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8月26日上午,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议中心开幕。 此次论坛与往届相比,将更高水平突出科技引领、更大力度推动国际合作,主要呈现三大亮点: 一是全面落实三大全球倡议和三大防沙治沙战役。 二是推动科技赋能防沙治沙,创新治沙科技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技术。 此次论坛主题为“以科技引领治沙让荒漠造福人类”。在库布其沙漠参观现场,展示了中国治沙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如库布其治沙企业多年科学验证的“灌乔草811”种植配比,既节水耐旱又大大提高植被覆盖效率。还有风向数据法技术和水汽法微创种植技术耦合治沙、数字化智能化治沙绿化、灌木种子技术和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技术等,这些高端技术成果将成为助力防沙治沙三大战役、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利器。 三是推动国际合作,把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的共识进一步落实到行动。切实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建设成一个世界防沙治沙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发展成高水平、高质量、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大型国际论坛,为全球沙区人民造福。 监制:戴宏 刘春 记者:王玉琢 郝雪莲 包荭 摄像:王鹏 编辑:章颖慧
标签 : 蓝冠软件下载 › 10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锡林郭勒盟 编辑:孙丽荣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 编辑:孙丽荣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 王玉琢 海军)6月8日,记者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兼顾生态—生产功能的沙地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专家组获悉,经过多位专家13年的探索、实地调研、试验,辅助栽培沙漠柠条种植技术在毛乌素沙地鄂托克旗段试验成功,柠条成活率达97%。 6月8日,记者在该项目鄂托克旗乌兰镇苏吉嘎查试验基地,看到流沙地里一行行寸宽的黑色微灌带整齐排列,晶莹小水珠从小孔缓缓滴落,几分钟顺着管带便出现一条10厘米宽的湿沙带。水滴过处,一簇簇柠条幼苗组成了一条条绿色植物带,在白茫茫的沙地里格外引人注目。 该项目专家组专家、鄂托克旗农牧局总工程师黄斌蹲下剖开一穴柠条苗,激动地对记者说:“你们看看,这是我们今年4月种的柠条,已经长到3厘米左右了。”他又指着紧挨的一片地说,“那是我们去年9月7日播种的,经历今年开春2次春冻2次返青,现在也已3厘米高了,这表明我们的辅助栽培沙漠柠条种植技术成功了!这一技术与扦插或移栽柠条幼苗等种植方式相比,成本节约50%,而且我们按穴播种,每个穴中一次能出5至6株苗,这比单个移栽能生产更多的柠条,能获得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经济效益。” 鄂托克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北缘,属于典型的草原荒漠化向荒漠化草原过渡地带,也是鄂尔多斯市土地面积最大的旗县,完全裸露的沙地大约有60平方公里,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8.9%。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鄂托克旗快速行动,2022年,该旗农牧业局组织区内外专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攻克生态安全屏障难题,决心用沙技术换来优质畜牧草场,为牧民致富找到新路径。2022年11月向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递交了兼顾生态—生产功能的沙地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申报书。 该项目顾问、专家组专家、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关慧明介绍道:“早在2010年,我们与黄斌就在讨论利用沙漠发展牧草产业,想把现代农业的核心技术融入进来加快改造沙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当地的科技人员和农牧民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例如沙子的保水作用。沙子下面的水因为有沙子覆盖没有形成虹吸蒸发,把水保护起来了。还有我们以往认为沙子的蒸发量能到2000毫米,通过我们多次测量发现,沙子表面以下的蒸发量达不到2000毫米。