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策克口岸“十进六出”运煤通道,一辆辆从蒙古国而来的运煤车快速、有序地通过边检、海关,去往口岸的各个物流园区。 正在智能卡口监控指挥中心值班的呼和浩特海关所属额济纳海关监管一科科长张磊看着指挥中心数十个监控画面,有条不紊地通过对讲机发出一条条工作指令。 策克口岸“十进六出”货运通道智能卡口监控指挥中心。 “10年前我刚来额济纳海关时,还是‘四进四出’的人工验放通道,需要人工去通道拿取报关单,再手动录入系统,通关效率较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策克口岸货运通道不断改造升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如今‘十进六出’智能卡口实现车辆读秒通关,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进口煤炭通关更加快速高效。”张磊自豪地说。 额济纳海关工作人员实时监控进出卡口的车辆。 “我们建设了H986机检系统,通过机检扫描,实现非侵入式查验。就像我们去医院照CT一样,内部结构拍得清清楚楚。”张磊说。 H986是被海关称为“火眼金睛”的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采用辐射成像技术,借助X射线的强大穿透力,海关工作人员无需开箱就可以看到集装箱内装载货物的影像,是集电子、信息和控制等精密技术于一体的大型技术设备。 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查验方式,H986机检查验省去了掏箱、开拆和装箱等环节,直接扫描集装箱体,极大地压缩了通关时间,也能较好地保护被查验的货物。 H986设备扫描图像,车厢内情况一览无余。 同时,借助强大的扫描成像功能,通过分析系统机检图像,H986能有效识别被检查货物细节,并能对重叠物品进行区分,箱内货物一目了然,从而使那些伪报、夹藏的不法行为现出“原形”,具有既快又准的优势。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贾奕村张慧玲 编辑:石尧
标签 : 蓝冠信誉吗 › 11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11月4日,作为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标志性援建项目,由中国二冶集团承建的蒙古国棚户区改造项目在乌兰巴托市托勒河畔全线封顶,在蒙古国彰显了大国担当的良好形象,也擦亮了驻包头央企品牌。 同一天,在上海召开的中蒙矿山一体化产业链合作会议上,中国距离蒙古国最近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发出合作邀约,将进一步加强与蒙古国方面的务实合作,打造更多高效、安全、绿色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用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造福两国人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间,包头市开放发展之路走得步履坚实、“一路生花”。 在蒙巴萨至内罗毕标轨铁路即蒙内铁路及延长线内马铁路项目中,包钢集团贡献钢轨4.9万吨。 匈塞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7个月前,包钢集团为匈塞铁路专门定制的2.26万吨优质钢轨漂洋过海,开启了“包钢制造”的欧洲之旅。项目投运后,匈塞两国首都之间旅程将由8小时缩短至3小时。包钢钢轨将助力全面提升“匈塞效率”,向世界展示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品牌。 数据显示,10年间,包钢集团产品出口国家数量由最初的22个,增加到如今的60个;年出口“一带一路”钢材量持续攀升,最高年份达到187.74万吨;出口种类逐步拓展至板、管、轨、线各类产品。2013年至今,包钢集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钢材已达1300余万吨。 在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电动轮总装车间里,一批用于大型矿山装卸、运输的电动轮矿用自卸车正在开足马力生产中,它们将远渡重洋出口到印度尼西亚地区。 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非公路用自卸车研发与生产的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国外市场已拓至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建设10年间,不仅有在海外“开疆拓土”“一路生花”的包钢集团、北方股份等企业,在国内同样干得风生水起的,还有驻包头市央企中国二冶集团等多家企业。 近年来,中国二冶集团以“立足西北、拓展南方、走向海外”的战略布局,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完成了一个个重大工程、精品项目,这些工程项目用火一般的“速度与激情”,搭起发展的骨架,让“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互联互通。 位于包头市达茂旗的满都拉口岸,满载进口煤炭的集装箱、等待查验的出口商品车、接连装卸的调运现场……尽管已是天寒天冻时节,现场却一片火热繁忙景象。 10年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人心和持续实践,满都拉口岸由季节性对外开放至单年货运量突破300万吨,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登上了大舞台。来自海关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10月,包头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达144.7亿元,同比增长36.8%。据介绍,11月份以来,满都拉口岸日均过货量约3万吨,且屡刷单日货运量新纪录。 “今年,我们进口煤炭与去年相比又有大幅增长,我们对口岸发展充满信心。”内蒙古元北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业务负责人贺西格图说。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蔡冬梅 编辑:孙丽荣
