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李睿摄 人民网呼和浩特11月10日电(李睿)10日上午,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开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0年1—10月,全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0.2%,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全区列入国家考核的52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69.2%,达到不低于59.6%的年度目标要求,42个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1%,达到年度目标要求。全区土壤国控监测点位总体达标率98.1%,农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率99%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包钢在发布会上通报了今年前十个月全区各盟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情况。同时,针对年初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空气质量严重下滑、影响全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突出问题,包钢介绍说,从今年8月起向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派驻督导,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实落地,全区空气质量加快好转。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20年版)》,突出重点区域,加强应急联动,着力在“差天”上作出有效应对。强化重点污染源治理,完成“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510家、工业窑炉综合整治178家、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9台290万千瓦,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小锅炉413台,实施集中供热改造2.53万户,更换环保炉具6810套,削减散煤11.98万吨。包头、赤峰等7盟市11家钢铁企业启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建成机动车遥感监测平台,并完成三级联网。乌海及周边地区计划实施278项综合整治项目,已完成203项。 同时,《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结合各盟市水质变化情况,“一市一单”向各盟市政府印发预警函,“一河一策”指导盟市解决断面水质超标问题。乌兰察布市堡子湾断面水质由2019年的劣Ⅴ类提升为Ⅳ类,推动黄河流域大黑河、昆都仑河断面稳定达标。2020年新安排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3.93亿元用于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获得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支持的282个项目已建成156个。 目前,全区10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达标排放率95.2%,平均负荷率79.2%,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7.3%。全区64个自治区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32个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自治区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可行性评估已完成27个。全区累计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994处,开展了乡镇、农村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13处城市黑臭水体完成初步治理任务。 为了打好净土保卫战,内蒙古加快制订《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完成全区2512家重点行业企业基础信息调查及风险筛查工作。布设土壤国控监测点位1834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基本形成。加快推进全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累计整治涉镉重金属排放企业144家。对841个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进行环境整治。累计完成3539个加油站、15955个地下油罐防渗改造任务。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制定发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完成283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区累计完成1个农用地类、4个污染地块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
标签 : 蓝冠测试 › 128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教育部编发的《儿童交通安全知识手册》开篇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的未来,交通安全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当前交通日趋便捷和复杂化,尚且年幼稚嫩的孩子们在日常出行中难免遇到诸多交通安全隐患,如何尽可能保障儿童交通安全,首先便是让孩子们明确何为危险,何为安全! 11月6日,宇通客车携手壹基金发起的“关注交通安全呵护儿童成长”儿童交通安全公益行活动来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省会呼和浩特,走进回民区实验小学,与学校师生一同开展了一场寓教于乐的交通安全互动活动,让交通安全知识伴随着笑声浸润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这是一场全社会关注的教育行动 车祸猛于虎,特别是儿童交通安全事故,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可谓是灭顶之灾。