费券、银企专项消费券发放力度,营造浓厚消费氛围,全区烟火气逐步恢复。 元旦期间,全区重点监测的248家商贸流通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7.3亿元,从假期市场活跃程度和监测数据来看,我区消费市场正呈现逐步恢复态势。 编辑:宝华
“二十大精神指航向,高质量开启新篇章;二十大精神指航向,续写伟业新辉煌……”近日,在乌海市海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文艺志愿者袁沛耀通过撸板呱嘴的形式,将一曲《永远感恩共产党》讲给群众听,在朗朗上口、接地气的乡音中,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落实、深入人心。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内蒙古文联积极引导各个文艺家协会、各盟市文联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不断创新宣传宣讲形式,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理论与文艺相融合,组织创作了形式多样、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感染力强的文艺作品。 各级文联也组织所在地区文艺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主动投入到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文艺创作中,推出一大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以多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志愿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百姓身边。 “兴农惠民”“富裕和谐”……日前,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嘉尔嘎勒赛汉镇呼布其嘎查热闹非凡,阿拉善盟书法家协会的文艺志愿者挥毫泼墨,为基层群众创作祝福丰收的书法作品。 当日,阿拉善盟文联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及部分艺术家,赴包联的呼布其嘎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创作作品、编排教授舞蹈等多种文艺形式把党的声音送到基层。 “我们将着力打造‘文艺志愿’品牌活动,带动全盟文艺工作者积极行动,不断壮大文艺志愿者队伍,以更多更丰富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基层,搭建惠民、为民、乐民的文艺大舞台。”阿拉善盟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傲特更说。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自治区文联着力发挥文艺优势、统筹文艺资源,组织文艺骨干开展志愿服务宣讲、培训活动、文艺创作等,累计培训基层文艺工作者2000多人,创作主题文艺作品千余部,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同时,自治区文联推出了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戏小品·曲艺作品集》、放歌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音乐会、聚焦新征程丹青谱华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系列展、丹心寄翰墨——党的二十大报告金句书法网络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内蒙古优秀美术作品水彩粉画专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内蒙古民间文艺作品系列线上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美文朗诵等一系列网络文艺作品展览展示活动。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马芳) 编辑:贾小燕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示2022年度国家级自然公园评审结果,我区阿龙山敖鲁古雅湿地公园和商都察汗淖尔自治区湿地公园榜上有名。 据了解,内蒙古阿龙山敖鲁古雅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计划于2028年完成,湿地规划面积24343.21公顷,划分为生态保育区和合理利用区。生态保育区主要开展保护、监测,合理利用区主要开展科普宣教、野生动物观测救护。商都察汗淖尔自治区湿地公园总建筑面积3536.52公顷,建设项目实施期限为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主要包括湿地保护与恢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防治灾害和基础设施建设5项重点工程,目前湿地公园已完成主体建设。自治区林草局将切实加强对2处国家自然公园建设的指导与监督,有效保护自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公园管理水平。 根据自治区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全区湿地面积486.19万公顷。截至目前,全区以湿地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有83处,国家湿地公园55处、自治区湿地公园8处,认定国际重要湿地4处、自治区重要湿地59处,申请待批国际湿地城市1处。 编辑:贾小燕
近日,国内首批首个千万千瓦级“沙戈荒”风光火储新能源基地项目——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先导工程在达拉特旗举行开工仪式。 据了解,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于2022年8月3日成功获批,成为国家“沙戈荒”基地首批首个项目。项目以“外防内治+融合发展”为主要原则,以打造“绿色能源+生态治理”一体化基地为核心目标,建设集发电、治沙、种植于一体的立体绿色生态系统,可在保障沙漠地区新能源设备可靠发电的同时,提升基地生态效益,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项目规划总投资超800亿元,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包括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改扩建先进高效煤电装机400万千瓦,配置多尺度、多型式储能约400-600万千瓦时。 中国长江三峡能源集团总经理张龙说:“项目建成后,每年向京津冀地区送电约40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50%以上,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00万吨。” 此次开工的项目先导工程由内蒙古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EPC总承包,规划建设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并配置相应储能,项目场址位于达拉特旗昭君镇,场址中心距达拉特旗约36公里,投产初期拟采用过渡外送方案,配套建设2座220千伏升压站,拟就近接入500千伏响沙湾变电站,终期调整至与库布其基地项目集中外送。项目建成后,将促进地区绿色发展和能源绿色转型,带动光伏产业、储能、数字化等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记者 王玉琢 实习生 王耀宗) 编辑:张彬
