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二爷沙坝树木葱郁、枝叶婆娑,万亩林海绿意盎然;乳业开发区厂房林立,机声隆隆,项目建设一派热火朝天。 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产业绿”,只此青绿间,是和林格尔县在“白二爷沙坝精神”引领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用绿色画笔描摹的壮美画卷。 昔日,白二爷沙坝育林人用青春和热血在茫茫荒漠谱写了不朽传奇。今日,和林格尔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步履铿锵。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清晨的阳光影影绰绰地洒在盛夏的林子里,护林员常太平穿梭其间。早上8点,他已经巡视了1000多亩树林,由于穿着迷彩服,似乎与树木融为了一体。 “防火,看树木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枯死的,需不需要补植,还要注意野生动物有没有生病的……”说起巡林的任务,常太平如数家珍。 常太平是白二爷沙坝第一代治沙人,1982年参与治沙工作以来,在白二爷沙坝生活了40年。从最初植树治沙,到现在守护林场,他把根也扎在了沙坝。 “一会儿不到林子里看看,心里就不踏实。”常太平说,“和这些树打了半辈子交道,我已经离不开这片林子了。” 白二爷沙坝,是20世纪80年代和林格尔县40万亩荒漠中最大的一害。 “人迷眼,马失蹄,白天点灯不稀奇。”这是白二爷沙坝黄沙肆虐的真实写照。 这片12万亩的新生沙漠带,属于库布其沙漠的延伸带,每年以3米左右的速度扩展,周围1万多亩农田被流沙吞没,村民被迫搬迁。 1982年6月14日,时任和林格尔县县长的云福祥带领120名青年组成的治沙队集结上坝,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人沙大战”。 “一棵棵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唯一的心愿就是能让沙海变成绿洲。”当时的治沙队员张智回忆道。 “4点半起床,5点出工,晚上7点半收工,9点熄灯。”“女队员南坡6天,北坡4天;男队员西坡10天。”“一定要抢抓时间,发扬拼搏精神,大战100天!” …… 这一条条“云县长的指示”,记录在曾任治沙队队长乔义珍藏的工作手册上,40多年前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仿佛就在昨天。 治沙的困难超乎想象。 大家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吃的是沙拌饭。每日清晨4点半的哨子是出发的“号角”,大伙儿从被窝里钻出来,抖落、清理被褥上、鼻子和耳朵里的沙子,推开被黄沙掩住的门,便扛起铁锹跟着县长出发。 1982年夏天,一连下了7天雨。为了抓住阴雨天点播的最佳时机,云福祥和队员们在沙坝上淋着雨苦干了7天。 7天时间,他们栽种了1500亩油松,点播柠条、沙蒿上万亩,构筑起阻挡流沙的第一道绿色屏障。 这一年,凭着“滚石上山”的劲儿,治沙队种树种草2.1万亩,8成树苗活了下来。 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起来,一座座流动沙丘被遏止。 在白二爷沙坝的版图上,黄色中的绿色由“一点点”,到“一丝丝”,再到“一片片”。 经过几十年治理,肆虐的风沙终于没有了往日的猖狂,8.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被缚住了,3.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造林种草保存面积达12万亩,植物种类多达100多种。 如今,种下的杨树、松树长高了,柠条、沙柳壮实了,野兔、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又回来了。 白二爷沙坝奋斗精神的丰碑矗立在盛乐大地上 “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不懈地把防沙治沙工作抓下去,把成果巩固好,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贡献和林力量。”和林格尔县副县长杜小光说。 当花团锦簇的芍药花撩开盛夏的面纱,欲滴的翠色沿着清澈的宝贝河两岸蔓延开来,天鹅、白鹭、鹧鸪飞到石咀子湖畔,在湿地芦苇荡中嬉戏…… 和林格尔的美,生机勃勃。 1998年9月,和林格尔县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全县生态建设进入新阶段。 2003年,10万亩生态示范区通过自治区环保局专家组审验,成为呼和浩特市第二个自治区级生态示范区。 近10年来,和林格尔县绿化通道500多公里、河渠100多公里。 40年来,白二爷沙坝的治沙精神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开来,生根发芽,感召和激励着和林人坚持一张蓝图,久久为功,构筑起一道道生态安全屏障。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和林格尔县指明了方向。 以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抓手,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载体,以压紧压实生态保护责任为依托,以生态环保惠民工程为投资重点,和林格尔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一体化修复,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综合治理。累计实施40万亩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从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流域地表水水质、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 科学实施国土绿化,全县造林绿化总面积达到2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总有林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增长了160多万亩。 现在走进和林格尔,南天门松柏苍翠,景色宜人;盛乐百亭园郁郁葱葱,游人如织;浑河滩水草丰美,鱼跃鹰飞;卧牛山环城10万亩生态工程松涛阵阵、绿浪滚滚…… “蒙”字号绿色农畜产品源源不断从这里走向全国 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求发展。 如果说白二爷沙坝艰苦卓绝的治沙历史实现了保护家园的筑绿梦想,那么从生态效益中获得长远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就是和林人的绿色发展之路。 自觉担负起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特殊使命,立足首府城市副中心定位,和林格尔县重点发展乳肉、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来蒙草考察时嘱托我们,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蒙草生态执行总裁高俊刚说。 9年来,蒙草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将一粒种子、一株草做成了大事业。 以科技赋能草产业发展,用一方乡土植物恢复一方生态,让生态修复、草畜产业有种可用、有种适用。