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忠诚的“战士母亲” 为革命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她是平凡又伟大的“英雄母亲” 每个孩子都铁骨铮铮、心系家国 她是大山里的“校长妈妈” 默默耕耘,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 今天 让我们致敬母亲 读懂母爱 她是“战士母亲”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与儿子陈掖贤(宁儿)唯一的合影。图片来源: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赵一曼写给儿子陈掖贤(宁儿)的信。图片来源: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在1936年8月2日牺牲前写给儿子陈掖贤的信中,充满了赵一曼作为母亲对儿子的歉疚和期望。 1935年11月,为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负伤被俘。日军对赵一曼施以各种酷刑,但她宁死不屈,敌人始终无法从她的口中得到任何有用的情报,于是决定将她送回珠河县处死。面对死亡,她正义凛然,一路高唱着《红旗歌》英勇就义。 赵一曼进行抗日活动的珠河县侯林乡。图片来源: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她是钢铁般的战士 亦是最平凡的母亲 这份坚毅又柔软的爱意 我们不会忘记 她是“英雄母亲” “希望富国身体健健康康,永远快快乐乐。 富佳,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兢兢业业。 富民也一样,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 特别是我的小儿子富强,我要特别叮嘱他,在边防的岗位上要注意身体,注意安全,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 杜富国和母亲在陆军军医大学校园内散步。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是排雷英雄杜富国的母亲在收到孩子们准备的礼物后对孩子们的祝福,朴实的言语中透露着母亲对孩子最真挚的爱。这位英雄的母亲不仅培养了杜富国,杜家的另外三个兄妹也是坚毅勇敢的好孩子。杜富佳与杜富民抗疫时期都曾在一线奋战,最小的弟弟杜富强在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服役…… 杜富佳在抗疫一线。图片来源:央视军事公众号 戍边卫士杜富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您的孩子都是好样的 向英雄和英雄的母亲致敬 她是“校长妈妈” 她和贫困较劲:“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对学校老师、学生要求严格:“坚持,再坚持一下呗!” 她常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张桂梅(中)在教室里检查学生上课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她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她就是时代楷模张贵梅,被女孩子们亲切称为“张妈妈”。 张桂梅与华坪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在一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如今女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您是“燃灯校长” 更是大山女孩儿们最亲爱的母亲 从出生到长大 从求学到成家 不管你多大,离家多远 妈妈总有嘱咐不完的话 一起来听听妈妈的心里话 ↓↓↓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母爱 坚毅刚强 温润柔软 生生不息 今天 向母亲致敬
标签 : 的蓝冠网址 › 122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4月27日,磴口县隆盛合镇红旗村的河套“早黄蜜”甜蜜开园。当天,在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团队直播带货和内蒙古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的全国包邮下,让河套“早黄蜜”畅销全国。短短两三天时间,新鲜味美的河套“早黄蜜”就送到全国各地市民的手中,让他们品尝这份“甜蜜”。他们对河套“早黄蜜”的评价如何?记者随机跟踪采访几份订单,带你一探究竟。 乡愁:吃一口“早黄蜜”甜在心底 河北外孙品尝内蒙古姥爷寄去的河套“早黄蜜” 长大后,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家在那头。人世间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家乡的美食,能在他乡吃上一口家乡的美食,也就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在石家庄定居17年的齐霁是土生土长的巴盟闺女:“29日上午我收到了爸爸给我订的一箱河套‘早黄蜜’,一打开箱子,那股熟悉的香味扑面而来,我看着一箱新鲜的蜜瓜,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马上切开和家人分享,又甜、汁多。平时在石家庄只能吃到其他地区产的蜜瓜,吃了以后也不解馋,爸爸给我订的河套‘早黄蜜’让我吃到了‘家的味道’。” 在包头定居的巴盟老乡齐女士28日就收到了顺丰小哥送来的河套“早黄蜜”:“巴盟老乡都知道河套‘早黄蜜’特别甜,去年红旗村‘早黄蜜’开园的时候,我妹妹就给我订了一箱,家里老人小孩都很爱吃。趁着今年开园时候,又让妹妹订了一箱‘早黄蜜’,从地里现摘出来的新鲜又放心,咱也再吃点开园‘第一口瓜’。” 跨越数百公里的包裹里,装着的不仅是几颗鲜美的瓜果,也是家乡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爽口:百闻不如一见河套“早黄蜜” 赋河套,瓜果飘香。河套地区的瓜果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产出的瓜果享誉区内外。 “河套‘早黄蜜’老甜了!我在临河的朋友向我推荐‘早黄蜜’,以前只知道河套地区的瓜果好,但从来没吃过,这次尝过以后,果然名不虚传!我吃的还是开园头茬瓜,吃的时候汁流在手上特别粘,而且,顺丰快递29号就给我送来了,开箱以后一颗坏果都没有,很新鲜。”吉林省松原市的市民杨柏年说。< 浙江省绍兴市的陈女士30日一早,就收到了儿子寄来一箱河套“早黄蜜”:“我儿子在呼和浩特上班,他在掌上巴彦淖尔直播间看到河套‘早黄蜜’开园后,就给我订了一箱让我尝尝,没想到河套‘早黄蜜’这么甜,我之前还怕瓜果运过来坏掉,没想到顺丰快递两三天就给我送到了,打开以后一颗坏果都没有,这么好的‘早黄蜜’真想立刻推荐给我的邻居们。” 河套头茬“早黄蜜”瓜上市的季节,被誉为华莱士兄弟款的“早黄蜜”,金黄圆润、皮薄肉厚,嗅之香气扑鼻,咬一口汁水四溢、甘之如饴。这批“早黄蜜”瓜由内蒙古茂欣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种植,共40亩,预计产瓜20万斤。采用绿色种植方法,种植全程不使用杀虫剂和化肥,当年采摘期结束后,采用“焖棚”,也就是三伏天对温室大棚密闭来达到高温杀菌、发酵有机肥目的,以使土地调整到最佳状态,确保“早黄蜜”瓜的品质和口感。 图片:胡东育 视频:齐鸿雁