有数据表明,交通事故已经成为14岁及以下儿童的第二大死因,在中国,每年约有两万名儿童死于交通事故,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全社会深刻警醒,关注少年儿童的交通安全已刻不容缓。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教育局安全股股长吕志军在现场致辞中表示:“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将儿童交通安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大力推进学校安全教育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儿童安全意识提升,全力保障儿童平安出行。孩子们的交通安全教育需要学校、家长、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完成。” 让全社会关注儿童交通安全正是宇通客车推进儿童交通安全公益行活动的初衷所在。2019年,宇通客车开行业之先河,联合壹基金,共同发起了儿童交通安全公益行项目,加速儿童交通安全知识的普及,先后走进全国9个省市14个城市的30所小学,让上万名儿童直接从中受益,建立了5处“宇通&壹基金儿童交通安全传播站点”,自主自发进入70所小学传播交通安全知识,在帮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规避风险、保护自己的同时,提升学校、家庭及社会对儿童交通安全的关注度,共同守护好儿童成长之路。 今年,宇通&壹基金儿童交通安全公益行再出发,计划走进16个省份,150所小学,到2021年实现项目覆盖全国所有省份,让更多孩子从这一公益活动中受益。同时,宇通客车还将推出儿童交通安全挑战赛等新媒体策划专题类活动,力求实现超过100万学生参与线上交通安全知识学习,加速推进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全覆盖。 这是一场寓教于乐的教育探索 如何让理解力有限的稚龄孩子们更好地接受并吸收交通安全知识是当前教育部门推进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宇通&壹基金儿童交通安全公益行无疑是一次极富启发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回民区实验小学校长张艳秋深谙交通安全教育的不易,对于此次宇通儿童交通安全公益行活动表示了高度认可:“我校临近马路,交通流量大,保障师生日常交通安全尤为重要。本次宇通壹基金儿童交通安全公益行对我校师生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提升机会。这样一次由权威机构协助开发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课程更加专业和系统,而且活动环节设置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实效性更强。此次活动还给学校提供了相关教材以及专业指导,以便我们后续将交通安全知识学习作为学生们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活动现场,孩子们人手一张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闯关卡”,通过“认识车辆盲区”“安全头盔接力”“认识大货车内轮差”“校车安全乘坐体验”“交通安全出行棋”“安全带的使用方法”六重关卡的考验,取得胜利后就能获得“交通安全小卫士”的荣誉称号和毕业证书。 一位四年级的小朋友在排队间歇告诉记者:“这次活动特别有意思,最有趣的是安全头盔接力,原来无论乘坐摩托车还是父母骑摩托车都应该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而且之前我不知道车辆还有盲区,通过这次活动我就明白了,以后在路上会小心避开这些区域。” “宇通壹基金交通安全公益活动,把安全带的作用、车辆盲区、车辆内轮差、交通安全规则通过参与体验式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们记得住,玩儿的开心,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宣传科政秘股股长乌云娜对此次活动表示了充分肯定。 想要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并理解交通安全知识,就需要立足孩子们的视角,更直白、更具象地展现给孩子们。而宇通客车跳出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携手壹基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创新性地开发了系统、专业的儿童安全教育课程,通过交通安全训练营、交通安全动画视频、交通安全绘本、交通安全操等涵盖“看、听、读、写、体验”的全方位形式,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提升交通安全意识,在多通道、多维度、多感官的感悟中汲取交通安全养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欢笑中成长。 这是一场永不止歇的关爱守护 持续关注并从事校车运营的呼和浩特市嘉宇晨校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王海峰作为宇通客车的老朋友也参加了这一活动,并安排一线服务人员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环节中。“去年得知这一活动的时候我们就特别希望能参与,从事校车运营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学童交通安全,通过这一活动不但让孩子们掌握更多交通安全常识,而且我们一线服务人员也能提升安全意识。” 作为呼和浩特市唯一一家专业校车服务公司,嘉宇晨校车公司现有校车74辆,线路80余条,服务40多所学校,1万多名学生,运营五年里没有发生一起交通安全事故。“近几年,校车被越来越多学校和家长认可并信赖,很多家长甚至会自发到校车公司要求开通线路,管理部门也在推进学校门口设立校车专用车位。”王海峰说,“目前我公司的74辆车全部为宇通品牌,宇通校车不但车辆品质过硬,其配套的‘安芯’校车管理系统让家长可以实时掌握孩子所在位置,特别放心。” 宇通客车能够成为嘉宇晨校车公司的“唯一”选择,除了对其校车产品的充分认可,也是源于双方在关爱儿童出行安全上的志同道合。 儿童交通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关注和支持。多年来,宇通客车始终奔走在关注儿童交通安全的第一线,以打造“最安全的校车”为己任,开展了“开往春天的校车”“校车安全大讲堂”“神奇校车全国巡演”等一系列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活动,为了呼吁全社会的关注,宇通集团董事长汤玉祥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关注校车和儿童交通安全,宇通客车还建立了行业首家交通安全教育馆,并举办中国校车行业高峰论坛活动,从校车安全性能的持续提升到普及交通安全知识的公益行动,不遗余力守护每一份童真。 “宇通客车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推动社会各界共同为儿童交通安全营造良好环境。