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铁法院针对受理的一起财产损失保险合同纠纷案,首次开启云模式与交警部门远程进行证据核实。2019年12月初,我区207国道704公里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车辆损坏及奶死亡的事实。之后,正蓝旗交警大队桑根达来中队出具事故认定书,肇事司机负全部责任。关于牛死亡赔偿事宜,双方于2019年12月12日,自愿达成协议,肇事司机一次性给付奶牛赔偿款2.3万元,牛主人当日出具收条。 然而,双方当事人对牛死亡事实不持异议,对赔偿牛损失数额的证据产生争议。因原告提交的证据系复印件,被告不认可其真实性。当天,呼铁法院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通过远程视频形式与处理事故的交警部门进行核实。双方当事人通过查阅交警部门提供的案卷材料,并向警官进行询问,确认证据的真实性,后打消了当事人的疑虑。 据了解,呼铁法院推出跨域审判“+”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从立案、送达、材料转递、开庭、调证、执行等各环节指尖上办案,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让群众少跑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司法需求,减少当事人诉累,让当事人近距离感受到公平正义,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张小莉)
标签 : 蓝冠测试 › 128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0年7月2日7时至7月3日7时,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无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截至2020年7月3日7时,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61例,已全部治愈出院。 截至2020年7月2日24时,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无症状感染者0例。 后续航班的境外返回人员均在指定场所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全程实行闭环管理,严防疫情扩散蔓延。(皇利华 供稿)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康丽娜)7月1日,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5个检查分局集中授牌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 授牌仪式上,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郝秀川宣读了自治区副主席欧阳晓晖的批示。欧阳晓晖在批示中指出,保障药品安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按区域设置自治区药监局检查分局,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我区药品安全作出的重要决策,对于补齐药品监管体制机制短板,强化药品监管全域覆盖,构建药品安全专业化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全区药品监管战线的同志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创新监管方式方法,不断强化对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最严格监管,毫不松懈抓好药品监管各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药品安全事件的底线,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据了解,5个检查分局主要承担辖区内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生产环节以及药品批发、零售连锁总部、互联网销售平台药品的监管职责,更有效地对全区600多家药品企业进行监管。其中,第一检查分局负责呼包鄂三盟市,第二检查分局负责赤峰、通辽,第三检查分局负责呼伦贝尔、兴安盟,第四检查分局负责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盟,第五检查分局负责巴彦淖尔、乌海、阿拉善盟。
“我们这里的肉苁蓉吃了可治病,种了能治穷。”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扎格图嘎查党支部书记乌兰巴图,指着刚刚冒尖的肉苁蓉对记者说。 阿拉善盟素有“肉苁蓉之乡”的美誉。穿行在一行行梭梭林间,俯身便能发现露出头角的肉苁蓉。一大早,蓝冠总代理种植户王春林打包晒好的肉苁蓉准备出售。“旗里专门派的科技特派员来给我们指导肉苁蓉种植技术,今年苁蓉市场价格不错,我家的苁蓉质量又好,肯定能卖不少钱。”王春林笑着说。 “我们四口人以前主要靠放牧挣钱,那时候收入很少。2012年我丈夫生了一场大病,家里更穷了,我日思夜想致富的办法,嘎查长就建议我种梭梭,通过林业部门的技术指导,几年以后又嫁接了肉苁蓉。”王春林说。 如今,王春林家种植的梭梭林已经有1800亩,其中肉苁蓉、锁阳接种地也有千余亩。种植梭梭有补贴,肉苁蓉、锁阳收益高,王春林家一年收入有十多万元。“这两年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之前的债务也还得差不多了。”王春林说。 ↑4月2日,工人在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种植花棒。