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呼和浩特疫情发生以来,面对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的疫情,呼和浩特市使用了全市统一的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及时汇聚大量数据并进行比对分析,在做好指挥调度、辅助领导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信息系统,提高了核酸检测效率。核酸检测系统主要跟踪了采样、送检、接收、检测四个环节的实时数据,可以全面掌握各旗县区所有核酸采样点和检测机构的实时进程,系统每半小时更新一次数据。在核酸检测中,采样最高峰值达到每小时采样58万人,采样、送检、接收、检测四个环节时间缩短在24小时以内,极大提高了我市核酸检测的效率。 深化数据分析,可以辅助指挥部科学决策。依据核酸检测系统汇聚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了三率表(采样率、接收率、检测率)、增量表(日/小时/轮)、对比表(地区/时段)、峰值表、人群表等10类表单,对核酸检测组织工作进行多维度分析,每半小时汇总一次数据,每日30个时间节点报送数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在我市抗疫过程中,通过数据发布,可以及时调度核酸检测进程,在采送调度群、数据群中及时发布和共享数据信息,可以指导和调度旗县区各环节工作,在工作中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李海珍) 编辑:郭伟伟
标签 : 冠在线登录 › 152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月24日,为全力支持呼和浩特市各级工会组织做好疫情防控慰问和保障等相关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为呼和浩特市下拨100万元疫情防控专项资金。 疫情发生后,呼和浩特市总工会第一时间向全市各旗县区总工会和基层工会组织发出通知,对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尤其是对开展慰问和物资保障工作提出要求。截至2月24日,市总工会为9个旗县区总工会和各疫情防控一线单位拨付165万元专项经费,发放价值6.6万元慰问物资,各旗县区总工会自行匹配134万元专项经费。(记者 郑慧英) 编辑:郭伟伟
【一起向未来相约北京冬奥会】 开栏的话 备受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于2月4日开幕,本报从即日起开设“一起向未来·相约北京冬奥会”栏目,展示精彩、非凡、卓越的奥林匹克新篇章,宣传“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生动呈现我区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荣耀时刻和精彩瞬间。 内蒙古新闻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柴思源)1月30日,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确定,我区运动员赵丹将与速度滑冰选手高亭宇一同担任旗手。 出生于2002年的赵丹于2018年10月入选中国钢架雪车国家队,是队里年龄最小的运动员。2020年1月,中国女子钢架雪车首次登上冬青奥会赛场,赵丹先后以1分12秒06和1分12秒27的成绩结束两轮比赛,收获第7名。在去年12月3日举行的2021钢架雪车洲际杯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站女子比赛中,赵丹以1分48秒25的成绩获得冠军。前不久结束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钢架雪车国家队内选拔赛上,赵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功拿到冬奥会入场券。 赵丹的运动生涯从练习跳远和三级跳开始。“她2016年开始跟着我训练,第一次见她时就觉得她是个练体育的好苗子!”赵丹身材高挑,爆发力惊人,启蒙教练张鑫一眼便相中了她。 赵丹在2018年迎来了体育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全区运动会上,赵丹获得了跳远和三级跳两个冠军,出色的成绩让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年恰逢中国钢架雪车队为北京冬奥会选拔人才,这次跨项选拔人才以短跳运动员优先。赵丹所具备的出色爆发力,正是钢架雪车运动员前30米推撬助跑的必备条件之一。于是,赵丹便在张鑫和自治区冬管中心的鼓励下,前往沈阳参加选拔。那次国家队的选拔让赵丹记忆犹新,她说:“当时我的体重和年龄并不占优势,所以只抱着出去见见世面的心态,毕竟当时国家队在我眼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令人激动的是,选拔赛上赵丹表现出色,测试项目综合评分第一,破格进入国家队。 2021年是北京冬奥会的冲刺年份,赵丹先后参加了5站世界杯和2站洲际杯比赛,密集的赛事和高强度的训练让这位“00后”小将迅速成长成熟。“不管对手是谁,我只和自己比!”赵丹的内心有超出年龄的坚定:“我把每场比赛都当做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来打,只要拼尽全力,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对得起自己。”即将登上所有运动员都渴望的奥运赛场,赵丹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她说:“能参加家门前的奥运会很不容易,这是属于冰雪项目运动员的绝对主场,希望自己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为国争光。” 编辑:孟捷