我们也衷心希望通过开展交通安全公益活动,推动校车知识的普及和交通安全教育理念的树立,让更多小朋友们爱上校车、更懂安全。”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甘青宁蒙经营大区宁蒙分公司经理杨海亮说。 知“安全”方能行“安全”,随着2020宇通&壹基金儿童交通安全公益行走进更多省市,更多学校的更多孩子在游戏和欢笑中把交通安全知识放入心间,拥有抵御交通安全隐患的“防护盾”。儿童交通安全教育之行任重道远,宇通客车作为先行者在探索中不断向前,未来也将持续关注并推出更多温暖而有趣的公益活动,也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参与到守护儿童交通安全上来,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更加安全、美好的环境。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5日电题:特写:“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内蒙古最后一批“三少民族”贫困人口“摘帽” 新华社记者安路蒙、贝赫、张丽娜 5日清晨,嫩江右岸的达斡尔族村屯哈布奇村雪霁天晴。阳光照得屋里暖烘烘的,达斡尔族老人熬珍花特意穿上红色花衣裳,端坐在火炕上,从扶贫干部手里接过脱贫告知书,一笔一画地签上名字,高兴地说:“我脱贫啦!” 随着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后一批贫困户陆续领到脱贫告知书,标志着内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别贫困。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生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在渔猎、服饰等方面具有比较接近的文化形态。达斡尔族约8万人、鄂温克族2万余人、鄂伦春族仅2000多人,被称为“三少民族”,2014年精准识别的贫困总人口高达10281人。 熬珍花所在的哈布奇村,达斡尔族占九成以上,不少老弱病残人口、缺乏发展条件的老乡生存艰难。熬珍花一家5口有3个病号,全靠儿子一人在外打工糊口,最难的时候买包咸盐的钱都凑不出来。 据了解,内蒙古将最后一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帮扶力量和财政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民族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并因地制宜采取了生态移民、产业扶贫、兜底保障等扶贫举措。 熬珍花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享受到低保、养老、子女上学、住院报销等政策,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同时,整个“三少民族”群体也都在生产生活上实现历史性跨越:鄂温克族猎民等原始部落迁下山定居,直接跨入现代社会;鄂伦春族大力发展传统民俗旅游,寻求古老民族绿色转型;达斡尔族人发挥过去以物易物的经商传统,勇闯商海拥抱未来。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扶贫办主任李晓东表示,为了确保少数民族群众脱贫之后还能有发展的后劲,近两年旗里正谋划民族服饰、大豆深加工、养殖等特色产业,让那些靠兜底保障的群众有属于自己的产业。 今年,熬珍花通过扶贫贷款发展起养牛产业,全家人均年收入超1万元。站在牛棚前,她充满期待地说:“3只母牛怀犊,就等明年产犊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三少民族’的沧桑巨变,成为中国各民族携手前行、摆脱贫困的缩影。”内蒙古社科院副院长毅松说。
62岁的牧民版画家照那木拉画了近50年版画,没想到在花甲之年有了自己的画室。条件好了,创作热情更高了。今年以来,照那木拉已经创作了10多幅版画作品,实现收入4万多元。 照那木拉在画室创作版画。新华网曹桢摄 照那木拉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扎鲁特版画”代表性传承人。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一直以来都以拥有“民族版画之乡”“乌力格尔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民族曲艺之乡”四张文化名片而自豪。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精神动力,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扎鲁特版画,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70年来涌现出很多全国知名的版画艺术家。如今,扎鲁特版画的艺术成就在受到国际瞩目的同时,也在围绕当地脱贫攻坚不断发力。 2017年成立的扎鲁特旗版画院,将扎鲁特版画事业发展带上了更高层次。版画院成立后,为照那木拉等一批牧民版画家专门设立了画室,并免费为他们提供创作材料。同时成立了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举办公益性培训班,在传承和弘扬版画艺术过程中,发挥出文化扶贫能量。 当版画家在安静创作时,草原深处能歌善舞的牧民们,正在一片欢腾中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近年来,扎鲁特旗不断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实现农牧民就业增收。 扎鲁特旗图布信嘎查牧民洪格尔巴特尔经营的家庭牧场产业不少。2019年,牧场实现纯收入150多万元,其中旅游收入50多万元,直接带动4户贫困牧民脱贫。洪格尔巴特尔说,除了美丽的草原风光,扎鲁特旗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蒙古族手工艺人教游客制作马头琴、马鞍。新华网曹桢摄 洪格尔巴特尔家庭牧场手工制作的奶制品等蒙古族传统食品。新华网曹桢摄 游客来到扎鲁特草原,不仅可以吃蒙餐、住蒙古包、骑马、射箭,做一天蒙古族牧民,还可以聆听到纯正的乌力格尔、蒙古族四胡、蒙古族长调等民族曲艺。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在民间手工艺人教授下,亲手制作一把马头琴,带回远方留作纪念。 在草原旅游带动下,图布信嘎查周边几位牧民组成一支民间艺术团。到了旅游旺季,演出订单应接不暇。 牧民艺人为游客演奏蒙古族四胡。新华网曹桢摄 据了解,2017年至今,扎鲁特旗已扶持乡村旅游接待户近40户,2019年创建2个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带动77户23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深秋时节,科尔沁草原已有些许寒意,传统旅游旺季已经过去。洪格尔巴特尔说,他正在思考如何利用好冬季草原冰雪资源,发展冬季旅游,让淡季不淡,农牧民可以从四季旅游中赚钱。(曹桢)
