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迎来今冬第一场雪,为确保雪后电力线路及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中铁六局电务公司维管分公司额济纳车间电力专业,组织10多名职工开展电力线路及设备雪后特殊巡视工作,以确保列车安全运行。 由于雪后路面湿滑和目前额济纳仍处于疫情防控期间,为确保人身安全,巡视人员车座轨道车分3组,每组10公里徒步依次对管内的35Kv架空线路,跌落开关及电缆终端头进行巡视。 通过细致查看了金具、跌落开关以及电缆终端连接处有无放电痕迹,被雪覆盖的导线驰度有无变化,清扫电缆井盖积雪,防止雪融化后渗入电缆沟内,电缆中间头受潮击穿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通过本次巡视,保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可靠供电,为临策线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者 张 玮) 编辑:郭伟伟
标签 : 蓝冠招商 › 158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一辆拉煤卡车,缓缓停靠在场站内。等候在这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臂膀”,将卡车上的全封闭集装箱抓起,稳稳地码在货物区,然后抓起一只空箱放置在卡车拖挂上,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卸煤流程,而整个场站内干干净净不见煤渣粉尘。 包头市是内蒙古重要的工业城市,市区9个燃煤电厂年耗煤4000万吨。之前,每逢冬季用煤高峰期,每天有上万辆运煤大卡车进城,沿途撒煤现象严重,所经道路黑尘弥漫,特别是运煤主干道南绕城公路经常是环保督察通报对象。2021年10月,九原区“数字陆港”建成运行,给这座重工业城市治理运煤污染带来全新的希望。 “我们叫它‘甩箱’,具有许多数字化功能。”九原区“数字陆港”负责人史震中指着一排集装箱说,此项目将海港码头的集装箱模式移植过来用于陆路煤炭运输。每只“甩箱”都有“身份证”——其二维码包含物联技术,在哪里拉煤、走到了什么地方、运到哪个电厂,场站监控大屏一目了然;同时,运输车辆到煤矿拉煤,还非常方便,能够扫码结算。 史震中介绍,这里所用的卡车也是“绿色”的,是包头本地企业生产的新能源电车,每次卸箱后,在场站内换一块电池,可跑250公里以上。 “太方便了。”刚从鄂尔多斯市境内拉煤回来的驾驶员巴特尔说,之前他开传统柴油卡车,到煤矿排长队装煤,回来到电厂排队卸煤,“经常等到凌晨三四点”,且怠速排队,耗油劳神,平均1天最多跑一趟,非常累;现在到煤矿拉上“甩箱”就能走,一天能跑4趟。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进忠说,这一“散改集+新能源”数字“甩箱”绿色物流新业态场站,目前在为市内4家大型企业电厂供煤,月接驳电煤30万吨;还能为电厂暂存燃料,一旦电厂缺煤,随时可将“甩箱”拉去,将煤卸到抑尘棚里,全程无污染。 张进忠说,包头市正在全面推广此智能高效的电煤运输模式。市区9个电厂全部使用“甩箱”后,每年可减少近4万吨低空扬尘颗粒物污染。他介绍说,一辆传统柴油卡车相当于150辆小轿车的排污量,新能源卡车则是零污染;九原区“数字陆港”正在建太阳能换电站,全市1万多辆柴油卡车全部被新能源车替代后,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低碳效益十分可观。(记者 贾立君) 编辑:郭伟伟
在美丽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陈巴尔虎旗,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各民族聚居区。驻扎于此的呼伦贝尔陈巴尔虎边境管理大队民警认真履行职责,始终把驻地当故乡,视各族人民如亲人,积极构筑民族团结磐石,使民族团结之花在巴尔虎草原上尽情绽放。 化解民怨尽显真诚善意 陈巴尔虎边境管理大队辖区共有外来人口6000余人,主要以河南、河北、四川、新疆、辽宁、黑龙江等省份为主,由于各地方言和民族语言不同,外来各民族与本地群众之间、各民族之间很少交流,极易因沟通不畅产生误解。对此,该大队坚持把加强沟通交流作为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第一步,从自身入手,组织民警开展了以学习蒙古语言、学练蒙古文字、学唱蒙古民歌、看蒙文报刊杂志、看蒙语电视节目为主要内容的“三学两看”活动,制作下发了《派出所民警常用蒙古语三百句》、蒙汉双语对话学习专用光盘等学习教材,以供民警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经常组织民警深入到各民族家中,把各民族群众当朋友、当老师,逐步加深与各民族的感情。 多年来,这个大队组织蒙古语文学习活动热潮逐渐形成长效机制,把每周四定为“蒙古语学习日”,推行蒙汉“搭档式”勤务配警新模式,获得了辖区群众的热烈反响。期间,共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悬挂横幅11条,布置展板8块,邀请社会各届人士召开座谈会15次,发送公益短信4000余条。(包旭龙) 同时,以提高民警做民族工作的能力为着手,组织民警深入辖区各民族群众家中实地走访、邀请各民族群众通过参观各民族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和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方式,加深辖区群众对民族政策、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熟悉和掌握,教育民警特别是民警村官要遵守各民族群众的风俗、礼仪,不讲禁忌话、不吃禁忌饭、不做禁忌事,以自身言行维护民族团结。 2014年9月28日,国务院召开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为民族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个人,该大队大队长达林台同志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关注民生践行服务宗旨 由于各民族群众多数居住于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对法律、政策的理解不够。为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大队坚持从法制教育入手,专门制作了汉文、蒙古文字对照的法律法规手册和民族政策宣传资料,免费发放给每一名各民族群众。