蒙草累计修复国土面积近3000万亩,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采种田25万亩、制种车间33万平方米。 近年来,内蒙古赛科星家畜种业与繁育生物技术研究院在引进和自主培育优秀奶牛等家畜品种的基础上,开展了家畜性别控制等技术研究。 这项技术利用新型分子遗传工具,产生的冷冻精液可直接控制奶牛后代的性别,减少公牛犊数量,大量繁殖优质母牛。 以草、种产业为前端,和林格尔县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发展壮大乳、肉、草、种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的全产业格局,推动实现“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跨越。 随着蒙牛八期5G数字低温板块项目鲜奶和奶酪工厂相继投产,九期奶粉工厂项目如期开工,鲜奶、奶酪、奶油、婴配粉、功能乳品等“填空白、产值高、占前沿”的生产项目落地和林,中国乳业产业园核心项目越来越多。 “我们将结合自身战略发展需要,实施‘做强总部、产能回归’,进一步强化总部经济,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推进中国乳业产业园建设发展,构建‘双核、一带、多点支撑’的融合发展产业格局。”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说。 聚焦蒙牛乳业产业园,和林格尔县对标国家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养殖合理布局、科技支撑有力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在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均占全市1/4以上,奶羊存栏占近2/5,羊奶产量占7/10,肉类总产量占2/5,在内蒙古“肉库”“奶罐”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要紧紧围绕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全产业链布局,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把黄金奶源变为黄金产业,把‘肉’这个红海市场变为蓝海市场,把‘草’这个绿色产业变为绿色银行,把‘种’这个朝阳产业变为战略产业,把更多‘蒙’字号农畜产品源源不断输向全国。”和林格尔县委书记李六小说。 今年一季度,和林格尔县4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2.01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蒙牛集团等16户食品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38.18亿元,同比增长27.04%。 正是因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和林格尔为自己赢得了发展新机遇,绿水青山正在一步步变成金山银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征程上启新篇,实干笃行的和林格尔大有可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张晓琴) 编辑:贾小燕
标签 : 蓝冠信誉吗 › 11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6月18日,在草原最美的季节,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草原风景区迎来了数万名游客。看不够的美景,吃不完的“硬菜”,一时间,草原欢腾了起来。 乌兰毛都草原为游客上的第一道“硬菜”,是摆在草原上的100口大锅里炖煮的草原羊肉。“百口锅炖出的千斤肉”,每一份都是免费送给游客的。在蓝天白云下,大家围坐在草原上,尝一口由当地人特意为游客提供的地道羊肉,给味蕾增添了许多幸福和快乐的味道。这第一道“硬菜”不仅让游客沉醉在热闹的边境草原上,更在夏日的无限风光里,“煮沸”了万亩乌兰毛都草原。 随着科右前旗首条草原边境游线路的打开,乘坐“边境号”观光车体验“草原奇遇记”成了游客的新选择。穿越24公里的边境草原壹号公路和沉浸式游览边防驿站、马上旅拍、草雕乐园、低空飞行基地、轻武器模拟射击馆、户外场景式真人CS、喀秋莎餐厅、兴安猎人谷ATV摩托穿越、敖包相会、边民人家、马术实景剧、350米轨道滑草、草原蹦极、高空秋千等24处文化旅游体验业态,全方位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 “以前都是网上欣赏草原美景,这次终于可以亲自来感受一下,很激动!”上海游客陈先生夸赞说,美食美景让远道而来的他一扫长途飞行的疲劳。 除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传统美食等卖点外,今年,游客们还在草原上观看到马术实景剧《乌兰毛都记忆》以及情景剧《乌兰河畔的红树林》;到敖包相会许愿树下许下美丽誓言;观看蒙古国柔术表演、体验俄罗斯风情餐厅,在边民人家沉浸式体验草原人民生产生活;还有马头琴栈道、网红吊桥、连心桥、漫游玻璃栈道、高空秋千、蹦极…… “如今,纯粹的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体验项目正备受游客青睐。”科右前旗委书记孙书涛道出了推出24项体验游的缘由。 近年来,科右前旗依托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旅游重要节点区位优势,积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推出草原边境游精品线路,并通过聚焦“沉浸式”旅游潮流,推出民俗体验、草原宿集、徒步旅游、森林康养等富有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深度体验旅游产品,通过一系列措施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让“草原游”逆势升级。(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许文军) 编辑:章颖慧
小伙伴们,咱内蒙古又双叒叕上热搜啦! 6月3日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 一匹小马驹深陷泥潭。 路过男子发现情况后, 脱下鞋子、挽起裤脚, 将小马驹从泥潭里救出。 对于这名男子的善举 各地网友纷纷点赞 看到了吗? 咱内蒙古人, 主打的就是一个善良! 求真、向善、尚美 一直是内蒙古的追求, 善良质朴的精神特质, 早已刻在内蒙古人的骨子里。 【三千孤儿入内蒙】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全国粮食供应严重缺乏, 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孤儿院, 因为粮食匮乏陷入困境, 3000名幼小多病的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 善良的内蒙古人民向他们敞开了怀抱, 3000多名嗷嗷待哺的孤儿 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 “草原额吉”(妈妈) 在蒙古包里将他们养育长大。 【最好牧场为航天】 1958年 为了建设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内蒙古额济纳旗人民 把世代居住、水草丰美的 6万多平方公里的牧场,奉献给了国防事业, 牧民们赶着牲畜, 多年辗转 才找到合适的居住地。 新时代下的内蒙古 “沙漠愚公”苏和 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尼玛 牧民心目中的“赛因察格达”宝音德力格尔 一大批“北疆楷模” “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脱颖而出 让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在内蒙古人身上的传承 善美之行润如酥, 这样的内蒙古,你爱了吗? 编辑:孙丽荣