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10月15日从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了解到,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今年年底前,内蒙古餐饮行业将全面告别塑料吸管,呼和浩特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分三个时间段治理塑料污染 10月15日上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塑料污染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何杰对内蒙古今年7月1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作了简要通报。 据介绍,自治区将按照国家要求,分三个时间段完成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目标。第一阶段是2020年,将在部分盟市、领域禁止和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第二阶段是2022年,内蒙古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 第三阶段是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何杰表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实,既要靠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推进,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多方支持。希望能够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垃圾分类、抵制过度包装,使塑料污染防治深入人心。 产销用全方位禁止和限制 何杰表示,内蒙古《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将抓住塑料制品生产使用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综合施策。 据何杰介绍,在生产和销售环节,内蒙古将在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的塑料制品,禁止生产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的塑料制品。全区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 今年年底,全区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各市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呼和浩特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到2025年底,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建成区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建成区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全区所有宾馆、酒店、旅店、民宿等场所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推进破解“视觉污染” 10月15日上午,在呼和浩特市一所中学校园内,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看到,校门口设有学生快递领取处,2个8层的架子上,放着各式各样的邮件,其中不少是用塑料袋包装的。即便外面是用纸箱,为了防止物品摔坏震碎,纸箱里面也填充了不少塑料制品,例如充气塑料袋、空气塑料膜等。学生们熟练地拆开快递,将包裹里的小件物品带走,大量的包装垃圾被丢弃。据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每天要产生生活垃圾2000多吨,其中包括大量的“白色污染”。 随着城市发展壮大,以塑料袋为代表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丢弃在环境中的废旧塑料制品不仅影响市容和自然景观,产生“视觉污染”,而且难以降解,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对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固体处负责人、一级调研员赵福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白色污染是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污染范围广、治理难度大。下一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会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 赵福全表示:“最新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明确规定‘国家依法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明确了相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了法律效力。下一步,全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将加强新固废法的宣贯和实施,严格依法治理塑料污染,严厉查处违反国家有关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的违法行为。与此同时,我们将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环境监管和环境综合执法,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的督导检查。新颁布的固废法已经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负责’,《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也明确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承担本地区塑料污染治理主体责任。下一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会同发展改革委对各盟市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分析工作进展情况,并将塑料污染治理问题纳入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强化对盟市的考核和问责。” 产业调整路在何方 记者在呼和浩特市各大商场走访发现,目前呼和浩特市大量的奶茶店、餐饮场所,仍以提供塑料吸管为主。“禁塑令”开始实施以后,这些奶茶店、饮品店将何去何从?“如果国家有政策,我们肯定要遵守,市场也肯定会出现替代品。”