冬已至,雪纷飞。 “一带一路”·内蒙古边境口岸媒体行 11月9日来到满洲里 我们跟随镜头 一起去看看吧 这就是 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璀璨明珠 享有“东亚之窗”美誉的百年小城 满洲里 搭载着成千上万的“中国制造” 从这里鸣笛启程奔赴欧洲 “一带一路”建设中 满洲里 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大力发展口岸经济 推动中欧班列扩容提质 促进口岸和腹地联动发展 满洲里 不断扩大“朋友圈” 跑出“中国加速度” 编辑:温慧娟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永桃)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运用792.5亿元央行低成本资金助推“五大任务”建设,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1-9月,全区人民银行累计发放支小再贷款121.4亿元,同比多发放27.1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88.5亿元,同比多发放5.5亿元。累计发放再贴现340.9亿元,同比多发放115.4亿元。累计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8865万元,撬动增加普惠小微贷款51.5亿元。 今年以来,全区16家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符合碳减排工具贷款139.8亿元,支持企业111家,获得碳减排工具83.9亿元,带动碳减排量498.2万吨。7家金融机构运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发放贷款140.9亿元,支持企业38家。 此外,全区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再贷款12.5亿元、设备更新再贷款2.9亿元、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1.1亿元,不断强化科技、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精准支持。 编辑:石尧
触摸宁夏大地发展脉搏,传播塞上江南精彩故事。10月9日,以“走进先行区探访新宁夏”为主题的“2023全国都市报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宁夏行”活动启动。40家主流都市报和新媒体总编辑相聚银川,他们将用新闻人敏锐的视角,在采访中洞察、挖掘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动人华章。 启动仪式现场。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明确指示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赋予宁夏新的时代重任。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宁夏以先行的理念、先试的担当、先破的勇气,推动先行区建设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步入现在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的新阶段,产生了巨大的综合倍增效应。 与会代表认真观看宁夏宣传片。 “2023全国都市报+新媒体总编辑宁夏行”活动,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地方全媒体频道、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频道、新消息报社承办。活动邀请全国主流都市报和新媒体翘楚,走进基层,开展“大调研”媒体行。参加此次活动的媒体有大河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春城晚报·开屏新闻、扬子晚报、华商报·大风新闻、燕赵都市报、南国早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澎湃新闻、三秦都市报、重庆日报都市传媒集团、贵州都市报、九派新闻、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德州晚报社、生活报、新京报、封面传媒、北方新报、山西晚报、兰州晨报·奔流新闻、新安晚报·大皖新闻、海峡都市报、文旅头条新闻网、江南时报、大洋网、重庆华龙网、抖音集团、快手、农民日报、中国报道网·前沿资讯、内蒙古日报、重庆法治报、山东法制报、拂晓报社等。 为媒体采访团授旗代表授旗。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传媒精英们将聚焦宁夏生态保护、“六新六特六优”产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创作出有生命力、感染力、吸引力的作品。借助他们所在的主流媒体平台推广宣传,让更多人看见大美宁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景瑜致辞。 启动仪式上,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景瑜在致辞时说,奋进的宁夏需要宣传,讲述728万回汉各族群众戮力同心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力推动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突破的故事。开放的宁夏需要宣传,汇聚各方面力量,将先行区建设的成果告诉中国,唱响宁夏好声音。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不虚此行,在宁夏的采访大有收获,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气、增效,营造共谋共策、共同发展的浓烈氛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裴艳/文韩胜利季正/图) 编辑:石尧
