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1783个相关结果 3次浏览

一小学生捡到3万元现金归还 失主家人送锦旗

  赠送锦旗   合影留念   本网讯(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巧珍)“谢谢你小朋友,没想到这笔钱还能找回来……”9月11日,在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小学五年级(5)班,市民董女士为11岁的高卓然送来一面锦旗表示感谢。原来,9月9日,高卓然捡到一个内有3万元现金的纸袋,及时报警送还给失主。   9月9日晚上,高卓然和爸爸一起出门夜跑,在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门口,眼尖的高卓然发现地上有个纸袋,拿起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沓厚厚的人民币。“因为现在大家都用手机支付,很少用现金,当时我就想着,取了这么多现金一定是有急事,一定要快点找到失主。于是我就和爸爸说,咱们赶紧报警吧。”高卓然告诉记者,警察很快就来到了现场,并且告诉我们正好接到失主报案,丢失了3万元现金。经过清点,捡到的现金正好3万元。   失主是董女士的父亲,老人年纪大了,不会用智能手机,还是习惯使用现金,当天去银行取了3万元,然后就出去和朋友喝酒了,没想到喝完酒打车回家的路上,搜寻半天找不到钱,这才知道3万元不知何时弄丢了,随后便给子女打电话告知此事。“我当时就报了警,说实话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没想到才过几分钟,警察就告诉我们,一个小学生捡到3万元报警并送到了派出所。”董女士激动地说,当她把找回现金的事告知父亲,老人还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   高卓然的班主任老师梅娜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当时得知此事也特别感动,学生面对巨额现金不心动,拾金不昧,和日常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也希望所有的同学都向高卓然学习,继续发扬雷锋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 编辑:宝华

蓝冠登陆,蓝冠注册1956_北疆文化青城印记第二批注解

  总策划:王登华   总监制:刘婧   执行总监:王宇天   监制:王静宇   统筹:刘春 赵文萃   总设计:苏昊   项目组:李倩 徐跃 兰天 郭娜 赵敏 达古拉 乌旗 薛腾 金泉 刘墨墨 王志伟 刘春霞 李超然 苏日娜 陈庭萱(见习记者)   制作:杨婷 编辑:宝华

  繁荣生态文学,共建美丽中国。8月30日,由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自治区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环境报社、自治区文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鄂尔多斯市政府承办的2023年中国生态文学论坛在鄂尔多斯市举办。期间,“大地文心文润北疆”内蒙古生态文学周作家采风活动走进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名文学作家到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乌梁素海等地参观采风,为讲好内蒙古生态环保故事积累创作素材。   这是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一次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自治区文联扎实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厂矿车间、农村集镇、社区街道、军营学校、革命遗址等,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北疆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以文艺作品讲好“北疆文化”故事。   内蒙古文学馆(文学院)、内蒙古作家协会组建“到火热的生产一线去——内蒙古中青年作家采访团”,奔赴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等地的20多家新能源、高科技企业,进行为期7天的采风,目前已有18名作家确定创作选题,正在开展创作;东北文学发展联盟主题创作采访采风活动中,来自内蒙古、吉林、辽宁的20多名作家深入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巴林右旗格斯尔传习所等地,采访扎根赤峰多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考古团队;内蒙古摄影家协会组织100余名摄影工作者,深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鄂尔多斯市城川镇等地开展4场摄影采风活动……各协会积极主动作为,目前已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15项,在传承发展好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优秀文化中,全力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为推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9月2日,颉元芳采风创作工作室和内蒙古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采风写生创作基地在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挂牌成立。多年来,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颉元芳一直以锡林郭勒盟的人物和风土人情为主要创作素材,其中,水彩画《远方》荣获全国美术创作最高奖“中国美术奖”金奖,实现了内蒙古美术作品“中国美术奖”金奖零的突破。她说:“我对锡林郭勒盟这片北疆沃土有着深厚的情感,今后将充分利用工作室这一重要基地,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新时代内蒙古人民的新生活、新面貌,创作更多好的作品,讲好‘北疆文化’故事。”   记录时代变迁,展现亮丽北疆。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目光投向祖国北疆的山川大地,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以充沛的感情、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旋律、动人的形象,用情用力讲好“北疆文化”故事。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马芳 编辑:孙丽荣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白莲)近日,自治区政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孙德俊“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授奖成果共143项,其中,自然科学奖授奖成果20项,技术发明奖授奖成果3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成果120项;授予于慧等1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授予杨·甘宝勒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自然科学奖中,“高分子N—卤胺复合体系的构建及其抗菌效应研究”获特等奖,“体细胞克隆表观修饰重编程的动态调控机制研究”等2项成果获一等奖;“微小核糖核酸—22在骨肉瘤进展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等17项成果获二等奖。   技术发明奖中,“钢渣固废在公路工程中绿色高效利用成套技术”获一等奖,“颅颌面畸形三维影像分析新技术”等2项成果获二等奖。   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获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考虑盐渍土腐蚀效应的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等19项成果获一等奖, “费托合成烯烃氢甲酰化制高碳醇成套技术与产业化”等100项成果获二等奖。   据悉,此次奖励是我区新修订《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后的首次评奖。新奖励办法将科学技术奖报奖机制由“推荐制”调整为“提名制”,并从奖励对象、奖项设置、奖金标准、提名方式和评审程序等多方面改革,进一步构建了导向明确、科学规范的科技奖励体系。改革后我区科学技术奖共设立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项目奖)和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人物奖)等6个奖种,奖种结构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奖种结构相一致,更加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有利于发挥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编辑:段丽萍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永桃)9月8日,由鄂尔多斯市政府主办,鄂尔多斯市商务局、鄂尔多斯市贸促会承办的“中蒙博览会”——2023鄂尔多斯市外资外贸招商恳谈会在呼和浩特举办。   蒙古国工商会主席阿木尔图布辛致辞。   会上,鄂尔多斯市与来自蒙古、土库曼斯坦、以色列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家外商机构、商协会和企业开展外资外贸招商恳谈,共商发展之策,共谋合作之机,共绘发展宏图。   会后,鄂尔多斯市还组织开展了经贸洽谈交流活动。    编辑:段丽萍