本网5月31日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惠超)5月29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外事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的“走读中国·走进内蒙古”中外记者联合采风体验活动启动,彭博社等19家外国媒体及中国6家中央媒体的30余名记者参加。 活动为期4天,记者们先后到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采风体验。呼和浩特被誉为“中国乳都”;包头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日被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授予“世界绿色硅都”称号;鄂尔多斯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煤电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区,羊绒制品产量约占中国的1/3、世界的1/4。连日来,记者们实地了解和感受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真实状况,所见所闻让他们兴奋不已,蓬勃发展的内蒙古让记者们连声感叹“想不到”!他们详细了解所关注的内容,进行深入采访。 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记者们参观了目前全球乳制品智能制造行业最高标准生产线,了解伊利集团运用大数据对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工厂进行数字化管理和监测等情况。日本共同社记者杉田正史赞叹不已:“看到伊利的乳制品从生产到包装,绝大多数操作由全自动设备完成,智能化很高,感到很震撼。”“伊利这个工厂很漂亮,我们在北京也经常吃伊利的食品,我认为企业的未来一定非常好。”俄罗斯《会议报》分社长安东诺夫说。 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向记者们介绍了中心为辖区内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的情况。“有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主动上门服务,这对居民来说是一种很不错的尝试。”越南之声广播电台首席记者吴氏碧顺对此十分感兴趣。 在鄂尔多斯新能源汽车中心,记者们详细了解运营情况。“中国正在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车在内蒙古发展、壮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这对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采访了新能源汽车销售、使用情况后,越南《人民报》驻京主任杜有兴谈了自己的感受。 走进内蒙古,了解内蒙古。一路走来,中外记者们将在内蒙古所见所闻的生动故事广泛传播。通过他们的镜头、笔触,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走进内蒙古,也让内蒙古进一步加深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辑:章颖慧
一块煤,可以幻化成液体天然气、鱼竿、锂电池,甚至变成婚纱、背包、帐篷、降落伞!“黑”着进去“绿”着出来,在阿拉善高新区,这样神奇的“变形记”每天都在上演。 5月15日,在内蒙古三聚家景新能源有限公司,近百台储罐车进进出出,正忙着将焦炉煤气制成的液化天然气LNG运往附近400公里内的各个加气站。 “过去,有的企业把炼焦产生的焦炉煤气直接在烟筒上被火点燃成炬,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原本的“弃儿”如今怎么就变成了“香饽饽”的新能源?内蒙古三聚家景新能源有限公司分析中心主任、工程师王涛给出了答案,“将焦化厂产生的焦炉煤气回收作为原料,通过预净化和变温吸附,去除苯、萘、焦油等杂质,气体进入到精脱硫环节。脱硫后,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甲烷化装置进行反应,生产出甲烷。在冷箱作用下,甲烷变成液化天然气LNG,代替柴油供重型卡车使用。而冷箱产生的氮氢混合尾气,供给合成氨装置作为原料,生产液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零排放、零污染。” 众所周知,煤炭产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是关系环保、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重大课题。 “双碳”背景下,在阿拉善高新区,一大批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企业正在向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转型。 阿拉善盟沪蒙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煤炭开采、洗选煤、焦化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这些年已经基本形成“煤头化尾”的产业链内循环。 中控室内,董事长林孝仁亲自做起了讲解。炼焦产生的焦炉煤气在氢的催化下合成甲醇、合成氨,再到下游生产链,成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DMC、EMC、DEC……这门技术门槛高,生产工艺要求精细,环保要求严格,目前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由此,煤炭在沪蒙成了“变脸王”,开启了一条煤变“绿”、产业链通往高端的新循环。 以煤为基,企业所有项目都围绕碳材料进行转型升级,以焦炉气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链,构建全循环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推动煤化工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实现煤化工向高端化、精细化、终端化发展。 在内蒙古庆华集团墙上一面树冠状图前,副总经理苏燕兵展示了煤在这里如何“开枝散叶”。 焦煤经重介洗煤,装入焦炉隔绝空气高温干馏炼焦,炼焦产生的焦炉煤气经净化工序,生产中间产品煤焦油和粗苯,作为原料进入园区下游产业链;净化后的煤气经变压吸附提取氢气,用于工业园区下游装置加氢原料气。 一部分氢气用于煤焦油加氢,形成了“煤焦油→沥青→针状焦→超高功率电极材料”“煤焦油→沥青→包覆沥青→锂电负极材料”和“煤焦油→沥青→纺丝沥青→碳纤维”的煤基三条碳材料产业链,成为汽车领域、风力发电领域、航空领域、医疗领域和体育用品的材料来源。 