钱塘潮涌,赛场峥嵘。10月7日晚,随着布和额尔敦摘得摔跤男子自由式125公斤级铜牌,结束了杭州第19届亚运会全部赛程的北疆健儿带着丰硕的战绩,向家乡父老和全国人民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竞技体育没有坦途,他们不畏强手、勇于拼搏、斩金夺银,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贡献了一份来自内蒙古的力量。 圆梦 时隔9年重返亚运,内蒙古拳手李倩称霸杭州亚运会拳击项目女子75公斤级擂台。 “2014年仁川亚运会没有拿到金牌,有些遗憾。在这9年时间里,我一直在努力训练,通过国内外的大型比赛磨炼自己,拿到这枚金牌也很不容易。” 3200多个日日夜夜的积淀,换来万众瞩目的绽放。杭州亚运会上,李倩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战胜哈萨克斯坦选手瓦莲京娜·哈尔佐娃和越南选手刘艳琼挺进决赛。决赛面对老对手世锦赛、亚锦赛双料冠军洛夫利娜·博尔戈哈因,李倩沉着冷静,5比0以绝对优势轻松取胜。越过山丘,33岁的李倩满怀一腔热血,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李倩夺冠的第二天,内蒙古拳手再次闪耀亚运赛场。杨柳夺得女子66公斤级金牌,让亚洲看到内蒙古拳击的强劲实力。“这一刻的心情全是开心!”走下赛场,卸下连日来的紧绷,杨柳看着胸前的金牌激动不已。今年对于相伴拳击15年的杨柳来说,是圆梦之年。3月的女拳世锦赛上,杨柳战胜哈萨克斯坦选手纳德扎达·里亚贝斯,收获第一枚世锦赛金牌。杭州亚运会杨柳火力全开,又收获职业生涯首枚亚运会金牌。 亚运赛场,还有不少从内蒙古走出的体育健儿惊艳众人。9月29日,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从内蒙古走出的竞走世界冠军杨家玉,以1小时30分03秒的成绩成功卫冕。10月3日晚的田径赛场,内蒙古小伙朱亚明以17米13的成绩夺得男子三级跳远冠军…… 破“茧”方能成蝶。和他们一样,争金夺银是站在亚运会赛场上每一位运动员的梦想。竞技体育之“燃”在于圆梦时刻,更在于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逐梦过程。 成长 “这是我第一次亚运会之旅,有收获也有遗憾。”10月7日,结束女子反曲弓个人赛的铜牌争夺,内蒙古射箭运动员海丽玕对记者说。 作为内蒙古首位站上亚运会赛场的射箭运动员,小将海丽玕的亚运会之旅跌宕起伏。在10月1日进行的反曲弓女子个人资格赛中,海丽玕首次亮相亚运会。比赛中,海丽玕成为射箭项目中国队在个人赛第一位晋级的选手,34箭打进10环,12次射中靶心,与排名第一的韩国选手林是见仅仅相差2环。海丽玕在资格赛中射出优秀战绩,从而确定参与女子个人赛、女子团体赛和混合团体赛全部3个小项的角逐。 然而,在10月4日的混合团体四分之一淘汰赛中,海丽玕出现失误,意外打出2环,中国组合未能晋级半决赛。赛后,深感自责的海丽玕伤心落泪。不过,意外失利的阴霾并没将海丽玕击垮。10月6日的女子团体赛中,海丽玕重整旗鼓,调整好状态,和队友李佳蔓、安琦轩发挥出色杀入决赛,为中国队摘得银牌。 亚运会的赛场强者云集,无论是意外出现的失误,还是收获奖牌的欢喜,对海丽玕的职业生涯都是难得的历练和成长。这份成长对于内蒙古柔道运动员青达嘎、布和毕力格来说,也是一样珍贵。 青达嘎和布和毕力格可谓是国内男子柔道的中坚力量。但在本届亚运会柔道项目角逐中,二人在个人赛中均无缘奖牌。团体赛中,青达嘎和布和毕力格抓住争夺奖牌的最后机会,与队友在铜牌赛争夺战中战胜哈萨克斯坦队。 竞技场上,每个人都是为梦而战的“孤勇者”。战胜自我,他们终会迎来为梦想加冕的时刻。 突破 在人们的印象中,内蒙古在竞技体育中以重竞技项目最为突出。然而在本届亚运会上,19岁小将牛广盛让人们看到了这里游泳项目发展的劲头。 9月25日晚,内蒙古运动员牛广盛和队友汪顺、王浩宇、潘展乐,在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项目上展现出雄厚实力,以7分03秒40的成绩夺得银牌,这枚银牌也是内蒙古运动员在游泳项目世界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9月29日晚,牛广盛克服身体不适,在男子200米蝶泳决赛中以1分56秒12的成绩位列第四。 目前,中国男子游泳队最大的短板就是蝶泳,没有发挥稳定的顶级高手,世界大赛争夺奖牌极为困难,牛广盛是中国游泳队教练组重点培养的运动员之一。 “近年来,牛广盛成长迅速,2022年闯进布达佩斯世锦赛并获得第10名,目前他也取得了巴黎奥运会的参赛资格。此次参与亚运会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项目,牛广盛的表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内蒙古游泳队主教练常谊春说,目前,内蒙古游泳队除了牛广盛以外,还有不少优秀运动员成长起来,内蒙古有这样突出的游泳运动员,能够让大家更多地关注这个项目的发展,也为我们后续选拔优秀人才助力。 值得欣喜的突破接连出现。本届亚运会,敖锁柱、鄂文慧、郭子祥、敖伟宝、王才雨5名内蒙古运动员跟随中国男曲征战,虽然未能收获奖牌,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小组赛不畏强敌,战胜世界强队马来西亚和韩国,也让中国队世界排名从赛前的第28名上升至第22名,获得参与巴黎奥运会资格赛的入场券。 10月7日的摔跤赛场,“00后”小将布和额尔敦摘得男子自由式125公斤级铜牌,这是内蒙古时隔29年,再一次在亚运会赛场收获自由式摔跤奖牌。 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体育汇聚强国力量;当雄壮的国歌响彻赛场,体育奏响时代强音。亚运舞台,一个个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故事振奋人心,充满进取精神的北疆健儿带着荣光凯旋之际,巴黎奥运的号角正在发出强有力的召唤,新的征程即将扬帆!(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 柴思源) 编辑:石尧