并且对已生长20年的柠条地进行考察发现,在一定的密度条件下地下水位也不会下降。这样,我们得出了1亩地只需要0.5吨至1吨水就可以在沙地里种植柠条的结论。去年试种,今年成功出苗了,而且,可机械化播种,效率大幅度提高,适合大面积推广。” 黄斌说:“这几年,我们几乎跑遍鄂尔多斯境内的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走访了近千户牧民,利用水分速测仪器,进行了60多次的测试,发现一般情况下3厘米沙层下便有水,最厚干沙层也不超过17厘米,含水量达到11%至12%,这就得出沙子有保水特性。于是,我们便依据这个结论开始种植。” 那么该种什么?黄斌说:“2021、2022年,鄂托克旗大旱,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以前的绿化地,除柠条外,其余植物全部死掉了,只有柠条返青成活,这说明只有柠条更适合沙漠种植。”于是,从去年9月到今年春季,他们经过塑料覆膜种植、无纺布覆盖种植、草帘子辅助种植等8次试种,最终发现使用微灌带先滴水渗透3厘米干沙层,再用播种机把催生的柠条籽、肥料共同播下,仅两天,柠条便可发芽。就像现在3厘米高的柠条幼苗,向下扎入沙里的根就有7厘米长,而且种一亩,用水量仅为0.5吨。 关慧明说:“习近平总书记来我区考察时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要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绿进沙退’的好势头,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地区规模化防沙治沙,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提高治沙综合效益。这对我们科技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下一步,我们加紧试验,摸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的沙水共生分布情况,在浇水施肥播种等方面进一步实验完善种植技术,为提高播种质量扩大种植面积提供技术支撑,尽快把这些沙漠绿起来,让群众富起来!” 据悉,截至目前在鄂托克旗用辅助栽培沙漠柠条种植技术播种的柠条面积已达到400亩,成活率达到了97%,位于该旗苏米图苏木马什亥嘎查的毛乌素沙地核心地带正在建设2000亩试验基地。 编辑:贾小燕
登上绝缘斗臂车,身披黄色绝缘服。无论是骄阳如火的盛夏亦或是寒风刺骨的严冬,杭锦供电公司配电带电班始终奔波在杭锦旗的大街小巷。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青年队伍,负责着1.89万平方公里的带电作业任务。班组5个人齐心协力在杭锦旗的沙漠草地、农田牧场之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2021、2022两年间,总计完成带电作业1099次,多供电量200余万千瓦时,减少停电时户数47048.31时户,以优异成绩荣获鄂尔多斯市工人先锋号。 安全为先锤炼班组安全本领 为进一步加强作业现场安全,保障作业人员人身安全,该班组在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中勇于创新,通过“随手拍”“知识竞赛”等形式创新开展安全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极参与分公司每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教育班组成员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另外,由班组全员凝聚智慧推出的实用型创新成果“多功能绝缘袋”于2019年立项,大大激发了班组成员的安全工作创新的热情。 除此之外,班组将日常生产工作及隐患排查现场以照片形式制作为工作展区,既凝心聚力又强化安全意识。在以“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的安全日活动中开展随手拍隐患、违章大曝光活动,收集隐患违章照片25张,既保障了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又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氛围。以视频形式制作员工家人的安全寄语,让工作不脱离生活,保证班组安全氛围不淡化。 能带不停提升“电力获得感” 班组自成立以来,本着“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这一基本服务准则,能带电做的坚决采取带电作业,为居民多供电量与电网“两率”指标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在杭锦旗农网升级改造中做出了很大的助力。在一次为杭锦旗农牧民带电作业中受到了农牧民的称赞,大大提高了杭锦旗地区的居民用电可靠性。 2021年,伊和乌素农牧民急于进行农用灌溉用电,配电带电班积极作为,为了解决客户的用电需求,他们平均每天要完成3到4次带电作业。连续三周累计完成配变高压引流线带电接火将近100余次,为农牧民及时解决田地用水问题;同年,得益于带电作业水平的提升,杭锦供电公司实现了城镇用户带电连接高压引流线全面覆盖,为公司供电可靠性持续保驾护航。 2022年,电采暖报装激增,各苏木镇居民都想早点用上干净省事的电暖。配电带电班积极开展作业,赶在寒冬到来之前累计完成配变增容量将近200余次,充沛的电力保障让老百姓们过了一个热乎年。 杭锦供电公司配电带电班是公司的青年职工代表,年轻的他们将在奋斗的路上越走越远,这股“新青年”力量时刻鼓舞着分公司的其他职工,为营造团结共赢、积极向上的氛围做出贡献。他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利用“不停电作业”为全旗人民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张宸锐) 编辑:杨旭英
