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自治区商务厅指导下,由市商务局主办、呼和浩特市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以“乐享消费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呼和浩特启动仪式在万达广场(东)一楼举行。 “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是商务部门深入贯彻扩大内需战略决策部署,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全力打造内外贸、产供销、上下游高效对接、相互带动、开放创新的消费促进大平台。 这次活动的统一口号是“乐享消费、美好生活”,旨在通过组织“百城万企促消费”活动,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激活消费市场人气,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据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商贸服务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商贸流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从4月5日开始,启动了为期100天的“促消费百日活动”,又从8月上旬开始接续启动了“2020年首府消费季”活动,通过发放普惠性消费券、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促销活动等措施,提振消费信心。截至8月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升近15个百分点,市场人气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回补,释放了消费市场全面回暖的积极信号。 此次活动时间为9月9日至10月8日,正值消费市场回暖黄金期,我市将与“自治区消费促进季”“首府消费季”活动叠加举行,在时间上跨度大且连接中秋、国庆两大节日,在空间上覆盖城乡两大市场,在行业上包含零售、餐饮、家具、建材、汽车、家电等多个门类,在形式上打通商旅文、游购娱、吃住行各环节,引导线上线下联动,内外贸企业和协会广泛参与、合力促销,推出绿色智能、生活服务、品质品牌、夜间时尚、特色美食、扶贫助农等多项主题活动,必将在全市范围内引领市场人气持续恢复,掀起消费加速回补释放新高潮。 活动中,自治区商务厅和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共同敲响启动锣,正式启动“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呼和浩特促消费活动。市商务局希望各地区和广大商贸流通企业牢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秉承“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时令商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展特色、聚人气、树形象,为广大消费者送上一场精彩纷呈、热烈红火的消费盛宴。(记者祁晓燕)
标签 : 正宗蓝冠网址 › 16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成功救助一名走失群众 “多亏了人民警察,不然的话,我现在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8月26日,内蒙古乌海籍张某等3名群众等来到内蒙古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将写有“情系百姓恩重如山”的锦旗送到了民警手上,对民警五天前的救命之恩表示感谢。 2020年8月20日下午,张某等三名群众从乌海市来到阿左旗银根苏木查干扎德盖嘎查游玩,期间,3民群众见戈壁滩上零星分布着玛瑙石,便趁兴捡起了石头,几个小时过去后,当另外两人返回车辆停靠地点后,却发现张某迟迟不归,且电话显示不在服务区,焦急的群众决定自行寻找,但是直到第二天上午失踪人员仍然没有音信。21日上午8时许,焦急的群众拨通了报警电话。就此,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立即展开。由于当地地处戈壁深处、方圆百里没有人烟、手机无信号、地表无路标,走失群众又没有携带食物和饮用水,且当时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因此,如不及时救援,荒凉的戈壁随时会吞噬人的生命。想到这里,民警一面赶往事发地点,一面紧急发动居边护边堡垒户等群防群治组织予以增援。到达现场后,民警根据情况,将所有人员分成3组,每组配备汽车、摩托车、对讲机,并携带足够24小时食用的饮水和干粮,开展拉网式排查搜寻。时间一点点流逝、民警的纠结一分分加重,因为大家知道,戈壁滩昼夜温差极大,如果在天黑前寻找不到失踪者,即使这名群众熬过了白天的炙烤,也未必能抵挡得住夜晚严寒的袭击。正当大家筋疲力尽、准备调整策略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一路救援人员在距离事发地点以西的12公里处,发现了该名男子并成功将其解救。而此时,这场戈壁滩上演的“生死时速”已经过去了26个小时。 据悉,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驻地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辖区戈壁、沙漠纵横,自然环境恶劣,年初以来,这个支队已经累计处理救助警情53起,救助车辆62辆、救助被困群众108人,在漠海深处守卫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牛鑫 阿木古楞)