央视网消息 8月21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启动仪式在赤峰市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央视网共同主办,赤峰市委网信办、正北方网承办。活动组织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委网信办有关负责同志,以及中央新闻网站和自治区新闻媒体代表等50余人参加活动。 启动仪式现场 记者了解到,开展此次主题活动,是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本次“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聚焦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新风貌,讲述各族人民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生动故事。 启动仪式现场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负责同志表示,内蒙古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交融交汇之地,七十六年来,内蒙古以生动实践诠释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重要政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特色。希望大家充分挖掘内蒙古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生动展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美丽画卷。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参与此次主题活动的主流媒体,一要聚焦核心,解读好、阐释好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二要紧跟时代,媒体记者们要真正走下去、走进去,讲好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三要网聚正能量,通过百姓视角,创作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媒体作品,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 央视网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边疆民族地区宣传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素材,在这次活动中,各位媒体同仁将共同探索讲好边疆民族地区故事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共同奏响边疆民族地区网络宣传“大合唱”,持续有效地向全世界展示民族团结、幸福和美的边疆民族地区。 赤峰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表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代表地市,赤峰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希望媒体朋友们传播好赤峰声音、展示好赤峰形象,努力讲好赤峰各族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时代故事,全面展现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新风貌。 为媒体团授旗 据介绍,内蒙古是本次网络主题活动的第一站,之后,“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还将前往吉林省进行采访报道,并联动广西、西藏、青海、宁夏等地开展线上传播活动。 编辑:石尧
8月16日上午,“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闭幕。2天半的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回顾萨拉乌苏遗址百年考古历程,交流发掘研究新进展……8月18日,内蒙古日报连版刊发了《探寻文明根脉增强历史自觉筑牢自信根基——“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部分专家发言摘登》—— 《内蒙古日报》(2023年8月18日5~8版) 二0二一—二0二二年萨拉乌苏遗址的考古新发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福友 2021年,为配合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进行了萨拉乌苏遗址新的考古发掘工作,通过历史地图对比、科学文献考证,结合新发掘的考古地层信息,找到并确认了100年前法国学者首次发掘的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具体位置,纠正了之前有些学者认为该处是王氏水牛化石出土地的错误观点,为进一步的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考古证据,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问题。 新的发掘对遗址的文化层和遗物的分布有了比较新的认识,文化层也从原来认为是一个文化层至少增加到两个,文物分布的面积也扩大了,为遗址下一步的调查、保护、研究提供了方向。 新的考古发掘,采用当前最新的旧石器考古规范进行,用全站仪对出土遗物进行了三维坐标测绘,有了平面、立面的准确位置,为解决相关的年代测定和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次发掘出土了数量丰富的打制石器、骨角器、木炭、烧骨、动物化石,为研究旧石器时代萨拉乌苏区域古人类的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考古材料,形成了准确的考古剖面,解决了文化遗物与地层的准确对应关系,为进一步的遗址年代测定、古环境分析等提供了统一的剖面。 新的考古发掘已进入第三个年度,已经在遗址地层测年、植物孢粉分析、木炭鉴定、动物化石鉴定、动物考古等多个研究方向分别取得了进展,为阐释萨拉乌苏遗址的全貌更近了一步。 萨拉乌苏遗址新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研究刚刚起步,后续将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与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将萨拉乌苏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与多学科的研究推向深入。 