2022年春节将至,面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要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呢? 首先,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样适用。即使在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接种加强针的情况下,也同样需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此外,还要勤洗手和做好室内通风。 其次,要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在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等症状出现时,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 最后,减少非必要出行。尽量不前往高风险国家或地区,如必要前往,要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风险。密切关注国内本土聚集性疫情,非必要不前往有疫情的县(市、区、旗),有疫情的地方居民非必要不离开居住地。(视频/杨南) 编辑:贾小燕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重要考古新发现汇报会上获悉,我国首次确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发现地——萨拉乌苏旧石器时代遗址于2021年重新启动考古工作,确认1923年法国学者发掘出旧石器的原始位置,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旧石器考古界的一些学术问题。 萨拉乌苏遗址是在我国最早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1923年法国学者发现并进行发掘,出土旧石器约200件,还发现1件人类牙齿化石。时隔近百年,当年法国学者发掘出旧石器的确切位置一直没有得到确认,这一学术问题长期困扰旧石器考古界。 2021年底,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重新启动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出露地层共9层,新发现2个文化层。考古人员结合原始文献,对照实地地形和卫星照片,将新发现的石器遗址地层与1923年的进行对比,确认原来认为是王氏水牛化石发现地的位置,实际就是近百年前的发掘地点。 同时,此次新发现的2个文化层,代表不同时期古人类在萨拉乌苏的活动,丰富了萨拉乌苏古人类活动的历史。其中,第1文化层发现打制石器和动物碎骨,石器多为小石片和碎屑,人工痕迹清晰。 第2文化层出土打制石器500多件,类型多样,并新发现一类以砂质结核制作的大型砍砸器,为研究古人类生产方式提供新的证据。由于萨拉乌苏遗址石料缺乏,打制石器都比较小。当敲骨吸髓等需要重型工具时,古人类就地取材,选取本地多见的砂质结核中硬度比较高的材料,简单打制成较重的砍砸器。此外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动物骨骼,包括羚羊角、犀牛肩胛骨、大型食草类的肢骨等,其中很多标本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展示价值。 据了解,此次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可以直接对出土旧石器的层位和标本进行年代测定,从而科学确定萨拉乌苏遗址旧石器文化的准确年代。(记者 勿日汗 哈丽娜) 编辑:郭伟伟
今天是二九最后一天,内蒙古大部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气温基本与昨日持平。明天进入三九第一天,在冷空气影响下,气温开始下降,全区大部最高气温将再次降至零下温度。 昨天,内蒙古大部继续唱“晴”歌,局地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差。 预计今天白天,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多云间晴,其中兴安盟西北部、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有小雪,其余地区晴间多云;中部偏北地区有4、5级偏西风。 今晨,呼和浩特市天空云量较多。 明天,全区中东部地区以多云为主,其中锡林郭勒盟中东部大部、赤峰市西部、兴安盟西部、呼伦贝尔市大部有小雪,其余地区晴间多云;中部偏东、东北部偏西地区有4、5级西北风。 周日,阿拉善盟大部、乌海市、巴彦淖尔市西部、鄂尔多斯市西部和南部、锡林郭勒盟东部、赤峰市大部、兴安盟西北部、呼伦贝尔市大部有小雪,其余地区晴间多云;中部偏东、东北部偏西地区有4、5级短时6、7级西北风;中东部地区气温下降4到6度、中部偏东和东北部偏北局地降温6到8度。 气象专家提醒,今天内蒙古西部多地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较差,公众外出请注意防护。同时,天干物燥,需注意用火用电安全。(文/陈慧茹 陈悦) 编辑:孟捷
内蒙古新闻网讯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日前向社会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系统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试行)》,并结合自治区执法工作实际设定了生态环境“免罚清单”,对6个方面15种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和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免罚清单”自2022年1月14日起施行。 “免罚清单”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和“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的规定,遵循过罚相当、惩教结合的原则,对常见的建设项目管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辐射污染防治、环境信息公开等6个方面能够及时纠正并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如未依法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或排污登记表,经责令改正后于5个工作日内按要求完成备案的;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标准,污染物超标倍数在0.1倍以下,责令限期改正后按时改正,并经监测达标排放的;未按规定公开环境信息,2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纳入正面清单企业初次环境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等情形不予行政处罚。 据了解,“免罚清单”并不意味着“免责清单”,《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系统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试行)》严格界定了“罚”与“不罚”的标准,使“免罚清单”做到赏罚分明,并规定生态环境部门在对当事人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下达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内容包含对当事人的教育。