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郝飚 这个暑假,乌海市实验小学学生赵珂彤依旧保持着每天练习书法的习惯。身体坐正,手握毛笔,笔垂直纸面,赵珂彤一笔一划对照字帖认真临摹。尽管只有五年级,但赵珂彤的字迹工整,笔划间充满美感与力量。 “刚开始时因为握笔姿势不对、不会控笔,字写得并不好,通过在学校书法课上学习以及每天坚持练习,现在写字进步了很多。”赵珂彤说,写书法现已成为她最大的爱好,同时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也愈发浓厚。 赵珂彤的书法教师石敏是乌海市实验小学专职书法教师,同时担任着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她告诉记者,1993年,乌海市实验小学率先将书法引入校园,为学生开设了书法课程。在2008年,该校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现如今,书法教学已成为该校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 “通过书写一竖一横、一撇一捺,加深了学生们对汉字的理解,同时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了下去。”石敏说。平日里,她还将书法课程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们深层次了解书法内涵、书法历史,感受书法文化的魅力。2017年,石敏总结编辑了《习字过程贴士》,得到校领导认可和大力支持,并出版为书法校本教材,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书法教学。 如今在“中国书法城”乌海市,各中小学处处翰墨飘香,书法教育在校园里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与发展。在全市的每一所学校,书法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各校书法教室宽敞明亮设置齐全,校园走廊里张贴着书法名家和师生的书法作品,学生们在书香墨香中学习、成长,接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乌海市另一家“中国书法兰亭小学”——乌达区团结路小学,不仅开设了书法课,成立了书法社团,还创编书法辅导资料8册、习字本12本供学生使用。同时该校还广泛开展书法讲座、书法展览、书法比赛等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书写热情。“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学校围绕‘写好人生每一笔’的办学理念,实施特色兴校的发展方略,注重翰墨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以书润德、以书育美、以书立志、以书圆梦’的育人体系。”该校校长王果盛说。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也彰显了文化自信。近年来,乌海市将书法普及教育作为传承书法艺术文化,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孩子“拔节孕穗”的关键期,坚持从娃娃抓起,在书法进课堂、建强师资力量方面下足功夫。 乌海市不仅在全市实行书法教育“三进三落实”,即书法教育进校园、书法课程进课表、书法教学进课堂;政府买单落实书法教材、学校落实每周1节有专业教师指导的书法课、语文教师每天落实20分钟的写字训练,实现了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育全覆盖。还通过培训讲座、“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逐步培养建立起一支热爱书法教育事业、方向正、业务硬、有经验的书法教师队伍,为繁荣书法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7月30日,乌海市“翰墨集英”书法人才培育工程全市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在乌海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圆满结束。通过5天的学习,70余名各中小学书法骨干教师收获颇丰,大家纷纷表示将不断提升自身书法水平,以实际行动为书法进校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贡献。 编辑:宝华
标签 : 蓝冠招商 › 158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高敏娜)7月29日,中国民主同盟第六届北方生态论坛暨民盟华北五省(区、市)盟务工作会议在兴安盟召开。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王光谦代表民盟中央到会祝贺。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会主委程红,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天津市委会主委李剑萍,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河北省委会主委张福成,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磊出席会议。 王光谦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建言献策、献计出力,是民盟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也是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论坛主题,就北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交流研讨,广泛集智聚力,争取形成高质量高水准的成果,共同努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本届论坛以“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共征集了民盟专家学者论文74篇,入选论文集50篇。论坛期间,王光谦等3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来自各省区市14位专家作大会发言。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华北五省区市盟务工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参加论坛的各省区市专职盟务工作者和企业家代表,分别围绕进一步加强华北五省区市盟务交流合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方面展开交流研讨,提出意见建议。 编辑:杨旭英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永桃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内蒙古银保监局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体要求,聚焦“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锚定“一核三体两翼”金融体系建设目标,致力于解决普惠金融数据监测中的难点堵点,创新构建普惠小微金融图谱,推动实现小微企业“两增一优一稳”目标。 内蒙古银保监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坚持以科技赋能金融监管,依靠数字手段强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目标的信息化监测,构建普惠小微金融图谱,以网页形式展示,搭建可视化大屏,开发预警雷达、趋势分析等监测分析模块,分地区、分机构、分时段全方位动态展示普惠小微金融服务动态,破解监测督促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实现统计监测自动化。 普惠小微金融图谱通过整合数据信息形成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监测的完整、准确、及时和连续。