另一方面氢气用于粗苯加氢,形成了“粗苯→纯苯→环己醇→环己酮→己内酰胺→尼龙6切片”的煤基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尼龙66切片是合成纤维,被广泛应用。在民用领域,尼龙66纤维可以制成婚纱、礼服、冲锋衣、羽绒服、户外帐篷、登山包等;非民用领域,应用于轮胎帘子布、帆布、输送带、渔网、绳索等产品的生产;国防上,可用作降落伞及其他军用织物。 经过一系列的循环,煤炭资源被“吃干榨尽”。 “煤化工是阿拉善高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阿拉善高新区充分发挥煤化工基础产业优势,精心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一文章,以化为主、以焦为辅,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实现价值链,推动煤化工产业由燃料向原料、材料转变,着力发展煤基化学品、煤基新材料等煤炭深加工产业。”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局长石磊说。 如今,一大批内蒙古的煤化工企业不仅“材”“能”兼备,还正向着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工厂”进军。“煤头化尾”的效应,让内蒙古煤发生着绿色蝶变。 监制:庞俊峰刘宏章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我在现场报道组 记者:王坤柴思源伊得力马骏驰 阿拉善日报融媒体侍新元 阿拉善高新区党群服务中心郝丽王鑫曹明宇 编辑:段丽萍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李霞 康丽娜 王晓博) 编辑:温慧娟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高慧)5月26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第5场(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专场)主题新闻发布会,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据发布会消息,截至2022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1.6万公里,12个盟市全部通高速公路,103个旗县(市区)全部通一级及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苏木乡镇、嘎查村全部通硬化路,高速、一级公路出区通道达到46个,与周边8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12个公路口岸全部通二级及以上公路,“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内蒙古境内路段正在加快建设,自治区“四横十二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初步形成。 今年以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两件大事,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当好开路先锋。 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交通保障能力,服务和支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加快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力争年底铁路货物周转量占综合运输比例达到56%。探索建设充电、加氢、加气与加油一体的综合能源补给站。年内,实现开通运营的89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具备条件的普通干线公路充电服务设施全覆盖;力争全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全部是新能源车辆。加快补齐沿边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今年开工建设G331路井——甜水井等4个项目517公里,建成阿尔诺尔布敦——乌里雅斯太245公里,确保2024年沿边国道全线以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建成通车,为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提供交通保障。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流通体系,提升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交通保障能力,服务和支撑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东西大通道高速公路建设进度,确保2024年主体贯通。建设呼和浩特、包头、通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赤峰、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综合货运枢纽,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系统集成水平。着力促进降本增效。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创新客运班车带货、带邮件等服务模式。优化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提升农产品上行能力。配合邮政部门新增嘎查村寄递物流点3500个,基本实现农村牧区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全覆盖。 推进交通运输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交通保障能力,服务和支撑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积极融入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展,加快甘其毛都—海流图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开工建设G1816荣乌高速乌海至石嘴山等公路通道建设。提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水平,鼓励更多企业开展TIR(《国际公路运输公约》)运输,加速国内国际市场互联互通,提高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 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交通保障能力,服务和支撑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推动构建“横贯东西、纵连南北、顺通北京、畅联八省、抵边达海、城乡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今年计划完成公路交通投资350亿元,力争开工建设公路里程1万公里。