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平台主管Q374919

第 5 页

  从起步仅有200多辆的运输车队,到今天拥有2250多辆运输车的庞大煤炭运输车队,内蒙古子拓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发展,是甘其毛都口岸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11月12日,记者在甘其毛都口岸采访时,内蒙古子拓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总经理白相东对于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十分感慨。“我们公司从当初单纯的从蒙古国进口煤炭运输,发展到如今在蒙古国拥有3个煤矿,创建了集煤炭产、购、运、销一体化的综合运行体系,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煤炭民营企业、甘其毛都口岸涉外运输企业。”他说。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牟野张慧玲 编辑:段丽萍

  “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不知当复有此日否?”《苏轼集》中,东坡先生曾在给友人的信里,提及自己向往的生活。   一粒小小的瓜子,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无论古人与今人都喜爱它。   而一粒好瓜子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好产业。   众所周知,作为籽仁类作物的种子,向日葵是“瓜子帮”的代表。业内熟知,世界向日葵看中国,中国向日葵看内蒙古,内蒙古向日葵看巴彦淖尔。   向日葵原产于北美洲西南部,自明代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得到迅速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内蒙古成为中国最大的向日葵种植区——巴彦淖尔市全年种植向日葵等各类籽仁作物面积400多万亩,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种植基地和集散地,籽仁类产品出口到中东、东盟和欧盟等“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和地区。   11月9日,在内蒙古葵先生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给瓜子装袋、封口、码垛,一排排码好的瓜子等候着“漂洋过海”去全球各地。在产品手选区,为使瓜子达到同一等级,女工们坐在传送带前,-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对瓜子进行着精挑细选,将颜色深的、大小不一的、形状不美观的都挑出来。在产品展示区,一包包码好的“葵先生”牌瓜子整整齐齐地摆放着。   “我们公司已产出7大系列20多种葵花籽产品,有原味、奶油味、五香味等多种口味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产品已出口到加拿大、土耳其、伊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蒙古葵先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聂长命自豪地说,“我们公司的产品在甘其毛都口岸‘乘坐’乌拉特号班列后通过两条路线去往全球各地。”   内蒙古葵先生食品有限公司是内蒙古鼎业食品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近年来,内蒙古葵先生食品有限公司在土耳其、阿联酋(迪拜)设立海外仓,并成立土耳其MRK食品工业贸易有限公司。内蒙古葵先生食品有限公司坚持“走出去”,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国家各类展会,并接待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西班牙、伊朗等国的10多家企业代表来巴彦淖尔市考察交流。   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11月7日,在海关总署于上海主办的“非关税贸易措施高质量发展论坛”上,2023年度全国6个新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之一的巴彦淖尔籽仁类产品评议基地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针对籽仁类产品领域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的基地。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政府和商务部门带领我们走出去,我们逐年拓展出口业务。在‘一带一路’合作范围内,我们与36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内蒙古李牛牛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说, “巴彦淖尔市跟海关总署合作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落户我们公司,在向日葵行业是一个里程碑。它代表巴彦淖尔向日葵在国际与全国的地位,对下一步推广向日葵的标准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和标准化种植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内蒙古蒙鑫晨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向日葵产业链进行了延伸。“我们一方面出口中国的葵花籽,一方面进口他国的葵仁用以生产葵花仁油。”该公司总经理杨斌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们依托巴彦淖尔市资源优势,努力探索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业务。目前,已与俄罗斯、土耳其、卡塔尔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2022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41亿元,2023年预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44亿元。”   如今,地处东南亚—中国—蒙古国—俄罗斯跨境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天津—巴彦淖尔—新疆阿拉山口新欧亚大陆桥交汇处的巴彦淖尔市与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往来,其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中的40个,区域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小小的一枚葵花籽,在这60%以上区域覆盖率中承担着它从历史穿越而来的时代使命。   从舶来品到消费品,葵花籽“穿越”了几百年的时空。巴彦淖尔的葵花籽产业走出了适合自己的精品化道路,巴彦淖尔的葵花籽也成为全球“舌尖”上的美味。(记者 张慧玲 贾奕村) 编辑:段丽萍

