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呼和浩特市市民正在观看内蒙古鸟类特展。本报记者孟和朝鲁摄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秀玲)8月13日,由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承办的“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生态主题系列展览——《振翅北疆》内蒙古鸟类特展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开展。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及难得一见的血雉、勇猛的金雕、展翅翱翔的胡兀鹫、宁静优雅的大天鹅、婀娜的丹顶鹤、优美多姿的水鸟……200余件栩栩如生的现生鸟类标本和鸟类化石标本跃然眼前。展览将四季轮转中栖息、迁徙、停留的鸟类在大自然中的独特魅力呈现出来,生动再现了内蒙古森林、草原、湿地、荒漠鸟类的生活环境及生存状态、生态价值、鸟与人类的关系,让前来观展人们一睹鸟类千姿百态的精彩世界。 鸟类是大自然中的精灵,也是人类亲密的伙伴,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过度捕捉,野生鸟类的数量急剧减少,多种鸟类已灭绝或濒临灭绝。本次展览将持续3个月,通过让首府市民和广大游客近距离了解鸟类,进而关注鸟类,提升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意识,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展览期间,馆内还设有鸟类知识科普课堂。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希望此次展览能激发起广大观众朋友对鸟类的兴趣,加深对野生鸟类维护生态平衡、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为鸟类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达到人鸟相悦、和谐共处。” 编辑:温慧娟
标签 : lg测速 › 107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高慧)记者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获悉,8月8日,呼和浩特地铁总客流突破1亿人次。 2019年12月29日,呼和浩特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呼和浩特迈入“轨道交通”时代。2020年10月1日,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投入运营,与1号线共同构成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十”字型骨架网络,“换乘时代”的来临再次提高了轨道交通客流增长速度。截至8月8日,地铁1号线安全运营924天,地铁2号线安全运营677天,列车运行图兑现率、正点率均达到99.8%以上。 为提高市民出行效率,呼和浩特地铁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全线网开通刷脸乘车功能,先后推出青城地铁APP、银联闪付卡、Huawei、Apple Pay手环等多种乘车支付渠道,推广无接触式购票过闸。为有效应对假期客流,根据特殊时期客流特点及客流匹配性,及时优化列车运行图,保障假期乘客顺畅出行。 编辑:石尧
近日,乌兰察布市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为保障乌兰察布地区500千伏电网及自治区“西电东送”通道安全稳定运行,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公司快速响应,积极同当地防疫部门取得联动,生产技术人员坚守工作岗位,全力保障疫情期间地区电网的供电安全。 该公司变电管理一处负责运维管理乌兰察布地区7座500千伏变电站,接到疫情防控与保供电通知后,党支部迅速号召党员成立党员技术攻坚队,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电网在迎峰度夏、防洪防汛、计划性检修等工作顺利开展。在500千伏丰泉变电站3号主变大型停电检修现场,120余名工作人员,4辆高空作业车辆正在紧锣密鼓抓紧作业。该公司以疫情防控安全与生产作业安全“双安全”作为目标,以“最规范生产现场”不断提升安全管控水平,确保大型停电检修现场有序开展工作。 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公司在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同时,密切跟踪天气变化,滚动分析电网负荷情况,运用智能辅控系统加强设备监测,确保设备健康运行。同时,全面做好生产现场疫情防控工作监督检查,保障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确保疫情期间500千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朱颖) 编辑:张彬
为全面推动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实落细,切实增强留抵退税、出口退税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推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走深走实,阿拉善高新区税务局举办“诚纳各方建议聚智落好政策”暨增值税留抵退税、出口退税“走流程、听建议”活动。活动通过邀请人大代表与税费体验师在办税服务厅全方位、多角度、零距离的“沉浸式”办理全流程体验方式,为留抵退税、出口退税工作的稳步推进打牢坚实基础。 本次活动,以“前台+后台”共同辅导助体验为抓手,在办税大厅分管领导向参加活动的代表们介绍此次税务体验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的基础上,由税费协同股业务骨干对于增值税留抵退税、出口退税的相关政策进行辅导。确保代表们在应知应会的同时,通过自助办税服务厅更好的体验电子税务局如何线上提交增值税留抵退税、出口退税申请、自助设备领取发票等具体流程。此外,综合窗口工作人员还通过操作指南讲解与实时办理演示的方式向让大家了解了税务部门退税审核的全过程。 流程体验结束后,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为6名代表详细介绍了办税服务厅各功能区相关职能及日常业务办理情况。代表们积极分享在政策宣传、业务办理、退税到账等环节的体验和感受,并与其他纳税人交流了留抵退税、出口退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办税体验。大家纷纷对高新区税务局落实退税政策所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并就税费优惠政策口径、征收管理流程优化等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身为人大代表的中国工商银行乌斯太支行副行长张海军在体验结束后感慨的说:“今天参加这次全方位、零距离的体验留抵退税、出口退税流程活动,工作人员讲解的非常细致、全面,而且通过电子税务局就能完成退税申请也是十分便捷。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税务局提供的各方面精细服务,也无时无刻、无微不至地在为我们企业纾困解难,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太感谢了!” 此次留抵退税、出口退税走流程体验活动共收集意见建议3条,在查找留抵退税、出口退税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做到面对面反馈吸收、点对点及时解决,确保了各类纳税人懂政策、会申报、能享受。今后,高新区税务局将常态化开展纳税服务体验活动,聚集纳税人缴费人急难愁盼,办实事、解难题,努力打造负担更轻、办税更快、服务更好、环境更优的税收营商环境,以进一步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满意度与获得感。(刘海兵 贾子怡) 编辑:宝华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向平)7月24日,内蒙古智慧物流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在包头揭牌,标志着国内首家此类科研机构正式落户内蒙古。 