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68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协会8月13日发布《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的倡议书》,号召全区景区景点、酒店、民宿、旅游餐饮等提供餐饮服务的企业坚决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全面持续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行动。   倡议提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协会各会员单位应积极响应号召,快速展开行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自身行为、引导消费者科学文明就餐、加强行业自律、建立监管机制、保护抗疫成果,自觉将厉行节约纳入餐饮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倡议倡导相关企业根据经营实际采取具体措施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包括科学合理设计宴席菜单,调整菜品数量及份量;鼓励企业提供小份菜、半份菜服务;引导大家使用公勺公筷、分餐分食;规范自助取餐,可试行服务押金等措施,提醒顾客按需、少量、多次取餐;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对于没食用完的食品主动提供免费打包服务等,将杜绝浪费贯彻到餐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让“珍惜食品、剩余打包、杜绝浪费”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协会将积极配合自治区文旅厅等主管单位加强对被投诉商家的教育整改工作。(魏玮)

  近日,很多市民关注呼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项目退卡问题,昨日,记者从呼市城环出租车服务有限公司了解到,全市新增4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市民可选择就近的服务点办理退卡登记,该公司力争在一个月内为所有登记退卡用户办理退卡退费业务。   据了解,呼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项目自2013年10月投入运行以来,目前运行正常有序,现有骑行用户80121人,骑行日均租还量为6356次,3月10日最高峰达到11469次。   全市原有的2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分别为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中心及玉泉区市民服务中心,可为用户办理退卡业务。截至到7月31日,共为1803位用户办理了退卡业务,退还诚信保证金和预存使用费41.93万元。从近日办理情况看,日平均办理59位,完全可以满足退卡需求,且退卡用户稳定有序。   根据呼市公共自行车站点分布情况,呼市城环出租车服务有限公司在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新增了4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分别是位于丰州路与海东路交会处西北角的青城驿站、位于成吉思汗大街和气象局西巷交会处北50米路东的青城驿站、位于光明路桥头西侧路南的青城驿站、位于南二环金盛国际家居西侧的青城驿站,市民可选择就近的服务点办理退卡登记。   记者了解到,系统后台安排两班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进行退卡审核和后台系统处理,核实后采用电子转账方式将退卡资金存入用户登记的账户中,方便用户就近办理退卡业务,实现“最多跑一次”,力争一个月内为所有登记退卡用户办理退卡退费业务。(记者 苏日娜)

  昨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交管支队车辆管理所了解到,疫情期间出台的对机动车逾期未检验交通违法行为免予处罚的政策即将停止执行。首府交警呼吁广大车主月底前快来检车,以免受到处罚。   据了解,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避免群众聚集,呼和浩特市交管部门曾推出了机动车逾期未检免于处罚的相关政策。目前,交管部门已经逐步恢复了线下业务的办理。之前推出的检车预约、限量等避免办理群众“扎堆儿”的措施也已经逐步取消。自8月1日起,大中型客车、重中型货车及挂车等重点车辆逾期未检验、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逾期未换证等情形,不再适用免予处罚政策。自9月1日起,对其他机动车逾期未检验、其他驾驶人驾驶证逾期未换证等情形,也不再适用免予处罚政策。   一旦机动车逾期未检,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交管部门会给予驾驶人200元罚款,并记3分的处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规定,发生交通事故时,保险车辆未按规定年审或年审不合格,以及保险车辆不具备有效行驶证件的其他情形,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合同规定只对合格、合法车辆生效。也就是说,车辆逾期不年审,出了事故是不予理赔的。(记者 安娜)