  红色,是兴安盟历史长河中隽永的颜色。   罕山脚下,洮儿河畔,一座古朴庄重的二层小楼里,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慕名而来,他们轻轻地踏入,细心地观看,认真地聆听。楼前的青砖墙上,“五一会址”4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幢始建于1935年的建筑,曾是伪兴安陆军军官学校礼堂,东蒙军政干部学校礼堂,后为内蒙古党校礼堂。1947年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393位代表的掌声在这座小楼里久久回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这里庄严宣告成立。至此,内蒙古分裂300余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内蒙古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酝酿统一 燎原星火   步入五一会址展厅,历史的烟尘仿佛还没有散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厅东墙上的大幅油画《五月的曙光》,醒目而显眼的色彩定格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情景。   这是一个庄严时刻,意义非凡。   “这就是我们内蒙古最神圣的地方——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聆听讲解员充满感情的讲解,透过厚重的青石砖墙,76年前的场景,仿佛穿过时间隧道展现在眼前……   抗战胜利后,随着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广泛深入开展,建立统一的、代表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意愿的人民政权,成为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   1946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在承德召开,即著名的“四三会议”。会上,经过全体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通过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主要决议》。   “四三会议”是内蒙古近代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的胜利召开,结束了自清代以来内蒙古东、西部地区长期分裂隔绝的状态,实现了内蒙古自治运动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为蒙古民族以及内蒙古其他各民族革命力量的空前统一团结和发展壮大,为抵御、痛击国民党反动派向内蒙古地区进攻进行了必要而适时的准备。同时,也为内蒙古自治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全面深入发展,为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6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1947年初,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乌兰夫率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机关和西蒙执委40余人由贝子庙出发,前往内蒙古东部小城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开始着手筹建内蒙古自治政府。   -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此时,东北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战略性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已拥有了在东北战场上的主动权。在内蒙古解放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自“四三会议”后的一年里,逐步由西向东转移并得到快速蓬勃发展,以兴安盟为中心的东部后方根据地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民族武装正在转向人民军队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的民族干部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在这种有利形势和优势条件下,在内蒙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内蒙古历史新纪元的空前盛会——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即“五一”大会在兴安盟王爷庙街隆重举行。   五月曙光 照亮草原   1947年4月23日,春风吹拂着科尔沁草原,兴安盟王爷庙街天高气爽、杨柳青青。街道两旁彩旗招展,洋溢着节日气氛。各族人民兴高采烈,沉浸在无比欢乐和喜庆之中。内蒙古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将于下午1时许隆重开幕。   五一会址大厅内,一段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时长8分多钟的黑白影片,记录了这一珍贵的历史时刻。   视频中,来自内蒙古地区部分盟市的农牧民代表、妇女代表等参会人员赶着马车、骑着骆驼,带着帐篷和干粮,经过辽阔的草原沙漠,从四面八方赶来。   今年94岁的乌力吉图,当时作为警卫团一名普通战士和战友一起保卫“五一”大会的胜利召开。   “那天街上锣鼓喧天,到处都在扭秧歌、贴标语,会场中掌声热烈,各族群众都在呼喊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各民族大团结万岁’,每个人都兴高采烈。”乌力吉图回忆说。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大会选举条例》等制度文件。这些制度内容完备、相互配套、初成体系,是在内蒙古地区专门实行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制度文件。同时,选举并产生以乌兰夫为主席、哈丰阿为副主席的内蒙古自治政府和以博彦满都为议长、吉雅泰为副议长的内蒙古第一届临时参议会。   1947年5月1日下午7时,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宣布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余等誓以至诚,为内蒙古人民服务,并为坚决争取自卫战争与解放战争之胜利,与彻底解放内蒙古而奋斗。”回荡在那幢古朴小楼里的铮铮誓言,至今仍振聋发聩。1947年5月19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来电祝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贺电中说,曾经饱受困难的内蒙古同胞在你们领导下,正在开始创造自由光明的新历史。我们相信,蒙古民族将与汉族和国内其他民族亲密团结,为着扫除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建设新蒙古与新中国而奋斗!庆祝你们的胜利!   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实现了内蒙古地区各阶层人民多年来渴求统一与自治的愿望,极大地鼓舞了内蒙古各族人民跟着共产党走,团结一致、共求解放的革命热情和信心,对于推动内蒙古地区的社会改革、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东西绵延4200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如一匹奔驰的神驹,驰骋在祖国北疆。   红色基因 永续传承   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历史的机缘,赋予这片土地不朽的红色灵魂,让这里有了“草原延安”的别称。   静静地坐落在这座城市的五一会址,既是红色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五一会址,1995年7月,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兴安盟,除五一会址外,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工委办公旧址……遍布的75处红色遗址遗迹,向世人讲述着红色兴安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着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兴安儿女一往无前、团结奋进的新征程。   近年来,兴安盟持续加强对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还原文物本身的内涵和特色,创新展示利用形式。如今,以“一馆三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矩阵,逐渐成为兴安盟旅游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带上家人走进红色景区,参观红色文物保护单位,聆听红色故事,感悟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   “我们通过打造红色打卡地图、红色文创产品、红色精品线路、红色研学旅游、红色演艺剧目、红色宣讲活动等创新业态,丰富红色旅游内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红色旅游发展主线,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乌兰格日乐说,兴安盟将红色资源连点成线,让红色旅游创新出彩,吸引了区内外目光,今年1至10月份,共接待游客77万余人次。   回首往昔,1947年5月1日的第一缕曙光,从红城升起,把草原大地照亮;第一声号角,在兴安上空吹响,为北疆儿女带来希望。   从峥嵘往昔到盛世华章,红色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革命星火在这里代代相传。   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五一会址,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传承的红色基因,更是融入了血脉,正激励和鼓舞着兴安各族儿女,凝聚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磅礴力量,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记者 高敏娜) 编辑:段丽萍

