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从登高赏菊、遍插茱萸的古时习俗,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文化蕴意,重阳节有着丰富内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闵子骞芦衣顺母、陆绩怀橘遗亲、黄香扇枕温衾、王祥卧冰求鲤……这些故事,温暖古今,也时刻勉励我们不忘尊敬、善待老人。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让老人生活无虞、情感无忧,是每个子女、晚辈的应尽之责。相比逢年过节给老人买点啥、送点啥,更为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替他们想点啥、帮他们做点啥,给他们更多“看得见的温暖”。抽空回家看看,为老人、父母做一桌好菜,陪他们聊天、散步……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子女、晚辈的爱,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孝老爱亲是家事,更是国事。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我们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为老人出行、就医、消费等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周到服务,让老人跟得上时代发展、享受得到现代便利,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爱洒桑榆,情暖夕阳。崇尚孝善之道,倾注感恩之情,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厚植于心、深耕于行,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哈丽琴) 编辑:石尧
标签 : 蓝冠测速登 › 26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林间采撷 入秋后,在根河市的马路上随处可见“采山人”驾驶着小汽车、三轮货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辆,满载着山货返程的场面。 根河市地处大兴安岭腹地,生态资源丰富,林下产品种类多样。随着秋季的来临,山货逐渐进入成熟期,漫山遍野的蓝靛果、蓝莓、松树塔等陆续成熟,成为“采山人”眼中的金山银山。 “大哥,您累不累呀”“肯定累呀,这地方车开不进来,只能徒步,挣的就是辛苦钱。今年松树塔大丰收,我们每天能采100多公斤,钱挣到手就不觉得辛苦啦。”提到最近的“收成”,根河林业局退休职工陈鹏神采奕奕。 “上山嘞”!“下山嘞”!每天上山、下山前,“采山人”都会大喊一声号子,既是为了让同伴跟上步伐,又是为了驱赶熊和猞猁等野兽,这真是一场收获满满又危险重重的旅途。 俗话说,靠山吃山,如今山货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更激发起当地“采山人”的劳动热情。两个多月的采山期内,采山人要忍受蚊虫叮咬、风吹雨淋、烈日炙烤,几乎白天黑夜连轴转。他们将野生山货采摘回来,稍作修整就投放市场。 进入采山季以来,根河市民张广丰每天驾驶着摩托车,带领家人过山沟、爬倒树,深入林下产品富集区,采摘蓝莓、蘑菇、松树塔。晚上,他把当天收获的山货送到收购点销售,一个采山期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我们是什么山货下来就采什么,现在主要采松树塔,松树塔7块钱一斤,一个人一天能挣1000多块钱。” 采山是每年秋季林区特有的一道风景,这期间也是根河林区最美的时候,抬头缤纷的果子、低头翠绿的野菜。在这片绿水青山中,人们感受着原始的自然生态风光,享受着硕果累累带来的喜悦。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玉琢 通讯员 吴少卿 王郑胤 摄影报道) 编辑:孙丽荣
□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王思达 万里茶道,这条闻名遐迩的“世纪动脉”从河北张家口经过,并以此为起点一路北上,世称“张库大道”。 近年来,万里茶道先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十四五”专项规划。2019年,万里茶道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河北张家口5处文化遗产点初步纳入申遗规划。2021年底,万里茶道又被列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成为国家文化战略重要内容之一。 繁荣两个多世纪的万里茶道为河北留存了大量珍贵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地传承、保护、利用?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神奇的“东方树叶”,经张库大道走向世界 古道悠悠,茶香缕缕。张库大道是万里茶道上一抹靓丽的燕赵传奇。 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9省区,其中,河北段的张家口堡、大境门、鸡鸣驿城、宣化古城、察哈尔都统署旧址等5处文化遗产点纳入申报规划。 据专家介绍,从空间上看,张库大道是万里茶道重要的组成部分,张家口是万里茶道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贸易中转站和榷关城市,也是平原、山地运输向草原、荒漠运输的转换节点,对沿线地区经贸发展的促进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河北省段茶道历史延续时间长,与万里茶道的发展历程相始终,与山西、内蒙古的陆运相衔接,与天津、北京的水运线路相衔接,其运输方式包括传统陆运、水运及晚期机械动力运输,充分体现了万里茶道交通及运输的多样性。”张家口市文化学者王培生认为,张库大道有效支撑了万里茶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见证了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跨区域的中俄茶叶商贸体系、运行模式和商人群体生活方式等。 张家口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刘振瑛认为,历史上的万里茶道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互相交往的大通道,张库大道不仅承担起了经济交往的责任,还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张家口5处文化遗产点申遗,彰显了张家口的开放意识。 繁荣两个多世纪,古茶道留存下丰厚文化遗珍 早在2016年召开的“张家口·冬奥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不是互相之间没有联系交集的几条线路,它是错综复杂、互相连接、网格化的交通网络。张家口是这个交通网络上极其重要的节点城市,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具体到入选的5处文化遗产点,其真实性、完整性、关联度和独特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张家口堡“因武而成,因商而兴”,是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源地,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是长城防线上的一个军事城堡。