一方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数据库数据源自1104和EAST监管信息系统、经核实的日常监管报表等信息数据,数据口径与政策要求保持一致,保障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数据库能够与各类监管信息系统实时对接,“一键直达”实现普惠小微金融图谱与监管信息系统数据同步更新,保障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普惠小微金融图谱以图表形式全面展示全区小微企业信贷规模、户数、普惠小微“两增”目标达成明细、小微监管评价结果等内容,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总体情况。预警系统能够全天候监测,对未能实现“两增”目标的地区、机构,及时通过发送内网邮件形式向监管人员自动预警,确保有的放矢进行重点推动。 编辑:宝华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志贤)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奖人选名单,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师唐巍伟以及河套学院毕业生杜星宇等来自全区高校的10名毕业生获奖。 据了解,唐巍伟坚守就业创业工作战线20余年,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拓就业渠道,学校每年有近千名毕业生在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为服务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活力之源;杜星宇等10名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基层干事创业,闯出一片天地,他们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力量,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今年,教育部部署各地各高校开展首届“基层就业卓越奖”推荐活动,奖励对象为赴基层就业并做出突出业绩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普通高校指导服务大学生赴基层就业工作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经各省(区、市)遴选推荐,共确定奖励优秀高校毕业生398人,优秀指导教师60人。 编辑:孙丽荣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存霞)6月27日,与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同期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在山东济南开幕,内蒙古展区精彩亮相。 步入内蒙古展区,只见巴彦淖尔市肢体残疾人参与制作的佘太玉马头琴华美大气,引人瞩目;呼伦贝尔市听力残疾人制作的桦树皮技艺烙画系列产品题材丰富,特色鲜明;赤峰市肢体残疾人制作的毡艺作品《56个民族》展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图景;手工马鞍、马靴等生活用具,独具特色的骨雕、皮雕作品,各类精致的手工编织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此次我区从各盟市筛选出103件残疾人制作的精美产品参展,充分展示了我区残疾人就业创业成果。 “参加此次展能节,不仅展示了我们的技艺和产品,也可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朋友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收获满满。”乌海市残疾人付玉说。 据介绍,本次展能节为期两天,共设47个展示展销区,包括综合展区、助残就业服务展区、各省展区及“美丽工坊”展区等,通过残疾人就业工作和职业培训成就展览、残疾人现场技能展示、残疾人就业创业相关产品展销等内容,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残疾人就业创业成就,引导社会各界了解认识残疾人的就业潜能,营造扶残助残良好社会氛围。 编辑:温慧娟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于长洪 李云平 内蒙古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功能性湿地,生态治理直接关系到黄河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自2018年以来,内蒙古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系统思维,统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现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的一体化、系统化修复治理,让这颗“塞外明珠”更加璀璨。 这是6月19日拍摄的乌梁素海。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生态改善 和谐共生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同时,乌梁素海流域腹地的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区域”。 盛夏时节,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乌梁素海碧波荡漾,芦苇摇曳,飞鸟翔集。据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马海明介绍,每年开春以后,乌梁素海都会迎来大批候鸟,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斑头秋沙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环境好不好,候鸟先知道。这是乌梁素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最明显的成效之一。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说,现在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整体好转,每年在此迁徙、繁殖的鸟类达260多种,已成为候鸟重要的栖息地。 据介绍,乌梁素海一直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净化区”。每年,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田灌溉退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5000万立方米的淤积洪水经乌梁素海生物净化后排入黄河,水质直接影响黄河中下游的水生态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乌梁素海湖内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质曾一度恶化为劣五类。 近年来,当地采取多项措施对乌梁素海流域实施全流域、系统化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质总体稳定在Ⅴ类、局部区域优于Ⅴ类,水面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重现“塞外明珠”美景。乌梁素海周边村民张海英说:“现在乌梁素海水清了,鸟多了,周边环境更美了,大家都想在这里养老了。” 据了解,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于2018年被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于2021年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这是6月19日拍摄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用心治理 精心呵护 乌梁素海流域西部是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南部是奔流的黄河,东部是葱郁的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是连绵的阴山山脉和辽阔的乌拉特草原,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组成了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巴彦淖尔市市长王志平说,为从根本上保护修复乌梁素海生态,他们改变“就山治山、就水治水”的传统做法,坚持“湖内的问题、功夫下在湖外”,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生态修复由“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实施一体化、综合化修复治理。 