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阿拉善盟林业部门对享受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发放补偿资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LG蓝冠并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当护林员。 超格图呼热苏木扎格图嘎查贫困户张兵治过去只能靠着几头牲畜维持生活,每天起早贪黑、风里雨里,辛勤劳作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我被聘为了天保管护员,多了一份收入,有了这部分资金,我又购买了不少牲畜,今年新添置了农用机,生活越来越好了。”张兵治说。 ↑4月2日,在阿拉善左旗的腾格里沙漠中,工人在种植花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据乌兰巴图介绍,通过国家公益林补贴,蓝冠可信吗?草原奖补和各项生态补助,全嘎查42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整个阿拉善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已涉及全盟30个苏木镇,108个嘎查,惠及6491户牧民,公益林区牧民人均直接受益1.8万元以上;聘用公益林管护人员30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1人;依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脱贫635户1718人。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潘竞军表示,阿拉善盟将进一步通过林下经济项目带动群众脱贫,同时在基层苏木镇组织打造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帮助农牧户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等特色生态产业,让治沙与扶贫相结合,实现既要绿起来也要富起来双赢的目标。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玉荣)6月23日上午,蓝冠总代理由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林业局、毕拉河森林公安局(禁毒办)组织毕拉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林业局所属单位在辖区内开展了禁毒宣传活动。此次活动主题为“健康人生、绿色无毒、坚决打赢新时代林区禁毒人民战争”。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横幅、设立禁毒讲台、禁毒板报展示、散发禁毒宣传品等各种形式开展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在“6·26”国际禁毒宣传日前夕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本网讯 6月22日,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分局王桂窑站派出所组织民警在辖区内开展了消防培训活动。活动中,民警对办公楼、员工宿舍、库房等场所中容易被忽视的火灾隐患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播放视频,LG蓝冠讲解了消防法律法规、火灾预防、消防常识教育、如何报警、火场逃生自救、火灾预防处置措施等内容。实地为职工群众讲解了各种消防器材装备的性能和用途,并现场为职工群众们开展了灭火实战演练。通过此次消防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职工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和处突防变、应急救援能力。(薛彦江) 本网讯 由伊旗公安局自主研发的治安防控自助登记系统近日在全旗范围内推广使用。该系统可与“平安伊金霍洛”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为全旗治安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蓝冠可信吗?能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连英)6月24日,蓝冠总代理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的以“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为主题的第30个全国“土地日”系列宣传活动启动。旨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自觉性,让耕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共同促进自治区高质量发展。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并结合我区实际,今年的“土地日”宣传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且以线上宣传为主的方式,LG蓝冠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内外网站、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网站、内蒙古土地学会网站分别开设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专题宣传周专栏网页。与此同时,还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同时,全区各盟市自然资源部门也将围绕主题,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据了解,我区始终坚持严守耕地红线,蓝冠可信吗?