针对牧民群众夏季倒场放牧生活方式,在夏营地设立流动警务室,在各嘎查建立了“草原书屋”,购置了2500余份书籍和音像资料供牧民群众借阅;为群众赠送了50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在嘎查安装了远程教育系统,申报并成为自治区级远程教育培训点,先后开展各类教育60场次,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 在此基础上,这个大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各民族节日广泛开展民族联欢,大力弘扬新思想、新风尚,用健康向上的文化陶冶各民族群众的情操,引导各民族群众自觉移风易俗,逐步改变了依靠传统行为、习惯行为、家族行为等解决矛盾的落后思想。 2019年5月12日,该大队西乌珠尔边境派出所组织开展了“关爱患重病儿童献爱心”主题党日活动。原来,民警在走访中得知,辖区西乌珠尔苏木希格登嘎查四年级学生德格金身患重病,父母早年离异,父亲神志模糊无法照顾孩子,母亲无法联系,长期由姑姑抚养,生活十分困难。民警进一步了解到,在2012年4月19日那一天,德格金不小心摔倒在蒙古包内铁炉子上,导致其腹腔内粘连,长期受病痛折磨,只能依靠药物控制病情、缓解疼痛,目前已经影响孩子发育,因烫伤面积大,需要进行植皮手术。派出所党支部在掌握情况后,主动将德格金列为帮扶对象,以党日活动为契机组织民警联合苏木政府对德格金进行捐款,并将募捐款项5000元整亲手交到其家属手中,以解燃眉之急。 在特殊人群管控工作中,这个大队积极协调司法、民政、卫生、妇联等部门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体系,严格落实刑满释放、社区矫正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措施,健全完善有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重点群体综合服务管理体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实际困难,使12名特殊人员得以矫正并重新融入了社会,今年12月,大队“我为群众办实事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党日活动被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评为十佳“主题党日”。 培育文明呈现民族团结 过去由于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和观念、习俗的碰撞,群众互不往来,邻里不和,小事情也能引起大冲突。这个大队格外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联合各嘎查党支部开展了“遵纪守法模范户”、“邻里互助雷锋户”、“卫生整洁健康户”等多种评比活动,引导群众逐步从赌桌、酒桌走向书桌、棋盘,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有声有色。 2010年至今,陈巴尔虎边境管理大队要求各所属边境派出所每月出版一期蒙汉双语团结小报,每一期小报的出版,各派出所结合警地民建设实际和与牧民群众联系密切的知识、信息,精心谋划和设计,汇报工作性地把深入走访开展情况进行公布,积极从远程教育系统收集有关牧区发展新政策、新情况、新气象,根据季节变换刊登各类防范小常识,并从各类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收集有关致富信息和科学种养殖技术,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连载。通过小报这种方式,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开阔了群众的视野,使群众的文化和风气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该大队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大走访”“百万警进千万家”等活动为载体,以警务室为依托,把党务、村务、警务延伸到辖区每个角落,通过组织民警深入走访各族群众,用实际工作实践了群众路线这一真理,受到了辖区各民族群众的普遍欢迎。截至目前,大队共出台便民利民举措26项,共走访群众6000余户,捐物300余件,捐款十万余元,为群众办好事100余件,收到锦旗2面,收集群众治安防范、窗口建设、便民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8条。 警民和谐天地宽,民族团结旗更红。陈巴尔虎边境管理大队就像一面飘扬在祖国北疆的一面旗帜,与驻地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全体民警与边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包旭龙) 编辑:郭伟伟
“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以及限制业主进入小区,催交或者变相催交物业服务费,业主共有财产私自处分……物业的这些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2月16日上午,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了解到,为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服务人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内蒙古修正了《内蒙古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会上,自治区住建厅相关负责人围绕新《条例》进行了详细解读。 新《条例》聚焦物业管理区域划分、物业管理委员会建立、前期物业管理、房屋装饰装修、物业管理区域专业经营设施设备的维护、相关法律责任等,从多个方面对物业管理和服务内容作出修改。其中,以业主欠交物业服务费等为由拒绝办理交接、阻挠新选聘的物业服务人进场服务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建设单位未按规定承担物业保修责任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下转2版) 此外,为有效解决一些住宅小区业主大会召开困难,无法正常完成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法定程序等情况,新《条例》增加了组建物业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主要包含组建物业管理委员会的情况及职责、人员构成和任职资格、工作期限和解散。