据介绍,巴彦淖尔市委专门组建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乌梁素海有关政策,编制和组织实施乌梁素海流域的总体治理保护规划,组织实施各类工程项目等工作。重点从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具有相关专业经历背景、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中择优配强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领导班子,为加快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巴彦淖尔市将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考核指标,通过实地督查、线上调度、群众评议等多个维度,激励、督促各地各部门奋力赶超、争先晋位。”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部长王亚忠说。 在系统化治理思维的主导下,内蒙古于2018年启动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简称乌梁素海试点工程),以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中心,聚焦于提升“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障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实施沙漠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7大工程。 巴彦淖尔市副市长赵巍峰告诉记者,面对地质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等实际困难,乌梁素海试点工程创新采用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模式,通过荒漠化治理稳固沙丘、林草修复改善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巩固治沙成果;通过修复矿山环境遏制地表水土流失保证植被覆盖度、减少区域土壤沙化;通过海堤治理还原水体生态保障水体安全。 目前,乌梁素海试点工程已完成沙漠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10.5万亩,种植梭梭树苗等苗木1500万株;修复矿山面积70平方公里;修复周边草原生态修复面积6万亩;完成海堤路修缮123.8公里。 这是6月19日拍摄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一以贯之 久久为功 业内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群众表示,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取得成效,给我国生态修复实践带来3点启示: 启示一: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表示,乌梁素海流域系统治理,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要素之间的联系,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整体优化水污染治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牧产品供给等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也是生命共同体。乌梁素海试点工程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耦合的原理进行有效联通,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对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我国乃至全球生态修复的本地化应用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启示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巴彦淖尔市自然资源调查测绘院院长李博说,全市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化保护修复,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能力,持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据了解,乌梁素海流域内的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评为国家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乌梁素海试点工程被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列入全国唯一入选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 启示三:坚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理念 赵巍峰说,巴彦淖尔市出台乌梁素海周边牧民搬迁退出、工矿企业退出补偿实施方案,协调解决了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土地使用者与受益者的相关利益,建立了跨界、互补、耦合、系统的全民参与修复保护乌梁素海综合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实施。 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既要有决心,更要有耐心、恒心。乌梁素海综合治理专家樊家豪认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久久为功,带动全民参与生态修复保护,提升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注入持久动力。“乌梁素海周边群众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生,对全球干旱区湖泊治理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编辑:章颖慧
本网乌兰察布6月18日电(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 海军 见习记者 郭奇男)6月16日晚,坐落于乌兰察布高铁站南侧的“北京向西一步·乌兰察布之夜”亮灯开街。新夜市开街首晚十分火爆,据不完全统计,首晚迎客逾12万人。 20时30分,“乌兰察布之夜”一片璀璨灯海,各种美食琳琅满目,现场人声鼎沸,前来逛街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坐落于“乌兰察布之夜”中线轴上的13个主题演艺舞台,错落有致,造型独特,加之具有国潮文化的行为艺术演艺,让前来逛街的市民、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分享。在不远处,更有内蒙古民族舞、打铁花等民俗风情展示,为市民、游客们奉上了一场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市民王晓正在小吃商铺前品尝着美食,他告诉记者:“前几天听说‘乌兰察布之夜’今天开街,所以特地赶过来凑个热闹,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各种表演,真的太精彩了。” “今天开业第一天就卖出100斤羊肉,马上就卖光了。”商户李志新忙得不亦乐乎,一边烤着手里的羊肉串一边告诉记者,开业这几天,他们都有优惠,欢迎大家来品尝。 “乌兰察布之夜”全长500米,有13个演艺舞台、21个娱乐打卡装置、商铺80间和两个大型活动广场,是以精致国潮文化为主线,汇集古风古韵、智能夜游、衍生文创景观打卡等诸多元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古风文化氛围的复合型商业步行街。 编辑:章颖慧