萨拉乌苏遗址光释光测年新数据与思考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周力平 前人曾经在萨拉乌苏遗址开展过测年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往往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对结果进行评估。近年来,测年技术的改进为更为精准的考古年代学带来了新机遇。 2022年8月起,我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福友合作,对新发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范家沟湾和邵家沟湾地点的旧石器考古剖面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光释光测年研究。 我们从沉积物中提取了石英和钾长石矿物颗粒,分别采用蓝光和红外释光测量样品的年龄。初步结果表明,所采集沉积物样品的光释光年龄均在晚更新世年代范围内。 光释光测年是基于矿物晶体中缺陷、杂质能够储存电子这一特性的物理测年方法。矿物颗粒在堆积时受日光照射而被“晒退”,即晶体中储存的光释光信号被清零,也就是说这些矿物颗粒一旦被埋藏,就可以开始“计时”了。在之后漫长地质时期,矿物受到周围放射性元素的电离辐射作用,将电子逐渐储存在晶体缺陷中,并随着时间而增长。在实验室中,晶体受到蓝色光或者红外线的激发时,产生光子,发光强度越大意味着积累的电子数量越多,样品的年龄越老。光释光测年工作需要考虑测试所使用样品的矿物类型及其粒级、激发的光源、矿物的稳定性等。目前,光释光测年可以对于不同大小的石英、长石矿物颗粒进行年龄测定。 邵家沟湾和范家沟湾两个旧石器遗址的测年结果显示,石英和钾长石的光释光年龄有明显差别,这可能与这些矿物颗粒在堆积时受日光影响程度不同有关,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影响造成的。分析这些新数据面临新挑战,不仅需要理解两种矿物的差异,而且需要深化对两个遗址复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认识。接下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测年专家与考古学专家和第四纪地质学专家的密切合作。 萨拉乌苏遗址的发现和早期研究 天津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部馆员许渤松 萨拉乌苏遗址的发现者是法国博物学家、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已成公论。但多年来学术界对桑志华首次到达萨拉乌苏的时间、具体发掘经过、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及人类和动物化石出土层位等细节信息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对萨拉乌苏遗址的后续相关研究及科普宣传等工作均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2021年,萨拉乌苏遗址新的考古发掘工作重新启动。我们依据桑志华留存史料,结合现场调查,厘清了相关信息。 1918年5月,桑志华首次到达萨拉乌苏,但未进行正式发掘。1922年8月7日至26日,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邵家沟湾进行正式发掘,出土大量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首次在邵家沟湾A点发现旧石器,在J点出土人类牙齿化石。1923年5月,应桑志华的邀请,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到达天津,在北疆博物院整理化石期间,意外地从萨拉乌苏1922年出土的动物化石中再次发现那颗人牙,后由步达生鉴定并命名为“The Ordos Tooth”,是中国境内出土的有确切层位记录的第一件古人类化石。1923年的发掘以“法国古生物考察团”的名义进行,从7月31日持续至8月25日,桑志华和德日进分工协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确定了A点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居址”。从1924年至1927年,桑志华、德日进发表的与萨拉乌苏遗址有关的重要论文共6篇。1928年,他们与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布勒、法国著名考古学家步日耶合作撰写的《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一书出版,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学术专著,成为日后中国古人类——旧石器研究领域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范式。 桑志华和德日进在萨拉乌苏的工作是开创性的,与当时其他地域取得的科考和研究成果一同构建起中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哺乳动物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石。 萨拉乌苏动物群——“河套人”的亲密伙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同号文 萨拉乌苏遗址最早由法国专家桑志华发现,该遗址地理位置特殊,正好处于荒漠草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遗址的出土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化石十分丰富,因此,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萨拉乌苏遗址记录了欧亚地区古人类最早适应荒漠环境的生存行为,是研究人类进化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历史的重要场所。 萨拉乌苏遗址发掘的动物化石发现于1922-1923年,是由桑志华和德日进主持发掘,在该批化石材料中,鉴定出34种哺乳动物。此外,还有1颗人类门齿及几件层位存疑的人类肢骨化石。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专家也在此进行过多次考察和发掘,但新增加的动物群成员只有老虎1种。目前,公认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名单中包含了35种哺乳动物和12种鸟类。 