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行走丝路。声声驼铃,袅袅孤烟飘飞大漠。融入更深刻,视野更开阔,市场更多元,气魄更非凡,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走出国际范儿的内蒙古就在这里等着你! 编辑:贾小燕
标签 : 蓝冠新闻 › 11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记者从自治区大数据中心获悉,作为我国一体化算力网络8个枢纽节点之一,今年,我区将继续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提高算力水平,力争服务器承载能力突破250万台,为“东数西算”提供算力支撑。 目前,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华为、苹果、阿里等互联网头部企业,都已经相继在内蒙古建设数据中心。截至2022年底,全区有数据中心企业47户,累计签约投资规模突破1650亿元,投运数据中心企业25家,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200万台。 自治区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自治区将制定出台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方案,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全区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同时,在全区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力争突破250万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数据中心上下游企业,带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编辑:宝华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良好的营商环境,既是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2022年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2023年又有哪些新部署、新举措?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自治区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豹。 王金豹说,近年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稳定工业大盘、推动产业转型、提升发展效益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有解思维”,聚焦制约工业企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精准施策、靶向用力,有效解决了一批工业企业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推进清欠工作方面,把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当头炮”,通过建立省级领导同志包联清欠工作机制、欠款集中企业账款挂牌督办、实施台账管理分类推进、开展已清偿账款“回头看”等措施,推动2022年无分歧账款全部完成清偿。 在开展区域评估方面,在全区56个工业园区组织开展区域评估,从节能评价、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10个方面完成664个评估事项,实现了入园项目评估信息互认共享、免费使用,为企业节省前期费用约1.3亿元。 在推动产融合作方面,2022年共向合作金融机构推荐融资企业需求清单6批次,560户企业成功办理贷款318.4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2380.85亿元,同比增长19.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572.57亿元,同比增长35%。为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与此同时,全力抓好“两优”任务落实。通过实行“减证便民”、落实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受理机制、优化初审流程、整合内部系统、共享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优化15项外部行政事项和14项内部管理事项,实现了政务服务和内部管理再规范、再精减、再提速,企业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王金豹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按照全区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最优服务意识”,努力当好“店小二”,重点从六个方面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各方面工作提速提效。 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支持工业调整优化升级45条政策,给予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促进工业调整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是持续优化工作职能和流程。深化巩固“两优”专项行动成果,对照行政事项清单逐项在政务服务平台落地实施,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事项清单制度,使办事流程、办事环节、办理时限更优、更少、更短,切实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机关效能和企业满意度。 三是不断强化要素保障。继续实行电价改革,落实调峰电价政策,完善利益共享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巩固我区电力成本优势。以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切入点,着力构建起“四线四平台”制造业产融合作新模式,充分释放金融惠企纾困政策红利。开展企业用工需求对接,搭建工业园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向园区企业开展用工推荐,有效缓解工业企业用工难问题。 