根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级表彰推荐评选工作有关要求,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现将自治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级表彰推荐对象予以公示。 一、公示名单 (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推荐对象 刘德江,男,汉族,1960年9月出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红十字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年近60岁的他是自治区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年龄最大的队员,“逆行出征”湖北武汉,战斗在距华南海鲜市场200米的武汉优抚医院,积极投身隔离病房改造、危重病患会诊与抢救、医护人员岗位培训考核、队员管理等工作中,以身作则,带头实干,圆满完成了抗疫任务。 云妙珍,女,蒙古族,196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医院内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她是抗击“非典”的老战士,也是自治区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员,在武汉工作期间,充分发挥31年护理工作经验,带领指导年轻护士坚守在抗疫一线,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她们所在的病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圆满完成援鄂任务。 史占华,男,汉族,198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包头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他是自治区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总协调,包头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肩负着医疗队各项前线指挥协调工作,在距华南海鲜市场50米的优抚医院,带领医疗队成功治愈优抚医院第一例患者,总共治愈32人,患者零死亡,队员零感染,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玲玲,女,达斡尔族,197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赛克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在抗击疫情面前,她带头坚守岗位、带头入户走访、带头值守卡口点位,自疫情防控以来一天未休息过,心中始终装着社区3035户、7742人的疫情防控,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密集入户排查、广泛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对隔离百姓悉心讲解政策,为辖区居家隔离人员购买药品、物资等,竖起基层抗疫党员的一面旗帜。 何建华,男,蒙古族,196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生前系兴安盟突泉县公安局育文派出所三级警长。他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疫情发生以来,夜以继日坚守岗位,视疫情为警情,坚决守牢防控一线,用生命诠释对党的忠诚和为民服务情怀。2020年1月26日,在突泉县长途汽车客运站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突发脑出血,倒在了疫情防护的战场上,为疫情防控工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何淑花,女,蒙古族,197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通辽市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人、主任护师。她作为内蒙古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被编入重症医疗队进驻武汉肺科医院,面对抗疫一线的战斗重任,她积极参与氢氧机的应用和新冠肺炎患者改善肺通气及对炎症的抗氧化作用的临床观察,还负责大量的行政工作和宣传党建工作,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董彩凤,女,汉族,1978年6月出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她是内蒙古第一批援鄂队员,作为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的援鄂队长,以身作则奋斗在抗疫一线。在荆门医院抗疫期间,参与护理出院患者155人,实现了科室患者清零。她不顾个人安危,尽心竭力救治患者,为抗疫工作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淑君,女,汉族,196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锡林郭勒盟医院科教科负责人、主任护师。她是自治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锡盟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带领9名医务人员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战斗了44个日日夜夜,划分隔离区域、医患通道、制定工作流程,积极治疗护理,给予患者心理辅导,即使下班了仍和患者视频,为战胜疫情鼓劲。她被长江日报称为“天使”。 宋大伟,男,汉族,198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乌兰察布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勤务大队长。