  近日,察右后旗供电公司纪检针对前期印发的“小微权力”岗位职责清单、负面清单、红线清单的“三单”应用情况采用抽查的方式,以此检验各岗位的学习掌握情况。 2023年以来,察右后旗供电公司纪检不断深化“清廉蒙电在一线”专项行动,差异化编制“小微权力”岗位“三单”,着力在”用活”上下功夫,注重“学”的主动性、“警”的严肃性、“做”的有效性,不断拧紧纪律发条。   “三单”入袋,强化自学。该公司结合岗位标准、风险点编制“小微权力”岗位“三单”口袋书,分部门、分领域将廉洁要求融入专业管理,做到人手一册。坚持个人学与集中学相结合,坚持党总支书记、纪检书记带头讲和纪检部门重点督并举,并通过廉洁宣传月活动,阶段性检视学习成效。   “三单”挂墙,着重警示。该公司印制“小微权力”岗位“三单”宣传板,针对信访举报、巡视巡察、监督检查暴露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在相关部门张贴,做到警示常在。   “三单”上桌,督促力行。该公司定制“小微权力”岗位“三单”桌位卡,聚焦问题线索反映、“四种形态”处理、巡视巡察涉及的人员,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对照自查生成个人负面清单,延伸扩展形成专门职责清单和红线清单,实现定制化、精准化。   (杜海峰)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第28期)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布仁格日勒图:戈壁深处的牧民书屋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移风易俗工作案例   “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揭牌仪式   近年来,“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成了敖伦布拉格镇农牧民群众闲暇时刻常去必去的地方,“读书热”不断兴起,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生产生活越来越科学了,书香伴着欢声笑语,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了整个戈壁滩。   “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揭牌仪式暨第三次“书香怡情民族聚力”文化阅读活动   一、基本情况   敖伦布拉格镇位于阿拉善盟与巴彦淖尔市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区域蒙元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兵团文化等多元并存。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十四五”规划为新起点,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注重与文化旅游产业高效率、高质量融合发展,以党史学习教育提振群众精神风貌,以实际举措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了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培育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文化骨干,树立了一批有所作为标兵典范,在这些人中,布仁特古斯老人首屈一指。   布仁特古斯是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嘎查普通牧民,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多年办起了戈壁滩上的牧民书屋——“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布仁”取老人名字前两个字,“格日勒图”是蒙古语“光明”的意思,他希望自己的“牧民书屋”能一直朝着光明的方向走下去。老人每年都会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一千多元买书,充实在“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中,供周边牧民免费借阅。   爱心人士为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捐赠图书   二、主要做法   (一)以小个体带动大群体。近年来,布仁特古斯老人连续5次自费举办“书香怡人民族聚力”等主题读书活动,他总说:“现在牧民的生活条件好了,物质生活丰富了,最重要的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我们都应该多读书、多看报,爱母语,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我想为大家带来知识和乐趣,让更多人能看到好书,让更多人喜欢阅读。”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走进“书本”,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阅读的热情,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汲取知识营养的源泉。   (二)新时代乡村阅读常态化。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常态化组织开展“阅读小康气象,奋进振兴征程”主题新时代乡村阅读活动,活动中提供借阅服务,为参与集中阅读的党员、群众发放党史学习资料、国家政策解读蒙文版期刊,免费赠送学习笔记本。随着阅读书籍覆盖面越来越广,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牧民书屋”逐渐成为农牧民家门口的文化“粮仓”,有效解决了牧区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三)开设生产生活“小讲堂”。很多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结合实际开设了生产生活“小讲堂”,以现场讲解典型案例的方式,向农牧民群众进行科学放牧、季节性流行疫病防治、防汛抗旱等实用知识科普,打破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瓶颈难题,架起暖心“便民桥”。   ​布仁特古斯老人在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中阅读   三、主要成效   “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现藏书量达到5万余册,政治、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图书和杂志一应俱全,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蒙汉文版、《列宁全集》《毛泽东传》及关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书籍达到40%以上。书屋建成以来,设施日益完善,藏书量不断增加,成为了坚实的民间文化阵地,充分带动了牧民群众“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社会风貌,通过阅读来取代沉迷网络、喝酒赌博等低俗娱乐活动,充实了牧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知识武装了头脑,提升了个人素质修养,以辖区文化环境为切口,切实把移风易俗从“纸上谈兵”转变为“坐言起行”。   在布仁特古斯老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民间书屋”建设的队列中,嘎查牧民开始在家里收藏图书,存书量最多的牧户达到了2000册,形成了一阵阵阅读热潮,“文化之风”吹遍了整片敖伦布拉格。在2022年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时,“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作为央视选取全国12个独具特色的图书馆之一,登上央视新闻。   四、推广理由   敖伦布拉格镇“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作为戈壁深处的牧民书屋,是广大牧民群众精神思想的“充电桩”和“加油站”,更是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文化信息的传播站,在满足广大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文化活力,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 编辑:温慧娟