从“两顶蒙古包”到国际能源大通道

AGV无人驾驶车辆跨境运输。 11月12日,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传来好消息:截至10日,甘其毛都口岸今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货运量3144.56万吨,单日、单月过货量全部刷新开关以来最高纪录,通关过货量继续领跑全国陆路口岸,提前4个月完成自治区下达的2200万吨目标任务。 智能卡口系统。 在甘其毛都口岸“十二进七出”智能卡口,记者看到数辆满载蒙古国煤炭、铜精粉的货车依次入关。与此同时,多辆橘红色AGV无人驾驶货车从中蒙边境线上的交互区吊装上装满进口煤炭的集装箱,沿着指定路线自动导引、有序通关。眼前这一派繁荣景象,很难让人与30多年前只有两顶蒙古包的甘其毛都联系起来。 甘其毛都是蒙古语,意为“独一无二”,是中国距离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最近的陆路口岸。1989年12月,甘其毛都被自治区政府批准为中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两个月后首次过货,进口皮张、绒毛、肉食品等畜产品,出口日用品。 最早只有两顶蒙古包的甘其毛都口岸(资料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甘其毛都艰苦的生活环境(资料图)。 当时,甘其毛都过货点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当时整个口岸基础设施薄弱,站里配备了一辆吉普车,只有几名干警,每天一早从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出发到甘其毛都口岸进行检查,晚上再驱车赶回去,来回270多公里,特别辛苦!”甘其毛都边检站第一任站长达木林告诉记者,“当时的贸易场所只有两顶蒙古包,出口的是米面和白糖,还有一些日用品,进口的是毛、皮等畜产品。” 曾经的甘其毛都口岸是一个黄沙滚滚、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全年100余天为大风扬沙天气,冬季室外气温低至零下35摄氏度,夏季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很多人调侃,要想在甘其毛都生活下去,就要必备“三宝”——春秋的沙暴、脚上的血泡、嘴上的口罩。 “过去,这里是一条街道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在口岸生活,经常是外面刮大风、屋里刮小风,喝水用水要定时储水,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一名老关员回忆起刚建关的场景时唏嘘不已。 虽然条件艰苦,但仍旧有很多穿蒙古袍、蹬皮靴的蒙古国边民扎堆来“扫货”,成为口岸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92年,甘其毛都被批准为季节性开放口岸,中国与蒙古国开始在这里进行钢材、水泥等大宗交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甘其毛都口岸贸易量不断增加,2009年被批准为常年开放的公路口岸。“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促进了甘其毛都口岸的发展。 蒙古国运煤车通关入境。 在甘其毛都口岸矿能专用通道外,一辆辆悬挂蒙古国号牌、满载煤炭的重型货车排队进入通道卡口,通关现场并没有监管人员值守,每辆货车只需在卡口处停留几十秒,便高效完成验放流程顺利通关。 甘其毛都智慧管控中心。 进入甘其毛都智慧管控中心,口岸实时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口岸已经实现服务监管相结合、通关态势‘一张图’、安全应急适时化、综合数据一体化、数据资源共享化、统计分析自动化等6方面功能。”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副主任田桂虎介绍。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甘其毛都加快通关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原煤专用通道、“十二进七出”货运通道等,进出口货运量逐年攀升,跃居全国货运量最大的公路口岸; 口岸党工委扎实推进主题教育,采取周调研、月分析、季调度方式,到企业及重点项目建设现场调研办公10余次,解决难点问题12个;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今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4.62亿元,提高通关能力、提升开放形象、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探索多元跨境运输模式,全面构筑汽运、AGV、铁路、智能空轨互为补充的多式联运通关过货新格局; “走出去”招商15批次,“请进来”对接企业22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项,落地项目总投资19.43亿元,已完成支付5.34亿元; 加快联检大楼改扩建工程进度,依托国门界碑广场改造工程,打造集旅游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独具边境文化特色的综合性景区; 积极争取打通“天赋河套”农产品直通蒙古国贸易通道,申建肉类进口指定口岸,推动口岸对外开放多元化发展; …… 一系列举措,深刻改变着甘其毛都口岸的面貌,推动当地全方位办好两件大事见行见效。 “我们将瞄准绿色、智能、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口岸建设目标,在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通关过货效能提升、镇区人居环境整治、保障内畅外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建设巍然蓬勃的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贡献力量。”田桂虎说。 从只有两顶蒙古包的临时过货点,到商贾云集的常年开放口岸;从季节性开放口岸到全国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甘其毛都已经成为活力无限的边贸新城和国际能源大通道。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 记者:薛来 编辑:段丽萍