这成就,振奋人心—— 在营养调控关键技术加持下,奶牛平均每天多产7公斤奶,日单产达41公斤。 使用“巴麦13号”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每亩增产近100斤,每年为“中国碗”增添近亿斤粮食。 这力量,颠覆产业—— 世界首创的“氢基熔融还原法”,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万吨,产生的高温可燃气体被二次利用发电,每小时向电网送电4万千瓦时。 第四代地下气化采煤技术,集建井、采煤、气化工艺于一体,实现了5个“世界首次”,让“采煤不见煤”的神奇境界变为现实。 科技创新,赋予这片热土更多的精彩、更硬的底气、更强劲的动力。 内蒙古科技创新活力从何而来?那份激励、那份感动仍历历在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3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内蒙古焕发强大的信心和崇高的使命感,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强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上升至全国中等创新地区梯队,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引领北疆大地奔腾向前、亮丽蝶变。 识变应变主动作为 激活内蒙古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一个地区,勇于创新,才是希望的热土。 曾几何时,内蒙古产业发展依赖资源,挖煤卖煤、挖土卖土,资源密集、产业低端、结构单一,“羊煤土气”一度成为标签。 如今,一个颜值亮丽、动能强劲、产业多元,蕴藏勃勃生机的内蒙古,横亘祖国北疆。 这亮眼的变化,源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源于面向未来的识变应变、主动作为。 内蒙古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自治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立足创新基础薄弱、能力不足实际,内蒙古不仅勇于出硬招,更舍得下血本。 推动创新要素由“聚合”向“聚变”,让创新链条“活”起来—— 布局战略科技力量, 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落地; 紧扣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重大示范工程布局实施,集中攻克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实施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企业牵头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比例达到83%,2022年区内龙头企业牵头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 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让创新加速“跑”起来—— 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科技兴蒙30条”“人才30条”等重大政策落地,启动“揭榜挂帅”“赛马”新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首次推选3家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进一步强化科技激励的若干措施、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新政接续出台,打造更富活力的科研生态。 路径打通,创新生态的“一池春水”活起来了。 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为内蒙古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行进在今天的内蒙古大地,从工地到车间,从实验室、研发中心到工业企业、厂矿园区,创新无处不在。 时刻牢记嘱托,内蒙古明白,推动、落实、完成“五大任务”的核心力量,必然离不开科技创新。肩负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重要使命,内蒙古统筹创新资源,全局设计,重点布局。 煤炭保有资源量、风能资源居全国第一位,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发展现代能源经济优势得天独厚,也为新能源技术的研究推广提供了绝佳“试验场”。在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内蒙古首个碳中和研究院落地;践行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战略,第四代地下气化采煤技术在唐家会矿区落地,让传统露天矿实现“采煤不见煤”的最高境界;世界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演绎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华丽蝶变;将二氧化碳永久地质封存,相当于一年“种下”1900万棵树!包钢集团200万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捕集麦尔兹窑和热风炉的二氧化碳应用到工业生产、食品利用、空气制冷等其他领域,开辟出一片低碳全产业链发展的蓝海…… 为“中国碗”装满“塞外粮”,以科技之翼助力农强牧兴产业腾飞。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致力打通“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链条技术攻关;蒙草集团牵头26家区内外相关行业单位成立创新联合体,聚焦一粒种子、一棵草的自主创新,蓄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以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的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正在全力推动河套灌区研究院等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品种选育、盐碱地改良等十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万亩硬质小麦”“十万只肉羊高效养殖”等十大科技成果示范;克隆胚胎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移植受体妊娠率较国内技术平均效率提升1倍,去年底,两头克隆牛“优优”和“星星”的出生备受关注;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高产奶牛种用胚胎植入前全基因检测技术提升育种效率25%……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科技之剑让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在呼伦贝尔草原,中科院A类战略先导专项“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草原牧区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从退化天然草地的快速恢复改良、高产稳产的人工草地建植、优质草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入手,打造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与绿色发展模式,服务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兴安盟阿尔山,“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与集成示范”科技重大专项为森林防火装上科技“慧眼”,为国家制定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实施防灾减灾措施,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样板;内蒙古第一颗遥感卫星“内蒙古一号”发射升空,为内蒙古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生态监测新格局…… 资源有限,创新无垠。一次次技术革新开天辟地,一场场产业变革“追风逐日”“链”上起舞,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走进应用场,转出新动能。 