他是抗疫战中的人民警察,作为G6高速蒙冀界检查站疫情防控工作负责人,疫情防控期间他没有顾上照顾临产的妻子,没有看离世的奶奶最后一眼,149天坚守在“两省三地”交通口,盘查车辆22万余辆、40余万人次,重点防控与湖北接触人员71人,在疫情防控中积极履行人民警察的责任。 苏云,男,汉族,198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他作为自治区第五批医疗队,鄂尔多斯市第四批医疗队领队,带领29名队员战斗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危重症病区。他带领的团队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共同战斗在重症医学科一线,救治护理难度大,工作十分繁重,面对着最危重的患者,随时有被感染的危险,他义无反顾圆满完成了援鄂抗击疫情任务。 王星,男,汉族,198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复兴镇庆生村主任、第一村民小组组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面对被武汉返乡人员传染的危险,他没有丝毫退缩,积极联系武汉返乡感染者,及时安置、科学处置,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被群众形象的称为“拼命三郎”。 周慧德,男,汉族,1967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乌海市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办事处人大工委主任。作为街道办事处人大工委主任,他负责包联公园社区,对26个小区、4824户,9650人次进行摸底排查。对该小区所有出入口实行全封闭措施,将防疫具体任务进行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就防疫驻地的抗疫物资统一管理、合理分配,保证不遗漏任何一处细节,使所有人迅速投入到驻地的防疫工作中。在他的部署指挥下,防疫驻地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为乌海市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彭伟,男,汉族,198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阿拉善盟阿左旗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药师。作为阿拉善盟唯一援鄂人员,在出征途中被选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吸纳2名队员火线入党。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38个日日夜夜,累计流行病学调查144例,撰写聚集性疫情分析报告8份,排查密切接触者691人,咽拭子样品采集2243份,核对样品5804份,对4家机构消毒效果进行评价。他所在的团队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陈静,女,蒙古族,198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二连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师。她主要负责样本的核酸检测工作,至今检测2000余份样本,其中检测出锡林郭勒盟的第1例新冠病毒阳性,第一时间将传染源控制在国境内,避免了新冠肺炎病例输出事件的发生,战“疫”以来,核酸检测准确率100%。 袁大森,男,汉族, 198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警务技术三级主管。他研判与疫区有密切接触的武汉、湖北入境人员和返乡人员,通过大数据及时向自治区防控指挥部、各盟市和公安机关推送重点关注人员的动态信息。累计提供报告和人员信息名录共计206份,进出湖北地区252313人,涉及进出北京市472253人,涉及国际出入境27585人,以及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吉林舒兰市、沈阳市、广东省、四川雅安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2709860人,为一线核查、防控提供了坚实服务。 苏妮,女,汉族,196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作为司法部援鄂医疗队总护士长、担任内蒙古监狱系统援鄂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44名护士在方舱医院开展护理工作,52岁的她工作起来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休息时间经常夜间赶去加班,带队高效完成千余人的护理任务,静脉采血3393次,核酸采集4454次,CT检查4454次,测血糖达300多次,队员无一人感染。 刘春,男,汉族,197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新闻网副总编辑、助理编辑。在疫情最严重时刻,他主动请缨随对口支援湖北医疗队赶赴湖北省荆门市,奋战35天,真实生动报道了内蒙古医疗队在荆门和武汉的抗疫情况,共撰写、拍摄了40篇(个)稿件和新媒体产品,共计4.5万余字。该同志撰写的16万字作品《天使出征》,讲述了20个抗疫故事,拟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孙德俊,男,汉族,196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他第一时间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选派两批队员奔赴湖北开展救治任务。作为全区抗击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亲临一线,深入定点医院指导医疗救治,为全区各盟市提供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远程诊疗服务。在他的亲自指挥下,一名63岁的境外输入危重病患者成功救治,创造了内蒙古的救治奇迹。