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9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3年以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五大振兴”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帮扶措施,结合在全区组织开展的“广告助农”共富活动传播内蒙古品牌,树立内蒙古形象,讲好内蒙古故事。   近期在全区大力开展推广包联帮扶的“库伦荞麦”宣传工作,积极协调“库伦荞麦”广告宣传片参加全区助农和公益广告评比活动,扎实推动广告业提升塑造包联帮扶地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在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官网设置助农广告推荐专栏,组织发动自治区主要媒体、抖音、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和广告企事业单位、呼市、鄂尔多斯市等盟市免费开展形式多样的“库伦荞麦”宣传展播。看得见、摸到着、见效果的帮扶举措既扩大了库伦旗及库伦荞麦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又为当地政府节省了多达百万元的广告宣传费用,全面提升了广告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效能,使帮扶措施更实更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增添了新的活力。 (通讯员许帆) 编辑:段丽萍

  最近,兴安盟森林草原防火站站长陈良正在组织人员对扑火机具和车辆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为即将到来的秋季防火期做好准备。30年来,他一心投入在兴安盟森林草原工作一线,守护着森林草原的安全。   因为喜欢草原,陈良报考了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科学系,从此将论文写在兴安大地上,将青春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森林草原事业。1995年,大学刚毕业的陈良背上行囊回到兴安盟家乡,参与了“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草场保护(管理)项目”。   “当初英语口语水平不佳,工作陷入了难题,我通过集训专攻英语,后来已经能够胜任中、蒙、英三语专业技术翻译。”陈良回忆,“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草场保护(管理)项目”是他首次接到的跨国项目任务,他踏实认真地做好兴安盟天然草原实地监测、开展牧草新品种引种试验、青贮配套技术的指导推广等每一项工作。到该项目二期时,陈良已经成长为从事政策实施分析、技术推广以及环境教育工作的项目协调官。他参与实施的“兴安盟草地生态治理综合技术研究”项目在2007年荣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三等奖,2012年被录入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出版的《澳大利亚与中国发展合作30年风雨历程》纪念册中。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流在第一线”是陈良一直恪守的工作准则。澳援项目结束后,陈良到兴安盟草原工作站担任预警中心主任,负责兴安盟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工作。   陈良回忆,当时兴安盟草原鼠虫害发生面积大、分布地域广、发生区域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加之预测预报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少等因素,会出现防治工作漏查漏报现象。陈良到任后,立即着手组建了兴安盟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先后建立了155个农牧民测报点,对1730万亩草原开展观测上报防治工作。   实打实干,点对点抓,兴安盟的鼠虫害很快得以控制,经济社会效益显现,兴安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09年5月14日,在全国鼠虫害监测技术培训班上,陈良代表兴安盟草原工作站作了典型发言和经验交流。   多年来,陈良和同事们坚守岗位、不惧艰辛,防风险、护安全,用辛劳和汗水筑起一道森林草原的“防火墙”。   2018年,陈良以“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2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启首场代表通道,陈良走上通道,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兴安岭林区一线“林草人”保护森林和林区,帮助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故事。“现在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好了,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原覆盖率越来越高,多年不见的野生动、植物也重回视野。百姓们搞起了生态旅游,发展有机、绿色农畜产品。”陈良说。   在一批批“林草人”的努力与付出下,2019年以来,兴安盟连续3年未发生森林草原中大火灾,草原覆盖率达74.14%,森林覆盖率达33.44%。植被越好防火级别越高,加之兴安盟地区春秋季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森林草原防火站的防火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防火期,全站要24小时值班,一刻不敢怠慢,一丝一毫不能松懈。保护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是我们的任务与责任,我们要每时每刻保持战备状态。”陈良说,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遗余力尽责担当,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继续奋斗。   ​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爽) 编辑:贾小燕

