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冰雪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扎兰屯市优化整合冰雪资源,打造冰雪旅游目的地和冰雪赛事承办地。如今,扎兰屯市冬季的冷冰雪搅热了人们的生活。 金龙山滑雪场 金龙山滑雪场位于距扎兰屯市区8公里处,交通十分便捷.冬季的平均气温零下12度,存雪期长达5个月以上,是国内重要的滑雪训练基地和优秀的滑雪场之一。 据了解,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于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雪道由最初的3条增加到现在的18条,配备缆车4条及拖牵索道一条。雪场自运行以来共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50余万人次,连续八年承办全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锦标赛、冠军赛,全国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冠军赛等国家冬季项目顶级赛事。同时,除了滑雪项目外,金龙山滑雪娱雪区的雪圈、雪地摩托等冰雪项目,也让游客留连忘返。 近年来,金龙山滑雪场以“打造富有特色的欧式休闲度假小镇——昂勒滑雪小镇”为目标,以“打造东北亚最具魅力滑雪场”为核心理念,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填补了扎兰屯市冬季旅游的空白,同时提升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对推动扎兰屯市冬季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吊桥公园 借助冬季冰雪旅游的有力带动,冰雪运动和冬季娱乐项目受到热捧。如今,扎兰屯市吊桥公园的天然冰面成为天然滑冰场,让大家尽情享受冰上运动带来的快乐。 冰面上,一座由多块冰块砌成的冰滑梯吸引了不少游客。此外,冰面上还有滑冰车、冰上碰碰车、滑冰刀等丰富游乐项目。许多小朋友与家长一起驰骋在宽阔的冰面上,体验着滑冰车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园内的天然冰场,不仅可以感受冰上乐趣,还能让游客在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的美景中释放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据了解,冰上运动益处很多,不仅有助于增强肢体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嬉戏玩耍中体会到亲近自然的乐趣。 花红菜绿的冬季采摘园 冬季的扎兰小城,虽然室外是冰天雪地、银装素裹,但采摘园里却是春意盎然、清香扑鼻。走进大棚,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一簇簇、一串串粉红艳丽的桃花挂满枝头,在嫩绿色叶芽的映衬下分外娇艳。而棚外的冰雪世界,被一层塑料膜堵在了外面。争相绽放的桃花,绿油油的生菜,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抹春意。 采摘园紧邻扎兰屯市城区,各棚内果菜品种多样,除了让人垂涎欲滴的草莓、绿油油的生菜、水萝卜等,还有争相绽放的桃花供游客赏花、拍照。如此别样的“世外桃源”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大家穿梭其间,时而驻足观赏,时而拍照留念,甚是热闹。 每逢冬季,这里的蔬菜瓜果错季成熟、错季上市,越来越多的游客在休息日、节假日前来采摘娱乐。这里,已成为扎兰小城冬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给农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温度的冬季垂钓 过去,大多数的钓鱼爱好者在冬季只能“猫冬”,可如今,他们可以在数九寒冬里舒适地体验着钓鱼带来的乐趣。 冬钓馆位于扎兰屯市卧牛河镇,可同时容纳46人垂钓,馆内安装了暖气,通过烧煤的方式为垂钓者提供温暖的环境。冬钓馆一开馆,便得到广大钓鱼爱好者的追捧。对于他们而言,室内垂钓不仅摆脱了寒冷天气对钓鱼的限制,还能体验在房子里进行“夜钓”的别样趣味。 冬钓馆一周开馆两次,每次投放2600斤鲤鱼供钓友们垂钓。从每年的10月到来年的4月,钓馆可接待垂钓者3000余人次。如今,冬钓馆不仅吸引了本地的垂钓者,许多附近城市的垂钓者也驱车来这里钓鱼。他们尽享北国严冬钓趣,同时也为扎兰屯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扎兰屯市以冰雪旅游为切入点,大力发掘冷冰雪下的热效能,使冰雪经济产业链由线性延伸变为网状辐射。在“十四五”期间,扎兰屯市将不仅把冰雪当作是资源,更当作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载体。举办特色冰雪赛事活动、承办大型专业冰雪比赛,促进冰雪产业发展,特别注重推进冰雪与产教融合、体旅融合,促进多业态融合。同时,为文化旅游业、餐饮住宿业、特色农副业、交通运输业乃至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记者:于爽 刘琨)
日期 : 2021 › 03 › 7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作为女人,她们被赋予了太多角色,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同样的,她们也有自己热爱的工作。 扎兰屯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王艳玲是护士出身,曾在2020年疫情期间率队到武汉抗“疫”,为期二个月的“战疫”让她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在武汉肺科医院,王艳玲和队员们在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还教患者运用中国传统保健功法八段锦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医疗队在武汉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病区参与工作期间累计入院139人,出院132人,护理危重患者94人,护理重症患者374人。 她在热爱的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她在母亲眼里,是她的骄傲;她在丈夫心中,是这个家不可替代的角色;她在同事心中,是好领导,好挚友。就是这样一位身高不到1米6的娇小女人,却用柔韧的肩膀担起了多种角色,用女人温柔、坚韧的性格将自己平淡的日子过的很幸福。(记 者:佟诗颖 李 冰)