同时,增加了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开展工作经费和业主委员会委员工作补贴的筹集渠道等内容。针对现实生活中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管道的维修养护存在推诿扯皮现象,新《条例》也作出了明确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单位专业经营设施设备以及相关管线经验收合格后,应依法依规移交专业经营单位管理,并负责分户终端计量装置及其以外的设施设备或者入户端口以外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更新,同时承担相关费用。 内蒙古自治区住建厅副厅长张鹤表示,下一步,住建厅将加快推进后续配套制度建设,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完善物业服务管理制度体系,不断提升物业服务制度化、法治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全区物业行业高质量发展。(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张巧珍实习生任雅鑫) 编辑:王彤
为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各方面真抓实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国务院办公厅日前通报,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内蒙古有3项上榜。 在扩内需保就业保民生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奶业振兴发展被通报表扬。央广网记者梳理发现,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加快在内蒙古建设一流种源、饲草料、奶源基地,打造一流加工企业,做强一流产品,创建一流品牌,力争到2022年,奶畜存栏达到215万头只,奶类产量达到720万吨。同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100亿元,并且率先在全国实现奶业振兴。 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科技兴蒙”行动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也被通报表扬。央广网记者梳理发现,“科技兴蒙”行动是2019年12月9日,由科技部与自治区政府在北京召开工作会商会议时双方正式确定实施,为内蒙古创新驱动发展搭建了开放平台,注入了无穷活力。“科技兴蒙”是国家层面全面支持内蒙古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举措,也是内蒙古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具体表现。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科技兴蒙”行动实施以来,内蒙古科技厅面向全区广泛征集了与“4+8+N”等合作主体有关的创新需求近1800项。内蒙古首次启动实施了“科技兴蒙”重点专项形成实施方案16个,支持经费4.7亿元,带动盟市投入4.7亿元,引导创新主体投入将达到近20亿元。 另外,内蒙古自治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也被通报表扬。央广网记者梳理发现,内蒙古实施《“两高”违规项目整改“清零”行动方案》,全面开展违规“两高”项目分类处置,实现整改“清零”。到2021年底违规“两高”项目全部依法依规完成整改、停止运行或彻底中止,符合要求的项目从严补办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相关手续,力争实现整改“清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田凤元) 编辑:陈超
“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选择护理工作,就选择了与死神战斗,当祖国需要我们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冲锋在前……”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鄂伦春自治旗中蒙医院内科护士苏晓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从事护理工作9年来,不怕苦,不怕累,敢于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作为党员积极分子,她坚持以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做患者的守护天使。 苏晓彤在护理患者 支援海关边检部门抗击疫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她主动申请到发热门诊隔离点工作。刚开始隔离点人力和物资都相对匮乏,她一个人身兼数职,每天需要做很多工作。刚开始负责物资、药品、抢救器械的运送摆放,以保障临床供给;后来进入病区协助隔离观察人员做各项检查,包括一日三餐和生活用品的供给和配送;还要告知接触隔离人员回家后的注意事项等等。她在发热门诊隔离点,每天都马不停蹄地忙碌着。 2020年8月,按照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自治区卫健委从呼伦贝尔市抽调38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防控第十梯队,支援呼和浩特海关边检部门开展排查工作,以防范境外疫情输入。苏晓彤主动请缨,不畏艰险,怀着“国有难,召必来,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毅然出征。出征之前她进行了业务培训,熟练掌握了防护服穿脱及个人防护、核酸样本采集等操作技能。 8月26日,她所在的队伍成功抵达呼和浩特白塔机场。27日,她们进行了岗前培训,海关检验人员讲解了工作的详细流程。8月29日,她第一次出勤,穿好防护服后进入方舱立即投入工作。 由于天气炎热,穿着防护服的苏晓彤很快身上就浸透了汗水,还出现缺氧、呼吸困难的情况,为了保持清醒状态不晕倒,她用力拧着大腿肉,用疼痛来驱走一阵阵的眩晕感,强迫自己集中精力专心操作,很快穿防护服的不适就抛诸脑后。