一家全国知名连锁餐饮企业的张姓负责人告诉记者,她所在的企业在其他省份已经有所动作,将塑料吸管换成纸质吸管,但在呼和浩特市尚未落实。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看到,今年1~6月,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塑料制品产量为2.13万吨,仅占全国产能的0.067%。本次禁限政策,将矛头指向了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由此可见,未来,全区的塑料制品制造业势必进入调整,不可降解产能收缩,可降解及替代品产能布局应当加速。 何杰表示,为了方便群众生活,内蒙古将多措并举推广应用替代品,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鼓励设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装置。推广使用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品。在农产品主产区,开展规模化可降解地膜试点。强化企业绿色管理责任,推行绿色供应链,以连锁商超、大型集贸市场、仓储、电商快递等为重点,推动企业通过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 由此可见,可降解和替代品领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监管仍需落实到位 政策已经出台,如何对列入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采取监管措施,对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负责人、一级调研员哈斯巴根表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重大决策部署,内蒙古将加强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组织全区市场监管部门对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开展塑料购物袋、农用地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行为。严格查处虚标、伪标等行为。 在督促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方面,内蒙古将督促生产企业按照强制性产品认证、相关产品标准等规定全面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督促经营企业严格执行“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的规定,严格执行进货验收制度,杜绝禁止销售的塑料产品进入市场。 此外,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餐饮行业禁限塑的监督管理,限期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餐具;配合推动城市建成区集贸市场建立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依法查处违规销售超薄塑料购物袋等行为。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王树天
9月22日,2020年“体彩杯”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在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体育馆开赛。来自9个盟市的41支代表队、563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比赛根据选手年龄分为男子甲组、女子甲组、男子乙组、女子乙组4个组别。 本次比赛由自治区体育局主办,自治区球类运动管理中心、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内蒙古联赛体育有限公司承办,内蒙古排球协会、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协办,赛期7天。(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雅静)
九月的科尔沁草原秋高气爽,牧歌悠扬。19日上午,2020科尔沁马拉松赛事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鸣枪开跑,来自内蒙古全区5000余名跑步爱好者齐聚科尔沁草原,开启一场别样的马拉松之旅。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李志友,人民网内蒙古频道总编辑白建平,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通辽市委副书记、政府代市长郭玉峰,通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志远,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赵东海,通辽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科尔沁区委书记杜汇良,通辽市委常委、通辽军分区政委饶崇书,通辽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张鸿福,通辽市政府副市长赵白玉,通辽市政府副市长张怡,通辽市政协副主席金孟和,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哈斯布和,通辽市体育局局长田野,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航等领导出席活动。 通辽市政府副市长赵白玉致辞。她说,通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西辽河文明核心区是科尔沁文化的摇篮,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爱国将领僧格林沁的故乡。通辽中长跑、马拉松运动人才辈出,这里诞生了我国中长跑运动的先驱者伊套特格,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冠军张云程,新中国首届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冠军郑招信,以及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女子团体马拉松冠军宫丽华、金铭铭等多位之名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健将。 赵白玉指出,近年以来,通辽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品牌通辽、品质通辽、服务通辽、人才通辽、创新通辽、生态通辽建设,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民健身取得了长足发展。体育健身设施覆盖城乡,体育健身活动日益高涨,运动健身已经成为全市群众追求健康、品味时尚、感受幸福的生活方式。 