同时,他还为支援湖北医疗队提供远程帮助,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文瑞,男,汉族,196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作为内蒙古疫情防控指挥部预防控制专家组组长,先后组织召开了68次疫情分析专题会议,出具了疫情报告129期。及时调整响应级别和划分地区等级,比国家方案早10天提出及早隔离重点人群的措施,提出及早扩大检验人群范围的举措,该举措发现了10例病例,为全区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和复工复产的推动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飞,女,汉族,196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她所负责的医院作为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定点医院,接收呼和浩特全部确诊病例。其中,有7例本土病例,患者全部治愈。还承接了境外航班的筛查和医疗工作,救治工作开展以来,取得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转重症、患者零病亡、出院患者零复阳的佳绩;医院还派出援鄂医疗队、为境外航班发热患者筛查和医疗任务。 (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推荐对象 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作为呼市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定点医院,担负着发热患者排查、医疗救治、支援保障,还承担国际航班新冠肺炎发热患者筛查排查和医疗救治工作;共接诊排查发热患者1171人,其中国际航班患者590人;收治住院患者590人,其中国际航班患者443人。确诊了呼市地区首例确诊患者;并承担起了呼市地区健康人群核酸检测任务。 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口岸管理办公室。坚持“外防输入、内防传播”防控策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发挥口岸协调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积极投身口岸一线防疫工作;全流程闭合管控,切断疫情传播渠道,严把疫情闭环管理和口岸防控第一关,口岸办党员先锋队不分日夜地奋战在口岸通道协助旅客通关,共通关入境回国同胞257人,其中确诊病例77例,查验出入境货车及司机5846辆(人),疫情防控人员“零感染”;升级完善防控措施,提高海关检测效率,确保防控工作有的放矢。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青春山街道神华康城社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社区以党建为统领、网格为基础,将基层“党建”与“网格”和疫情防控任务有机结合,划分8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动员党员、辖区志愿者等为兼职网格员,专兼职网格员积极深入防控疫情一线,当好防控排查的信息收集员、宣传员、战斗员、监督员。 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公司累计完成保障援鄂包机15架次,运送赴鄂医疗队员813名,行李和防疫物资67万吨,各类援助物资426吨,为自治区援鄂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特别是3月20日起承接首都机场国际技术经停航班保障任务以来,强化疫情防控保障措施,优化工作流程,保障用时由12.5小时缩至4小时以内,保障旅客人均用时由11分钟缩至1分钟。截止6月22日,共保障航班34班,运输旅客6855人,行李8878件,实现旅客全程管控无扩散。 内蒙古自治区对口支援湖北省荆门市医疗队。为圆满完成国家部署内蒙古自治区对口支援湖北省的任务,组建了自治区第一批161人组成的援鄂医疗队。医疗队强化党建引领,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总支,建立6个临时党支部,火线发展党员1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5名。建立领队、支部书记、驻地组长各负其职、齐抓共管的高效工作机制。强化协同作战,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截至3月20日,累计管理患者1025人,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280人,治愈出院700余人。强化感控管理,建立一支感控专家队伍,全程培训指导,累计培训医务人员2231人次,协助当地改造多家医院收治病区和规范救治流程。强化关心关爱,努力做好团队服务工作。 同时,何建华、玲玲、史占华、刘淑君等4名同志推荐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对口支援湖北省荆门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党总支、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青春山街道神华康城社区党支部、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党委等4个党组织推荐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公示时间 2020年8月3日——2020年8月7日 三、受理方式 单位和个人可通过来函、来电、来访等形式反映上述公示对象的有关情况和问题。为便于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请在反映问题时提供有关线索,以及本人真实姓名、联系方式或工作单位等信息。我们将严格按照有关工作纪律,履行保密义务,及时反馈核实情况。 