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1687个相关结果 3次浏览

蓝冠网址,蓝冠1956代理_“现场教育+以案促改”筑牢思想防线

  为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9月4日,察右后旗供电公司组织干部职工到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   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领袖论廉、党纪党规摘要、廉政楷模、廉政提醒、案件警示录、忏悔录、廉政电子资料、廉政漫画模型等。通过本次参观学习,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警醒意识,深刻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正风肃纪就在身边。进一步强化了对自身岗位所存在廉洁风险的认识,大家深刻感受到我们党惩治腐败的零容忍态势和正风肃纪不松劲、从严治党不止步的决心态度。   下一步,察右后旗供电公司将不断丰富廉政教育载体,通过参加案件庭审等多样形式,不断深化以案促改,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纪律保障。   (康鑫)   ​ 编辑:贾小燕

  为切实落实好车辆管理专项治理工作,提高纪检监督质效。近期,察右后旗供电公司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车辆管理专项监督检查,制定详细的检查方案,明确工作职责,确保检查内容落地落细、专项监督取得实效,坚决遏制“车轮上的腐败”。   在检查过程中,纪检人员对照车辆管理平台,逐一查看每辆车的当日启停情况,车辆是否按规定审批流程使用,是否与派工单相符等情况,并检查了车辆配备的GPS定位系统和加油情况记录,调阅了车辆日常行驶状态、行驶里程、轨迹和油量消耗等信息。   接下来,察右后旗供电公司将不断加大车辆管理监督检查频次,不定期地对公车管理和使用进行明察暗访检查,堵塞管理漏洞,挖掘“潜藏”的廉洁风险,正确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有效堵塞私车公养、公车私用风险,持续巩固车辆管理专项领域作风建设成效。   (康鑫) 编辑:贾小燕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刘亚丽)9月1日,“中国网事·感动2023”三季度网络感动人物评选启动,将从21位(组)“感动人物”候选人中评选产生10位(组)季度当选者。   通过各级党委宣传部、网信办以及媒体、高校等机构推荐,记者走访挖掘,经组委会审核筛选,共21位(组)入选三季度网络感动人物候选人。   候选人中有在被困落坡岭的105个小时里,安抚旅客情绪,排查登记旅客需求,冒雨徒步前往落坡岭站内采买食品、饮水千余件,向旅客发放餐品,解决旅客用餐问题的K396次乘务员赵阳。有在巴蜀崇山峻岭间脚踩80米高空摇曳导线、身背20余斤工具包、一年上塔100余次、排查线路、拆除鸟巢、更换金具插销……疏通电线可能出现症结的24岁电力女工史明君。有耕耘杏坛31年,本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理念,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培养,让学生“带着梦想奔跑”的校长庄惠芬……其他候选人的事迹也值得我们去品味。他们勤恳善思,在工作岗位上且思且行,不断创新突破;他们亦勇敢博爱,面对困境毫不退缩,敢于担当。   本次评选网络投票时间为9月1日10时至9月14日11时,公众可通过新华网PC端、新华网客户端、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新华网法人微博等渠道了解活动详情并参与投票,同时公众也可参与#网聚感动#和#感动推荐官#微博话题互动,了解感动人物故事。投票期间,每个IP每天可投1次,1次最多10个候选人,同一候选人每个IP每天可投1票。请勿相信任何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形式联系候选人进行刷票的行为。一旦查实有刷票行为,直接取消评选资格。   “中国网事·网络感动人物评选活动”由新华网、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承办,自2010年起已举办十三届。该活动以普通百姓为报道和评选对象,由新华社记者走访基层挖掘感人故事,不同机构推荐候选人,发动网民通过新媒体方式进行线上、线下评选并举行年度颁奖典礼。 编辑:温慧娟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第26期)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老娘舅”苦口婆心促和谐调出文明乡风新风尚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西海村“老娘舅”矛盾调解团工作案例   临河区白脑包镇西海村“老娘舅”矛盾调解团,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依法化解村组内大小矛盾纠纷,将矛盾解决在源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基本情况   针对村里日常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矛盾问题,2019年,西海村党支部抓住临河区“法律顾问进村组”活动的契机,在村内成立了矛盾调解团。为了让群众更接受、认可矛盾调解团,村里借用河套地区“老娘舅舅最大”的俗语,给调解团冠以“老娘舅”之名。自成立之日起,他们用自己的公正调解和亲情化解,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让“疙瘩事”迎刃而解,受到村民的认可和信赖。   “老娘舅”矛盾调解团解决淹地纠纷   如2022年村里农田灌溉期间,30多户村民128亩长势旺盛的青尖椒遭受大水漫灌,按照每亩1000元成本计算,直接造成12.8万元的损失。当时,受损农户情绪激动,与渠道管理员郑某发生激烈争吵,要求赔付损失。郑某也是一个普通的村民,凭他个人力量没有能力实现村民赔付愿望,村民便组织起来集体上访,准备到镇、区信访部门讨说法,村干部解释也无济于事。在这“火药味儿”十足的关头,“老娘舅”出面,白天组织抽水自救,晚上到受损农户家做劝解安抚工作,利用三天三夜时间,说服受损群众。最后郑某只用2.8万元支付了租用抽水机和人员误工费,平息了这场淹地纠纷事件,节约信访成本10万元,有效解决了这场纠纷。   