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28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白丹 李晗)8月30日,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分别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伟东,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宏范分别主持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主题教育第一、第二巡回指导组分别到会指导。   政法委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通报了2022年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班子成员依次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强调,政法委要运用好民主生活会成果,筑牢政治忠诚,在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上作表率;要强化理论武装,在加强学用转化、提升能力本领上作表率;要加强作风建设,在持续改进作风、规范精减提速上作表率;要坚持真抓实干,在主动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上作表率;要从严管党治警,在巩固教育整顿成果、建强政法队伍上作表率。   宣传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郑宏范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并带头作个人对照检查,其他班子成员逐一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要持续推动落实保障“两个维护”的各项制度规定,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更强担当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编辑:段丽萍

  本网讯 近日,“永远跟党走、建功新时代”自治区理论学习轻骑兵示范宣讲团第四小分队走进内蒙古交通投资集团、内蒙古蒙盐盐业集团、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开展多场互动式宣讲。   8月23日,在内蒙古交通投资集团和内蒙古蒙盐盐业集团,小分队队员、北疆楷模、全国模范检察官潘志荣以《永远做群众的好安达》为题开展宣讲,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基层检察工作经历,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几十年与百姓心贴心,通过法律帮助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光荣历程。   宣讲中,刘叶阳、王颀、屈博、陈栓珍、安妮等六名宣讲团成员围绕“永远跟党走建功新时代”这一主题,分别从激励青年建功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弘扬蒙古马精神等多个维度展开宣讲。   宣讲内容真实具体、新颖脱俗,不仅带着丰富系统的理论储备,而且紧密结合各自岗位多年积累凝结的优异工作实践成果,让现场观众受益颇多。   内蒙古高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萨奇日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聚焦两件大事,以饱满的热情和斗志干劲全力推动集大原高铁、包银高铁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为自治区高铁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8月24日至25日,第四小分队走进乌兰察布市机关、社区、农村开展了5场宣讲。小分队队员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身边事话时代变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凝心聚力。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顶着午后的骄阳,沿着林草茂密的护林小道,走进了马鞍山林场,我有幸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集宁区泉山街道通和社区,第四小分队队长、全国最美公务员、喀喇沁旗团委书记刘叶阳与居民围坐在一起互动交流,分享难忘瞬间,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畅谈乡村振兴,共话美好未来。   小分队队员、乌兰察布市委党校科研办副主任王颀告诉记者:“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为了让老百姓听得懂、坐得住、乐意听,我们的宣讲形式和内容是从人民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故事入手,用鲜活的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宣讲中,队员们朴素生动的话语引发了干部群众的共鸣,饱含激情的宣讲让人深受教育和鼓舞,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娓娓道来。集宁区居民青和乐说道:“通过这次宣讲,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关怀,让我明白作为当代青年人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8月27日至28日,第四小分队不辞辛劳来到巴彦淖尔市,深入农村、高校开展宣讲。   在杭锦后旗陕坝镇红星村和临河区八一乡,小分队队员们的宣讲既有理论阐释又有故事陈述,既全面准确又通俗易懂,用“身边事”讲实“硬道理”,把“热气腾腾”的理论知识送进百姓心中,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聆听六位老师的宣讲后,我感悟很深、收获颇多。回去以后我要继续带领村民推进‘人人一棵树户户一片林’活动,并以‘田管家’助农合作社为抓手,真正让土地‘活’起来、集体富起来、乡村兴起来。”八一乡八一村党支部书记唐占江说。   杭锦后旗陕坝镇红星村党支部书记乔世林深有感触地说:“聆听宣讲后,我深受鼓舞,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我将利用好村里的优势资源,发展好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小分队来到河套学院报告厅进行了一场青春洋溢的宣讲,鼓励大学生走进乡村振兴大舞台,绽放青春活力,展现青春风采。“很荣幸聆听了六位老师的讲座,作为一名大三学生,我即将步入工作岗位,老师们对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把他们当做一生的榜样,为建设美丽内蒙古贡献一分力量。”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大三学生胡晓雅说。   (综合记者 帅政 郭奇男薄金凤 报道) 编辑:段丽萍