公示办公室设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院六号楼432房间) 受理时间:工作日9:00—17:00 电 话:0471——6611940 特此公告 自治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多年夙愿,今朝梦圆。7月1日,在欢庆建党99周年的重要时刻,历时4年建设的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铁路(以下简称赤喀高铁)正式开通运营,460万赤峰人民在家门口坐上高铁的梦想得以实现。 早上,赤峰站熙熙攘攘,站内的自动售取票机、电子检票闸机、宽窄不同的闸口通道以及各种功能服务间充满人性化的设计,让旅客啧啧赞叹。候车的人们纷纷拿着手机与和谐号列车合影,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8点42分,G8118次高铁缓缓驶出站台,一路向南,驶向终点。乘客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乘客谭丽萍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会有更多的当地人出去看外面的世界,也会有更多的外地人来到这里,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走进高铁车厢,给人感觉如同进了飞机客舱。车厢内部灯光柔和、座椅轻软、地面整洁,卫生间以及婴儿护理台、行李架等设置满足了旅客各类需求。每排座位下方都有充电插座,一等座的旅客还可以通过座位上的按钮选择收听广播。车内免费为旅客提供一次性杯子和开水,旅客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拨打电话的方式,随时点餐。 穿越繁华都市,纵横田野阡陌,高铁呼啸,以每小时250公里的速度前行,仅仅半小时就稳稳停靠在宁城站。而在以往,赤峰到宁城的列车行驶时间需要两个半小时左右。 赤喀高铁线路起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经赤峰市元宝山区、喀喇沁旗、宁城县,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到达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运营里程157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全线设赤峰、平庄、宁城、建平、喀左5个车站。 高铁一通,转换时空。据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新红介绍,赤喀高铁连接京沈高铁,是国家中长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组成部分,与喀左站“牵手”,连接东北,与通新客专“并肩”,汇入北京。伴随京沈高铁全线开通,赤峰将开启至北京、沈阳的“两小时生活圈”,同时对加强内蒙古东部地区与北京地区、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交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铁的开通,缩短了时空距离,极大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出行,也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宁城县的农民郑有花,对自己经营的“农家乐”有了新的打算。“我打算扩大农家乐的经营,提高住宿的条件,和周围的农家乐联合,增加接待住宿的床位。高铁站到我这里有40多公里,这几天我正联系小客车,游客从宁城高铁站下车,直接统一坐小客车不到1小时就到葫芦屿高桥。” 赤峰市委书记孟宪东表示,赤峰地处华北和东北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由于交通基础建设升级滞后,赤峰与辽沈和京津等区域中心的联系“看似切近、实则遥远”。赤喀高铁的正式通车运营,极大地缩短了赤峰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重塑赤峰经济地理版图,改变赤峰的开放发展条件,为赤峰跨越崛起注入新的动力。 大道如虹踏歌行,纵横通衢天地新。随着赤喀高铁的开通运营,蒙东草原高铁新时代如约而至。这条高铁,是造福于民的希望路、幸福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戴宏 王塔娜)
近日,呼和浩特市大学城首届“健康人生,蓝冠登陆绿色无毒”禁毒文化展览在呼和浩特市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展厅拉开帷幕。 展览受到大学城师生的广泛关注,许多因为疫情尚未返校复课的同学,通过设计宣传海报,创作绘画、摄影、剪纸、书法作品和诗歌、散文等形式,揭示吸毒、贩毒行为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巨大危害,向毒品说“不”。 “能够用作品警示同学,以实际行动号召大家远离毒品,我觉得很有意义。毒品对人身体和精神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蓝冠测速提前防范远比事后补救更重要,这样的禁毒文化活动应该坚持长期搞下去。”内蒙古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2018级学生尹航说。 完善禁毒教育长效工作机制,将“6·26”国际日禁毒宣传和“6·27”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程向纵深推进,是我区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呼和浩特市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这个240平方米的展厅,将成为大学城6所大专院校的固定禁毒教育基地,教育范围覆盖大学城7.5万名教职工和1.2万名相关从业人员。 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大学城派出所将以此为契机,针对辖区人口的特殊性,开展特色禁毒教育,蓝冠登陆地址共同守护大学校园这片净土,重点保护青少年群体,让莘莘学子健康成长。