西海村张埃亮和闫永平两家,因为淹地的事发生了纠纷,一度闹得很僵,在“老娘舅”矛盾调解团的调解下,两家不仅握手言和,而且还找回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有了‘老娘舅’,村里省了很多事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也都增强了,村干部的压力减轻了不少,有效破解了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难题。”西海村党支部书记王继伟说。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矛盾调解队伍。西海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选举产生村民信得过、靠得住、能干事、干成事的“红色”党员,“橙色”德高望重“五老”人员,“紫色”巾帼妇女,“绿色”产业带头人,“黑色”公道人在内的“五色吃劲儿村民”,并把这些群众认可的人员纳入“老娘舅”矛盾调解团,壮大调解员队伍。借助临河区“法律顾问进村组”契机,对调解员进行调解业务、调解方法、农村实用法律等为主要内容集中培训,使调解员全方位、多角度的得到培训。   (二)建立矛盾排查机制。村“两委”班子成员、“老娘舅”矛盾调解团成员和各村民小组长按照分管的片区每天分别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和收集,努力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排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归纳分类,对比较复杂或有可能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矛盾纠纷案,提请村“两委”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提出化解措施,明确调解意见,形成调解方案。   “老娘舅”矛盾调解团解决邻里矛盾   (三)形成有效化解方法。“老娘舅”矛盾调解团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套矛盾纠纷化解方法。一是规范调解程序。严格按规范程序调解,调解团多名成员共同参与,对当事人有可能产生激动情绪的,安排专人稳控,防止双方矛盾升级,致使不欢而散。二是坚持依法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如果涉及法律知识,调解团成员提前咨询了解相关内容,确保把矛盾纠纷案涉及法律和政策宣传在前,让当事人理解明白。三是用情用心调解。一些家长里短或依照法律完全不能化解的矛盾,调解团成员会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当事人选择,对当事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顺着当事人的需求去做思想工作,直至双方当事人利益达成一致。   三、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老娘舅”矛盾调解团共化解村里大小纠纷20多起,其中包括一些较大的经济纠纷和土地纠纷。“老娘舅”以调解促普法,以普法促调解,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将矛盾解决在源头。如今,全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村民个个辛勤劳动,铆足干劲儿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四、推广理由   “老娘舅”矛盾调解团的成立和发挥作用,是多元化农村矛盾调处化解机制的有效补充和重要手段,是村民自治的显著成效,推动了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解决了村民群众矛盾化解的实际困难。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矛盾调解机制,探索更多接地气、有实效的调解方法和手段,总结出一套切实管用可行的经验做法。 编辑:张彬

“画”说文明—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第171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编辑:贾小燕

共建安全骑行意识 共促文明停放习惯

  为切实引导包头市民提升骑行的安全风险意识,从我做起,规范用车、文明停放、安全骑行,由包头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牵头,携手包头市共享单车企业,针对“不文明用车、不规范停放”的市民用户进行联合整治宣教行动持续进行。   该活动旨在增强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提升和谐有序的出行环境,对于多次出现违停的用户,将在30天停止提供骑行服务。此次整治宣教希望让更多市民了解骑行规范、用车规则、享受便捷出行的同时,按要求规范停放车辆,携手共建便捷、绿色、有序的城市环境。(文/杨合) 编辑:贾小燕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马芳)9月3日,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指导,自治区文联主办,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守望相助文润北疆”北疆文艺论坛在呼和浩特举办。   论坛邀请《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等14位专家学者,围绕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发表主旨演讲和主题发言。论坛旨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安排部署,展现新时代内蒙古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探讨文艺工作、文艺事业在推动“北疆文化”品牌建设,助力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中的独特作用。   论坛表彰了优秀论文,区内外文艺家代表、专家学者、有关部门以及各盟市文艺工作者等150余人参加。 编辑:温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