走进赤峰市巴林左旗双硕种养殖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已经建设完备的牛舍。一进门,成批的青贮饲料摆放整齐,成百头的肉牛正在吃着青贮饲料。 “像我们合作社现在来说已经初具规模,我们养殖的品种是西门塔尔牛,就发展肉牛产业来说的话市场前景是比较广阔的。”合作社的苗永瑞介绍道。 肉牛产业作为巴林左旗农牧业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也是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该旗围绕乌兰达坝苏木、白音勿拉镇、查干哈达苏木、富河镇和碧流台镇肉牛集中繁育示范区,省际通道沿线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形成了“五区一带”的发展布局,强力推动肉牛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保障上,成立了巴林左旗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统筹项目资金,在龙头企业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品种改良、饲草种植加工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支持政策16项。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抓好肉牛养殖专业嘎查(村)建设,让更多的农牧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之中,实现增收致富。同时充分发挥金融在肉牛产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据了解,全旗肉牛存栏保持10万头以上。 通过举办肉牛改良技术培训班,培训改良技术员。着力抓好肉牛冷配站点建设,落实牛冷配奖补政策,调动养殖场(户)强化品种改良的积极性。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发挥“粮改饲”试点引导作用,发展全株青贮、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继续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全力提升养殖机械装备水平和工作效率。健全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打造肉牛产业化联合体。 一系列的举措在带动当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正在其成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 “相信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苗永瑞充满信心。(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皓图片拍摄邱静)
记者从自治区气象局获悉,受高空槽东移影响,3月30日至4月3日,我区大部自西向东将迎来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 上周末,我区多地出现今年3月以来第二次沙尘暴天气,全区119个国家级气象站有28站出现沙尘天气,其中10站出现强沙尘暴。3月29日,全区大部空气质量转好。3月30日至4月2日,降水自西向东而来,全区大部以小雨为主,中西部有中到大雨。气象专家提醒,本次降雨将增加大气及土壤湿度,有效缓解前期气温偏高、空气干燥局面,可以降低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净化空气,对春播生产及牧事活动十分有利。(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石向军)
临近春节,不同于往年的“返乡潮”,今年春节就地过年成为新时尚。如何让就地过节变得温暖充实?让异乡打工者过一个不打折扣的年?全区各地、各级工会组织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关心关爱活动,鼓励引导农牧民工等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 2月6日一大早,自治区总工会、呼和浩特市总工会的工作人员就带着丰盛的“就地过年大礼包”,来到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项目工地慰问就地过年的城市建设者。“拿到大礼包感觉心里暖暖的。礼包中不仅有丰富的年货,还有电影票。”来自山西大同的王洪坤说,“我今年就在这里过年,不回家了,家里人也都挺放心的。前两天,给家人寄了不少内蒙古的特产,我父母收到后可高兴了!” 工会不仅为大家送去年货大礼包,还特别邀请职工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齐聚一堂为工友们写春联,送祝福。活动现场,工友们一边欣赏书法家的书法技艺,一边热情地帮忙拉纸、晒春联,感受浓浓的年味儿,欢声笑语伴随着笔墨飞扬。“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大家伙送上新春祝福,让大家这么高兴,我感觉这次来对了。”职工书法家姜欣颇为兴奋。活动当天,工会工作人员马不停蹄赶往一站又一站。 在内蒙古九州通药业公司,员工们喜笑颜开,有序排着队,接过一份份年货大礼包。“太高兴了,今晚我和爸妈视频时,就要展示今天收到的大礼包。”23岁的白慧慧开心地说,“往年春节自己都会回湖北老家与亲人团聚,但今年父母告诉我在哪过年都一样,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就地过年……”为了让职工们就地过年,依然能过得喜庆热闹、年味十足,内蒙古九州通药业公司工会也下足了功夫。工会主席张锦萍介绍,春节当天公司将开展茶话会、乒乓球比赛、包饺子、看春晚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 走进恒大文化旅游城项目工地,虽然寒风阵阵,但施工现场却暖意融融,工会送去的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福字、一对对红红火火的春联,让建筑工地顿时有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呼和浩特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汪俊亭介绍,“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关心关爱活动是自治区总工会统一部署,引导各地方工会和基层工会根据当地实际、企业实际创造性开展的关心关爱活动。此次活动时间为2021年2月1日至3月31日。在此期间,工会还将持续不断开展线上招聘等活动。(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娜)