而后张库大道的兴盛使得它成为一个豪商巨贾、金融票号、商家店铺聚集之处。由军事城堡转为商业城镇,展现了万里茶道对沿线城镇功能转变的巨大推动作用。 宣化古城也是在万里茶道的推动下,由军镇向商贸城镇成功转变的又一典型。古城内拱极楼上的碑文,至今还记载着当年往来俄罗斯的商人终年不断。 “大境门是万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交通设施,也是张库大道的起点。”王培生介绍说,在茶叶运输和蒙汉互市中,大境门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汉、回、藏等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友好交流及万里茶道贸易在中国北方要塞的兴衰历程。 作为一条辐射性、带动性极强的商路,万里茶道还延伸和生发出许多功能性很强的配套设施。刘振瑛说:“鸡鸣驿城是一座保存较完好的驿城。当年,从北京出发的商队都要在这里进行休整。‘驿’本身就具有沟通、交流的功能,因此,申报也将鸡鸣驿城列入项目中。” 深度整合文化资源,复兴万里茶道昔日辉煌 一缕茶香穿越数百年,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万里茶道在一个世纪的沉寂后,再次走进大众视野。2014年11月15日,作为河北省唯一的市级代表,张家口市文物部门首次受邀参加了在武夷山召开的“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张家口正式加入万里茶道申遗的行列。 随后,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张家口市成立了万里茶道申遗河北段文物遗迹调查领导小组,组建了遗产调查队,对辖区内万里茶道的路线走向及相关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重点测绘。在2015年底编制完成《万里茶道河北段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报告》。 与此同时,张家口市文物部门还进行了筹办专题展览、拍摄纪录片、承办申遗推进会、推荐点升级、编撰茶道专著、推动保护管理规划编制以及协助筹备茶道巡回展等工作。说起近年来参与的相关申遗工作,王培生感慨万千地说:“河北省众多业内人士全力参与其中,大家都是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万里茶道,关注万里茶道河北段,为更加广泛地宣传和保护沿线文化遗产尽职尽责。” 万里茶道沿线各省区也在不断加强合作。2019年1月28日,“万里茶道”特展在山西博物院主馆开展。来自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省区的20余家文物收藏机构的279件文物精品集中亮相,再现万里茶道的历史风貌。同年4月19日,“万里茶道”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幕,吸引了众多河北观众的目光。 为搭建起张家口与世界交流的文化平台,2019年6月28日,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东窑子镇稍道沟檀邑溪谷文化园内的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占地约1500平方米,收集了涉及张库大道的各类文物藏品1800多件。展厅分为千年茶道、商道春秋、商埠辉煌、记忆乡愁四个部分,完整记录了张库大道的兴衰历史,共投资约2000万元,是目前河北省最大的民间博物馆。 “如何让张库大道真正‘活起来’,续写万里茶道新时代的河北传奇,需要社会各界认真研究与思考。”刘振瑛说。 编辑:孙丽荣
陈立东与群众促膝谈心。 刚参加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的陈立东,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陈立东是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党委书记兼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四级调研员。 从一名手执教鞭的人民教师到双脚沾满泥土的镇长、书记,他始终都在以实干践行初心使命,以创新有为推动地方发展,实现镇域经济新跨越。2021年获评“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 纳林陶亥镇是名副其实的矿区,驻地企业多、外来人口多。为此,陈立东探索出了以网格化大党建为引领的“党建+社会治理”模式。他经过详细摸排调研,将全镇细化为168个单元网格,构建起镇党委领导下的19个党支部、26个企业党组织共1400余名党员联系服务全镇5万名群众的“一盘棋”工作格局。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优势互补”的原则,探索建立了“村党支部+包联驻村单位+辖区企业+镇直部门”的非建制性联合党总支,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等各方面工作统筹推进。 纳林陶亥镇境内煤炭资源富集,有厂矿企业85家,其中包括电厂、煤矿、加油站等。2021年承担了面向全国的保供煤炭重要任务。 过去,矿区道路煤尘蔽日能见度不足50米,交通事故频发,道路两旁煤渣自燃无法绿化,超载超限屡见不鲜,百姓叫苦不堪。面对经年累月形成的顽疾,陈立东开出了“良方猛药”。他坚持把做好“绿”“煤”“水”三篇大文章作为头等要事,打出了绿色矿山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清四乱”行动等一套组合拳,会同公安、生态等部门24小时不定点设卡巡查,整治矿区超载超限;统筹实施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工程,加大植绿、培绿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效控制扬尘污染;立足辖区“一河三川十六沟”,清理了一批非法煤场、砂石料厂和渗池;利用丰富的矿井疏干水资源优势以及采煤沉陷区和复垦区集中连片、集体所有的土地要素优势,按照“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生态产业”的思路,打造“绿色矿山+新能源产业+现代农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大力实施“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受益”的治理新模式,让采空区重回发展区,积累“生态资本”。 在做这些工作时,很多人都替他捏把汗。遇到企业不配合,他登门做工作;遇到托人求情的,他耐心解释委婉拒绝;遇到打恐吓威胁电话的,他无所畏惧。作为市、旗人大代表,他积极建言献策,始终没有停下美化环境的脚步,助力鄂尔多斯市在自治区率先出台《鄂尔多斯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形成和驻地企业共建共享绿色矿山的工作机制。 如今,纳林陶亥镇建成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示范区,完成了全旗首例复垦区土地返还村民。全镇建成26座国家和自治区级绿色矿山,高质量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50处整改点。