新华社记者 于长洪 张丽娜 安路蒙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迅速唤起人们对那段光辉岁月的记忆。全国各地支援内蒙古建设,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同舟共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国一盘棋”的生动见证。 一号高炉里燃烧的激情岁月 86岁的葛桂林,19岁入厂,一干就是一辈子,包钢人亲切地称他“葛老”。葛老退休时,从包钢带走的唯一一件纪念品是一个木质雕塑“拓荒牛”,至今还摆放在书柜最显眼的位置。 提起当年“拓荒”的那批“老黄牛”,葛老回想起那个火热的时代。 1958年,包钢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人们热切期望的一号高炉建设却遇到了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 党中央很重视包钢建设,提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全国上下,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积极行动,掀起一场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到包钢,最终有8万多名创业者扎根边疆。”葛老回忆说。 当时包钢建设地还是一片荒滩,环境艰苦,物资匮乏。但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口号的感召下,从中央和华北局等党政机关抽调的管理干部、鞍钢技术骨干、大专院校的知识分子和退伍军人,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包钢的建设中。 “正是这批人,铸就了包钢的精神内核:守望相助、甘于奉献、敢于创新、自强不息。” 这些年,葛老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宣传老一辈包钢人创业的文稿,他希望年轻一代记住历史,不忘初心。 在全国支援的热潮下,包钢的建设以超常的速度进行着。1959年9月26日5时55分,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 从此,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结束。 如今,包钢相继拆除老旧设备,但一号高炉依然矗立,她已成为包钢人对那段历史的记忆。 “包钢建设得益于党中央和全国各地的支持。重温历史,再讲佳话,是为了让中华儿女齐心协力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包钢在新时代承担起新使命,为国家的需要贡献新的力量。”包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栓师说。 从“一炉铁”到“百种钢”的锻造之路 一代代包钢人把当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转化为生产力,一批批“包钢制造”从这里走向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包钢曾创下多项“第一”:1971年7月,试轧出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结束了我国不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历史;1976年、1984年,第一支每米60公斤钢轨和每米75公斤钢轨先后试轧成功,开创了我国生产此类钢轨的先河;1998年6月,成功研发出每米75公斤铌稀土轨…… 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炉膛打开,热浪扑面而来,高温钢水发出白亮的刺光,“80后”制钢三部炉长孙承碧和工友每隔40多分钟就要舀出钢水测试,确保钢材硬度。爷爷当年从鞍钢来到包钢支援建设,孙承碧已经是“钢三代”,祖孙三人经历了“一炉铁”到“百种钢”的锻造之路。 “我们冶炼的重轨钢是公司拳头产品,用于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高铁线路铺着包钢制造的钢轨。”孙承碧自豪地说。 目前,包钢累计产钢超2.6亿吨、实现利税830亿元以上,并拥有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两个上市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商。一代又一代的包钢人,紧紧跟上国家和时代的脉搏发光发热,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振兴民族工业、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光辉印记。 “老包钢”挑起新担子 轧机轰鸣,火红的钢坯在上千米长的万能轧钢生产线上被挤压延长,经过反复轧制,在生产线末端变成一根根高速钢轨。“这种钢轨能满足时速350公里的列车运行要求,目前国内只有几家钢厂能生产。”包钢轨梁厂综合部副部长苏宏说。 稀土钢、冷轧板、高速钢轨……近年来,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包钢正在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由“一钢独大”的传统钢企向稀土新材料等领域拓展。 外部钢铁产能过剩、稀土技术面临瓶颈,内部产品竞争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经营负担沉重,市场地位从三大钢铁基地跌落至十名以外……“这些年,包钢遇到了新问题、新挑战,但我们咬紧牙关,闯了过来。”魏栓师说。 60多年来,包钢在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中不断前进,始终与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进入新发展阶段,包钢紧跟国家前进的节拍,顺应时代大势和发展需求,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包钢。 “今天我们学习‘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要认真领会总书记关切这件事情背后的深意,既要传承一代代包钢人的红色基因,把强大的精神转化为发展生产的动力,更要努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魏栓师说。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2021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正如这拥有14亿人口土地上的一声新雷,发出了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号角声声。 2020年,全国各族人民战疫情、抓脱贫、保增长、稳大局,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决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月25日,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伊利集团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伊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刚参加了大会。他表示,“伊利联结着14亿消费者和数百万农牧民,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信赖与支持。