日前,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以普惠为基础,切实保障民生,惠民利民,保障春节市场的正常供应,按照有关通知包钢集团万开实业有限公司林荫南路冷藏分公司将投放储备肉冻猪肉以三号肉(里脊肉)为主,总计70吨。 据了解,此次包钢万开冷藏分公司自治区储备肉投放工作共铺设投放点5个,包括万开小厨、包钢惠客超市少先路店等,主要以市民平时采买比较集中的市场、小区进行投放。 在工作实施前,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对具体投放时间、网点、管理等作了细致地计划,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王红伟)
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包头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减免2020年疫情期间房产税的请示》(包府字〔2020〕125号)、《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企业房产税减免的请示》(赤政发〔2020〕133号)、《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申请减免苏尼特右旗3户企业疫情期间相关房产税的请示》(锡署发〔2020〕95号)、《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疫情期间为部分企业减免房产税的请示》(乌政发〔2020〕119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免征包头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65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应纳房产税合计16180507.02元。其中,包头市15户,免税3328837.9元;赤峰市23户,免税8597205.82元;锡林郭勒盟3户,免税20068.02元;乌兰察布市24户,免税4234395.28元。具体免税企业名称、免税金额和免税期限见附件。 二、在具体执行中,如免征房产税金额与附件所列免征金额有差异,以主管税务机关核实金额为准。 三、按照本批复免征的房产税,在批复下达前已经征收入库的,可抵减以后纳税期应纳房产税或办理退库。 专此批复。 附件:分盟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房产税免税金额和免税期限汇总表 2021年1月28日
内蒙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2020年,内蒙古严防死守耕地红线,通过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建设高标准农田等多种措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为中国“饭碗”添“内蒙古好粮”。 这段时间正是小麦加工的高峰期,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大发公面粉公司董事长熊守军每天不仅盯着生产,还忙着盘算2021年小麦的收购价该定多少。一番计算下来,熊守军决定,与2020年一样,今年,凡是签订单的小麦,每斤一律高于市场价至少两毛钱。 河套小麦一般亩产在800斤左右,按一户种10亩算,多卖两毛钱,一年下来能增收1600块钱,可对企业来讲,多付两毛钱就意味着成本多了200多万元,但熊守军觉得这个钱,花得值。 熊守军杭锦后旗大发公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价位高了,粮农才给你种这个(小麦),让粮农收益高,只能是把原粮的价格往起提。” 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是我国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被誉为“塞外粮仓,天下厨房”,熊守军的企业主打产品只选用河套小麦。提高价格引导农户种植,保证稳定供应源,这是熊守军从业30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但在2020年,提高价格对熊守军来说有了新意义。 熊守军杭锦后旗大发公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疫情期间好多人问我,粮食会不会涨价,我就想把咱们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也有责任。”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内蒙古层层压实稳定粮食生产责任,确保粮播面积只增不减,要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2020年,熊守军企业所在的杭锦后旗团结镇出台新政策,农户在享受国家连片种植补贴150元、麦后复种100元的基础上,镇里再给农户每亩补贴50元。2020年,团结镇小麦种植面积达到了3万亩,比2019年增长了2000多亩。 魏计云杭锦后旗民先村村民:“签了订单更有保障了,咱们也就更放心了,心里也更有底了。” 2020年,内蒙古新建高标准农田356万亩,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良盐碱化耕地12.2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3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3亿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粮食产量达到732.8亿斤以上,实现“十七连丰”。 康绍忠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河流域缺水,河套平原既是农业区,又是用水比较大的地区,在农业生产当中,通过控水、控肥、控药,促进农民的经济效益提高,这些经验我觉得非常非常好,多产粮还可以解决盐碱化的问题,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借鉴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记者:郝杨刘杨陈志鸣梁耀东
