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3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秋高气爽,乌兰察布大地一派丰收景象,田间地头大型农机不间断地作业,此起彼伏地奏响一曲曲丰收的乐章。   今年,越来越多的村镇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碎田”变“整田”,统一机械化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加上先进的农业技术,让秋粮丰产的成色更足了。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乌兰察布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创新经营模式,自愿流转承包土地。同时,通过政府资源引导及政策支持,引进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进行示范带动,以出租、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活了起来,打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多把锁”。截至2022年,乌兰察布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50.78万亩,高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土地流转率近7个百分点。   托管服务助力村集体经济“破土成金”   夕阳西下,在兴和县大库联乡合少营村的一处马铃薯种植田里,马铃薯收获机具还在忙碌运作,机具驶过之处,大片的马铃薯破土而出,一旁的农民们正忙着将这些“新鲜出炉”的马铃薯装袋打包。   时光回到10年前,这里农业结构单一,田块不集中,机械化难度大,村里人少,年富力强的年轻人,还有大部分的中年人,都会选择进城打工,每家每户都是粗放分散经营。   合少营村的变化源于2013年,那时,村里开展土地流转,农民将自家的土地纷纷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大户又将流转来的土地进行整合,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特别是在2021年,合少营村探索出村集体提供托管服务模式,开启“耕、种、管、收”一站式服务,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为村里的10户种植大户提供机械化服务,在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还解决了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问题。   村集体提供托管服务模式就是村委会采用帮扶资金购买大型农机具,为本村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本村的农业生产机械化耕作水平和效率。   “全村3万亩耕地,共流转了2.5万多亩,村委会为村里种植大户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每年服务1500亩土地,集体经济收入四五十万元,去年还用集体经济把全村的路灯都给换了,村民们很高兴。”合少营村党支部书记王爱和介绍说。   “我从农户手里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在耕种时就和村委会签订了托管服务合同,一亩地300元,比用外面的农机便宜,真是省时省心又省力、增产又增收!”种植大户王世峰在田间看着眼前的丰收场景说道。   村集体提供托管服务模式,不仅使农民增加了效益,为村级集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打牢了基础。   农民变“股民”收益又分红   秋收时节,记者来到察右前旗巴音镇印西梁村71岁的刘润狗家,他正在和朋友悠闲地聊着天。放在几年前,他免不了要在田间地头劳作。   “我就留了几亩地,自己岁数大了,种不动了,现在把土地流转给了乌兰察布市瑞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坐在家就有钱收,今年企业还给涨钱了,一亩地500元,不错。”刘润狗说起土地流转,发自肺腑地高兴。   最让刘润狗高兴的是,乌兰察布市瑞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入股的形式,与印西梁村的农户签订了分红合同,让农民变“股民”,让利于农户,把农户利益和企业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我们流转了印西梁村332户3057亩土地,不仅给农民土地流转费,而且农民还有二次分红,二次分红是看企业经营状况,企业效益高,农民分到的钱就多。”乌兰察布市瑞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金龙介绍道。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今日土地流转当“老板”。农民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还能二次分红,土地流转生“两金”,这让农户们打心眼里高兴。   乘着土地流转的东风,乌兰察布市瑞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印西梁村流转来的小块土地进行整理,并进行整体规划后建设了智慧农田,形成了4大地块,建设了4个智慧系统。通过智慧农业真正实现了节水、节肥、节药、节工,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了耕地质量。   “我们在农田里安装了自动水肥浇灌系统,在办公室就能进行手机操控,而且机器能进行自动施肥,作物需要多少就给多少,化肥用量比以前少了一半,而且更精准、更可控。”李金龙介绍道。   土地流转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   “村里的5600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啦,我们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大户又流转给商都县啊咪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几年,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年人,我就是最年轻的啦,所以土地流转对咱农民来说是好事。”商都县七台镇杨家村村委会副书记郭润平说。   郭润平所说的商都县啊咪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企业。2023年,该公司陆续流转了4万多亩土地,种上了燕麦草、青贮玉米等。   说起种植燕麦草,商都县啊咪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加高有着自己的见解:“因为这里的规律就是春旱,开春的时候特别旱,种粮食风险较大,而燕麦草成活率高,它的生长期只有60多天,到了7月份汛期,下几场雨就能长得很好,所以比较适合种草,而且还能满足我那1万多头牛的饲草料问题。”   现在土地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公司投资3000多万的机械化设备,全程机械化不但提高了收种质量,节约了成本,还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   土地流转不仅破解了企业的经营难题,给村子带来了新的生机,也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土地没流转的时候,不光种地成本高,收成还得看老天。现在和种植大户签订了合同,每亩地能给120元到200元,我们省心,还不耽误出去务工,又能多挣一份钱啦。”郭润平满意地说。   目前,乌兰察布市仍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多种模式,不断推进规模化经营,为智慧农业、乡村振兴挂上“快进挡”。(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皇甫美鲜 郭奇男)    编辑:石尧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国萍)记者从自治区邮政管理局获悉,1-7月,我区邮政行业快递业务量(不包含邮政公司包裹业务)累计完成1.85亿件,同比增长25.75%。   据悉,1-7月,内蒙古同城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2589.84万件,同比增长31.47%;异地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58亿件,同比增长24.69%;国际/港澳台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44.56万件,同比增长148.30%。   此外,1-7月,同城、异地、国际/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14.02%、85.74%和0.24%。与去年同期相比,同城快递业务量的比重增长0.61个百分点,异地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下降0.73个百分点,国际/港澳台快递业务量的比重增长0.12个百分点。   据自治区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分析,今年快递业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快递业务量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快递行业的竞争格局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也促进了快递业务量的增长。 编辑:石尧