蓝冠1956代理,蓝冠招商_【发现最美铁路·坐着火车看草原】走进多伦河特大桥

  本网讯(记者杨旭英贾小燕 通讯员杨森)7月2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联合承办的“发现最美铁路·坐着火车看草原”网络宣传活动走进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多伦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感受集通铁路与内蒙古自治区同步发展的时代脉搏。   远眺建设中多伦河特大桥,犹如一条灰白色巨龙矗立在群山环抱的绿野之中,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西南方的多伦河特大桥全长3505.72米,为新建双线特大桥,全桥共有桥墩99个、桩基础1180根,采取简支梁和连续梁架设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是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重难点控制性工程。   走进多伦河特大桥施工现场,一排排桥墩由低到高被整齐地码放在河道中央。直径1米、1.25米、1.5米、2米4种桩径桥桩穿越18m~52m地层,为大桥构筑了稳固的基础。53个圆端型实体墩、43个圆端型空心墩、3个刚臂空心墩,撑起巨大的双线T型桥台。大桥的施工难点主要在于桥梁较高,桥墩及基础工程量巨大,2处现浇连续梁跨越丹锡高速公路、S105省道、既有集通铁路、多伦河以及G303国道。与此同时,施工人员还要克服北方冰冻期长,施工地点常年风力较大,施工物料高空运输较困难等不利因素。   正在运营的集通铁路既有线,从新建的多伦河特大桥48#至49#桥墩间穿行而过。“原有线路弯道多、曲线半径小、提速困难、满足不了电气化牵引列车要求。特大桥建成后大桥直接与隧道连接,既缩短了线路长度又能提升列车速度”。集通铁路电气化指挥部安质部部长武宏忠介绍。   集通铁路建设之初,设计标准为地方铁路单线Ⅰ级,线路基础和生产设备陈旧落后,牵引设备为蒸汽机车,行车信号是色灯和臂板信号机,沿线缺水少电,职工生活设施、办公环境极为简陋。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集通铁路追随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通过万名铁路职工辛勤付出,实现运量逐年增加、收入稳步增长,设备设施得到不断更新换代,蒸汽机车被高效率的内燃机车所替代,人工作业转变为机械化作业,整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如今,电气化改造即将完成,集通铁路即将步入电气化运营时代。届时,集通铁路线路全长由现在的943.3公里缩短至923.6公里,运能将进一步提升,年运量将由现在的3600多万吨提高至8000万吨,旅客列车由现在的日开行13对提高至30对,旅客列车运行速度由现在平均65公里/小时,提升至最高160公里/小时。 编辑:杨旭英