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医疗防控队伍顺利完成了任务,脱下防护服那一刻,大家都为彼此的勇敢和坚强感动着、自豪着。他们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一方百姓,护一城安宁,践行了白衣天使的职责和使命。 苏晓彤在清洁病床 无微不至用心关爱患者 护理工作是繁杂而辛苦的,她针对内科一些疾病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及时准确地为患者做基础护理,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三查九对,从不含糊,熟练运用护理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待患者如亲人。 有一次夜班查房时,她看到一位五保户患者,一直没有人陪护,独自一人在病房,只有社区工作人员送来的餐饭放在床头桌上,中餐和晚餐一口未动,上前询问发现他是南方人,语言沟通有障碍,她就拿来纸和笔与他文字沟通,结果发现大爷不识字,最后只能耐心地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后发现,大爷从来不吃味精,所以社区工作人员给他带来的饭菜,他宁可饿着肚子躺了一整天,也没有吃一口。找到了原因,经过她确认送来的饭菜里再没有味精后,大爷终于吃上了放心可口的饭菜,开心地竖起了大拇指。 丰富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她深知作为一名好护士,工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打针、发药、执行医嘱上,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她积极自学,并多次到上级医院进修,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她常听来院专家的讲座,与有经验的护士进行交流,获取新知识,钻研新业务。 在技术上,她精益求精,通过临床磨炼,积累了经验。记得有一位老奶奶,被血性痰液堵塞住较深部的气管,当时情况危急,患者家属急得团团转,她利用娴熟的技术将堵塞住气管的痰液吸出,使老奶奶呼吸顺畅,患者家属激动地握着她的手,感谢她的救命之恩。 经常有一些出院后的患者和家属会打电话与她联系,无论是询问病情还是咨询用药,她都会尽力帮助他们。业余时间,她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义诊、下乡扶贫为群众义诊、到新冠疫苗接种社区志愿服务等,她把对生命深深的敬意融入到护理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优秀护理人的品质。 她是千千万万护理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却一直用自己平凡的双手践行着一个护士的神圣天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未来,她将继续秉承“平淡做人,清楚做事,准确工作”的一贯风格,为护理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内蒙古医院协会供稿)
北依阴山山脉,南临九曲黄河,呼和浩特这座“塞外青城”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专家人才以智慧助力,为呼和浩特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从城区向南出发,一路浓郁的山色将人们带向呼和浩特市最南端的小县城——清水河县。这里坡梁旱地多,滩川平地少,沟峁墚塬、纵横交错,“旱作雨养,靠天吃饭”曾经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然而在宏河镇聚宝庄村,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座座温室大棚,大棚里绿意盎然,果挂枝头。提起温室果蔬种植产业,聚宝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万斌打开了话匣子:“温室葡萄经济效益好,工作强度低,很适合我们这种老年人比较多的地方种植。但由于缺少专业人才,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农民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问题。多亏了这些精英,我们村的温室果蔬种植产业才能越来越好。” 王万斌口中的精英,就是呼和浩特市“千名人才下基层”活动中选派到各地区、各领域的科技特派员和技术骨干。按照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以“今天我为群众做点小事”为主题深化“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的实施方案(2021—2022年)》要求,呼和浩特市统筹谋划,整合力量,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千名人才下基层”行动,扎实推进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注入智慧动能。 “葡萄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修剪,控制葡萄树的长势,还要提前预防病虫害,这样才能保证葡萄的品质好,产量大。”每逢葡萄生长的关键时期,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李小燕教授都会来实地指导修剪打枝、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温室葡萄的丰产打下基础。如今,聚宝庄村的温室葡萄每亩年产量已达4000斤以上。除了种植方面的技术指导,专家们还会针对不同的销售市场选择相适应的品种进行培育。销往近处的,选育软果型品种,鲜食口感好;销往远处的,则选育硬果型品种,尽量减少果品在运输途中因挤压等情况带来损耗。专家团队和科技特派员引进培育合适的品种,指导推广科学的种植方式,提高产量和效益,破解了“靠天吃饭”的难题,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笑容更多了。 聚宝庄村是汇集专家人才解决农业领域技术难题的一个缩影。呼和浩特市结合各旗县区主导产业和种植特色,选派419名科技特派员以及21名技术骨干,在9个旗县区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破解基层农业领域的“堵点”“难点”问题。