  (2023年8月31日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因年龄原因,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及相关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同意包丽玲同志辞去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 编辑:杨旭英

蓝冠总代平台,蓝冠官网注册_“画”说文明——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第164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编辑:段丽萍

聚焦库布其 | 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

  8月26日上午,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式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议中心举行,中外政要、联合国代表、国家部委、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约300人受邀出席。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以科技引领治沙,让荒漠造福人类”。                   ​监制:戴宏 刘春   记者:王玉琢 包荭   图片:王晓博   摄像:王鹏   剪辑:贾奕村   片头制作:马骏驰 编辑:章颖慧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第11期)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有话对你说”栏目用百姓的话说身边的事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巴彦宝拉格苏木   移风易俗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这是新时代提出的崭新考题。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巴彦宝拉格苏木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在牧民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上下功夫,结合地域特点、创新方式方法,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讲到牧民的心坎里。   一、基本情况   为破解牧区地广人稀、牧民语言不通两大难题,有效解决牧区入户宣传耗时长、路程远、成本高等实际困难,打通理论政策进牧区“最后一公里”,锡林浩特市巴彦宝拉格苏木结合牧区实际,应用数字化技术优势,破除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充分发挥年轻干部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苏木微信公众平台打造了“有话对你说”栏目。该栏目自2020年开播以来,摄像、编辑、主播、剪辑等全部由苏木干部担任,节目选题注重从牧民生产生活和牧区实际出发,将党的理论政策融入牧民日常生活和主题活动中,通过苏木主播说政策、身边典型讲故事、主题活动送理论等方式,用日常化语言带领牧民群众加深对党的理论政策法规的认识、苏木嘎查职能职责的知晓、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实现了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帮助牧民群众更好的理解理论政策,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牧区理论政策普及的深度广度。   二、主要做法   (一)栏目选题本土化。“有话对你说”栏目选题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惠民利民政策、牧民急需了解的大政方针等,在通过微信群征集选题、党员中心户发放问卷等方式充分把握牧民需求的基础上,由苏木党委领导班子共同商议决定栏目主题和拍摄方式,就地取材,让牧民出镜说话、嘎查干部上镜谈政策。   (二)栏目语言方言化。“有话对你说”栏目主播由巴彦宝拉格苏木年轻干部担任,每期节目均设置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两个主播,将党的理论政策翻译成当地牧民听得懂、能领会的本土语言,在年轻牧民当中广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让年长牧民在熟悉的当地语言中取得共鸣、争得理解,使党的大好政策、创新理论真正走进牧民的脑海里。   (三)栏目受众特定化。“有话对你说”栏目主要是在“巴彦宝拉格苏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播放。每期节目制作完成后,苏木、嘎查两委班子和党员中心户第一时间推送至本地所有微信群,所有干部自发在微信圈里进行广泛转发,以此带动当地牧民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栏目。   三、主要成效   (一)本土节目深受好评。“有话对你说”栏目自2020年开播以来共播出20期,点击量达3万+,其中《带您了解防灾减灾日》《禁牧休牧工作全纪实》《接犊保育牛气旺乡村振兴犇富强》等内容点击量达1千+,深受苏木嘎查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政策宣传更接地气。围绕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有话对你说”栏目制作团队始终坚持牧民需要什么就拍摄什么的理念,用牧民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策划拍摄了《党史知识“微课堂”》《4000亩青贮地开始播种,为牛羊备足“口粮”》等内容,通过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出镜发声,把大道理、好政策送到牧民群众的心坎上。   (三)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有话对你说”栏目始终把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作为栏目宗旨,引导广大牧民群众积极投身文明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开设《文明实践在行动》专栏,刊播《话家风家训》《我们嘎查的村规民约》等内容,通过展示嘎查文明家庭的家风家训,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等,弘扬移风易俗,为乡风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四、推广理由   一是助力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效果显著。“有话对你说”栏目自开办以来,苏木嘎查广大牧民对户厕改造、禁休牧、人居环境整治等政策的理解支持明显提升,有效推动了政策的落地见效。自2020年以来,巴彦宝拉格苏木各嘎查集体经济收入从20万元最高增加到86万元,新改建户厕160座,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的牧民达500余人次,占苏木常住人口的39%,志愿服务时长达500余小时。   二是实现党的理论政策传播无盲区。相比较于传统入户宣讲方式而言,“有话对你说”栏目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长久保存的特色优势,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更方便了牧民群众随时观看理解。这项举措让理论课堂从“纸面”走向“云端”,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真正实现了理论宣讲无盲区。 编辑:宝华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志贤)8月18日至21日,自治区教育厅举办全区中职学校国家统编教材骨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全区中职学校国家统编教材教学质量。   据了解,全区中职学校语文、历史及思想政治学科统编教材培训班分别在赤峰和呼和浩特开班。培训班邀请中职国家统编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对统编教材的编写思路、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同时,自治区教学研究室组织教研员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帮助参训教师理解领悟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方法,实现从教材到教学的顺利转变,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全区中职学校共530名各科骨干教师及“名师工作坊”成员参加培训。赤峰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历史教研员唐志刚说:“经过本次专家培训,我对国家统编教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培训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了国家统编教材课程标准的理念精神,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回去后,我还要给学校其他教师传达培训精神。开学后,我就要带新一届高一学生了,教学中我要将教材内容与中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讲好学生爱听的思政课。”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综合高中思政课教师许廷彦说。   自治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赵斌介绍:“开学后,自治区还将组织中职学校国家统编教材集体备课、入校指导和示范课展示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帮助中职学校的教师,更好地适应国家统编教材的教学工作。”    编辑:石尧