与国家共担当与时代同前行 创新型内蒙古建设一直在路上 五四青年节当天,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校党委书记陈永胜带领师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 内蒙古的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内蒙古农业大学占了将近半数。这些科技小院面向农牧业领域重大需求,引领广大师生深入一线服务乡村振兴。广大师生表示,切实把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服务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助推“五大任务”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牢记总书记嘱托,勇立时代潮头,勇担家国重任。全区30万科技工作者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未知,以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力争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突破。 “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自治区“一湖两海”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立新坚定地说。 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内蒙古地区的12家单位56份实验材料搭载飞船升空,一批绿色、高效、优质的种质资源正在孕育能量,为经济主战场提供航天科技支撑。 作为内蒙古承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大项目,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建成后,具备超过10万机架的装机能力及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云计算能力,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园区。 …… 新时代波澜壮阔,新征程使命光荣。内蒙古将勠力同心、真抓实干,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创新型内蒙古作出更大贡献。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白莲) 编辑:贾小燕
新华社客户端呼和浩特6月2日电(记者 哈丽娜)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了解到,今年以来,内蒙古桥头堡功能逐步提升、泛口岸经济蓬勃发展、集疏运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开局良好、区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桥头堡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全面提升桥头堡功能。内蒙古印发实施《2023年提升口岸进出境货运量工作方案》,建立月调度工作机制,积极恢复客货运通关,实现应开尽开,建立重要物资“绿色通道”保障机制,持续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1—4月,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3106.1万吨,同比增长187.2%。其中,进境货物2853.3万吨,同比增长223.8%,出境货物252.8万吨,同比增长26.1%。过境中欧班列2552列,同比增长10.2%。内蒙古开行中欧班列133列,同比增长111%,本地货源占比达45%。下拨2023年口岸经济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综合枢纽、重点专业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重点专业口岸智能通关和AGV等无人驾驶跨境运输通道建设。 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积极打造高能级开放会展平台,有序推进举办第四届中蒙博览会、创办国家向北开放经贸洽谈会及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前期工作,举办全球乳业大会和全球蒙商大会筹备工作稳步推进。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提速增效,蒙东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设立。各综合保税区拓展业务领域提升运营质量,1—4月,3个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实现80.3亿元,同比增长115%。二连浩特和满洲里互市贸易区解封运营,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启动。持续推进重点盟市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强通道能力建设,加快推进G1816荣乌高速乌海至玛沁联络线乌海至石嘴山段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G55二连浩特—赛汉塔拉、G0616甘其毛都—海流图和G10海拉尔—满洲里二卡湿地段。包银、集大原、集通电气化改造项目全面复工,争取将“临哈线临河至额济纳段复线电气化改造”纳入国铁集团“联网、补网、强链”铁路项目库。恢复运行满洲里至俄罗斯方向邮路。 开展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落实稳外贸工作举措,促进对外贸易增量提质,据海关统计数据,1—4月,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额607.7亿元,同比增长45.1%。其中,出口233.8亿元,同比增长26.6%,进口373.9亿元,同比增长59.6%,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位列全国第5位、第11位、第1位。开展“蒙商丝路行”百企出海拓市场抢订单活动,组织51家外贸企业赴沙特、阿联酋开展首场营销促进和贸易对接活动,达成实际成交额6.7亿元。促进外贸新业态发展,认定第三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满洲里市场采购贸易扩大规模,一季度,满洲里市场采购贸易业务规模3.58亿元,超出去年全年水平。1—4月,我区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73亿美元。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持续推动《落实京蒙协作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下达2023年京蒙协作资金14.9亿元,支持211个项目建设。举办京津冀地区招商引资推介及项目签约仪式,成功签约项目80个,协议总投资超过2400亿元。举办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资推介会及项目签约仪式,签约项目108个,涉及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协议总投资2757亿元。 强化开放型经济发展支撑。内蒙古印发实施《自治区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奖励办法》《2023年招商引资工作要点》。今年,各盟市旗县区动起来、跑起来、干起来,形成了比学赶超,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大抓开放的浓厚氛围。1—4月,全区招商引资国内到位资金868.4亿元,同比增长86%。全区累计梳理行政权力事项11.7万项和公共服务事项43.7万项,所有盟市、旗县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已全部印发,网上可办率达97.9%,全程网办率达86%以上。认真落实《自治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工作方案》《自治区以更优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行动方案》(即3.0版方案),3.0版方案181项任务中,各盟市均完成的有113项,积极推动其余68项任务落实。 编辑:温慧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编辑: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