在清水河县宏河镇高茂泉村,市、县两级农技专家多次深入内蒙古蒙清农业有机杂粮万亩种植基地,就小米抗旱高产技术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自今年新城区保合少镇开始种植杭白菊以来,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张凤兰等人先后16次实地查看杭白菊苗的生长、缓苗情况,并针对不同问题制定了两套秋季杭白菊苗管理示范方案。在赛罕区金河镇,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姜伟及其团队成员为内蒙古蒙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西甜瓜和番茄新品种22个,并跟踪高标准育苗温室建设进程,提出育苗温室关键优化建造参数,通过专家们的科学指导,大大提升了育苗产业的利润空间。 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弹好多方领域“协奏曲”。呼和浩特市汇聚发展要素,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梳理出各行业共计105项服务项目,按需选派农牧业、医疗卫生、文旅产业等领域1000余名专家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呼和浩特市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工作成效亮眼,多个领域遍地开花。 ——强基础,搭建优质平台载体。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签约成立自治区首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率先开展法人科技特派员“组团式”服务,在设施农业、肉羊养殖、生物饲料等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开展技术服务,精准解决乡村振兴中的技术难题,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服务能力。 ——找优势,擦亮特色旅游名片。邀请区、市、县三级文旅专家实地走访、考察调研,为清水河县老牛坡红色教育基地、城关镇八龙湾小峡谷等地根据不同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名片,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扩思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积极探索“名医工作室”专家基层坐诊机制。玉泉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签订《医疗联合体协议书》,上半年“医联体”下派区、市两级医疗专家15人,到玉泉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累计坐诊400余次,充分发挥专家智力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抓亮点,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组织专家团队针对托克托县乌兰牧骑舞台剧编排、演唱技法等方面进行“一对一”专业培训指导,多名队员参加“西部民歌会”荣获最佳演唱奖等荣誉,传播特色文化,展现别样风采。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呼和浩特市扎实推进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背后,体现着无穷的“青城智慧”。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带来的收获和突破,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描绘发展蓝图,让首府人民群众共享智慧成果。(李超然)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17日电(李倩)九月的鄂温克草原上随处可见打好的草垛,63岁的敖德巴拉站在草原上,午后的阳光照在她金色蒙古袍上,分外好看。她是草原的女儿,也是“国家的孩子”。 9月16日,敖德巴拉在鄂温克草原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新华网李倩摄 1959年末,由于自然灾害,食品匮乏,3000余名南方的幼儿被分批送往内蒙古的11个盟市37个旗县的千余个家庭收养,敖德巴拉就是其中之一。 1960年初,三个月大的敖德巴拉辗转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像一颗小水滴落在了浩瀚无垠的大草原上。她的到来,滋润了养父母的心田。 5岁时敖德巴拉患上骨结核,为了保住她的腿,养父母卖掉了牛羊、马匹,以及心爱的雕花马鞍,倾家荡产为她治病,这份草原大爱让她万分感动,心生感恩。 “1980年参加工作之时我就下定决心,好好工作,回馈这片给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成长的草原,不能辜负养父母为我付出的一切。”自7岁被养父告知身世以来,草原的恩情她一刻都不曾忘记。 扎根草原后,敖德巴拉成了草原上牧民的贴心人,除了汉语、蒙古语外,她还会讲鄂温克语、达斡尔语。为了做好妇女儿童工作,跨上马背走遍了3500多平方公里的鄂温克旗锡尼河东苏木,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这片滋养她的草原,回报了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 由于她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获得了各级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后,敖德巴拉并没有从服务人民的“岗位”上“退休”,从“贴心额和其(蒙古语姐姐之意)”变成了“贴心额吉”。四十年来,她坚持拿出自己的工资去帮助草原上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去关爱那些孤寡老人们。 敖德巴拉数十年如一日尽其所能的帮助着这片草原上的一切,就如同当年,内蒙古大草原给她的无尽的大爱一般。