蓝冠测速官网,蓝冠代理_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第18期)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包头市 昆都仑区   月月有“村晚”周周“欢乐颂”   ——包头市昆都仑区和平村“村晚”润泽百姓美好生活案例   一、基本情况   昆河镇和平村地处昆都仑区南部,辖区内一个行政村下设8个村小组,户籍村民6182人,常住人口16318人(含流入人口),整村呈现管辖地域跨度大、流动人口集中、高龄老人较多等特点。和平村深入挖掘村民最喜爱的乡村文艺,通过村民自创的“村晚”,宣传新农村、“新农人”的故事,同时把国家的大政方针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唱给、演给村民群众,还从村里走向市里,从线下走到线上,从“村红”变成“网红”,用最接地气的家门口小文艺,把乡风乡情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大幸福。   二、主要做法   (一)“一年一台戏”变身“月月有村晚”。和平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农闲和重要节庆日,村民都会自发搞文艺演出,其中以“二人台”表演为主。村两委聚拢“二人台”能人,吸纳村里的文艺和文化骨干,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党的惠农政策和村民身边事等创作“二人台”小戏、歌舞、快板等进行演出。2009年春节,首届主题为“谁不说咱家乡美”的“村晚”取得了轰动效应,至此,和平村“村晚”成为百姓翘首以盼的文化活动。村两委将“村晚”作为村里的文化品牌予以打造,形成了以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时间为主要展演节点的月月“村晚”大型演出和周周“欢乐颂”小型演出,让文艺活动贯穿全年。村民创编的《三小子蜕变记》和《文明鹿城话和平》等接地气的民间作品,或单刀直入、或潜移默化地将文明理念融入其中,让文明乡风入脑入心。   (二)留住“泥土味”打造“青春版”。和平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年轻人,让他们为村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是村里发展进步的大事。村党委高效利用“村晚”形成的品牌效应,通过组建广场舞队、走秀队、腰鼓队、军乐队等,探索更多既保留“二人台”小戏“泥土味”的文娱作品,又结合时尚流行趋势,打造出“青春版村晚”,提升“村晚”线上线下影响力。近年来,村里的年轻文艺骨干,将村民致富经、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编成接地气的说唱、脱口秀、视频段子等,除了参与排练演出,还利用新媒体手段在线上传播。如今,村里很多人在这些青年人的带领下成为了短视频制作高手,并且常年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号上发布和直播。村里最典型的年轻文艺骨干杨香,身边聚拢了十多个小伙子、小姑娘,他们创作的作品《村晚的故事》转赞评上万。青春力量的加入让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方式,实现了“村晚”从家里、村里飞到更远的地方,也让和平村青年的精神风貌和“爱家乡作贡献”故事影响更多人。   (三)细作“大篷车”深耕“小分队”。2016年,村党委将二人台队、广场舞队、走秀队、腰鼓队、军乐队五支队伍进行了整合,形成了5支“村晚大篷车——文艺志愿服务队”,以“村晚”节目创编为抓手,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走进村小组、村集体企业和周边社区,把居民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融汇到演出中,充分保证了每月“村晚”节目的品质。“村晚大篷车”,可以实现稳定的中型演出,但还是不能渗透到部分行动不便、高层住户、残疾人等特殊情况的人群中。针对这一问题,成立48支“村晚暖心小分队”,这些“文艺轻骑兵”一边开展爱心助老、助残、助困等公益活动,一边将“村晚”优质节目和精神文明宣传有机糅合,形成一支支独特的文艺志愿服务力量。   三、主要成效   和平村“村晚”经过14年的传承与创新,已经发展为广场舞队100余人、坐腔队60人、走秀队30人、腰鼓队70人、军乐队40人的基层文艺群体,队伍创编的文艺节目因为新颖独特,成为远近闻名的“村红”节目,还从和平村走向包头市市区以及周边的旗县区,走进鄂尔多斯的东胜区、准格尔旗,以及乌海市、榆林市等地。14年来和平村“村晚”系列活动演出730余场,受众群众达11.3万人次。近年来,“村晚”演员们通过排练和演出在抖音和快手上直播的方式,第一时间展示开展过程,在线观看人数达10余万人次。自编自创的作品《夸和平》、快板《和平村》、快板加表演说唱《说村情》、二人台小戏《观花》等浏览量超过10万。2010年,和平文化站被命名为包头市首批先进综合文化站;2016年,和平文化站被评为包头市优秀文体组织;2017年,荣升为四星级文化站;连续两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文化站》荣誉称号,自创作品在包头的文艺演出中多次获奖。   四、推广理由   一是“村晚”文化大餐坚守“三味”。和平村“村晚”,百姓喜欢这道“大菜”的原因就是“有人情味”“有时代味”“有乡土味”。正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平村“村晚”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文明新风尚的有力传播者,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示范者、推动者,更成为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的优秀代表。   二是“村晚”“出圈”思想“不出圈”。和平村“春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严控方向,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提升等,引领群众心向党、跟党走,让文明之花在乡村治理中结出硕果。   三是“村晚”欢愉背后是传承。和平村“村晚”一直坚持村民自己的“村晚”理念,把“村晚”的主动权交给村民,精准地抓住本村乃至本地区的热点事、关心事,自编自演自赏,每个节目演到人们的心坎上,不断增加村民的凝聚力,让优秀的乡风民情滋养自身,形成家风,受益后代。 编辑:段丽萍