尽管传统的萨拉乌苏组地层被进一步划分为下部的萨拉乌苏组和上部的城川组,但地质学家将这两组地层所代表的地质时间段总称为“萨拉乌苏期”。因此,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仍然可统称为“萨拉乌苏动物群”。 萨拉乌苏动物群以野驴、野马、披毛犀、羚羊、骆驼及跳鼠等荒漠草原动物为主,此外,还有诺氏古菱齿象、王氏水牛、原始牛及河套大角鹿等喜湿暖的动物,说明这些动物是在温暖时期或者温暖季节迁徙到本地区的。 萨拉乌苏动物群不仅物种多样性高,化石数量也很丰富,并且保存完整,有不少披毛犀和野驴的完整骨架,该动物群一直被视为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 尽管萨拉乌苏动物群的生物地层、人类活动证据及古环境问题尚存诸多科学疑点,但可喜的是,萨拉乌苏河地区仍有丰厚的晚新生代地层,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化石潜在资源和大量的地质环境及考古信息,只要我们持续在此开展科学考察和发掘工作,一定会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产出。 鄂尔多斯市政协一级巡视员乔明 自治区文物局专家委研究员王志浩 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工作展望 鄂尔多斯市政协一级巡视员乔明 自治区文物局专家委研究员王志浩 100年来,中外科学家以巨大的勇气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在萨拉乌苏这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开展了多学科的科学发掘、调查和科学考察活动,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的标本和资料,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将在探索古地质、古环境、古生物和古人类活动等方面发挥独有的作用。 由于萨拉乌苏遗址所蕴含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其在社会发展领域所具有的重要社会价值,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高度重视对萨拉乌苏遗址的保护研究工作,从2003年至今召开了4次不同规模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提高了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认同;各级政府在经费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使遗址的完整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搭建起开展工作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平台,建立了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和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并为更好地保护利用进行了科学的发展规划。 面向新时代,要依托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和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进一步加强对萨拉乌苏遗址第四纪地质、古环境、古动物群和旧石器时代考古等方面科学考察、考古发掘,综合研究和展示等,使之形成持续性工作和研究状态,不断推出和展示新的研究成果,真正把萨拉乌苏遗址打造成为具有世界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研究基地,考古研究教学实践基地,公众旅游研学参观的目的地和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殿堂。 鄂尔多斯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精彩续章 中山大学考古系副教授刘扬 鄂尔多斯地区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重要发祥地,其中100年前发现和发掘的萨拉乌苏遗址是中国最早发现既有大量旧石器又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同时还出土了人类化石的遗址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并扬名世界。 萨拉乌苏之后,鄂尔多斯地区旧石器考古以2010年乌兰木伦遗址发现发掘为标志,开启了精彩续章。近年来,该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在考古调查、考古发掘与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乌兰木伦遗址地理位置重要、地层剖面保存良好、人类遗物和遗迹丰富、时间节点关键,相关研究表明其重要性可以与萨拉乌苏遗址相媲美。特别是从地层里面发掘出土的完整披毛犀骨架和罕见肋软骨化石,以及大型动物群脚印和植物遗迹化石面及其反映出不同动物的多种行为,具有很重要的学术和遗产价值。乌兰木伦河流域调查和试掘发现的大量旧石器地点和石制品,极大丰富了对乌兰木伦河流域古人类活动的认识。我认为,黄河(鄂尔多斯段)老阶地旧石器考古新发现可能是目前鄂尔多斯旧石器文化的最早代表。 2022年,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我们联合,对鄂尔多斯东乌兰木伦河流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发现旧石器地点99个,分布具有一定的群聚成团现象;部分地点仍有原生地层;采集石制品近万件,其分布、构成保存较好,为进一步探讨古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萨拉乌苏遗址和近年来的旧石器考古新发现表明,鄂尔多斯地区的过去和现在都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看向未来,鄂尔多斯地区旧石器考古潜力巨大,新的遗址和地点需要我们去发现,还有更多的考古材料和内涵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相信,鄂尔多斯地区旧石器考古将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 晚第四纪夏季风边缘的沙漠黄土过渡带气候环境初探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舒培仙 地球的气候环境是具有多尺度周期性和突变性的复杂演化系统。