  从黄沙漫漫到草木葱茏,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中国坚持不懈推进防沙治沙事业,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面积零增长,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作出重要贡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外国官员、学者和媒体人士对中国防治荒漠化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钦佩,期待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为世界荒漠化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库布其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布的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亚洲森林面积净增益最高,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中国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目前,中国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占全球森林面积的5%。”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森林面积持续增加,与防治沙漠化的努力密不可分。遥感影像显示,在中国西北版图上,沙海中的绿色,由一点又一点,变成了一片连一片。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曾被认为是“死亡之海”,不可治理。如今,近1/3的沙漠里,“沙进人退”变成了“绿进沙退”,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区域沙尘天气比20年前减少了95%。   “亲眼看见的绿化场景让我感到惊叹:库布其治沙,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去年6月,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巴扎尔道尔吉到内蒙古、河北、浙江等地考察后,以库布其、毛乌素和浑善达克沙地为例,撰文向蒙古国民众介绍中国治沙成功经验。“这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大规划,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多年奋斗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这是国家的正确决策,是政府、企业、个人相互良好协调和共同努力的成果。”   埃及《消息报》外交事务部主任侯萨姆,也是库布其巨变的见证者。3年前,他在库布其种下一棵树,“如果有机会,我希望重返库布其,继续见证那里的变化”。侯萨姆已很难想象库布其从前没有草木、只有风沙的场景。“经过几十年的管理,库布其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中国政府为之付出的努力令人钦佩。”   2017年,柬埔寨国会议员提索昆来到库布其沙漠参观,亲眼看见螺旋钻种植法、节水容器种植法、网格治沙技术的现场演示。回想起3年前的那一幕幕场景,他深有感触:沙漠化治理的科技化程度,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治理的效果,“这些新技术简单易学,科学有效,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   安娜·登格鲁丹伊森是比利时荷兰语杂志《今日中国》总编辑。过去十几年里,她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实地采访,曾去过内蒙古和宁夏的许多沙漠。在一些沙漠地区,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野天鹅、野鸭在湖畔嬉戏,空中时有候鸟掠过。当地人总会津津乐道库布其的故事,将当地生态环境大大改观归功于学习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此,登格鲁丹伊森感慨万千:“中国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防治沙漠化的成功故事给我们信心和启示,对于改进全球环境治理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这是中国脱贫故事和经济转型的缩影”   治沙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课题,最终目的是要让沙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中国沙区和石漠化地区分布着全国近2/3的贫困县、近80%的贫困人口,既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登格鲁丹伊森在中国西北地区采访时,很多当地人告诉她,沙漠治理成效卓著,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更重要的是,通过种植牧草和饲养牲畜等方式,找到了脱贫的途径。生态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很多当地民众走上了致富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沙漠地区的今昔变化,正是这一重要论断的生动注脚。”登格鲁丹伊森说。   位于库布其沙漠东端的银肯塔拉生态区,已成为旅游胜地,慕名前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2018年,肯尼亚国际关系研究学者阿德希尔·卡文斯来到这里,与当地村民攀谈,了解当地政府如何提供财政支持,帮助民众种水果、养牲畜,提高收入,改变贫穷状况。“这是中国脱贫故事和经济转型的缩影,我从人们的生活状态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幸福。”卡文斯说。   去年6月,鄂尔多斯杭锦旗牧民乌日根达来在家接待巴扎尔道尔吉,向这位蒙古国客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乌日根达来不仅自己在承包的沙地上种植树木,还发动其他牧民一起干。如今,牧民们生活越来越富裕,家乡自然环境日益改善。回想起乌日根达来讲述的致富故事,巴扎尔道尔吉不胜感慨,中国的绿化成就与脱贫发展目标有着密切联系,“改善环境,扩大生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便是例证。”   “库布其将脱贫致富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理念,对东南亚国家有着良好的示范效应。”提索昆希望将中国环保致富的理念介绍到柬埔寨,结合当地实际加以应用。“改善生态环境,既能提高土地的粮食产量,又帮助民众脱贫致富,这是一举多得。”   “为各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模式”   库布其成功治沙经验,得到不少国际媒体的关注。比利时主流媒体RTL电视台,就对库布其沙漠变绿洲的故事做过专题报道。报道称,中国建立“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合作机制,走出了一条投资有收益、农民有收入、生态环境有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防治荒漠化是全世界的共同难题,中国在库布其沙漠的成功经验为世界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大黑俊哉长期从事荒漠化治理研究。他认为,荒漠化防治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对提高气候干燥地区的土地生产能力、改善当地民生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对于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赞赏中国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认为中国“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如今,中国荒漠化防治先进技术、治理模式得到推广,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模式已走入一些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   侯萨姆希望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就治沙开展更多的合作。“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阿中携手推进环境治理保护,将为人民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中国努力在沙漠中创造绿色环境,不仅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也为各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模式。”巴扎尔道尔吉说。   (人民日报北京、罗马、乌兰巴托、开罗、布鲁塞尔、约翰内斯堡、曼谷、联合国、东京8月10日电记者王新萍、俞懿春、韩硕、霍文、周輖、任彦、吕强、孙广勇、李晓宏、刘军国)