蓝冠体育,蓝冠待遇_共商共建 合作共赢 第四届中蒙博览会精彩不停

  初秋的内蒙古山青水碧,气爽风柔。在首府呼和浩特,处处洋溢着“喜迎八方来客,笑纳四海宾朋”的热烈氛围。以“共建开放新格局,共享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第四届中蒙博览会正在火热进行中。   热烈的氛围,既来自“有朋自远方来”的欢欣,也来自多场经贸洽谈及会议论坛带来的收获。   经贸洽谈是本届中蒙博览会的重头戏,无论是主办方还是来宾,都在借着中蒙博览会的东风,探寻着更多的发展机遇。   9月6日,在国家向北开放经贸洽谈会上,共签约项目138个,签约总金额3343亿元,涉及新材料、化工、装备制造、能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   9月7日,在中国内蒙古—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研讨会上,各方就加强经贸、人文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发言,内蒙古贸促会与吉尔吉斯斯坦工商会签署经贸合作备忘录,在合作平台搭建、强化贸易促进、优化企业服务等方面深化合作。   9月7日,在2023年粤贸全国(内蒙古)经贸交流会上,广东、内蒙古两地企业签约投资和购销项目26个,金额达153.74亿元。项目涵盖能源矿产、特色食品、商业投资等多个领域。   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圆桌会议、“大图们倡议”东北亚地方合作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第二届中国—以色列经贸合作呼和浩特论坛……走进中蒙博览会的各大经贸洽谈活动现场,场场都是干货满满,收获多多。   “此次经贸交流会加强了粤蒙两地企业间的了解,深化了交流合作,推动粤蒙两地企业携手共进、共赢发展。”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联席总裁杨颖对推动两地的经贸交流不断走深走实充满信心。   来自土库曼斯坦工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的马迪瓦·扎里娜第一次来到内蒙古便对这里充满期待,她说,中国内蒙古—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研讨会的举办为中亚五国与世界的交流交融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之前我对交通运输业比较感兴趣,这次看来,石油、天然气甚至马赛都将成为合作可能。”   这边经贸洽谈如火如荼,那边会议论坛百花齐放。在第四届中蒙博览会的各大会议论坛上,来自各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9月7日,以“合作共赢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蒙博览会—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智库论坛在呼和浩特开幕。近百名专家学者聚焦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中俄蒙三方合作的重点领域,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创新性和战略性的对策建议。   内蒙古大学蒙古国研究中心主任白音门德教授以《蒙古国荒漠化防治与中蒙生态安全合作探索》为题在会上发言交流。白音门德说中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有长期积累的非常有效的经验。我们应该发挥这一优势同蒙古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建立合作机制,携手开展荒漠化防治,共同推动构建蒙古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来自俄罗斯的博士弗拉索夫·阿尔焦姆现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他十分关注中俄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弗拉索夫·阿尔焦姆说,目前中俄在教育方面有很多交流合作,比如建立孔子学院。希望中俄两国专家可以在人文教育领域进一步加深合作,更好地把更多知识传播给两国的孩子们。   9月7日,以“标准助力绿色发展促进贸易畅通”为主题的第二届中蒙国际标准化论坛在呼和浩特开幕,论坛上,中蒙两国政、企、商界人士合力推动中蒙两国标准互认。   “此次论坛,两国将在能源、蒙医药、建材、荒漠化防治等多个领域进行标准化合作交流。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将借此次中蒙博览会标准化论坛契机,与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拓宽合作事宜,进一步加强科技项目、标准研究、认证认可、品牌建设的交流合作,打通中蒙标准互认新的通道。”内蒙古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贾双文说。   盛会还未落幕,精彩仍在继续。   在为期5天的第四届中蒙博览会期间,共举办开幕式、国家向北开放经贸洽谈会、会议论坛、展览展示、人文交流等五大板块系列活动,每日日程安排亮点不断,精彩纷呈。   相约9月,共享盛宴。中蒙博览会,等你来。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高慧   制作:张莉 编辑:温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