5G+无人驾驶!策克口岸成为全国首个“自动驾驶”陆路口岸

  11月10日,在中国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智能卡口接入海关金关二期系统的陆路口岸——策克口岸,一辆辆满载的无人驾驶智能重卡,正沿着设定路径通过策克边检站缓缓入境……这是策克口岸实施的5G通信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项目。该项目助力策克口岸实现了全国首个智能重卡“无人驾驶”成功试运行,填补了国内陆路口岸智能化空白,策克口岸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自动驾驶”的陆路口岸。   无人驾驶智能重卡正在装载集装箱。   策克口岸与蒙古国南戈壁省西伯库伦口岸相对应,是我国西北地区连通国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商贸中心、货物集散地和资源大通道,承担着中、蒙两国之间进出口货物和旅客通行任务。   无人驾驶智能重卡等待过关。   据了解,5G+无人驾驶是一项提高口岸通关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的现代化智能重卡运输项目。该智能卡口正式运行后,智能系统作业代替了人工作业,通过自动验放的方式完成整个通关流程,使出入境车辆的通关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驾驶员在办公室实时监控并操控智能重卡正常行驶。   智能重卡如何保持安全行驶?在什么情况下启动驾驶员驾驶?相比传统货车,无人驾驶的智能重卡有哪些优势?请听项目负责人的解答。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贾奕村 张慧玲 编辑:段丽萍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帆)自治区财政厅消息:“十四五”以来,自治区本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4亿元,持续推动全区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自治区本级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共计支持全区各类文旅项目215项。其中包括:支持兴安盟创建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呼伦贝尔市创建“大草原-莫尔格勒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创建重点旅游景区,支持开展那达慕活动和阿拉善英雄会、中俄蒙国际冰雪节等各类旅游活动等,支持通过各类文旅活动打造内蒙古旅游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特别是2023年以来,自治区财政全面支持文旅部门打造国家级旅游景区,推动实施“百万人互游”计划,支持推出旅游专列、旅游包机等招徕区外游客来内蒙古旅游,并支持通过文旅主题活动、非遗艺术文化主题展览等吸引游客。据文旅部门统计,前三季度,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1.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8亿元。 编辑:段丽萍