四是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工业园区供水、供热、供气、消防、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智慧园区,切实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争取让企业实现“拎包入住”。 五是推进产供需一体化发展。围绕5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坚持以市场换项目,建立对接机制、搭建对接平台,常态化推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尽快形成上下游产业实物量,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六是持续深化京蒙区域产业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协调有关盟市加强与北京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产业推介、考察和对接活动,促进京蒙产业区域合作工作取得新成效,2023年力争引进京蒙合作项目20个以上,引进投资额300亿元以上。(记者 康丽娜) 编辑:张彬
塞外江南,天赋河套。 黄河水滚滚东流,孕育了八百里河套这片长河沃土。这里因逐渐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引黄灌溉体系,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循迹西口”采访组走进巴彦淖尔市,探寻这方丰饶秀美土地创造的农业发展传奇。 兴修水利开发农业 “河套灌区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形成于清末,发展于新中国。”走进位于临河区的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记者聆听讲解员讲述巴彦淖尔2000多年来的水利开发史。 多个民族在此兴修水利,开发农业,这里曾民族和合,人民炽盛,牛羊布野。然而,到了明末清初,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自然地理变迁,曾经初步开发的河套平原一度变成了荒滩草地。 彼时,大批躲避饥荒的山西、陕西、河北等地走西口移民到此“找饭吃”。他们带来了充足的人力、先进的农耕技术、敢闯敢干的精神,促进了河套地区新的农业开发。 博物馆墙上,展陈着从明代到近现代我国众多治理黄河名人的照片,清代走西口的杰出代表王同春、杨满仓、杨米仓赫然在列。 “河神”王同春,河北邢台人,12岁随父来到河套。他参与开挖的八条干渠构成了河套灌区最早的八大干渠的基本骨架,开垦和灌溉农田近400万亩。 杨满仓、杨米仓两兄弟,陕西府谷人,最早在王同春手下当渠头,后在杭锦后旗开挖杨家河,灌溉面积30多万亩。 “这些渠道构成了河套灌区灌溉体系的雏形,开发了大面积的土地,解决了当时本地百姓和外来移民的吃饭问题,也吸引来了更多的‘口里’人,给河套农业再次带来新的开发。”杨家河管理所副所长白剑锋说。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治理,河套灌区建设了包括三盛公水利枢纽、总干渠、总排干等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一首制”七级灌排配套工程体系,彻底解决了有史以来的引水难、土壤盐碱化等难题,伏秋大汛岁岁安澜,河套人民旱涝保丰收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 目前,巴彦淖尔引黄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粮食年产量50多亿斤。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黄金种植带的巴彦淖尔,成了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 2019年,内蒙古河套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塞外粮仓天下厨房 三盛公水利枢纽是河套千万亩灌区的源头,号称“万里黄河第一闸”。黄河在此一分为二,一边流向包头等下游地区,一边浩浩荡荡激涌着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进水闸,奔腾流向河套灌区,浇灌千万亩平畴沃野。 杭锦后旗,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几百年过去了,黄河水依然通过杨家河,流经杭锦后旗9个镇当中的8个镇,滋润着这里65万亩的良田。 “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杭锦后旗最大的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流转土地近2万亩,主要种植辣椒、番茄、青贮玉米以及葵花等作物。”合作社理事长李博说。 李博介绍,他最早的构想是回山西老家种地,后经多方实地考察,发现老家的土地没有整理改造,水资源也比较匮乏,而巴彦淖尔水利发达、土地肥沃且成块连片,最适宜发展现代农业。 从2019年至2022年,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仅靠销售青贮玉米一项,交易额就达505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600多户农户走上了富裕路。 “2022年,杭锦后旗重点打造了陕坝现代农业公园、头道桥‘四级联创’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蒙海镇红建村万亩小麦等特色精品示范园区,建成10个设施农业产业园,以点带面构建起‘种养加、产供销、康养游’全产业链。”杭锦后旗宣传部新闻外宣室主任汪巧枝说。 杭锦后旗构建起的全产业链模式是巴彦淖尔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如今的巴彦淖尔培育形成粮油、乳肉绒、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天赋河套世界共享 “好吃好吃。”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总部基地,杭州餐饮协会常务副会长俞宝泉一边品尝着焦香的羊排,一边对我们说:“内蒙古的羊肉没有膻味儿,清水一煮、调料一蘸就可以吃,非常美味。” 记者采访期间,正值内蒙古黄河流域绿色农畜产品订货会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四周年主题活动举行,草原恒通食品有限公司的两款“天赋河套”羊排让俞宝泉赞不绝口,他试吃后当即表达了订货意向。 