“画”说文明 —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第132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     编辑:段丽萍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 王丽红 黄燕飞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来到阿拉善,才更深刻体会到每一抹绿的珍贵。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贯穿全盟,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其国土面积72%以上,年均降雨量40—200多毫米,生态环境恶劣。据统计数据显示,阿拉善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23.18%。这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对处于风口、沙化面积广、极度干旱的阿拉善来说,已是难能可贵。   可以说,每增加一个小数,背后都是无比艰巨的努力付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拉善盟探索出适合本地的沙漠治理模式,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缘和东南缘形成了长350公里、宽3—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阻止腾格里沙漠前移,守护了家园,也保护了与阿拉善盟交界的甘肃民勤绿洲和宁夏平原。   总结经验,探索出适合当地的荒漠化治理模式   戈壁上的风说来就来,风吹沙起,天地变得浑黄。然而车子一开进阿拉善左旗巴彦乌拉嘎查的地界,视线就变得清朗起来。   成千上万亩的梭梭林延展到天边、延伸到巴彦乌拉山脚,减弱了风速,挡住了风沙。这个距腾格里沙漠只有20多公里的嘎查,从草场退化到梭梭成林,从沙吹人跑到人们返乡创业,见证了腾格里沙漠治理的成效。   巴彦乌拉嘎查是纯牧业嘎查,曾经饱受风沙危害,草场荒漠化严重,人们纷纷外出打工。嘎查空了,嘎查书记潘多云急了。2010年,为了调动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阿拉善盟在落实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基础上,实施“先造后补”机制。借着政策的东风,潘多云外出学习种梭梭、嫁接肉苁蓉技术,并尝试在本嘎查种植。   “一场风沙过后,汽车车身成了白铁皮、灌木被沙子打得光秃秃的景象不能再重现了。”潘多云带着大家埋头苦干。那时候没有机器,好不容易挖好的坑,一夜风沙又给填平了,辛苦种下的苗子,不是刮跑就是被埋。没有水,牧民就用毛驴驮水。梭梭就这样一棵一棵种起来,到2021年,嘎查能种的地方都种满了梭梭,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20多万亩。   “边种梭梭,边摸索嫁接肉苁蓉。2017年,肉苁蓉嫁接成功。那时候肉苁蓉价格高,按根算钱,种子按克算钱,极大调动了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城打工的人坐不住了,纷纷返乡种梭梭。如今,嘎查有48户牧民返乡常住,季节性住户也有二三十户。”潘多云说。   政策拉动,市场带动,生态建设和生活富裕实现了良性循环。而阿拉善全盟的生态建设并不是都这样一帆风顺。“阿拉善戈壁荒漠上随处可见的人工梭梭、花棒等,也是经过几十年才摸索出来的。”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海莲说。   腾格里沙漠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阿拉善左旗境内,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和宁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阿拉善治沙人开始向沙漠进军。20多个林场和治沙站先后在沙漠腹地和沙漠边缘建立起来,在沙漠边缘、工矿企业、城乡居民点及其他有水源、适宜植树的地方大面积开展以沙枣、榆树、杨树为主的人工造林,为当时全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受干旱缺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到90年代末,无法自我更新的乔木林开始大面积死亡,阿拉善不得不开始重新种植。   “乔木需水量大,在干旱缺水的阿拉善难以生存、更新,而梭梭、花棒等本土沙生植物抗旱、耐寒,是在阿拉善特定气候条件下自然选择的产物。老一辈林业人意识到生态恢复和建设必须适地、适树,开始探索培育以梭梭为代表的乡土沙生植物,由‘乔木型’经营向‘灌木型’经营转型。”海莲说。   路子对了,步子大了。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阿拉善盟大力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从2000年至今,被腾格里沙漠占据的阿拉善左旗种植乡土灌木树种达到353万亩。同时,因地制宜在轻度沙漠化地区采取休牧、围封和草畜平衡等措施;在中度沙漠化地区,采取补种草种、围栏封育和禁牧措施;在重度沙漠化地区,采取工程固沙,快速固定流沙,补植乡土灌木、围封禁牧。   生态建设加围封保护,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打破常规,打造干旱沙区飞播造林典范   荒漠不是病,荒漠化才是。   曾经一度,由于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恶劣自然条件等影响,致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贯穿阿拉善全盟境内的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已呈“握手”之势,生态困局制约着阿拉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向外蔓延的腾格里沙漠也威胁着甘肃民勤绿洲、宁夏平原和河套粮仓的安全。   “把沙子留在我们这里,确保沙源不扩散,是阿拉善最大的责任。”海莲说。   锁边治理就此启动。飞播造林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见效快成为最佳选择。腾格里沙漠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2.9毫米,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沙区属于飞播造林“禁区”,然而质疑声并没能阻挡林业人探索的步伐。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84年到1992年,整整8年时间,林业人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于阿拉善荒漠地区飞播造林的技术措施,开创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飞播造林治沙成功的先例。   “这套技术模式概括起来就是适地、适时、适量、适种、封禁‘十字方针’。”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适地,就是适合的地方,飞播造林要在植被覆盖度5%以下的沙漠边缘进行;适时,就是要在雨水比较集中的六七月份,便于成活;适种,就是选择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作为飞播物种;适量,就是一亩地用量500克种子,超出这个量,水资源无法满足,就不容易成活;封禁,就是在飞播造林后实施封禁保护,避免牲畜啃食。   飞播造林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最先试验成功,为以后大面积开展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开辟了新的捷径。截至2022年,阿拉善左旗累计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边缘飞播造林623万亩,呈现出“绿带锁黄龙”的壮观景象,三大沙漠“握手”之势得到逆转。   时至今日,阿拉善盟逐步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种草“三位一体”的林草生产建设格局,使全盟林业生态建设由过去只靠人工造林单条腿走路的局面走上了科学的综合治理的轨道。同时,“灌、草、乔相结合,以灌为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加快了全盟防沙治沙进程。   “阿拉善盟在年降水量37至200毫米的干旱荒漠地区进行荒漠化综合治理,探索总结出一套在特殊环境下独特的防沙治沙新模式,为相同自然条件下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刘宏义说。   沙海淘金,催生出一条条富民产业链   6月,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北缘的浩坦淖尔嘎查生机盎然。2003年飞播的沙拐枣正结着种子,种子随风落到地上,等一场雨后,又是一片新绿。   张成元夫妻正在进行日常巡护。实施飞播造林以前,这片土地是一片荒沙,几乎寸草不生,张成元靠养羊勉强维持着一家的生活。如今,他和妻子放下羊鞭当上护林员,不仅每人每年领着2万元的工资,拿着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还能采集、销售花棒和沙拐枣种子,两人一年收入10多万元。   沙漠,有茫茫黄沙,也有人人向往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可能是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也可能是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智慧的沙区人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在沙海里开辟出一条条产业链,探索出可持续、可循环的沙漠治理模式。   依托独特的沙生植物资源优势和多年生态建设的基础,阿拉善盟确立了打造国家重要沙产业示范基地的战略思路,全力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沙产业基地。同时,培育引进了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曼德拉沙产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条集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和黑果枸杞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直接和间接从事林草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达6万多人。“十三五”期间,阿拉善盟林草沙产业年产值达199.5亿元,农牧民人均年收入3万到5万元,最高达到30万元。   肉苁蓉做成中药切片、苁蓉膏、苁蓉茶,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伴手礼;腾格里沙漠成为热门打卡地,腾格里沙漠英雄会等成为知名文旅品牌。牧民变导游,蒙古包变民宿,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荒漠化治理是一项迫切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久久为功的坚守和努力。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啃好难啃的硬骨头,巩固好治沙成果,守好沙漠不扩散的底线。”海莲说。 编辑:宝华