我们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心怀感恩,积极回报社会、反哺社会,不仅要为消费者提高品质的健康食品,还要带领农牧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近年来,伊利以奶业振兴为契机,以“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精准发力、全面脱贫”为指导方针,在内蒙古、四川、甘肃、河南、河北、宁夏、黑龙江等地陆续投建产业基地,探索出“产业基地精准扶贫”的伊利扶贫模式,针对“技术弱、融资难、风险大、转型慢”等阻碍中国奶业发展的问题,与农牧民在技术、金融、产业、风险等方面形成“四个联结”机制,带动全产业链高效协同发展,为奶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和平村的边俊峰被当地人看作脱贫致富的“牛人”。早在2011年,边俊峰的牧场签约成为伊利集团的合作牧场,在伊利的帮扶与带动下,这座牧场的养殖规模从200头发展到2000多头,奶牛单产从17公斤/天提升至34公斤/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此外,边俊峰还带动周边村民、贫困户入股经营,一起致富。 不仅在内蒙古,随着产业布局在全国的扩展,伊利探索的利益联结机制也四处开花,为农牧民提供全方位的帮扶举措,从源头加速奶业振兴。 2010年,坐落于甘肃定西市安定区的天辰牧场开始与伊利合作,在伊利的技术、资金等各项帮扶下,天辰牧场奶牛单产快速提升,由最初的20多公斤提升到31公斤,牧场规模也由300头发展到如今的近1000头。有伊利的大力支持,牧场发展如日中天,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的同时,通过员工入股的形式与大家共享发展红利,带领乡亲们摘下贫困的帽子。 在黑龙江林甸,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刘加水,他的牧场里喂养着约2000头奶牛,长期与伊利合作。2020年,受台风影响,当地种植的青贮玉米大面积倒伏减产,他面临储备青贮资金缺口大、时间紧的难题,经营难以为继。得知这一情况,伊利马上为刘加水申请青贮融资的绿色通道。三天时间,牧场就拿到了一笔1200万元的青贮融资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多年来,伊利的“四个联结”机制已经成功带动500万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目前,伊利又在“四个联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优质高产饲草料、奶牛品质升级、全面贴身服务的“利益联结2.0”。未来5年,伊利还将投入300亿元扶持上游奶业发展。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随着2021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也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继3月1日,传来呼和浩特新机场建设项目第一批永久用地土地征收获得自然资源部批复好消息后,3月7日,再传好消息——呼和浩特新机场建设项目正式复工! 在春意盎然时,3月7日,呼和浩特新机场建设现场指挥部组织各参建单位举行复工复产动员大会。历经84天的施工冬休止期后,当日,施工工地干得热火朝天,施工车穿梭,中建八局等工作人员井然有序施工。 据介绍,新机场建设项目近期工作计划有三大项:第一,前期工作。一是完成航站区二标段清单编制工作;二是确定航站楼桩基补桩方案,并协调市审图中心进行审查;三是飞行区各施工单位进场开展临建建设工作;四是划分市政工程标段界面,按标段出具市政工程施工招标图;五是尽快完成飞行区场道工程施工图纸出版;六是完善飞行区助航灯光、站坪照明招标技术要求;七是推进建筑垃圾填埋场工程土地手续、建设报批及工程设计等事宜;八是签订供电电源接入系统方案设计合同。第二,设计工作。一是推进新机场飞行程序初步设计工作;二是推进弱电工程标段划分,优化施工图;三是开展新机场通信导航台站选址报告编制,进行通信导航台站电磁环境测试;四是完成全场临时用电二期项目设计、控制价及清单编制工作;五是确定货运工程施工图平面;六是确定配餐生产楼冷量设计参数。第三,招标工作。一是计划发布新机场建设项目BIM技术及项目管理系统咨询服务项目、电梯设备采购项目、新机场水土保持监理项目、监测、自验项目、新机场市政配套工程项目、飞行区非民航专业工程以及工作区工程施工图审查项目、飞行区第三方检测项目、档案编制服务采购项目招标公告;二是按市财政局批复意见启动航站区第二标段招标代理选聘工作;三是继续推进航站区第二标段施工、监理招标工作。 呼和浩特新机场建设项目航站区、飞行区已实现全面开工,配套区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新机场已进入全面建设实施阶段。截至目前,新机场项目含前期征地已累计完成投资34.02亿元。
今天,是第58个学雷锋纪念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3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红十字会、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科学技术协会、回民区贝尔路小学北校区联合举办了“爱心传递共享书香”学雷锋爱心捐赠活动。 在现场,回民区贝尔路小学北校区的学生们收到了价值1.5万元的图书、学习用品。此次捐赠不仅充实了该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精神粮食。 “感谢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知识和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会认真阅读,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对我们的关爱之情,同时也要从自身做起,将雷锋精神传递下去。”回民区贝尔路小学北校区五年级学生李天乐说。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王斌表示,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希望他们在党的关怀和星星火炬照耀下,传承红色基因,珍惜美好时代、认知强国使命、努力成长成才。(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惠超)