蓝冠登陆地址,蓝冠总代平台_草原深处铁路来

  8月8日,乌兰察布市与大同市旅游集散中心合作的乌兰察布高铁站至重点景区旅游免费直通车正式开通。开通的4条旅游直通车线路可直达辉腾锡勒黄花沟景区、岱海旅游区、红召九龙湾景区、苏木山森林公园,让游客直达草原美景深处。   发车时间:   根据乌兰察布高铁站列车到站时间,辉腾锡勒黄花沟景区每周一至周五固定时间发两班车,周末发三班车;其他线路每天固定时间发一班车。发车信息通过公众号、微网站及小程序等及时发布。   乘车方式:   游客可通过微信关注乌兰察布旅行公众号智慧预约系统进行线上预约,填写个人信息后即可预订乘车。

  内蒙古日报社九楼有用玻璃隔断封闭办公室、修复地面、改造防火门、扩大洞口和弱电改造(含设备采购和安装,见设备明细)等零活,造价约5万元,对外公开招标。诚邀有意者咨询洽谈,可实地踏勘。   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8月12日至8月14日17:00止。   联系电话:15124777968   联系人:陈女士

  近日,自治区民政厅、党委政法委、公安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从2020年7月起,利用1年时间在全区开展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   此次专项行动将以六个方面的任务为抓手,统筹并重,协调推进。   一是开展照料服务达标行动。各救助管理机构按照“站内照料是常态、站外托养是例外”的原则,有步骤、分批次开展托养人员站内接回工作,对现有设施设备或人员不足、无法提供照料服务的,通过提供服务场所、开展项目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护理机构;对确有必要开展托养工作的,优先选择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养老、精神康复等机构承接托养服务。   二是开展救助寻亲服务行动。对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中尚未寻亲成功的受助人员和前期累计尚未寻亲成功的安置人员,民政和公安部门协作通过DNA比对、人像识别等方式甄别滞留人员身份信息;各救助管理机构要开通使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人脸识别模块,全面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通过运用“新媒体”等智能化寻亲手段,拓展受助人员寻亲渠道。对已查明身份信息的人员,在其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安排接送返回工作。   三是开展街面巡查和综合治理行动。各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要制定常态化、制度化街面巡查制度,建立覆盖全面、协同到位、服务及时的救助管理网络;强化街面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依规处理违反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规定的行为。公安、城市管理和民政等部门协同组织开展街面巡查,持续做好极端天气下“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工作。   四是集中开展落户安置行动。各救助管理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集中开展一次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行动。各级公安机关要严格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要求,依法依规办理户籍登记手续,切实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登记户口的合法权益。   五是全力推进源头治理行动。各级救助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信息台账和信息反馈机制,做好信息对接和人员接收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指导救助管理机构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将送返本辖区的精神障碍患者、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肢体和智力残疾人员、反复流浪乞讨人员等纳入信息库统一管理,并通报苏木乡(镇、街道),由苏木乡(镇、街道)通过组织人员开展实地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回访,发现反复流浪乞讨的情况要及时反馈民政部门。   六是开展全面提升救助管理干部队伍素质行动。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的分层培训机制,所有救助管理干部职工参加两天以上脱产培训,并采用书面考试、知识竞赛、模拟演练、实务操作等形式考核培训效果。各盟市民政部门指导旗县(市、区)救助管理机构在现有编制内合理调配人员,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和专职寻亲岗位,提升救助服务能力,培养专业化寻亲队伍。 (记者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