6月27日,“2020年青城草原音乐美食季”在呼和浩特市大召广场火热进行,蓝冠登陆本次活动将持续至10月8日,分别在呼和浩特市大召区块阿拉坦汗广场、大召前街、大召西夹道步行街举行。期间,每天将在一个景区或一个夜市文化片区,同步推出各种主题活动。美食季的主旨是让乌兰牧骑队员真正走进人民群众中,让市民百姓品尝和知晓内蒙古各地的品牌美食,蓝冠测速让广大游客购买到货真价实的内蒙古好货,让健康和急救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让非遗文化、文创旅游产品带火夜市经济文化……通过这些活动丰富群众百姓的文化生活,拉动当地经济消费,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据悉,蓝冠登陆地址本次美食季将举办手工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特色美食、文创产品等共计51项展示活动。
记者从自治区气象局获悉,未来3天,我区大部有降水,蓝冠登陆雨区伴有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从6月28日起,我区西部偏东、中部及东部偏北地区多云,巴彦淖尔市大部、鄂尔多斯市大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西部和南部、赤峰市西部、兴安盟东北部、蓝冠测速呼伦贝尔市中部和东部有小雨或雷阵雨,上述地区均伴有雷电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气象专家提醒公众外出需关注天气预报,蓝冠登陆地址注意防风防雨。
社区工作人员向参加活动的家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近日,蓝冠登陆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呼和浩特市妇联在首府新建东街社区举行“绿色生活 让家更美”绿色家庭创建行动启动仪式,发布了自治区绿色家庭创建宣传海报、表情包、蓝冠测速公益宣传短片以及城镇和农村绿色家庭创建标准。社区工作人员向参加活动的家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蓝冠登陆地址并组织现场家庭参加了全国妇联绿色家庭创建行动云启动活动。
端午假期,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石文静和家人一起吃粽子,但她的视线时不时落在桌上的手机,蓝冠登陆生怕错过患者紧急情况通知。这种守着电话箭在弦上的感觉,她再熟悉不过。 2月11日,石文静踏上前往武汉的列车。与她一道的,是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肿瘤医院、内蒙古中医院和内蒙古第三医院的4名护士和5名驾驶员。他们共同组成了“内蒙古红十字转运协和队”,石文静担任队长。 第二天清晨,路上空无一人,店面都关着门,安静得令人窒息。石文静背着防护服,步行20分钟,来到武汉协和医院,她看见几个人穿着防护服,在医院门口消杀。发热门诊前人们排成长队,不时传来咳嗽声,她不由自主地吸了一口气。 石文静说:“当时看到这种场面,不免有些紧张、焦虑,但我意识到作为转运队长,我必须冲在前面,给队员们做榜样,蓝冠测速当好生命摆渡人。” 初来武汉,人生地不熟,石文静带领转运队员利用休息时间,骑着自行车熟悉转运路线,以便在转运途中节省时间。 转运队每班最短6个小时,长则17个小时。有时晚上12点下班,消杀完毕常常到凌晨2点以后。不管风雨,不分昼夜,无论饥饱,只要电话响起,转运队就得马上出发。 转运队员以负压救护车为家,一天大半时间在车中度过。“每天在车里待太久,每个人都会出现恶心、缺氧、眩晕等症状,但大伙都咬牙坚持,谁都没有抱怨。”石文静说,车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很容易胸闷气短,另外车内空间狭小,处理患者时,动作稍大就会把防护服刮破,使队员们有被感染的风险。 有一次武汉方舱医院需要转运41名新冠肺炎患者,转运队接到任务立即出发。41名患者之中有母女、夫妻、姐妹、同事,年龄最大的患者81岁,最小的24岁。 当石文静要扶一名病情较重的患者上轮椅时,他说:“我自己来,保持距离,不要感染你。”石文静看着他说:“你都不怕,蓝冠登陆地址我怕什么,来吧,我扶您上去。” 转运最后一位患者时已经是当天下午2点,石文静不吃不喝工作了6个小时,感觉心慌、憋气,瘫软地靠在医院走廊墙上。 患者看到石文静疲惫的样子,说:“姑娘,不着急,休息一下我们再走,辛苦你们了。”看到患者担忧的表情,石文静说:“阿姨我没事,可以坚持,我们早一分钟到医院,救治希望就多一分。” 听到阿姨哽咽地说医务工作者是真英雄,石文静觉得身上的责任感更加强烈,疫情不退,他们不能退,一定要与武汉人民共渡难关。 一位91岁的骨折患者,在武汉协和医院入院后查出患有新冠肺炎,病情加重需要转院。由于老人不能活动,患者电梯封锁,而员工电梯不能转运感染患者,转运队只能使用步梯。 眼看老人呼吸越来越困难,石文静和搭档商量后,决定用担架把老人从6楼抬下去。 对于只有90斤的石文静来说,抬患者用尽了她全身力气。当把老人安全送到目的地时,石文静防护服里的衣服都湿透了,护目镜一片模糊,靴套里都是汗珠,两条腿不听话地颤抖。 石文静每天睡觉时间不足5小时,由于过度劳累,3月12日她也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按照规定,她必须接受隔离检查。 虽然去武汉之前石文静做了最坏的打算,但想到家人她心里依然十分不舍。她写好遗书,录好视频,等待检查。 第二天来接石文静去医院检查的车,正是她每天乘坐的负压救护车;来接她的人,正是一起奋战了30多天的战友秦瑞文。秦瑞文用坚定的眼神看着石文静说:“队长别怕,我们等你一起回家!”石文静回忆说,当时队友简短的一句话是最大的鼓励。 检查结果出来了:血常规正常,双肺无异常,核酸检测阴性。石文静说:“那天阳光格外温暖,我望着家的方向,看到了希望。”她休息两天后再次回到岗位。 石文静所在转运队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车队内蒙古队其中一支,她与其他23名队员在武汉工作40天,出车1144次,转运患者3683人,行程超过15000公里。石文静说:“每当看到患者微笑,伸出大拇指向我们表示感谢的时候,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