据了解,内蒙古智慧物流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是由G7物联、国家电投·启源芯动力、北奔重汽、中国华电集团、万创集团、苏州绿控传动科技、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的科研机构。该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全区实现“双碳”目标有效衔接,联动政产学研各方,精准定位物流+新能源产业链总规划师角色,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搭建大宗物流通道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风光氢储车”全链条发展。-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国家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北京绿色交易所的课题研究,形成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减碳示范项目。 未来,该研究院将协同产学研各方资源,搭建物流+能源、碳数据平台。不断迭代综合解决方案,参与地方及国家、行业等标准和政策制定,积极探索物流领域新业态,协助构建合理的新能源产业布局,为助推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跨越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编辑:韩伟丽
视频剪辑:阿鲁斯 审核:娜仁呼 编辑:韩伟丽
5月20日,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蒙古族特色的草原游牧系统。 5月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等相关人员,从草原游牧系统的概况、历史起源与演变、保护与传承行动计划等方面,对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进行了线上考察。巴彦温都尔苏木阿日呼布嘎查集中展示了冬营地生产生活、男儿三艺、阿日奔苏木婚礼、阿鲁科尔沁民歌等蒙古族特色文化生活场景,全面展现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历史悠久,核心区位于巴彦温都尔苏木,总面积500万亩,涉及23个嘎查,当地牧民传承祖训、敬天爱人,至今恪守着古老而传统的游牧习俗,是中国第一个游牧类的农业文化遗产。这里群山巍峨、草原广袤、河流密布,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着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骑马射箭的蒙古族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牧民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游牧文化,包含了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歌舞音乐、民间工艺等各类传统文化。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可持续游牧业的典型模式。“阿鲁科尔沁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志伟介绍,2017年8月阿鲁科尔沁草康游牧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2019年6月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列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今,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对草原游牧系统挖掘和保护,延续和发展蒙古族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知识体系、民族文化,改善牧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阿鲁科尔沁旗将以此为契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草原游牧系统,向世界讲好蒙古族游牧文化故事。(张学通 周建军 王爱君) 编辑:温慧娟
6月26日,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乡村振兴局、自治区团委、自治区残联和通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内蒙古赛区选拔赛暨第六届“创业科尔沁杯”全区创业创新大赛开赛仪式在通辽市举行。 大赛以“创响新时代共圆中国梦”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鼓励支持“双创”的决策部署,营造创业创新氛围,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本次大赛的赛制采用“1+3”模式进行,即1个主体赛加3个专项赛,其中主体赛分为制造业和服务业2个项目组,3个专项赛分别为青年创意专项赛、劳务品牌专项赛和乡村振兴专项赛。通过大赛,大力营造全社会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质量纵深发展。 开赛仪式后复赛同步启动,通过盟市初赛层层比拼,全区各盟市共146个项目入围了复赛。复赛采用6+6+1的模式,即项目路演6分钟、评委提问6分钟、打分1分钟;最终产生主体赛两个赛道前6名的项目入围决赛,同时,青年创意、乡村振兴专项赛的一、二、三等奖获奖项目将在决赛颁奖典礼展演。 据了解,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创业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全区共有1149个项目报名参赛,其中既有大学生创业、国有企业创业生动案例,也有返乡创业者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弱势群体自强创业的感人故事;既有创新性强、技术先进的高科技项目,也有文化创意、传统工艺传承、旅游休闲等人文创新类项目,同时大赛也聚焦青年创意与乡村振兴,体现了自治区创业创新群体很强的创造性、时代感。 编辑:宝华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曦)6月14日,自治区团委、青基会组织开展的“希望工程1+1——幻方助学计划”助学金发放仪式在武川县第三小学举行。仪式上,向47名受助学生代表发放部分助学金。 今年,幻方助学计划项目资助我区5551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低年级女生,每人1000元,总资助金额为555.1万元。 该项目通过学生主动申请和学校推荐,经旗县区团委初审、内蒙古青基会终审、中国青基会抽检确定受助学生。 编辑:贾小燕
燃动“新”引擎开启“新”未来——鄂尔多斯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胜日寻芳黄河滨,无边光景处处“新”。 沿着黄河“几”字弯,每时每刻都有气象万千。这个“新”,是新发展理念的落地有力,是新动能激发出的无限活力,是新经济迸发出的磅礴动力,是因“新”而兴的热度、力度和速度。 当新创意、新思路、新举措,挥毫泼墨于新蓝图,鄂尔多斯打开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向着新时代奔腾而来。 赴而为奔,跃起为腾。 202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15.7亿元,增长13.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89.4亿元,同比增长8%。2022年一季度,全市服务业持续恢复,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 数据,既是奔跑的显证,又是腾跃的方向。 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全行业发展更趋多元……鄂尔多斯始终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大力发展服务业置于高质量发展的“大盘”之中,与一二产统筹谋划、一体推进,铸就业态创新的“动力泵”,跑出深化改革的“加速度”,延伸产业融合的“新里程”,助推服务业全面扩容提质增效,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动能转换内力的强大引擎。 