时序更替,逐梦前行。 党的十九大以来,自治区政协聚焦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汇聚各方智慧力量助推“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形成一大批高质量履职成果,推动更多政协建议转化为党政决策选项。 观大局、明重点,方能思路清、履职准。五年来,自治区党委工作部署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落实到哪里;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履职活动就跟进到哪里。 2021年“五一”刚过,自治区政协监督调研组来到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磴口县等地进行调研,他们实地察看、详细记录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情况。这样的监督性调研组有6个,他们深入全区12个盟市58个旗县区,踏访近200个项目区,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大生态建设项目进行详细的摸底。 同年11月,这次大型监督性调研梳理总结出来的相关问题摆上了自治区政协“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情况”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参会人员的案头。 “生态用水匮乏,严重影响生态工程项目实施及效果,建议科学规划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指标。”“工程结束生态补助也停止,农牧民收入降低,复垦风险大”……政协委员们立足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获得的新情况新问题,坦诚直言、有的放矢,为做好生态安全工作献计献策、把脉开方。 这仅仅是自治区政协聚焦五大任务开展工作的一个“小镜头”。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近年来,自治区政协围绕“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区西部沙区生态保护及产业发展”等开展协商,组织住区全国政协委员开展岱海、察汗淖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视察。积极承办和参加沿黄九省(区)政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研讨会、东北三省一区政协主席会议,与有关省份提交多份联名提案,在国家层面积极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聚焦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围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及能力建设”“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等议政建言; 聚焦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围绕“双碳背景下,内蒙古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加强科技、人才工作,提高科技贡献率”等献计出力; 聚焦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围绕“促进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发展区域特色农牧产业,提升农牧产品质量”等协商议政; 聚焦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围绕“深化中蒙务实合作,提高内蒙古沿边口岸经济发展水平”“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建言献策。 党政有所思,政协有所为;群众有所盼,政协全力干。五年来,自治区政协共完成年度协商计划重点议题50余项、视察考察40余次、界别活动近200项、提交提案4348件、报送社情民意信息3500多篇。 这厚重履职成绩的背后,是自治区政协强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推进履职提质增效的不懈努力。 ——建章立制,成效明显。制定、修订近30类制度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以中央文件、政协章程和全国政协相关做法为依据,以协商制度为主干,与协商民主其他协商形式相衔接、基本适应当前履职需要的工作制度体系。 ——协商议政,渐入佳境。目前已搭建起以全体会议协商为龙头,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为重点,常态化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民主监督式调研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的协商议政新格局。打造民主协商、建言资政的内蒙古政协云,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便利度。 ——优化流程,提高质量。增加协商议题开题报告环节。把会前新闻发布会、专题讲座、党政部门通报情况、委员与党政部门互动作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固定环节,并通过政协云平台,扩大协商参与面。每次协商后,形成的基本共识、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报送党委、政府,并围绕专题协商会议、专题调研等协商议政活动开展质量评价。 回望来路,步履坚实;展望未来,信心满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自治区政协将继续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更好发挥服务中心大局的独特作用,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内蒙古贡献“政协之为”,彰显“政协之能”。(记者 白丹) 编辑:张彬