蓝冠1956代理,lg蓝冠_【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赤峰马鞍山林场守护者:会一如既往将这片青山守好

  中新网赤峰8月25日电(马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的马鞍山林场,经过几代林业人的奋斗,从建场之初森林覆盖率不足20%,到现在的95.2%,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变成如今的绿地海洋。近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采访团来到马鞍山林场。   马鞍山林场。马壮摄   马鞍山林场始建于1962年,地处燕山山脉七老图山脉东麓,是一个以管护为主的生态经营型林场。具有“塞外小黄山”美誉的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坐落于林场管辖范围内。现在,林场人工林面积达到6.6万亩,在祖国北疆筑起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马鞍山林场场长初光明。马壮摄   为了将林场更好地保护起来,马鞍山林场近年来加强了有害生物的防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树上挂着诱捕器,用于检测林区虫型,据介绍,管理人员一旦在诱捕器中发现虫子,就会立马采取相应措施。“每年我们(林场)的防治都在三万亩以上,森林的病害率在千分之四以下,从建场至现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森林病虫害。”马鞍山林场场长初光明说。   除了有害生物的防治,森林防火也是护林的关键所在。马鞍山林场全年都处于防火期,尤其是在每年的9月15日至次年的5月15日是林场的重点防火期。据初光明介绍,马鞍山林场采取“天、地、人”的方式进行森林防火。“天”是指远程的监控设备,“地”是指林场的工作人员巡逻、采取先进的设备守护林场,“人”是指被划分为22个网格,每一个网格中明确一名责任人。   每年清明都是森林防火的重要时点,今年清明期间,林场倡导文明祭祀方式,提倡“用鲜花换祭祀者手中的纸”,当地老百姓们纷纷支持文明的祭祀方式。   这些年来,在林场工作人员的不断地努力下,马鞍山林场在清明祭祀期间已不见烟、不见火,极大程度上消除了火灾隐患。   因为多年来的有效治理和护林,马鞍山林场的生态得到了改善,林场也开始尝试发展旅游业,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林场希望能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初光明说,像杏鲍菇、木耳等,适合这里的自然地理环境,它们在林场的实验示范种植都非常成功。   不仅仅经济作物生存较好,在最近一次的种子资源普查种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绶草,在马鞍山林场被发现。有专家惊叹,已经有二十年未曾见过这类保护植物。据专家分析,在此发现绶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林场这些年生态环境变好了,其次是林场对植物的保护较好,未曾有人为干预生长,所以绶草才能在林场茁壮成长。   八月的马鞍山林场,一片片森林尽收眼底,这一片绿地海洋正因为有林业人的坚守,使得这片荒山变成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初光明提到,马鞍山林场会一如既往将这片青山守好。 编辑:张彬

  文明单位创建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一直以来,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加强文明单位创建为契机,在窗口服务方面下功夫,树形象、抓服务、优环境,提高服务水平。莫旗政务服务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效,想群众之所想,力争为群众打造贴心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创新“延时服务”   莫旗政务服务局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打造“延时服务、倾情服务”的常态化服务模式,在莫旗政务服务大厅,即便过了下班时间,依然能看见窗口工作人员悉心忙碌的身影。近日,在临近下班时间,张先生着急地来到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忐忑地向工作人员说明自己的情况并寻求帮助。窗口工作人员耐心地倾听张先生诉求后,便为其提供全程的帮办代办服务,认真指导和帮助张先生完善所填写的相关材料,并与后台审批人员进行联动服务,现场为张先生成功办理营业执照,热情周到的服务获得了张先生的连连点赞。   加强业务培训   坚持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莫旗政务服务局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持续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合理进行调配,科学安排班次,全力做到服务延时、效率不延时,推进政务服务大厅场所规范化、事项标准化、办事便利化建设,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政务服务更加有温度、有力度、有速度。   完善便民设施   为了方便办事群众,莫旗政务服务局以新时代志愿服务站点建设为依托,配备免费充电、休息座椅、免费饮水、免费纸笔、老花镜、便民雨伞等便民设施,方便广大办事人。同时,莫旗政务服务局多次开展法治宣传、文明劝导、卫生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传递良好文明风尚。   下一步,莫旗政务服务局将继续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将文明单位创建融入到具体的业务中,丰富创建方式,拓宽创建渠道,从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等角度持续发力,建立便民利民长效机制,通过规范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做百姓的知心人、放心人。 编辑:张彬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白莲)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8月14日,在自治区科协和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指导下,由内蒙古科学技术普及学会发起并主办的敕勒川生态科普学院在内蒙古敕勒林海自然学校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面向青少年开展的非学历、大众性的生态科普教育平台。   据悉,学院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善生态科普教育体系,丰富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为目标,聚焦“生态+劳动”“生态+美育”“生态+德育”“生态+体育”“生态+研学”五类科普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自治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内蒙古科学技术普及学会提高政治站位,突出科普价值引领,切实履行好新时代学会科普工作的重要使命。当日,内蒙古生态科普教育联盟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分别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等相关单位、场所挂牌。 编辑:孙丽荣