气候环境是多时间尺度上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交界过渡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受亚洲夏季风降水带前缘区控制的环境变迁敏感地带。这一过渡带正地形上风成沙、黄土和古土壤在空间上犬牙交错和时间上交互叠覆;而负地形的封闭湖盆上的湖相沉积呈带状或岛状分布;过渡地带的河流谷地、宽缓凹地则发育河流相沉积。 气候地层记录显示,这一过渡地带过去13万年以来发生了44个沉积旋回的风成沙与河湖相和古土壤互为交替的演化过程,表现出巨大的千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迁历史。古土壤同位素记录发现,早全新世和中全新世该地区的降水——生态季节性发生过转型。而来自动物牙齿的序列性同位素结果,初步揭示出萨拉乌苏所在的沙漠——黄土过渡带在不同背景状态下季节尺度的气候环境发生过显著变化,影响该地区先民活动的生业方式。处在这一生态环境敏感地带的萨拉乌苏流域独特的地貌起伏和斑块多样化的资源使其自古以来成为古生物、人类偏爱的活动生境。 未来在更多学科内外交叉,以及数据交叉和技术突破的支撑下,位于沙漠黄土过渡带的萨拉乌苏的气候——生物——人类演化问题也许会在季节尺度视角上取得一些新进展。 河套文化之石器时代艺术探究 中国岩画学会会长王建平 “河套”一词虽源自明代,但河套地区是世界古人类的栖息地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确属无疑。以石器时代考古材料而提出的“河套文化”首先出自裴文中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所著的“中部旧石器时代(Middle Palaeolithic)——河套文化”一文,即“由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由步日耶教授加以报道”。由于当时的信息传递滞后等诸多因素,埋藏在这里的石器时代的艺术创作成果并未被引用到“河套文化”之中。事实上,在我提出的“泛河套文化圈”范围里,有着大量的、与欧洲的奥瑞纳文化中发现的岩石艺术遗存。我依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泛河套文化圈”的晋冀陕甘宁蒙一定区域,石器时代兴起的岩石艺术总量达到全国总量的36%。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石器时代因为迁徙的条件所限,也因为萨拉乌苏区域的动物繁多,可滋养人群,所以除了裴文中先生所讲的“骨刻”艺术品,“河套人”在原发地利用的很多的木质骨质等材料刻画了很多的“记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件”无法抵御风剥雨蚀,“伟大的艺术品”消失在旷野之中。过了万年之久,随着气候的变化,人群追逐动物的迁徙而行,到达了有山有水的阴山和其它山脉,发现有大量的“画布”——岩石可供记录之用,所以,在阴山等山脉的岩石之上凿刻下“伟大巨著”——岩画。 今天谈论、研究乃至传播“河套文化”,应该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等的考证基础上,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黄河流域中华文明探源角度出发,以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岩画学和艺术史等发现中国的史前艺术遗存材料为依据,按照人类的共有文化遗产审视和研究其内涵与外延。在河套地区,在“泛河套文化圈”以充分的实证让文物活起来。 数字技术开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来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隗建华 周口店遗址是著名的古人类遗址,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在无数中外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现在的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到目前为止,共发掘具有学术价值化石地点27处。其中发现了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前的直立人、距今20—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以及距今3万年左右的晚期智人化石,同时还发掘数百种动物化石、近10万件石制工具和丰富的人类用火遗迹。迄今为止依然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和最有科研价值的遗址之一。 随着高新科技在文博领域的广泛应用,周口店遗址在数字化建设中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有效探索。 一是为遗址保护精准导航。建立周口店遗址动态信息与监测预警系统,实现140个数据指标实时传输,累计3亿多数据,并根据数据开展多项课题研究。二是实现公园管理运营智能化。建立了完善的消防、安防系统,达到了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安全防控全覆盖。三是开拓遗址价值阐释新路径。展陈更多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并延长参观路线,打造沉浸式体验展厅,建设线上展示系统。灵活整合全景、三维、文字、图像、音频、视频、链接等多种媒体形态,形成生动丰富的融媒体体验,全面展现遗址博物馆的研究成果与文化成就。组织实施夜景光文化展示,规划打造周口店遗址文化IP,将凝聚人类情感和故事的虚拟IP形象打造成新型的文化传播者。 我认为,数字智能的公园管理运营模式是周口店遗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途径之一。 与会专家认真聆听发言。 陈福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内展示——人类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的“尺度”。 中外专家交流讨论。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及庆玲 冯雪玉 于涛 马骏驰 王鹏 庄圆 陈杨 王皓 编辑:孙丽荣