二连浩特 一座色彩斑斓之城 几百年前 这里叫做伊林驿站 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站点之一 是国内少有的现存驿站遗址 这里有73公里的边境线 辖区点多、线长、面广 守护好边境安宁 是二连浩特口岸 肩上神圣的任务 “今日巡逻边境线15公里路段 未发现异常情况。” 临近傍晚 二连浩特边境管理大队 民警范鹏程正在护边驿站内忙碌着 向边境派出所报告所辖区域 当日巡逻情况 为确保精准巡防 大队采取24小时 “巡逻勤务+技防巡逻”模式 由于边境线距离派出所驻地较远 汽车轮胎因磨损每年要换两批 半个月差不多要走近万公里 来回往返效率不高 且损耗人力、物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连浩特市投入资金 在边境线上 探索建设护边驿站 驿站 在古代是指为传递政府文书的人 提供的中转、休息、住宿的场所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护边驿站如火如荼地开办起来 既然称呼为护边驿站 那么“服务对象”也并不单一 解放军和民辅警 护边员、党员中心户等群防群治力量 都可以在这里备勤、值守、联络 每15公里设立的护边驿站 也成为这些边境守护者们的温馨小屋 护边驿站有的是房车 有的是集装箱 外表各有各的特色 但 进入里面 床、自热米饭、饮用水 一应俱全 格日勒敖都边境派出所所长宝音说 “扎根在这里 虽然很苦很累 每一刻都不能放松 但我们每一个人 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却是真挚地、热烈地” 二连浩特 作为中蒙最大陆路口岸 护边驿站的设立 是加强边境管控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二连浩特边境管理大队 探索人防、物防、技防等多种模式 与现有队伍基础设施深度融合 不断推进边境管控体系 向立体化、多维度迈进 年初以来 累计破获各类案件20余起 收缴子弹392枚 查处违法行为人18人 为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贡献了力量 策划:红艳巴依斯古楞 文案:李新蕊 视频/摄影:格日勒朝克图宋建宝 采访团队:红艳巴依斯古楞徐跃金泉张慧玲刘墨墨张璐 编辑:段丽萍
二连浩特在哪? 该如何去定义她? 想得到确切的答案 唯有亲身来到二连浩特 虽然是身处锡林郭勒盟的 一个边陲小镇 二连浩特市却是 连接世界与内蒙古的一个大“枢纽” 二连口岸是中蒙最大的陆路口岸 国门下的二连浩特 是“一带一路”倡议 和“中俄蒙走廊”上的重要节点 在这里 处处是“烟火人间”的生活 没有人能忍得下不“剁手” 因为这里可以买遍全世界 5月初 在几家主营进口商品的超市 记者看到 俄罗斯的面粉、橄榄油 蒙古国的糖果 法国的红酒 东南亚的蜜饯果脯 哈萨克斯坦的手工编织品 还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晶 珍珠等各式珠宝首饰 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香水 琳琅满目 有人说 以前进口商品离自己很遥远 现在却已习惯大街上 随处可见的跨境商品直购店 进口商品供给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 老百姓有了更多“剁手”选择 近年来 随着口岸的开放 国内很多主营粮油、果蔬的公司 纷纷来到二连浩特经营进出口业务 在二连浩特市 昊罡果蔬粮油进出口园区 韩国第一零售企业emart公司 蒙古国分公司 每年在二连口岸 进口果蔬量达到10万吨 在环宇国际物流园区 出口到乌兰巴托的 工程车与奇瑞轿车 整装待发 这些 都只是二连浩特向北开放的微缩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 二连浩特多部门协作 打造更高水平向北开放“桥头堡” 为优质产品“引进来” 特色产品“走出去” 搭建平台 “剁手”可以更后顾无忧 “剁手”可以更心安理得 生活 因二连浩特而美好 策划:红艳 巴依斯古楞 文案:张慧玲 视频/摄影:金泉 采访团队:红艳 巴依斯古楞 徐跃 金泉 张慧玲 张璐 编辑:温慧娟