通过批评教育、指导帮扶等措施,引导当事人自觉守法,促进生产经营者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倒逼执法部门不断提升执法精细化水平。 “免罚清单”的发布是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在生态环境领域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助力优化内蒙古营商环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发挥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主动守法,为市场主体特别是初创企业提供了及时纠错的机会,体现了行政执法的温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进一步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统一执法尺度,提高执法效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李俊伟) 编辑:孟捷
内蒙古新闻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12月23日,自治区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会议就《条例》的制定做了总结介绍,相关厅局回答了现场记者的提问。 2021年11月16日,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该《条例》,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区迈入地下水依法严格管理的新阶段。 就下一步如何落实国务院《地下水管理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条例》,自治区水利厅将从5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两部条例落实见效。这5方面分别是:做好《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严格落实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强化地下水分区管控,配合水利部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开展全区禁采区、限采区划定工作。突出农业用水管控这个重点,逐步建立水电联管机制。强化地下水取用水监管,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推进信息化监督管控。 编辑:孟捷
内蒙古新闻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晗)12月24日,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东北法治论坛以视频形式在呼和浩特举办,本届论坛共评选出获奖论文60篇、优秀组织单位12个,6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和交流发言。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作视频讲话。 张苏军对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区域法治论坛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努力把全面依法治国的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服务。要充分发挥法治论坛的智库作用,紧紧围绕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这个发展大局,在法治“供给侧”持续发力,为国家战略顺利实施、东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要加强三省一区法学会之间的工作沟通、经验交流,深化区域内法学会的交流合作,不断创新理念、思路,把论坛办出新意、办出特色、办成精品。 据了解,东北法治论坛是中国法学会指导的七大区域法治论坛之一,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论坛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把解决东北地区法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强化问题导向,突出实践特色,强调创新意识,促进成果转化,为助推东北地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推动区域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届论坛由中国法学会指导,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共同主办,自治区法学会承办,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法学会和全区12个盟市法学会设分会场。 编辑:孟捷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永桃)来自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内蒙古输油气分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分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2018年投产以来,陕京四线管道向内蒙古输送天然气突破12亿立方米,其中今年的输气量已达4.27亿立方米,占总输气量的近35%。 陕京四线是一条途经内蒙古709.11公里、输送压力达12兆帕的天然气管道。内蒙古分公司肩负着陕京四线内蒙古境内管线及30座阀室、3座压气站的运行维护工作,所辖管道途经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乌兰察布3市的15个旗县143个自然村。入冬以来,内蒙古分公司114名员工坚守岗位,防寒风、战疫情,为“奉献陕京保障首都”贡献绿色能源。今年截至目前,陕京四线输送102.3亿方天然气,可替代燃煤1329万吨,相当于减少62.8万吨有害物质和4500万吨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按12月3日输气量测算,今冬明春陕京四线还将向北京输气约40亿立方米、向内蒙古输气约2.46亿立方米。 编辑:任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