加快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抵边自然村通硬化路和农村牧区旅游路、产业路、联网路建设,全年开工建设农村牧区公路5000公里,完工4200公里,新增30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开展第一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此为载体,以点带面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编辑:宝华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陈春艳)4月11日,自治区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3年全区公安机关农资打假工作情况。入春以来,全区公安机关紧盯春耕备耕生产关键节点,严打制售假劣农资犯罪,截至目前,共破获农资领域刑事案件1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涉案金额6069万元,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以来,全区公安机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公安部的各项工作部署,依托“昆仑2023”专项行动,提升研判能力、广泛排查线索、加强协作配合,会同农牧、市场等行政主管部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力争在农业生产前端实施打击处理,让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切实服务保障粮食生产和种业振兴。 发布会还通报了通辽市奈曼旗公安局破获的李某某生产销售伪劣化肥案等5起典型案例,涉及生产销售伪劣化肥、伪劣种子、伪劣农药等。 编辑:石尧
4月5日上午,内蒙古能源职业学院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徒步祭英烈活动,全院2053名师生徒步15公里前往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以表达对革命先烈、民族英雄与前辈楷模的哀思和怀念,激励师生铭记红色历史、继承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弘扬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徒步祭英烈主题活动动员会 松柏苍翠,丰碑矗立。全院师生手持白菊花,向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致敬默哀,鞠躬行礼,追思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厚植爱国情怀。全院党员、团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入团誓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代表有序地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在一幕幕历史闪回里、一件件珍贵文物上、一个个英雄事迹中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峥嵘岁月。 全院师生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进行祭扫活动 此次清明祭英烈活动,全院师生用脚步丈量革命艰难的行程,用心灵感悟革命崇高的精神,广大能源学子深受鼓舞,倍受启发。山河无恙,是因为无数先烈前赴后继,将鲜血抛洒;国泰民安,是因为千万英雄舍家纾难,将生命奉献。在追寻民族解放独立、祖国富强安康、人民美好幸福的过程中,我们的先辈遭遇过无数艰难险阻,经历过太多生死考验,付出了惨烈的牺牲。正是他们以血肉之躯标注不朽功勋、用澎湃热血捍卫家国尊严,才有了我们现在安稳的书桌和幸福的生活。 内蒙古能源职业学院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参与活动的学生感慨地讲,“感谢院领导在清明期间为我们举办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内蒙古能源职业学院的一分子,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有志青年,我们应该志存高远、砥砺奋进,锤炼自己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的风骨和品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奋勇争先,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编辑:杨旭英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塔娜)近日,赤峰市引才团走进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召开引才推介会,力邀各界英才加盟赤峰。此次活动是赤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古老红山青春赤峰”为主题的鸿雁北归·赤子还乡引才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会上,赤峰市拿出了开通“绿色通道”“事业编企业用”、畅通职称评聘机制、人才绿卡制度及安置费、生活补贴、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引才大礼包,向在场的高校师生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在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赤峰籍学生解金鹏,是第一个来参加双向推介会的应届毕业生,经过和几家单位的详细沟通,最终与松山区签订了意向协议。“希望借这次机会,毕业之后能够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解金鹏说。松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常虹介绍,根据这个协议,解金鹏毕业后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去任意一家松山区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工作。 随着赤峰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此,赤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以“古老红山青春赤峰”为主题的专项引才活动,赤峰市主要领导与两所高校领导面对面对接交流,赤峰市委组织部和赤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引才优惠政策,赤峰市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的方式,引进清华、北大毕业生,对于全日制硕士以上人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的,给予最高30万元标准的一次性安置费。优厚的政策,吸引了两所高校的不少应届毕业生,两天的时间共有45人签订了意向协议。 据悉,这次专项引才活动为期一周,赤峰市一共有72家单位参与,专项设置了103个市直事业编制,提供了380余个岗位,涉及赤峰市的部分党政机关、医院学校、市属国企和赤峰云铜等单位企业。 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