辖区47座煤矿的绿色矿山建设方案整合提升成纳林陶亥镇的乡村振兴实施规划,“绿色矿山+新能源产业+现代农牧业”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推进, “工业重镇+生态强镇+文博小镇”转型发展新格局雏形凸显,乡村振兴的动力更加强劲。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搬迁82个社区4503户11133人到中心城区,切实改善了群众居住生活条件。 陈立东十分注重干部队伍的关心关爱和培养使用,他带领懂农村、爱农民、真心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不断开创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16个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全部达到15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5个、100万元以上3个。医疗、教育、医保等民生事业不断释放红利,全镇的矛盾化解成功率达95%,全镇乡村振兴的“底子”更厚了,“底气”更足了。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玉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温慧娟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玉琢 李新军)总投资10亿元的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万头奶牛示范牧场项目9月13日在阿荣旗开工建设。 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万头奶牛示范牧场项目由中青农商产业集团投资建设。中青兴业牧场占地面积1572亩,总建筑面积约30.5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奶牛存栏量12000头,日产奶230吨。中青赛罕牧场占地面积1540亩,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奶牛存栏量为12000头,日产奶量230吨。 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牧场将秉承智慧、生态的建设理念,通过实现全5G覆盖系统、全地面绿化覆盖、太阳能光伏系统、风电互补系统、生物处理系统、太阳能跨季度储热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创新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技术,全面减少各类废弃物的排放,提升清洁能源使用率,在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建设融合科普教育、休闲娱乐、观光互动、研学旅游于一体的智慧生态牧场。截至目前,阿荣旗已累计争取债券资金10.94亿元,投入配套设施建设资金9亿元,发放各类政策资金2.64亿元,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贷款4.21亿元,高效推进奶业振兴战略,带动了全旗种植养殖、饲料加工、物流包装等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阿荣旗伊利有机乳制品项目一期已完成投资7.35亿元,首批9条生产线全部具备生产条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658吨。奶源基地14个规模化奶牛养殖示范牧场累计完成投资24.97亿元,8个牧场引进奶牛2.84万头,全群养殖规模4.14万头;6个牧场实现产奶运营,日产鲜奶483吨。 编辑:温慧娟
9月9日,由自治区商务厅主办的内蒙古推介对接交流会,于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期间,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投洽会”作为促进双向投资的国际投资促进平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投资盛会之一,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机构前来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内蒙古高度重视此次参展参会各项工作,本届“投洽会”期间,共组织40多家优势龙头企业参展参会,并举办内蒙古推介对接交流会。 在推介对接交流会现场,大屏幕上放映的内蒙古壮美风光,令在场宾客流连忘返;马头琴悠扬的旋律响彻会场,与画面中的风景相得益彰。“前几届内蒙古的推介大多以农业、畜牧业为主,今年推介的新能源板块,有不少企业都比较感兴趣,目前已经有项目在考察中。”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代表黄伟伦告诉记者。 本次内蒙古推介对接交流会,共有来自福建、台湾等近90家企业和商协会代表参会,参会企业聚集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传统资源型产业升级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等领域。推介环节结束后,内蒙古相关部门与意向对接企业就内蒙古投资政策、商贸、项目等具体细节,展开了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洽谈。(记者 高慧 康丽娜) 编辑:张彬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魏那)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8月23日,赤峰市人民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出台《赤峰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若干政策》,积极发挥政策引领带动作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赤峰市就业创业。 在“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方面,赤峰市充分使用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年度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招聘)规模不低于3500人;每年开发项目生岗位3500个,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提升120个人才专项编制使用效能,为重点企业和项目引进急需人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每年全市各单位提供见习岗位不少于5000个。 