订货会的另一边,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的销售负责人冯丽娜忙得不亦乐乎,不停地向争先恐后试吃煎牛排的客商介绍着每款牛肉的特点,几个小时下来,她的嗓子已沙哑。 旭一牧业是巴彦淖尔市第一批授权使用“天赋河套”这块金字招牌的优秀企业之一,2003年创业以来,依靠着现代化的精细管理,从当初一个只有几头牛的小养殖场,成长为如今的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优越的资源禀赋,过硬的产品质量,巴彦淖尔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赋河套”从2018年发布以来,就享誉区内外。 据了解,“天赋河套”现有15家企业76款授权产品。“天赋河套”开启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新路径,成为带动优质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的强力引擎。其中,旭一牧业生产的“沙漠有机牛肉”畅销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 截至目前,“天赋河套”已荣获“新时代区域农业品牌十年·卓越影响力品牌”等21项大奖。 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巴彦淖尔市培育形成籽仁、番茄和脱水蔬菜3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籽仁、番茄、脱水蔬菜、枸杞、羊绒、羊肉6大类46个品种的优质农产品搭乘“一带一路”快车,便捷地走向国际大市场,远销6大洲102个国家和地区。 沃野平畴起欢歌,长卷开篇正当时。走西口先辈们治水开荒的身影虽已远去,但是他们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巴彦淖尔人民接续奋斗,铺陈出绿富同兴的锦绣画卷。(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高瑞锋 图古斯毕力格) 编辑:杨旭英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郝飚)近日,记者从乌海海关获悉,2022年,乌海市进出口总值达20.81亿元,同比增长37.36%,是2017年进出口总值的5倍。 据悉,目前乌海市进出口主要呈现“主出口、多民营、广范围、稳市场、强传统”的特点。出口在乌海市外贸发展中占绝对比重,2022年乌海市出口值20.68亿元,同比增长37.2%,占该市进出口总值的99.37%;民营企业是乌海市外贸的“主力军”,2022年乌海市民营企业进出口值达20.34亿元,增长35.52%,占该市外贸总值的97.74%;进出口对象范围继续扩大,由2021年的74个国家和地区增长至87个;外贸市场稳中有进,美国、印度、荷兰稳居乌海市贸易量前三,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欧盟成员国贸易量均同比上升;出口产品方面,传统外贸强势产品出口旺盛,基本有机化学品出口值达9.15亿元,增幅在90%以上。 编辑:杨旭英
春节将至,为进一步强化对酒驾、醉驾交通违法行为的宣传教育,同时积极落实公司纪委办要求,1月17日,红山供电服务中心开展“生命无价,拒绝酒驾”主题宣讲活动,旨在加强职工教育,营造自觉抵制“酒驾醉驾”的良好氛围,从源头预防“酒驾醉驾”交通违法行为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健康。 活动围绕蒙东公司纪委办公室“2022年第2期纪律教育简报—酒驾醉驾专题”内容,学习相关典型案例,使职工对“酒驾醉驾”相关规定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纪法解读环节进一步填补了职工知识误区和盲区。 生命无价,拒绝酒驾。通过本次宣讲活动,职工进一步认识到,“酒驾醉驾”不仅对公司作风产生不良影响,更是给本人及家庭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年关降至,要时刻给自己打预防针,深刻认识到“酒驾醉驾”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增强交通意识,切实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杨旭) 编辑:贾小燕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郝佳丽)1月10日晚,“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十大法治事件暨十佳法治人物”评选活动揭晓暨颁奖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伟东,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宏范,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宗仁,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李永君出席活动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全区十大法治事件暨十佳法治人物评选活动,是每年一次的自治区法治建设成果的盘点。2022年度,“立良法谋善治促发展高质高效地方立法助力依法治区”“培养高水平纪检监察人才全国首个纪检监察专业申报成功”等10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典型法治事件,马春雨、樊新民、毛原、徐洪波等10位在法治建设战线上恪尽职守、成绩显著的先进法治人物入选。 编辑:段丽萍
1月10日,在第37个“110宣传日”来临之际,乌兰察布边境管理支队围绕“矢志不渝110,新征程上保安宁”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展示新时代移民管理队伍新形象。 活动中,支队积极组织开展入户走访、现场咨询、警营开放、警民座谈、网络宣传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发放手册、集中座谈、现场咨询和微信群、新媒体平台互动的“线上+线下”形式,向群众详细讲解如何正确有效拨打报警电话、安全防范常识、边境管理政策和法律知识、送证上门等便民利民措施,引导群众正确拨打报警电话,增强群众对移民管理工作的熟知度和理解支持。 同时,征求广大群众对支队日常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充分展示支队在接受群众报警求助、依法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期间,共开展集中宣传15场次,发放宣传材料8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00余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8个,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成效。