为进一步夯实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7月8日下午,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召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会议,全校教职工参加会议。 党总支书记何小龙领学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他强调,师德师风有红线,丝毫不得逾越。作为教师应把握好教书育人的职业总方向,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何小龙书记从思想政治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指出全体教师要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要求全体教师践行职业道德规范,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他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每位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完善和建立师德师风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树立教师廉洁从教,潜心育人的意识,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亚琴校长进一步对教师如何提升师德修养提出具体要求。她指出,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不仅要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思想之师。亚琴校长向全体教师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重师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应以赤诚之心做事,以虔诚之心治学,以真诚之心待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修身立德,身教言传。二是有爱心。作为教师,要立足教书育人一线,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人格的力量,以满腔爱心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鼓励学生创造,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三是善学习。强生先要强师,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作为青年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向前辈教师虚心请教,充实职业素养,力争成为一名家长满意、学校放心、孩子喜欢的老师。 编辑:杨旭英
瓶装液化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在给广大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用户一旦违规使用,极易发生燃气安全事故,给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那么瓶装液化气安全使用规则有哪些?一旦发生泄漏,用户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记者就此采访了内蒙古燃气与供热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杜雄勇。 杜雄勇认为,液化石油气的经营者首先要扛起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必须做到为用户配送质量合格的液化石油气,严禁使用超期超检钢瓶为用户配送,还要对用户进行安全用气指导,对用气环境和燃气燃烧器具进行安全检查。对于燃气燃烧器具超期、无熄火保护;用气房间存在其他火源;用气房间住人,堆放易燃易爆物品等不符合安全使用条件的用户,严禁为其配送液化石油气。 对于餐饮业经营者来说,液化石油气的使用频率更高。杜雄勇说,餐饮业经营者必须遵守液化石油气相关安全使用规则,不仅为消费者营造安全的就餐环境,也为自身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首先,灶间必须规范安装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储存的液化石油气重量超过100千克时,必须设置专用气瓶储存间并加装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其次,无气化装置的用户禁止使用气液两相气瓶,且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安全培训,掌握燃气安全使用常识,严格按照安全用气规则使用燃气;最后,需要制定燃气安全操作程序、检查程序、应急处置措施和安全责任制度等保证用气安全。 居民用户是液化石油气的最大使用群体,杜雄勇表示,居民用户在使用液化石油气过程中应当做到:做完饭菜后,燃气灶一定要关好,特别要关好气瓶角阀;移动气瓶或灶具后要检查连接软管是否松动、漏气;平时也要经常用肥皂水检查气瓶角阀、减压阀、连接软管的连接处是否漏气;移动气瓶时要轻拿轻放,严禁碰撞、倒置和烈日暴晒,切不可将气瓶靠近火源、热源等。 安全,重于泰山。杜雄勇说,用户在使用液化石油气的过程中,一旦闻到异味,发现液化石油气发生泄漏,首先要及时关闭气瓶角阀,切不可使用打火机、触动电器开关、打手机等,同时及时打开门窗,但要避免产生碰撞。一旦自己无法处理,应立即疏散家人,到室外(楼外)打报警电话。(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帅政) 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