戈壁口岸的华丽转身

  2023年11月10日   “一带一路”·内蒙古边境口岸媒体行   来到了策克口岸   感受这个深处沙漠地带的口岸   如何华丽转身   成为沟通四方的重要通道   策克口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中蒙边界572界碑附近,与蒙古国南戈壁省西伯库伦口岸对应。是阿拉善盟对外开放的唯一国际通道,是内蒙古、陕、甘、宁、青五省区所共有的陆路口岸,同时也是中国第四大、内蒙古第三大口岸,是连接京疆大通道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   临时过货→开放口岸   额济纳旗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口岸优势,抢抓机遇深入推进自治区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将策克口岸作为深化对蒙务实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依托“十进六出”运煤通道,推动口岸通关贸易便捷化、高效化、智能化,促进通关过货量稳步增长。   策克口岸开放31年来,从临时过货到季节性口岸,再到国家常年开放口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累计进出口货物1.36亿吨,贸易额65.25亿美元,出入境人员419万人次,出入境车辆325万辆次。海关代征增值税、关税45亿元人民币,税务部门完成税收19亿元人民币。   戈壁口岸→智慧口岸   截至11月2日,策克口岸通关过货量1419.71万吨,创开关31年来最高纪录,进出口贸易额94.41亿元人民币;出入境车辆22.15万辆次,出入境人员24.14万人次。   同时,策克口岸持续深化与海关、边检等部门及蒙古国西伯库伦口岸联检单位的密切合作,采取“一次性联合查验”通关服务新模式,简化通关手续,有效缩短通关时间,提升通关效率。并实行单一窗口电子查验、创新查验模式,实施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等有效举措,推动通关智能化、便利化水平在探索实践中持续提升,进一步优化通关作业流程,强化通关服务保障,促进通关过货量稳步提升,进一步打造了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散、要素融通的开放平台,更好地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对外开放。   策克口岸全国首个可以实现“自动驾驶”的陆路口岸。策克口岸5G+无人驾驶项目,是一项旨在提高口岸通关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的现代化智能重卡运输项目。该智能卡口正式运行后,智能系统作业代替了人工作业,通过自动验放的方式完成整个通关流程,使出入境车辆的通关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边民互贸市场→口岸+特色城镇   2014年以来,通过不断新建、改造及完善,建成策克口岸中蒙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建成展厅2个,分别为A厅、B厅。A厅以副食、巧克力、各类糖果为主。B厅以工艺品及民族服装、羊绒服饰、纯手工艺术品、展画为主。新建3座蒙古包,展现国内特色纯手工银饰、画展等商品。   2021年,策克口岸投资1196万元实施了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商品房27间、商贸大棚18座、摊位300个以及智能卡口、地磅、查验区、生产展示加工区等相关配套建设,且已实现全部出入口通道均安装与海关、边检信息系统联网的视频监控、电子车牌自动识别、卡口放行控制等信息系统,完成了互贸区建设并具备了申报条件,为进一步促进中蒙合作交流、商品流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023年5月,首次开通肉类进口业务,首批进口冷冻马肉25吨,开拓了贸易新种类,有力促进双边农牧业合作。策克口岸还将继续依托进口冷冻肉类业务,推动进口贸易发展,推进活畜进口业务,探索与其它口岸活畜进口企业合作,打通堵点、开辟活畜进口路径,以此推动肉类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扩大贸易加工产业规模,进一步促进策克口岸对外开放水平。   如今,策克口岸将依托边民互市贸易区,常态化举办特色商品展会,不断聚集人气,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辐射带动边境旅游发展。   未来,策克口岸将结合业务拓展与口岸经济发展趋势,实施“口岸+特色城镇”战略,推进口岸商贸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千万吨贸易陆路口岸、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服务地方发展的贸易重镇。多年来,策克口岸准确把握自治区加大向北开放和发展泛口岸经济的基本方针,在阿拉善盟对外开放和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繁荣一个城市的效应,形成了带动多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编辑:温慧娟

边陲小城的逆袭

  冬已至,雪纷飞。   “一带一路”·内蒙古边境口岸媒体行   11月9日来到满洲里   我们跟随镜头   一起去看看吧   这就是   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璀璨明珠   享有“东亚之窗”美誉的百年小城   满洲里   搭载着成千上万的“中国制造”   从这里鸣笛启程奔赴欧洲   “一带一路”建设中   满洲里   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大力发展口岸经济   推动中欧班列扩容提质   促进口岸和腹地联动发展   满洲里   不断扩大“朋友圈”   跑出“中国加速度” 编辑:温慧娟