在“落实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补贴”方面,赤峰市对刚性引进的人才,按照博士30万元、硕士10万元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除享受自治区1500元的一次性扩岗补贴外,按照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再给予企业每人2万元、6000元、1500元一次性扩岗补贴;到该市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按照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标准发放两年生活补贴;支持在本地购房,最高可申请2万元的购房补贴;对于贫困高校毕业生来该市企业就业的,再给予每人一次性2000元求职补贴;落实国家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补贴和免费技能培训。 在“支持高校毕业生在赤创业”方面,赤峰市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高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提供创业服务支撑、落实一次性1万元创业补贴、资助来赤创业大赛获奖团队。 在“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方面,赤峰市各级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一次性输送30人以上高校毕业生的,按照每人300元给予其职业介绍补贴;强化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为高校毕业生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实行高校毕业生体检结果赤峰境内互认。 高校毕业生作为最庞大的就业群体,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更是赤峰市委、政府“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赤峰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晓东说,我们鼓励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稳住经济大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署的具体体现,又是赤峰市完善“鸿雁北归、赤子还乡”引才政策体系、建立从高层次人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全覆盖引进政策体系的重要一步。 编辑:贾小燕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许晓岚 李永桃)“全面起底、分类处置、限时办结……”8月15日至19日,我区接连召开5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对内蒙古的待批项目、“半拉子”工程、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开发区建设五个方面进行大起底。直面问题、动真碰硬、铁腕出击、力度空前,一场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大行动全面开启。 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为了解决我区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低质低效、闲置浪费问题。为全区上下进一步强化按照经济规律抓工作、树立效益优先、讲求资源节约、提高办事效率等意识奠定了重要基础、营造了重要氛围、创造了重要契机。 “通过全面起底待批项目,建立台账,到年底前实现待批项目应批尽批。”8月15日,自治区待批项目大起底行动新闻发布会宣布的这一重大消息激动人心。“各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本领域的‘半拉子’工程标准。争取在年内盘活、解决一批。”8月16日,自治区“半拉子”工程大起底行动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振聋发聩。“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解决自治区在土地开发利用和监管上存在的突出问题。”8月17日,自治区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新闻发布会传来利好消息。“坚决收回长期沉淀资金,把‘零钱’变成‘整钱’,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民生支出。”8月18日,自治区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战鼓声声。“全面起底2016年以来全区开发区待批项目、沉淀资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停产企业和停建项目、园区各项指标方面情况。”8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工作方案》新闻发布会明晰目标。 5天5场专题发布会,字字珠玑、振奋人心,内蒙古真抓实干的硬招实招力度空前。五个大起底行动具有起底范围广、分类处置准、工作责任实、实施效率高等特点。深刻传递了内蒙古人办事有规矩、不拖拉,要以“伤筋动骨”之决心求“脱胎换骨”之实效的强烈信号,切实把内蒙古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形象树立起来。 目前,全区各地各部门闻令而动、主动作为、立行立改。自治区发改委、自然资源厅、财政厅、工信厅等牵头部门提早介入,定下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盟市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检查;自治区林草局、住建厅、审计厅、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等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推进,一场凝心聚力、紧锣密鼓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仗”在内蒙古大地全面打响! 编辑:孙丽荣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8月17日,荷兰合作银行公布“2022年全球乳业20强”,伊利以182亿美元的营业额再度斩获佳绩,连续多年稳居全球乳业5强,连续9年保持亚洲乳业第一。 “2022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公布数据显示,伊利以31.7%的营业额增速位居增速榜单首位,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乳业龙头企业的强劲发展潜力。 “全球乳业20强”榜单以全球各大乳品企业销售数据和财务报表的信息作为排位的主要依据,是目前全球乳业权威排行榜单之一。随着全球乳业的进一步发展,“2022年全球乳业20强”前5名营业收入均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千亿成为全球5强的“新门槛”,伊利是亚洲唯一一家营收超过千亿的乳企。榜单同时显示,“2022年全球乳业20强”竞争格局更趋激烈。此次20强营收最低门槛是50亿美元,而要进入前5强,营收门槛则飙升至182亿美元。 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