风能资源条件居全国首位 太阳能资源是全国最丰富区域之一 太阳能年总辐射量是全国高值地区之一 风电装机居全国第一 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全国规模最大 …… “十三五”时期 内蒙古新能源以最好的资源条件 最大的装机规模 成为全国新能源发展主战场 创下多个“之最”的内蒙古 成为全国最大新能源基地 背后的这些“硬核”数字 你知道吗? 硬核一:资源条件最好 风能资源条件居全国首位 全区70米高度风能资源量约为15亿千瓦 年平均风功率密度达到353瓦/平方米 是全国唯一平均风功率密度超过350瓦/平方米省区 太阳能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太阳能年总辐射量4800~6200兆焦/平方米 年日照时数在2600~3400小时之间 资源丰富和较丰富地区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 占全区总面积的61% 是全国高值地区之一 硬核二:装机规模最大 截至2020年11月底 全区风电累计装机3097万千瓦 持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光伏发电累计装机1168万千瓦 居全国第七位 全区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总量超过4000万千瓦 占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总规模的9.3% 在全国装机规模最大 到2020年底 全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 超过全国风光总装机容量的十分之一 风电、太阳能发电均超过国家明确我区的 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 硬核三:利用水平居全国前列 2020年1-11月 全区风电发电量63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 光伏发电量167.2亿千瓦时、增长11.4% 2020年,预计风电利用率达到94% 风电年平均利用小时数2410小时 光伏发电利用率达到97.5% 光伏发电平均年利用小时数达1630小时 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2020年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可达到18.2% 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可达到17% 居全国前列 锡盟700万千瓦外送风电基地 上海庙—山东特高压输电通道配套4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 扎鲁特—山东特高压输电通道配套400万千瓦风电项目 乌兰察布600万千瓦风电基地 赤峰芝瑞12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等 一批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项目稳步推进 为能源领域稳投资、促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十四五”期间 内蒙古将实施“新能源倍增工程” 坚持本地消纳和大规模外送 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并举 继续推动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 “十四五”期间 新能源项目新增并网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到“十四五”末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超过1亿千瓦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梅刚)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一些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破解这道难题?互利村从2013年起就开始探索。 脱贫要以产业作基础。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呢?付永久将目光投向了小甘薯,“种甘薯是我们村的传统,这里的土壤、水分、气候十分适宜,加工出的粉条也美味。” 可是,这个有特色的本土产业一直没做起来。“原因主要是过去村民都是分户耕种、自产自销,产量低、规模小。要做出规模效应,得有人带头示范。”付永久说。他为此多次到外地学习,精选优质品种,于2013年5月,与另外4户村民牵头成立了互利村甘薯专业合作社。 村民李景良以20亩土地入的股,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统一销售,加工生产粉条,第一年合作社就收入10多万元,“头一回分红就分了3万多元,真不赖!”2015年,合作社社员发展到31户,效益也不断提升,李景良的年分红提至5万元。 村民王洪岩家很长一段时间靠种地为生,偶尔做些收杂粮的生意,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可2016年9月妻子脑出血入院,前后花了10多万元。老王每日还得在医院照料,地没人管,生意做不了,就成了贫困户。 在付永久的帮助下,2018年王洪岩将自家15亩土地、1.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了村办公司,年分红有9500元,加上务工收入,一年下来进账4万多元,妻子的医疗费用也报销了一大部分,全家当年就脱了贫。 要想让更多像王洪岩这样的贫困户摆脱贫困,产业规模还得扩大。2018年初,互利村在合作社基础上,先后依托国家各类项目资金400万元,成立了村集体所有的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从事甘薯、杂粮等的种植、生产与加工。 2018年,旗里对全村5253亩土地进行确权颁证,随后通过整合土地,村民以土地入股村办公司,发展产业化合作经营。“村民每股每年保底分红400元外,还有经营的利润分红。村集体更会拿出资金帮扶老弱病残农户,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付永久介绍。 和面制浆、漏粉、捞粉、冷却、打粉、成粉包装……做粉条有几十道工序,村民李茂文家传制作粉条手艺,活干得有条不紊。老李的妻子有旧疾,每年医疗费用就得七八千元,过去靠种玉米挣不上钱,日子过得艰难。村里的甘薯粉条加工产业发展起来后,他的家传手艺有了用武之地,两个多月就能挣8000多元。全家13亩土地入股公司,一年收入超过2万元。 “过去种玉米赶上好年景一亩最多也就300元,现在一亩甘薯加工成粉条能挣3000元,又打工又分红,日子越过越好。”老李沾着淀粉的脸上满是笑容。2018年9月,村里2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2016年不足6000元,今年预计可达近2万元。 如今,互利村已有5000多亩土地入股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公司去年盈利283万元,今年预计可达350万元。“目前我们在产品深加工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延长产业链方面仍有可为,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走一条互利致富路。”付永久说。(张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