打通“梗阻”,减小“电阻” 推动传统服务业“并联”升级 到过鄂尔多斯的人都会感叹,这座地处西北的城市居然交通便捷、景色怡人,转角便成为许多人的诗与远方。 鄂尔多斯机场共运营航线51条,通航城市43个,参与航线运营航司11家。鄂托克前旗通用机场运行良好,鄂托克旗、乌审旗2个通用机场开工建设;2700多公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15条货运干线铁路横跨东西、纵贯南北,开行鄂尔多斯至西安动车,包茂高速“四改八”主线全线通车,境内国道242线全线贯通。中心城区和旗府所在地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往来无“阻”,是鄂尔多斯给远方客人的一份“伴手礼”。 受疫情影响,许多地方的服务业都进入“渐冻模式”,但鄂尔多斯的服务业同步壮大,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向好,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邮政电信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更成为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市服务业表现出的坚强韧性,来自于对“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是调结构、惠民生、稳投资的重要力量,是认真落实‘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的重要载体,也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行动”的深刻认识,还源于在顶层设计的用心和政策红利的暖心,两“心”相逢,其利断金。 2021年,我市放大政策支持的杠杆效应,出台《鄂尔多斯市现代服务业升级三年行动工作方案》,通过实施消费升级三年行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服务业水平提升三年行动等措施,减小服务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转型升级的“电阻”,促进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并联”发展,以更多新招、实招、硬招,激发消费潜力活力,从而全面催生新动能,推动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良弓在手,贵在速发。“梗阻”打通,商贸服务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加速驶入“快车道”。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3亿元,同比增长7.6%,总量同比增长7.6%,首次增速居全区第1位。传统消费模式不断数字化升级,电子商务向智能、在线、数字化发展。全市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2%,较上年同期上升25.8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推广和旧车换新车给予财政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汽车消费势头火热。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62.8亿元,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6.1%,同比增长10.0%;首次开行了“鄂尔多斯—莫斯科”中欧班列,打通我市直通欧洲铁路运输通道,2021年发运集装箱400箱,货值9600万元。完善国际航线网络,支持国际航空货运发展,逐步开通主要贸易国航线,畅通对外贸易空中通道。建成了全区首家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和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 2022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市服务业十大行业门类中的七成行业保持增长态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四大门类收入呈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22.2%、15.8%、13.7%和11.3%。尤其运输行业持续发力。1—2月,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商务服务业均表现不俗,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20.7亿元、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0%、8.7%、22.2%,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78.2%,贡献率高达115.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5个百分点。 时间不语,是最好的见证者。不难看出,还在升级进行时的服务业动力更加强劲,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指数正在不断攀升。 多元“驱动”,多级“耦合” 构建现代服务业“集成”格局 4月6日,全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我市设分会场,共有26个服务业项目进行集中签约,合作投资总金额217亿元。 5月18日,鄂尔多斯市在全区首次举办服务业集中开工仪式,我市服务业集中开工项目共计89项,总投资326.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61项,投资额313.4亿元,占总投资额96%。 在开工的“项目群”中,现代服务业的项目成为“重头戏”。 躬逢盛事,虽有大智,不如乘势。现代服务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鄂尔多斯坚持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提档、比重提高、层次提升。 其志弥坚,其行必笃。鄂尔多斯依托优势产业,打出多元“驱动”、多级“耦合”的“组合拳”,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加快推进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带动支撑集群发展,培育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围绕产业链布局服务业链,大力发展能源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意设计、中介等服务业,形成与工业体量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经济体系。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构建立足蒙陕宁、辐射全国、链接欧亚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金融赋能实体经济质效,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绿色低碳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等服务,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实施消费升级行动,发展体验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和社区综合体;打造全国旅游休闲城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步一印,皆从其实。2021年,全市现代服务业链接大数据,耦合新技术,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开启了“高光”时刻。