本届科尔沁马拉松赛事,是通辽市以政府名义举办的第一届马拉松。赛事共设马拉松、10公里健康跑和迷你马拉松三个项目,其中马拉松为1000人,10公里健康跑为1000人,迷你马拉松为3000人,赛事总规模预计5000人。 线路上,本次比赛全部组别的起点均设在通辽市市民广场,全程马拉松路线途径西辽河沿岸和辽河公园等科尔沁区众多重点区域景观,终点设在马头琴广场。 2020科尔沁马拉松由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通辽市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通辽市体育局、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人民网内蒙古频道承办,内蒙古田径协会、通辽体育总会、通辽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体育局和通辽中老年长跑协会联合协办。 通辽市作为“敖包相会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光,而科尔沁则被誉为“草原明珠”,坐拥千百年的历史底蕴和深入人心的草原文化。“科尔沁”在蒙语中原意为“造弓箭者”,这场全新赛事的全新形象在呼应“射箭”的本意同时也象征着马拉松跑者积极向上的品质。(富丽娟)
7月20日,记者从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入汛以来,全区各地各部门履职尽责、密切协作,积极落实防汛工作主体责任,采取措施做好黄河、松辽流域险工段以及水库和防洪水利设施的防汛保障工作,确保沿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包头市根据防汛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实际情况,着重从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巡查防守、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等环节入手,对《包头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并印发各成员单位。进入汛期,全市各级防指设立专线值班电话,严格执行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组建以消防救援和军警人员为主共计10709人防汛抢险救援队伍,确保遇有险情及时处置。 鄂尔多斯市针对今年的防汛抗旱形势,成立了由应急、气象、水利、水文、住建等部门组成的防汛抗旱检查组,入汛开始对各旗区健全指挥机构、责任制落实、预案方案修订完善、部门联动、信息报送、物资储备、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检查巡查,对检查出的问题督促旗区限时整改,确保防汛抗旱安全。 兴安盟防汛抗旱指挥部坚持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突出防洪抢险救援各环节的问题隐患排查整改。目前,已对全盟防汛工作各关键环节、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问题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重点落实了水库、河流、城市防洪等工程主要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巡查责任人。协调应急、水利、水文、气象、网信等相关部门启动防汛会商周例会,及时沟通雨情、水清、灾情、险情,为抢险救灾打下基础。 赤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抽调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主要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旗县区防汛抗旱准备工作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专项检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地区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能解决问题,立即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限时解决并建立安全度汛应对措施。 巴彦淖尔市定期召开防汛抗旱及气象分析研判工作会议,就汛期防汛抗旱、气象灾害、水文监测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并对汛期防范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应对处置措施实时做出调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毛锴彦 实习生 常能嘉)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郭惠超)7月17日,“巾帼绣梦创引未来”内蒙古“布丝瑰”民族服装服饰创新创业大赛在呼和浩特市圆满落幕。本次大赛由自治区妇联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旨在搭建大学生和妇女创业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巩固妇女脱贫成果,展现我区新时代女性的创新创业成果,激励广大妇女释放创业热情、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本次大赛分为大学生创业组和企业创新组两个组别,有针对性地设置了网络课堂、特训营、大学生创业组与企业创新组结对会、产业联盟资源对接会、网红选品会、直播电商节等环节,以赛带训,以赛促销,帮助大学生将创意设计进行产品转化、实现岗位实践锻炼;帮助企业获得专业设计人才,实现产品创新和迭代,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大赛自6月启动以来,得到了各级妇联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广大民族服装服饰领域从业女性的普遍关注,共征集到来自区内外的105个项目参赛。经过网络初赛、企业创新组复赛、大学生创业组作品实物转化的层层筛选,最后共有20个大学生创业组项目和10个企业创新组项目登上了决赛的舞台,最终决出了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这些参赛项目,以创新的设计理念、精湛的手工技艺、勇敢追梦的奋斗情怀,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赛集中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服装服饰优质项目以及自治区妇联“布丝瑰行动计划”最新成果,以新姿态、新面貌、新业绩献礼今年即将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引领广大妇女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中再建新功。