有一种环境叫春风化雨,有一种恩情叫谆谆教诲,有一种伟大叫无私奉献,有一种职业叫人民教师。在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学校,有一对90后教师常福强、石晶,他们因爱而来,夫妻双方均投身于教育事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因爱坚守,执手三尺讲台,相互扶持,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倾注在乡村校园里,用爱点亮希望,书写出火热的奋斗篇章。今天让我们走近这对“90后”夫妻,听听他们扎根乡村育桃李的故事。 伴随着上课铃声,石晶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教书工作。2015年9月,“90后”的石晶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考录来到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学校任教语文科目。 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学校教师石晶说:“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也想过回市里,但是来到这,学校给我的任务是接一年级,我看到这个尤其是乡村的孩子那种求知的渴望,可能他没有城市生活的那些豪华啊,或者一些他们想参加的一些活动或者是看到的一些东西,他们的视野是很狭窄的,我想把我的这种知道的或者是我想开拓他们的一些视野,想把我的最好的东西带给这些孩子。” 在2016年,“因为爱情”常福强决然放弃城市工作,背井离乡追随石晶来到扎兰屯市,在大河湾镇学校开启了他与爱人孜孜以求的育人生涯,同时他还担任起学校的大队辅导员。 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学校教师常福强跟记者说:“我们乡村的校园环境和市里的校园环境相比确实还是有差别的,所以作为我们学校的大队辅导员,我尽我最大的所能和最大的努力帮助我们的少先队员们开展一些丰富的活动,比如说和学生们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使学生们能够在校园生活中能感到快乐,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尽心尽职,搭建成长平台。性格活泼的常福强讲课幽默风趣,让学生们爱上了数学课。在抓好课堂主阵地的同时,以塑造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培养目标,他还与妻子石晶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们充分交流,变“教育权威”为“教师朋友”。 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学校七年三班学生吴鑫影说:“常老师的数学课非常的生动,我们都特别喜欢常老师的数学课,自从常老师教了我们之后,我们慢慢的了解了数学。同时,常老师也是大队辅导员,经常会组织我们参加一些歌唱比赛、舞蹈比赛,课余之后也会跟我们打成一片,会带我们打打篮球、踢踢足球,使我的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特别喜欢常老师。” 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一直担任班主任的石晶性格温和,对待学生就像是她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上关心体贴,学习上启发引导,经常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与爱人常福强一起做家访,家校联合共同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深受学生家长的认可。 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学生家长焦志吉说:“因为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就是石老师教的,刚开始我们感觉石老师有点太年轻了,不如年长的老师。后来,教了几年,因为石老师特别负责,经常跟我们家长沟通,石老师经常跟我们家访,孩子放她手里就特别放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河湾镇学校共有学生900多人,教师90多人,而年轻的教师却不足30人。自任教以来,虽为“90后”,常福强、石晶夫妻两人却始终坚守在乡村教学第一线,用爱心来浇灌幼苗,用勤奋工作来鞭策自我,用潜心教研来提高业务,践行了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学校校长胡忠乐告诉记者:“两位老师来到我们学校都五六年了,两个人工作都是比较认真负责的,而且两位同志都是党员,他们在平时的工作当中能够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关爱学生,和同事能友好相处,在教学一线也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带来了许多生机和活力,他们对乡村教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师者如兰,历之弥久,静溢芬芳。5年来,这对“90后”伉俪扎根大河湾镇学校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深知校园里放飞的是乡村孩子们的希望。两个人,凭着对教育事业一份执着的爱,凭着对农村孩子一腔炽热的情,携手并肩、相互支持、耕耘不辍,在教书育人上倾注心力,书写出火热的奋斗篇章。 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学校教师石晶说:“因为喜欢所以选择了这份职业,因选择所以执着,我愿意继续为乡村注入活力,也希望把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都能够教育成才,我将秉着对事业的爱心、对学生的爱心,还有对教育的痴心,一直在工作岗位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全心奉献教育事业。” 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学校教师常福强说:“扎兰屯市的第九次党代会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一定尽我所能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滴滴汗水滋润桃李天下……值此第37个教师节之际,让我们祝愿全体教师,节日快乐! 扎兰融媒 李 伟 安 琪 监 审:杨景义 安 琪 审 核:郭 珩 总监制:孙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