全市休闲游、生态游、康养游、红色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鄂尔多斯海洋馆三期、益丰寨乡村旅游等重点文旅项目建成投用,引进保利剧院,游客接待量达到1750万人次,同比增长47.46%,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330.34亿元;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61.5万平方米,增长79.9%,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全市9个旗区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均是正增长,康巴什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杭锦旗投资增长一倍以上;率先建成市、旗区两级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全市建成71家养老机构,87处居家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2%,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积极推动“养老+健康”产业融合,建成东胜区健康养老产业园、鄂托克前旗阿吉泰健康养生园、康巴什区仕博国际健康城、上维天启、寿康(公建民营)产业集团等一批集群式、规模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集群”…… 2022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全市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社会工作及其他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增幅均在20%以上。 从“拐点”看“机遇”,集群式发展的服务业正在跃升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实力股”。 打出“好牌”,打响“品牌” 向着一流服务业“风标”奋进 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打开2021年鄂尔多斯服务业的成绩单,“吸粉儿”的不仅是一项项荣誉,还有光环背后富有前瞻性的谋划和具有品牌意识的实践。 辨方位而正则,秉新理而行远。面对自身短板,鄂尔多斯从“新”出发,勇于突破发展“天花板”,不断校准前行“坐标系”,紧扣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这一近期目标,在对标先进、追赶超越中打出了一副“好牌”,以一流服务业树起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风标”。 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共享、经营集约的原则,鄂尔多斯围绕现代物流、金融和保险业、旅游休闲、科技创业、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通过定期调度和指导,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强化科技平台、推进会展创新,集聚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气、商气不断提升,为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2021年,全市金融和保险服务业的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共有金融机构92家,全年各项存款余额4753.8亿元,同比增长18.3%;各项贷款余额3491.2亿元,同比增长2.7%,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区第二位。累计撮合融资26.5亿元,推动152家企业获得首贷4.7亿元;推动6家国有融资担保公司组建市旗两级融资担保“联合体”,全年新增融资担保业务4.9亿元,同比增长53%;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323个优惠信贷产品,开发“纳税E贷”“小微快贷”等39个纯信用普惠产品,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9.4亿元。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77.8亿元,同比增长91%。推动10家金融机构组建鄂尔多斯绿色金融服务联盟;设立10亿元规模的绿色鄂尔多斯发展基金,引导各金融机构积极向绿色产业拓展信贷增量。全市绿色信贷余额336.7亿元,同比增长12.9%。 2021年,全市会展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召开了第十六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现场签约项目超过20个,企业与企业之间签约项目超过50个,累计签约总金额达502.18亿元。举办了第四届“你购书我补贴”活动、第四届中国(鄂尔多斯)羊绒羊毛展览会、第二十三届国际汽车展览会、第二届全国安全食品展销会等大型展览展销会。组织本地企业参加“西洽会”“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品牌日活动、内蒙古自治区与上海市文化旅游及绿色家畜产品推广活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国际国内展会等。一揽子活动成为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有力拉动经济发展的“强磁场”。 还有,科技、信息技术服务业,显出强劲势头。2021年,在全区率先出台“科技新政30条”,全市财政科技投入8.1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58.7亿元。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7项,支持项目资金3.8亿元。全市经国家、自治区认定的研发平台170家,自治区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星创天地)45家。452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117家企业实现“三清零”,新增40家。建立科技企业库、人才库、项目库与管理平台,入库企业425家、专家140人、项目778项。推进与“4+8+N”主体开展62项科技合作,16家平台载体落地。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矿大(北京)共建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北大—鄂尔多斯碳中和联合实验室、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零碳产业园启动建设,发布全球首个“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 2021年,全市15个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营业收入269.6亿元,同比增长10%;入库税金9.08亿元,同比增长2%;入驻企业10937家,同比增长20%;就业人数达到4.74万人,同比增长15%。 服务业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不仅是发展的对象,也是发展的条件。服务业的多维迭代更新,已经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铁杠杆”,助力鄂尔多斯成为投资热土、兴业沃土。 莫道前路多艰辛,再闯关山万重锦。鄂尔多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新引擎”已经铸就,“新势力”正在崛起,“新活力”正在迸发,在“走好新路子、建设先行区”的征途上,必会为鄂尔多斯当好全区经济稳的“压舱石”、进的“排头兵”夯实更厚的基础、积蓄更多的力量。 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服务业照亮鄂尔多斯新未来! (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艳) 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