各级政府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出台了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一系列制度和举措,从严控制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有效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202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再次超过亿亩。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存霞)6月24日,自治区档案馆举行抗疫实物档案捐赠座谈会。座谈会上,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委编办、机关工委、团委、妇联、民委等5家单位代表赛罕区12家单位,蓝冠总代理向自治区档案馆捐赠了包括锦旗、条幅、工作证、出入证、感谢信、志愿者战疫日记等在内的100余件抗疫实物档案。 据介绍,为了真实记录我区各族人民群众防控疫情的历史过程,确保疫情防控工作过程得以完整保存,2月27日自治区档案馆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相关档案资料。截至目前,LG蓝冠已经征集到我区多位支援湖北一线医护人员的相关档案、北方新报社捐赠的宣传报道材料以及市民群众捐赠的实物档案等多批抗疫档案。 自治区档案馆副馆长徐春阳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自治区档案馆采取多种措施向社会广泛征集疫情防控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资料。我们建立了援鄂医护人员微信群,向他们征集抗疫一线的档案资料。我们还向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及相关市县档案馆发函,请求他们的协助,蓝冠可信吗?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前往湖北,到内蒙古医护人员工作过的地方征集相关资料。下一步,自治区档案馆将组织力量,加强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档案的规范化、现代化管理,采用讲座、出版、展览等方式充分发挥档案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赵娜)为进一步夯实我区科普工作基础,提升科普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6月23日,蓝冠总代理内蒙古科协召开全区科普信息员和科技志愿者业务工作线上培训会。 培训会上,专家学者围绕科普中国资源落地应用、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应用等主题,LG蓝冠对“科普中国”和“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和使用方法做了详细讲解,为我区科普信息员和科技志愿者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和各盟市、旗县科协下一步开展培训打下良好基础。 据了解,全区共有8100多名科普信息员、蓝冠可信吗?科技志愿者参加了此次线上培训。
中新网鄂尔多斯6月15日电题:走在奔小康路上的内蒙古脱贫户:“靠双手、心情好、有干劲”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今后,我要靠自己的双手,蓝冠体育同大家一起奔小康。”40岁的额尔登朝克图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如是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这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敖包嘎查的牧民,是一名锁骨畸形“病人”,妻子属于智力三级残废。“我们俩的劳动能力都比较弱。”额尔登朝克图如是说。 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脱贫户,额尔登朝克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个劲地感谢当地帮扶责任人与驻村工作队:“他们利用产业扶持专项资金为我买了三轮车、奶牛、基础母羊,还帮忙建了羊棚。” “我们做的酥油、奶皮、奶酪等奶制品,他们帮我找销路,现在我已经完全脱贫。”额尔登朝克图说,“虽然我身体比较弱,蓝冠内部但通过转换劳动方式,也实现了致富。” 记者注意到,在额尔登朝克图的客厅里,妻子做的这些奶食品,让前来参观的人们不住夸赞“手艺好”“味道好”。 让额尔登朝克图欣慰的是,随着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妻子偶尔还会在没外人的时候,给他唱一些蒙古族民歌,“她的病似乎也好了很多。” 对于未来,额尔登朝克图充满期待:“奔小康,我和妻子很有信心。” 66岁的牛四仁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希日摩仁嘎查的一位农牧民,亦是小康路上的脱贫户之一。 “作为致富带头人,我最近还领到了政府部门奖励的5000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牛四仁高兴地说,“在政府的帮扶下,我现在除了种地之外,还养了几百只羊,一年下来,吃穿不愁,还成为致富带头人,这些事我以前想都不敢想。” “作为曾经的贫困地区,蓝冠总代平台现在我们的家乡已经有了自来水,通了柏油路,感觉到生活越来越有奔头。”牛四仁说道。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脱贫攻坚“战役”中,养鸡也是当地官方开出的重要脱贫“药方”。 