3月1日 首列由乌兰察布七苏木站 发往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开行 此趟班列搭载了50个集装箱的 沃尔沃汽车零部件,货重565吨 货值5100万元人民币 途经蒙古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 最终抵达德国 预计将行驶20天 2020年 乌兰察布七苏木中欧班列 共计开行班列125列 主要发往俄罗斯与白俄罗斯 货源结构以木材、乳清粉 油葵子等品类为主 发运数量同比增长12.2% 占自治区38.34% 货值2.25亿美元 货重7.63万吨 其中,乌兰察布本地货源共计849箱 同比增长157.3% 内蒙古亚欧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路 “截至3月1日,2021年我们已经开行中欧班列31列,货值2966万美元,货重1.59万吨,相较于去年同期已经翻了一番。今天是乌兰察布到德国杜伊斯堡的首列,也是我们开往欧洲腹地的一步。下一步,我们要开通更多的欧洲班列的线路服务本地客户,打造优质的物流线路,同时打造回程班列的开行,为当地企业带回更多欧洲的原材料。” 2021年 七苏木中欧班列计划 全年开行150列,回程货物达80列,回程计划发运数量同比增长90.5%。 同时 将进一步优化货源结构,与本地产业相结合,继续扩展粮油、沥青、矿石等品类的发运数量,坚持把“通道经济”转化为“落地经济”为目标。 积极构建 “通道+基地+网络”的模式,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的运行质量。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仅是今年两会的高频热词,也是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讨论热议的焦点。我国多年的扶贫实践经验表明,产业兴旺发达,是带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 伊利作为中国乳业龙头企业,多年来在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陆续投建产业基地,并探索出了“产业基地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精准发力、全面脱贫”十六字方针,带动500万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涵养源头,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和平村有一座牧场,牧场主叫边俊峰,他既是众诚牧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村里第一个养奶牛致富的人。 1997年,和平村所在的三道桥镇为了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从北京买回了50头奶牛。边俊峰村民边俊峰响应和平村脱贫致富的号召,开始了养牛之路。随着乳业产业升级、国内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中小养殖户陆续退出。在和平村,养牛户也从40多家减少到几家。为提升牛奶品质、保障牧场的可持续发展,边俊峰在2011年与伊利集团签约,成为伊利的合作牧场。 伊利为边俊峰的牧场提供了多种融资、贷款和补贴,前后累计5000多万元,缓解了牧场新购牛、购买饲料、升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压力,还为牧场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巡查和驻场技术指导,大幅提升了养殖水平。同时,伊利为带动更多当地村民养殖致富,还进行了“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村民+贫困户”的新尝试,即由伊利提供产销、资金和技术支持,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边俊峰及管理团队负责牧场的运营,村民和贫困户众筹入股。 边俊峰牧场的发展,只是伊利带动养殖从业者致富的一个缩影。通过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带动当地新增奶牛饲养数量、新增饲草基地等,伊利从源头开始,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未来5年,伊利还将持续投入300亿,扶持上游奶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带动开启乡村振兴新章 2020年4月29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打造的项目之一,该项目致力创建全球一流的乳业高质量发展综合体,在进一步提升内蒙古乃至全国乳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项目建成后将创造GDP超过1000亿,累计财政收入900亿,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50万人,区域内实现总人口35万人。 除了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之外,伊利集团还积极联动内蒙古各盟市打造呼伦贝尔、巴彦淖尔、兴安盟、通辽等产业集群项目,助力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振兴和脱贫致富。 产业兴旺了,乡亲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在河北省张北县,自2010年开始,伊利在张北投资约7.9亿元建设液态奶生产基地,截止到2019年,累积上缴税金3.8亿元;在国家级贫困县黑龙江林甸,伊利投资约23亿元建设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最大的高端液态奶生产基地,年均纳税额近1.8亿元,新增就业约3000人……伊利的“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正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小康路。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雷明表示,伊利“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是中国企业推进高质量脱贫的一个创新典范,也是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优秀解决方案,对实现可持续脱贫贡献了中国智慧。 基于伊利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的优秀表现,伊利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赞誉和表彰。前不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及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伊利作为全国乳品行业唯一,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未来,伊利将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发展产业集群,让产业旺起来、农民富起来、环境美起来,助力乡村振兴“落地有声”。