  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哈达社区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最强党支部”标准,以“服务群众促发展”为理念,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政治引领力、战斗力、执行力、推动力和组织力,有效推动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发展、晋位升级。   强政治功能,提升政治引领力。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首位,严格落实“会议首学”制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第一议题”,及时纳入到“三会一课”、支部学习等会议中,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站稳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现已开展各类学习活动19场次,教育学习党员干部150余人次。   强队伍建设,提升全员战斗力。聚焦打造政治强、业务精、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哈达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按照所辖范围、分布特点、人口数量等情况,合理划分出6个网格,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总网格长,“两委”班子成员担任专职网格长,织密筑牢党建引领网格体系。注重政治学习,提升干部综合素养,每月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学习,学习最新理论精神、政策法规等。   强组织生活,提升制度执行力。坚持把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贯穿于党的组织生活全过程,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制度,用活线上智慧学习阵地,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发的微党课,全面做好基层网络传播学习。充分利用社区“学习讲堂”等载体,采用个人自学、集体学习、“线上+线下”、支部集中学等方式,积极开展党组织书记带头讲党课、包联领导进社区讲党课、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等30余人次,有效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强作用发挥,提升创新推动力。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根据社区居民分布、基础设施建设等差异,深入开展品牌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新推动力。依托“双报到双服务”活动,根据资源、需求、项目“三个清单”积极开展帮扶活动,有效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余件。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8支,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排查、创城创卫、养老服务等活动70余次,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强群众工作,提升群众组织力。不断强化网格员队伍建设,明确服务事项,压实工作责任,提升治理效能。积极整合社区网格、警务网格、城市综合执法网格,形成了“多网融合、一网通办”的网格化治理新模式。健全完善议事恳谈会、重大事项通报等制度,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网格服务、社会治理有机融合,构建起网格党员、辖区居民、共驻单位共同参与的服务管理新格局,有效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 编辑:贾小燕

蓝冠登录地址,蓝冠安全吗?_【镜鉴文明】“画”说文明——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2023第97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呼伦贝尔市·根河市   自然根河-冬   自然根河-向北   自然根河-夏 编辑:章颖慧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记者 柴思源)6月16日,为期近3个月的自治区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在呼和浩特市开幕。   开幕式现场,来自全区各盟市、自治区直属机关老年体协、神东集团的16支代表队100多名选手和2600余名中老年体育健身爱好者亮相,上演精彩纷呈的健身展演,同享运动健身快乐。   据了解,全区老年人运动会是我区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老年人体育盛会。除开、闭幕式以外,全区老年人运动会设置健身气功、门球、乒乓球、网球、气排球、柔力球、健身球操、钓鱼、太极拳(剑)、象棋(围棋)、羽毛球、持杖健步走、健身秧歌、台球、扑克等15个项目。各项目比赛将于6月至9月在12个盟市和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分散有序进行,运动会将于9月中旬在呼伦贝尔市闭幕。 编辑:段丽萍