(吕维艺 梁瑾宇) 编辑:杨旭英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示2022年度国家级自然公园评审结果,我区阿龙山敖鲁古雅湿地公园和商都察汗淖尔自治区湿地公园榜上有名。 据了解,内蒙古阿龙山敖鲁古雅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计划于2028年完成,湿地规划面积24343.21公顷,划分为生态保育区和合理利用区。生态保育区主要开展保护、监测,合理利用区主要开展科普宣教、野生动物观测救护。商都察汗淖尔自治区湿地公园总建筑面积3536.52公顷,建设项目实施期限为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主要包括湿地保护与恢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防治灾害和基础设施建设5项重点工程,目前湿地公园已完成主体建设。自治区林草局将切实加强对2处国家自然公园建设的指导与监督,有效保护自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公园管理水平。 根据自治区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全区湿地面积486.19万公顷。截至目前,全区以湿地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有83处,国家湿地公园55处、自治区湿地公园8处,认定国际重要湿地4处、自治区重要湿地59处,申请待批国际湿地城市1处。 编辑:贾小燕
挂牌成立 12月29日上午,内蒙古日报文化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传媒集团的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已走过74年风雨历程的内蒙古日报社,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再次跨出坚实的一步。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网信办主任符雷,内蒙古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登华出席仪式并为公司揭牌,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刘婧主持仪式。中央驻区媒体记者、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参加挂牌仪式。 拓展发展空间 壮大文化产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内蒙古日报社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按照“资源整合、优势集中、要素汇集”思路,聚焦集团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成立内蒙古日报文化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日报文化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内蒙古日报社整合成立的4家子公司基础上组建,4家子公司分别为内蒙古大草原文化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新闻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北方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日报北方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四大经营板块 大胆探索 放开搞活 内蒙古日报文化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内蒙古日报社党委领导下的国有独资企业,传媒集团设董事长、总经理,实行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制。4家子公司为独立法人企业,分别涉及融媒、网云、印刷、物业四大经营板块。 媒体事业和传媒产业双轮驱动,各大经营板块齐头并进。内蒙古日报社鼓励和引导企业大胆探索、放开搞活,拓展业务范围,反哺新闻主业。 在宏观政策、财税政策、改革成本等文化体制改革相关优惠政策方面,按国家和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有关规定执行。 四大管理机制 事企分开 创新发展 在管理机制上,传媒集团实行事企分开,制定科学创新的管理体系和严格规范的公司章程,探索新型文化企业发展模式。 ① 运营管理机制 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向集团下达年度创收任务,按照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和相关激励奖惩办法进行考核。重大事项报经管会或党委会研究决定。 ② 人事管理机制 制定集团人员聘用办法。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原则,面向全社公开聘用管理和经营人员,不论身份。事业编制内人员应聘成功,可由社里派驻集团或子公司。 ③ 财务管理机制 社财务对集团财务运行全程监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执行公司财务制度,加强公司财务管理。集团财务对各子公司财务实行监督管理。 ④ 薪酬管理机制 薪酬分配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基本工资由集团统一制定,绩效工资在集团指导下,遵循因事设岗、因岗定薪原则,按照目标业绩确定,超额完成要进行奖励。 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内蒙古日报社将进一步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企业、繁荣传媒产业业态、搭建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为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油助力、提供支撑。 文字/新媒体呈现:李卓 摄影/摄像:王晓博 孟和朝鲁 程英军 怀特乌勒斯 视频剪辑:程英军 动图制作:庄圆 监制:孙一帆 于涛 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