蓝冠首页,蓝冠待遇_看见新奇迹 | 葳蕤林间满目春

  绿色   是生命的象征   大自然的底色   在内蒙古   莽莽林海深处   那郁郁葱葱的绿色   释放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从空中俯瞰,内蒙古美得张扬。   内蒙古是   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是我国森林资源   相对丰富的省区之一   从东到西分布有   大兴安岭原始林区   和11片次生林区   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   全区森林面积4.08亿亩   居全国首位   人工林面积9900万亩   居全国第三位   森林蓄积16亿立方米   居全国第五位   保持着原始本真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   筑牢底色绣山河   为保护生态环境   内蒙古坚定决心“增绿”   下大功夫“护绿”   连点成线   连线成面   在祖国北疆   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蓝天下,漫山遍野的绿色。   增绿——   全力以赴开展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推进“蚂蚁森林”公益造林   开展封山育林   科学配置林草植被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   深入实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一项项举措行之有效   2018年至2022年   内蒙古共4813万人次   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累计义务植树21550万株   党的十八大以来   内蒙古十年累计营造林1.22亿亩   推进“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   护绿——   国有林场“挂斧停锯”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退耕还林   加快退化林分改造   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壮大护林员队伍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如今   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达23%   既是超级“碳库”   也是纯净“氧吧”   内蒙古阿尔山天池风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内蒙古   葳蕤林野间   蕴含着无限潜能与广阔前景   大兴安岭根河林区冷极湾秋景。   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林草碳汇试验区建设   实现碳汇交易   内蒙古森工集团旗下克一河森工公司索图罕林场碳汇林。   大力发展林果林药林菌   林蔬林畜林鹿林渔等   林下种养殖业   让护林人也有“好钱景”   在林场里种植的滑子菇形状整齐、颜色和品质一致,受到商家追捧,产品供不应求。   依托森林资源   开发各类经典景区   让游客在林间檐下闲谈纳凉   在肆意山风中偶遇炊烟和夕阳   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的森林木屋。   举目已觉千山绿   宜趁东风马蹄疾   一项项务实有力的举措落地生根   一场场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持续推进   一幅幅生动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内蒙古的千里林海万顷碧波   就是我们“增绿”“护绿”   的决心与实践   面向未来   内蒙古的绿色征途   永不停歇 编辑:杨旭英

  巍巍长城,蜿蜒曲折。在包头市石拐区,有着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唯一建设在河道中的赵北长城(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一场特别的听证会就在这段长城边上举行。   事情是这样的。1959年3月,石拐区为打通对外通讯传输线路,在赵北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架设56根通讯线杆。60多年来,该通讯传输线路成为石拐区主要的对外通讯联络网。之后,因长城保护相关法规的出台,当年合法架设的通讯传输线路成了违法设施。相关通讯公司认为该通讯传输线路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当时架设通讯设施的公司已不存在,其承接石拐区通讯工作时,行政监管部门未提出纠正违法行为意见,导致这一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综合考量长城遗址保护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检察机关决定及时跟进监督。然而,相关通讯公司因为资金等原因一直未履行整改义务。之后,石拐区人民检察院通过磋商,督促行政机关积极开展一体化协作,推进违法企业积极整改。今年1月,石拐区政府函告通讯公司切实履行整改主体责任。3月,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介入,经鉴定评估认为,该段长城在墙体上和保护范围内架设的通讯线路对长城本体及景观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应依法迁移。6月,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法责令相关通讯公司于7月底前从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移除线杆,恢复景观原貌,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随后,相关通讯公司在半个月内,将横穿于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的56根通讯线杆全部拆除,并承担了全部线路整改费用。   长城线杆移除后墙体上留下了坑洞,如遇水患将会不断扩大,极易引起长城墙体坍塌。为持续做好长城保护工作,7月11日,石拐区人民检察院邀请文物保护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长城巡护员等在长城边召开公开听证会。   在听证会上,参会人员围绕长城后续修复工作、行政机关是否全面履职、长城遗址是否得到有效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论证。长城保护专家表示,目前线杆移除后已及时进行了素土回填,夯实系数基本与原墙体相同,后期还需要观察回填区域植被恢复情况。   “在检察机关跟进监督下,行政机关全面履行了职责,监督责任主体拆除了长城本体及保护区范围内的全部通信线杆,长城遗址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石拐区政协委员王少辰作为听证员代表宣读了最终听证意见。至此,文物保护遇到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了。 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