lg蓝冠,蓝冠网址_【镜鉴文明】“画”说文明——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第151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编辑:孙丽荣

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系列展览开展

  7月8日,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系列展开幕式在内蒙古博物院举行。   据悉,在中国·内蒙古第二十届草原文化节举办之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在内蒙古博物院策划推出新展览《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同时重点推介《文明曙光——内蒙古地区史前与青铜时代历史文化陈列》、《交融汇聚——公元八至十九世纪内蒙古历史文化陈列》。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内蒙古博物院承办,大同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及内蒙古的11家文博单位协办,汇集了与拓跋鲜卑有关的精品文物285件,其中一级文物36件,描绘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等北方各族与中原民族在衣食住行、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全方位融合的历史。   展览期间,内蒙古博物院将依托展览内容,紧扣草原文化节主题,开展学术讲座、研学课程、互动讲解、线上直播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   具体活动如下:   活动一:带你重走“融合路”   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展览开幕当日,npc互动讲解带领观众重走“融合路”,在展览中对话历史人物、认识鲜卑民族、获得有趣的观展体验。   活动二:我是北魏小工匠   青少年、亲子家庭观众,将与展览中的精品文物“面对面”交流,并参与小陶匠捏陶俑、小小文物修复师、拓印瓦当、文物创意速写手绘等创意手工制作活动,感受北魏多民族文化融合汇聚的生动历史和中国传统美学,思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活动三:跟着动画学历史   《九色鹿》《花木兰》是大朋友、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动画作品,他们的历史背景都指向魏晋南北朝时期。动画展播活动结合展览内容,带领观众在动画中寻找北魏,感受文化、信仰的交流与融合。   活动四:博苑讲坛《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览系列讲座   展览期间,博物院将邀请业界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带来三场专题讲座,面向公众深入解读鲜卑历史文化,介绍鲜卑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   活动五:新华访谈|院长开讲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张文平做客《新华访谈》栏目,以专业视角深度解读展览主旨及重点文物。   活动六:走向中原——《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厅深度游   云游展览,倾听文物,讲民族融合;漫步线上,来一场拓跋鲜卑民族的迁徙之旅。内蒙古博物院将与多家媒体进行合作,邀请金牌讲解员开展直播活动,深入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王丽红) 编辑:温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