京蒙专家呼和浩特共话乳腺疾病防治

  全区各盟市医院乳腺中心多名专家受聘成为内蒙古乳腺疾病防治学会副理事长   本网讯(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王树天)5月20日上午,内蒙古乳腺疾病防治学会换届大会暨内蒙古乳腺癌临床研究学术联盟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举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副院长梁俊青当选第二届内蒙古乳腺疾病防治学会的理事长,乳腺中心学术主任邵彬担任秘书长。   梁俊青(右)受聘成为内蒙古乳腺疾病防治学会新一届理事长   本次会议以交流为目标,分享科研成果,促进跨区域学术合作,及时传递乳腺癌诊疗领域的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方法。促进乳腺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紧密结合,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乳腺疾病学科发展。参会医学专家中,既有像邵彬这样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派驻呼和浩特的乳腺疾病防治专家,也有全区各盟市中心医院的乳腺疾病防治专家,本次会议的举行,可谓是一场京蒙之间的乳腺疾病防治学术交流盛宴。   据介绍,内蒙古乳腺疾病防治学会是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的唯一一家自治区级乳腺专科学会。学会是由乳腺疾病防治各学科的医务工作者、关心关爱乳腺疾病的爱心人士、相关企业单位和医疗机构结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学会重点以关爱妇女同志乳腺健康为核心,提高全区女性的乳腺防治意识和科普知识,是医务工作者学术交流的平台。   “乳腺疾病防治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对保障全民健康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会的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服务为根本,推进落实乳腺疾病防治各项工作任务,学会的特色优势更加凸显,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开创学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内蒙古乳腺疾病防治学会理事长梁俊青在现场致辞中说。 编辑:贾小燕

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开赛“满月” 230万人参赛,曝光量破11亿

  5月20日,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启动已满一个月。据统计,上线(包括已完赛)30余项赛事,直接参赛的人数已突破230万,各赛事的完赛证书发放量超170万张,赛事专题页面浏览量超过2.7亿人次,全网的相关新闻传播曝光量突破11亿。此外,科学健身指导视频在咪咕视频平台上线2000+支。   在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启动一个月之际,无论是参赛人数、证书发放量还是赛事的媒体曝光量相比去年同期都有显著提升,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推广全民健身的独特优势。从赛事上线数量和参赛人数的增长趋势来看,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更加垂直精准地服务了基层健身群众,通过创新线上参与方式进一步降低了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技术门槛,通过引入冰雪赛事覆盖全运动场景,本届赛事有望实现“全年龄段参与”和参与人数新突破等目标。   赛事亮点:国网百万员工健步走,49家地方足协参与全民足球挑战   截至5月20日,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已上线(包括已完赛)30余项赛事,超过230万人参赛。按照运动项目划分为骑行类赛事、走跑类赛事、棋牌类赛事、球类赛事、展演类赛事五大类赛事,基本覆盖了广大群众日常的运动健身场景需求。   走跑类赛事中,跑遍中国-2023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2023年北京市民线上走跑活动、2023万科全国城市乐跑赛、不负青春健康跑、第三届“铁人中国”线上挑战赛等赛事均引发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总参与人数超过168万人,是目前整体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网平台S365举办的2023年“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线上健步走活动共有100.34万国网员工参加。   球类赛事中,中国足协推出的全民足球挑战活动在5月15日正式启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中国足协前期筹备工作认真扎实,向全国各会员单位下发专项通知鼓励各地市足协参加。目前,全国49家地方足球协会均在积极组织赛事活动,同时中国足协还在线下启动亚足联草根足球日-全民足球挑战赛事活动。   传播亮点:获各方媒体一致盛赞,微博话题阅读破2亿   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自启动以来就获得了广大的媒体和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截至5月20日,赛事的全网媒体传播曝光量已超过11亿,中央媒体、互联网门户、体育行业媒体、地方报刊杂志、自媒体等各类媒体均对赛事活动均给予持续的追踪报道,从而助力赛事实现了全面、垂直、立体化的全覆盖式传播。   在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于4月20日启动后,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数十家中央媒体对线上运动会的启动仪式进行了密集报道,《南风窗》等媒体对赛事进行了深度原创报道。羽毛球奥运冠军谌龙、自由式滑雪冬奥冠军徐梦桃、游泳奥运冠军汪顺、艺术体操冠军朱丹等运动员的互动视频第一时间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线。   在2023年全民健身运动会赛事陆续启动后,体育总局运动项目中心、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各省市体育局、各地方体育协会、全国高校体育学院、各省市社会指导员、各赛事合作平台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裂变式传播,从而使得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深入到了基层社区、高校、基层协会等基层组织和群众身边。   微博、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成功助力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实现精准垂直的互动式传播。以微博为例,微博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已突破2亿,其中,#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阅读量9127万,#运动员模仿秀#阅读量9406.3万,#户外球场季#话题阅读量2445万。此外,微博联合推广话题#时尚运动新风尚#话题阅读量15.1亿,#你好五月天#话题阅读量6.6亿。5月13-14日,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跻身微博视窗资源推荐位,5月16日获得微博开屏推荐资源位,实现了破圈传播效应。文/王俊   ​ 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