5月1日下午3点,外卖小哥何栋走进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经纬公寓的“暖新驿站”稍作休息。在这里,不少像他一样身穿工作服的外卖员和快递员进进出出,短暂“充电”后,又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我们骑手每天工作时间比较长,就怕手机没电接不到单。现在有了‘暖新驿站’,随时可以过来充电、歇脚,还能看书。”何栋高兴地说。“这个驿站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这里有微波炉,能吃上一口热饭,受伤了能简单处理伤口,遇到恶劣天气还能借雨具、临时歇脚,真的特别方便!”快递员陈伟附和道。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共有1500多名外卖员、快递小哥和货运物流等新就业群体,他们活跃在大街小巷,为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他们随时会遇到“休息难、如厕难、充电难、吃饭难”问题。为解决上述难题,临河区充分整合各类场地资源,打造建设106个“暖新驿站”,构建起专属于新就业群体的“十分钟关心关爱服务圈”,为穿行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休息、饮水充电、小伤处理等服务。 暖心服务换来真心回馈。新就业群体越来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前几天,外卖小哥王凯在送餐的路上,看到一枝被大风刮断的树枝架在电线上,他立刻联系了街道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及时联系相关部门排除了安全隐患。“平日里,我们享受着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关键时刻我们绝不掉链子!”王凯认真地说。 新就业群体不断丰盈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背后是临河区组织部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创新实践。当地聚焦新就业群体需求,从推动组织覆盖入手,新建党组织10个、群团组织31个。“我们通过成立暖新党建联盟、为新就业群体筑起‘避风港’,打造一批服务阵地,开展一系列关爱行动,凝聚新就业群体力量,引导他们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合伙人’。”临河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副书记辛向丽介绍。 如今,新就业群体和临河区的“双向奔赴”,成为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临河区与新业态企业签订《我们的城市·共享的家园共驻共建协议书》,吸纳新就业群体担当“民情前哨”“移动探头”,组建“暖新志愿服务队”9支共710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基层治理,推动形成“社会服务新就业群体、新就业群体反哺社会”的良性循环。 据了解,巴彦淖尔市共建成7个文明实践中心、75个文明实践所、792个文明实践站,许多快递员、外卖员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他们把志愿服务延伸到居民聚集区、公共服务设施、窗口单位、农村集市、草原书屋、景区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成为群众工作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薛来 见习记者 薄金凤) 编辑:贾小燕
“从高温热浪、暴雨洪灾到飓风山火、极端寒流、沙尘肆虐,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持续增加。”面对地球环境的变化,在第54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的老师们联合蚂蚁力量义工团呼市第三成长空间服务队的家长和孩子们在万达广场举办了《用爱守护·众生的地球》——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 活动现场主持人刘美老师以宣讲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低碳生活对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意义,同学们组织自己的战队,积级向路人宣传节约资源,低碳生活,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不乱扔垃圾,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米。同时向同龄人发出一起保护地球的邀请,向广大行人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珍惜资源、爱护地球,路上很多陌生的同学也纷纷加入活动。 参加此次活动的一位家长表示,让孩子以“小手牵大手”公益的方式,为社会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孩子自己从主人翁的立场,不仅他们自己会提高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与责任,同时也给陌生的他人的内心种下一颗低碳生活,爱护地球的种子。 蚂蚁力量义工团呼市第三成长空间服务队的行行老师表示,通过此次活动,青少年儿童不仅学会了如何用做好身边事保护地球、感受善良、良知、传达共情力,同时活动中的行动体验也会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自信,培养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设。 编辑:温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