张蕾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大池村第一书记,他说,在过去的两年中,他先后为村中引进原产于非洲大陆几内亚的珍珠鸡和原产于法国西南部朗德县的朗德鹅等品种,鼓励农民通过养鸡实现奔小康的梦想。 “目前,我和村民一起成立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家禽养殖场。”张蕾说,“下一步,打算实现规模化养殖,以此来壮大集体经济。”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大池村多数村民告诉记者:“一开始张蕾书记让我们养鸡,我们还有点担忧,但后来通过他拓展销售渠道,参加一些农商洽谈会,才发现他已经把我们这里的鸡产业做出品牌了,因此我们对于奔小康更加有信心了。” 49岁的赵月英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一名脱贫户,谈起目前的好日子心情颇为激动,她说,“绝对不能忘了当地政府给我们的好政策。” “因为供孩子上学,我们成了贫困户,但这几年通过当地政府帮扶,早已脱了贫,开始奔小康了。”赵月英坐在60平方米的砖房中激动地说,“我们现在养了160多只羊,种了10亩水稻、10多亩玉米,再也不用愁没钱了。” “有了钱之后,也不能浪费,乱花。”赵月英认真地说,“我暂时还没有外出旅游的打算,一则是家里活儿多,再则如今的好日子是政府给的,决不能挥霍。” “我打算继续奋斗,多养一些羊,把现在的好日子再巩固巩固。”赵月英告诉记者,“我理解的小康生活就是靠双手、心情好、有干劲。”
雨后草原,嫩绿的新芽在丰沛的甘露滋养下茁壮生长。“我以前困难的时候,政府和乡亲们帮我挺了过来,蓝冠体育现在我的日子好了,我也得知恩图报帮别人脱贫。”和着屋外咩咩叫唤的羊群,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蒙古族老人斯仁塔日娃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讲述着借贫困户“扶贫羊”的初心。 老人家门前的羊群在牧场上吃草。陈立庚摄 一副墨镜、一顶鸭舌帽,布满皱纹的脸上挂着淳朴的笑……今年82岁的斯仁塔日娃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昂素嘎查“流动扶贫羊”故事的主人公。2012年为给儿子履诺还债,衣食无忧的他卖掉了家中100多只羊和10头牛。原本殷实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斯仁塔日娃家也成了嘎查里没有收入来源的贫困户。 斯仁塔日娃2019年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奖。陈立庚摄 斯仁塔日娃获得的奖状不胜枚举。陈立庚摄 “我是一名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连自己的日子都过不好,还怎么发挥带头作用?”2013年7月,蓝冠内部正在他和老伴一筹莫展之际,包扶单位鄂托克前旗审计局送来了5000元帮扶“及时雨”。听说斯仁塔日娃准备在养羊的老本行打个“翻身仗”,邻居们也纷纷施以援手。 3万元的扶贫羊棚盖好了,包扶单位的23只羊羔买回来了,邻居家借的40多只羊也赶进了草场……斯仁塔日娃有了自主扶贫的底气和信心,“3年,3年之后我一定脱贫,把这5000元的帮扶资金还给组织!” 守望相助,扶贫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立志脱贫的耄耋老人从“零”开始,起早贪黑。他经常左臂抱着小羊羔,右手拿着奶瓶喂奶。一只,两只,三只……一只只小羊羔喝饱了,他却累得抬不起胳膊。畜牧之余,他还种了50亩苜蓿和250亩青贮玉米,用于自家牲畜的饲草供应。 老人与妻子斯琴其木格在给羊打水。(受访对象供图) 斯仁塔日娃与老伴给母羊挤奶。(受访对象供图) “现在我的生活变好了,蓝冠总代平台感谢党组织的帮助和关心,我要把3年前那5000元偿还给旗审计局。”2015年,斯仁塔日娃践行诺言,归还了包扶单位的5000元帮扶资金,2016年他的羊群也壮大到280多只,种养殖总收入达到20多万元,稳稳当当脱了贫。 “哪里有困难,党员就要冲到前面,我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带动困难群众富起来。”从“我要脱贫”到“我要扶贫”,斯仁塔日娃在2017年交给嘎查党支部一笔特殊的党费。他精心挑选了50只膘肥体壮的母羊,无偿借给贫困户饲养。“流动扶贫羊”的故事也成为草原深处家喻户晓的一段佳话。 黄文祥是该嘎查为数不多的汉族牧民。4年前投资失利,欠下近百万元债务,为此他卖掉家里所有羊、流转了大部分草场。斯仁塔日娃把生活陷入困境的黄文祥让进家门。听闻黄文祥的故事,老人便借给黄文祥50只母羊作为起步资产,助其饲养3年滚动发展养殖业。 今年6月20日“三年之约”即将到期,眼看欠的账马上就要还清了,黄文祥又面临着新的困难,“今年草料有些困难,如果现在还了所有羊,我可能再次陷入贫困。”斯仁塔日娃告诉黄文祥,草原上的男人说话算数,既然要扶你就得把你扶起来。“没事,明年还吧,先把眼前的难关度过。” “流动羊”的故事传开了,上门学习养殖经验和借羊的人也都来敲老人的家门。“哪里有困难,党员就要冲到前面。脱贫致富不仅要靠政策帮扶,关键还得靠自己努力奋斗,心里才踏实。”在斯仁塔日娃的带动下,一股“脱贫致富再扶贫”的新风在千里草原成风化人。 与记者交谈时,斯仁塔日娃语速很慢,脸上始终挂着微笑。陈立庚摄 记者手记 昔日贫困户今朝扶贫人 采访斯仁塔日娃老人时,他语速很慢。担心记者听不清楚,每到用蒙语表述时总是下意识地看看身边的邻居,示意其帮忙翻译。古稀之年的家庭变故没有压垮老人“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脊梁,不甘于人后的老党员用勤劳的双手践行了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从脱贫户再到扶贫人,乐善好施的斯仁塔日娃用一颗金子般的心牵起守望相助的羁绊。在他的带动下,5000元的扶贫资金如今也变成了50头“流动扶贫羊”。他像一束光,在照亮自己时温暖别人,以“诚信”二字凝聚脱贫攻坚的点滴正能量。也为农牧民树起了一位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到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