  近日,包头市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关于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五不”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措施》),以“强作风、树新风、提效能”的问题整治“组合拳”,切实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还存在的“不懂、不学、不会、不敢、不干”的“五不”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补齐能力短板,强化“有解思维”,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措施》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突出“学、研、查、改”有机贯通、一体推进,围绕理论武装再强化、调查研究再深化、推动发展再加力、检视整改再聚焦、领导责任再压实五大方面13条具体措施,聚焦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聚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推进“世界稀土之都”“世界绿色硅都”建设、重振包头雄风的目标,要求围绕“五不”问题扎实开展1次专题研讨;通过大兴调查研究拉出优势、差距、对策1张清单;通过检视整改引导干部深刻检视剖析自身是否还存在“五不”情况,做到对标党风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要求查根源、对照发展要求明举措。   今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措施》围绕贯彻落实《意见》两个清单,深入开展“补课充电”“实战交流”等活动。聚焦包头市城市发展中心大局和重点工作,积极选树一批担当作为、抓实干成的先进典型。聚焦急难愁盼解民忧,抓实市级层面26个问题清单和“夹心房”等5个专项整治,办好政府20项民生实事和主题教育参学单位第一批698件民生实事清单任务落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多措并举引导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让主题教育最强音叩响万千党员“心弦”,惠及万千群众生活。 编辑:温慧娟

开放包容的魅力之城满洲里徐徐“走”来

         11月9日下午,在满洲里公路口岸旅检大厅,入境的俄罗斯游客一波接一波。“我们21人报了免签旅游团,一同乘坐大巴从赤塔州来满洲里观光购物,行程3天。”俄罗斯游客斯维德拉娜告诉记者,“通关非常顺畅,服务也非常好!”   记者从满洲里边检站获悉,9月22日,满洲里恢复赴俄罗斯团体旅游免签业务;10月27日,满洲里公路口岸恢复了俄罗斯赴中国团体旅游免签业务。至此,中俄互免团体旅游签证业务全面恢复。   连日来,满洲里公路口岸入境人数大幅增加。冬日的寒冷无法阻挡外国友人游玩满洲里、向往满洲里的热情。   这座城市的魅力,到底由何而生?用游客们的话来说,就是开放、包容。   俄罗斯游客正在满洲里游玩。   一位俄罗斯游客正在办理过关手续。   俄罗斯旅行社车辆正在等待游客。   满洲里市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北接俄罗斯,西临蒙古国,是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   满洲里是一座百年名城,就像一本珍藏的书籍,慢慢翻阅它,处处是惊喜。   走进位于满洲里国门景区的中共六大展览馆,探寻历史印记,满洲里在那时就是交通要道。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莫斯科纳罗福明斯克地区五一村的银色别墅开幕。其中,一部分代表就是从满洲里出境的。展览馆里,还原历史的会议场景、一幅幅珍贵的资料图片,让人看到中俄两国间历史悠长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离中共六大展览馆不远处是国门,气势宏伟、巍然屹立,一列列中欧班列鸣笛穿梭……   “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优势交汇叠加,为满洲里市将政策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不竭动力。得益于良好的口岸资源和区位优势,满洲里市天然具有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独特优势。”满洲里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王长春介绍说。   满洲里因口岸而生、循口岸而行、依口岸而兴。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满洲里口岸已成为我国沿边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三位一体”的综合枢纽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11月9日下午,一辆辆货运车从满洲里公路口岸鱼贯而出,驶向欧洲。这里是全国唯一实行24小时货运通关的边境公路口岸。据满洲里十八里海关物流监控科科长许雪猛介绍,1至10月,满洲里公路口岸货运通道进出境车辆超11万辆次,同比增长126%,创该口岸历史同期新高。   满洲里陆路口岸。   满洲里站集装箱场一角。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满洲里口岸运行中欧班列十周年。截至目前,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总量超2.2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3左右。满洲里铁路口岸是全国货运量最大的铁路口岸,目前货运量突破1700万吨。   一组组数据不断刷新着满洲里口岸对外开放的新高度,其国际大通道作用也越发突显。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今年以来,满洲里市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对外贸易、旅游等重点产业呈现强势复苏态势。   接下来,乘着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东风,如何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去谋划向北开放这篇大文章?“满洲里将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全力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力争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上取得新的更大发展!”王长春语气坚定地说。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阿妮尔通拉嘎马骏驰 编辑:石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