中国网3月4日讯(记者王金梅) 我国是乳业生产和消费大国,地处北纬45度优质黄金奶源带的内蒙古,如何把乳业做强做优,生产出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高品质乳业产品,打造国际竞争力,培育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业品牌?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提交了一篇题为“支持内蒙古实施奶业振兴”的提案,建议解决奶牛进口需求,支持优质种源培育,加强对奶牛养殖的政策支持,多措并举振兴内蒙古奶业。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资料图,摄影:姜贵东) 任亚平说,乳业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能够发挥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内蒙古地处北纬45度优质黄金奶源带,是全国最大的奶业生产区,发展奶业的资源得天独厚。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敕勒川草原上牛羊肥壮 近年来,内蒙古奶业振兴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奶牛存栏和奶产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2019年奶牛存栏达到122.5万头,牛奶产量达到577.2万吨,实现“双增长”,年加工转化牛奶能力达到1000万吨,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奶类人均占有量、奶产品产值等多个指标稳居全国首位,奶业已成为内蒙古最具代表性产业。 虽然内蒙古在奶业振兴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距离发达国家奶业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包括科技、饲草料支撑能力不足,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松散,乳制产品结构单一等等。 任亚平介绍,“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做优做强奶产业,确立了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区奶畜存栏达到350万头只,奶类产量达到1000万吨,乳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率先实现奶业振兴,引领全国奶业发展。 内蒙古特色奶食品展示 为此,从国家支持层面,任亚平建议: 一、支持解决奶牛进口需求。今年内蒙古计划进口奶牛20.78万头,通过采取与进口代理提前签订进口协议等措施,预计能够进口奶牛6万头左右,需求缺口还有14万头。建议国家放宽奶牛进口国范围,增加拥有大量良种奶牛且近年未发生疫病的荷兰、德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进口许可,拓宽进口牛源市场。 二、支持优质种源培育。现在,内蒙古种公牛培育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建议国家将荷斯坦奶牛和西门塔尔牛纳入全国联合育种攻关项目,支持内蒙古提高奶牛自主育种能力。 三、参照生猪优惠政策支持奶牛养殖。奶牛的规模化养殖可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的精准饲喂,从而实现奶牛产奶的优质高产高效益。我国目前除基本农田外的一般耕地、荒地大部分都伴有林草地。而宜林地不允许建设奶牛牧场,部分奶牛养殖企业和大户受用地政策制约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为加快推动奶业振兴,建议国家参照生猪养殖规定,允许奶牛养殖使用宜林地;对牧场和乳业生产基地建设实施贴息政策,启动奶牛活体抵押贷款政策,提高奶牛政策性保险保额标准。 内蒙古特色奶食品 内蒙古“奶酪小镇”镶黄旗牧民制作的中国最大“礼仪奶酪”
草原作为覆盖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润养水源、净化空气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内蒙古拥有13.2亿亩天然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为继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维护祖国北方生态安全,有效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破坏草原生态的问题,近日,自治区落实最严格草原生态保护制度,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矿产资源开发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要严格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征占用草原行为,切实从制度机制上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草原保护管理工作,持续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在主要任务方面,《意见》明确,将严格控制草原上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严格规范草原上已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严格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严格监管草原矿产资源开发,严厉打击矿产资源开发违法占用草原行为。 《意见》要求,要落实最严格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草原生态红线内严禁乱采滥挖、新上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其他草原除经依法依规批准的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项目外,不得新上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对依法批准的草原上已建和在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和草原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在依法确定的矿区范围外平面增扩面积,不得未经批准由井工开采变为露天开采,严格控制排渣场、排土场、煤矸石堆场、场区道路占用草原面积。 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原则,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标准,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提升废弃矿山、采矿沉陷区和煤田(矸石)火区治理效果。对无责任主体的矿山,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履行修复治理主体责任,在全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分类、分区、分阶段组织实施。鼓励企业修复无主矿山,并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利用修复后的土地。(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