“企业自加入杂粮加工领域以来,我们发现莜麦粉等杂粮原料保质期较短,货架期短,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我们自己的科研团队也曾尝试攻关这项技术,但一直未果,今天我们是怀着满满的诚意来寻求合作的。”冬日的呼和浩特天寒地冻,线上,一场热气腾腾的以“科教兴区创新驱动”为主题的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校企共建揭榜挂帅科研项目双选会正在举行。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副经理王燕首先抛出了企业技术难题,希望学校科研团队能揭榜领题帮助攻关解决。 听到这个技术需求,在线参会的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餐饮食品系赵涛博士很欣喜,她的团队正在进行的项目与这个技术需求高度吻合,她有信心能把这个难题攻下来。于是,赵涛欣然“揭榜”,完成了与蒙清农业的关于杂粮原料灭酶技术等3项课题的对接。她说:“课题主要通过灭酶或其他方式延长莜麦粉等杂粮粉的保质期,从而延长杂粮速食面的货架期,为产品发展赋能。”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校企双方在双选会上相互了解、相互认同,在项目上结对子,在行动上揭榜挂帅,吹响协同创新“集结号”,翻开产教融合“新篇章”。 “作为一家本土餐饮企业,我们急需研发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面点产品,破解当前市场上相关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难题,增强核心竞争力。”内蒙古浩翔餐饮集团研发总监梁小军也迫不及待道出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餐饮食品系主任、中国烹饪大师武国栋信心满满地承接了这个项目,他说:“我目前正在研究养生食疗酸马奶面食品,并已研发出了酸马奶饼、酸马奶面包等专利产品,正好契合贵公司开发内蒙古特色风味面点的需求。” 会上,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陈浩老师承接了内蒙古康新牧场食品有限公司的牛肉产品研发项目,助推内蒙古牛肉产品在南方地区获得更大市场;徐莉莉老师对接了内蒙古草原小骏马食品有限公司的酿皮长保鲜技术研发,力争使酿皮保质期延长一倍,能远销区外……双选会共有近30家企业参与,最终,校企双方共完成涉及农畜产品加工、餐饮产品研发、运营体系开发等方面共14个科研项目的对接。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副院长李军义介绍:“此次校企科研项目双选会的举行,正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生动实践。通过加强新技术应用,夯实学院专业群建设,实现科研项目与自治区农畜产品、乳制品加工等产业链紧密对接,帮助企业减少试错成本,加速成果转化,推进接地气的科技研发,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联合双赢。接下来,校企双方将加强项目调研、制定研发计划,共同推进项目高质量落地落实。”(记者 刘志贤) 【记者手记】 记者了解到,此次双选会项目研发启动资金均来自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待研发成功后,再由企业支付科研成果转化费。但如果研发失败,损失将由学院承担。正如李军义副院长所说:“项目失败了并不可怕,经历种种挫折后,我相信我们的职业教育水平会逐渐完成从量到质的飞跃,完成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任。” 【点评】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研作为创新链的重要一环,担负着将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使命。校企共建科研项目的有效对接,将不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进一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动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将不断为产业强国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夯实技术技能基础。 编辑:张彬
12月30日晚8时,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线上直播开始,当“云飞起,楚天千里”第一乐章管弦乐响起,观众仿佛穿越到那幅传世名卷中,徜徉在青绿的世界,尽情体验了一次人曲和谐之美。 内蒙古艺术剧院选择《千里江山》作为2023年新年音乐会曲目,就是让人们看到、听到、领略到了《千里江山图》跨越时空的不朽魅力。音乐美妙,观众过瘾,直播间里留言点赞不断,一位网友说:“这支交响乐把音乐和绘画、文学结合在一起,我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魅力。” 朝气蓬勃的2023年正阔步走来,除了用音乐开启崭新的一年,连日来,我区各地文娱活动不断,人们在欢歌笑语中喜迎新年。 12月29日,一年一度的达里湖冬捕拉开帷幕,现场精彩的冬捕仪式表演、乌兰牧骑歌舞表演、服装服饰展演将活动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点火仪式后,伴随着声声“拉网号子”,鞭炮送福,鼓乐迎祥,大家一起见证头网鱼出水的壮观场景。鲜香美味的大锅鱼羊鲜汤赢得广泛好评,热气腾腾的氛围,让零下30度的湖面不再寒冷。 当日,在锡林郭勒盟,上万名国内专业知名赛车手和越野自驾爱好者、冰雪挑战者齐聚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开启了一场盛大的冰雪自驾穿越之旅。第一赛段参赛人员自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出发,沿指定线路参加穿越赛,赛程约80公里;第二赛段从锡林浩特市发车,穿越锡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质公园,全程约50公里。据了解,赛事期间,参赛者们不仅可以体验到炫酷的冰雪运动,还能品尝到地道的草原美食、感受独特的草原文化。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喜庆祥和的氛围,12月28日,由喀喇沁旗委宣传部主办的“学习党的二十大新春送福进万家”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在马鞍山村启动。现场忙碌而热闹,书法志愿者们挥毫泼墨,压纸、沾墨、起笔、收笔,一起一落之间,一幅幅寓意欢乐吉祥的春联和“福”字跃然纸上。群众纷纷闻讯赶来,争相邀请书法志愿者为自己写上一副春联,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气象。 隆冬时节,全区各支乌兰牧骑活跃在基层,“百团千场”下基层惠民演出持续进行,12月31日,通辽市科左后旗乌兰牧骑进行元旦线上文艺演出,节目涵盖歌舞、相声、诗朗诵、器乐、小品、三句半等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冯雪玉) 编辑:石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